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學習盲點、固化長期記憶,重新打造大腦
學生、家長和教育者都應該知道的驚人學習方法
★ 自主學習時代,頂尖人士都重視這樣的能力
★ 將高效能記憶法內化為一生受用的習慣
★ Amazon 學習方法、認知心理類暢銷書;4.8星級讀者評價
★ 兒童青少年心理專家 楊俐容、保長國小校長 周德銘 專文推薦
建立讓你一生受用的記憶習慣你將學得更好、記得更久,並立即採取行動
許多人相信,智能是與生俱來的,基因已經決定我們無法克服學習的挑戰。事實上,每次學習新的事物,你都在改造大腦──決定智能的因素可以由自己控制。
積極學習,擁抱成功
本書以認知心理學家長達十年「學習及記憶管理」的實驗研究,透過說故事的方式,讓讀者了解並體驗高效率的學習原則,不管你希望做什麼,或成為什麼樣的人,如果你想要有競爭力,掌握學習的能力將會讓你加入戰局並維持不敗。
實驗結果指出,學習被誤解了。我們以為只要「重複閱讀」和「集中練習」就能拿到高分並達成目標,但死記硬背只會存在短期記憶,無法真正記牢。透過研究得知,最成功的學習是那些自己掌控學習的人,費力學習且經歷挫折將改變大腦,產生新連結,建立心智模式並提升能力。以下是任何人都應該習慣且定期實踐的基本學習方法──
ˇ從記憶中提取新的學習內容(retrieval):
透過「自我測試」鍛鍊學習系統,取代重複閱讀,成為主要的學習方法。
ˇ間隔進行練習(space out practice):
學習不只一次,每次練習間隔一段時間,經由「遺忘」重新強化記憶效果。
ˇ交錯學習(interleaved practice):
在不同的問題間切換,打破學習規律,挑戰自我能力。
其他有效且能立刻行動的學習方法,如:詳細闡述法、生成法、反思法、校正法及記憶術…等等。
學習沒有上限。
如果想要超越目前的學習能力,你需要更深入並嘗試不同的策略,運用《超牢記憶法》鍛鍊心智,搭建通往高階、終生學習的穩固橋梁。
作者簡介:
彼得‧C‧布朗(Peter C. Brown)
文字工作者、小說家。
亨利‧L‧羅迪格三世(Henry L. Roediger III)
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及記憶研究實驗室主任,鑽研學習方法。
馬克‧A‧麥克丹尼爾(Mark A. McDaniel)
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及認知、學習與教育整合中心主任;前瞻記憶研究領域權威及腦科學家。
譯者簡介:
陳麗玉
輔大英文學系學士和台大新聞碩士,擁有二十餘年的科技、財經、論壇、藝文、旅遊和語言等中英文媒體的相關編輯、翻譯和寫作經歷。譯作包括:《鋼鐵人馬斯克》、《創業計畫實戰指南》、《i狂人賈伯斯》、《30秒搞懂天文學》等二十餘本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家學者‧高聲推薦(按推薦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文華(兒童文學家)
朱怡珊(台北市古亭國小教務主任)
周德銘(新北市保長國小校長)
林玫伶(台北市士東國小校長)
凌性傑(作家)
陳安儀(親職教育作家)
陳靖旻(台北市光復國小教務主任)
楊俐容(兒童青少年心理專家)
楊人和(嘉義縣朴子國小教務主任)
謝伯讓(杜克─新加坡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及作家)
關切教育改革的教師與家長,將能從閱讀《超牢記憶法》瞭解「人是如何學習與記憶的」,從而發展出更好、更有效的教學,幫助更多孩子發展出高效率的學習方法。
──楊俐容(兒童青少年心理專家)
期待本書的上市,能讓孩子們習得一套高效能的學習技巧,用最省時省力的方式,將繁雜的資料與資訊去蕪存菁,內化為自己一輩子受用的智慧能力。
──周德銘(新北市保長國小校長)
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往往違反直覺,這本書將讓你大開「腦」界。
──謝伯讓(杜克─新加坡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都是大腦搞的鬼》作者)
看完這本書,你也可以去當「超強記憶營」講師。
──王文華(兒童文學作家)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想要增進你的記憶能力,你一定要掌握了解大腦的記憶與運作方式!
