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毅的藝術創作,秉持後殖民理論的批判精神,試圖在作品中建構一種具有台灣主體性的文化身分認同,既足以抗拒西方殖民主義的霸權支配,也能夠抵禦中國民族主義的威權控制。
本書通過體認帝國文化霸權的宰制作用,以理性批判的態度審視傳統,以期重新發揚並確立水墨畫的自主性價值,從而在創作上呈現一種既富在地精神又有時代意義的思想及面貌。
作者簡介:
李君毅Lee Chun-Yi
原籍山東榮成,1965年出生於台灣高雄,1970年移居香港。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及台灣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並獲美國亞利桑那州州立大學中國藝術史博士。曾任鳳凰城美術館中國繪畫博士後研究員,現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曾個展於倫敦Michael Goedhuis、紐約Chinese Porcelain Company、香港漢雅軒、台北羲之堂及名山藝術等。曾參加倫敦薩奇美術館、日內瓦鮑氏東亞藝術博物館、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北京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香港藝術館、台北國父紀念館中山國家畫廊等舉辦之聯展活動百餘次。並曾應邀出席美國康乃爾大學、哈佛大學、鳳凰城美術館、北京中國美術館、山東博物館等舉辦之中國現代藝術研討會並發表論文。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他序
台灣本土文化與李君毅的現代水墨畫
劉國松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講座教授
1956年我從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後,就和幾位同學創立「五月畫會」。我們當時因為對東方畫系的前途失去信心,受到多彩多姿的歐美現代藝術的影響,便盲目跟隨西方畫系的潮流,一步一趨地踩著西洋大師的腳印走。甚至「五月畫會」的外文名字,都借用法國的Salon de Mai(五月沙龍),可說全盤西化得相當徹底。但隨後我們不斷地思索反省,三年間在思想觀念上就有了根本的覺醒,意識到一味地邯鄲學步於西方流行,絕非東方藝術家應走的路。因為我們對歐美社會不甚了解,模仿終究只是一種表面假象,並不能表現出真實的自我。事實上我們生活的現實,既不是宋元的社會,也不是巴黎、紐約乃至東京的環境,而是在當今時間與空間交叉的四度空間裡。這時間是四五千年來縱的中華文化傳統,這空間是受西方現代文明橫的衝擊的台灣現實社會。目前是一個東西方文化交流空前頻繁的時代,要想反映此一大時代的特質,就應該一方面從中華文化的舊經驗中,有認識地選擇保留與發揚;另一方面則由西洋與外來的現代文明的表徵上,有認識地選擇吸收與消化。我們要創造一種既台灣又中國同時還是現代的個人風格,建立起東方畫系的新傳統,此乃我們不能推卻的責任及努力追求的目標。
我們也認識到,一個國家的強盛,及其文化的發揚,是需要經濟作後盾的。18世紀末,由於英國產業革命的成功,使整個西歐的經濟起飛而變得民富國強,進而利用船堅砲利的優勢向外擴張,造成了19世紀的歐洲殖民世紀。20世紀又因兩次世界大戰均在歐亞進行,美國不但未受戰火蹂躪,反而促使其經濟神速發展;再加上社會鼓吹自由、民主與人權,國民過著人類有史以來最舒適的生活,20世紀又變成美國生活認同的世紀,以其為代表的西洋文化繼續以壓倒性的優勢向全世界輸出。可是二次大戰之後,由於歐洲開始沒落,民族自覺喚醒各殖民地紛紛獨立。近二三十年來美國經濟又逐漸向下滑落,而亞洲各國的經濟卻相繼成長。於是西方的許多專家一致看好亞洲,並認為21世紀將會是亞洲的天下。更有人認為21世紀將是華人的世紀。其理由是,東亞率先出現經濟奇蹟的四小龍中,就有三小龍是由華人主導的,唯一非華人主導的韓國,也是深受漢文化的影響。而東南亞各國的經濟,也大都操縱在華僑的手裡。近年來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更是有超越美國的趨勢。
如果21世紀果真成為華人的世紀,經濟上去了,政治影響力加大了,中華文化也將受到世界的重視。目前新儒學在世界各地研究得非常澎湃,亦有相當的成就並受到西方學術界的尊重與肯定。我們的老莊哲學也一直都是西方人所嚮往的,許多學者專家都在研究。而中國繪畫呢?我們早在60年代初已從事現代化的改革。三十年來,台灣由於經濟的起飛,促使民族精神的覺醒,本地意識的高漲,畫家們亦領悟到民族文化的尊嚴與可貴,拾人牙慧總還是乞丐的行為。50年代末,「五月畫會」的同仁就認識到傳統文化的深厚與優美,我輩有責任將其發揚光大,何需再捧著金飯碗向西方文化乞討呢?在古代畫史中,我們不但有梁楷,而且還有范寬、郭熙、牧溪、石恪、玉澗、馬遠、夏圭、倪瓚和八大等大師,中國繪畫一直走在西方畫系之前七八個世紀。如今,我們仍然有信心,有過輝煌歷史的東方畫系會攀登上另一個高峰,不但可以與西方並駕齊驅,更有可能再度超前。當1960年我重新肯定東方畫系水墨媒材的價值時,深信水墨畫仍有廣大的發展空間,有待我們去開拓,那時名詩人余光中教授即為文稱我們為「回頭的浪子」。這種回歸水墨、發揚傳統,就是「民族意識」的覺醒,「本土觀念」的萌芽,只是沒有提出「本土」二字而已。
