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無緣社會,我們不是束手無策。」
22位台灣學者專家聯名推薦
讓我們借鏡日本經驗,共同審思形塑社會的未來樣貌「不是打造出只讓一百萬人來訪一次的島嶼,而是規畫出能讓一萬人造訪一百次的島嶼。」
──GDA、SD Review、Kids Design等多項社會創新設計大獎得主
──日本社區設計界第一人「山崎亮」
──12年間的軌跡+16個最具代表性的社區設計案+近200張珍貴影像圖表
──帶你看見回歸到「以人為本」的社區設計能發揮的巨大力量
「幾年前花了xxx億稅收建造的xxx,開幕時大張旗鼓,現在卻又成為了另一座『蚊子館』……」
沒有人使用,不論花再多錢,設備、動線、地點再好的空間都是枉然。
小型店家規畫、大型場館的興建、都市更新、老舊街區再生、區域活性化……
不論大小、人數多寡,各種空間、場域的設計,都該從「人」出發。
「社區設計(Community Design)」的概念,
即是「不只設計看得見的空間,更要設計看不見的『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從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出發,
透過舉行工作坊、研討會、實地參訪等方式,
將參與式設計導入各類型空間、社區的規畫營造,
讓空間使用者進入設計過程、培養在地社群,並整合跨領域人才、建立公私部門間的溝通管道……
以各種跳脫傳統思維的方式進行「設計」,
使人際關係更趨緊密,
讓各種「空間」能達到最有效且最長久的利用,發揮最大的價值。
1999年至今,範圍遍及日本全國,
從都市街區、高級住宅到人口外移的偏鄉、島嶼;
再到社區公園、大型森林公園、兒童遊樂場,
以及醫院、百貨公司,甚至水壩、木材加工廠,
還有抽象的「祭典」、「地震避難程序規畫」、「小學生的課後時間」……
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及詳實記錄,
值得建築、都市計畫、社區營造、空間景觀設計、街區再生等相關領域人士、學生,
以及每個追求理想社會的我們參考借鏡。
作者簡介:
山崎亮Yamazaki Ryo
生於1973年。社區設計師及景觀設計師。社區設計工作室「studio-L」創立者及法人代表。現任京都造形藝術大學教授兼空間設計學院院長。
以社區設計師活躍於日本的山崎亮,走遍日本全國,舉辦由當地居民解決地區課題的研習會,制定由居民參與的綜合計劃,設計建築和景觀,策劃由市民參與的公園管理等,盼能透過「社區設計(Community Design)」的方法,讓空間使用者直接參與設計過程,藉此改善各種空間利用、人口外移、高齡化、空間廢置等傳統空間設計無法顧及的問題。
曾以執行過的企畫獲得「日本Good Design Award」、「Kids Design賞」、「SD Review」、「All right!Nippon 大賞審査委員會長賞」等多項大獎。主要著作有《社區設計》(學藝出版社)、《社區設計的時代》(中公新書)、《論街區的幸福》(NHK出版)。
譯者簡介:
莊雅琇
日本法政大學研究所畢業。現為專職譯者,譯有《保健食品,你真的吃對了嗎?》、《賺錢力:影響你未來二十年的謀生關鍵》、《給10年後不後悔的自己》、《讓業績往上衝的統計式思考術》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二十二位台灣各界學者專家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文靜(商周集團執行長)
王志弘(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王耀東(華梵大學建築系講師)
李丁讚(清大社會學研究所教授)
李取中(The Big Issue大誌雜誌總編輯)
林宜珍(財團法人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秘書長)
夏鑄九(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名譽教授)
陳東升(台大社會學系教授)
連振佑(中原大學景觀系專任助理教授)
許毓仁(TEDxTaipei策展人&TED亞洲大使)
黃舒楣(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助理教授)
