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界線,就容易感到負擔。
失去界線,就常會擔心與在意別人怎麼想、怎麼看。
失去界線的人,會不自覺地認為自己要負起責任,不管是別人的喜怒哀樂,還是當下所發生的一切。」
獨自旅行,你無須考量人情負擔。它正是拯救自我界線的一種必要儀式。
懂得人與人之間的界線在哪,即使身處群眾之中,也能非常瞭解自己的角色及定位。何時該欣然接受、何時該斷然拒絕,如何能毫無心理負擔地在人際互動中進退,唯有將界線掌握得宜的人,才做得到。
到一個不熟的地方反省自己,就是她的旅遊方式。
心理師背景的作者,對人心有著深微的觀察,以幾近想太多的文筆,透過尋訪京都、一次次克服自己所有的「一廂情願」,溫暖卻直接地刺進每個人從未挖掘過的細膩心理,所有脆弱、小心翼翼、存在卻抓不著的感受,都有了可循的脈絡……
作者簡介:
邱思華
白天是臨床心理師,晚上是業餘創作人並經營著自己的創作品牌。平常喜歡寫寫畫畫、攝影旅行,因為太愛吃了所以把創作品牌取名為「幸福麵包坊」,希望能帶給世界美好的事物,即使是一點點也好。
FB:https://www.facebook.com/happysmaker
部落格:http://happysmaker.pixnet.net/blog
章節試閱
界線
一個總是喜歡獨來獨往、寧可獨自一人,也不願湊進人群或覺得自個兒一個人較自在的人,往往都是沒有界限的人。
咦?沒有界線的人,不是應該會很歡迎他人、喜愛與大夥大夥的人攪和在一起嗎?
錯了,那些熱愛與人相處、人際關係融洽廣博的人,往往都很懂得人與人之間的界線在哪,所以即使身處群眾之中,他也非常瞭解自己的角色及定位。何時該欣然接受、何時該斷然拒絕,如何能毫無心理負擔地在人際互動中進退,唯有將界限掌握得宜的人,才做得到。
很多獨行俠會說「和人相處、要處理跟人有關的事,太麻煩了,倒不如獨處要自在些。」
失去界線,就容易感到負擔。
失去界線,就容易被人情壓力吞噬。
失去界線,就常會擔心與在意別人怎麼想、怎麼看。
失去界線的人,會不自覺地認為自己要負起責任,不管是別人的喜怒哀樂,還是當下所發生的一切。
因為拿捏不準穩固且合理的界限,所以無法在與人互動時找到最適宜的應對方式,例如不知如何拒絕、不知如何表達自己的需求、分不出哪些情況該是自己的責任、哪些不是……等等,光是這些,已夠讓人疲於奔命,一回社交場合下來,耗去的心力可能幾天幾夜都修復不回來。
也難怪會覺得一個人比較自在。
因為不用一直思考如何應付別人。
不用擔心講錯話別人會怎麼看。
不用害怕若拒絕別人的要求,是否會被討厭。
不用暴露在總是覺得自己好像該做些什麼的沉重裡。
與父母在一起,父母吵架了,界限不清的孩子很容易會以為自己應該出面協調,要做些什麼,會認為他有責任維護家庭氣氛的和諧,如果做不到,就是他無能,他是個失敗的孩子。
與朋友在一起,朋友臉色不佳、口氣不善,界線不清的人很容易會開始想是不是我的問題?我哪裡做錯了?我哪裡惹他不開心?