──陳安儀(親職教育作家)
媒體雜誌‧佳評如潮
學習非常重要,而且是一輩子的事情。這些作者們令人信服地指出,人們經常使用完全錯誤的方法學習,且無法接受真正有效的方法。過去十年裡,我們對於將認知科學運用到實際學習方面,已經了解許多,而本書結合了日常事例和科學研究的清楚解釋。它很容易讀,也很容易學!
──哈佛大學教授、《記憶七罪》作者 丹尼爾‧L‧沙克特(Daniel L. Schacter)
如果可以的話,我會給所有大學教授這本書:《超牢記憶法》。它以清晰易懂的文字闡述了我們對於學習這門科學的理解。每一位教育者以及家長、學生和專業人士,都應該將這本書列為必讀之作。
──《9個月,孩子大不同》作者 安妮‧墨非‧波兒(Annie Murphy Paul),《卓越部落格》
這是一本非常了不起的書。它描述了重要的研究發現,並就我們能夠如何提升自己的學習、傳授和訓練,做出驚人的推論。甚至,它向我們展示,對自身能力的更為正面的態度──以及解決難題的意願──能夠讓我們達成自己的目標。這些引人入勝的故事將實驗室的概念帶進真實的世界。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理學教授 羅伯特‧畢約克(Robert Bjork)
如果你想閱讀一本關於學習這門科學的生動有趣的書,這本書是必然之選。《超牢記憶法》運用了掌握複雜知識技巧的成功人物故事,大大增加了可讀性。作者們將形形色色的學習者:外科醫生、飛行員、園藝家、和學生的故事交織在一起,以闡述成功學習是如何發生的。這是一本內容豐富、引人共鳴的好書,讓你思索那些你和學生們藉以獲得新知識及技巧的過程。
──愛丁堡大學教授 海瑟威‧克利斯帝(Hazel Christie),《泰晤士高等教育》
許多教育者對於應用人類大腦及我們如何學習的最新發現很感興趣,《超牢記憶法》在這當中獨領風騷。任何對教學和學習有興趣的人都能從閱讀本書中受益,它不僅完整闡述嚴謹的研究結果,行文甚為平易近人,學生也很容易理解其內容。
──詹姆斯‧M‧朗(James M. Lang),《高等教育紀事報》
《超牢記憶法》主要針對學生、父母和教師,為人生各階段、不同年齡層的學習者提供了實質的建議。本書對傳統智慧提出有理有據的挑戰,切實指引前行之路,勢必將會帶來具體而持久的好處。
──格蘭‧C‧奧修勒(Glenn C. Altschuler),《今日心理學》
欲深入挖掘學習這門科學,一定要掌握《超牢記憶法》。它是一本富於啟發性的讀物。
──德瑞克‧貝爾(Drake Baer),《商業內幕》
本書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說明,我們為什麼會被錯誤的學習和教學方法所吸引;以及該做什麼來矯正我們的作法。《超牢記憶法》清楚解釋人們如何進行學習的科學基礎。作者們並非僅僅重述研究,他們借助學術界、專業領域及體育環境中真實人物的有趣故事,來向讀者展示,這些研究成果如何應用於真實的學習情境。本書提議的學習方法可以立刻運用、完全免費,而且成效顯著,幫助你大幅提升學習效果。
──史戴芬妮‧卡司特蘭諾(Stephanie Castellano)
名人推薦:專家學者‧高聲推薦(按推薦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文華(兒童文學家)
朱怡珊(台北市古亭國小教務主任)
周德銘(新北市保長國小校長)
林玫伶(台北市士東國小校長)
凌性傑(作家)
陳安儀(親職教育作家)
陳靖旻(台北市光復國小教務主任)
楊俐容(兒童青少年心理專家)
楊人和(嘉義縣朴子國小教務主任)
謝伯讓(杜克─新加坡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及作家)
關切教育改革的教師與家長,將能從閱讀《超牢記憶法》瞭解「人是如何學習與記憶的」,從而發展出更好、更有效的教學,幫助更多孩子發展出高效率的學習方法...
