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台灣的家園記憶竟快速地被水泥叢林所取代,歷史空間與新的經營思維碰撞之下,有成功的案例,也有仍在摸索的躊躇。《經典》作者群親臨空間現場,帶領讀者感受時間與空間的交錯,新與舊的遞衍。《空間記憶》此書廣泛搜羅近年來開枝散葉的空間活化案例,主要可分為兩種空間類型,〈城市記憶〉從全台整理出城市在面對時代轉變的過程中,人們如何找回過去的記憶,而〈空間轉型〉則希望藉由探討各地失去原有功能的空間歷史脈絡,如何與新的時代繼續對話。
這些空間故事關注的焦點不在歷史的皮相,而是歷史過程中為爭取未來希望所付出的真實奮鬥與抵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康旻杰
城市保存行動已經匯集成為台灣許多城市空間的新圖像,《空間記憶》一書記錄與見證了這一段深刻與多樣的城市營造改變的經驗軌跡。這不是結束,而是關於城市演化的行動!--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黃瑞茂
很高興,看到經典雜誌【空間記憶】這一系列的專題集結出書,這是一本值得讓大家反思的書籍,台灣是個島國,有限的資源如何承載無止盡的都市擴張與貪得慾望?如何承受鑄山煮海的經濟發展模式?透過這本書所介紹的例子,希望大家可以共同來思考,為後代留下一個美麗的台灣!--東海大學建築研究中心主任、建築系助理教授 蘇睿弼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康旻杰 國立臺灣大學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黃瑞茂 淡江大學 建築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蘇睿弼 東海大學 建築研究中心主任、建築系助理教授
名人推薦:康旻杰 國立臺灣大學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黃瑞茂 淡江大學 建築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蘇睿弼 東海大學 建築研究中心主任、建築系助理教授
章節試閱
◆楔子〈擺脫遺忘的時代對話〉
擺脫遺忘的時代對話 張子午
不曉得你有沒有這種經驗?某一天醒來,街角蒙塵已久的破房子一夜之間被夷為平地,新的大樓鋼骨猛然升起;或是原本生人勿近的廢墟突然敞開大門,衣著光鮮亮麗的青年男女進進出出,手拿相機猛拍那些帶著歲月痕跡的角落。
從都市更新過程掀起沸沸揚揚風波,到雨後春筍冒出的老房子咖啡館,從南到北,從鄉村到都市,圍繞在台灣各地「空間」的討論、發生的變化,無論尖銳對立或小確幸,似乎從沒有像今天這般熱絡。以前習以為常,甚少好奇、質疑、發生興趣的地景,似乎都已變得不那麼理所當然,更新、轉型、活化⋯⋯,諸多名詞的背後,代表的迫在眼前的轉捩點。
曾幾何時,二次大戰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亟欲擺脫貧窮,戮力將孤立的島嶼朝向現代化的行列,建設與進步是不容質疑的價值觀,新就是好,舊的就是落伍。同時間,過往歷史的斷裂、自我認同被壓抑,連帶地,影響人們觀看自身土地與周遭環境的眼光。過去的就讓它過去,未來的發展才是金科玉律,留下來的,頂多是只可遠觀的封凍古蹟。
經歷了經濟起飛的年歲,全球化的腳步也鋪天蓋地而來,世界變得扁平,我們可以同步接收美日流行資訊、上一模一樣的連鎖速食餐廳,便利生活的背後,卻不知不覺喪失一些重要的東西:關於記憶、關於生活的痕跡、關於在這片土地上長出的獨一無二事物。
近年來台灣經濟成長率趨緩、產業外移,乍看之下造成停滯的不利因素,卻為往昔所忽視的事物帶來契機。【空間記憶】系列專題就是希望廣泛搜羅近年來開枝散葉的空間活化案例,藉由探討失去原有功能的空間歷史脈絡,看見在面對轉變的過程中,如何擺脫遺忘,與新的時代繼續對話。
本書的案例主要可分為兩種空間類型,第一種聚焦於特定的城市,且多屬發展較早的舊市區,如台中的中區、台北的大稻埕與萬華、台南的安平等,我們可以發現這些早年曾經繁華一時的區域在城市重心轉移後,皆落入一蹶不振的凋蔽狀態,想要再現風華,每個舊市區皆有不同的挑戰需要去面對;第二種則跳脫特定區域的限制,而是不帶成見地注視這片島嶼上不同族群曾經生存的空間,如日治時期的殖民者留下的日式宿舍、戰後為容納從中國移居來台軍民而出現的眷村、曾經與物產工業發展息息相關的鐵道等,它們皆曾經是台灣駁雜身世的重要一部分,隨著時代變遷已退居歷史舞台後方許久,而今透過保存、活化,召喚出來的,是鄉愁、消費、文創,抑或有更深層的內涵尚待發掘?