黃鼎堯(土溝農村美術館創辦人)
黃聲遠(田中央工作群主持建築師)
黃麗玲(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曾旭正(台南市副市長)
溫肇東(政大科管智財所教授)
廖嘉展(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劉可強(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劉克襄(作家)
劉柏宏(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理事長)
戴伯芬(輔大社會系教授)
龔書章(交大建築研究所所長)
在書中看到的是山崎亮先生十多年來歲月經驗與專業智慧的結晶,具體提供想要或正在從事社區設計的人士,豐富多元的案例與精闢詳細的敘述。但就如同文本最後所言:不可忽視的社群龐大力量與行政職員缺乏行政參與之衝突,也正是台灣所面臨的困頓和轉機。──王耀東(華梵大學建築系講師)
究竟我們的社會需要的是甚麼?而何者又能凌駕於物質、金錢等可見的價值之上,帶給我們更美好的生活呢?本書以平實有趣的文字,描述各種充滿溫暖人心的社會實踐案例,許多是我們立刻可以起而效尤的故事。從事社區總體營造,需要有不輕易放棄的纏人功夫、體貼又誠懇的說服能力,讓讀者了解硬體建設尚需要社區人們的熱情參與,因應民眾的需求而生,進而讓它成為不可或缺的存在,才是真正的永續之道。──林宜珍(財團法人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秘書長)
這是一本透過日本經驗學習社區設計與社會設計的精彩作品,選擇的案例非常有故事性,涵蓋的主題多樣豐富。對於讀者來說是友善閱讀的,整體的寫作風格和編排方式就是展現出社會設計的精神,值得大力推薦。──陳東升(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社區設計》文筆平易近人,生動的故事背後有山崎亮對社會如何運作深刻地領悟。「設計」就是解決真實確切的問題的過程與方法,十六個案例直指「社區設計」是透過社群網絡串連、合縱連橫、存異求群地解決社區中各種課題,取代了專業分門分科、將社區去異求同的老路子,活靈活現勾勒了社區、環境、景觀、建築如何再現社群及其Networking。這本書為台灣過去已累積多年經驗之「社區總體營造」提供了進階、躍昇的柴火,值得跨界閱讀咀嚼!──連振佑(中原大學景觀系專任助理教授)
什麼是「設計」?作者山崎亮相信最重要的是「透過設計的力量凝聚社群」,尤其在這逐漸無緣的社會中。這一點說得簡潔,實踐起來卻不容易,需要認識思考的持續檢討,更要「慢慢磨」的社群經營。很高興有這一本書,集結了精彩有趣的實踐案例,經驗中有青年專業團隊的誠懇反省,讓我們看見「設計」的關鍵不在於風格姿態,而是締結關係的社會關懷,去締結人、城鄉、生態系統之間的良善關係。──黃舒楣(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助理教授)
不只設計看得見的空間,更要設計看不見的「人與人之間的聯結」。如果你厭倦圖桌前的日以繼夜,如果你關心著空間背後的人群,這本書提供了豐富的線索,接下來請您起身走進人群,因為答案必須自己找尋。──黃鼎堯(土溝農村美術館創辦人)
山崎亮的社區設計實為「社會設計」,其目的不在於空間設計本身,而是透過參與過程,將使用者轉化為積極的「社群」,讓他們著手於空間規畫、經營管理、活動設計、甚至地方產業活化、永續發展等方案。因此社區設計有引動想像、開展對話、凝聚力量、發展潛能等社會目的。山崎亮的十六個案例有如日本各類型空間矛盾的處方籤,它反映了深刻的社會課題,但也樂觀地提出「社群」做為關鍵答案。──黃麗玲(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對任何一個社會而言,談論社區營造的書永遠都不嫌多!台灣亦然。社區營造鼓勵居民參與,因著居民參與,也讓許多專業變得更不一樣。社區空間設計就是最好的例子。社區空間改造有賴空間專業者(建築師、景觀設計師等)協助,但專業者如果未能改變心態,大多數都會在社區鎩羽而歸。二十五年前我們成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時,就一再提倡參與式設計,也累積了一些經驗,可惜並未有人加以整理出版,日本的經驗反而先漂洋過來了。本書的確是專業者、社造幹部以及政策執行者最好的參考。期望它除了豐富我們的視野之外,也可激發台灣更多案例,終有一日也出版台灣的社區設計!──曾旭正(台南市副市長)