章節試閱
為了學習得更好並記憶得更久,這本書可以讓你立即採取行動。學習的責任取決於個人,但家長和老師也可以透過幫助孩子了解這些原則,並設計讓這些原則成為學習的經驗,立竿見影、提高效率。
一組八歲孩童在體育課練習把豆袋投進桶裡。其中半數孩童投擲的桶子距離三英尺遠,而另一半混和練習投擲兩英尺和四英尺遠的桶子。經過十二週的練習之後,所有人都參加三英尺距離的擲桶測試。成績最棒的是那些練習了兩英尺和四英尺、但從未做過三英尺距離擲桶練習的孩子。
人們誤解了學習
做為老師和學生,我們一直以來的多數做法成效不彰,不過一些相對簡單的改變,卻能產生顯著的作用。人們通常認為,如果接觸某樣東西夠久,譬如一段課文或八年級生物課的一套名詞,就能牢牢記住,但其實並非如此。許多教師認為,如果能夠讓學習變得更輕鬆、更快速,學生就會學得更好。然而許多研究顛覆了這個觀點──學習較為困難時,學生反倒學得更好、記得更牢。教師、培訓人員和教練普遍相信,精通一門新技能最有效的方法是堅持不懈、專注並再三練習,直到記下來為止。這樣的信念根深柢固,因為多數人在集中練習的學習階段,可以看到快速的效果。不過研究結果卻清楚顯示,這種集中練習的快速效果只是短暫的,很快就會消失。
集中練習的迷思
多數人相信,專心一意做某件事情時會學得更好:這種練習、練習、再練習的方式,應該會讓我們牢牢記住一項技能。教師、運動員、企業培訓人員和學生普遍都存有這樣的信念:一口氣專注重複練習一件事,直到牢牢記住為止。研究人員稱這種練習為「集中練習」,這種信念多半是因為這個簡單的事實:當我們這樣做時,我們能看到效果。然而,儘管我們的眼睛告訴我們的事實是這樣,這種信念卻是錯誤的。
如果學習可以被定義為學習新的知識或技能,並且能夠在日後加以運用,那麼「學習速度只是學習的一部分」。當你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新知識或技能時,這些記憶還存在嗎?儘管練習對於學習和記憶極其重要,但是研究顯示,將練習過程切割為幾個階段,並加以間隔,成效反而會大增。通常我們很容易注意集中練習的快速效果,卻很少注意到隨之而來的快速遺忘。增加練習的時間間隔、練習與其他學習內容交錯進行、變換練習種類,能夠使學習成效更好、記得更久,應用範圍也更廣。
提取測試效應
小孩喜歡用繩子把蔓越莓串起來掛在樹上,卻發現它們從另一邊滑掉了。因為:沒有打結就不能成串。「提取」(retrieval)為記憶打了個結。重複的提取會串起記憶,並增加了一條迴路讓它變快。
早在一八八五年,心理學家便發現「遺忘曲線」,我們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失去大約百分之七十聽到或讀到的東西。在那之後,遺忘開始減緩,最後大約百分之三十則以比較慢的速度流逝,但是這個課題是很清楚的:改善學習方式的一項核心挑戰,就是找到方法阻斷遺忘的過程。
心理學家將做為學習工具的提取記憶的力量稱為「測試效應」。測試最常見的形式,是學校用來衡量學習效果並替學生打分數,但是我們早就知道,從記憶裡提取知識的行為,將更容易在未來喚起該知識。亞里斯多德在他關於記憶的論文中寫道:「重複回想事情的練習會強化記憶。」我們更從實證研究得知,比起重複學習所學內容,練習提取記憶可以讓學習效果更牢固。這就是提取測試效應。
為了獲得最顯著的效果,記憶的提取必須有所間隔,且一遍又一遍的重複進行,以使回想需要一些認知努力,而非不動腦筋的背誦。重複回想很明顯的能夠幫助記憶在大腦中固化成一種具有結合力的表現形式,強化神經路徑,並使得神經通路倍增,之後知識能夠透過這些神經通路被提取出來。