不論尺度大小、範圍疏密,在政府與民間的一點一滴努力下,老舊空間該何去何從,已逐漸跳脫過往單點的保存觀念,而進入到綜合考量整體文化內涵,進行更多元的嘗試與實踐。透過相關案例的深入剖析、比較,相信我們能夠更加清楚保存記憶、活化空間,到底為的是什麼。
(撰文/張子午)
◆楔子〈擺脫遺忘的時代對話〉
擺脫遺忘的時代對話 張子午
不曉得你有沒有這種經驗?某一天醒來,街角蒙塵已久的破房子一夜之間被夷為平地,新的大樓鋼骨猛然升起;或是原本生人勿近的廢墟突然敞開大門,衣著光鮮亮麗的青年男女進進出出,手拿相機猛拍那些帶著歲月痕跡的角落。
從都市更新過程掀起沸沸揚揚風波,到雨後春筍冒出的老房子咖啡館,從南到北,從鄉村到都市,圍繞在台灣各地「空間」的討論、發生的變化,無論尖銳對立或小確幸,似乎從沒有像今天這般熱絡。以前習以為常,甚少好奇、質疑、發生興趣的地景,似乎都已變得...
推薦序
過去的未來 - 記憶島的空間轉生術
從神經醫學的概念,「記憶島」(island of memory)乃某些「順行性失憶症」病患存留失憶前之「陳述性記憶」的寶庫;而台灣作為一座記憶之島的空間實體,歷經了幾次關鍵時空之勢的轉折,既蘊藏了不同時期公共記憶的基因庫,似又在現代性開發的催化下淪為罹患集體失憶症的孤島,僅能從殘存的陳述性記憶場景,探尋自身的空間身世。
殖民現代性,儼然是這座島的宿命。一方面,外來政權勢力的宰制,伴隨全球資本主義穿邊越界的力量,以破壞性建設清除前現代和舊時代的紋理;另方面又於空間治理的過程,逐步積累了銘刻現代性的地景遺產。在時間的向度中,國家與發展的「大歷史」鋪陳了國族認同的軌跡,常民生活與產業勞動經驗的「微敘事」則繁衍了集體記憶的情節。歷史與認同的壟斷性論述決定了紀念性地標的門檻,但解嚴後風起雲湧的草根社區意識和民間自發的保存運動,卻開拓了記憶島更積極、深刻的社會想像。
從清領時期的有機河港聚落,到日治期間的工業與基礎設施發展、都市計劃與街區改正計劃下的街道建築、公共設施、及日式宿舍,乃至戰後為安置政治移民闢建的眷村、及兼容了未受惠於住宅資源之政治及城鄉移民所集體自力營造的群落等,這些屬於台灣空間發展史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卻都幾乎被歷史的濾網篩出,掉入不可逆的記憶黑洞。時至今日,在開發與更新的進逼下,諸多珍藏著特殊空間記憶的生活現場及產業襲產,仍在保存與再發展的拉扯中勉力掙扎。再挪用神經醫學的說法,「階段性遺忘」和「選擇性失憶」的病徵猶持續侵蝕記憶島的空間載體,更令人憂心的是「自我感消失」的失憶症候,可能因記憶容器的崩毀而導致的主體性淪喪。
地理家大衛哈維(David Harvey)曾提醒,當記憶與想望連接時便茲生了希望。記憶島的希望不能寄託於木乃伊式的記憶封存,而須藉由社會個別與集體的能動性,銜接過去的記憶與未來的想望。空間記憶並非被浪漫化的時代鄉愁,甚或被美學化的懷舊商品;過去的未來,無須迴避當代的政治經濟議題,但要同時從歷史的縫隙中探索空間敘事重構的可能、及社會與文化可持續性發展的機會。在本書接續的章節中,島的記憶不僅存在於靜態的空間類型或形式之中,更激勵了動態的保育行動,召喚出自主的認同個體與組織,企圖於新自由主義掛帥及開發導向的邏輯間另闢蹊徑,尋回台灣社會最根本的文化底藴和社區能量。這些空間故事關注的焦點不在歷史的皮相,而是歷史過程中為爭取未來希望所付出的真實奮鬥與抵抗。這些記憶島的空間轉生術,推衍出層層疊疊的歷史縱深,及橫向蔓延的社會網絡。有些歷時十數載初見曙光,有些新發現才剛要萌芽,諸多挑戰,唯見希望。
文/康旻杰 國立臺灣大學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解決城市問題的創意經驗
城市保存行動已經匯集成為台灣許多城市空間的新圖像,《空間記憶》一書記錄與見證了這一段深刻與多樣的城市營造改變的經驗軌跡。這不是結束,而是關於城市演化的行動!