在一次創意城鄉的研討會中,有人爭辯城鄉本身不會有「創意」,只有「人」才會有創意。當有人說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時,你的畫面是什麼?宜居城市、可愛的城市,我們想到的畫面是什麼?我覺得應是居民的笑容。我非常同意作者的副標題「要設計人與人而不是硬體的建設的聯結」,問題不在空間設計的尺寸,而是人與人的實體及心理距離,會創造出多少笑容?本書想傳播的理念和這些想法不謀而合,值得大家品味。──溫肇東(政大科管智財所教授)
境化,透過與環境的對話,讓人從環境中,得到生命的養分,是社區設計的境界。如何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在參與的過程,增強人與環境的互動,引發認同、愛惜的情愫,如此的空間會形成一股無形的正能量,令人喜愛,也會吸引更多人的付出。這種結合有形與無形的社區設計,是提升生活品質與推動社區治理的重要方法,在作者的經驗中,見證了這個觀點。──廖嘉展(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未來將是以使用者趨向的世代,而山崎亮看到了這個可以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社區設計(在台灣稱為參與式設計)。城市緊縮帶來的挑戰,如何突破藍圖式規劃思維,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納入時間面向的設計,這是最難的,而山崎亮做到了。社區營造在台灣受到政治經濟的影響,許多空間環境仍百廢待舉。各地方建設應使「行政參與」趕緊跟上「居民參與」的腳步,以「社區設計」方法重新定位地方發展。相信本書是所有企求革新的空間專業相關領域工作者期盼的解答。──劉柏宏(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理事長)
從聆聽民眾心聲開始,設計者化身孩子王,從遊戲中建造人性互動公園,在田野中尋找善用公共空間的人,組織醫院園藝治療、帶領島境探訪,重建人、生活、環境、產業的社區網絡,化解水庫、高層住宅爭端,綠化市民百貨公司、再生木材加工廠。景觀建築師山崎亮分享了社區設計如何牽起人際牽繫,對抗無血緣、無地緣社會的疏離孤獨,活絡人口凋零的偏鄉、療癒網路成癮的城市,是所有關心臺灣高齡化、少子女化社會者都值得閱讀的一本書。──戴伯芬(輔大社會系教授)
名人推薦:二十二位台灣各界學者專家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文靜(商周集團執行長)
王志弘(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王耀東(華梵大學建築系講師)
李丁讚(清大社會學研究所教授)
李取中(The Big Issue大誌雜誌總編輯)
林宜珍(財團法人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秘書長)
夏鑄九(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名譽教授)
陳東升(台大社會學系教授)
連振佑(中原大學景觀系專任助理教授)
許毓仁(TEDxTaipei策展人&TED亞洲大使)
黃舒楣(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助理教授)
黃鼎堯(土溝農村美術館創辦人)
黃聲遠(田...
章節試閱
前言
「社區設計(Community Design)」一詞,聽起來也許陌生,感覺像是新創的詞語。但是早在一九六○年左右這個名詞便已有人使用,不過所指含意和現代有些不同。日本在五十年前「社區設計」一詞經常出現在新市鎮(New Town)的建造過程中。新市鎮裡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彼此毫不相干的人們。過去的「社區設計」概念,便是思考如何透過住宅格局的規畫以及打造每個人都適用的廣場或集會場所,才能讓這些人們建立起良好的人際網絡。當時也大量使用「社區廣場」與「社區活動中心」的概念,因為當時人們認為,如果有一處場所供大家共同使用,自然能建構出人與人交流的網絡。因此,從前的「社區設計」,指的是住宅區的規畫。也就是設定某個地區,實施物理上的空間設計。
