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若有一隻青蛙不快樂,台北人也不會快樂太久。
這一課程曾獲台大「個別型通識課程改進計畫」101學年度第一學期績優獎。在人們普遍相信人定勝天、推崇科學萬能、重視經濟發展、強調資源開發的時代裡,河馬教授以歷史為脈絡,用講故事的方式,介紹近代生態工程有哪些重大主題,例如:
國土規劃、河川整治、都市下水道、污水處理、紅樹林保護、濱海地區保護、棲地與濕地保護、生態廊道與生態道路、水土保持、土石流防護、河口魚類上溯、螢火蟲復育、水鳥保育、生態都市與原住民回歸原鄉等。
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深奧的科學語言,河馬教授用最樸實的文字,讓每個未來可能成為領袖的年輕人,具備該有的眼光與胸懷。他常帶著數百個學生出去,沒有任何一個人與他爬山、涉水、攀岩時還在滑手機。他常告訴學生:「台北市若有一隻青蛙不快樂,台北人也不會快樂太久。」
這堂課曾獲台大「個別型通識課程改進計畫」101學年度第一學期績優獎。
最受台大學生歡迎的通識課之一,張文亮繼《電學之父-法拉第的故事》之後最滿意的著作。
「生態工程導論」聽來很艱澀
每堂課還要寫隨堂心得,等於每堂點名
課後要交習題,還有三次超過二千字的心得
三次風雨無阻的野外導覽以及一次期末大報告
明明不是營養學分,卻成為台大學生秒殺的通識課程
因為河馬教授能將這些冰冷的科學
變成了一個又一個精采的故事
張文亮是最受台大學生歡迎的通識課程教授之一,他認為大學中科系的教育,是培養專業的人才;通識的教育,是培養未來的領袖人才。培養領袖本來就需要更嚴格的要求,為有心受裝備的學生而教,嚴格的好處在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極限而謙卑。因此他的通識課雖嚴格,開放選修時卻被學生爭先登記而秒殺。
十九世紀起,人類的知識爆炸,讓學科越分越細,科學家與工程師也就侷限在愈來愈窄的領域裡,失去了橫跨不同領域來思考問題的能力。他們相信「人定勝天」、「科學萬能」,前途似乎一片光明。但二十世紀發生了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史上從未見過的重大殺戮。戰後一派的人開始反思,主張應該回歸自然、生活簡樸;也另一派人卻認為要加緊建設、增加生產。這兩種看法成為二十世紀中期,生態環境保護與工程建設間矛盾的基點。
左手做實驗,右手寫文章,出版界裡最會說故事的科學家張文亮,在台大開授了一門「生態工程導論」,介紹二十多位在世界環保生態史上,有著卓越貢獻的英雄。本書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深奧的科學語言,他用最平易近人的樸實文字,讓我們認識在這個重視經濟發展、強調資源開發,是誰保護了這個生養我們的地球?盼望在這黑暗、未知的領域裡,點燃一點點的光,讓人類與其他生物快樂和諧地共存。
作者簡介:
張文亮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博士,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與生態工程中心主任。自1979年起投入台灣農業與生態保護工作,曾任農委會灌溉水質保護、水利署地下水井維護與地下水污染監測、環保署人工濕地淨化河川、公共工程委員會生態工程國際研討會等主持人。