然而,儘管研究和個人經驗都告訴我們,測試是一種強大的學習工具,但是傳統教育環境中的教師和學生,卻很少使用測試效應做為學習工具,而且教師和學生對這種工具的理解和應用仍舊太少,甚至遠遠不足。
實驗研究
研究人員發現,集中學習(填鴨法)後馬上考試,會得到更高的分數,但是卻比採用提取記憶方法的人忘得快。在第一次測試兩天後的第二次測試當中,採取填鴨法的研究對象,忘記了百分之五十第一次測試時記得的內容,而花相同時間採用提取記憶方法的那些人,只忘掉百分之十三。
在另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證明,光是要求研究對象填補單字中遺漏的字母,都能產生更好的記憶結果。以一串詞組為例,從「foot-s__e」這個顯而易見的線索來學習,都會比硬記「foot-shoe」這個詞的持久記憶效果更好。這項實驗是「生成效應」(由學習者自己產生的學習內容)實證,填空學習這個詞組所需要的適度努力,強化了對shoe這個目標字的記憶。
有趣的是,這項研究發現,比起學習後立即提取(測試),如果這個提取練習前面穿插了二十個詞組,在後面的測試中愈容易記起這個詞組。為什麼會這樣呢?有一種論點是,延後回想需要花費更大的力氣,有助於強化記憶。與集中學習相較,如果提取練習被分隔開來,允許每次測試之間忘掉一些東西,將會產生更強的長期記憶效果。
最前線的大學教授已在課堂上運用這些方法,在縮小學科差距的潛力上進行實驗,並已有令人驚嘆的研究成果。
牢記不忘
給學生的建議
不管你希望做什麼,或是成為什麼樣的人,如果你想要有競爭力,那麼掌握學習的能力將會讓你加入戰局並維持不敗。
在前面幾章中,我們抗拒想要給予過多指導的誘惑,覺得如果我們列出從實證研究得出的理論,並透過例子做詳細的闡述,你可能對怎樣應用它們才是最好的,達成自己的結論。但是提早閱讀過那些章節的讀者們,已敦促我們要具體給予實用的建議。所以我們在這裡提出說明。
我們從給學生的建議開始,特別是高中生、大學生和研究生。接著討論給終生學習者、教師的建議,最後則是培訓者。對這些不同的群組來說,儘管基本原理是一致的,但他們所處環境、生命階段和學習內容卻是不同的。為了幫助你想像如何應用這些建議,我們先講述幾個人的故事。這些人已經以某種方式找到了這些方法,並利用它們取得很棒的成果。
請記住,最成功的學生是那些掌控自己學習的人,而且他們遵循一種簡單但是非常有紀律的方法。可能還沒人教你怎麼做到這一點,但是你可以做到,而且結果可能會令你吃驚。
請接受這個事實:有效的學習經常、甚至通常是有些難度的。你會經歷挫折。這些挫折象徵著努力,而非失敗。挫折伴隨努力而生,而且努力會建立專業的知識和技能。費力的學習改變你的大腦,產生新連結,建立心智模式,進而提升能力。這所代表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智能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自己的控制之中。明瞭這個情況,克服學習困難就是值得的了。
以下是三個基本的學習方法。使它們成為習慣,並安排時間,定期實踐。
練習從記憶中提取新的學習內容
多數學生專注於在課文、筆記和投影片上劃線和用標記重點。他們花費大量時間反覆閱讀這些材料,把課文和術語讀得很流暢,因為這感覺上就是在學習。
為什麼提取練習是更好的方法?
在複習教材一、兩遍之後,自我測驗與繼續反覆閱讀相比,前者是有效很多的學習方法。為什麼會這樣呢?關於這點,本書第二章有比較完整的解釋,但是我們在這裡列出一些重點。
藉由重複閱讀所獲得對於教材的熟悉感,會產生知識錯覺,但是這些感覺並非已經精熟所學內容的可靠指標。學習內容的流暢性有兩個不利的影響:它是你對於已經學會的內容的誤導性指標,而且它會讓你產生你會記得這些內容的錯誤印象。