但本書要探討的社區設計,並不是這種住宅方面的格局規畫。五十年來,日本陸續建造了許多住宅區。有的經過精心規畫、有的則是自然形成。除此之外,還有自古以來的中心街區,以及山地、離島地區的聚落。不約而同地,這些地區的良好人際網絡正逐漸消失。現代的憂鬱症患者據說高達百萬人以上。一年有三萬人自殺,同時也有三萬人孤伶伶死去。愈來愈多屆齡退休人士不知道如何參與地區活動;年輕人除了自家與職場、自家與學校以外,只透過網路結交朋友,其中絕大多數甚至連一面都沒見過。在這五十年裡,這個國家逐步邁向「無緣社會」(譯註:日本NHK電視台於二○一○年播出一則探討人際關係疏離的新聞,而後發展成新創的名詞。意思為:「在高度成長過程中,維繫人際關係的諸項傳統逐漸被打破,個人與個人之間不再有任何關係及血緣。」無血緣、無地緣、無社緣、人情淡薄、不再有交集的社會,即稱為「無緣社會」),單憑住宅的格局規畫已無法處理這道課題。它也不再是依靠更新住宅或公園等物理上的設計就能解決的問題。我的興趣之所以從建築及景觀設計轉移至人際網絡的社區設計,便是由於意識到這項問題。
當然,這個問題我不是某一天才突然發覺的,而是在從事建築及景觀設計的過程中,慢慢發現「有些問題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這道課題在我的心中不斷發酵膨脹,使我愈來愈難以忽視它的存在。最後,我便辭去了設計事務所的工作,轉而自立門戶。
因此,我希望與我有同樣想法的設計師能閱讀這本書。除此之外,發覺光是設計建築或公園無法真正解決問題(但是深感問題必須被解決)的人;按捺不住心中想法,認為「設計不是只為了創造出人氣商品」的人;除了設計師以外,深感行政手段及專家見解所能解決的社會問題實在有限,希望為自己生活的地區盡一番心力,但不知道從何著手的人。但願上述人們都能閱讀本書,體會構築人際網絡機制的魅力。
對於從事都市計畫或社區總體營造的專家來說,「社區設計」一詞或許已是五十年前的過時說法。在英語裡,社區設計(Community Design)的概念轉化成新的意義,改稱為「社區總體營造(Community Development或Community Empowerment)」。就意義而言,新的名稱確實正確,但是卻相當拗口。感覺「社區設計」較簡潔,意思也還算相通。比起名稱,透過繼續做出更多能帶來實質效益的計畫,顛覆過去眾人對「社區印象」一詞的印象,讓社區設計的概念進一步自我更新、茁壯,我想這才是更重要的吧。
諸如景觀設計、社區設計、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本書所提到的設計涵蓋甚廣,實在不是能憑一己之力完成的設計。例如景觀設計中的景物,根本不是某個人獨力設計而成的。社區設計也是一樣,更遑論整個社會了。
正因為如此,本書在探討這些問題時,除了筆者本身以外,也有許多其他的登場人物。書中人名及註釋甚多,主要是因為筆者本身文筆有限,但是也希望讀者能明白,這是探討社區設計時不可避免的。
前言至此告一段落,請各位開始閱讀本文。
由使用者自行打造公園--泉佐野丘陵綠地(大阪‧二○○七~)
透過「使用」打造公園
建造這座公園之前,我們有幸參與研擬營運計畫,也就是制定這座公園的營運計畫、決定市民參與的方式,最後再依此進行設計。按照這樣的程序,即可改變「使用方式」與「建造方式」的關係。舉例來說,我們或許可以打造出一座「邊用邊做的公園」,也就是先將公園入口附近的設施整備完善,再由當地居民親手打造公園內部。
能夠參與訂定營運計畫的人是由提出企畫案的單位來決定的。我們隨即報了名,提出市民參與型的經營管理以及「邊用邊做的公園」這兩種方案。終於,相關單位最後決定將泉佐野丘陵綠地的營運計畫交由我們負責。
泉佐野丘陵綠地位於大阪府南方的府營公園,預定落腳於關西國際機場陸地區域的丘陵地帶。這塊地原本是計畫要興建工業區,後來宣告中止,最後決定將這片土地整頓成府營公園。目前這塊公園預定地依舊維持里山的風貌,但是在漫長的計畫研擬過程中,這塊地也因為疏於管理而荒廢不堪。研擬公園營運計畫之際,本來有考慮從外面召集兵庫縣立有馬富士公園現有的社群前來實施各項活動,但是在此之前,我提議培訓公園自己的社群,並讓他們親手打造公園的一部分。因為就算尋找現有的社群,也很難找到幾個願意親自打造公園的組織團體。既然找不到現有的,那就只能成立新的團體。我們把這個社群稱為「公園巡察員」,成員必須前往荒蕪的公園預定地里山,將自己喜愛的場所整理成容易活動的空間,並在當地舉辦自己想要從事的活動。想辦森林音樂會的人,可以自行規畫出一塊空間;想要組成昆蟲觀察會的人,可透過間伐來培育出生物多樣性高的林地。
