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義是在批判父權體制並不是在反抗男人,不管男、女可以說是父權體制的受害者,而支持女權運動者也不全是女人,許多男性不僅在爭取女性權益的努力上不遺餘力,他們也經常扮演啟蒙者的重要角色。因此,本書有兩個重點,一在探討女權運動和女性主義,其中介紹許多位曾被隱姓埋名,如今重見天日的女性傑出人物和女哲學家,他們的生平、著作和優異表現;二是為越來越緊張的兩性關係,從其差異、衝突到溝通,尋求和諧發展的可行方案。每章開始之前,都會設計一道「思考題」,以便導引進入主題;每章最後,也會列出該章的「影片資料」和「相關書目」,提供讀者進一步自修或教學之用。
本書特色
本書旨再探討女性主義與各年代女權運動,在女權意識逐漸抬頭的現今閱讀此書能更加對於女全有更深的了解。
作者簡介:
林麗珊
學歷:
美國華盛頓大學哲學系訪問學人(Visiting Scholar,2009-2010)
輔仁大學哲學系學士、哲學研究所碩士、哲學研究所博士(1982-1992)
現職:
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專任教授兼主任/所長
擔任課程/性別議題與執法、警政倫理學、後現代公共行政
輔仁大學哲學系兼任教授
擔任課程/女性哲學家、女性主義、後現代論述
著作:
《警政倫理學導論》,2008年初版,2011年新版
《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2001年初版,2014年五版一刷。
《人生哲學》,1998年初版,2010年三版一刷。
主編:
《跳脫性別框框Ⅱ》,2009年初版
《哲學與文化月刊:後現代思潮》,2007年2月(AHCI)
《性別議題與執法》,2006年初版,2008年再版
《哲學與文化月刊:女性主義與文化專題》,2005年3月(AHCI)
章節試閱
第一節 生理性別和文化性別
一、男女有別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習慣的認為男生比較粗枝大葉,女生比較溫柔細心;刀槍機械是屬於男生的玩具,家家酒、洋娃娃是屬於女生的遊戲;男生適合當醫生、工程師,女生適合當護士、老師……等等。性別可說是一個人最明顯的特徵,當我們能夠確定對方的性別後,我們對待他們的方式就產生不同。例如,聽到某某人剛生了小娃娃,第一個浮現的問題常是:「是男孩,還是女孩?」;寶寶一出生,也馬上被以象徵男女性別的淡藍、粉紅色毛巾包裹起來;接著禮物、衣服、玩具……,就依照這種性別宣示,井然有序的進行。如果有人不按牌理出牌,比如上街時看到一個男不男女不女的人迎面走過時,我們通常會有點疑惑的悄悄回頭,再瞧他或她一眼,以便確定其性別。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依德就曾說過:「當你遇到一個人的時候,最先做的區分就是『男生』或『女生』」。
性別區分讓我們有所預期,男生就是這樣,女生就是那樣,藉此我們可以明確的判斷,應該如何與他或她談話、接觸,應該保持何種距離;認知自己的性別更讓我們有適當的表現,扮演合乎於性別規範的角色。性別的明確化,當然有助於人際關係的建立,如果一個大男生不是基於戲劇表演的需要,常常穿條裙子到處遊晃,這是會讓人家覺得很「異常」的,而女孩子穿起裙子要懂得膝蓋靠攏,以免「春光外洩」,這也是為人父母者應該予以提醒的。人總是要過群體的生活,規範孩子應有的性別行為當然有其必要,但是,這種規範只是為了方便社會生活,卻不能因其性別,而限制他或她的發展。最常見的現象就是,我們都知道男女有別,但卻有「優劣之別」的偏見,總認為,男生比較強、比較優秀、比較值得栽培;其實,性別之有差異,就像人與人之間有許多的不同,重視差異,給予適情適性的培育,每一個人都可以有不錯的表現。有一句話說:「放對了位置就是人才,放錯了位置就成了蠢才」,功課好有事業心的女兒,為什麼非得要她當個安於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婦?怎麼訓練都不想成為「頭好壯壯」的兒子,為什麼非得要他硬著頭皮當強人?
