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上有一群超級富豪,其財富如此龐大、分布廣闊、藏匿精巧,
對他們而言,買下美國總統的價碼可能比一艘高規格的豪華遊艇便宜;
為了避稅可以毫不猶豫捨棄國籍,因為搭乘私人飛機今天紐約明天巴黎是如此容易;
我們以為自己對有錢人的生活略知一二,讀了這本書,才知道科幻小說中的故事都是真的。
這一小撮金字塔頂端0.1%的超級富豪,以各種(多半極度私密不為人知的)方式控制著整個世界:他們握有多數頂尖私立大學,大半的健康醫療機構,最重要的報紙、電視、影業集團。「買下」科學顧問、藝術與文化策略家、政治人物,對他們來說一點也不麻煩,需要的話,擁有一支私人軍隊也可以……換言之,超級財富擁有的不只是財富,龐大的金錢更催生了一個「完全不受羈絆,且無所不能」的社會階層。
超級富豪為了鞏固資產,無所不用其極,彼此串聯成一整個龐大到無可動搖的金權網絡,在公共政策上沆瀸一氣……從歐洲、美洲,甚至到我們所處的亞洲,都能見到他們的布局。更弔詭的是,所謂的社會中間階層(或許就是你我),所謂的「菁英」,正可能就是為這金錢權力提供協助,互相依賴的人。
未來學家保羅•薩佛(Paul Saffo)曾經預言,有鑑於生物科技的快速進步,很快人類就可以靠自體製造的替代器官、人工四肢延長生命,這種進步將只有超級富豪能夠負擔得起,那是否指向一種未來:經濟學上的階級,也可能演變成生物學上的階級?
本書作者為德國著名社會學教授,憑著嚴謹的學術研究,揭露這些從來沒人敢研究的「超級富豪」,精闢且嘲諷地剖析超級富豪的吸金祕訣與誇張的生活模式。他以這本書帶領我們思考:這樣的超級階級存在,對現代社會、民主政治,乃至一般人的生活,有怎樣的影響?社會流動、階級正義,是不是其實都是一場夢?
這是一場無人能置身事外的階級鬥爭與衝突。
書籍重點
這世界上有一群超級富豪,其財富如此龐大、分布廣闊、藏匿精巧,
對他們而言,買下美國總統的價碼可能比一艘高規格的豪華遊艇便宜;
為了避稅可以毫不猶豫捨棄國籍,因為搭乘私人飛機今天紐約明天巴黎是如此容易;
我們以為自己對有錢人的生活略知一二,讀了這本書,才知道科幻小說中的故事都是真的。
作者簡介:
漢斯‧尤根‧克萊曼斯基(Hans Jürgen Krysmanski)
1935年生於柏林,德國明斯特大學社會學教授(已於2001年退休),曾任世界和平理事會(WPC)理事、「羅莎盧森堡基金會」(Rosa-Luxemburg-Stiftung)與「課征金融交易稅以協助公民組織」(ATTAC)的學術顧問。研究領域為科學社會學、階級分析、和平與衝突研究、媒體研究以及權力結構研究。《億萬富豪的霸權》為其2012年作品。
譯者簡介:
區立遠
台灣大學哲學碩士,德國杜賓根大學古典語文碩士。譯有《一九三三:一個猶太哲學家的德國回憶》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金權城市》作者/台大社會系陳東升教授 專文推薦
名人推薦:《金權城市》作者/台大社會系陳東升教授 專文推薦
章節試閱
「讓我們假設,人的身高取決於他的收入的高低。一份平均的收入,就對應一個平均的身高。再讓我們假設,美國全體成年人口在一個小時之內從你身邊走過,而且是依照收入高低的順序。走在最前面的輸家與負債者是隱形的,因為他們的頭處在地表之下。接著是失業者與打低薪零工的人:這些人會像是迷你的小矮人。半小時之後,從你身邊走過的人將只到你的臀部這麼高。直到四十五分鐘之後,你才會看到正常身高的人。而在最後一分鐘裡走過的,是每一步都發出諾大聲響的巨人。但是當最後一秒鐘收入最高的人經過時,他們每個人的頭都伸到兩英哩之外的天空裡。」
(摘自內文)
開場白:吃掉有錢人(一九九九年)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我曾在敏斯特大學的一個系列活動《考驗西方:美國,你過得比我們好嗎?》裡做過一場演說;現在,我把那場演說作為一種歷史快照,一字不改地放在這本書的開頭。
