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可以將歷史真相合法化,
通過歷史研究,歷史學家論證和事實,不畏被起訴和迫害,求證和爭論,真相才可能牢固。
梁文道 導讀
政治與教科書中的截然不同,是統治者借用、扭曲和合併諸神、意識形態、法律制度,適應內外力量,威逼利誘,為了讓自己的權利和財富最大化。
從東歐的橙色革命;英國與歐洲、歐盟的關係演變;伊斯蘭主義的興起;九一一事件;美國大選與反恐;緬甸伊朗等動向;
深度挖掘各國家政治事件的來龍去脈,以歷史角度探討事實真相!
評論是自由的,但事實是神聖的!
三十年來,提摩西穿行於真話講述者和政治騙子之間,以手術刀銳利的筆鋒,記錄下他所發現的真相。
本書收集他自千禧年以來所寫的政治文章,所論的都是時代的重大問題。
長期忍受獨裁的人民當起而建立民主國家的時候發生了什麼?
推翻暴政的自由怎樣才能取得勝利?
在具有不同信仰和種族的社會中貫徹言論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男女權利平等,又是怎樣的一種狀態?
身為知識分子,又該以怎樣的角度看待事實?
這是一部全景掃瞄式的當下歷史,充滿人文關懷、即時的寫作!
作者簡介:
提摩西‧賈頓艾許(Timothy Garton Ash)
英國牛津大學歐洲研究教授,聖安東尼學院以賽亞‧柏林教授研究員,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為《衛報》、《泰晤士報》、《紐約書評》等報刊撰文,並出版多本著作。代表作品有:《檔案羅蜜歐》、《吾民》以及本書。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天鵝絨革命,綿延不絕
米洛塞維奇的奇怪倒台
二○○○年十月五日,星期四,塞爾維亞人衝進位於貝爾格勒的議會大樓,從燃燒著的窗戶中揮舞著旗幟,並占領了國家電視台的總部(有一位反對派領導人曾經將它們稱為「電視巴士底獄」),這看起來像是一場真正的舊式歐洲革命。攻打冬宮!攻陷巴士底獄!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這個共產主義終結後繼續掌權的最後東歐統治者、「巴爾幹屠夫」會步上所有暴君的後塵。有激動人心的報導稱,三架飛機正在將斯洛博丹.米洛塞維奇及其家人送出國。也有報導稱他像希特勒一樣躲在地下掩體中。他會被私刑處死嗎?會像西奧塞古一樣被處死?還是會像他的父母一樣自殺?「拯救塞爾維亞,」人群喊道,「自殺吧,斯洛博丹。」革命的形象以及「巴爾幹半島人」讓人聯想到的所有血腥場面,引來了數百名記者,前來報導這一可怕卻適合上鏡的結局。
出人意料的是,十月六日,星期五晚上夜深的時候,米洛塞維奇出現在另一個國家電視台上,發表了和善的敗選演講。人們覺得美國總統或者英國首相才會發表這樣的演講。他說,他剛剛收到消息,沃伊斯拉夫.科什圖尼察(Vojislav Koštunica)贏得了總統大選。(這話竟然出自他之口,過去十一天,他一直在努力通過選舉舞弊、恐嚇以及操縱法庭來否認這一點。)他感謝了那些選他的人,同時也感謝了那些沒有選他的人。現在,他打算「多陪陪我的家人,尤其是我的孫子馬爾科」。隨後,他希望重建其社會黨,使它成為反對黨。「我祝賀科什圖尼察先生獲得勝利,」他總結道,「我祝願南斯拉夫的所有公民在今後幾年取得成功。」
他像往常一樣穿著整潔的西服、白襯衫,打著領帶,但卻僵硬地站在南斯拉夫國旗的旁邊,雙手交叉著,在身前放得很低,像一個作弊被抓的男學生一樣,或者說像在牧師前懺悔的人(他的父親曾經希望當牧師)。對不起,神父,我在選舉中作弊了,毀掉了我的國家,帶給了鄰國無盡的殺戮和痛苦,但是從現在起我將做一個好人。假裝這只是一次普通又民主的領導人換屆,既不協調又離奇可笑。
然而,這也正是新總統希望假裝的。科什圖尼察總統後來告訴我,米洛塞維奇曾打電話問他是否可以發表演講,他很高興,因為他希望讓塞爾維亞的所有人知道,權力的民主和平交接是可能的。同一天晚上早些時候,科什圖尼察曾出現在「解放」的國家電視台上,一如既往地穿著得體且嚴肅,回答公眾的電話提問,鎮定自如地談論投票制度,似乎這是世界上最正常的事情。
沒錯,當晚,我發現有年輕人在議會大樓前吹哨跳舞慶祝。但是與我交談過的大多數朋友—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推翻米洛塞維奇的人—既沒有表現出欣喜若狂,也沒有表現出憤怒不已,而是在情不自禁的喜悅中略感疑惑。他真的完蛋了嗎?世界各地的記者都很明白。見鬼,這不應該是一場革命嗎?但這場革命似乎始於星期四晚上,而星期五早上就結束了。不再有壯觀的場面。沒有流血事件。塞爾維亞人沒有引發流血事件。他們讓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美國廣播公司(ABC)、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失望了。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更會配合。他們正在互相拚殺。因此,第二天,一半攝影組奔向了以色列。那些留下來的人還在繼續琢磨這樣一個問題:這算怎麼一回事?
