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蒙佛菩薩之冥助與攝受,以及護法菩薩種種善巧之護持,正德得能以此不堅固之身命,運用平實導師傳授之種智知見,透過申論辨正佛菩薩經論之真實意旨,將應成派諸多夾雜冒用世尊解脫道與佛菩提道正法名相,使人混淆不清、似是而非之鍍銅假金真相,據實公諸於世,救護有緣佛子得以遠離彼等惡見;冀望佛之如來藏正法弘傳,能因遠離應成派藏毒之戕害而回歸正確之解脫道與佛菩提道之真修實證,一切受到世尊正法攝受之眾生,能因此遠離三惡道之苦因與業報,正法法脈能於世間永不失滅,直到當來彌勒尊佛降生人間。願以此護持正法功德供養釋迦世尊,並期望能以供養世尊之功德,報答平實導師此世傳授如來藏正法之恩於千萬分之一;繫緣於正法,依止如來藏真如佛性「空、無相、無願」所行之中道性,於涅槃生死無二、我無我無二之中觀履踐當中,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之菩薩大行。
每輯成本價250元。已於2014/09出版。
此書篇幅之所以鉅大者,實因應成派中觀廣作佛法名相攀引所致,亦由其廣作誤引與扭曲故,亦由其歷代著作極多而皆錯說故,必須一一檢視及辨正,篇幅即無可避免的增加,故不得不分為上、中、下三冊。
自古以來不承認 佛說八識心王同時並存者,最有名者厥為六識論者,此類人假借中觀為名,否定八識心王並行運作之法界事實與聖教,只承認有六識並行運作,世稱六識論者,與常見外道異口同聲否定 佛說八識心王並存之聖教。如是六識論者,大分為二派,謂應成派中觀及自續派中觀,密宗諸「法王」皆屬此二派所攝,皆無能自外於此二派邪見。時至今日,此二種六識論之中觀邪見已流毒於顯教之中,台灣、大陸顯教大法師俱皆修學此二邪見而落入意識心中,咸以意識離念作為證悟標的,永無實證第八識如來藏之可能,自無實證涅槃本際之日,則將永遠自外於般若中道觀之實證,永沈生死苦海而無出期,皆坐此二種六識論中觀邪見所致;當代之代表人物,即是被台灣慈濟、佛光、法鼓等三大山頭奉為導師之印順法師。而今應成派中觀師佛護、月稱、安惠……等人之著作,已被後代未具慧眼的編輯者列入大藏經中;自續派清辨等人的著作亦已同被列入大藏經中,以致流毒至今猶在全面肆虐中。
以古方今、以今鑑後,知彼影響必然深遠,遺毒後人將無窮盡,信其法者皆將永無實證解脫道及佛菩提道之可能,故必須正視此一後果;印順之中觀實即西藏密宗之中觀,觀乎密宗所有中觀見,除古時覺囊派的如來藏他空見中觀以外,都不外於常見、斷見戲論,故必須廣破之,以免繼續遺毒今人與後人。
章節試閱
《中 觀 金 鑑》 下冊──詳述應成派中觀的起源與其破法本質
一、正說三性三無性
世尊所說三性、三無性,是以第八識如來藏為主體,說明如來藏出生了七轉識而成為八識心王和合運作之時,所顯現出來的圓成實性、遍計執性、依他起性等三種自性,然後從萬法本體的如來藏自心境界而觀,再說三無性。應成派中觀師卻是否定了第七識意根與第八識以後,依於意識境界來說三性、三無性,成為全面錯解的窘境,世尊於《楞伽經》中宣說:本識如來藏阿賴耶識能遍興造一切趣生,猶如伎兒一般的變現種種果報身,與七轉識同時俱在,令七轉識猶如海浪身一般常生不斷,然而如來藏心體自己卻離於所變生果報身及七轉識無常之過失,離於能計著執取之我與所執取之我所戲論,自己本身的真如法性無始以來即已清淨無染,未來亦將永遠如是無染。眾生由於受到無明遮障,不能察覺無我性、無我所性之如來藏常住自性清淨心體之存在,不能察覺自性清淨心之圓成實自性(能夠圓滿成就一切眾生五蘊世間、器世間等世間法,能圓滿成就出離三界之解脫法,亦能圓滿成就出離三界又於三界中自在之佛菩提法等真實自性,故名圓滿成就諸法之真實性──圓成實性)以及真如法性,顛倒計著而執取如來藏所幻生幻滅之蘊處界自我等法為有真實自性,因而熏習長養諸多引生後有苦果之虛偽戲論,不能察覺輪迴之苦因、不能到達解脫。諸趣果報身含攝於蘊處界等法中,皆是本識藉眾緣所生,而眾生也是由本識如來藏所生;但蘊處界等法乃是緣生之體性,全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之法,不是自然而有、本來而有之法,故稱蘊處界等有生法之法相為依他起相,具有依附他緣才能生之依他起性。
