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弘一大師,我們的內心會獲得一種空靈的美感,那是一種久遠的自然的力量。
他使我們低下頭,開始審視自身,重新關注已被遺忘很久的自我的真實性靈。
所謂看破紅塵,對有些人來說只不過是不入紅塵而已。我們大多數人對紅塵都是很留戀的,即使會有很多傷痛、痠楚、不盡如人意,然而,我們熱愛著俗世的生活。
愛是最大的智慧。因為有愛,我們可以從他們豐富淵博的人生閱歷,和清新平實的話語中,捕捉到智慧之光,探求人生真諦。
李叔同是關注世事,卻又遠離世事的人,他在繁華之外看繁華。所以,他多關注於人自我的精神世界。精神富足的人才是真正的富足;否則,即使富如國王,也會貧如乞丐。
讀他,我們的內心會獲得一種空靈的美感,那是一種久遠的自然力量。他使我們低下頭,開始審視自身,重新關注已被遺忘很久的自我的真實性。
一杯淡泊悠遠的心靈之茶,一部處世安身的塵世經書,品李叔同,看透世間繁華,直達精神家園;悟南懷瑾,智享人間百態,收穫塵世幸福。
如果一個人想學習適應社會的手段,那麼,守護精神的家園才是最好的出發點。為了活得好一些、更好一些,為了在塵世獲得幸福,讓我們仔細聆聽兩位大師的叮嚀……
精神富足的人才是真正的富足,否則,即使富如國王,也會貧如乞丐。讀李叔同,我們的內心會獲得一種空靈的美感,那是一種久遠的自然的力量。他使我們低下頭,開始審視自身,重新關注已被遺忘很久的自我的真實性靈。而南懷瑾,身在繁華又笑看繁華,他是繁華世間的智者,得享繁華卻又不被繁華所累。於是,他講述人生種種人情世故,講處世哲學、講生存策略,這一切,都是為了使我們更好地生活在人與人的世界裏。
作者簡介:
于海英,生存於喧囂鬧市,沉迷於心靈天地,喜讀詩書,但天生愚鈍,讀書不求甚解,唯欣欣然。喜舞文弄墨,但下筆無神,弄墨成果不多,僅聊以自娛。謹借大師思想,傳世智慧,著成小書幾冊,是為《和名家一起回望明朝煙塵》、《聽南懷瑾講孟子》、《名家限中的100位中國歷史名人》,以饗讀者。
章節試閱
二、清澈似水,利世而不爭
余秋雨在《都江堰》中寫道:「水,看似柔順無骨,卻能變得氣勢滾滾,波湧浪疊,無比強大;看似無色無味,卻能揮灑出茫茫綠野,累累碩果,萬紫千紅;看似自處低下,卻能蒸騰九霄,為雲為雨,為虹為霞;看似沒有造型,卻能作為滋潤萬物的救星而被殷殷期盼……」水如此,那似水的人呢?己身清澈,利世而不爭。紅了野花,綠了小草,喜了山雀,美了天空,李叔同只做一條靜靜流淌於山腳的小溪。
最難得浪子回頭
佛說:「以恨對恨,恨永遠存在;以愛對恨,恨自然消失。」
弘一大師勸誡信眾:「人褊急我受之以寬容,人險仄我待之以坦蕩。」
或許很多人認為這是一種說教,或許很多人會對此不以為然、嗤之以鼻。然而,一個真正心胸寬廣的人,必定能理解這些話語,因為他領略過心如碧海的境界。那是遠離憤恨、惱怒、不甘、怨尤等種種負面情緒的地方,那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陽光、快樂、鮮花、彩霞等美好的辭彙紛紛湧入心間。
一個人因為犯罪而進了監獄,隨著出獄日子的臨近,他越來越焦躁不安。因為他害怕!他不敢回家,不敢面對妻子和兒女。他想:「我的妻子見到我,會怎麼樣呢?她會不會憤怒地罵我呢?指責我給家庭蒙羞,使親人抬不起頭呢?肯定會的!我讓她一個人承受生活的重擔,她一定不會原諒我了,不會再愛我了。」他不停地想,簡直要絕望了。最後,他給妻子寫了一封信:「如果你願意讓我回家的話,在我們家房前的樹上繫一條黃絲帶;如果你不願意,就不用繫了。」出獄的日子到了,他忐忑不安地向家的方向走去。快走到家的時候,他遠遠地望見自家房前的樹上繫滿了黃絲帶,正隨風飄蕩,而他的妻子,正帶著兒女在樹下朝他微笑……
即使是神,也不是只對不錯的。少多少怨恨便會增加多少快樂。使人從狹隘自私中解脫的是寬容。對家人寬容,收穫的是團聚、圓滿的親情;對他人寬容,收穫的是輕鬆、快慰的心情。一顆不肯寬容的心,只會使事情變得更糟糕,心情變得更壞,只會使自己陷入痛苦中不能自拔;寬容不在,很多不幸的事便不可避免,使人追悔莫及。
朝陽升起之前,廟前山門外凝滿露珠的春草裡,跪著一個人:「師父,請原諒我。」