這是一種非常奇怪的混合體。同日早上,科什圖尼察搬進了有回聲的聯邦宮(Federation Palace),就在接待俄羅斯外長前幾分鐘,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叛亂中的傳奇老兵「德拉甘上校」(Captain Dragan)在他的手臂下面別著一把天蠍式自動武器,帶著一隊武裝人員向聯邦海關大樓走來。他去那是為了將米哈利.科特斯(Mihalj Kertes)驅逐出境,米哈利.科特斯是米洛塞維奇的親信,通過海關控制了許多見不得人的交易。德拉甘上校告訴我,科特斯在顫抖,苦苦哀求饒他不死。
星期六,科什圖尼察不得不在二十世紀七○年代風格的薩瓦中心的簡陋接待室裡站了幾個小時,等待反對黨和米洛塞維奇的社會黨新當選的議員解決他們的分歧,讓他按照憲法正式宣誓就職。與此同時,一隊「紅色貝雷帽」國家安全特種突擊隊,包括參加過武科瓦爾(Vukovar)和科索沃(Kosovo)行動的塞爾維亞老兵,正在占領內政部。但是他們這樣做是為了表明反對米洛塞維奇,或者說至少部分原因是如此。
在政黨會面共同討論新聯邦政府之際,工廠和辦公室內自封的「危機委員會」以人民的名義解雇了他們先前的老闆。前一分鐘,我還在看準軍事部隊領導人、激進的民族主義者沃伊斯拉夫.舍舍利(Vojislav Šešelj)在塞爾維亞議會的會議上譴責這場革命。接下來,我就在仔細觀察德拉甘上校從可恨的科特斯那裡拿過來的手槍了。那把手槍相當輕便,紫檀木的槍托上刻有花紋,相當漂亮,裡面有五發軟頭子彈和一發普通子彈。
然而,米洛塞維奇一直靜靜地坐在德丁傑(Dedinje)郊區鬱鬱蔥蔥的山間別墅中,與他的舊黨在一起商討。在貝爾格勒的最後一天,我開車經過尤茲克卡(Uæicka)大街上的這些房子,它們躲在高牆和防護籬笆後面。不知道怎麼回事,我連門鈴都無法找到。
一
這場塞爾維亞革命是什麼?顯然,有關塞爾維亞事件的許多事情尚不明朗,但這些事件不可避免地會被跟波蘭一九八○—一九八一年間「自我約束」的革命和一九八九年歐洲的天鵝絨革命(velvet evolution)進行比較。我最初的解讀是,在塞爾維亞發生的一切是一個獨一無二又錯綜複雜的組合體,由四個要素組成:有點兒民主的選舉、自我約束的新天鵝絨革命、較古老的短暫革命政變和些許舊式的巴爾幹陰謀。
首先是選舉。許多外界人士不知道的是,與西奧塞古統治下的羅馬尼亞不同,米洛塞維奇統治下的塞爾維亞從來不是一個極權國家。這是他倒台與眾不同的一個主要原因。沒錯,他是一個戰爭犯,給前南斯拉夫中塞爾維亞的鄰國帶來了巨大的苦難。但在國內,他不是一個極權的專制統治者。相反,他的政權是民主和獨裁的奇怪混合體:民主專制國家。
在米洛塞維奇的統治下,黨派鬥爭不斷,多個黨派互相鬥爭。連執政黨也有兩個:他自己和他妻子各自所屬的政黨。他自己的後共產主義時代塞爾維亞社會黨與妻子的南斯拉夫左翼聯盟(Yugoslav United Left)之間的緊張關係,導致他的權力根基動搖。但是如今即將掌權的反對黨和反對派政客,包括沃伊斯拉夫.科什圖尼察,也已經參政十年了。沒錯,是有警察及祕密警察的鎮壓活動,甚至還包括政治暗殺,但是也有選舉,米洛塞維奇在選舉中獲勝了。
它們不是自由公平的選舉。他的政權最重要的單一支柱是國家電視台,被用來維持民族主義的受困心理,在居住於沒有什麼其他信息來源的鄉下和小鎮上的人們中間尤其是如此。因此,他最早的政治對手之一,武克.德拉斯科維奇(Vuk DraškoviÊ)稱之為電視巴士底獄。但是也有設防的獨立廣播電台和私營報紙。人們可以旅行,幾乎可以想說什麼就說什麼,還可以上街遊行。反對黨可以組織活動和競選,在議會和市議會中也有他們的代表。米洛塞維奇掌權的另一種方法是在他們中間巧妙周旋,分而治之。比如,上面提到的德拉斯科維奇受命接管了貝爾格勒市政府,人們都說他同時也接收了隨之而來的致富源泉。