凡夫不能如實了知蘊處界等法之依他起性,不能如實了知能興造變生蘊處界等法之本識如來藏是本來具足之圓成實自性,虛妄計著依他起相的五蘊諸法有真實自性而沈墜於我見、我執之中;又虛妄計著本識之圓成實性,具有如同凡夫對於依他起性之蘊處界所誤計之真實自性,此等虛妄計著執取之性即稱為遍計執性;換言之,遍計執性是將依他起性之蘊處界等法虛妄遍計為實有,是故說為遍計執性,是依附於依他起性諸法而生之執著性;由於此遍計執性之虛妄計著,產生了眾生之人我見、人我執以及法我執,因此眾生受到人我與法我之繫縛而不能得解脫,乃至導致大乘法中之修行者因此不能實證佛菩提。
本識所變生之五蘊等一切法,於如來藏心體所執藏之一切無始虛偽惡習種子尚未轉變清淨成為無漏法種之前,亦即尚未滅除分段生死以前,依他起性之法皆因於被虛妄計著執取而具有遍計執性,本識自身則是無始以來即已具足可以圓滿成就諸法的真實法性——圓成實性,此三性乃一切修學佛道並已實證本識而得般若正觀之菩薩,所必須進一步修證之法相;善於了知諸法法相所具有之三種自性相,方能以緣於本識心體之清淨無我真如法性為大方便,善於勝解三種自性之無自性性真實義,增益於道種智之修證而伏除人我執乃至法我執,最後成就一切種智之具足修證而成佛。因此,世尊於《般若經》中說一切法無自性,乃是依止於本識興造幻化一切趣生之圓成實性,而依本識自身之真如法性密意而說三種無自性性,意即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相無自性性者,指的是七轉識由於受到不實妄想所纏,於根塵觸三法和合中生起現行而攝取色聲香味觸法等境界,本無自性;由於不能覺察種種六塵境界皆是本識所變現之似外境色相,於種種形色處所妄計執著名等四法而生起世俗言說,生起我與我所之分別而執取;故遍計執性即是受到本識所幻化之色相,以及七轉識取識陰六識及種種境界之不實妄想相所繫縛;世尊為令修學道種智之菩薩能解脫於此遍計執相之繫縛,因此以顯了本識時時呈現真如法性之識相與識性而說相無自性性。
茲恭錄世尊於《解深密經》卷二所宣說相無自性性之聖言教如下,作為如理申論之依據:【勝義生當知:我依三種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所謂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善男子!云何諸法相無自性性?謂諸法遍計所執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為相,非由自相安立為相,是故說名相無自性性。】
略釋上舉經文如下:「勝義生!你應當要了知:我依三種無自性性的密意,述說一切法皆無自性,就是所謂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善男子!如何是諸法相無自性性?是說於依他起的諸法中普遍計度而執著為自我及我所的一切計執法相,為什麼呢?因為諸法中顯現的普遍計度執著的法相,是由於不了知諸法是依他而起的緣故而生誤計與執著,但這個誤計執著只是一個假名安立的法相,是在依他起性的緣生法上面存在的執著,不是有其自己常住的法相存在,是故並非由依他而起的各種緣生法的自相來安立遍計執的法相,由此緣故而說遍計所執的法相自身並無自性性,說名相無自性性。」
經中世尊所說之諸法,即是指本識如來藏所興造幻生之蘊處界,以及由蘊處界間接或展轉而生之種種法,例如由蘊處界展轉而生的世間法中之飲食、車乘等,出世間法中之四念處、四神足、五根、五力等三十七道品法。以五蘊中之色蘊為例,色蘊乃是四大聚集之相,有著眼能攝取色塵之自性事,耳能攝取聲塵之自性事,鼻能攝取香塵之自性事,舌能攝取味塵之自性事,身能攝取觸塵之自性事。