眾生界盡、世界盡、虛空界盡、法界盡、涅槃界盡、佛出現界盡、如來智界盡、心所緣界盡、佛智所入境界界盡、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盡。
這「十盡句」就是所謂的大願。很多人不敢發願,尤其是發這種大願,因為他怕「發了,做不到」。發願,本來就是發你做不到的;你做得到的,那不叫發願,那是你本來就應該去做的。「眾生界盡」,你怎麼做得到?
你所發的這個願,本來就無有窮盡;但當你願意發這種大願時,就會打破你原本那顆怯懦的心,從「有限」開始走向「無限」,這時你生命的本體、本質就開始轉變,開始由凡夫轉向聖人的目標……
不要怕做不到,沒有什麼做不到的。菩薩為什麼這樣令我們恭敬?就是因為他積累這麼多的德行;過程中,他有多少的困難要去克服?我們就怕困難,不願克服困難,那修行怎麼成就?
作者簡介:
海雲和上乃中國佛教華嚴宗第四十二世、高原法系(兼慈恩宗)第十八世衣缽傳承者,為大華嚴寺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特邀研究員、陜西師範大學華嚴研究所所長。出家弘法迄今近三十年,足跡遍及海內外二十餘道場。主要弘揚華嚴思想,致力於提倡新時代佛教的教理、教義、教制、教學等學制及教學系統的建立與規劃;並致力重建僧才、僧倫、僧制等僧伽教育,尤其行法中「禪觀」的體驗與培訓,乃至「心法」的教育與「心行」的指導。欲知詳情敬請親炙法筵!或歡迎蒞臨華嚴全球資訊網:http://www.huayenworld.org
推薦序
《華嚴經》是佛陀十身無盡而圓滿成道的內證境界開演,在三藏十二部的總體佛法中具有經中之王的地位,華嚴祖師說:「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富貴。」因為華嚴正是圓融無礙、圓滿無盡之佛境界的終極示現。不過,正如賢首大師在《華嚴經傳記》中的闡述,《華嚴經》有上、中、下三本,其中「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四天下微塵數品,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上本與中本的內容都非常浩瀚深奧,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夠受持了解的,因此隱而不傳,唯有「下本」的部分傳出而流通於娑婆世界。現存漢譯《華嚴經》,無論是晉譯六十卷本或唐譯八十卷本,其實是「略本華嚴」,至於四十卷本《華嚴經》也只是〈入法界品〉的經文而已。
對凡夫眾生來說,「下本」、「略本」的《華嚴經》還是非常博大而深邃,要把握箇中真諦並不容易。然而,《華嚴經》絕不是傳譯出來給我們讚歎而已,正如佛陀於〈華嚴經.如來出現品〉經文所說:「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癡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所以,《華嚴經》出現於世間的大事因緣是要幫助眾生了悟自己本自具足的如來智慧德相,由此而起觀修行,以至於最終能夠妙覺成佛。
自從《華嚴經》傳譯於漢地以來,華嚴祖師都致力詮解華嚴法義,六相圓融、十玄門、四法界等等,即是祖師們剖析《華嚴經》所開展出來的華嚴修行思想。可是,由於時空的隔閡,又或者古今文化的差異,純粹透過古代祖師的思想架構來解讀《華嚴經》也絕非一件容易的事。另方面,現今的思想理論、語言文字、思惟邏輯等工具,可以幫助大眾從現代視角詮解全體的佛法義理與修行思想,海雲和上稱此為第四期佛教思想開展的新契機。現在出版的這部《華嚴經導讀》,正是和上對佛法義理的獨到洞見與智慧,結合現代思惟邏輯以及中西印等各大文化思想的菁華,淬煉出對華嚴法義的精要導讀。
這部全新版的《華嚴經導讀》,是海雲和上於西元2010年在中國大陸陜西省西安市戶縣草堂寺所開示的。草堂寺是中國最著名的古剎之一,被南山律師道宣稱為「七佛以來譯經師」的鳩摩羅什,在草堂寺講經說法,並於此展開翻譯佛經的偉大事業,入滅後舌根仍清淨不爛而長出蓮花。華嚴五祖圭峰宗密大師也曾住持草堂寺,於此開示法義、注疏經論,振興華嚴,會通教禪,白居易稱其為「草堂宗密上人」。到了一千多年後的今天,華嚴賢首宗第四十二世傳人海雲和上,於此升座開演華嚴大經,可見法界因緣之殊勝實在不可思議。
本次的開示內容,雖然主題是以「《八十華嚴》導讀」為這次的開示要點,但海雲和上一秉以往宏觀磅礡、燦爛鮮活的講經風格,不會只是停留在銷文解義或引經據典的傳統解經方式,而是從其自身對經文的真實領受,以及生命的實證體會為基礎,從恆本華嚴的全方位、多元化角度切入,讓整部《華嚴經》活靈活現地與我們的生命對話,引領讀者跳脫狹隘、自我局限的傳統視野,頓超直入法界圓融的生命實踐!本次的開示內容共分三冊出版,希望這套書的出版,對於所有追尋生命覺醒的讀者有所裨益,能夠幫助大家活出亮麗的燦爛生命,開啟出光輝的靈性生命,進而一同成就圓滿的普賢生命!