我們計畫的程序是先讓公園巡察員深入公園預定地展開活動,公園入口附近也在同一時間動工,以「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的原則,設計成任何人都能開心使用的空間。當公園的入口部分整頓完畢,身為活動核心的公園巡察員團隊也結束培訓後,各式各樣的活動團體便能像有馬富士公園一樣,在公園周遭舉辦活動了。
由公園催生的新社群
公園巡察員的任務是深入荒蕪的里山,修建園內道路、遊樂設施以及表演空間。因此,必須學習如何將荒廢的里山打造成心目中的里山,也需要適時透過活動建立團隊、凝聚向心力。除此之外,更需要企畫提案的能力,才能在專案立案之後,按部就班籌備、實行並將獲得的心得檢討運用在下次專案上。於是,我們舉辦了公園巡察員培訓講座,務必讓成員擁有這些技能。我們招募的人數是四十名,但報名相當踴躍,最後只好抽籤決定受訓人員。
培訓講座共十一回,首先讓學員們對公園的主題及理念達成共識,並前往現場考察、體驗間伐等工作。接著調查里山、栽種花朵、學習當地的景觀與歷史文化,同時學習美術設計,以便廣為宣傳自己的活動,以及循環型環境的相關知識、專案的企畫立案方法等等。最後讓學員們實際活動,體驗嘗試錯誤中修正計畫的過程,培訓講座至此告一段落。全十一回的講座不允許缺課,萬不得已必須告假時,也一定要在下一次培訓課程結束之前觀看錄影畫面,補足缺席的上課內容。
自行組織的公園巡察員們
我們在二○○九年度招募第一期生、二○一○年度招募第二期生,各有二十一名、二十七名學員修完課程。結束課程的學員們組成了「公園俱樂部」社群,分配好每個人的任務後,隨即展開活動。由於這個社群需要做的粗活相當多,不但得自行打造公園,還得舉辦活動讓遊客享受公園的樂趣,因此「公園俱樂部」的成員絕大多數是男性。尤其以屆齡退休的退休人員居多,每個人其樂融融地深入里山砍伐林木、修築園內道路。
公園俱樂部每個月會召開一次會議,成員們各自報告活動情況,並且檢討今後的活動內容,以及修正公園俱樂部的會則。目前一個月會在公園內舉辦三次活動,其餘的營運項目則包括整建公園預定地的道路、調查動植物、除草、砍伐竹林及籌備活動等。公園俱樂部的成員結構是以公園巡察員為核心,再從中挑選擅長經營管理的人組成公園管理團隊,負責企畫公園俱樂部全體的活動。另一方面,無法像公園巡察員那樣頻繁參與活動的人,可以以公園後援隊的身分支援巡察員的活動,並且積極參加或幫忙宣傳開辦的活動。沒有完整受過培訓講座的人也可參加公園後援隊這個組成為團隊的一分子,隨時參與活動。
實現獨立營運
當我們預計在二○○七年實施這個計畫時,由於大阪府知事換了人,影響了公園營運計畫立案的預算,導致公園巡察員培訓講座面臨開天窗的窘境。我們只得四處奔走,整理相關文件呈交大阪府的負責人,並尋找願意支援活動的組織團體,務必讓培訓講座得以開課。後來是里索那銀行(りそな銀行)、YANMAR有限公司、大林組等關西地區五十四家企業組成的「大輪會」企業團體基於「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Responsibility,簡稱CSR),協助我們建造泉佐野丘陵綠地公園。我們因此獲得了兩億日圓的資金,這筆足以支撐十年活動的龐大奧援,使得公園巡察員培訓講座在往後十年能夠順利維持。公園俱樂部也以隸屬大輪會的企業職員為對象,舉辦了園內的參觀會。除了向職員們解說公園的魅力所在、介紹平時進行的活動之外,也讓他們一起參與建造公園的工作,例如體驗吊掛在水岸邊的吊床以及實際安裝椅子、桌子,還有在預定地內的樹木上設置樹名牌、召集附近居民參觀公園預定地、回答參加者的疑問等等。
充實軟體及整備硬體
如果能改變公共空間在建造以及使用上的關連性,便能顯現出有別以往的空間整備方式。例如將公園的硬體整備工作僅保留過去的二○%,其餘的八○%則用作充實軟體措施,也就是採取「邊用邊做」的方式。不必採用過往花十億日圓打造公園、未來十年再以每年兩千萬日圓管理的既定模式,而是將硬體整備費用降至兩億日圓,往後十年則是以每年三千萬日圓的管理費(包括協調人員[coordinator]等人事費用在內)管理公園,更能節省整體的成本。如此一來,即可增加參與公園營運的人數,培育出負責款待遊客的社群。或許將來也有可能出現一支參與公園清掃及維持管理活動的團體,減輕日後的管理費用負擔。