他是某城風流的浪子。二十年前他曾是廟裡的小和尚,極得方丈寵愛。方丈將畢生所學全數教授,希望他能成為出色的佛門弟子。他卻在一夜間動了凡心,偷偷下了山;色彩繽紛的城市,迷住了他的眼目,從此花街柳巷,他只管放浪形骸。夜夜都是春,卻夜夜不是春。二十年後的一個深夜,他陡然驚醒,窗外月色如洗,澄清明澈地灑在他的掌心。他忽然懺悔了,披衣而起,快馬加鞭趕往寺裡。
「師父,您肯饒恕我,再收我做徒弟嗎?」方丈深深厭惡他的放蕩,只是搖頭說:「不,你罪孽深重,必墮阿鼻地獄,要想佛祖饒恕,除非連桌子也會開花。」浪子失望地離開了。
第二天早上,方丈踏進佛堂的時候,驚呆了:一夜間,佛桌上開滿了大簇大簇的花朵,紅的,白的,每一朵都芳香逼人,佛堂裡一絲風也沒有,那些盛開的花朵卻簌簌急搖,彷彿在焦灼地召喚著誰。方丈頓大徹大悟,他連忙下山尋找浪子,卻已經來不及了,心灰意冷的浪子,又重新墮入他過去的荒唐生活。
而佛桌上開出的那些花朵,只開放了短短的一天。是夜,方丈圓寂,臨終遺言:「這世上,沒有什麼歧途不可以回頭,沒有什麼錯誤不可以改正。」
「浪子回頭金不換」,一顆真誠向善的心,是最罕有的奇蹟,好像佛桌上開出的花朵。讓奇蹟隕滅的不是錯誤,而是一顆冰冷、不肯原諒、不肯相信的心。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人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工作,就難免會犯錯誤,錯了並沒有什麼,知錯能改才是最重要的。當別人犯了錯誤的時候,以寬容的心態來對待他們,給他們反省的機會。寬容是一種無聲的教育。一個寬容的人,可收穫和諧圓滿,笑對人生。
以德服人的人格魅力
武器可以殺死人,卻不能征服人心。
真正能征服人心的,不是武器,而是道德。
道理能征服人,主要靠真理的力量;道德能征服人,主要靠人格的力量。人格和德行作為一種非智力因素,儘管不是道理,但往往勝於道理。從某種意義上說,德行是形象的道理,道理是抽象的德行。
弘一大師未出家前,曾給學生講解了他對「先器識而後文藝」的理解。在他看來,要首重人格修養,次重文藝學習,具體地說,要想做一個好的文藝家,必須先做一個好人。這是李叔同的文藝觀,也是他的人生觀。出家後的李叔同,也是先做一個好和尚後,研究佛法的。正是由於他的人格魅力,受其感召而皈依佛門者不計其數。
佛教是一個非常講究以品德去感召他人的宗教,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就真正做到了以德服人。他曾自己掃地、自己修葺房屋、為弟子裁衣、為老人穿針、照顧生病的弟子等。他的每一個行為都可作為他人的模範,展現出了內在高尚的品德,正是他的這種品德,最終讓佛法發揚光大。
有位青年脾氣很暴躁,經常和別人打架,大家都不喜歡他。
有一天,這位青年無意中遊蕩到了大德寺,碰巧聽到一位禪師在說法。他聽完後發誓痛改前非,於是對禪師說:「師父,我以後再也不跟人家打架、鬥口角了,免得人見人煩,就算是別人朝我臉上吐口水,我也只是忍耐地擦去,默默地承受!」
禪師聽了青年的話,笑著說:「哎,何必呢?就讓口水自己乾了吧,何必擦掉呢?」
青年聽後,有些驚訝,於是問禪師:「那怎麼可能呢?為什麼要這樣忍受呢?」
禪師說:「這沒有什麼能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當做蚊蟲之類的停在臉上,不值得與它打架或者罵它。雖然被吐了口水,但並不是什麼侮辱,就微笑著接受吧!」
青年又問:「如果對方不是吐口水,而是用拳頭打過來,那可怎麼辦呢?」
禪師回答:「這不一樣嗎?不要太在意!這只不過一拳而已。」
青年聽了,認為禪師實在是豈有此理,終於忍耐不住了,舉起拳頭,向禪師的頭上打去,並問:「和尚,現在怎麼辦呢?」
禪師非常關切地說:「我的頭硬得像石頭,並沒有什麼感覺,但是你的手大概打疼了吧?」青年愣在那裡,已是無話可說。
禪師告訴青年的是「德」,「德」不是空口的說教,而是實際的行動。正是如此,才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裡的「人和」,便是一種高尚的品德。這種品德具有巨大的力量,使人心悅誠服,有時甚至能不戰而屈人之兵,不戰而百國來朝。
戰國時,齊宣王想做霸主,便向孟子請教。孟子說他不講霸道,只講王道,希望齊宣王行仁政,用道德的力量來統一天下。並說,對於國君來說,是否這樣做,只存在肯為不肯為的問題,不存在能做不能做的問題。