二、性別刻板化
男女是有先天上的區別,但是其差異性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大,何況有很多差別是我們後天發展的結果。可以說,男女兩性在行為及性格上的差異,大多是由社會因素所造成,如個人出生背景因素、周圍親友的期望、社會化歷程、社會的酬賞……等等。
1974年,在多明尼加共和國有一項有趣的性別研究指出,曾有十八位被當作女孩撫養長大的小孩,在十二歲左右,這些陰部較為肥厚的女孩突然長出了陰莖變成男生,他們如何面對這種性別的轉變?後來的追蹤調查結果顯示,只有一個人在青春期之後仍裝扮成女性,有二個在研究期間死亡,其餘以男性之身分結婚生子並無困難。
另外一個在1972年研究的案例是:一對同卵雙胞胎的男嬰,其中一個在進行割禮手術時,因為電動縫合過程失誤,造成男嬰陰莖嚴重傷害,醫生評估若要復健成功率奇低,乃建議家長接受將該男嬰改造成女嬰的計畫,亦即,為他塑造一個人工陰道,並且當成一個女孩撫養;取得父母同意後,研究人員在後續的追蹤調查中發現,兩位原本是雙胞胎的兄弟變成兄妹之後,到了五、六歲左右,不管是在玩具的選擇或活動力、行為表現上,都有明顯的性別差異,顯見父母的教養方式已經產生了男女行為的分化。由此可見,「心理層面的可塑性」相當大,在成長的過程中,他人的期許、社會的鼓勵,造成我們刻意並持續的表現出符合期待的特質,也同時排斥不符合期待的行為,形成所謂「性別刻板化」的結果。
所以,男女性別是可以從生理上(先天的)和文化上(後天的)的差別來看。從生理性別來看,男女有先天上的差異,但並沒有可靠的資料證明有優劣之別,男尊女卑的觀念可以說是後天灌輸的結果,是隨著文化發展形成的現象。換句話說,男生和女生的不同,有絕大部分是因為我們的刻板印象,助長了差異的擴大,並形成一種社會的評價標準,符合性別的表現就有正面的鼓勵,反之則否。不僅對自己也對別人,我們都用這套性別認知的過濾器來指導也規範行為,它對我們的影響是深遠且強而有力的,而且往往對我們的發展潛能造成莫大的阻礙。
將男女嬰兒以藍色毛巾或粉紅色毛巾包裹區分,並沒有什麼不對,這可以是為了方便辨識,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就因為這樣的性別區分基礎,在撫養嬰兒的過程中,因預存的性別偏見而窄化嬰兒自身的發展。大部分的父母會規範男女嬰兒表現出符合性別要求的行為,而比較不會針對其個別能力予以超越性別限制的鼓勵,男女嬰兒由此展開不同的學習歷程,隨著年齡的增長,性別的差異乃隨之擴大。生理的性別透過社會化的過程成為文化上的性別,這個分道揚鑣的歷程,從出生就開始一直持續到終身。
三、生理性別
男女在先天上的確是有別,但優劣之別則是後天加上去的價值判斷。男女兩性在生物學上的先天差異,主要是從染色體、激素和生殖器官三方面來看:
轨染色體
男女生最根本的差別乃在遺傳學上,性染色體和性染色質的不同。人有二十二對(四十四個)常染色體和一對(二個)性染色體,女性的基因型是XX,男性的基因型是XY。女性卵子都載有X染色體,男性精子則可能載有X或Y染色體,研究顯示:
載X染色體的精子:體積大、游動慢、壽命長。
載Y染色體的精子:體積小、游動快、壽命短。
青春期的女性通常每個月排出一顆卵子,卵子的壽命大約是二十四小時,而男性的精子排出後其活動力可維持3∼7天3。遺傳異常而帶過多的Y染色體的男子,即XYY基因型的男性極為少見,據說這類男子身材特別高大、為人粗暴,並具有反社會傾向,倒是尚無事實證明Y染色體具有使人品質優良的理想特性。