***
我上回到上普羅旺斯阿爾卑斯省(Alpes-de-Haute-Provence)渡假的時候,大膽地往南走,去人潮洶湧的蔚藍海岸(Côte d'Azur)走了一趟。完全出於社會學的興趣,我加入了塞車的行列,只為了去聖特羅佩(St. Tropez)港邊的一間咖啡店喝咖啡。在我面前──去過的人都知道──停著許多超級遊艇;依照慣例,船尾靠著碼頭。在這些巨大的遊艇裡,有一艘名為「被暴打的公牛」(Battered Bull),船上掛的是加勒比海開曼群島的國旗。這個幅員極小的群島,是全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有五百六十家、分別來自六十個不同國家的銀行;也是美國富豪專屬的金融投機天堂。這艘超級遊艇的名字,「被暴打的公牛」,是取自股票市場的「牛市」,意味著這頭牛偶爾會被痛打一頓。毫無疑問:這顯示了船主──一對美國夫婦──的經驗。這對夫婦就在我坐下後不久走出遊艇:四十來歲,在聖特羅佩這個八月下午裡的數千名遊客中一點也不起眼,幾乎沒人注意到他們。
然而「追求實在不求外表」在這裡有了新的意義。「被暴打的公牛」船身有一百七十英尺,約五十三公尺,四年前的建造費用是四千萬美元;其中,光是完美的珍珠白塗裝就得用去五百萬美元。這艘船的航線遍及世界各地,負責駕駛與操作的組員有十二人,正常航行的狀態下每小時會消耗五百公升柴油。船在倫敦勞合社(Lloyds, London)每年的保費是一百五十萬美元,聖特羅佩的泊位價格是一天一萬一千美金。全部加一加,這對和藹可親的夫婦為了乘船的享受,每年支出的營運成本約七百萬美元,這還不包括船的折舊。
關於這些超級遊艇擁有者的一切幾乎都是最高機密,然而人們卻可以在網路上跟隨他們的旅行。比如這艘被暴打的公牛,這對船主夫婦在網路上設了個相簿,分享他們在世界各地的旅行所見──幾乎和一般的遊客一樣;但是相似處也僅止於此:他們做的,全都是一般旅客辦不到的事情。
在聖特羅佩的這些觀察,背後有個有意思的發展。如果要說哪一種工業快速成長,那就是建造能夠跨洋航行的大型遊艇工業:船身最短三十五公尺,價格從兩千萬德國馬克起跳。連從前建造戰艦的造船廠,現在也發現這門獲利豐厚的生意。這波十分特殊的造遊艇熱潮,影響力甚至擴及敏斯特附近的森登(Senden bei Münster)。敏斯特人都記得羅騰堡大街上一間特別高級的家具行破產的事。然而那間家具行的老闆羅爾夫.林克拉克(Rolf Rincklake)連同他的新公司麥翠卡(Metrica),現在卻成了國際上最搶手的超級遊艇內裝供應商。
拜現代通訊科技之賜,讓這些水上活動成為可能,因為要在太平洋中央領導一家大企業,或進行金融交易,都不再是問題。而在陸地上,以及在不動產這個項目上,貧富之間的差距則以傳統的方式擴大了許多──這一點,紐約比任何地方都來得明顯。曼哈頓百貨公司的歷史,就是一本美國億萬富翁的事件簿,而且尚未完結。十九世紀初,中央公園四周建起最早的摩天大樓時,這些最有錢的人就在摩天大樓頂上建造了跟他們在鄉間完全一樣、高達數層樓的房屋,這就是當時的頂層豪宅。
而今天呢?最新的住宅大樓座落於公園大道(Park Ave)五一五號,六十號街的轉角。上面沒有像貝爾斯福德(Beresford)或達科塔(Dakota)這類的名字或貴族家姓。但是那裡有公寓:比如面積兩千平方公尺、跨兩層樓、售價一千兩百萬美元的房子;光專屬服務人員在二樓的住處就有兩百平方公尺,要價四十萬美元。而這些房子跟比爾.蓋茲在西雅圖的「湖畔華園」(Lakeside Xanadu)又完全不能相比;比爾.蓋茲那座房產甚至讓報業鉅子威廉.藍道夫.赫斯特(William Rondolph Hearst)的「赫斯特城堡」(San Simeon Castle)相形失色。
百分之一或二
