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無讀,白行人生;
字毋識,枉到人間。
民間故事不能脫離現實生活而存在。
民間故事的傳揚,不能沒有經世教化與感人娛人的作用。
民間故事的演繹,非得高銘的講述者不為功。
客家李文古故事內容,保存有豐富的客家民間文學素材。豐富了客家民間文學的養分。
作者簡介:
客家委員會補助出版
吳餘鎬
台灣桃園人1952年生
學歷
霄裡國小、省立中壢中學初級部、
新竹師專、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
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
國小、國中、高中、大學教師
著作
《台灣客家李文古話本有聲書》
《台灣客家李文古話本》
《台灣客家李文古故事研究》
《唐詩三百首演繹》
《唐詩三百首導讀》
《古典詩入門》
《中華對聯大典》系列(四本)
《童詩‧童詩》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 研究動機和目的
十餘年前對於「李文古」這個曾深入客家生活,甚至影響客家人行為標準的客家民間故事,做了一個粗淺的研究──發表《臺灣客家李文古故事研究》。近兩年來,得空將論文附錄後的故事予以演繹,改寫成客語話本面世。在改寫過程中,深深體悟到客家語言與文化傳承的不易,檢討前所撰寫的論文,對於深層文化的探討尚未言及,且故事本體的傳承與變異也未及敘說,自此便有撰述〈李文古從大陸客家原鄉走到臺灣〉的念頭,希望能夠找出李文古故事替嬗演變的原因,並說明在不同時空底下,客家人對於人生哲學的轉換與內在文化底蘊的探討,以彌補原論文的不足。
近日該篇論文完成,但為了讓世人能夠一窺這個在客家地區家喻戶曉的人物全貌,乃重新檢視《臺灣客家李文古故事研究》與〈李文古從大陸客家原鄉走到臺灣〉兩篇論文,重行寫成《客家李文古故事研究》,希望藉由本論文的完成,能夠說明「李文古故事」為何能在客家聚落廣為流傳的原因;它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以及它和客家民間文學的關係又如何?為李文古故事描繪出更清晰完整的面貌。尤其希望藉著這個研究的進行,蒐集到更多屬於客家民間文學田野資料的出土,發掘出更多客家民間文學的珍寶,能為已跨出腳步的客家民間文學研究工作,再向前邁開一步。同時,也稍盡一些保留客家先民文化資產的棉力。
第二節 前人文獻的檢討與研究方法的探討
一、前人文獻的檢討
李文古故事最早在文獻上的記載當是《嘉應州志》中的《梅縣丙村鎮志》;在臺灣則是鍾壬壽的《六堆客家鄉土誌》、陳運德的《客話講古三百首》、金榮華的《臺灣桃竹苗地區民間故事》亦有出現。至於有關研究的文字,大約有曾喜城《屏東客家李文古民間文學研究》、《李文古客家民間文學文化資產研究》及溫秀雯〈李文古與邱罔舍比較分析〉、譚遠琴《臺灣地區箭垛式人物邱罔舍與李文古故事之比較研究》、范姜灴欽《臺灣客家民間傳說研究》以及筆者《臺灣客家李文古故事研究》外,鮮有著墨者。
曾喜城先生的《屏東客家李文古民間文學研究》,他把過去並不受學術界所重視的客家「俗文學」搬上了學術殿堂,並且蒐集了李文古有關的文字資料,走訪中國大陸李文古的原鄉,為民間文學工作者做了最好的示範。然而,在全書僅一百零三頁的篇幅中,「有些環節比較薄弱,部分地方稍嫌蕪雜,像討論屏東平原聚落的風俗民情,述及客家人的食、衣、住、祭、婚、葬等風俗,雖然可以增加讀者對屏東客家聚落風俗民情的瞭解,但是文氣有無法連貫的感覺……」 ,至於《李文古客家民間文學文化資產研究》則側重在強調文化資產保留的重要;其次是溫秀雯在苗栗縣客家文化月,第一屆臺灣客家文學學術研討會上,所發表的〈李文古與邱罔舍比較分析〉論文。他以曾喜城《屏東客家李文古民間文學研究》內容為底本,比較李文古與邱罔舍故事內容,嘗試跨越不同族群間的故事研究,可以說是邁出了一大步,然而內容卻僅止於「點到為止」,未能深入探討,補其遺憾的則是譚遠琴《臺灣地區箭垛式人物邱罔舍與李文古故事之比較研究》。至於林培雅《臺灣地區邱罔舍故事研究》;簡齊儒《臺灣地區蛇郎君故事研究》;彭衍綸《臺灣民間故事〈白賊七趣話〉及其相關問題研究》等論文研究都屬於臺灣福佬民間故事的研究,與客家民間故事似乎沒有什麼相關;范姜灴欽《臺灣客家民間傳說研究》也只概略的介紹一下李文古故事,但是他們研究的方法和探討的內容,對於民間文學研究者來說,卻是很大的啟發,對於本論文的寫作自是非常重要。至於筆者《臺灣客家李文古故事研究》內容側重於「臺灣」李文古故事,對於大陸原鄉李文古故事較少著墨、比較分析,也藉此論文補足,以窺其全貌。