曾獲台大「社會服務獎」、「通識教學優良獎」、「優良教師獎」與農業工程學術獎,被學生暱稱為「河馬教授」。經常在各大學演講,他相信大學最資深、最會教書的老師,應該去教大一的學生,讓他們愈早品嘗研究學識的樂趣愈好。
除了專業課程外,也擔任台大「新生專題──生命意義的追尋」,與主授通識課程「生態工程導論」、「自然科學概論」。這三門課被台大學生稱為「張文亮學程」,是畢業前最想修畢的課。由於太多學生選不上,被校方設為「開放式課程」(Open Courseware),對外廣傳。
著有《電學之父-法拉第的故事》,榮獲行政院新聞局頒贈金鼎獎、文建會頒贈「好書大家讀」年度好書。另外還著有《台灣的水》《台灣不能沒有客家人》等書。
章節試閱
普世公共衛生的改革
查勒威克,用下水道減少瘟疫的律師
那一夜,我站在英國倫敦泰晤士河的堤防邊,
看著幾艘船緩緩駛過,
幾隻綠頭鴨靜靜地河中游著。
我深深的吸一口氣,
沒有聞到「臭」味,不禁微笑。
如果,時光回溯一百五十年,
這河是以惡臭著名,多次引發瘟疫
因著一些人的愛心、公共衛生與排水工程的知識,
改善這條河流的狀況,
才讓河邊的居民,不再受到瘟疫的侵擾。
從此,世人才知道,
一座高品質的城市,
城市的周邊,必須要有一條高品質的河流。
近代河川污染的保護,源自泰晤士河的整治。
十八世紀中期。英國工業革命,「機器」力取代了傳統的人力。
工業革命帶來大量的生產與高效率的操作,例如用耕耘機將土翻鬆,播種機迅速的下種,施肥機施肥兼放殺草劑,收割機大量採收等。
有了機械,一個人可以做過去十個人、百個人所能做的事。擁有機械的人,併購更多的土地,成為富有的大地主;沒有機器的人,很快失去競爭性,成為貧窮人,或到城市,另求發展。
都市規劃的不足
城市的面積小,土地遠比農地昂貴,農民在城市裡,只能買到很小的房子,住在擁擠的社區。
在一八一○年,倫敦的居民已達一百萬人。一八三○年,達到二百萬人。倫敦東區有一大片沼澤地,早期是泰晤士河的舊河道,後來將水抽乾,作為建地,蓋許多住宅,以收容不斷增加的人口。
不久,人口增加至三百萬人,成為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城市。鄉村人口仍然不斷地湧入城市,已非起初都市空間所能容納。服務居民的公共建設,無法趕上人口急劇增加的需求,居民的生活環境不斷的惡化。
許多的貧民住在狹小的巷道內,多戶人家共用一口水井,生活污水流到巷道內的低窪處,或窄淺的水溝。不久水溝又被附近新蓋的房子阻斷,污水無法排出,在陽光下蒸曬乾凅。排水不良導致蚊蠅滋生、鼠類竄行。部分能夠排出,進入泰晤士河的污水,也逐漸劣化河川水質。
一八三二年,泰晤士河嚴重發臭。倫敦暴發霍亂,死了五千三百多人,但瘟疫並沒有引起政府與議會的注意。
在政府裡任職的官員,大多是皇家貴族,他們住在環境優雅之處,較少受到影響。以後每隔數年就來一場傳染病,政府仍然沒有解決問題的決心。
環境污染的背後蘊藏社會的不義
發出警訊,要求改善環境衛生的號角,是由一個名叫查勒威克(Edwin Chadwick,一八○○~一八九○)的律師吹起,進而影響普世。
查勒威克來自一個富有的家庭,他的祖父安得烈‧查勒威克(Andrew Chadwick)在工業革命時,靠著經營貿易與銀行致富。他非常關懷窮人,認為:
「富有,不是罪惡。富有卻不對社會付出該盡的責任,才是罪惡。不讓富人忽略、遲延責任最好的提醒,就是來自媒體的壓力,這是窮人階層對富有者,合法又有效的監督。」
他是佈道家衛斯理(John Wesley,一七○三~一七九一)的好友,還成立了一份稱為《敢言》(The Statements)報紙,直斥財富集中的不當。
查勒威克的父親是個律師,但是喜愛大自然與小提琴、鋼琴,一生很少執業,大部分的時間在野外旅行,彈奏樂器與在家裡教導孩子。由於父親是家庭教師,查勒威克一生沒有受過正式教育。
一八一○年,曼徹斯特(Manchester)發生傳染病。查勒威克的母親病故,父親搬家到倫敦。查勒威克在家受教育到十五歲。而後,父親送他到律師事務所當學徒。父親認為最好的法律教育,是經由接觸優秀的律師學起。
一八二四年,他成為正式的律師,執業之餘,他擔任《晨間先驅》(Morning Herald)的專欄作家,為了採訪消息,他經常到貧民區查訪,報導貧民區的生活,對貧民的遭遇,感同身受。後來他稱自己最大的財富,是有一萬六千五百個窮人朋友。他寫道:
「國家要給百姓什麼?依序是健康的生活環境、足夠的食物、教育的裝備與工作的機會,使他們有一技之長,對社會、眾人有貢獻。」
另外他又寫道:
「都市傳染病,是受週遭環境的影響。不健康的生活環境,易染傳染病,減少人的壽命。為了維護都市環境衛生,街道每天都要清掃,垃圾每天都要搬離,家家要有乾淨的飲水,都市生活污水要排走。為此政府要成立清潔隊、自來水公司、都市社區規劃局、與排污工程的執行。」
關心窮人
他沒有受醫學教育,對於都市衛生的改善,來自他實際的觀察,與長期在貧民區的接觸。他的專欄被許多人引用,成為當時改善公共環境最有力的先鋒。
一八三二年,格雷爵士(Lord Charles Grey, 一七六四~一八四五)推動「窮人法案」(Poor-Law),開始以窮人的生活,為政府施政改革的方向,提昇窮人的家庭環境,為政治法案最主要的人道精神。為推動改革,一八三四年,格雷成立「窮人生活調查委員會」,任務為:
「調查全國貧窮實況,分析導致貧窮成因,提出改善之道,與追蹤政府相關法案執行成效。其執行者應具備言語、文字、報告的免責權。」
格雷爵士聘請查勒威克擔任委員會的主席,但查勒威克的朋友勸他不要前往任職,因為擔任律師是自由的工作,依法律發表,不用考慮官方的立場。在新聞上發表言論,已有廣泛群眾的支持,不用官方賦予的權力,也能監督改革。何況查勒威克家境富有,不需要擔任委員會主席的薪水,受到約束。但查勒威克卻寫道:
「只有擁有權力的人,才知道解決問題的困難所在。律師、專欄作家雖可以提出問題,但解決問題的方案,與實際問題的解決,仍需要政府人員。」
他接受此一職務,在推動窮人生活改善時,與委員會裡的議員古柏爵士(Lord Anthony Ashley Cooper,一八○一~一八八五)及羅素爵士 (Lord John Russell,一七九二~一八七八)成為好友,一起為改善窮人的生活環境,協力奮鬥。
環境衛生的改革
一八三八年,倫敦東區的貧民區又發生了傳染病,死亡的網羅迅速席捲整個城市,查勒威克迅速組成「救難醫療隊」,四處搶救,但仍有七千八百多人喪生。
在救難過程中,他發現對付傳染病不能只靠醫生,還需要有另一種專業。當傳染病在一個地方重覆發生,這是都市管理不當的結構性問題。然而哪種專業,才能移除這結構性的問題?