一個世紀以來,我國在西方列強船堅砲利的欺辱之下,從歐美先進科技的衝擊之中,頓時喪失了尊嚴。一時之間價值觀念混亂,民族精神模糊,遂成為西洋文化的俘虜,淪為西方畫系的殖民地,我們的藝術家也變成了歐美文明的啦啦隊。在東方各國民族主義覺醒,本土意識抬頭的此時此地,我們必須平心靜氣地好好研究一下,台灣的民族精神是什麼?本土意識是什麼?本土的藝術創作又是什麼呢?台灣藝術家李君毅就是針對這些問題,參考了近年方興未艾的後殖民主義理論,在個人的現代水墨畫創作與藝術思想上,表現出具有本土在地性的文化訴求。李君毅深深了解到台灣文化一直是以西方為馬首是瞻,所以本地的藝術創作在文化殖民的枷鎖中往往迷失自我,而導致藝壇上的亂象叢生。他指出若要擺脫此一困境,台灣必須堅決反對西方的霸權支配,努力在本地混雜性的多元文化中尋求一種具有主體性的身分認同。
台灣文化正是處在縱的時間與橫的空間交叉的四度空間裡。本地的居民除了少數的原住民之外,全是由大陸移民來的,保留著漢民族的風俗習慣與傳統文化。台灣同時又受到日本與西洋文化的衝擊,造成很大影響。台灣文化應該是在吸收了外來文化並消化變成本身的營養之後,發揚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創造一種屬於這片土地上成長的新文化,這種在台灣本土創造出來的新文化,才真正稱得上台灣的「本土文化」。就以繪畫來講吧!怎樣的繪畫才符合此一條件呢?最早由福建移民帶來的當然是中國水墨畫,你可以說17世紀的莊敬夫的作品不夠成熟,但18世紀的林朝英、王獻琛和范耀庚的創作絕不亞於同時代內地的一流畫家的水準。隨後日本佔據台灣進行殖民,打壓當時的台灣本土文化,強制推銷日本畫和輸進二手的西洋印象派,當然這都不屬本土意識,即使描寫些台灣風物,也只是表面形式而已。光復後,中國水墨畫再次回到台灣,有些人為了配合政治的目的說它是中原繪畫不屬於本土,那麼追隨模仿西方流行風格的作品呢?當然更不是了。
有些學者說,台灣是一個孤島,應與日本、英國、冰島等島國一樣,屬於海洋性文化,一點也不錯!我同意這種看法。海洋性文化與大陸性文化最大的不同,是海洋性文化的形成,是容易接受四方八面的影響,包袱不重,常有突破性發展。而大陸性文化的傳統包袱重,一脈相傳,有主導思想,有主流畫風,發展較慢。就以水墨畫為例,在大陸的畫家變革是將文化畫發展成「新文人畫」。而在台灣的水墨畫家,因為接觸面廣,思想活潑,吸收並消化了各方外來的影響,卻產生了反文人畫的意念,發生突變而創造了嶄新的「現代水墨畫」。換句話說,「現代水墨畫」是台灣漢民族文化吸收並融合了外來影響,在這片土地上醞釀並創造出的新繪畫、新風格,這才是真正的「本土繪畫」。「現代水墨畫」在台灣出現時,世界其他地區都還沒有這種風格和形式的作品。但台灣經過五十年的研究與發展,已將「水墨畫」這一種曾停頓了七八個世紀的媒材,開發出一片廣大的新天地,就像肥沃無垠的處女地,只要畫家們肯付出時間精力去細心耕耘,必能結出豐碩的果實來。事實上台灣現在已經創造出一批屬於自己的本土繪畫,並獲得世界藝術界與學術界的重視與肯定。
李君毅正是一位在現代水墨畫創作上,獲得國際藝壇注目的台灣藝術家。在高雄出生的李君毅,雖然從小移居香港,後來又長時間於加拿大及美國生活,但其特殊背景反而讓他可以從多元性的文化角度,來審視台灣本土的相關問題,並以包容開放的冷靜態度作出回應。他並沒有因長居國外而捨本忘源,所以後來毅然放棄了美國安逸的生活,回到台灣來為這裡的藝術發展打拼,更要在建構台灣本土文化主體性的議題上,作更深刻的藝術思考與創作實踐。數年前李君毅曾以後殖民主義的觀點,撰寫了《宇宙心印──劉國松的藝術創作與思想》一書,深入剖析我超過一甲子的繪畫生涯。如今他也把個人的現代水墨畫創作,置於同一思想脈絡中來加以探索考察,出版《後殖民的藝術探索──李君毅的現代水墨畫創作》的論述。李君毅試圖建立起一套具有台灣本土特質的藝術觀點與美學理念,同時創造出一種既有在地精神又富當代氣息的個人繪畫風格,他的努力成果是值得我們肯定與讚賞的。
名人推薦:他序
台灣本土文化與李君毅的現代水墨畫
劉國松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講座教授
1956年我從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後,就和幾位同學創立「五月畫會」。我們當時因為對東方畫系的前途失去信心,受到多彩多姿的歐美現代藝術的影響,便盲目跟隨西方畫系的潮流,一步一趨地踩著西洋大師的腳印走。甚至「五月畫會」的外文名字,都借用法國的Salon de Mai(五月沙龍),可說全盤西化得相當徹底。但隨後我們不斷地思索反省,三年間在思想觀念上就有了根本的覺醒,意識到一味地邯鄲學步於西方流行,絕非東方藝術家應走的路。因為...