闩激素
性激素是雄激素(男體多)、雌激素(女體多)和孕激素、睪酮素的總稱,遺傳上和性器官上的差別,是通過性激素的作用來實現其對性發育和性生殖的影響。
不過,我們必須知道,男女性都擁有全部種類的激素,兩性的區別是建立在激素的相對比例上,而不是絕對的區別;亦即,我們可以發現某些女性就其個人情形是雌激素多於雄激素,但和某些男性相比,她的雄激素反而比該男性多;例如在更年期中的女性體內雌激素,就有可能少於青春期中男性體內的雌激素。一般而言,雄激素多的個體,表現較積極、主動、具攻擊性,雌激素增加則顯文靜、被動、順從;一個人不分男女,在一天之中,其體內雄、雌激素就有消長的起伏變化,而且某些女性的雄激素也可能比某些男性多的情形看來,男女兩性並沒有先天上男剛女柔的絕對區分。
韦生殖器官
在內生殖器官上,男性為睪丸女性為卵巢;在外生殖器官上,男性性器官(輸尿管、陰囊及陰莖)和男性導管(精囊、輸精管及射精管),女性性器官(小陰唇、大陰唇及陰蒂)和女性導管(子宮、輸卵管及陰道)。我們通常是直接從外生殖器官,來判定男女的性別,但是,在懷孕的過程中,如果發生激素不正常的增減,都有可能產下下列性異常的嬰兒,例如4:
硂AI(androgen insensitive)
具有男性內生殖構造(睪丸),但有女性的外生殖器官者。
硄CVAH(congenital virilizing adrenal hyperplasia)
內部生殖系統是女性(染色體XX),出生時外陰部不明顯或帶有陰莖。
硋SCA(sex chromosome abnormalities)
性染色體異常:XXY的女性,不孕、低智、高胖、性發育遲緩、雄激素低;XO的女性,沒有卵巢,脖頸周圍和腎臟發育不全; XXX的女性,形態不易區辨,但可能有語言和學習障礙;XYY的男性,高大、低智、暴力(未證實)。
硑性倒錯(sex-reversal)
有些染色體異常的男、女性,具有先天罕見的遺傳缺陷而導致性倒錯的現象,如「具有男性內生殖構造(睪丸)但有女性的外生殖器官者」,「內部生殖系統是女性(染色體XX),出生時外陰部不明顯或帶有陰莖者」,也有一些情形是「染色體為XX的男性和XY的女性,外表為完全正常的男人、女人,在不孕就醫後才發現異常者」。
醫學界對這些性異常對象的諸多研究,已讓我們更能夠清楚的瞭解性別特質是可以經由後天塑造的事實。
页左半腦和右半腦
另外,根據研究大腦功能的專家指出,左半腦通常主控語文、分析推理和數學能力,右半腦則專司空間性、綜合性和情感知覺歷程,如有類似這樣分工明確的現象,稱為「腦側化」(hemispheric specialization)。研究指出,習慣使用右手的人,腦側化情形比較明顯,而慣用左手的人和大腦受過傷的兒童,左右兩邊會同時發展、支持另一邊大腦的功能,所以腦側化現象就不明顯。這種左半腦、右半腦的功能區分,研究有限,但早已有人很武斷的將左半腦歸類為「男人」的腦,因為男人富於邏輯分析思考和數學能力,而把右半腦說成是屬於「女人」的腦,因為女人比較敏感、直覺、感情豐富5。