他認為應該成立一種新的專業──「公共衛生學」,並成立新單位──「衛生署」來執行。
他提出人類有活得健康的權利,不應該受到少數人得利,以致劣化環境,減少他人存活年日的影響。
人有使用大自然空間的權利,也不能因少數人掠奪公共資源,以致他人不得使用。人有知道環境劣化的權利,不能因為遮掩問題,沒人知道就不是問題的心態。
而後,他提出制度面的改善,傳染病的發生,不只是醫學問題,更在凸顯社會不平等。環境污穢的背面,是社會制度的污濁。他寫道:
「政府常以忽略問題,來處理問題。不知獲得更多利益者,有為眾人付出心力的責任,不知擁有更多的權利,有不得忽視眾人需求的義務。」
「忽視眾人的需求,是將人工具化,以為他人只是影響自己得利的攔阻,太多人沒有預備妥當,就已擁有權力、金錢,以致沒有服務的責任觀。即使人告訴他們有六項該做的事,他們卻選擇第七項——什麼都不改善。這是政治上最令人失望的地方,經濟上最令人訝異的事。」
都市下水道的興建
他的論點與呼籲,成為當時的一道分水嶺。招來不少既得利益者的反對,也得到一些有識者的支持。
一八三八年,查勒威克與齊尼(Rachel Kennedy)小姐結婚,他的岳父是國家大法官,欣賞他的支持者。
婚後,他們在倫敦貧民區,買幢房子住下來。他們是行動家,相信那裡有一天會變成最適合居住的所在。一八四二年,他出版「勞動族群的衛生狀況」(The Sanitary Condition of the LabouringPopulation)一書,問了一個關鍵的問題:
「為何窮人,總是傳染病的受害者?」
他的答案是窮人的生活,衛生環境比較差。
查勒威克認為都市衛生環境惡劣,不是窮人社區的必要之惡,而是可以改善、克服的問題。這份報告是近代環境改革,與公共衛生發展的里程碑。
一八四七年,羅素爵士成為首相,根據這份報告,推動立法。
一八四八年,「公共衛生法」(Public health act)通過,成立普世第一個「衛生署」,查勒威克擔任署長。同年,他成立「首都污水下水道委員會」(Metropolitan Commission of Sewers),並向議會提出,必須建造「污水下水道」,將污水排走,以減少傳染病的發生。
窮人的天使
建造倫敦的污水下水道系統,那是何等大的工程,政府必須要挪出多少的經費。查勒威克向議會呼籲:
「改善百姓生活品質之支出,未來是國家預算最有效的節省。」
儘管查勒威克用心良苦,議員仍不為所動。爭議的關鍵在議員認為引發傳染病的因子很多,污水祇是其中一項,解決一個原因要花那麼多的經費,是不值得的。議員也引用科學的報告,證明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找出真正的原因。排除污水的堅持,只是將問題簡單化。查勒威克卻提出:
「利用科學無窮的探索,祇是行政執行的推託。面對大眾的受苦,日日在死亡下的威脅,政府必須立刻採取行動,解決問題,行政效率必須將問題簡單化,才能執行。單純的人,才能有行動。」
又有議員認為經費太高,一時難以編列預算,等到國家有錢,再來討論編列的可能。查勒威克立刻提出:
「檢查一下國家預算,有多少是花在不需要執行,與人民生命安全無關的事項。多少金錢的支出,完全浪費。我們編列預算要注重急迫性,要先執行影響百姓生命的危機,是國家預算編列的優先。我們該搶時間執行,而非等待。地方預算不夠,可依執行的地方,增加居民的稅收。讓在地居民知道,保護他們的安全,自己也有責任。」
推動衛生署的成立
有議員提出:「生活在貧民區的人,應該學習忍受。惡臭空氣彌漫時,應該留在室內,惡臭幾天就散去。」
查勒威克答道:
「如果是你,你能忍受嗎?空氣惡臭時留在室內,國家要訂那幾天是休假日嗎?即使是休假日,人民也都享有戶外活動的自由,要受苦的人忍受,是最無情的論點。」
查勒威克的據理力爭,使他成為議會中最不受歡迎的人物。查勒威克擔任衛生署長七年,所有提案都被封殺,預算被大打折扣。一八五四年,查勒威克辭去公職,前往印度推動衛生署的設立,大大改善印度的環境衛生。
惡臭的河川
當議案還在議會爭論之際,一八五三年,泰晤士河的惡臭大發,日夜瀰漫倫敦城,不久瘟疫發生,倫敦又死了一萬四千人,城市四處起紛爭。
反對的議員才看出,污水下水道系統勢必要做,才通過這預算案。可惜,一八五四年,俄國的黑海艦隊入侵土耳其的領海,想由博斯普魯斯海峽,進入地中海。英國向俄國宣戰,爆發了「克里米亞之戰」(Crimean War),以致沒有經費支持污水下水道的建造。整個議案的執行,又暫被擱置。但查勒威克沒有氣餒,他轉而支持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一八二○~一九一○)在克里米亞戰場的醫療看顧,與戰地的公共衛生改良。
一八五六年四月,克里米亞之戰結束,七月,英軍凱旋歸來,參戰的士兵、將領與其家人,成為公共衛生的支持者。古柏又重提此案的執行,阻力仍在。很多政治人物喜好花費預算在看得見的建設上,不喜歡做埋在地下的污水下水道。
一八五七年,著名的科學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一七九一~一八六七)在泰晤士河上做了一個公開的試驗,吸引許多人前來參觀。
他用一條繩子綁著一張白紙,自水面上將紙沈入水中,不到一公尺,污濁的水,已使水下的紙張看不見,後來這稱為「河川透視度實驗」。
他建議居民可到自己住家附近的河川量測,他提出倫敦每天排入泰晤士河九十萬升的污水,含三百噸的有機污物,已使泰晤士河成一條超大型的臭水溝,是傳染病的溫床。
著名的河水惡臭事件
一八五八年的夏天非常炎熱,雨下得又少,泰晤士河的水位下降,潮水上溯,更使得泰晤士河的水,無法宣泄到海口。
河水發出濃濃的臭味,倫敦居民幾乎要戴口罩過日子,這是後來非常著名的「泰晤士河大惡臭」(Great Stink on The Thames)。
倫敦的居民大起驚惶,紛紛提出瘟疫將至,抗議再不改善生活環境品質,將是都市管理當局,最大的失職。議會才通過三百萬英鎊,執行污水下水道的興建。當時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刊頭語寫道:
「原來都市地下的污水排放系統,是城市地面上所有的活動,最敏感的神經系統。保護都市周邊的河川乾淨,免於發臭,是維護居民健康的必需。」
倫敦建造地下污水道時,工程經費完全來自倫敦的稅收。查勒威克擔任「工程建造監督委員會」主席。工程進行時,他的辦公室放一電報機,要求各處的工程定期即時回報,他看出監督土木工程在公共建設的重要性,他寫道:
「政府執政的效率指標,在公共工程建造的成效,與執行的監控。」
他建議政府成立一個國家公共工程發包、管控、管理的專責單位。一八七一年,英國議會通過「改革公共服務法」(Civil Service Reform Act),成立主管國家公共建造的「公共工程委員會」。通過後,眾人請他提出意見,他祇提一條:
「公共工程委員會的成員,絕對不能用考試選出。考試,無法鑑定一個人的品德。」
自然有看不見的資金
有了改革公共服務法的支持,他又將改革再伸向企業界,他提出:
「政府應派出獨立的會計,每年檢查工廠獲利,並要求工廠撥出一定的獲利比例給周遭居民,作為改善公共衛生與地方的建設等;不提撥的工廠,政府禁止其擴張,以免工業過度發展,造成地方失衡。」