在這個貧窮、目前深陷腐敗的國家,錢財在政壇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我所指的錢財是指塞在黑色皮夾克口袋裡或裝在手提箱裡帶出國的大量德國馬克。政界、商界和有組織犯罪機構之間的邊界完全消失了。米洛塞維奇的可惡兒子馬可是一名商人,同時也是個強盜。他有眾多家產,其中一家位於貝爾格勒市中心的香水店叫斯康達(Skandal),這個名字真是再合適不過了(諧音 scandal,意為「醜聞」)。十月六日,星期五晚,我和一群人站在一起注視著這家被洗劫一空、燒焦的店。他帶著米洛塞維奇的孫子馬爾科逃到莫斯科。
從黑手黨的角度來理解,執政的家庭是更大家庭的核心。然而,這位「教父」還在表面上保留了憲法的形式,定期在選舉中尋求連任。他獲勝得益於電視巴士底獄和有些悄無聲息的投票舞弊,還因為他可以利用四分五裂的反對派,依靠真正相當高的支持率。
只有知道這些背景,才能理解為何七月初米洛塞維奇決定修改憲法,尋求直接連任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的總統。現在我們知道這是一個致命的錯誤了。但當初,這樣認為的人寥寥無幾。
他自己呼籲在九月二十四日進行選舉,為什麼他會在選舉中敗北?最首要也最溫暖人心的部分答案無疑是:動員其他塞爾維亞人擊敗他。在「塞爾維亞人」都被妖魔化的情況下,再加上「他們」在波士尼亞和科索沃的所作所為,人們常常無法堅定地說總是還有其他塞爾維亞人。一開始就有塞爾維亞人發表演說、寫文章和組織活動來反對米洛塞維奇。他們的鬥爭與在蘇聯共產主義統治下的異見分子的鬥爭不同,但難度或者危險程度一點也不亞於他們。蘇聯的異見分子冒著被KGB逮捕入獄的危險。塞爾維亞的異見分子冒著在漆黑的小巷中被陌生的暗殺者槍殺的危險。他們人數不多,但總是有這麼一些人。
韋蘭.馬蒂奇(Veran MatiÊ)是他們當中的一員,身材粗壯,留著大黑鬍子,性格沉著冷靜。你總可以在他的辦公室裡看到他在一台輕巧的手提電腦上打字。馬蒂奇有一個敬業的記者團,又有西方的大量金融資助,於是建立了一個獨立的廣播電台—B92電台,科索沃戰爭剛爆發的時候,當局控制了這個電台,但它仍然在網上提供新聞。他還開辦了一個叫ANEM的網站,為不受米洛塞維奇控制的省級廣播電台和電視台提供獨立的新聞和時事節目。目前,「電視巴士底獄」譴責科什圖尼察和反對派是北約的走狗、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特工,但該網站卻泰然自若地告知貝爾格勒外面的人這場競選活動的真相。此外,還有一些不太知名的記者因為報導他們自認為是真相的東西鋃鐺入獄。
同樣至關重要的是名為「奧特波爾」(Otpor)——意為「抵抗」——的學生運動。它成立於一九九八年,與一九九六年和一九九七年的抗議一脈相承,但更加激進。一名活動人士告訴我,在西方資助的非政府組織舉辦的研討會上,奧特波爾的成員學習了其他地方的權力運動和非暴力反抗是如何組織的,從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到去年在克羅埃西亞的活動。這些都是「比較革命」專業的學生。但是他們自己添加了很多種創新的變化。比如,他們會穿著上面有「塞爾維亞的一切都不錯」字樣的T恤,出現在購買糖和石油的長隊中。他們舉著畫著緊握拳頭圖案的獨特橫幅,一而再再而三地對抗警察。在革命爆發前的一年裡,有一千五百多名奧特波爾的活動分子被捕。