關於腦側化和性別差異之間的關連性,不僅未經科學證據的證明,而且也顯得相當粗糙,忽略左半腦其實也是語文的功能區,若左半腦屬於男人的腦,何以刻板印象上女生比男生會說話?又如數學能力,一個數學好的女生可能沒有會寫文章的女生受到較多的肯定,父母也較傾向讓兒子學數學、女兒學文學,這會不會才是左右孩子發展的主因?因此,根據腦側化現象來說明男女先天上的差異,仍無定論,腦的演化和後天的訓練與刺激有著密切的關連,尚待繼續研究。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男女的確存在著生理上的差異,除了外觀上可分辨的男性喉結和女性乳房外,首先是染色體的不同,接著是胎兒發育過程中激素的影響,然後出生時生殖器官決定性別的認定。只是,對於自己是男生或女生的性別認同所形成的行為刻板化,最關鍵也最有影響力的,不是生理因素而是後天文化教養的結果。有些研究者更指出,男女兩性在先天上無法改變的生物事實只有四項:在女性方面是月經、妊娠和哺乳,在男性方面是授精;除此之外,包括青春期中因賀爾蒙變化造成胸部的發育、體毛的多寡和說話的聲調,這些性別差異都不是絕對的;可以這麼說,男、女性在其同性之間的差異,可能大於兩性之間的平均差異。
四、文化性別
經由後天強化、訓練的結果,男女兩性在文化上的差別是多樣的。底下的比較可以約略看出,男女性在先天基礎和後天發展上的微妙差異:
轨存活率
從生理學和胚胎演化歷程來看,女嬰比男嬰的存活率高。根據醫學研究資料顯示,在妊娠期,胎兒的男女比率約為130:100,但是出生後下降到105:
100;並且,因為Y染色體所攜帶的遺傳物質比較不足,所以男嬰比女嬰易罹患先天性的疾病;換句話說,男嬰因為不像女嬰有備用的X染色體,一旦一個基因發生問題時就難以補救,所以,不論是「自閉症」、「難語症」、「過動兒」……等等,罹患重症的比例都比女性高;而在青春期發育成長的過程中,又因為生活方式和活動的不同,更使男性容易遭受運動傷害和意外事故,導致女性平均壽命高於男性。
根據報導指出,前蘇俄和美國的第一號太空船中都是載著母狗和母猴,也是有其存活率上的考量結果。因為,以老鼠和兔子做實驗品的實驗顯示:在一隻腳裹上石膏,另一隻腳什麼都沒有的狀態下,比較兩隻腳的肌肉和骨骼變化的研究中意外發現,雄性一旦被裹上石膏後,便不停的咬著想從束縛中逃出,一副抵死不從的姿態,雌性則在稍做反抗後,即開始吃東西,很快的接受被束縛的狀況,因此在實驗中死亡的大多是雄性。所以,為了在外太空進行比較艱困條件的研究,太空船中才以攜帶雌性動物為主。
闩忍痛力
一般人都先入為主的認為女生怕痛,事實上女性對輕微疼痛的反應,的確遠較男性強烈,常會又哭又叫,但是遇到真正痛徹心肺的傷痛時,卻又能強忍下來;男性則不同,男性耐得住一些小痛楚,對於大的疼痛,則幾乎毫無招架之力;常見的現象是,相親相愛的老夫老妻,夫亡妻仍能存,反之則較難。一般的醫學書籍告訴我們:「人若流血超出全血量的三分之一就會死亡」,此項醫學上「失血致死」的定義,根據臨床事實應改為:男性流失了全血液量的三分之一時,即會死亡;女性則超過二分之一時,才會死亡。又,在生孩子這件巨大的「痛苦工程」中,就足以顯現女性超凡入聖的忍痛能力。
韦耐飢寒
皮下脂肪就像是一件天然的斗篷,包住了女性的身體,任何一個看起來瘦弱的女性,都儲存較一般男性多的皮下脂肪,至於肥胖的女性更不用說。脂肪可以燃燒產生熱量以度過寒冬與飢餓,因此在許多關於移民潮的研究中發現,攀越天寒地凍而成功移民的性別比例上,女性多於男性。只是,平常外出遇到風雨或寒流來襲,男生如不立即把外套脫下披在身旁女友的身上,相信是很難建立良好的形象,說不定感情因而告吹。這是生理事實和文化要求典型的差異。
页性慾望