《華嚴經》是佛陀十身無盡而圓滿成道的內證境界開演,在三藏十二部的總體佛法中具有經中之王的地位,華嚴祖師說:「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富貴。」因為華嚴正是圓融無礙、圓滿無盡之佛境界的終極示現。不過,正如賢首大師在《華嚴經傳記》中的闡述,《華嚴經》有上、中、下三本,其中「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四天下微塵數品,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上本與中本的內容都非常浩瀚深奧,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夠受持了解的,因此隱而不傳,唯有「下本」的部分傳出而流通於娑婆世界。現存漢譯《...
目錄
編輯說明/I
華嚴,登峰造極的人類思想(總序)/IV
第三十二章 十地品/001
金剛藏菩薩講了這十地以後,內容的部分他就不講了。一切菩薩眾因為只聽到這十地的名字,就很渴望能聽到內容,因此心裡都產生這樣的念頭:「何因何緣,金剛藏菩薩唯說菩薩十地名而不解釋?」這時解脫月菩薩知道大家的心念,就以偈頌問金剛藏菩薩,希望他能夠跟大家講一講。可是問了半天,他也不講,他說這個法門甚深,眾生的根器不夠,所以……
第三十三章 七地──智慧自在行/027
金剛藏菩薩說:「菩薩在這十地中,都能夠滿足菩提分法,但是第七地是最為殊勝的。」為什麼呢?此第七地「功用行滿」,得入「智慧自在行」故……七地以前的七菩提分是「修得」,所以從初地到六地,都是因為某一種原因而得滿足菩提分。但是七地就不一樣了,修得圓滿了;從七地以後就不用修了,所以叫無功用行。
第三十四章 第八不動地──修行成功了!/054
七地以前的所有成就,都叫修得,八地以後就叫報得。七地得無生法忍後,那就入第八不動地……「入第八不動地,身、口、意業念務皆息,住於報行」,「報行」就是報得,生命因素裡已經具備這些狀況了,所以「不用修」了;換句話說,他的身、語、意已經在行的上面,修行已經成為他的生命因素了,這才是我們講的「修行成功」了……
第三十五章 十地菩薩──一切智智/074
第十地菩薩,主要是講受職位;九地是講法師位。十地菩薩一直在強調一個重點,叫作一切智智……「一切智智」的智慧是佛智,也就是只有佛才擁有的智慧。我們要追求的就是一切智智、這個至高無上的智慧,它包含一切智慧。這個智慧,用語言實在沒辦法形容,因為這種智慧非常廣、非常好用……
第三十六章 十定品/100
〈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都屬於等覺菩薩的法。「十定」,這個「定」就是三昧、三摩地,它有十種三昧;「十通」是十種神通;「十忍」,「忍」是智慧……〈十定品〉是普眼菩薩請佛來講一講「普賢三昧大定」,這些統合起來就叫海印三昧。普眼菩薩問佛說:十地菩薩這麼厲害,一個行者修到這裡,他的心境是處在什麼樣的境界中……
第三十七章 等覺菩薩的行法/122
很顯然地,等覺菩薩的行跟十地以前的行是不一樣的。十地以前的行,是以「菩薩行」為主,雖然八、九、十這三地,逐漸已經有普賢道、普賢乘、普賢願的東西出現,但不多;可是到等覺菩薩這裡,開始出現很多了。這就是為什麼我把八地跟七地區分開來的原因,八、九、十、十一地,這邊叫作大人位;因為大概八地以後,就開始要修普賢乘,七地以前叫作修「菩薩乘」,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分水嶺……
第三十八章 阿僧祇品/146
〈阿僧祇品〉是比較特別的一品;〈阿僧祇品〉、〈如來壽量品〉跟〈菩薩住處品〉,這三品都是心王菩薩請法,〈阿僧祇品〉是佛作答,後面兩品是心王菩薩講的……心王菩薩問佛一個很奇怪的問題,他問:「佛所知的數量有多大?」他問這個做什麼?其實這個「數量」是講境界……
第三十九章 普賢行品/170
〈普賢行品〉是「平等因」,也就是所有因行的一個總結,很簡單的一個修法。這個因行的總結,是最高的修行法,也是最基本的修行法……所以簡單講,對眾生,你就以普賢菩薩的立場──一切眾生,我不見一法有過失……你對所有修行人不能產生瞋恚心,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根源。一個修行人假如對其他修行人有瞋恨心,那就完了,因為百萬障門開……
第 四 十 章 如來出現品/189