相較之下,針對重點和術語背後的含義進行自我測試,能夠幫助你專注於核心原理,而不是那些不重要的內容或是某位教授的表達方式。小測試提供了一種可靠的方法,來衡量哪些內容你已經學會了而哪些還沒。此外,小測試能夠阻止遺忘。遺忘是人類的天性,但練習回想新的學習內容,能把它牢牢的留在記憶裡,並有助於將來回想。
透過自我測試定期練習新的知識和技能,能夠強化你對這些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以及你將它們與先驗知識連結的能力。
在學習一門課時,定期進行提取練習的習慣,將使你不再需要死記硬背和通宵熬夜。大考前你只需要少量時間學習。在考試前一晚複習一下所學內容,要比重新學習容易得多了。
間隔進行提取練習
建立一個自我測驗的時間表,每段學習之間留下一定的間隔時間。間隔多久呢?取決於學習內容。如果你在學習記住一套名字和面孔,你就需要在初次見面後幾分鐘內複習一下,因為這些關連性很快就會被忘掉。在你初次接觸新的課文內容之後,大約一天之內你可能需要溫習一下。接著,或許間隔幾天或一週。當你感覺對於某些內容比較有把握時,針對這些內容,每個月對自己進行一次小測試。在整個學期的學習過程中,當你測試自己新的學習內容時,也要回去提取之前的學習內容,並自問,前面學習的知識和後來學到的知識有何關連性。
如果你使用學習卡,不要因為答對幾次就停止測試,繼續把它們重新插入一疊卡片裡面,直到你精通它們的內容為止。唯有精通後才能把它們擱置一旁,但是要放在你會定期回去練習的那堆卡片裡面,或許每個月一次。任何你想要記住的東西,你都必須定期從記憶裡喚起它們。
間隔提取練習的另一種方法是,交錯學習兩個以上的主題,如此一來主題之間的切換讓你必須不斷回頭更新每個主題的記憶。
集中練習的效果看似比間隔練習更好,但其實並非如此。間隔練習感覺比較困難,因為你已經有點生疏,要記起學習內容更難些。感覺上,你並未真正掌握它,然而事實上,正好相反:當你從長期記憶中重建學習內容時,你會覺得有點困難,但是你是在強化你對知識和能力的掌握,也在增強你的記憶。
交錯學習不同的問題類型
如果你在努力學習數學公式,就要一次學習不只一種類型的問題,因此在不同的問題間切換,而這些問題需要不同的解決方法;如果你在學習生物標本、荷蘭畫家或宏觀經濟學原理,就把那些例子混合在一起。
許多教科書是塊狀的學習結構:針對一類特定問題提出解決方案,譬如,計算橢球體的體積,並且給出許多例題,接著再換到另一個類型的問題(計算錐體的體積)。塊狀練習不如交錯練習有效,因此接下來我們告訴你該怎麼做。
當你建構你的學習規律時,每次碰到你了解一種新的問題類型和解決方法,但是你的理解還是很粗淺的情況,就要把這個問題類型與其他類問題交錯進行練習,如此一來,你就可以用切換的方式測試自己對不同問題類型的理解,並為不同的問題類型提取適當的解決辦法。
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專注反覆練習一種特定的主題或技能時,就切換一下:將其他主題、其他技巧混和進來,不斷挑戰自己辨認問題類型及選擇正確解答的能力。
為了學習得更好並記憶得更久,這本書可以讓你立即採取行動。學習的責任取決於個人,但家長和老師也可以透過幫助孩子了解這些原則,並設計讓這些原則成為學習的經驗,立竿見影、提高效率。
一組八歲孩童在體育課練習把豆袋投進桶裡。其中半數孩童投擲的桶子距離三英尺遠,而另一半混和練習投擲兩英尺和四英尺遠的桶子。經過十二週的練習之後,所有人都參加三英尺距離的擲桶測試。成績最棒的是那些練習了兩英尺和四英尺、但從未做過三英尺距離擲桶練習的孩子。
人們誤解了學習
做為老師和學生,我們一直以來的多數做法成效不彰,不過...