有些人認為,男性的「性」致勃勃是有其先天生理基礎的,因為基於生物學上傳宗接代的理由,男性的精子要廣為播散才能提升生育率,相較起來,女性卵子一個月才只有一顆,當然要小心謹慎的挑選最好的精子受孕,因此女性先天上就較小心,而在她慎選了伴侶後就能從一而終。這種說法被斥責為是替男性的花心、不負責任找尋藉口,事實上,男女性一樣「好色」,只是好色的結果不同。性行為之後的男性無須面對「受孕」的生理變化,而且「不合法」的感情遭受的社會責難也較低,比較起來女性的風險就大很多,不論是懷孕或「水性楊花」的指責,都會造成女性在這方面比男性有較多的禁忌。
根據研究,性別角色意識的形成大約可以分成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潛伏期」:他人依照胎兒生物上的男女特徵所給予的回應;第二階段是「出生到三歲」時,孩童不斷被提醒、強化自己的性別,發展出與性別一致的行為,建立其基本的性別認同;第三階段是「三歲到六歲」時,藉由基本的性別認同,孩童開始注意到性別的差異,展開模仿同性的行為,並接受相同性別典範的要求;第四階段是「六歲到青春期」時,女孩變女人,男孩變男人,對同性典範的行為舉止更加認同,以期許自己更像是個女人或男人;第五個階段是「青春期之後」,面臨社會的期待和評價壓力越來越大,周遭親友、同學師長、報章媒體、電視連續劇、廣告訊息……,多管齊下,男女性別意識更加強化,以符合成人世界的性別規範。
此外,父母親的教養方式更是強化性別意識的重要關鍵。父母對男孩子的教育是「期望型」的,對女孩子是「保護型」的;打從幼兒階段開始,男孩子就不斷被灌輸、要求必須學習獨立自主,積極的朝外面的世界挑戰;女孩子則要學習順從和照顧他人,建立持家的美德與能力,以便將來從自己的家庭成功的轉入另一個家庭。通常母親怕管得太多會傷害兒子剛成形的、脆弱的「男子氣概」,故對兒子的掛慮往往被這項隱憂沖淡,兒子也常為證明自己有別於母親,而故意做母親不喜歡的事情;反之,青春期的女兒卻喚起母親的青春焦慮症,女兒的成長提醒母親不再年輕,且女兒可能懷孕,故對女兒的約束、關注反而增加。這種不同的教養方式,造成兩性在許多方面的差異逐漸擴大,比較明顯的是:
轨女性的語言表達較好,男性的數理能力較高。
女性重視家庭生活和群己關係,示弱、傾訴、助人是女孩從小所受的訓練,所以在語言的表達和溝通的技巧上,較屬於是女性的專長。男性的數理、綜合能力較強,這與他從小玩的機械、積木和可以拆裝組合的玩具有關,因為對空間概念的訓練相當有幫助。
闩女性容易依賴妥協,男性喜歡支配競爭。
太有主見、太好勝的女生,和太順從、不夠積極的男生,都容易變成人際關係中的負面特質。因此,外在的評價壓力會逐步強化女性應有的「女性氣質」(柔順依賴、經常微笑、有愛心、照顧弱小……),和男性應有的「男性氣質」(陽剛果斷、理性支配、朝氣蓬勃、有野心、有競爭力……),這些屬於後天文化的要求,最後會內化成男女內心根深蒂固的機制,使他們極力想要表現出符合性別特質的行為,也會對周圍的人發出同樣的要求,如此不斷的循環重複下去。
韦女性自我意識薄弱,男性自我意識強烈。
「女強人」和「娘娘腔的男生」,都不是一種嘉許的用詞。由於女性較不被鼓勵要有雄心壯志,因此對自己的未來常有「以夫為貴因子而驕」的想法,而不太能計畫屬於自己的事業前景,這種依附性格通常自我意識就較薄弱,才能嫁雞隨雞,不會堅持己見。相反的,男性的自我意識不但較強,其形成也較早,男性將來是要成為一家之主,要擔當社會重責大任的,所以必須清楚知道自己有什麼,可以做什麼,應該加強什麼,以及即將成為什麼,男性自我意識的強烈是男性特質之一。
第二節 性別學習與性格差異
一、性別氣質的認同