我們怎樣定義財富?費迪南.倫德伯格(Ferdinand Lundberg)在六〇年代一本著名的書裡區分了有錢人跟超級富豪。他說:有錢人雖然喜歡擁有非常多(而且常常是快速獲至的)金錢,但是他們的生活總是伴隨一種風險,即突然間失去全部,或一大部分他們的財產。最有名的例子莫過於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現在曼哈頓許多最壯觀的高樓就是在他的名下。
相對於此,倫德伯格認為超級富豪可以絕對安穩地睡覺。他們的財富是如此龐大,分布廣闊,配置良好;而且被精巧地藏匿起來。如果你想看到他們窮到剩下一件汗衫,這個星球得先爆炸才有可能。我們要談的就是這些超級富豪,所謂的「十億俱樂部」。
《法蘭克福文匯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n Zeitung)不久前寫道:「根據一句後人假造的名言,現在的統治階層,是一群沒有人敢對他們進行社會學考察並寫書的人。」作為一名社會學家,我必須承認:確實如此。社會科學──包括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以至於實證社會研究──之所以取得其生存權力,是因為他們在定義與考量社會現實時,排除了超級富豪階層。如果不是這樣,那麼下面這個故事又該怎麼理解?
在美國,最頂端百分之五的人口擁有全國百分之六十的財富。這還不夠:在過去幾年裡,最頂端百分之一的財富,相對於另外的百分之四,又有劇烈的增長;而在這百分之一裡,最領先的百分之〇點二五跟剩下的百分之〇點七五之間,其差距擴大的速度甚至還要更快。
但在關於收入分配的官方統計報告裡,這百分之五,甚或那百分之一,卻完全不見蹤跡。彷彿他們並不存在。美國人口普查局(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曾在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公布報告:在過去二十年裡,美國最富裕的百分之二十人口實質收入增加了百分之三十。這群人的收入(平均每年十一萬五七千五百美元)是最窮百分之二十(平均年收入為九千二百五十美元)的十三倍。
但是:超級富豪在哪裡呢?在新聞記者的詢問之下,美國人口普查局承認,他們的調查從來沒有涵蓋年收入超過三十萬美元的人。受訪官員不好意思地說,局裡電腦能輸入的收入數字上限,就是三十萬美元。即便在最近的一年裡,這個上限被提高到一百萬美元,還是有一百九十名億萬富豪,與四千名資產超過三百萬美元的百萬富豪(我們暫時提到這些人就好)沒有被納入統計。
如果我們拿堆積木做比喻,每一塊代表一千美元的收入或資產,百分之九十八美國人的積木堆,最高也只能堆到幾公尺。然而有百分之一的美國人,他們的積木堆可以比艾菲爾鐵塔還高好幾倍。
巨人的神話
不久之前,吉妮瓦.歐佛赫塞(Geneva Overholser)在《國際前鋒論壇報》(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上指出,「企業巨人」的薪資高得離譜,而在此之前,報社從來沒有收到過如此多憤怒的讀者來信。這裡的「企業巨人」指的是大企業的執行長與董事階級,一群僅次於超級富豪的階層。美國大企業執行長的收入平均比他手下的僱員高出四百一十九倍,平均每年一千〇七十萬美元。一九九八年,他們的薪資較之前成長百分之三十六,但一名專業勞工的薪資卻只增加了百分之二點七。儘管如此,還是有讀者來信對這篇報導表示責難:「我很確信,一個大企業的執行長所面對的要求,是一般人完全不能理解的。有些人就是有能力比其他人扛起更重大的責任。」但是許多研究證明,執行長的薪資跟大企業的獲利之間,負相關的情況反而更多。