接著,孟子舉了一個有名的例子,他說:「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泰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把泰山夾在胳膊底下跳過北海,告訴人說:「這個我辦不到。」這真是不能。替老年人折取樹枝,告訴人說:「這個我辦不到。」這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大王您的不行仁政,不是屬於把泰山夾在胳膊底下跳過北海一類,而是屬於替老年折取樹枝一類。孟子所舉的這個例子是很有說服力的。對於我們來說,是否做社會道德的實踐者,也是一個肯為不肯為的問題,而不是能做不能做的問題。
對於一個國家,尚且可以用道德的王道來加以征服,那麼,對於個人而言則更是如此。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不但能夠使自己成就不凡的人生,而且可以感化周圍的人,使善的力量遍及人間。因此,我們生活中的每個人,即使從來沒有了解過佛法,只要能夠培養自己的品德,做道德的踐行者,並造福周圍的人,那就離佛的境界不遠了。
千教萬教,言傳身教
李叔同未出家前,曾從事很長時間的教育工作。陶行知曾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李叔同堪稱一位極其優秀的教師,他的一言一行,都很好地為這句話做了註解。我們可以用陶行知的一句話,來形容李叔同對教學工作的理解:「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
教人做人,李叔同從來不是照本宣科地呆板講解,而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打動學生。
一次,李叔同給學生們上音樂課,一個學生在下面偷偷摸摸看別的書,李叔同發現後並沒有說什麼。只是等到下課後,把那位學生叫到自己面前,也不斥責,只說:「下次上課不要看別的書。」然後深深鞠了一躬。
還有一次,剛下課,一位學生便猛地推開門,李叔同只聽得「啪」的一聲,那位學生留給他一個背影,很快便不見人影了。後來,李叔同把那位學生叫到自己身邊,對他說:「下次走出教室,輕輕關門。」然後深深鞠了一躬。
向學生鞠躬的李叔同是令人感動的!在學校中,有幾個老師肯向學生鞠躬啊?教育是神聖的,只有視教育為神聖使命的人,才會在學生面前鞠躬。很多沒沒無聞的教育者,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學生傳達人生的道理。
一位走出大學校門的學生,曾這樣回憶他的一位大學老師:
我們新生報到後不久,一天上文學課,上課鈴聲響起,我快步跑向教室門口,正巧一個樸素的男孩子也來到門口,他看到我,將身體側了側,說:「女士先請。」我沒多想,刺溜一下躥到自己的座位上。再抬頭一看,只見那名男生走到講台前,緩緩開口:「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古文老師……」
這位古文老師每次上完課,都會親自把黑板擦得乾乾淨淨。他的衣著總是樸素而簡潔,他待人總是真誠有禮,他的課也總是意趣橫生,很快,他便成了全班同學崇拜的對象。那時候,因為趙本山的小品中,一句「小樣的,穿馬甲我就不認識你啦」,導致全中國馬甲滯銷。我們的古文老師卻常穿一件藍色的馬甲。班裡的男同學於是都紛紛效仿,在那個馬甲蕭條的年代,因為古文老師,它在我們班蔚然成風……
國外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說過:「世界上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好的老師。」上文那位同學記憶中的老師,之所以如此讓人難以忘懷,是因為老師生活上的寬厚和樸素,工作上的認真和自律,深深吸引了學生們,這是他人格上的魅力。
現在是一個越來越重視教育、教育者越來越多的時代,教育者,影響的是一代人、數代人,他們的自身素質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千教萬教,不如言傳身教!