二、研究方法的探討
李文古故事流傳的途徑主要有三種:一是用書面文字紀錄的方式流傳下來,二是用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下來,三是以編成戲劇演出的方式來傳布故事。因此本論文擬就從這三個方向去搜集研究李文古故事。
用書面文字紀錄下來的資料大約可分成兩類:一是以搜集、整理民間文學為主要目的而編寫成的故事集,二是坊間流傳的故事書。第一類資料的編輯,主要是民間文學工作者自覺性地發起搜集、整理民間文學工作而來的,因此他們在編寫故事時,態度較嚴謹、務實,總是以自己搜集到的資料為編寫的對象,不會運用個人的想像力另創新的故事。所以在書面文字的資料中,這類資料是最接近第一手資料的。例如胡萬川《東勢鎮客語故事集》,羅肇錦《苗栗縣客語故事集》,楊時逢《臺灣桃園客家方言》……等等,都屬於這類,甚且直接記音,保其原貌。而金榮華《臺灣桃竹苗地區民間故事》,鍾壬壽編寫的《六堆客家鄉土誌》,或周青樺《臺灣客家俗文學》則是用國語敘述內容,傳其故事。至於坊間流傳的故事書,大約都是根據第一類的資料傳抄改寫而成的,有時也會加入作者自己所搜集的資料。例如陳運德的《客話講古三百首》,江肖梅《臺灣故事》……等,這類故事書若以其閱讀的對象區分,大致也可分為兩類:一是寫給成人當做休閒讀物閱讀的故事書,一是寫給小孩看的故事書。這兩類故事書內容大致相同,但兒童故事書因為重視其教育的意義,所以有時在內容上不僅會有所篩選,還會做小幅度的修改。雖然這類資料摻雜較多作者個人的創作,但從它流傳廣布的情況看,它們對於故事本身的流傳、演變,也會產生不小的影響力,因此仍是一項很重要的研究資料,值得搜集。
要搜集用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下來的資料,唯一的方法就是從事田野調查。「李文古」故事流傳於大陸原鄉和臺灣客家聚落,若要從田野中搜集到更多資料,最好的方法,就是進行全面的普查。然而若採用這樣的方式,工程過於浩大,非短時間內所能達成,因此本論文所根據的資料,乃是以筆者在高屏六堆地區以及桃竹苗地區,所搜集到的故事,並大陸原鄉所蒐羅到的李文古故事,用臺灣「北四縣」腔客語所編寫成的《臺灣客家李文古話本》、《大陸客家原鄉李文古話本》為主。
在研究的內容方面,由於李文古故事在民間故事中,是屬於一個箭垛式的人物故事,在其他民間故事中也有許多與「李文古」相似的故事,因此本論文的研究方法採用內容比對的方式,將「李文古」與廣東客家原鄉其他民間人物故事做一比對,再把「李文古」故事與臺灣流傳的福佬故事做一分析探討,也與大陸客家原鄉的李文古故事加以分析說明。且由於客家屬於移民的背景,利用李文古在故事中所呈現的性格,嘗試分析移民社會文化傳承與變異的情形。並藉此說明客家人的生活哲學,以及客家民間文學的內容。試圖從中找出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方向,以及客家民間文學要怎樣才能夠傳衍而發展的方法。
第二章 李文古故事與其他客家人物故事的比較
第一節 李文古故事概述
一、李文古其人其事
翻開《六堆客家鄉土誌》有一段「李文固」的記載:「詼諧大師李文固是明末崇禎戊辰年(一六二八年)進士李二何之侄,生性聰明機智,玩世不恭,敝屣功名,不屑為滿清之順臣」 《梅縣丙村鎮志》也有這樣的一段記載:
李文古,丙村梅花村人。生於明末,崇禎戊辰年(一六二八年)考中秀才。明亡後抱著沉重的家國之痛採取玩世不恭的態度,自號「醉仙」以此表示對清統治者的不滿。