章節試閱
「第三空間」的台灣文化自創
台灣的社會結構早已變得高度商業化,一般群眾在洋貨為貴的消費心理作祟之下,對於那些學步西方藝術的創作,也猶如其他舶來商品一般不假思索地欣然接納。誠如詹明信(Fredric Jameson)對晚期資本主義的分析,消費意識無孔不入的滲透讓藝術貼上了商品的標籤,故平面的膚淺感、複製的重複性、虛無的零散化成為了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的文化特徵。由是不少台灣藝術家,像以「Made in Taiwan」英文字樣為標榜的楊茂林,遂名正言順地經營起個人的品牌;他們將藝術商品化視作一種超越國界的普遍社會現象,通過攀附於西方後現代文化的理論體系,從而獲得自身創作存在價值的肯定。
商品化的「後現代性」(postmodernity)所具有的全球擴散力,似乎足以把各民族國家的傳統價值攪碎,然後銷鑠於消費慾望架構而成的新世界文化秩序中。不過後殖民理論精闢地指出,這種以歐美為中心向外輻射的後現代文化策略,其實是西方文化霸權延續其支配他國的利器。當代的台灣藝術家假如借用西方藝術的視覺語言,試圖在後現代文化的商品邏輯中尋求定位,將可能自投文化殖民化詭奇的羅網,他們的創作勢必成為次等商品而被洋人「消而費之」。西方文化的殖民作用在台灣社會的內在化與合理化,
造成了本源文化厝火積薪的危機。當前在台灣不論是藝術家還是美術論者,無不熱衷於西方價值取向與意識形態的追逐,以求建立並鞏固個人事業的基礎,甚而沉溺於本地商品市場與政治權力運作機制下隨手可得的利益。
近年中國大陸經濟實力的崛起,儼然成為了新世紀的世界強權,其奢侈品的消費力量更已超越歐美傳統大國。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與強勁的消費力,已導致國際政經權力秩序的重整。在藝術品的國際交易市場上,中國也逐漸展現左右大局的實力。面對此一丕變的政經情勢,台灣的文化產業雖可注入新的發展動力,但也有淪為「他性機器」的危機。不少台灣藝術家不禁對誘人的中國市場心生想像,企圖為作品爭取更大的經濟效益。他們的創作或也樂於強調本土在地性的特質,但本源文化卻
並非真正受到重視,可能只是被隨手拿來然後削足適履地塞入中原文化體系內,以彰顯其中「他者性」的賣點。
當代台灣藝術家面對這種左右兩難的文化困局,首先應該重拾知識份子批判現世的責任與自我反省的能力,深入檢討逢迎國際藝術潮流及市場並求取立竿見影效果的盲目性與功利性,繼而參照一些在第三世界國家方興未艾的後殖民理論,建立一套對抗帝國主義霸權支配的本土文化策略。不過筆者堅信真正具有建設性的台灣後殖民藝術創作,絕非偏激地鼓吹狹隘的地方主義,以仇外的心理去排斥對中原或西方文化的互動交流,而是成功地掌握超越殖民文化與民族主義困局的國際視野與道德勇氣,從而在現今世界後現
代文化秩序的權力關係中確立自我身分的認同。通過對後殖民理論的探索研究,筆者認為台灣藝壇的現代水墨畫,乃存在於中西方文化混雜交融的間隙性空間中,足以展現本地獨立自主的文化特質。而在當前台灣的後殖民情境下,筆者個人的現代水墨畫創作,就是試圖發現一種超越二元對立的「第三空間」,從多元文化「混雜性」的互動狀態中,實現具有台灣文化主體性的身分認同。
「第三空間」的台灣文化自創
台灣的社會結構早已變得高度商業化,一般群眾在洋貨為貴的消費心理作祟之下,對於那些學步西方藝術的創作,也猶如其他舶來商品一般不假思索地欣然接納。誠如詹明信(Fredric Jameson)對晚期資本主義的分析,消費意識無孔不入的滲透讓藝術貼上了商品的標籤,故平面的膚淺感、複製的重複性、虛無的零散化成為了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的文化特徵。由是不少台灣藝術家,像以「Made in Taiwan」英文字樣為標榜的楊茂林,遂名正言順地經營起個人的品牌;他們將藝術商品化視作一種超越國界的普遍社會現象,通...