超級富豪的情況又更不一樣。他們是比執行長們更高的階層;大企業真正的獲利是落入這個階層的口袋。在統計數字上,這些億萬富豪喜歡讓人無法捉摸;但是作為神話形象,他們在美國與全球的媒體版面上卻無處不在。《時代雜誌》稱他們為「builders & Titans」,也就是二十世紀的創建者與巨人,認為是他們讓我們「從工業時代加速進入了數位時代」。他們的共同點是:所有人都像著迷似地創造財富。確實,他們都極具掠奪性,無一例外。但是,媒體們稱,這些著迷於金錢的人也「推動了一部巨大無比的機器,讓美國成為領導世界的工業社會」。所以他們是唯一的創造者?「誰建造了有七座城門的底比斯?」貝托爾德.布列希特(Bertold Brecht)寫道。「有這麼多報導。這麼多疑問。下面的報導首先是關於上上個世紀之交的大掠奪家,關於約翰.洛克斐勒(John D. Rockefeller)、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以及皮爾朋.摩根(J. Pierpont Morgan)。
洛克斐勒的標準石油(Standard Oil)在一九〇〇年時控制了美國百分之九十的石油市場,並且是世界上第一個跨國企業集團。洛克斐勒跟鐵路公司簽訂祕密合約,賄賂參議員,也從事工業間諜。他的打手對工會毫不留情。最後洛克斐勒有錢的程度,換算起來,幾乎是今天比爾.蓋茲的三倍。
卡內基是靠石油、酸性轉爐鋼(Bessemer-Stahl)跟火車鐵軌的生意致富的。他的格言是:「把你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然後看好那個籃子。」他寫過一些書,裡面充滿天真的進步信仰。他的煉鐵工人一天必須工作十二小時。他的名字跟美國歷史上最血腥的罷工鎮壓事件連在一起:一八九二年賓系法尼亞的何姆斯提德(Homestead, Pennsylvania)。然而在出售工業帝國之後,他卻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大慈善家,在全世界建造了兩千八百座圖書館,也為之後大企業設置財力雄厚的基金會開創了先例。
最後是建立了美國銀行霸權的J.P.摩根。他把鐵路公司炒高的手法,跟今天槓桿基金炒作軟體公司股票如出一轍。他不相信公平競爭這回事。當時美國最大的工業企業集團就已經落入華爾街的掌控。
這個巨人榜上還有許多名字。亨利.福特發明了生產線,讓工廠勞工收入豐厚,足以負擔由他自己所造的T型汽車。但是福特也設置了一個「社會學部門」,目的在掌控勞工們飲酒的情況,以及對付工會。他還傾慕阿道夫.希特勒。然而到了三〇年代中期,這位獨裁者福特就已經不再站在時代浪潮的頂端了。
根本來說,法蘭克林.羅斯福總統的「新政」讓億萬富翁們日子不好過。他們的人數減少了,直到羅納德.雷根的時代,才再度急遽回升。
接下來最賺錢的,靠的不再是鋼鐵,甚至不是化學與鋁,而是靠從天空裡創造出來的產品。大衛.沙爾諾夫(David Sarnoff)靠他的無線電帝國「美國無線電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 RCA),為大眾媒體大賺其錢的年代打下了基礎。新媒體把「建造者與巨人」的神話直接送進了廣大民眾的起居室裡。突然間,我們坐在沙發上就能看見有錢人跟超級富豪的身影。原先不可跨越的距離現在似乎被克服了。來自好萊塢電影工廠的高收入的明星,成為富豪生活美夢的代言人(然而事實是他們本身也必須像生產線的勞工那樣工作;至於富豪生活呢,常常只能悲劇性地以情婦或小白臉的身分做有限的參與。)
再提幾個巨人的名字就好。查爾斯.美洛爾(Charles Merril)在展場與購物中心宣揚一般人應該購買股票的訊息,把美國變成了「持股人的國度」。史帝芬.貝泰(Stephen Bechtel)在三〇年代建造了胡佛水壩,二次大戰結束後在沙烏地阿拉伯鋪設油管,並在一九五一年興建了第一座核能發電廠。貝泰公司成為美國在世界各地營建工地的同義詞。華德.迪斯耐(Walt Disney)創造的不只有唐老鴨。福星盧西安諾(Lucky Luciano)是第一個黑幫億萬富豪。威廉.萊維特(William Levitt)首先大量建造了成本低廉的排列式房屋,使得美國的郊區居住成為可能。