推薦序
【推薦序1】教育可以很科學/兒童青少年心理專家 楊俐容
二十世紀下半葉,拜科技進步之賜,網際網路已經是生活各個層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全球化」也成為勢不可當的潮流。在這股趨勢的衝擊下,過去奉「大量複製」與「標準化」為圭臬以因應工業社會需求的傳統教育模式,無論在目標的設定、教學的內容或方法,甚至教師的角色、學校的組織運作等層面,全都面臨嚴峻的挑戰。全球各地要求教育改革的呼聲四起,各式各樣的創新方案也跟著風起雲湧。
談到改革,主張「大破大立」的口號如:反對填鴨式教學、死背式學習、標準化測驗,主張自主學習、創新教學、翻轉教育……等,總是能發揮聚光燈的效應,吸引大眾的熱情關注。然而,令人憂心的是,如果只有熱情的理想而沒有冷靜的思考,只有人云亦云的跟隨,沒有關於學習的實證研究做為基礎,那麼教改最後就會如同一場又一場的煙火秀,熱鬧過後只留下些許美好回憶,無法積累成後人可以站立的肩膀。
教育是一門藝術,學習卻可以也應該非常科學。「創新」聽起來令人熱血澎湃,但相對辛苦、不討喜,甚至在全球一片教改聲中幾乎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知識積累」,卻是生產、創新、解決問題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有基礎知識和技能,未必就能創新;但沒有基礎知識和技能,就無法進行高層次的綜合分析,也無法具有創造性地去解決問題。《超牢記憶法─記憶管理專家教你過腦不忘的學習力》這本書就是以認知心理學實證研究資料為依據,闡明人類學習與記憶的原則,希望幫助教師從中延伸出實用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更有效能的習得基礎知識與技能,為創新打好堅實的地基。
書中提到積極參與、先自行嘗試錯誤再由他人傳授方法、要有先備知識、從更大的脈絡中學習、將新舊素材互相連結而非機械化的學習,可以讓學習更牢固、更有效率等原則,都與新近的教育觀念相去不遠。但每隔幾天練習一次、交錯練習不同類型的問題、多樣化的練習型式,比起密集、不斷重複的練習更有成效,卻完全打破了一般人對於學習歷程的迷思。這些以嚴謹的科學研究資料為依據的結論,對於教師如何安排教學與作業的內容,都有很大的幫助。
另外一個令我印象深刻也相當有感的,是「善用測驗可以大幅提升學習成效」的論點。在教改的風潮中,「考試」可說是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負面語詞。「為考試而讀書」確實不利於長遠的學習,但真正的問題不在於考試,而在於考試的形式,以及我們對待考試的態度。誠如本書作者所言,如果我們不把考試當成評價學生的量尺,而是提供學生練習從記憶中提取知識、讓技能可以鞏固,甚至瞭解自我學習精熟度的機會,也就是把考試當成學習工具,那麼我們就為孩子開啟了另一個高效能的學習管道。
如同能力分組教學,確實對學生的學習有利,但如果我們以孩子分在哪一組來評價孩子,那麼孩子在自信與自尊上付出的代價將遠過於他們在學習上的獲得。因此,即使從科學的觀點來看,占比不大的經常性小考是不錯的學習方式,但唯有教師、家長,以及學生自身都能放下對分數的執念,看到能力的成長,這樣的研究成果才能真正貢獻於教育改革。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教育要培養的是多能工作者和終身學習者,而「學習如何學習」(Learn How to Learn)也成為人人必備的大能力。認知心理學是研究人類心智如何運作的科學,這本書嘗試為認知心理學的研究結果與教育上的運用架起一座橋梁。關切教育改革的教師與家長,將能從閱讀中瞭解「人是如何學習與記憶的」,從而發展出更好、更有效的教學,幫助更多孩子發展出高效率的學習方法。
【推薦序2】
自主學習:將高效能學習技巧內化為一輩子受用的智慧/新北市汐止區保長國小校長 周德銘
曾在教學現場上進行過一項有趣的實驗:學期結束前,將一份期中考的試卷,一字不改地針對同一群學生重新施測,結果有極高比例的學生成績呈現退步、甚至於班級平均分數也向下滑落。這樣的結果,令教學者倍感不解:從平時教學的因材施教,到考完試後費心地帶學生逐題檢討,照理說老師已經關照到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也為他們進行知識結構的整理,孩子應已充份理解測驗卷上的學科知識,所以當再次面對同樣的題目時,理應能迎刃而解,重測的成績應優於之前才是,怎麼會在相隔不過數個月的時間,學生就把所學「還給老師」,甚至測得的分數竟比之前的成績更為低落呢?我想當時的疑惑,在這本書裡得到了解答:
一項技能或新知識的重複閱讀(rereading text)和集中練習(massed practice),很明顯是各領域學習者都比較喜歡的學習方法,卻也是效果最差的。所謂的集中練習,指的是專心、連續重複某件想要烙印在記憶中的事情,即傳統智慧的「練習、練習、練習」。為了考試死記硬背就是一例。重複閱讀和集中練習提高了熟悉程度,這種熟悉程度被視為精熟的象徵,但是對於真正的精熟或持久性而言,這些方法多半是浪費時間。
當學生被分數所宰制、被表象的學業成就所制約,所追求的只是表面性漂亮的成績。所以每輒在大考前,「複習卷」便伴隨著孩子度過了考前生活:教師指定的複習卷、爸媽交付的參考書習題、安親班或補習班一本本的練習冊,造就學生面對千篇一律、雷同的試題時,幾乎可以不加思索、機械性地填入正確答案,但孩子對學習內容缺乏理解與內化、無法成為自主的學習者,終究無法將「所學」連結至「所知」,更不能讓學習產生意義。這樣的推論,也符應本書所強調「重覆本身並不能產生良好的長期記憶,只依靠一再地重覆練習,通常無法讓記憶深植於腦海中,同時也無助於持久學習」的主張。
這本書源於十一位認知心理學家在為期十年的一項有關「運用認知心理學來強化教育實踐」之研究,由兩位華盛頓大學的心理系教授暨一位小說家合著,採取說故事的方式,說明學習和記憶是如何運作;也透過研究案例闡述高效率學習的理念,同時亦提供學習者「過腦不忘」的運用法則。全書強調有效能的學習者應秉除只會發揮短期記憶效果的「重複閱讀」(rereading text)和「集中練習」(massed practice),反之應充分運用各種形式的記憶「提取練習」(retrieval practice),像是課堂後的小考和自我測試,將幫助學習者專注於課堂內容的核心原理、並強化自身對新知和技能的學習,所獲得的學習效果也將遠勝於重複閱讀課文的慣用方式;亦如:將一項作業「間隔開來練習」(space out practice),間隔期間或許會對學習的內容感到有點生疏,但運用一些認知努力回想,在稍微遺忘之後提取曾經所學的記憶,將強化神經路徑,使得神經通路倍增,之後知識能夠透過這些神經通路被提取出來,帶來重新激發固化、進一步強化記憶的效果。此外,交錯練習不同但相關的主題或技能;在別人教你答案之前,自己先嘗試解決問題;運用向自己提問的「反思練習」;用自己的話語指知識解釋給別人聽的「詳細闡述法」等,都是本書中透過實證研究後所驗證的有效學習方法,值得讀者細細品味。
台灣自九○年代啟動教改以來,改革的主軸逐漸聚焦在孩子的學習,近期倡導的「學習共同體」、「學思達」、「翻轉教室」等,更是促使教師能進行有效教學、改變傳統的教師單向講述、學生被動聽講的教學型態,將課堂轉化成「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樣貌,藉以激發孩子的學習熱忱、提昇學生的學習成效。
「學習的責任在個人,最成功的學生是那些能掌握自己學習的人」,樂見在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年代裡,有這本教導學習者「超牢記憶─成功學習」的書籍被翻譯成中文,讓現場教師能透過本書闡述的原則,幫助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得更好。更期待本書的上市,能讓孩子們在這個知識半衰期急遽縮短的資訊世界裡,有機會習得一套高效能的學習技巧,用最省時省力的方式,將繁雜的資料與資訊去蕪存菁,內化為自己一輩子受用的智慧能力。
【推薦序1】教育可以很科學/兒童青少年心理專家 楊俐容
二十世紀下半葉,拜科技進步之賜,網際網路已經是生活各個層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全球化」也成為勢不可當的潮流。在這股趨勢的衝擊下,過去奉「大量複製」與「標準化」為圭臬以因應工業社會需求的傳統教育模式,無論在目標的設定、教學的內容或方法,甚至教師的角色、學校的組織運作等層面,全都面臨嚴峻的挑戰。全球各地要求教育改革的呼聲四起,各式各樣的創新方案也跟著風起雲湧。
談到改革,主張「大破大立」的口號如:反對填鴨式教學、死背式學習、標準化測驗,主...