作者序
前言
西方帝國主義強權利用軍事侵略的手段所建立的殖民霸業,雖然隨著上一世紀各殖民地的主權獨立,已經趨於瓦解而成為歷史,可是殖民統治的痛苦經驗卻帶來嚴重的後遺症,導致各地族群對立和社會分化的現象。邁入當前的後殖民(postcolonial)時代,西方世界則轉用後現代文化的國際化策略,取代以往暴力的政治壓迫與經濟掠奪,繼續主宰全球的命脈。
在飽受殖民舊患新創雙重煎熬的第三世界國家裡,不少知識份子對不滅的西方中心神話產生了種種質疑,他們根據各自的民族文化傳統與國家歷史背景,提出不同的後殖民主義(postcolonialism)批評論述,來對抗西方文化帝國主義的霸權支配。從巴巴(Homi K. Bhabha)、史比維克(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薩依德(Edward W. Said)等後殖民學者的研究,可見他們意圖擺脫西方殖民陰影並重塑自我文化身分的努力。
目前台灣正是處於同病相憐的情境,西方的控制與影響可謂無處不在,非但遍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個層面,更深入一般群眾的思想意識中。同時台灣現今複雜的國家主權狀態,存在與中國大陸欲離還續的糾纏關係。自上一世紀的90年代開始,一些本地評論家如邱貴芬和廖炳惠等有鑑於此,遂利用後殖民理論來分析台灣的文學及文化,以期收到同憂相救之效。而楊樹煌和廖新田等也在美術史與藝術評論方面,以後殖民主義的觀點來重新檢視台灣現當代美術發展的潛藏問題。
至於筆者近年的藝術創作,乃秉持後殖民理論的批判精神,試圖在作品中建構一種具有台灣主體性的文化身分認同,既足以抗拒西方殖民主義的霸權支配,也能夠抵禦中國民族主義的威權控制。通過體認帝國文化霸權的宰制作用,筆者以理性批判的態度審視傳統,以期重新發揚並確立水墨畫的自主性價值,從而在創作上呈現一種既富在地精神又有時代意義的思想及面貌。
前言
西方帝國主義強權利用軍事侵略的手段所建立的殖民霸業,雖然隨著上一世紀各殖民地的主權獨立,已經趨於瓦解而成為歷史,可是殖民統治的痛苦經驗卻帶來嚴重的後遺症,導致各地族群對立和社會分化的現象。邁入當前的後殖民(postcolonial)時代,西方世界則轉用後現代文化的國際化策略,取代以往暴力的政治壓迫與經濟掠奪,繼續主宰全球的命脈。
在飽受殖民舊患新創雙重煎熬的第三世界國家裡,不少知識份子對不滅的西方中心神話產生了種種質疑,他們根據各自的民族文化傳統與國家歷史背景,提出不同的後殖民主義(postcolonialism)批...
目錄
序 台灣本土文化與李君毅的現代水墨畫 劉國松
壹 創作研究動機與目的
貳 創作理念
流徙經歷與台灣後殖民情境
現代水墨畫的後殖民意義
參 學理基礎
薩依德對抗性的論述策略
巴巴後殖民理論的「混雜性」概念
「第三空間」的台灣文化自創
肆 創作媒材與技法
創作媒材
創作技法
伍 創作形式與內容
創作形式
創作內容
陸 作品分析說明
山碎系列
毛澤東系列
詩畫系列
花卉系列
共生系列
參考文獻
作品圖錄
個人簡歷
序 台灣本土文化與李君毅的現代水墨畫 劉國松
壹 創作研究動機與目的
貳 創作理念
流徙經歷與台灣後殖民情境
現代水墨畫的後殖民意義
參 學理基礎
薩依德對抗性的論述策略
巴巴後殖民理論的「混雜性」概念
「第三空間」的台灣文化自創
肆 創作媒材與技法
創作媒材
創作...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