在一九九八年的斯洛伐克選舉中,民間團體的活動分子推翻了弗拉基米爾.梅恰爾(Vladimir MeËiar),與此一樣,他們組織了運動來「搖動投票」。流行的搖滾音樂會與出去投票的信息相結合。他們設計了一個口號,「Vreme je!」即「時機已到!」或「現在是時候了!」而這恰恰是一九八九年人們在布拉格所喊的口號。隨後他們找到了一個更好的口號,「Gotov je!」即「他完蛋了!」作為這場革命的名言,塗在米洛塞維奇的海報上,寫在帽子和橫幅上,塗在這座城市的牆壁上,還被十萬人喊著。
在這個獨立活動的世界中,還有許多人——在斯洛伐克,他們被稱為「第三部門」——致力於該事業。獨立的民意調查者(其中一些人由美國資助)會定期作調查,調查表明科什圖尼察正在取得勝利。競選志願者和獨立的選舉監督人員數不勝數。在後共產主義時代的歐洲,西方在「民間團體」項目上浪費了數百萬美元。但是這次,在這裡,確實是物有所值了。
其次是意見迥異的反對黨最終團結起來的事實。可以肯定的是,並不是所有反對黨。最大的反對黨,即武克.德拉斯科維奇的塞爾維亞復興運動黨(Serbian Renewal Movement),拒絕加入。此外,蒙特內哥羅總統米洛.久卡諾維奇(Milo DjukanoviÊ)呼籲抵制選舉,因而讓米洛塞維奇實際上拿到了所有留下來的蒙特內哥羅人的選票。但是還是有十八個黨一起加入了塞爾維亞民主反對黨(Democratic Opposition of Serbia)。其中最大的黨是民主黨,該黨黨首是反對派領導人佐蘭.金吉奇(Zoran DjindjiÊ),他任職很久了,但容易妥協,不得人心。
米洛塞維奇敗北的第三個原因是,金吉奇和其他人徹底平息了他們內部的爭執,一致提名讓沃伊斯拉夫.科什圖尼察當候選人。科什圖尼察是小塞爾維亞民主黨的領袖,該黨在二十世紀九○年代初從民主黨分離出來。科什圖尼察不太願意去競選—他自嘲道,自己是第一位猶豫不決的選民,但這是一個完美的選擇,因為他集反共產主義、民族主義、不腐敗和遲鈍四種品質於一身,獨一無二。
科什圖尼察從來都不屬共產黨。他是一名憲法律師和政治學家,一九七○年的博士論文寫的是反對黨在多黨制中的作用。他後來翻譯了《聯邦論》(The Federalist Papers),還專門研究了托克維爾(Tocqueville)和洛克(Locke)。由於反對狄托(Tito)一九七四年頒布的憲法,稱該憲法對塞爾維亞人不公平,他被貝爾格勒大學開除。與大多數其他反對黨領導人不同,他竟然從未見過米洛塞維奇,直到十月六日,星期五,軍隊總司令內博伊沙.帕夫科維奇(Nebojsa PavkoviÊ)才給即將離任和上任的總統安排了一次簡短的會面。科什圖尼察自豪地告訴我:「因此我是在他垮台的時候第一次見到他的。」
他是個溫和的民族主義者,曾支持波士尼亞的塞爾維亞共和國,強烈批評北約在科索沃發動的戰爭。與德拉斯科維奇和金吉奇不同,人們從未看到他與馬德琳.歐布萊特(Madeleine Albright)過從甚密。轟炸期間,他一直留在貝爾格勒,而金吉奇逃到了蒙特內哥羅,或許正是擔心自己的小命不保。
他不腐敗。我基本上還未見過比他的黨務辦公室還簡陋的辦公室。他和妻子還有兩隻貓一起住在一個小公寓裡,開的是一輛破舊不堪的南斯拉夫牌汽車。這又與其他反對派領導人(尤其是金吉奇和德拉斯科維奇)形成鮮明對比。他們穿著光鮮亮麗的西服,開著快車,人們普遍認為他們貪汙腐敗。在後鄂圖曼帝國時代的世界裡,大多數政客都是這樣做的,由來已久。
他的一大劣勢是他的遲鈍。不過在這件事上,連遲鈍也是一項優勢。人們一次又一次地告訴我,他們喜歡他慢條斯理、行動遲鈍的風格。他們說,遲鈍非常受歡迎,與米洛塞維奇悲壯的裝模作樣和他的許多對手,比如說武克.德拉斯科維奇的誇誇其談形成對比。一位首席獨立記者告訴我:「你懂的,我想要一位乏味的總統,還想生活在一個乏味的國家裡。」
話說回來,畢竟科什圖尼察也沒有那麼遲鈍。他發現自己成為祖國解放運動的領袖,備受鼓舞(誰會不受鼓舞呢),於是帶來了一些英勇無畏又令人難忘的時刻。他在議會和電視台被占領的那天晚上所說的「晚上好,解放的塞爾維亞」將載入史冊。