與同事在一起,開會分派新任務,當大家陷入沉默時,界線不清的人會湧出好像自己應該站出來承擔工作的念頭,又或者,他好像沒有拒絕的權利。也許是擔心拒絕會引起別人的不滿,拒絕會讓別人覺得他是個壞人……不管原因為何,就是難以開口說「不」。
界線不是距離,而是分清楚你是你、我是我、他是他。若是無論何時都捲入別人的情緒與生活中,注意力與心力都擺在滿足別人的需求,自己的內在聲音被深深掩埋,只怕再有能量的人也撐不了多久。
人活著,不是只為了滿足別人的需求與期待,也要能傾聽自己的心,適時隨自己的心意做事,如此才會活得自在,也才活得有意思。
話說來很簡單,也很好聽,卻是得花一輩子去學的功課。我想,從現在開始,應該還來得及。
完美
站在大原三千院裡,我傻愣愣地望著自己與童地藏之間的距離。
在書上、網頁上看到的相片總是以童地藏為主體,佔據整張圖,所以從沒想過原來它是分佈在庭園各處,少說都有五公尺以上的距離,加上草皮與步道之間拉起粗繩禁止踏入,我只能站在繩外眼巴巴地望著。
好後悔!怎麼沒把55-250mm的鏡頭帶出來?為什麼今早要因為想減輕重量而將它放在旅館房間裡?為什麼要那麼怕重、怕麻煩?
現在可好了,18-55mm的鏡頭不夠用,即使身邊還有35倍光學變焦的數位相機,足以拍攝極遠處的鳥類,畫質卻比不上單眼相機的好。
抱著懊惱繼續往內走,在金色不動堂前點了一支蠟燭,白色的燭身與輕曳的燭火稍稍撫平心情的波動,我漸漸平靜下來。邁開步伐抵達三千院最內側的觀音堂,寫朱印時,與對方聊到怎麼會來京都,我提到自己很愛看雪,他說近來氣候轉暖,前幾日大原這兒還積雪結冰呢!
唔,原來我還錯過看到雪的機會?初至京都的那幾天溫度尤低,若我選在當時來大原,肯定能看見銀白色的世界。但我沒有,我先去了其他地方,隔了好幾日才至此地。
為時已晚,來不及了。
人算總是不如天算,計畫永遠不及變化。
無奈嗎?卻也瞥見世間不會事事如意、事事完美的道理。又或者,總是期待事情都能如意進行、達到完美結局,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今天我沒能帶上望遠鏡頭,只能拍出不甚完美的相片。人生說穿了不也就如這張相片?拼命要找,絕對有不足的地方,恰如事情總有凸槌不順心的時候。但換個角度看,我身上仍有相機可用,依然能夠將眼前的風景帶回作為紀念,而不是什麼都沒有。
所以我想對人生苛求到什麼地步呢?如果人生原本就有所不足,又何苦強求完美?安然地接納不足之處,欣賞已有的美麗,心境就能自在。
(大原三千院裡的わらべ地藏)
合掌,感恩滿山神靈與大自然賜予智慧,讓我看見自己的執念,發掘自己的盲點,面對它,接受它,最後,學著放下它。
地藏菩薩
從旅遊書上得知京都鈴虫寺有尊幸福地藏時,就決定要前往參拜,傳說這尊幸福地藏是日本少數穿草鞋的地藏,會親自走到家裡為人們實現願望。
也不曉得為什麼,我對地藏菩薩有份很特別的情感,京都地圖上所有與地藏有關的地方我都想去。
做沙遊個人歷程時,我也經常會使用到「地藏」,治療師問我對地藏的印象是什麼?何以祂對我來說如此特別?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一個關於地藏報恩的故事,那是很小很小的時候,在日本童話故事書裡看來的。
故事裡有對住在鄉下的老夫婦,過著窮困生活的兩人心地十分善良。某年的除夕夜,老公公編了六頂斗笠打算拿到鎮上去賣,希望能賺些微薄的錢來準備過年的食物與用品。前往鎮上途中,下起了大雪,老公公便戴了其中一頂斗笠;行經路邊的六尊地藏菩薩,瞧見他們頭上堆滿白雪,便伸手為他們揮去積雪,並說:「等我賣了斗笠換食物回來,再拿一些來供養各位。」