城市本來就一直在變動中!有時候建築形態因支持生活內容與方式的需要而改變,有時候建築形塑了城市居民的空間體驗與認知。石頭的城市銘刻了時間的形狀,人與環境就這樣相互影響與作用著,而形成我們所見與所生活的真實世界。
回顧城市轉變的經驗,逐漸從二次大戰復甦的歐洲城市,在科技產業形態轉型的要求下,本來城市所依靠的工業產業紛紛外移,各種尺度的城市均面臨產業轉型的社會與經濟挑戰,痛苦指數飆高。今天所謂的「創意城市」種種動人的案例經驗,也就是歸納這些城市的轉型經驗,例如伯明翰本來是一個礦區小鎮,引進了設計,結合留存的工藝技術,而發展成為聞名的珠寶產業重鎮。
過去二十年,台灣的城市發展處境極為類似,離開「世界工廠」之後,產業轉型並不順利,主要是因為「唯發展導向」的價值觀仍舊是主流的支配社會的價值觀。
而另一方面,轉變中的台灣累積了豐沛的民間自主力量,各種回應於真實世界變動議題的城市治理或是抵抗論述,包括「都市設計」、「社區建築」、「聚落保存」、「歷史建築的保存與再生」、「社區總體營造」、「地域產業振興」、「閒置空間再利用」、「都市空間演出」、「公共藝術」、「創造城鄉新風貌」、「地貌改造運動」、「地方文化館」、「文化創意產業」、「藝術介入空間」與各式以產業為名的「節慶」,以及各地方政府所推動社區環境改造的相關計畫等等,亦是試圖動員與結合市民草根能量,共同提擬發展願景,並具體落實執行各項軟硬體計畫。這些計劃的核心價值在於轉變「房地產」的價值,而藉由「地景修補」方式,改善被過度開發所破壞的生活環境,藉由在地行動以動員能量與想像。一如「空間記憶」這本書中所介紹的這些轉變中的城市行動,可以說這段時間我們已經累積相當多的創意經驗。
這些點點滴滴所累積的台灣的在地轉變經驗,或許就是促成「城市治理」新模式的基礎,亦即在此過程中形成了新的空間生產機制與類型、行政組織的調整與資源重新分配、公私部門的合作治理與夥伴關係…...等等。這種城市轉型的目標除了積極思考城市的全球競爭力的提升之外,如何滿足市民文化休閒的基本需求是基本與開始的工作。
城市性質已經從「投機城市」進入到「競爭城市」/「創意城市」的自我要求,競爭力來自於對自己限制的理解與潛力的激發。創意來自於真實問題的解決能力的展現,關於城市的創意不是單純一個點子的提出,而是一套機制,關於經濟、產業、社會與文化計畫等等。在這套機制的支持下,市民社會自動會在解決問題的實踐中,打造出屬於這座城市的種種可能。因此,我們需要將這座城市的種種視作為「學校」,一邊克服困難,一邊找到解答,創意就在這個過程中,成為經驗,發展成為城市的力量。
文/黃瑞茂(淡江大學 建築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為後代留下一個美麗的台灣!
記得是-二○一一年秋天的某日周末清晨,為了勘察設計課題目的基地,我重新踏進了闊別二十多年的台中舊市區,走在破敗沒落的街道上,店面大部分都關著,許多老舊大樓看的出來已經閒置多年,甚至成為廢墟。很難想像這裡曾經是大學時代,中部最繁華的街區,同時也是台灣都市地價最貴的市區。
當時,東海建築系的學生大約每個月,要從東海坐約一個小時的巴士到台中舊市區,進城買設計課所需的圖紙與模型材料,而有一門「體驗建築」的課,每學期老師還會選一天,帶大家從東海校園大門口徒步走到台中車站,還記得出了東海校門,沿路都還是稻田的情景,要一直走到五權路口,看到高聳的大樓,才有進城的感覺。而曾幾何時,東海附近已經是住宅大樓林立,都市已經漫延擴張到原本的大學郊區,失控的都市擴張造成舊市區的空洞化問題,二十多年來,台中市的人口成長大約只多了五十多萬人,但台中市區卻成長了幾十倍,也因此締造了全台最高的空屋率奇景。
大約從十年前開始,台灣各地出現了許多閒置廠區活化、老屋改造的風潮,從華山、松菸文創園區、台北URS都市前進基地、台南古都的老屋欣力等,這些舊工廠或老房子的活化,成為年輕人流行的創業空間,社會大眾也藉由這些閒置空間與老屋的整理,重新認識我們的文化資產,一些屬於城市記憶的空間,感覺上好像是一股文青懷舊的風潮,其實並不盡然。