因為多情而出家
無情無性的不是佛,而是魔。
弘一大師割捨了妻兒子女,在世人眼中是無情的。然而,這種對親人的無情,恰恰反映出了他對世人的有情。
人們常說:「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弘一大師對人生終極意義的追求,與他的世俗家庭生活是矛盾的。他曾說:「在我二十三到二十六歲之間,是最幸福的。後來的一切都充滿了悲傷與哀痛,直到出家前。」他因為現實的痛苦無法擺脫而出家,但這不是逃避的出家,而是為了尋找答案,尋找解除世人心靈苦楚的答案而出家!
人們說:「情到深處轉無情。」或許,他對人生的感情太深,所以才不肯將就,所以才非要徹底地清楚明白,這種堅決的態度,使他決絕地出家。但他不是無情的,而是多情的,正如佛祖釋迦牟尼一樣,因為多情,才出家。
釋迦牟尼佛原是喜馬拉雅山山麓和恆河之間釋迦部落的太子,原名悉達多。
一次,他和父王郊遊,看見田中的農人,赤體裸背在烈日之下耕作;老牛拖著犁不得休息,還被鞭打得皮破血流;又見農田中被犁翻出的小蟲、蚯蚓,被鳥雀競相啄食,慘痛萬分。看到這樣一幅活生生的生存鬥爭圖,他心中感到無限的哀痛。他就在閻浮樹下,端坐沉思。淨飯王找到他,問他為何如此,他說:「看見世間眾生互相吞食,心中感到萬分難過,所以坐在這裡沉思。」
某天,他乘車到了東門,於人群中看見一個老人,髮白面皺,骨瘦如柴,手持柺杖,行動極其困難。車經南門,又看見一個病者,身瘦腹大,喘息呻吟,痛苦萬狀地在道旁掙扎。後來到了西門,遇到一族人抬著一具屍體。那屍體膿血流溢,惡臭難聞,隨行的親屬,痛哭流涕,使睹者心酸。悉達多看到此等情狀,感慨萬分。想到世人不拘富貴貧賤,都逃不過老病死的大關,乃歎道:「日月易過,少年不常,老至如電,身形不支,氣力衰虛,坐起苦極,我雖富貴,豈能獨免,念及將來,甚可畏驚。」
悉達多的所見所聞,使他思考:為什麼大多數人過著艱難困苦的生活呢?為什麼人生常常遭受挫折和不幸呢?為什麼每個人最後都難以逃脫死亡的命運呢?……為了得到人生諸多問題的答案,悉達多離開了王宮,離開了自己的父母、妻兒,出家修行。他三十五歲時,獨自坐在尼連禪河邊佛陀伽耶附近一棵菩提樹下,努力探索人生問題。經過七天七夜的苦思冥想,戰勝了種種煩惱魔障,終於在黎明時豁然開朗,徹悟了人生無盡苦惱的根源和解脫輪迴的方法。
弘一大師的出家,和釋迦牟尼佛類似,他同情當時社會中眾多受苦受難的民眾,對生老病死、一切無常生起了厭離心。有句話說:「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若想尋求人生真諦,又何必出家呢?可能對於弘一大師而言,選擇了出家的形式,便可以使他脫離人世間的各種無用的關係和煩惱事,專心致志地思考。況且,宗教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在探索的過程中,實踐了各種各樣的修行方法,如果不出家,他是沒有辦法那麼做的。
二、清澈似水,利世而不爭
余秋雨在《都江堰》中寫道:「水,看似柔順無骨,卻能變得氣勢滾滾,波湧浪疊,無比強大;看似無色無味,卻能揮灑出茫茫綠野,累累碩果,萬紫千紅;看似自處低下,卻能蒸騰九霄,為雲為雨,為虹為霞;看似沒有造型,卻能作為滋潤萬物的救星而被殷殷期盼……」水如此,那似水的人呢?己身清澈,利世而不爭。紅了野花,綠了小草,喜了山雀,美了天空,李叔同只做一條靜靜流淌於山腳的小溪。
最難得浪子回頭
佛說:「以恨對恨,恨永遠存在;以愛對恨,恨自然消失。」
弘一大師勸誡信眾:「人褊急我受之以寬容,人險...