李奧.柏內特(Leo Burnett)整合了廣告業與電視。湯馬斯.華生(Thomas Watson)把自己的事務機工廠發展成最早的電腦巨人,IBM(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以及雷.克羅格(Ray Kroc):他把麥當勞兄弟的香腸小攤變成速食帝國。而且,他的企業信條再度把燈光聚焦在我們的標題「吃掉有錢人」上。他怎麼看待競爭?「競爭就是老鼠吃老鼠,狗吃狗。我會把他們全殺掉,而且我會在他們殺我之前先殺掉他們。」
至於比爾.蓋茲,這位當前有錢人中最有錢的一位,這位千禧年之交電腦空間的掠奪大王,由於時間的關係,這裡我只略提一下,這位也謹記著雷.克羅格的信條。一位從前與蓋茲關係緊密的同事,鮑伯.格拉色(Bob Glaser)寫道,「他從來不知疲倦,是一個相信適者生存的達爾文主義者。所謂成功,對他來說,就是摧毀競爭者。」至於微軟三萬三千名受僱者當中有四分之一成了百萬富翁,只不過是個不重要的註腳而已。百萬美元在今天能算多有錢呢?還有人設了個「比爾.蓋茲財富警示鐘」的網頁,上面顯示,他無論如何都比整個中南美洲加起來還有錢;但這也不是問題的核心。
真正決定性的,是這種財富背後的經濟、社會與政治條件。冷戰結束後,原先只有軍方與情報單位可以使用的資訊與通訊科技,被發展成利潤極其豐厚的生意。這又回頭使得全球化的金融市場獲得爆炸性的成長,而且沒有受到限制與監管。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界線變得無關緊要。在這個全球化的無人地帶上,電子商務開始高速奔馳。
更甚者,新的電子科技也摧毀了私人與公共領域之間的界線。私人的電子信件是一個自相矛盾的名詞。再也沒有什麼是非公開的,但同時也沒有什麼不能被私有化。而且這個在所有人眼前上演、無處不在的私有化過程中,沒有人賺到錢,只除了那些最後的私人,也就是那些億萬富豪。
私有財富的創造會給人們帶來福祉──這個神話,透過以形塑大眾意識為目標的傳播工業的宣傳,幾乎已經成為一股不可抵擋的物質力量。今天難道不是所有人都被這種執念征服了嗎?看到這個世界實際上被錢統治,大概只有我們來自新邦的朋友們(譯註:指舊東德人。)還會感到震驚。
億萬富豪的用處
億萬富豪對於自己變成神話從來就不覺得自在。所以一種現代的、億萬以上規模的慈善事業就此誕生。泰德.透納(Ted Turner),CNN與時代華納(Time Warner)的大股東,在一九八八年甚至向聯合國捐獻了十億美元設立一個基金會,而且不涉及個人利益。也許他的太太珍.方達(Jane Fonda)私下給他灌輸了一些嬉皮年代的「權力歸花兒」(Flower-Power)的理念,但不管怎麼說,他在好些時間之前就已經明白指出下面這一點,他寫道:富比世雜誌定期發布的世界富豪排行榜,對大多數的億萬富豪非常重要,其程度可能超過頂尖網球明星對其世界排名的重視。所以富豪們使用一切手段以保住自己的排名。他們拚命累積財富,把一切都放到自己名下。然而這種對排名的虛榮心,大大地減損了他們為公益貢獻的意願,不管是捐贈基金會或以其他方式。因此,透納建議最好能設置一種新的排行榜,為世界上最慷慨捐獻的富豪做排名。如果有這樣一種排名,透納補充說,那也許連比爾.蓋茲也會喜歡捐錢了。
然而,如果億萬富豪藉由慈善事業對政治、文化或甚至宗教進行直接干預,又會構成新的問題。而這樣的事正以愈來愈大的規模進行著。奧斯卡.拉封登(Oskar Lafontaine)在他的新書裡引述了美國社會學家諾曼.比恩鮑姆(Norman Birnbaum)的話:「跨國公司的國際精英不只控制了生產工具,也在不久前控制了建立政治共識的手段」。