眼等自性即是色蘊之自性事,有著種種差別之自性事,因於此差別之自性事而於眼之形色與觸色塵之處所而稱名為眼根,如是而稱名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而眼等五根之色相以及眼等自性,非真實有自相與自性,若眼等色相有真實自相,則六道有情之眼等色相皆應同一相故,然而現見彼彼趣之有情眼等色相皆無定相;若眼等自性有真實自性,則應無眼盲耳聾之果報,亦應永無無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之無色界果報,若有真實自性者應不隨於所受業報而有變異及有無故。藉眼根、色塵二法之緣出生眼識,眼根、色塵、眼識三事和合生觸,由觸而有領受境界,與觸俱生則有受、想、思三法,同時即有作意繼續維持,故有眼行,眼等一聚之五陰即得成就,眾生視為自我;由於不能了知色、識、受、想、思此五法乃從如來藏正因而有、緣生而有、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故愚癡無聞凡夫不能了知五蘊法無有真實自相之體性,故於此五法之法相計作人想、我想、眾生想,於是生起我眼見色、我耳聞聲、我鼻嗅香、我舌嚐味、我身覺觸、我意識知法之想與言說。一切虛妄執取而本質上無有真實自相之法相,緣於眼等色相事及眼等自性事之想而產生種種言說,例如於五根色相以及五根之自性,有著我眼見色、我耳聞聲等虛妄分別計著,皆是由想與言說假名安立,在世間中為便於言說表義而立名安立,並非名言有真實常住之自相與自性,因此屬於無常法、有為有作之法、經過希望追求而生之法,故稱此等無有真實自相體性之色蘊為相無自性性。
色蘊無有真實之自相與自性,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十二處、十八界以及蘊處界展轉所生萬法亦復如是,因為蘊處界諸法皆是本識藉眾緣之力興造變生幻化而有之法故,世尊依此密意而說依他而生起之法相為生無自性性。《解深密經》卷二中世尊說:【云何諸法生無自性性?謂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緣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說名生無自性性。】
略釋此段經文如下:「如何是諸法生無自性性?也就是說,諸法都屬於依他而生起之法相,為什麼呢?這是由於一切依仗他緣之力而出生的諸法,並非自然而有,並非本來就自己已經存在著,因此緣故而說生無自性性。」
蘊處界諸法既是本識如來藏藉眾緣變生幻化而有,則需要他緣之力方可成就,因此世尊說諸法依他而生起之法相並非自然而有,乃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之法。如依無始無明住地之勢力,故有導致流轉三界生死的煩惱障所攝四種住地勢力,產生諸多引生後有之善惡業行,於是又有了善惡業之勢力,如是長養後有果報六識之種子;然六識之現行以及種子之熏習都不能離於五蘊名色,而六識之現行與熏習亦不能離於六入處,於六入處有觸及作意故有受、想、思諸法生起,因此而有貪愛、希望、追求種種攝取後有之身口意業;於此世果報緣盡、身壞命終,由後有果報諸緣成熟之勢力故有後世之生,有生即有諸多老病死等變異法。如是生死流轉諸法都非自有、本有,而是假借眾緣和合所生之法,因此,蘊處界諸法皆是緣生法;由有眾緣之力可熏習長養,故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之依他起等五蘊諸法,亦可用來止息及斷除受生眾緣之勢力,所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即是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故五蘊等緣生法非自然有,藉眾緣之力而成就其本無今有之生;此生不自生,也非他生或者自他共生,乃是由本來無生之本識心體藉眾緣之力而變化幻生;然五根身非單由本識自主所生,非單有父精母血與四大即能生五根身,亦非本識自主而與父精母血及四大共生五根身;本識之體性乃是無我真如性故,無始以來從不作主,亦不於所幻生之五蘊身以及所執藏之一切善惡業種生起種種虛偽妄想,要藉親生之法及間接所生、展轉所生諸法為緣,方能出生五色根及名等四蘊;而所藉之眾緣各各皆無自體,各自都由如來藏本識所生,而如來藏自心則是隨順眾緣之勢力幻生幻滅五蘊等諸法;是故蘊等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皆由本識如來藏藉眾緣而生;如是得以圓滿成就諸法的圓成實性,即是本識如來藏法爾本有之真如法性。