好不容易到抵達鎮上的市集,叫喊了老半天,卻一頂斗笠也賣不出去,直到太陽下山,老公公失望地背起斗笠,難過地踏上回家的路。雪還繼續地下,又經過那六尊地藏菩薩,發現他們頭頂與肩膀上又堆滿了雪,老公公停下腳步,邊為地藏菩薩清除積雪邊嘆氣:「真是抱歉,我沒能帶食物前來供養各位菩薩。」他望向放在地上的斗笠,回頭對地藏菩薩說:「如果不嫌棄,我把這些斗笠送給各位,希望能為各位擋些風雪。」
老公公一頂、一頂地為地藏菩薩戴上斗笠,但斗笠只剩五頂,地藏菩薩有六尊,不夠用。於是老公公將自己戴著的那頂也解下來給最後一尊地藏菩薩戴上,向所有地藏菩薩一拜後,他返回家中,將事情完整地告訴老婆婆,老婆婆安慰他雖然沒賣出斗笠,但能讓地藏菩薩少受風寒也是件好事。
這晚,老夫婦在睡夢中被搬東西的吆喝聲吵醒,開門一看,竟是六位頭戴斗笠的地藏菩薩,他們運來許多過年時所需的食物及用品,用以答謝老公公的好心。藉著地藏菩薩們的贈予,老公公和老婆婆過了一個豐盛的新年。
這個故事一直非常深刻地烙在我心裡,勾起難以言喻的感動。地藏係以「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為志,自願進入地獄引度受苦靈魂的菩薩,不只是報恩與幫助窮困人家,祂同時有犧牲自己、拯救他人的形象,有「度」人離苦得樂的力量。其名更有「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的意義,蘊含沉穩且強大的力量。
地藏菩薩要帶領人們脫離的不僅是死後的地獄,更重要的是要脫離錯誤心念造成的「當下地獄」;有點像認知學派所認為的事件在經過心的詮釋之後才引發反應,因此不同人對同一事件的反應會不同,乃源於他們的詮釋不同。以負面基模思考的人,往往將事件朝不好的方向想,引發的自然是負面情緒,即造就了當下的地獄。
每個人身上都可能有一些不利己的思考習慣(又或是認知行為治療中所講的認知扭曲、認知謬誤),我自然不例外,加上有著潛在的焦慮特質,外表雖不明顯,卻總是處在內心似乎有什麼在擾動的狀態,說煩不像煩,說悶不像悶,說憂鬱也不像憂鬱,就是莫名的坐立難安、靜不下來,很有暗潮洶湧的感覺。
(釘拔地藏寺裡的地藏石像)
或許正因如此,才會不斷渴望能有力量帶我離開任何會令我倍覺紛擾的事物--記得有一年來京都時,曾在八坂神社裡的美御前社繪馬寫下「希望能讓內心平靜」的願望,於清水寺的觀音堂買了能代替受苦的手環,任何與將人從苦惱中帶離的力量我都想接觸,只因為太想要「平靜」。
所以不只矢田寺的地藏菩薩,鈴蟲寺會幫人實現願望的幸福地藏、石像寺據傳能為人拔除煩惱的釘拔地藏、仲源寺曾治癒人們病痛的目疾地藏,我刻意走訪有地藏菩薩的地方,期待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誠心祈禱,獲得內心的平靜。
雖然我知道祈禱並不會解決所有問題,還得付諸許多努力才能促成改變的發生。但用慈悲的包容讓靈魂更有力量,學會適時的捨棄與放下,堅毅地面對苦難,這種通往轉化的「引導」,大概就是地藏菩薩對我的意義吧!
(釘拔地藏傳說當中,用來為腳痛商人拔釘的工具)
界線
一個總是喜歡獨來獨往、寧可獨自一人,也不願湊進人群或覺得自個兒一個人較自在的人,往往都是沒有界限的人。
咦?沒有界線的人,不是應該會很歡迎他人、喜愛與大夥大夥的人攪和在一起嗎?