從一出生的性別特徵判斷是男是女之後,我們生活的周圍,就不斷出現這種二元分類的訊息:粉紅色的女娃娃,淺藍色的小帥哥;女生玩洋娃娃,男生玩機器人;扮家家酒時女生是公主,男生是王子;女生負責整理家務,身上要保持乾淨,男生應該到戶外去,沒有汗臭味就不像個男人;女生穿裙子,學習當淑女,男生穿褲子,學習當紳士。於是男、女生在學習性別氣質的同時也開始:
轨接受限制vs. 培養能力
男、女生開始接受不同程度和事物的限制,女生比較負面,限制自己的視野、學習迂迴婉轉的表達,以及熟稔於料理家務、照顧弟妹;男生則被限制遠庖廚、不多話、不任意流露情感,專注自己的興趣,培養多方位的才華能力,以便因應未來之所需。
闩取悅他人vs. 支配領導女生比較被鼓勵當個聆聽者、撫慰者的角色,因此,安靜、微笑、點頭、表示肯定的肢體語言,比較容易在女性身上看見,長大成人之後,女性始終擅長扮演取悅他人的角色;男性向來被要求必須要有支配領導的能力,因此,在一般談話中,即可看到男生搶話、插話、眼睛閃爍不願正視發話者,或者使用粗俗謾罵的言語……等等,無非都是想要掌控發話權力的策略運用。
韦安於妥協vs. 抵死不從
擁有女性氣質意味著,安於妥協,無條件的不斷提供浪漫的情愫和喝采,助長男性的性別優勢,使其確立不受女性挑戰的位階,藉由女性的仰慕崇拜襯托更強而有力、更明智、更能幹的想像空間;於是男性氣質就以堅強,打腫臉子充胖子,硬著頭皮冒險患難來予以回應。極端的女性氣質和極端男性氣質的人,都比較是無法適應社會的人,他們在愛情和婚姻上容易有一廂情願式的執著,缺少適時調整、改變現況的彈性。
页依賴依戀vs. 獨立自主向男人保證女人需要男人,並且非常需要男人的方法就是,無法獨立生活的能力,只要男人不在身邊,就幾乎全面癱瘓的依賴依戀,全然的無知無能狀態,不會換電燈泡、不知道地理位置、不曉得發生什麼社會大事……,不論在外貌(女為悅己者容)、感情、經濟、社會地位……,女人幾乎都需要男人的認可;相對於男人,就顯得自信滿滿,即使有些心虛,也絕不能露出馬腳。
性別氣質認同其實就是性別刻板化的過程,在這種學習過程中,我們個人不僅被類化,也據此類化別人,男、女分別培養不同的性別氣質,也因此先入為主的以女人是感性的、情緒化的,男人是理性的、冷靜的,不斷的做類似如此的二元區分。例如,大部分的人會認為女人的溝通方式「迂迴難測」,有所謂「表象」與「真相」之分,如果有女人生日到了,雖然表面說不要費心買禮物,但如果真的沒有人對她表示慶賀、關懷之意,她會相當沮喪,所以,普遍有一種「生日是女人在過的」的想法,交往中的男女雙方,都會不約而同的以男方有無送禮,來判斷男方夠不夠愛女方的標準;又如,一個大男生語調感性的說:「我好∼無聊∼喔∼!」或狀甚可愛的說:「我最喜歡吃零食了!」大部分的人會懷疑他要不是「同性戀」,就是瘋瘋癲癲、精神狀況有問題。這種認知的刻板印象,使我們過濾掉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反將刻板印象內化為「心理機制」,不但要求自己符合社會的期許,而且也會產生「自我應驗的預言」6,亦即,認同性別角色,就會排斥不適合性別表現的行為,比如說看見有一個人做了二件符合性別以及八件不符合性別的行為時,我們只看見前者,自動忽略了後者,然後做出「你看吧,我不早就說過了,女人(或男人)都是這個樣子,沒錯吧!」的表示。最常見的例子就是,一個開車技術不錯的女人,若有一次不小心發生碰撞,通常的反應是「我就知道是女的開車」,言下之意是「難怪反應這麼差才會發生車禍」。