清初,朝廷開科取士,規定前明士子不得逃考。相傳李文古為保大明百姓節操,因之在考試時,每每玩弄筆墨,兒戲考場。某次科考試題為:「數罟以時入洿池則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深林則林木不可勝用也」。李文古在考卷上寫道:「鱷骨大潭,廣聚魚蝦之所;陰那大山,銅鼓大嶂,大開材木之源;砍南山之竹,釣北海之魚,非鯉也,非鯽也,擗撥聲其鯰乎。」 學台看到這段文字,喜其聲調鏗鏘,大加賞識,下案列為第一。榜後學台召問李文古,那些話出自什麼經典?李文古笑稱:「敝鄉程鄉(梅縣古名程鄉)有大山叫銅鼓嶂,丙村有深潭叫鱷骨潭,因而文中有此語句。」主考官這才知道「北海之魚」,乃李文古藉客語「鯰」與自己的「嚴」姓諧音,而被他捉弄竟誤取了,於是大罵他荒唐,並當即將他的秀才革去。
又傳說李文古常常用知命與不經意的態度,將人生的苦處化成一種逍遙的旨趣。他認為大丈夫平生得二、三知己就算幸事,若朋友相聚無酒,豈非掃興憾事?因此他的書室中有一對聯:「無求不著人看面,有酒可以留客說」 。晚年,李文古到廣西教書維生。死後,葬於今丙村鎮福壽管理區神宮坑筆架山腹地。墓碑鐫刻:「天庠道醉仙文古李公之墓」。今仍存。
比對《六堆客家鄉土誌》和《梅縣丙村鎮志》二書對李文古的記載,相同的是:(一)李文古確有其人。(二)李文古生在明末清初。(三)李文古為人多才多藝,有志節,不願做明亡以後清廷的順臣。至於《六堆客家鄉土誌》明指李文古是崇禎戊辰年進士李二何的侄兒,而《梅縣丙村鎮志》則謂李文古於崇禎戊辰年考中秀才。然細查《光緒嘉應州志》 卷二十的選舉表,崇禎戊辰年(一六二八)有李二何(本名李士淳)者考中進士,與他同年的還有李漳考中秀才。《嘉應州志》謂李漳者,李二何之子也。其餘均不見「李文古」的名字。
據《屏東客家李文古民間文學研究》作者曾喜城謂其曾往大陸廣東梅縣丙村探訪李文古的故鄉,蒙嘉應大學客家研究所房學嘉教授帶領,親見李文古之墓,碑文約略可見:
風流才子,十一世祖考人天庠道醉仙李公文古之墓,附葬鄭孺人,男霞彩立。
墓碑兩旁的對聯為:
案前聽講書童立,峰後參天玉筆高。
他並前往福壽村李氏宗祠訪談李氏後代子孫,略謂:「李文古祖先八世由福建汀州府來梅州,世居福壽村至今二十六世,子孫已他遷廣西矣。」 又房學嘉教授族人房老先生還告訴他說:「皇帝曾欽點李文古為太子侍讀」。且房老先生又談及李文古取笑考官嚴學台麻面的趣事,並有詩一首云:「銅鼓大山,鱷骨大潭,取南山之竹,釣北山之魚;非鯉非鯽,見嚴湖即鯰哥。」(嚴、鯰二字客音同,以諧音取笑嚴學台也。)
又云:丙村鎮民迄今還津津樂道李文古如何為關帝廟題字的往事。略謂:明末建築梅縣四大神廟之一的「關帝廟」,向民間各界集資募款,其中有一位不滿清廷統治而玩世不恭,不求仕進的鄉賢才子李文古,答應捐輸八千兩銀建廟,言明在廟宇建好後支付。待廟落成之時,鄉人提捐款簿前往李府取款,李文古遂奮筆疾書「關天尊行闕」及「強齋繳」八字以贈,說每字即值一千兩。鄉人遂將其所書製匾,掛於廟前的牌坊上。
綜上所述,「李文古」是明末清初廣東梅縣的文士,一生不事滿清異姓,怠於科考,是一個不攀附權貴的客家硬頸子弟。然因秉性聰明,滑稽幽默,遂有嬉笑人生,玩世不恭之名。在許多流傳的事蹟中,有許多惡作劇的故事,或許這也是民間故事中,箭垛式人物所逃脫不了的宿命。
此外,據曾喜城先生考證以為:《嘉應州志》記李二何於崇禎戊辰年考中進士,同年考中秀才的是李漳,李漳是李二何的兒子。因此,他認為「李文古」即李漳的化名。並說:
李文古畢竟還在其家鄉留有墳墓,碑文記載這位天庠道人醉仙李公文古,乃十一世祖的先祖,十一世祖為清朝初年的人氏,此與民間流傳的故事完全吻合。更何況碑文還刻記附葬「李文古」的元配夫人「鄭孺人」,長男「霞彩」所立。這正是客家人祭祖碑文的正式款式,筆者走訪拜謁李文古之墓,似乎已毋庸置疑李文古的生平家世。然而《丙村鎮志》上說李文古的墓卻又是衣冠塚。
今丙村鎮福壽村有李氏西河堂老屋,人謂其為李文古的祖堂也。李氏後代子孫也言之鑿鑿提及李文古的生前種種,然李文古晚年已前往廣西教書云云,今廣西還有李文古後代二十五或二十六世子孫。其後代子孫真有返原鄉祭祖嗎?李氏子孫卻答不出其所以。李文古的家世生平,在筆者多次走訪之餘依然成謎。