九月二十四日,星期日,至少有二百四十萬塞爾維亞人在沃伊斯拉夫.科什圖尼察的名字旁邊畫了一個圓圈。當然,我們永遠無法確切地知道讓他們這樣做的所有動機,但是有人給我提供了兩個引人注目的部分解釋。
一個解釋與北約的轟炸有關。我問政客和分析人士,他們認為革命是何時開始的。有幾個人表示,常常噘著嘴說:嗯,老實說,科索沃戰爭結束的時候。在戰爭期間和戰爭一結束後,都在國旗下舉行過愛國集會,米洛塞維奇也從中受益。但是這也太荒唐,太「歐威爾」(Orwellian)了,國家電視台竟然聲稱這個歷史性的明顯戰敗是一次勝利:塞爾維亞的耶路撒冷—科索沃—輸得其所。在經濟方面,情況變得更加糟糕了,在轟炸的影響下,每一項勒緊褲腰帶的要求都是合情合理的。科盧巴拉煤礦的礦工—他們的罷工對這場革命起到了決定性的推動作用—告訴我,戰後他們的工資從平均每月一百五十德國馬克降到了七十德國馬克的低位。對此給出的解釋是為戰後重建交稅。但這讓他們怒不可遏。
正如韋蘭.馬蒂奇所說,當時米洛塞維奇「競選不是為了對抗我們,而是為了對抗北約」。然而,這沒有起作用,因為人們內心更深處認為:「不過,他對抗北約輸了,不是嗎?」如果馬蒂奇說得對,那麼科什圖尼察在不知不覺中成了他所譴責的轟炸的受益人。當然,這種解釋疑點重重,永遠無法證實。但戰爭推波助瀾引發革命在歷史上並不是第一次。
第一章 天鵝絨革命,綿延不絕
米洛塞維奇的奇怪倒台
二○○○年十月五日,星期四,塞爾維亞人衝進位於貝爾格勒的議會大樓,從燃燒著的窗戶中揮舞著旗幟,並占領了國家電視台的總部(有一位反對派領導人曾經將它們稱為「電視巴士底獄」),這看起來像是一場真正的舊式歐洲革命。攻打冬宮!攻陷巴士底獄!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這個共產主義終結後繼續掌權的最後東歐統治者、「巴爾幹屠夫」會步上所有暴君的後塵。有激動人心的報導稱,三架飛機正在將斯洛博丹.米洛塞維奇及其家人送出國。也有報導稱他像希特勒一樣躲在地下掩體中。他...
推薦序
老英國自由派的猶豫/梁文道
一
據說,今天的新聞就是未來的歷史。這句話簡單直接,似乎大家都能明白它的意思,甚至還能同意。但只要稍稍一想,就會發現這句話其實問題重重。例如,它似乎隱含了一個標準,一個什麼事情能被寫進歷史的標準;難道只有今天被新聞媒體報道過的事實才夠得上歷史的殿堂嗎?當然不,因為我們在報道新聞的時候,在判斷什麼事情才有新聞價值的時候,總是已經先有了一套預設,而這個預設又總是離不開我們這個時代的視界;明天的史學家憑什麼要全盤接受我們這個時代的視界呢?此所以重大的史學進展往往和新史料的發掘相關;那並不只是新發現了一批被人遺忘的文檔那麼簡單,而是更根本地把一些前人根本不看重也根本從未想過要入檔留存的東西當成史料。比方說樹木的年輪,前人可曾覺得這是訴說他們那個時代事實的重要線索嗎?可今天的史家已能學會在一片樹林的年輪裡判讀過去氣候變化的痕跡,從而掌握往昔人們生活勞作背後的自然條件。所以我們不妨大膽地說,今天的新聞固然可以是未來的歷史,但對今日新聞標準的疑問更有可能是未來歷史學者的重點。
事實,乃是現代史學的核心問題之一。不只是事實如何發掘,更是事實到底可以證明什麼的問題。自從海登‧懷特(Hayden White)以降,一種忽略事實與證明之關係,轉而強調事實被詮釋被敘述的傾向(或者可以叫做後現代傾向),就漸漸又變成史學主流的趨勢了。因為什麼算是史料,什麼叫做事實,基本上是個看你把它們放在什麼框架之下敘說,又如何敘說它們的問題。畢竟,任何時代的人用以了解他們那個時代的視界及價值標準,都是一些可以說出來的敘事,並且還可以不斷重新敘說。所以今天當我們在談歷史的時候,講「故事」、「敘述」和「書寫」乃是一件很時髦的事情,幾乎恨不得把歷史看成是一套像小說似的純粹敘述技藝。