性別刻板化是為社會所有人共同建構,也為社會所有人共同分享,而且是成長過程中學習社會化的一種方式;雖然它是一種迅速有效的學習方式,但通常也都是被過度簡化和壓抑的結果,這不但限制我們個人發展的可能性,也造成我們以性別偏見的狹隘眼光看待他人,「男生都是粗枝大葉的」、「女生都是小心眼的」、「女生最長舌」、「男生就喜歡打架」……諸如此類的二元分化,不但沒有根據,也易造成錯誤的判斷。我們無法以通則論斷個別(邏輯上說的「以全蓋偏」的謬誤),所以不能據以正確地預測團體中任何個人的行為或特徵,人是複雜、多元的,個人因其個性而展現的多元現象才應是常態,人絕不只是「是男、是女」的簡單分辨而已。
第一節 生理性別和文化性別
一、男女有別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習慣的認為男生比較粗枝大葉,女生比較溫柔細心;刀槍機械是屬於男生的玩具,家家酒、洋娃娃是屬於女生的遊戲;男生適合當醫生、工程師,女生適合當護士、老師……等等。性別可說是一個人最明顯的特徵,當我們能夠確定對方的性別後,我們對待他們的方式就產生不同。例如,聽到某某人剛生了小娃娃,第一個浮現的問題常是:「是男孩,還是女孩?」;寶寶一出生,也馬上被以象徵男女性別的淡藍、粉紅色毛巾包裹起來;接著禮物、衣服、玩具……,就依照這種性別宣示,井然...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性別議題的意義
第二節 女權運動的發展
第三節 東西方共同困境
第四節 研究內容與展望
第二章 歷史性的回顧
第一節 中國文化中女性地位與發展
第二節 日本文化中女性地位與發展
第三節 西方文化中女性地位與發展
第四節 女權運動的成果及其影響
第三章 女性主義論述
第一節 自由主義女性主義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
第三節 基進主義女性主義
第四節 精神分析女性主義
第五節 存在主義女性主義
第六節 後現代女性主義
第四章 女性哲學家--漢娜.鄂蘭
第一節 才貌雙全的女哲學家
第二節 政治行動論主要內容
第三節 實踐政治行動之意義
第四節 哲學創見與理論缺失
第五章 性別差異與性別平等教育
第一節 生理性別和文化性別
第二節 性別學習與性格差異
第三節 性別平等教育內容
第六章 情慾、愛情與婚姻
第一節 友情與愛情
第二節 同性戀議題
第三節 婚姻與外遇
第四節 性暴力文化
第七章 均衡差異和平等的性別正義
第一節 性別正義的重要性
第二節 別性的差異與正義
第三節 性別正義的可行性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性別議題的意義
第二節 女權運動的發展
第三節 東西方共同困境
第四節 研究內容與展望
第二章 歷史性的回顧
第一節 中國文化中女性地位與發展
第二節 日本文化中女性地位與發展
第三節 西方文化中女性地位與發展
第四節 女權運動的成果及其影響
第三章 女性主義論述
第一節 自由主義女性主義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
第三節 基進主義女性主義
第四節 精神分析女性主義
第五節 存在主義女性主義
第六節 後現代女性主義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