但我們從「第一丑李文古客家笑科劇」 中查考,整個故事當中,李文古和其叔父關係匪淺,叔父待他慈祥和藹,且因嬸嬸不能生育,所以李文古還為其叔父設計,讓嬸嬸答應允其叔父娶妾。設若李文古即李漳之化名,則李二何已有後,那麼斷無娶妾生子之圖。又據鍾壬壽編的《六堆客家鄉土誌》所記,李二何確為李文古的叔父,而他也曾考中秀才,只因遊戲筆墨被主考官察覺而革去秀才名銜。 然曾先生認為「客家人在逃難移民的路途,經常把父子稱做「叔侄」,母女稱做「姨妹」,以防止道上陌生人的覬覦。現今屏東平原客家聚落還留下這種風俗。」 。他甚至還懷疑李二何就是李文古的化身,其所持的理由是依據《嘉應州志》的記載:李二何曾於萬曆己酉年鄉試考中解元,崇禎戊辰年中進士,出任山西翼城縣令,後調任曲沃,頗有治績。後應詔入京殿試,為崇禎賞識,授翰林院編修,充東宮講讀,成為太子的老師,累官至吏部右侍郎。李二何到京城以後,文章名滿都城,與吳偉業、龔鼎孳、錢謙益等,號稱「江左四大家」。及至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禎皇帝自縊,李二何與太子被俘。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李自成敗走,李二何趁機逃脫,攜太子間關萬里,潛遁南歸,並秘密進行反清復明的活動。順治十年,清廷還一再敦促他奉詔,都被他以老病為由堅辭。且他還認為:李文古故事流傳的時空背景,正是李二何回到梅縣的時代。再加上李文古故事和明末徐文長的民間故事頗多雷同,甚至還有完全相同的故事,因此他懷疑是李二何從山西或北京把徐文長故事帶回故鄉,而成了「李文古」故事。可是連他自己也覺得這樣的推論有些不合理的地方:
以李文古推測為李二何的化身,唯一不合情理的是:二何為梅縣松口鎮人,文古為丙村鎮人氏。
其實,任何的推理,在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以前,或有任何不合情理的事例發生時,都不能說這個推理是成功的。因此,我們不能因為李二何不願做滿清的官,李文古故事中也有描述他不事滿清的事蹟,就說他是李二何的化身吧?又曾先生說一九九七年春天,梅縣蕭紀榮先生還告訴他二則《六堆客家鄉土誌》裡沒有收錄的兩則李文古故事,其中一則說:李文古「嘗與李二何叔喝酒,屢以叔叔飲酒要盡盅(客語「忠」的諧音)。甚至把炊煮的飯提起來,叫嚷沒煮(主)了。」文中既明指李文古與叔叔李二何喝酒,則李文古與李二何確為兩個不同的人,又怎麼可能會有如李白對影成三人(實為一人)的情況呢?又在〈清明時節兩紛紛〉故事中,李文古諷刺其叔李二何為「古人」並改寫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詩為「清明時節兩紛紛」,責其不該仕清。(此或為李二何『應詔』之譏所誤傳。) ;足見李文古絕非李二何的化身;且除前所舉「第一丑李文古客家笑科劇」外,臺灣客家李文古故事中,也還流傳有他助叔娶妾故事,設若為同一人則此故事便無所附麗焉!而「徐文長」故事之所以會變成「李文古」故事,也正如前上所言,李文古只不過是客家民間文學流傳的故事中,一個箭垛式的人物罷了,作為一個箭垛式人物,只要有相似的客觀條件,吸納其他故事,以增益其故事的深度或廣度,這也是極其自然的現象。因此,以此理由推論李文古就是李二何,可能還要存疑。至於民間流傳的種種李文古故事,只要這個故事能夠流傳下去,相信以後故事的內容只有增加而不會減少,這也是在研究李文古這個人時,我們所可以預見的。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 研究動機和目的
十餘年前對於「李文古」這個曾深入客家生活,甚至影響客家人行為標準的客家民間故事,做了一個粗淺的研究──發表《臺灣客家李文古故事研究》。近兩年來,得空將論文附錄後的故事予以演繹,改寫成客語話本面世。在改寫過程中,深深體悟到客家語言與文化傳承的不易,檢討前所撰寫的論文,對於深層文化的探討尚未言及,且故事本體的傳承與變異也未及敘說,自此便有撰述〈李文古從大陸客家原鄉走到臺灣〉的念頭,希望能夠找出李文古故事替嬗演變的原因,並說明在不同時空底下,客家人對於人生哲學...