相反,依舊堅守某種單純甚至天真的事實之力量,則是不合時宜的,令人打呵欠的。所以,提摩西‧賈頓艾許(Timothy Garton Ash)的《事實即顛覆》不可能是一本很符合潮流的書,因為它連書名都很老派。就像他在是書序言裡所講的,他依然相信「事實具有顛覆性,能夠推翻民選領導人和獨裁者、傳記作家和自傳作者、間諜和英雄、拷問官和後現代主義者的斷言,能夠推翻謊言、半真半假的東西和神話,能夠推翻所有『為了安慰悲慘之人而脫口而出的演講』」。這是真的嗎?事實本身就具有這樣的顛覆性嗎?還是說編纂事實和安排事實的新敘事使得事實顛覆?
賈頓艾許在英語世界和歐洲可是一個響噹噹的名字,當過英國《觀察家》雜誌的編輯,後來在《衛報》有固定的專欄,而且還是牛津大學「歐洲研究」教授,曾經長年住在東德、波蘭和捷克,跟哈維爾與華勒沙變成了老朋友,也被人認為是英國前首相布萊爾身邊的顧問,穿梭於學院、政壇和大眾媒體之間,其著作讀者不計其數。老和他筆戰的新左派史學大師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甚至(帶著貶義地)說他是冷戰末期推倒東歐共產政權最有力的一個聲音。但是直到今天,華文世界才譯出了他這部作品,算是和中文讀者的第一次接觸。雖然我不能同意他在很多問題上的看法,可我還是長年閱讀他的著述。且引一句當今左派大紅人齊澤克的話:「儘管他是我的政治對手,我也一直認為他那些豐富的精確觀察仍是值得閱讀的,可以作為東歐滄桑劇變的可靠材料來源。」的確,整個英語世界大概很少有人能比他更明白前東歐究竟發生了什麼事,那是他的本行領域。在他迄今最出色最動人的著作《檔案羅蜜歐》(The File)當中,他回到德國翻查公開了的斯塔西檔案,發現不少當年圈子中的朋友原來都是祕密警察的線人,曾向當局報告他這個英國人的言行和心理,這個發現把他引向了一段充滿陰鬱氣氛的溯往旅程,讓我們看到了人間情誼的脆弱與極權社會最深處的秘密。這種經歷不是每個外國人都會有的;就算有,也不會有他那種專業史學訓練所賦予的識見和涵養,好把這個經歷寫成一部雖然體量不大但是分量十足的深度回憶。
為了方便理解,不妨拿中文讀者比較熟悉的伊恩‧布魯瑪(Ian Buruma)作比。布魯瑪的對象是日本和東亞,而賈頓艾許則可說是東歐的布魯瑪。他倆都是記者型的學者,或者反過來說是學者型的記者。從歐威爾開始,記者就已經取代了那種會渲染異國風情和浪漫化自身經驗的傳統外遊作家(例如吉卜林,他可以把他從未去過的曼德勒寫成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成為比較可靠也比傳統學者有趣的外國知識來源。所以當前市面上介紹各國情況的非虛構書籍當中,那些駐外記者的作品總是最受歡迎的。他們曉得怎樣和公眾讀者溝通,又有長年的第一手經驗,有的甚至還具備了相當不錯的學養。賈頓艾許和布魯瑪就是這類人中的佼佼者,是二十世紀後期大眾傳媒國際化年代的新型知識分子。他們有點像人類學家,在祖家和他鄉之間迂回,因此往往能在一段距離中清醒觀察本地人視而不見的事實,然後再把它們放在另一個框架之中考察省視。當然,賈頓艾許同時還是個歷史學家,他對德國史的瞭解要比許多德國百姓厚實得多,於是他在看待今日暗角的時候就有了一道從往昔深處照下來的微光。
然而,《事實即顛覆》並非典型的賈頓艾許。因為東歐在他這部文集所占的分量真是太少了;相反,他寫了很多他不熟悉的地方,例如伊朗、緬甸,甚至香港。於是問題出現了,他憑什麼去寫那些他沒有長住過的土地?又憑什麼去和當地人溝通(訪談是記者獲得事實的首要手段,因此通曉當地語言一向是學者型記者的基本要求。賈頓艾許會波蘭文、捷克文與德文,但他懂得波斯文嗎)?他甚至從來不是研究伊斯蘭的專家,他怎能寫那麼多關於歐洲穆斯林的評論呢?當所有通向事實的管道都不是那麼紮實,當事實本身都難以獲致的時候,事實還可能有顛覆的力量嗎?