「工廠生產,使用自然資源,必須提出經費,復育自然,增加自然資金(natural capital),例如工廠應提供週遭居民免費熱水。工廠要將廢棄物,當成再利用的材料。」
曾有老闆對他說:「照你的作法,工廠的支出成本提高,將失去市場競爭性。」
他答道:「短期的競爭,是比較誰賺的錢多。長期的競爭,是比較誰將錢用在正確的地方多。正確的賺錢,是將錢有效率的使用;錯誤的賺錢,是用錢來堆積自己的城堡。」
一八七五年之後,他將最後的力量用在農村教育。他認為鄉村人口必須留住,不能一直移到都市。他提出:
「農村排水如果沒有管理,流入河川,將造成都市飲水的劣化。」
他組織了農村教育培訓班,他寫道:
「未來的農業不是靠勞力,而是腦力。」
因此他提出了「農產保證價格」、「農民最低工資的保證」、「農村兒童免費教育」、「農村花園化」、「農村成為週遭社區的休閒」、「農村資訊流通與支援」等主張。
他經常到農村,與居民對談,知道他們的困難。他也用大量的調查,來瞭解實況,生物統計大師費爾(William Farr, 一八○七~一八八三)是他長期的夥伴。查勒威克寫信給他:
「當我們進行農村調查時,連農村裡有幾隻老鼠,我們都要知道。」
他又寫道:「農村改革最大的阻力,在農民的心態。許多農民不想改革,依續傳下來的方式,年復一年的耕作,以為用更多的力氣,是解決問題的惟一方式。當農夫用工廠勞力三倍的力氣,所得才祇有勞力的三分之一,農村人口一定流向都市。這種不想改變的心態,不止農作廉價,更誤使農民是趕不上文明,結果成為等著被淘汰的一群人。農村改革,必須要提高農民教育,使他們能讀、能寫、又能計算。」
查勒威克過世時,他對公共衛生改革的影響,已經傳到全世界,使許多的大城市,少有瘟疫發生,他被稱為近代公共衛生之父。
普世公共衛生的改革
查勒威克,用下水道減少瘟疫的律師
那一夜,我站在英國倫敦泰晤士河的堤防邊,
看著幾艘船緩緩駛過,
幾隻綠頭鴨靜靜地河中游著。
我深深的吸一口氣,
沒有聞到「臭」味,不禁微笑。
如果,時光回溯一百五十年,
這河是以惡臭著名,多次引發瘟疫
因著一些人的愛心、公共衛生與排水工程的知識,
改善這條河流的狀況,
才讓河邊的居民,不再受到瘟疫的侵擾。
從此,世人才知道,
一座高品質的城市,
城市的周邊,必須要有一條高品質的河流。
近代河川污染的保護,源自泰晤士河的整治。
十八世紀中...
作者序
前言
洞穴裡的畫家與未來領袖的培育
人是獨特的生物,在古老的年代,就做一些令人費解的事。
例如,在亞洲的古老洞穴裡,或是在歐洲懸崖的深洞裡,或美洲深邃的山穴裡。長年幽暗,見不到陽光的地方,總有人在洞穴的石壁上畫下動物的圖畫:幾隻奔跑的鹿、幾頭牛、幾匹馬或幾條狗等。
他們繪出的畫作是那麼工筆,所用的色澤是那麼豐富,所勾勒的線條是那麼流暢,顯然這不是毫無意義的塗鴉,而是在表達與其他生物之間某種微妙的連繫。
文明的產生、文字的使用與口述的歷史,都可以看到人們依然在關心大自然。
埃及法老的金字塔裡放著植物的種子,希臘時代的哲學家在討論動物學,羅馬時代的觀察家有鯨魚的紀錄,中國人用動、植物的形象造字。他們不祇知道耕種的作物、畜牧的動物,而且了解動、植物,並賦予更多的解釋。
中古世紀的科學思索
中古世紀時期,雖然有許多瘟疫、戰爭,但是人類對於動、植物的認識愈來愈多,進而帶動農業耕種技術的進步。
他們知道用豆科植物與小麥輪種,使土地更肥沃;知道由植物取得更多的治療藥物,由動物取得更多的肉食與奶品等,這些知識的累積,大多是在修道院裡。