採用這種新式公共空間建造及使用方法時,最重要的便是協調人員的角色。在有馬富士公園的協調人員肩負重要任務,可負責培訓公園巡察員、管理公園俱樂部以及推動建造公園等相關活動。
景觀設計不應該只著重公園本體的設計,如果也能設計規畫一個既可整頓公園又能主導營運的社群,必定能大幅改變以往的公園整備與營運方式吧?依照這種方式規畫出來的社群不僅負責建造公園,當公園完工後,更可扛起公園經營管理的重任。
「行政參與」對於公共事業的重要性
同樣的模式,我們也考慮運用在京都府立木津川右岸運動公園的營運計畫上。這項專案是計畫把砂石採掘場舊址綠化成公園,但行政決策一再延宕,使得這項計畫遲遲無法進行。
這三十年來,我覺得居民參與公共事業的方式已有長足進展,可是行政方面的態度幾乎毫無改變。因此,在希望居民多參與公共事業之餘,也應該檢討現行的行政參與方式。但願往後能打破公共事業一律由行政單位主導的觀念,盡量採居民及行政互助合作的模式推動專案。如此一來,若是「行政參與」的革新腳步跟不上「居民參與」的變化,行政單位做出的一連串決策只會對各種專案產生負面影響。繼續維持明治時期(譯註:一八六八年∼一九一二年)以來「官方指導民間」的做法,只會讓公共事業的行政效率落後民間一大截。民間參與的專案活動受到行政決策拖累的案例不勝枚舉,到頭來大部分仍是阻礙了行政管理的推行效率。因此,著手革新行政觀念與研發評估系統以支援決策便是當務之急。
用設計解決森林問題--穗積鋸木廠專案(三重‧二○○七~)
忍者的社區總體營造專題研討會
大家都知道,伊賀是忍者的故鄉。但是我作夢也沒想到,竟然有人會穿著忍者服裝大談社區總體營造。二○○六年在伊賀市舉行的社區總體營造專題研討會上,不但發表專題演講的市長穿著忍者服裝,上台分享事例的人也是忍者裝束,就連參加研討會的三百位聽眾全都打扮成忍者的模樣。不愧是忍者的故鄉,作風也非常忍者。在這場研討會上,我認識了一名年約六旬的女忍者,她說想要關閉丈夫經營的鋸木廠,接著問我能不能把鋸木廠舊址改成大家都能利用的公園,並希望我來設計這座由民間打造的公園。這項請求十分罕見,於是我立刻前往現場勘查。
穗積鋸木廠就在JR關西本線的「島原」站前面,這間由年近七十的穗積夫婦經營的鋸木廠,因為後繼無人,所以決定關廠改建成站前公園。他們表示,很希望能讓這塊地方成為當地人們聚集交流的場所。這是由於穗積家的上一代在島原村(現已和其他市町村合併為伊賀市)當了二十年的村長,深受當地人們的關照,因此身為下一代的他們,才想要把這裡改建成公園回饋鄉親。真是難能可貴。
鋸木廠的面積廣達三千平方公尺以上,其中有四個四百平方公尺的倉庫,堆放了將原木乾燥並製成木材的設備、以及用來打磨木材製成建材的機械,各式機具一應俱全。除此之外,當然還有許多庫存建材。如果把這些全部移除,僅設計成一座「讓人回味鋸木廠記憶的公園」,未免太可惜了。倒不如將它們保留下來,會顯得更有趣。由於目前並沒有太多地方可以讓人們體驗從原木變成木材的工程,因此,把這裡改成能讓人們如實感受箇中樂趣的場所,才是最理想的做法吧。既然改建的目的是希望人們有個愉快的聚會場所,就算不蓋公園,一
樣能實現這個目標。
舉例來說,如果把這裡打造成可以讓都市人在週末來這裡玩、並隨各人喜好製造家具的場所呢?由於木材這類材料需大費周章才能取得,價格往往居高不下;相對來說,讓需要材料的人自行前往當地購買原木,價格並不會太貴,更何況一棵原木可裁成好幾片木材。因此,若是我們能成立一所家具製造學校,讓人們花數星期慢慢製作家具,完成之後再宅配到府,應該可以吸引一群來自都會區的人們吧。如果當地人們願意協助這間學校,想必也能因此產生各種交流的機會。於是,我在二○○七年時向穗積夫婦提出這項構想。
籌備活動
如果有人想要在週末留宿當地製作家具,便需要可以吃飯、洗澡和睡覺的地方。飲食方面,可由穗積女士主導的NPO法人「主婦會」準備餐點。她們已經在鋸木廠的入口開了一間咖啡館,為大家提供利用當地蔬菜烹調的菜餚。洗澡方面,可使用當地的溫泉設施「やぶっちゃ(譯註:「やぶっちゃ」為島原地區的方言,意指「大家」)」。剩下的只有睡覺的地方了。對此,我們的做法是請留宿者在鋸木廠內搭帳棚。但既然來到鋸木廠,「帳棚」當然全都是木製的。木製帳棚雖然有些沉重,但因為沒有打地基,可以隨意搬動,能讓人們在鋸木廠內好好睡覺休息。
為了打造這些木帳棚,我們請了六組活躍於關西地區的建築師分別進行設計,並招募學生參與建造作業。由於平時很少有機會和一群人一起打造建築師設計的建築物,因此吸引了許多來自關西地區的學生踴躍參與這項活動。參加的學生中,有的試做家具製造學校的家具;有的負責打造讓大家聚會交流的廣場;有的則是幫忙主婦會烹調餐點。學生團隊即在這段過程中慢慢找出自己的職責歸屬,成立了寢室組、家具組、廣場組、餐飲組等社群。目前約有兩百名學生登記參與這項活動。