這些現象的背後,說明了台灣從經濟高度成長期的工業時代,進入到經濟成長遲緩的高齡少子化與後工業時代。台灣戰後資本主義的發展積累歷程中,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過程,以及過度依賴汽車的都市發展模式,使得都市開始向外擴張,人們遷移到新的重劃區,舊市區出現了許多空屋,原有的工廠因產業外移而閒置,周邊的農村與自然環境,面對各種不同名義的開發,傳統的紋理逐漸被破壞進而消失。從這角度來看,各地出現的閒置廠區活化、老屋改造的現象,其實是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空間議題的一種警訊與自療式反應。
回顧台灣戰後的經濟發展,七十年代的高度經濟成長時期,雖然使得人們的生活便利與富裕,但其所造成的各種後遺症,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開始反噬了我們的社會下一代。經濟成長帶來的資本積累,促成房價不斷地攀升與自然環境的破壞,年輕人買不起房子,薪水二十多年來不升反降。老屋-這資本積累過程中的廢棄與剩餘,成為年輕人不得不的選擇,緊湊共享的舊市區成為年輕人相互依存的場域;同樣地,我們的人口老化現象已經是全世界屬一屬二,都市人口急速地老化,高齡化人口需要像舊市區尺度親切的都市環境。很顯然地,舊市區的再造將是台灣下個階段勢必面臨的課題,舊市區如何再生與空間功能升級?這個議題將考驗著我們的智慧。
很高興,看到經典雜誌【空間記憶】這一系列的專題集結出書,這是一本值得讓大家反思的書籍,台灣是個島國,有限的資源如何承載無止盡的都市擴張與貪得慾望?如何承受鑄山煮海的經濟發展模式?透過這本書所介紹的例子,希望大家可以共同來思考,為後代留下一個美麗的台灣!
文/蘇睿弼 (東海大學 建築研究中心主任、建築系助理教授)
過去的未來 - 記憶島的空間轉生術
從神經醫學的概念,「記憶島」(island of memory)乃某些「順行性失憶症」病患存留失憶前之「陳述性記憶」的寶庫;而台灣作為一座記憶之島的空間實體,歷經了幾次關鍵時空之勢的轉折,既蘊藏了不同時期公共記憶的基因庫,似又在現代性開發的催化下淪為罹患集體失憶症的孤島,僅能從殘存的陳述性記憶場景,探尋自身的空間身世。
殖民現代性,儼然是這座島的宿命。一方面,外來政權勢力的宰制,伴隨全球資本主義穿邊越界的力量,以破壞性建設清除前現代和舊時代的紋理;另方面又於空間治理的...
目錄
推薦序/康旻杰 國立臺灣大學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推薦序/黃瑞茂 淡江大學 建築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推薦序/蘇睿弼 東海大學 建築研究中心主任、建築系助理教授
楔子
擺脫遺忘的時代對話/張子午
【城市記憶】
台北工業遺址──廠區轉型再利用 撰文/張子午 攝影/黃世澤
大稻埕老店屋──文創狂潮襲老街 撰文/朱致賢 攝影/劉子正
萬華歷史街區──文化保存難題 撰文/朱致賢 攝影/黃世澤
新莊中港大排──黑水溝變綠河廊 撰文/林佳禾 攝影/黃世澤
台北動物園──人與獸的非常凝視 撰文/陳歆怡 攝影/黃世澤
台中舊市區──舊城之死與重生 撰文/張子午 攝影/黃世澤
台南老巷弄──古都文藝復興 撰文/張子午 攝影/陳弘岱
【空間轉型】
日式住宅──老房子保存活化 撰文/林佳禾 攝影/劉子正
兩種眷村──傾聽建築舊事 撰文/裴凡強 攝影/劉子正
閒置校園──賦予廢校新生命 撰文/張子午 攝影/黃世澤
支線鐵道──文化列車營運 撰文/陳歆怡 攝影/安培淂
推薦序/康旻杰 國立臺灣大學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推薦序/黃瑞茂 淡江大學 建築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推薦序/蘇睿弼 東海大學 建築研究中心主任、建築系助理教授
楔子
擺脫遺忘的時代對話/張子午
【城市記憶】
台北工業遺址──廠區轉型再利用 撰文/張子午 攝影/黃世澤
大稻埕老店屋──文創狂潮襲老街 撰文/朱致賢 攝影/劉子正
萬華歷史街區──文化保存難題 撰文/朱致賢 攝影/黃世澤
新莊中港大排──黑水溝變綠河廊 撰文/林佳禾 攝影/黃世澤
台北動物園──人與獸的非常凝視...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