二
雖然提摩西‧賈頓艾許在牛津大學教書,是個有地位的歷史學家,但他對學院裡的理論發展似乎沒有太大興趣,所以他不會像卡洛‧金茲伯格(Carlo Ginzburg)那樣,在史學方法論上細緻探討事實、證明與修辭的關係。他用心的事實問題,是種更接近新聞記者專業關懷,更貼近常識意義,或許因此也更容易為人理解——同時也更容易犯錯——的問題。比如在談到第二次波灣戰爭的時候,他似乎完全接受了時任美國國務卿鮑爾的說法,真的相信伊拉克擁有傳說中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把它當成事實。結果呢?他自然錯了。在整個伊拉克再度陷入分崩瓦解的今天,「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就像個不好笑的笑話一樣。不只如此,賈頓艾許在那篇文章裡頭竟還說道:「海珊政權是當今世上最令人厭惡的政權之一。他對庫德人進行了種族大屠殺,還讓自己的人民生活在恐懼中。推翻他對他的國家和該地區而言都是福音。無論戰後的伊拉克會多麼混亂——肯定會混亂,就像戰後的波士尼亞、科索沃和阿富汗一樣——它幾乎已經不能更糟糕了。」可今天的事實卻顛覆了他當年的判斷,這大概是所有時事評論家的尷尬。
《事實即顛覆》原書出版於二○○九年,賈頓艾許本來有機會刪掉這篇他自己都很後悔當時弄錯了事實的分析;可他沒有。一來,就像他所講的,錯了就是錯了,不掩過乃是道德義務。二來,我猜讓他可以稍稍放心的,是他毫不掩飾地在那篇文章題目裡頭就已經表達出來的態度;它叫做「為騎牆派辯護」。也就是說,儘管他相信「大規模殺傷力武器」是個事實,相信海珊政權垮台之後的伊拉克一定會更加幸福,但他仍然不敢輕言美國及其盟友入侵伊拉克就一定是對的。因為他覺得反戰派的主張也很有道理,也很說得過去。
那他究竟站在什麼立場?不要忘記,那可是個黑白多麼分明的時刻。布希聲稱:「你要不是站在我們這邊,就是站在他們那邊。」中國則有人一邊看著電視裡的世貿大樓倒塌一邊拍手叫好,同時又有一大群自由派知識分子聯署宣布「今天我們都是美國人」。戰或不戰,義或不義,幾乎沒有任何灰色地帶,而賈頓艾許居然要為騎牆派辯護?沒有立場?那你寫這篇東西幹什麼?他的解釋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所有人都必須這樣做,熱情洋溢,過分簡單地相信複雜的兩難處境中的一面,即使這樣確實可以讓電視更好看。」他甚至認為,這不單是他個人的態度:「我的直覺是,如果你在黑夜中為東尼‧布萊爾注射真相的血清,他將基本上坦承這種自由派的猶豫不決。」「自由派」,就是這裡頭的關鍵詞了。
自由派,或者自由主義者,尤其是老派的英式自由主義者,並不是像時下中國許多施密特及施特勞斯的信徒所以為的那樣,是批沒有價值傾向的虛無論者。最起碼,自由主義者要相信言論的自由。好比賈頓艾許,他可以同情歐洲穆斯林的處境,但他絕對不能接受因為信仰受到冒犯,於是就理直氣壯地跑去殺掉敢替先知造像的漫畫家。而且他還是老派的、洛克式的英國自由主義者,主張「所有神明的信奉者與那些堅持沒有神明的人,自由平等地在廣場上試一試」;所以他比較不贊成法式啟蒙運動的路子,乾脆不准任何神明的信奉者——不管你是佩戴頭罩還是十字架項鍊——出現在廣場之上。這樣的自由派會擁抱一些最基本的人權,所以當年他要和哈維爾等東歐異見分子站在一起,主張出版結社的自由。這樣的自由派還會看重一些最顯眼的事實矛盾,不屑於理會對那些矛盾的各種深奧辯解,所以他要說前東德禁止了自己國歌的歌詞(因為它歌頌「統一的德國」),是對自己覆滅的恐懼(因為它害怕會被西德統一)。我們知道,除了前蘇聯和前東德,這世上還真有些政權害怕人民過度認真對待國歌與執政黨的黨歌,而且居然有人辯說那是「複雜國情與時代的錯位,不能簡單判斷」(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在賈頓艾許這種自由派看來,你擔心人民把國歌當真,這就是個非常簡單的事實問題,沒有什麼好解釋的。