作者序
序言:和大師去修行:活得好一點,更好一點
台灣著名主持人蔡康永在《有一天啊,寶寶》一書中說:「讀書自由、私密、自說自話、自苦自樂……人生最令我們留戀的,都是一些我們也說不清楚的事吧。但是書啊,是我們塞給自己的希望,就算只是些妄想,割捨也不免惆悵。」書是我們送給自己的希望,好通透的說法啊!
書是希望,因為它有思想。古往今來,歷史上的每一位大師都是思想的合集,每一位大師都是一本厚重的書,一如我們要介紹的這兩位:李叔同和南懷瑾。為何將兩人放在一起呢?記得佛家有句話說:「能休,塵境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能擺脫塵世的困擾,就等於到達真實境界;否則,即使身穿袈裟、住在僧院,卻和俗人沒有區別。兩位大師雖然一個在塵世之外,一個在塵世之內,卻都經歷過塵世的歷練,最終擺脫了塵世的糾結,達到了身心自由的境界。
所謂看破紅塵,對有些人來說只不過是不入紅塵而已。我們大多數人對紅塵都是很留戀的,即使會有很多傷痛、痠楚、不盡如人意,然而,我們熱愛著俗世的生活。不娶妻生子的人是沒有資格講解人生的!幸好,李叔同和南懷瑾兩位大師即使經歷不同、人生看法不同,但他們都對世人充滿了愛。
愛是最大的智慧。因為有愛,我們可以從他們豐富淵博的人生閱歷,和清新平實的話語中,捕捉到智慧之光,探求人生真諦。李叔同和南懷瑾都是佛學大師,但他們是不同的。因為禪學將他們聯繫到了一起,因為不同的人生選擇,他們被區別開來。
李叔同是關注世事,卻又遠離世事的人,他在繁華之外看繁華。所以,他多關注於人自我的精神世界。精神富足的人才是真正的富足;否則,即使富如國王,也會貧如乞丐。讀他,我們的內心會獲得一種空靈的美感,那是一種久遠的自然力量。在人世廝混許久的我們,或許已經很久不曾感覺到那種純粹的、不含任何雜質的靈魂的色彩。他使我們低下頭,開始審視自身,重新關注已被遺忘很久的自我的真實性。
南懷瑾是身在繁華而又笑看繁華的人,他是繁華世間的智者,得享繁華卻又不被繁華所累。如果說李叔同是隱居的禪師,那南懷瑾便是入世的佈道者。他更關注自身與外界的關係,在他看來,幸福的人生不是生存在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中,而是融入外界,在集體中體會融洽。於是,他講述人生種種人情世故,講處世哲學、生存策略,這一切,都是為了使我們更好地生活在人與人的世界裡。
在李叔同的精神家園中,我們不會嬉笑怒罵,更不會茫然徘徊。我們只會靜靜地思索,思索愛、思索人生,也思索自我。靈魂在這裡起飛,它隔絕了外界窺探的眼睛,使我們得享無人的自由和靜謐。
「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精神的家園是美好的,自由的精神世界對一個人而言,往往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只不過有很多人意識不到罷了。大多數人都在茫然中失去、錯過,就彷彿凍僵的人,對自己受損的機體毫無感覺,只留有些微的刺痛或麻癢。人們在外部世界的誘惑下,從精神家園出走,只留下靈魂深處寂寞的春草,獨自寂寞生長。遠遊啊,忘記歸期!一入社會,社會便成了永久停留的第二故鄉。
這第二故鄉留下了我們奮鬥的熱情、人生的朝花夕拾。我們在此安家立業,看遍了形形色色、光怪陸離,也嘗盡了冷暖交替、高低起伏。想活得好一點、更好一點,無論我們生來或者後來積極還是消極,這都是人類永恆的願望。想活得好一點,就要懂得多一點,於是我們按照南懷瑾的指引,重新了解身處的社會,努力練就高手的眼光和手段,或許會多幾分機智,減少幾許脆弱和柔軟,逐漸堅強。