目錄
古國順教授序 ……(1)
第一章 前言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和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文獻的檢討與研究方法的探討 ……2
一、前人文獻的檢討 ……2
二、研究方法的探討 ……3
第二章 李文古故事與其他客家人物故事的比較 ……5
第一節 李文古故事概述 ……5
一、李文古其人其事 ……5
二、李文古故事內容 ……10
三、與李文古故事內容相關的人物故事 ……27
第二節 李文古故事與其他客家人物故事的比較 ……30
第三章 李文古故事在臺灣流傳發展的情形 ……37
第一節 客家族群移民臺灣分布情形概述 ……37
一、客家人遷入臺灣的歷史 ……37
二、客家人在臺灣分布的情形 ……40
第二節 李文古故事在臺灣的流傳與發展 ……47
一、南部高屏六堆地區的李文古故事 ……47
二、桃竹苗地區流行的李文古故事 ……53
第四章 大陸李文古與臺灣李文古故事內容的比較 ……60
第一節 現今流傳的李文古故事 ……60
第二節 李文古故事嬗變的原因 ……65
一、講述者心態的不同 ……65
二、聆賞者心理的認同 ……66
三、時代思潮的影響 ……68
第三節 不同時空下李文古人生哲學的比較 ……71
一、從「文士」到「頑童」 ……71
二、從「硬直」到「橫腸吊肚門前綯馬牯」 ……72
三、「日久他鄉是故鄉」與「移民心態」 ……74
第五章 臺灣李文古與福佬同類型人物故事的比較 ……77
第一節 李文古故事與邱罔舍故事 ……77
一、故事內容 ……77
二、人物性格 ……81
第二節 李文古故事與白賊七故事 ……87
—、行騙的動機 ……90
二、故事的訴求 ……92
第六章 客家李文古故事中所呈現的客家人生活內涵 ……98
第一節 物質生活內涵 ……98
一、食的文化 ……99
二、衣的文化 ……107
三、住的文化 ……109
四、行的文化 ……113
第二節 社會文化內涵 ……115
一、人倫表現 ……115
二、行為規範 ……121
三、價值理想 ……130
第七章 客家李文古故事與客家民間文學的關係 ……145
第一節 李文古故事中的客家謠諺 ……145
一、李文古故事裡的客家山歌 ……145
二、李文古故事裡的客家童謠 ……161
三、李文古故事裡的客家諺語及師傅話 ……170
第二節 李文古故事中的客家四句及詩對 ……190
一、李文古故事裡的客家四句 ……190
二、李文古故事裡的詩對 ……198
第三節 李文古故事中的客家令仔及啦翻歌 ……213
一、李文古故事裡的客家令仔 ……213
二、李文古故事裡的倒反話與客家啦翻歌、戲棚 ……222
第八章 結論 ……231
參考書目 ……238
古國順教授序 ……(1)
第一章 前言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和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文獻的檢討與研究方法的探討 ……2
一、前人文獻的檢討 ……2
二、研究方法的探討 ……3
第二章 李文古故事與其他客家人物故事的比較 ……5
第一節 李文古故事概述 ……5
一、李文古其人其事 ……5
二、李文古故事內容 ……10
三、與李文古故事內容相關的人物故事 ……27
第二節 李文古故事與其他客家人物故事的比較 ……30
第三章 李文古故事在臺灣流傳發展的情形 ……37
第一節 客家族群移民臺灣分布情形概述 ……37
一、客家人遷...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