作者序
【前言】
人們通常用錯誤的方式學習。關於如何學習和記憶的實證研究顯示,多數被奉為圭臬的學習方式,都只是白費力氣。即便是以學習為主業的大學和醫學院學生,他們所仰賴的學習技巧也非常不理想。儘管如此,對於這個可以回溯至一百二十五年前、近幾年成果特別豐碩的研究領域,已經產生大量的深入了解,形成一門日益增長的學習科學:高效率、以證據為基礎的方法,取代根植於理論、傳統知識和直覺的、較無效率但普遍為人所接受的做法。但是有一個不利因素隱藏於其中:最有效的學習方法並不是憑直覺獲得的。
我們(羅迪格和麥克丹尼爾)是認知科學家,致力於研究學習和記憶;布朗則是說故事的人。我們一起合作說明學習和記憶如何運作,而且比較少在陳述研究,而是採取說故事的方式,敘述那些已經找到掌控複雜的知識和技巧的人們的故事。我們透過這些例子來闡明研究所顯示的高效率學習原則。本書有一部分源起於十一位認知心理學家之間的一項合作。二○○二年,密蘇里州聖路易的詹姆斯‧S‧麥克道奈爾基金會(James S. McDonnell Foundation),為了填補認知心理學中關於學習的基本知識,以及其在教育運用之間的空白,提供羅迪格、麥克丹尼爾和其他九名研究人員研究經費,進行「運用認知心理學來強化教育實踐」的研究,羅迪格是首席調查員。這個團隊合作長達十年,進行將認知科學運用在教育科學的研究,就許多層面來說,本書是該研究工作的直接成果。本書的正文、注釋和謝辭,引用了這些研究人員和他們許多的研究工作。羅迪格和麥克丹尼爾的研究也獲得其他贊助者的支持,而且麥克丹尼爾還是華盛頓大學學習和記憶整合研究中心的共同主任。
大多數的書是逐次處理各個主題,先談論一個主題,接著換到下一個,以此類推。我們遵循這種做法,每一章都會討論新的主題,但是我們也將兩個主要的學習原則運用在本書當中:間隔性重複關鍵概念,並交錯呈現不同但相關的主題。如果學習者將一個主題的學習分散開來,每隔一段時間回頭複習,他們會記得比較清楚。同樣的,如果他們交錯學習不同主題,而不是學完一個再學下一個,那麼他們每個主題都會學得更好。因此,我們毫不掩飾的將關鍵概念講述了不只一次,並在整本書的不同章節一再重複基本原則,如此一來,讀者的記憶能夠較為鮮明,並能更有效的運用。
這是關於人們為了學習得更好並記憶得更久,可以立即採取行動的一本書。學習的責任取決於個人,教師和教練也可以透過幫助學生了解這些原則,並設計讓這些原則成為學習的經驗,立竿見影的提高效率。這不是一本關於教育政策或是學校系統應該如何改革的書,不過,很明顯的,本書確實有政策的意涵。舉例來說,最前線的大學教授在課堂上運用這些方法,在縮小學科成就差距的潛力上進行了實驗,而研究結果令人驚嘆。
我們當然是為了學生和老師才撰寫這本書,也為了所有重視有效學習的讀者而寫:為了商業、工業和軍方的訓練人員,為了提供會員在職訓練的職業協會領導人,以及為了教練們。我們也為了有意磨練技巧以維持競爭力的中年或更年長的終生學習者而寫。
雖然關於學習及其神經方面的基礎仍有許多面向有待了解,但是大量的研究已經推導出基本原則和實用方法,讓你可以馬上運用,而且不用花費一毛錢,就能獲得驚人效果。
【前言】
人們通常用錯誤的方式學習。關於如何學習和記憶的實證研究顯示,多數被奉為圭臬的學習方式,都只是白費力氣。即便是以學習為主業的大學和醫學院學生,他們所仰賴的學習技巧也非常不理想。儘管如此,對於這個可以回溯至一百二十五年前、近幾年成果特別豐碩的研究領域,已經產生大量的深入了解,形成一門日益增長的學習科學:高效率、以證據為基礎的方法,取代根植於理論、傳統知識和直覺的、較無效率但普遍為人所接受的做法。但是有一個不利因素隱藏於其中:最有效的學習方法並不是憑直覺獲得的。
我們(羅迪格和麥克丹尼爾)...
目錄
推薦序 教育可以很科學 ◎楊俐容
推薦序 自主學習:將高效能學習技巧內化為一輩子受用的智慧 ◎周德銘
前言
學習被誤解了
提取記憶
混和練習
擁抱挑戰
避免知識錯覺
超越學習風格
提升你的能力
牢記不忘
注釋
推薦序 教育可以很科學 ◎楊俐容
推薦序 自主學習:將高效能學習技巧內化為一輩子受用的智慧 ◎周德銘
前言
學習被誤解了
提取記憶
混和練習
擁抱挑戰
避免知識錯覺
超越學習風格
提升你的能力
牢記不忘
注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