活動設計
家具製造學校的活動十分單純。由於稱作「寢室」的木製帳棚僅六座,因此最多可接受六個家庭參與。一個人獨自參加或整個家族一起來都可以。在這六個家庭透過破冰遊戲等方式打成一片後,我們會先帶他們到山裡去確認杉木或檜木的狀況。目前國產木材的使用率不高,導致許多山林因為疏於管理而荒廢。只要和有經過管理維護的山林相比,即可知道荒廢的山林呈現何種狀態。荒廢山林的表土會流失,嚴重的話甚至會引起崩塌。所以為了維護山林,就得適度使用木材。砍伐山裡的樹木加工製成家具,便是維護山林的一種方式。我們安排這項活動就是為了讓參加者了解這一點,並且實際體驗將砍下來的原木加工成木材、再製成家具的過程。
參加者在週末製作未完的家具可以直接放在這裡,等下個週末再繼續工作。而像桌子或椅子等家具,大約四個週末即可製作完成。屆時將成品送到自家裡,這項活動便告一段落。透過這項為期四週的活動,重要的是讓六戶人家彼此建立起友誼,並藉此了解島原的情況,成為家具製造活動的常客。如果參加者愈來愈多,往後也可以繼續增建第七座、第八座「寢室」吧。
關於這項活動,我們目前是以示範旅遊的方式,和參加者一起思考活動的主要內容,例如:這項長達四週的活動一年能舉辦幾次?參加者對這種參觀山林、裁切木材、製作家具的活動,願意負擔多少費用?一家人來參加的話,是否需要另外準備適合女性或小朋友的活動?諸如此類。
慢慢推展活動
這項活動的特徵即在於「慢慢磨」。籌備期間耗時甚久,我們已經準備了四年歲月,但直到現在,家具製造學校依舊還沒開張。因為我們覺得最重要的是放緩腳步。突然改變這片土地、讓外來客闖進來,並且貿然推行這項全新的活動,只會引起當地居民極大反彈。變化的腳步太快,會使人們的心理來不及調適。
此外,若是操之過急,沒有時間慢慢測試活動內容的話,一切只能按照預測及計畫進行,根本沒有多餘時間藉由反覆測試持續修正活動的架構。這麼一來,與預期不符的風險也相當高。也因為是倉促準備,沒有時間完善空間設備以及工具調度,為了趕上開幕的時期,很可能要放棄一些堅持。總而言之,這種方式會使活動像是一場賭注,十分危險。
相對來說,慢慢磨的活動不會是一場賭注。我們可以一邊嘗試,一邊修正不適當之處。這樣的做法不會一敗塗地。而為了這麼做,重要的是要在沒有負債的情況下推行活動。因為如果打算向有關人士以外的單位籌措資金辦活動,就會產生利息問題。為了盡量縮小利息支出,勢必得儘早展開活動、盡快從參加者身上收取費用還債。因為時間拖得愈久,利息就愈
滾愈大。
若是這項專案活動不會有利息的問題,最好的做法便是讓它一步一步成形。我們決定利用庫存的木材、藉助學生的力量搭建小屋,並使用現有的機械成立家具製造學校。如此一來,即可發現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並且在修正的過程中逐步充實活動的架構。面對自己無法解決的困難時,也能立即找人幫忙,並在互動的過程中慢慢拓展人際關係,藉此讓當地人們逐漸理解這項活動,願意和外來的學生們溝通交流,進而產生新的社群。
活動進展至此,我們找到了願意留在穗積鋸木廠、指導學員製造家具的設計師,同時也一件一件湊齊了製造家具所需的工具。不但專門製造家具的工作室落成了,六座「寢室」也完工。總算到了家具製造學校可以開幕的時刻了。但是準備工作依舊進行中。我們希望一面經營學校、一面請學生繼續完成第七座「寢室」。除此之外,我們想做的還有很多,例如試做「鋸木廠年輪蛋糕」當伴手禮;製作木製的刀叉、碗盤;更想打造一處藝廊,用來展銷當地有趣但塵封多時的寶物。在此由衷盼望穗積夫婦能夠健健康康。這項專案活動若是能成為年過七十的穗積夫婦長命百歲的動力,將是我莫大的喜悅。衝著這一點,我們還是慢慢磨吧。
前言
「社區設計(Community Design)」一詞,聽起來也許陌生,感覺像是新創的詞語。但是早在一九六○年左右這個名詞便已有人使用,不過所指含意和現代有些不同。日本在五十年前「社區設計」一詞經常出現在新市鎮(New Town)的建造過程中。新市鎮裡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彼此毫不相干的人們。過去的「社區設計」概念,便是思考如何透過住宅格局的規畫以及打造每個人都適用的廣場或集會場所,才能讓這些人們建立起良好的人際網絡。當時也大量使用「社區廣場」與「社區活動中心」的概念,因為當時人們認為,如果有一處場所供大家共同使用...