錯了,那些熱愛與人相處、人際關係融洽廣博的人,往往都很懂得人與人之間的界線在哪,所以即使身處群眾之中,他也非常瞭解自己的角色及定位。何時該欣然接受、何時該斷然拒絕,如何能毫無心理負擔地在人際互動中進退,唯有將界限掌握得宜的人,才做得到。
很多獨行俠會說「和人相處、要處理跟人有關的事,太麻煩了,倒不如獨處要自...
推薦序
「旅行,是為了迷路
迷路,讓我們找回了勇敢的自己」
沙遊世界表達與療癒發展中心副執行長 邱敏麗
「可以借我看一下嗎?……好厲害、好羨慕會畫圖的人」我捧著思華隨身攜帶的繪圖本,讚嘆著她繪畫的能力。一個很會畫圖的心理師,這是對她的第一印象。一支簡單的黑筆、一本純白內頁的本子,隨身攜帶,有靈感就畫,二○一○年她的願望是成為一個漫畫家,夢想著有朝一日可以看到自己的漫畫書陳列在書店的架上。二○一五年她的願望實現了,只是形式不同。
因為某些機緣,這本書裡的許多故事,我都聽思華親口說過,每每聽著她訴說著日本之旅的規劃,連住過日本十幾年的我都自嘆不如她對日本的了解及感佩她查詢、整理資料的能力。厚厚的筆記本記錄著目的地、火車時刻、轉車幾趟等等的詳盡規劃,一方面可以看得出她是個細心、縝密、有計畫的人,但也展現出她焦慮的性格。大部分旅程回來後詢問她日本行如何,她總回答我她如期的去了哪裏哪裡,而哪裡哪裡又來不及去的遺憾,但整體來說都還不錯。直到有一次,和她見面時她興奮地對我說「妳一定想不到,我這次做了什麼事!旅行的第四天我放棄了行前規劃,決定隨心所欲……做了一次冒險之旅!」聽著她的訴說,我心想她不一樣了,這場冒險之旅讓她直接面對了焦慮的自己,這次她「旅行到心裡」了。當她放下了行程規劃表,我彷彿聽到她放下了生活中的包袱,很感動也欣喜地感受著她的變化。而閱讀這本書時那份感動再次湧現。
曾經聽過有人說「旅行……是為了迷路」,的確旅途中的迷路,會讓人遇到意想不到的新鮮事、物,但迷路也會令人焦慮、不安,如何面對它才是影響這趟旅程最大的因素。書中可以看到思華從出發前對一個人去旅行的焦慮到「迷路就迷路嘛!我享受著打破自己既定模式的樂趣與成就感」的轉變,而這個小小的轉變帶給了她對生命、對自己、對他人大大不同的視野。是的,旅行是為了迷路,當不怕迷路時就會讓人發現自己原來可以放下、原來自己可以……。不再害怕迷路,讓思華找回那個早已被自己遺忘的、有解決問題能力與有勇氣的自己。對一個凡事要掌控好,計劃周全的人要放棄既有的計劃行事,這個行為就像在大海中將手中的救生圈放開一樣的勇敢。
二○一○年的夢想,雖然以不同的方式實現,這何嘗不是前往漫畫家之路途中的一個小迷路?思華曾經想將這本書名定為「心的深呼吸」,我相信她已經找到了如何「用心呼吸」的訣竅,能「用心呼吸」就不怕人生旅程中的任何迷途,因為只要能「用心呼吸」就可以轉化所有的焦慮。
閱讀完這本書,我思考著,走到了陌生的十字路口,常令人猶豫、不安,但因體驗了這個焦慮而找回那個能夠決定走哪一條路的自己,重新找回了那個有勇氣的自己時,讓人害怕的將不再是遇到十字路口的猶豫不決,而是一直只敢走在同一條路上的自己。
「是結束也是開始」(最後一章),我帶著滿滿的感動闔上書本,誠心的祝福每一個有勇氣決定一個人旅行的人,都能在旅途中與自己相遇。若你/妳短時間還無法成行,那就先跟隨著思華進入這一趟心靈之旅吧!