是故諸法要依如來藏因及種種緣的和合才能生起,如是諸法依他眾緣而生起之法相,只是名言施設,意在顯示諸法不自生、不共生、不他生、不無因生,要藉如來藏因及如來藏所生眾緣之和合運作方能出生;是故凡是依他而生的諸法並無自在之體性,故說亦無自性性。
依他而起之蘊處界諸法相,是依他起相,例如色蘊中五根之相,所具有之體性是依他起性;例如眼根之自性乃至身根之自性,受想行識之自性亦復如是,皆是依他起性,無有真實自體與體性。本質上蘊等諸法皆非自然而有,乃是本識如來藏藉眾緣力幻化而有,本識所含藏之識種於蘊處界幻生幻滅時雖有變異,而本識自體卻離無常之過失:識體本來無生故無有生滅相,無有生滅相即離無常相。本識心體變化幻生之蘊處界亦非有自主性,而本識本來具足之七種性自性與七種第一義,能隨順眾緣力而圓滿成就種種眾生世間與器世間,但本識從來不認知自身的勝義性與依他起相的世俗性,故也無勝義的自性可言;又「勝義」只是依本識的圓成實性而安立名相,由蘊我所施設及了知,而蘊我亦無自性,故本識變生蘊等諸法之圓成實性雖是勝義,仍然是無自性性;即由此二種原由而說勝義亦無自性性,故《解深密經》卷二中世尊如是開示:【云何諸法勝義無自性性?謂諸法由生無自性性故,說名無自性性;即緣生法,亦名勝義無自性性,何以故?於諸法中若是清淨所緣境界,我顯示彼以為勝義無自性性。依他起相,非是清淨所緣境界,是故亦說名為勝義無自性性。復有諸法圓成實相,亦名勝義無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諸法法無我性,名為勝義,亦得名為無自性性,是一切法勝義諦故,無自性性之所顯故,由此因緣,名為勝義無自性性。】
略釋經文如下:「如何是諸法勝義無自性性?諸法由於依仗眾緣之力而生,眾緣若散壞時諸法即不可能自行存在,故諸法無有自體性,因此而說諸法緣生而無自行存在之法性;於一切緣生法自身而言,亦名為勝義無自性性,為什麼呢?於一切諸法中,若是本識心體以清淨體性攝持所變生諸法,而緣於此等諸法中的清淨境界,不緣於貪等不淨境界而遠離無明與明,如是本來清淨而住於無分別的自心境界中,則無勝義可說,由此緣故,我顯了指示這種如來藏清淨體性所緣的境界而說勝義亦無自性之體性。至於能夠實證勝義諦的圓成實性而能夠觀察依他而起之蘊處界等法相,確實不是有其常住不壞之自性,如是實證後所安住之智慧境界也是能與貪染境界相應的六塵境界,並非是勝義諦主體的清淨心體所緣之境界,依勝義諦而觀即無勝義可言,我也說這個勝義是無有自性之法性。還有能圓滿成就諸法之真實法相,也稱為勝義無自性性,為什麼呢?於一切諸法中,不生不滅的本識心體之真實自性雖然能生萬法,但祂在所生眾法中運作時卻一向都隨順眾緣而不作主,一向是如而從來不曾有絲毫的蘊我、處我、界我之性;如是常住於法無我性中,即是一切諸法中的法無我性;這個法無我性名為勝義,也可以稱為無自性之自性,因為真心如來藏對諸法能夠圓滿成就的法相,卻是法無我性而從來不曾自覺有我,這是一切法勝義的真實理的緣故,也是藉諸法無我的自性而顯示出來的緣故;由於這些因緣,所以諸法圓成實相名為勝義無自性性。」
《中 觀 金 鑑》 下冊──詳述應成派中觀的起源與其破法本質
一、正說三性三無性
世尊所說三性、三無性,是以第八識如來藏為主體,說明如來藏出生了七轉識而成為八識心王和合運作之時,所顯現出來的圓成實性、遍計執性、依他起性等三種自性,然後從萬法本體的如來藏自心境界而觀,再說三無性。應成派中觀師卻是否定了第七識意根與第八識以後,依於意識境界來說三性、三無性,成為全面錯解的窘境,世尊於《楞伽經》中宣說:本識如來藏阿賴耶識能遍興造一切趣生,猶如伎兒一般的變現種種果報身,與七轉識同時俱在,令七轉識猶如海浪身一...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