〈如來出現品〉這個經文比較特別,它是佛放光以後,灌這個「如來性起妙德菩薩」的頂,然後又放光灌普賢菩薩的口。那麼由如來性起妙德菩薩發問,普賢菩薩來作答;這個時候,佛所放的光叫如來出現……這個地方講的「如來出現」的意思,是指你生命中所有的生命因素都兌現了,百分之百的兌現……
第四十一章 妙覺/213
〈如來出現品〉是次第道這一階段的一個結論,你的生命完全兌現了,這叫如來出現,佛就出現了。我們這個地方不叫成佛,叫作妙覺。妙覺就是你的覺悟已經到很微細,我們講「粗、細、微、妙」,這裡是最微細的地方、是完全兌現的意思,叫作妙覺。
第四十二章 離世間品/235
〈離世間品〉它也是一個循環,但這個循環的狀況跟前面不太一樣,前面的循環是展開,部帙很龐大;〈離世間品〉這裡,總共只有七卷經文,它的理論結構跟前面的部分一樣,但它「具體而微」。因此你在讀〈離世間品〉時,就要更謹慎、更仔細……這一品裡普慧問了兩百個問題,普賢每個問題做十個答案回答,這個叫作「普慧雲興二百問,普賢瓶瀉兩千酬」……
第四十三章 八相成道/257
各位知不知道為何佛教會強調八相成道呢?不管是小乘、大乘或者是藏傳佛教,都很重視八相成道……八相成道就是講因緣,佛教重視「因緣法」。因緣法,其實是來自於印度文化的基礎,中國沒有這個東西,因此從印度佛教傳入的時候,它就變成一個特色……各位在修學「觀因緣」的時候,你從三因緣、四因緣、五、六因緣都可以,沒關係,但是佛教完整的講法是十二因緣……
第四十四章 入法界品/279
〈入法界品〉在《華嚴經》裡的地位,它是屬於第三循環。第一個循環是從次第道講,從第一品一直到三十七品都是屬於次第道的範圍……第二循環就是〈離世間品〉。前面也跟各位講過,講〈離世間品〉這裡面的問題,那就要從〈普賢行品〉講起;講〈普賢行品〉,那你要看普賢行;而這普賢行,則是先有普賢乘、普賢道、普賢心,才有普賢行……
第四十五章 你就是善財童子/300
文殊菩薩就在這裡講「普照法界修多羅」這部經,這部經也是《華嚴經》,它有百萬億那由他修多羅以為眷屬。在講經的時候,就跟各位一樣,因緣成熟了,大家一直聚過來……聚過來以後,善財童子是「其中的一位」;其實那一位是誰呢?就是你!知道嗎?你不要以為是誰,不要左看右看,它講的就是我們自己,我們就是善財童子!善財童子所需具備的一個條件就是……
第四十六章 佛法僧三寶就是真理/325
最初的四參,代表的是佛法僧戒四個部分……這個「佛法僧三寶」就是真理,這就是我們的標的。它是你人生的一個本體,架構你本體的地方,所以這是不變的……我們一再地強調佛法僧三寶,一定有它的道理;它不是一個口號,而是一個具體的、一切的總根源。想想看,你假如喪失佛法僧三寶,那你還學什麼……
第四十七章 不要生氣/345
「你會發現北傳佛教在教人的時候,有一種很特殊的現象:「不要生氣!不要生氣………」,不要生氣就是行法。為什麼不要生氣是行法?因為〈普賢行品〉這裡就告訴你,不能起瞋恚心,「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這不就講得很清楚了嗎?……「瞋心不起」不是壓抑,壓抑也是瞋心,因為你已經起了,你才會壓下去,可是當你能夠看得很清楚時……
第四十八章 從真理上去找答案/369
你要從真理上去找答案,不要只是聽我跟你講。但我這樣跟你講,我是很篤定的,因為我在這裡面找到真理的答案。我不會像一般學者那樣,跟你引證「祖師大德某人講、某人講……,因為語出何處、何處,才有這答案」。我跟你講的,很多都是沒有語出何處的,它都是從我「頭殼」這裡面出來的。為什麼?因為你要從真理中找答案;修行,你要是能夠進入真理找答案的話,你就成功了……
第四十九章 正法眼藏/391
「正法眼藏」不是看不到,而是你有正法眼,你就可以看到「真理藏身之所在」;你沒有正法眼,你就見不到真理藏身之所在。真理是無所不在,藏在哪裡?藏在這一切形形色色、萬物萬相裡;透過它,我們可以獲得那個最絕對、最殊勝的標的──止於至善的生命境界。
編輯說明/I
華嚴,登峰造極的人類思想(總序)/IV
第三十二章 十地品/001
金剛藏菩薩講了這十地以後,內容的部分他就不講了。一切菩薩眾因為只聽到這十地的名字,就很渴望能聽到內容,因此心裡都產生這樣的念頭:「何因何緣,金剛藏菩薩唯說菩薩十地名而不解釋?」這時解脫月菩薩知道大家的心念,就以偈頌問金剛藏菩薩,希望他能夠跟大家講一講。可是問了半天,他也不講,他說這個法門甚深,眾生的根器不夠,所以……
第三十三章 七地──智慧自在行/027
金剛藏菩薩說:「菩薩在這十地中,都能夠滿足菩提分法,但是第七...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