「旅行,是為了迷路
迷路,讓我們找回了勇敢的自己」
沙遊世界表達與療癒發展中心副執行長 邱敏麗
「可以借我看一下嗎?……好厲害、好羨慕會畫圖的人」我捧著思華隨身攜帶的繪圖本,讚嘆著她繪畫的能力。一個很會畫圖的心理師,這是對她的第一印象。一支簡單的黑筆、一本純白內頁的本子,隨身攜帶,有靈感就畫,二○一○年她的願望是成為一個漫畫家,夢想著有朝一日可以看到自己的漫畫書陳列在書店的架上。二○一五年她的願望實現了,只是形式不同。
因為某些機緣,這本書裡的許多故事,我都聽思華親口...
目錄
推薦序
沙遊世界表達與療癒發展中心副執行長 邱敏麗
自序
【邀請】
英雄要踏上轉變的旅途之前,都會先收到一封邀請函,是來自冒險的召喚。召喚的形式有許多種,也許是很明確地邀請我們到新的地點、新的工作,也許是在生命中遇到挫折;也很可能是在看似一帆風順的生活裡,卻總覺得有哪裡不對勁--這是一種極其隱微的邀請。
與自己對話‧之一
與自己的對話‧之二
【起步】
我們察覺到生活中不對勁的地方,試著想改變,但,改變意味著要到陌生的地方去,要面對的就是不確定。於是開始不安、焦慮,有時候,會因為忍受不了焦慮的威脅而放棄改變,寧願回到原本的舒適圈中享受安逸--即使那些安逸都可能只是假象。
聽自己的聲音
畫地自限
一個人旅行
出發一星期前的焦慮
出發兩天前的焦慮
嗨與再見
【探險】
決定接受冒險召喚的那一刻起,我們會起身到陌生的國度。在那兒,會有一個個的測試與考驗在等待我們,我們要做的就是鼓起勇氣,挑戰極限、穿越極限。
不同
房間外的墓園
京都,心靈的故鄉
矢田寺,療癒的角落
小野數珠,人生道理
美山,かやぶきの里的雪人
鞍馬山,遇見節分祭
深草,只是搭錯車
【轉化】
穿越過極限,通過考驗,我們卸下所有面具與舊習,向內探尋,遇見真正的自己,聽見心靈深處的聲音,接收集體潛意識的智慧,獲得新的力量,重新感知與自己的連結,重新架構與外界的連結。
意義
空
負擔
界線
期待
問題
放下
對比
羅漢
完美
虹
變
地藏菩薩
壞東西
排外
【沉澱】
英雄從通過冒險與考驗,滿載而歸地回到原本的世界。他也許會再遇上過去曾碰過的困難,再次面臨曾打倒他的難關,但現在的他,已經不是過去的他,而是新的他,會有新的力量、新的因應之道去面對挑戰。
返鄉
指甲
忘記
活下來的理由
珍惜
慢活
自己的步調
體驗
當下地獄
【後記】
2013年結束了,2014年,我又造訪京都兩次,以不同的方式與角色,感受著自己的變化與勇氣帶來的美好。
蛻變
現在的我
是最後,也是開始
推薦序
沙遊世界表達與療癒發展中心副執行長 邱敏麗
自序
【邀請】
英雄要踏上轉變的旅途之前,都會先收到一封邀請函,是來自冒險的召喚。召喚的形式有許多種,也許是很明確地邀請我們到新的地點、新的工作,也許是在生命中遇到挫折;也很可能是在看似一帆風順的生活裡,卻總覺得有哪裡不對勁--這是一種極其隱微的邀請。
與自己對話‧之一
與自己的對話‧之二
【起步】
我們察覺到生活中不對勁的地方,試著想改變,但,改變意味著要到陌生的地方去,要面對的就是不確定。於是開始不安、焦慮,有時候,會因為忍受不了焦慮的威脅...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