到了十三世紀初期,孕育了大學的產生,巴黎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相繼成立。大學圍牆裡的學者,仍像古代洞穴裡的畫家,研究瞭解大自然的動、植物,並留下紀錄。
十四、十五世紀是航海探險的時代,了解更多的未知之地,發現了更多未知的動、植物,促進了人類對未知大自然的探索。
十六世紀,實證科學興起,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一四七三~一五四三)、伽利略(Galileo Galilei,一五六四~一六四二)、刻普勒(Johannes Kepler,一五七一~一六三○)等人,將自然科學與數學結合,發現這個大自然存在著基本的法則,是歷久不衰的,比所有的王國更久遠,比最有權力的君王更影響人的生活。
十七世紀牛頓(Isaac Newton,一六四二~一七二七)將物理與微積分結合,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波義耳(Robert Boyle,一六二七~一六九一)以氣體體積與壓力的變化率,解釋原子的存在;約翰.雷(John Ray,一六二七~一七○五)以生物的外型特徵去分類動植物,這些傑出的科學家組成「英國皇家科學會」,並定期討論,發表研究。
這種自發性的學術組織,與科學家對於真理追求的認知,使十七世紀成為歷史上科學最蓬勃發展的時期。
近代工程的起源
十八世紀,道爾頓(John Dalton,一七六六~一八四四)、亞佛加厥(Amedeo Avogadro,一七七六~一八五六)、拉瓦錫(Antoine Lavoisier,一七四三~一七九四)的研究,使「化學」逐漸脫離物理,成為獨立的學科。在林奈(Carl Linnaeus,一七○七~一七七八)的研究基礎上,「生物」自傳統的醫學領域獨立出來。
科學與技術的結合,帶來工業革命,人類對能量的控制與機械操作,帶來從史未有的快速生產力,「機械工程學」趁此而生。一八二○年,在泰爾福德(Thomas Telford,一七五七~一八三四)的努力下,開始有「土木工程學」;一八三一年,法拉第(Michael Faraday,一七九一~一八六七)發現電磁感應,開啟了「電機工程學」;一八五四年,柏琴(William Henry Perkin,一八三八~一九○七)自煤炭中提煉染料,開啟了「化學工程學」。
這四大工程不斷的發展,使人更有效力地獲得大自然的資源。
十九世紀是知識爆炸的開始,各學科分得更細,科學家與工程師愈來愈侷限在一個狹窄的領域,很少有人能夠橫跨不同的學術領域,去思考問題。
但是大自然是一體的,就像是個完整的蛋糕,科學家與工程師不過是自蛋糕上切了一小塊,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愈來愈難以窺其全貌。
工程的誤用
科學與工程的成就,使人的自我驕傲逐漸膨脹,到十九世紀中期,許多人相信「人定勝天」、「科學萬能」,前途似乎一片光明。科學家委身高能物理、核子工程、農藥合成、高樓結構、大壩工程等,大自然是拿來利用與掌握的資源,人們漸漸忘了,起初在洞穴裡畫動、植物的精神。
二十世紀,二次的世界大戰,千萬人死亡,億萬人流離失所。在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如此重大的殺戮,引發人思索人類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科學的成就究竟給人帶來什麼祝福?