如果,一個人想學習征服社會的手段,那麼,守護精神的家園才是最好的出發點。為了活得好一些、更好一些,為了在塵世獲得幸福,我們仔細聆聽兩位大師的叮囑……
如果用一句話來給此書做個總結,那便是:這是一杯淡泊悠遠的心靈之茶,也是一本處世安身的塵世經書。
如果你喜歡,請傾聽它靈魂的絮語,如果不喜歡,擱置一旁,任它在歲月裡深深埋藏。
序言:和大師去修行:活得好一點,更好一點
台灣著名主持人蔡康永在《有一天啊,寶寶》一書中說:「讀書自由、私密、自說自話、自苦自樂……人生最令我們留戀的,都是一些我們也說不清楚的事吧。但是書啊,是我們塞給自己的希望,就算只是些妄想,割捨也不免惆悵。」書是我們送給自己的希望,好通透的說法啊!
書是希望,因為它有思想。古往今來,歷史上的每一位大師都是思想的合集,每一位大師都是一本厚重的書,一如我們要介紹的這兩位:李叔同和南懷瑾。為何將兩人放在一起呢?記得佛家有句話說:「能休,塵境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
目錄
序言:和大師去修行:活得好一點,更好一點
索性做了和尚––李叔同小傳
一、大慈大悲菩提心
慈悲心生,蚍蜉顏開
榮枯一樣好
寄悲憫心於物
融化心靈的堅冰
菩薩慈悲,也有金剛怒目
存善念,行善行
二、清澈似水,利世而不爭
最難得浪子回頭
以德服人的人格魅力
千教萬教,言傳身教
因為多情而出家
三、居高聲自遠,非是借秋風
不以為苦便不苦
只道名利是平常
清空心靈,爭似白雲自在
空喊不如行動
更多謙卑大人物
四、寧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
另類出家人
走自己的路
尊嚴非席,不可捲起
不做偶像的影子
寧得罪也不應酬
五、明鏡在心,時時拂拭
懺悔是一種福分
喚醒沉睡的良知
時常自省,掃卻心中塵埃
如蓮般做人
六、足過處,金石花開
疑問是成長的標志
真知從實踐中來
有一種禪心叫認真
細節成就完美
七、耕耘不息,藍田生玉
朝聞道,夕死可矣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心誠可貴寫華年
不必人人當將軍
八、清水芙蕖,性靈圓滿
「訥於言」是最好的武器
晚節最為要緊
道聽途說,是非的傳播者
管好自己的舌頭
九、悠遊世間,以慧心惠己惠人
為他人提一盞燈籠
投以木桃,報以瓊瑤
今昔一切如新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十、幸福之神的真容
惜食惜衣,非為惜財緣惜福
若要常樂需知足
在勞動中品味幸福
一念心清淨,處處蓮花開
十一、最好的養生是養心
素食中的身心修養
心中無瞋便是淨土
取捨之間,唯心而已
浮躁,靈魂的暗疾
十二、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人生因缺憾而美
緣起緣滅還自在
珍惜生,卻不畏懼死
別有滋味是挫折
序言:和大師去修行:活得好一點,更好一點
索性做了和尚––李叔同小傳
一、大慈大悲菩提心
慈悲心生,蚍蜉顏開
榮枯一樣好
寄悲憫心於物
融化心靈的堅冰
菩薩慈悲,也有金剛怒目
存善念,行善行
二、清澈似水,利世而不爭
最難得浪子回頭
以德服人的人格魅力
千教萬教,言傳身教
因為多情而出家
三、居高聲自遠,非是借秋風
不以為苦便不苦
只道名利是平常
清空心靈,爭似白雲自在
空喊不如行動
更多謙卑大人物
四、寧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
另類出家人
走自己的路
尊嚴非席,不可捲起
不...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