億萬富豪透過由各種基金會、團體構成的網絡,以及資訊工業,決定了所有國家的教育機構;他們握有許多私立大學,大部分的健康醫療機構,最重要的報紙、電視、影業集團。他們有私人軍隊。「買下」科學顧問、藝術、文化策略家,以及政治人物,對他們來說一點也不麻煩。一位美國總統的價碼可能比一艘高規格的七十公尺長的豪華遊艇便宜。《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有一篇文章〈被買下的總統〉:「如果真以為候選人或政黨募集了數百萬獻金,只是為了捍衛自己的理想與政策,那就太天真了……選戰是靠美金打造起來的;這讓美國總統的候選人別無選擇,他最後一定得表明,自己也是懂得感激的。」
所以,在演講最後,讓我們問一個問題:億萬富豪有多大的益處?他們在這世界上扮演的角色合理嗎?美國經濟學家布拉德福特.迪隆(J. Bradford DeLong)非常冷靜清醒地研究了這個問題,他的結論是:「如果我們可以學到一個教訓,那就會是藉由一種合適的政治手段,對財富的過度累積進行限制,是完全可能的事。我們都能感覺到,一個極端不平等的社會,是一個醜陋的社會。就我個人而言,在財富分配結構上,一九七五年的美國比今天的美國要更自由開放得多。」
但是幾千年來,有錢人一直無所不在──幾乎跟異形一樣。不只是宗教的創建者,一直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該如何跟這些「外星人」──好比乘坐超級遊艇「被暴打的公牛」翱遊地中海的人──打交道。也許他們也跟ET一樣,只是想「回家」。我們能夠怎樣幫助他們呢?賺錢跟做一個正常人真的是兩個互斥的選項嗎?
「讓我們假設,人的身高取決於他的收入的高低。一份平均的收入,就對應一個平均的身高。再讓我們假設,美國全體成年人口在一個小時之內從你身邊走過,而且是依照收入高低的順序。走在最前面的輸家與負債者是隱形的,因為他們的頭處在地表之下。接著是失業者與打低薪零工的人:這些人會像是迷你的小矮人。半小時之後,從你身邊走過的人將只到你的臀部這麼高。直到四十五分鐘之後,你才會看到正常身高的人。而在最後一分鐘裡走過的,是每一步都發出諾大聲響的巨人。但是當最後一秒鐘收入最高的人經過時,他們每個人的頭都伸到兩英哩之外的天...
目錄
前言:吃掉有錢人(1999)
百分之一或二/巨人的神話/億萬富豪的用處
第一章:廣闊的領域
這個世界屬於誰?/存在一個「全球統治階級」嗎?/資本的所有權型態/「有錢斯坦」(Richistan)/一點馬克
思/只是遊戲?
第二章:拿下歐洲
不知羞恥的財富/金錢權力與金權複合體/一種新的統治者?/歐盟計劃/
第三章:私有的帝國
能做的與要做的/霸權與生命政治(Biopolitik)/富人統治?/民族國家、社會民主主義
與約翰‧高爾特(John Galt)/公司的力量以及達佛斯(Davos)階層
第四章:億萬富翁
顧問/社會地理學/他們是資本家嗎?/《富比世》與《彭博新聞社》的對抗/捐贈誓言/私人的世界/題外話/一個俄國寡頭指出重點
第五章:資本主義的變種
環境速寫/軍火市場/金融市場/詹明信讀《資本論》/星球化(Planetarisierung)/化為游牧民族
第六章:億萬富豪能夠克服資本主義嗎?
力量的校閱/贊助者、智庫、基金會/在二度封建與荒謬之國(Absurdistan)之間/稀奇古怪的傢伙們/
結語:衝啊,外行人(2029)
矛盾/關於釋放一切計劃資料
前言:吃掉有錢人(1999)
百分之一或二/巨人的神話/億萬富豪的用處
第一章:廣闊的領域
這個世界屬於誰?/存在一個「全球統治階級」嗎?/資本的所有權型態/「有錢斯坦」(Richistan)/一點馬克
思/只是遊戲?
第二章:拿下歐洲
不知羞恥的財富/金錢權力與金權複合體/一種新的統治者?/歐盟計劃/
第三章:私有的帝國
能做的與要做的/霸權與生命政治(Biopolitik)/富人統治?/民族國家、社會民主主義
與約翰‧高爾特(John Galt)/公司的力量以及達佛斯(Davos)階層
第四章:億萬富翁
顧...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