有人主張應該回歸自然、生活簡樸,讓人的心靈重獲舒緩;也有人認為要加緊建設、增加生產,將人類帶離戰後的破敗。這兩種看法成為二十世紀中期,生態環境保護與工程建設間矛盾的基點。
二十世紀末期,是個「解構的時代」。後現代主義興起,舊式的學術藩籬受到考驗,產生了更多的切割,更多的衝突,與更多群眾的對立與抗爭。
但是,仍然有人在那全然黑暗、未知的領域裡,點燃了一點點的光;或是在冰冷的牆上畫下動、植物,期待人類與野生動、植物一起快樂、和諧地共存。
二○一一年,我在台灣大學開授「生態工程導論」,有二百六十個學生來上課,學生給這門課很高的評價,學校也作為第一屆「開放式課程」(Open Course Ware)的課。二○一二年我開第二次,二百七十個學生來上課。學校給這門通識課程教學優良獎。
我相信科系的教育,是培養專業的人才;通識的教育,是培養未來的領袖人才。培養領袖本來就需要更嚴格的要求,為有心受裝備的學生而教,嚴格的好處在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極限而謙卑。可惜,我的年紀已大,體力大不如前,無法陪學生走太遠的路。
二○一三年,二百九十個學生來上課,這門課每次上課學生都要寫「隨堂心得」,等於每堂點名。課後交習題,還有三次超過二千字的心得,三次風雨無阻的野外導覽,以及一次期末大報告。許多學生稱此為「台灣大學最重的通識課」,並戲稱此課與我開的其他課為「張文亮學程」,一路挑戰上來。原來有那麼多學生願意,與一個老師,將課堂當成洞穴來塗鴉。
前言
洞穴裡的畫家與未來領袖的培育
人是獨特的生物,在古老的年代,就做一些令人費解的事。
例如,在亞洲的古老洞穴裡,或是在歐洲懸崖的深洞裡,或美洲深邃的山穴裡。長年幽暗,見不到陽光的地方,總有人在洞穴的石壁上畫下動物的圖畫:幾隻奔跑的鹿、幾頭牛、幾匹馬或幾條狗等。
他們繪出的畫作是那麼工筆,所用的色澤是那麼豐富,所勾勒的線條是那麼流暢,顯然這不是毫無意義的塗鴉,而是在表達與其他生物之間某種微妙的連繫。
文明的產生、文字的使用與口述的歷史,都可以看到人們依然在關心大自然。...
目錄
前言--洞穴裡的畫家
Part1工程先鋒
普世公共衛生的改革
查勒威克──用下水道減少瘟疫的律師
都市污水道系統的興建
巴澤爾傑特──被視為瘋子的工程師
有機堆肥的推動
利西比──環境衛生改革者
河川整治的先鋒
迪柏汀──期待鮭魚再歸來
低窪地整治的技術
契斯布勞──將一座大城市抬高
結合不同專業為環境效力
包立許──環境工程學之父
天然災害的預防
傑克遜──紅樹林的保護先鋒
國土規劃的先河
里傑吉──荷蘭的規劃者里
Part2保育先鋒
螢火蟲的復育運動
賴利──自然科學與兒童文學家
原住民重歸原鄉運動
吉爾莫──植物學家
棲地保護運動
格林尼爾──聽山雀鳥在針葉林裡唱歌
生態道路
克里夫曼──給野生動物一條安全歸家路
濕地保護
達藺──近代水鴨保護運動者
沼澤的保護
徐樂德──給孩子一個野地樂園
河口牡蠣的保護
弗洛斯特──公共衛生教育家弗
水土保持運動的開路
班乃德──浣熊谷的歡呼者
荒野保護運動
李奧帕德──土地的倫理之父
森林濕地的保護
迪馬第──落羽松的知音
回歸鄉村
賽萊──一位醫生的呼喚
Part3觀念先鋒
野生動物保護緩衝帶
祖魯人──非洲的大象樂園
與水蝸牛合作
西班牙──獨步全球的山區農產品
沙丘保育
天人菊——保護陸地建築的第一線
建築花牆
九重葛——最有彈性的植物
蝴蝶廊道
百香果——世人不知的有趣功能
人與狗和睦同居
笛塞留——狗狗公園設計者
附錄:英文叁考文獻
前言--洞穴裡的畫家
Part1工程先鋒
普世公共衛生的改革
查勒威克──用下水道減少瘟疫的律師
都市污水道系統的興建
巴澤爾傑特──被視為瘋子的工程師
有機堆肥的推動
利西比──環境衛生改革者
河川整治的先鋒
迪柏汀──期待鮭魚再歸來
低窪地整治的技術
契斯布勞──將一座大城市抬高
結合不同專業為環境效力
包立許──環境工程學之父
天然災害的預防
傑克遜──紅樹林的保護先鋒
國土規劃的先河
里傑吉──荷蘭的規劃者里
Part2保育先鋒
螢火蟲的復育運動
賴利──自然科學與兒...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