作者序
台灣版序
《社區設計》即將在台灣出版,我感到非常的開心。至今,我曾到過台灣兩次,發現台灣的都市與日本一樣,硬體部分都已有相當程度的完備,接下來應該會轉而追求軟體部分的建設吧。政府或行政體系的財源或許不足以源源不絕地供應軟體部份的需求,因此,一座都市的軟體,必須由身處這座都市的每個人自行創造。在這種趨勢下,今後「社區設計」在台灣也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才是。
我聽說台灣有「社區企畫師」這個職業。對社區的需要進行規畫,並在居民參與型的活動中扮演引導者的角色。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優良的制度,但是我也聽說,由於社區企畫師沒有設計相關的學習經驗,因此時常發生活動的立意良好,但呈現的方式不夠帥氣、做出來的東西不甚好看等問題。進行社區活動之際,好看、可愛、帥氣、有趣、美味等訴諸感性的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若忽略了這點,就無法讓更多的人產生共鳴、增加認同,容易被外界認為只是少數人的活動而已。
特別是,常常只有高齡者願意參與社區的活動,即使希望號召年輕人的力量,但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吸引他們。我認為這時社區企畫師就必須成為「社區設計師」,催生「好看」的計畫。
說到「設計」這個領域,各位可能會感覺好像只有專家才能參與,但其實「由許多素人與專家共同合作進行設計」的方式也是可行的。社區設計是由素人與專家共同合作產出美麗的「物」或「事」,雖不能說是專業的設計,卻也不是業餘。透過這樣的活動,參加的人們相互連結、成為朋友,對居住的城鎮產生情感後,素人與專家雙方都會自願繼續參與。而「社區設計」即是促成這一切的幕後功臣。若各位讀者能從本書中感受到社區設計的快樂,對我來說就是莫大的榮幸了。
山崎 亮
台灣版序
《社區設計》即將在台灣出版,我感到非常的開心。至今,我曾到過台灣兩次,發現台灣的都市與日本一樣,硬體部分都已有相當程度的完備,接下來應該會轉而追求軟體部分的建設吧。政府或行政體系的財源或許不足以源源不絕地供應軟體部份的需求,因此,一座都市的軟體,必須由身處這座都市的每個人自行創造。在這種趨勢下,今後「社區設計」在台灣也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才是。
我聽說台灣有「社區企畫師」這個職業。對社區的需要進行規畫,並在居民參與型的活動中扮演引導者的角色。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優良的制度,但是我也聽說,...
目錄
各界推薦
台灣版序
前言
Part1
發現「人性互動」的設計
1 「人性互動」的公園
有馬富士公園 ― 兵庫‧一九九九~二○○七
2 不獨力設計
遊樂王國 ― 兵庫‧二○○一~二○○四
3 建立設計機制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公園專案 ― 兵庫‧二○○一~二○○七
Part2
跳脫設計工作,轉為發掘人性
1. 讓都市生活在城鎮裡自然發生
堺市環濠地區的田野調查 ― 大阪‧二○○一~二○○四
2. 運作中的城鎮
景觀探索 ― 大阪‧二○○三~二○○六
3. 從專案設計景觀
千里復健醫院 ― 大阪‧二○○六~二○○七
Part3
社區設計—牽起人際網絡的工作
1. 從一個人開始發展社區
家島專案 ― 兵庫‧二○○二~
2. 一個人能做的事,十個人能做的事,
一百個人能做的事,一千個人能做的事
海士町綜合振興計畫 ― 島根‧二○○七~
3. 孩童激起了大人的熱情
笠岡群島兒童綜合振興計畫 ― 岡山‧二○○七~
Part4
情況還有好轉的餘地
1. 水庫建設與社區設計
余野川水庫專案 ― 大阪‧二○○七~二○○九
2. 高樓住宅的建設與社區設計
高樓住宅建設專案 ― 二○一○
Part5
在這無法以物質或金錢彰顯價值的時代,我們該追求的是什麼?
1. 由使用者自行打造公園
泉佐野丘陵綠地 ― 大阪‧二○○七~
2. 城鎮裡不可或缺的百貨公司
丸屋花園 ― 鹿兒島‧二○一○~
3. 新慶典
水都大阪二○○九與土祭 ― 大阪、栃木‧二○○九
Part6
社會設計—以社區的力量解決課題
1. 用設計解決森林問題
穗積鋸木廠專案 ― 三重‧二○○七~
2. 解決社會問題的設計
+design專案 ― 二○○八
結語
各界推薦
台灣版序
前言
Part1
發現「人性互動」的設計
1 「人性互動」的公園
有馬富士公園 ― 兵庫‧一九九九~二○○七
2 不獨力設計
遊樂王國 ― 兵庫‧二○○一~二○○四
3 建立設計機制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公園專案 ― 兵庫‧二○○一~二○○七
Part2
跳脫設計工作,轉為發掘人性
1. 讓都市生活在城鎮裡自然發生
堺市環濠地區的田野調查 ― 大阪‧二○○一~二○○四
2. 運作中的城鎮
景觀探索 ― 大阪‧二○○三~二○○六
3. 從專案設計景觀
千里復健醫院 ― 大阪‧二○○六~二○○七
Part3
社區設計—牽起人際...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