老自由派的真正麻煩不是價值虛無,而是對付不了種種身分認同困擾背後的激情。在英國人算不算是歐洲人這個大題目上,懂得歐洲並且親近歐洲的賈頓艾許分析過其中各個應該考慮的條件之後,再度擺出了騎牆的態度:「我的結論?沒有結論,這是因為身份研究的本質很少會有明確的發現,也因為英國身分的特質。或許『沒有結論』的聲明本身就是一個結論,甚至還是一個重要又積極的結論。」身分認同也好,政治立場也好,大家通常要求的是明確的結論,可賈頓艾許這種老英式自由派通常卻只能提供傾向。他歡迎前波蘭和前捷克政權的倒台,但他也看到了整個轉型的困難。所以他當然不能像某些把「自由化」當成神祇來朝拜的人那樣,不顧現實地迷信明天一定更好;但更不能如另一些憤慨現實的人,走上懷念老日子,又或者保守國家主義的道路。像賈頓艾許這般的自由主義者,總是要在信念支撐的理想傾向與層出不窮且困擾理想的事實之間,進退猶豫。
由於《事實即顛覆》離開了賈頓艾許熟悉的安全地帶,因此他在這部文集裡頭變得更像那些什麼國家的事都能夠暢談一番的「國際問題專家」,這部書於是就更能考驗他身為記者、評論家和公共知識分子的能耐了。又由於他在事實材料的擁占上不具優勢,所以帶動他寫作的信念和傾向就會變得更為突出,但也更容易受到挑戰。他是個記者,把自己的寫作類型規定為「當下歷史」(history of the present;切勿誤會,這不是傅柯所說的那種「現在如何成為現在的歷史」,而是冷戰「圍堵理論之父」喬治‧凱南推介的學術與新聞的混合寫作),所以他當然要發掘事實,最大程度地親近現場。但他究竟是個歷史學家,就算不愛談太過哲學化的史學方法論,卻也不能百分百地信任從現場帶回來的材料:
一九八九年,布拉格天鵝絨革命期間,瓦茨拉夫‧哈維爾身邊的一群人在地下魔燈劇院一間奇特的玻璃牆房間裡會面,做重要的決定。大多數時候,我是唯一在場的外人,肯定也只有我一個人拿著一本筆記本,試圖記下他們說的話。我記得當初想:如果我不記下來,就沒有人記下來了。像大多數歷史一樣,它也像倒入下水道的洗澡水一樣一去不復返。但是這樣寫成的歷史,基礎是多麼脆弱……記憶問題就是見證人問題的核心所在……記憶是一個可以重新加工的CD,會受到不斷地加工,而且以一種特殊的方式重新加工,不僅讓我們理解故事,還讓我們感到更加舒服。
歷史學家賈頓艾許疑慮的,大抵就是這種舒服,把事實裁剪修整得較為合體,較為符應論點邏輯的舒服。老式英國自由派賈頓艾許所疑慮的,則是讓自己皈依某個既定立場的舒服。他寧願讓理想和傾向不停在現實上頭對焦,找不著安穩的落腳之處;他寧願讓現實持續地發出噪音,擾動理想世界的安寧。所以他總在猶豫、進退。在我看來,這樣的態度,或許就是這本書值得當今世人一讀的理由。
老英國自由派的猶豫/梁文道
一
據說,今天的新聞就是未來的歷史。這句話簡單直接,似乎大家都能明白它的意思,甚至還能同意。但只要稍稍一想,就會發現這句話其實問題重重。例如,它似乎隱含了一個標準,一個什麼事情能被寫進歷史的標準;難道只有今天被新聞媒體報道過的事實才夠得上歷史的殿堂嗎?當然不,因為我們在報道新聞的時候,在判斷什麼事情才有新聞價值的時候,總是已經先有了一套預設,而這個預設又總是離不開我們這個時代的視界;明天的史學家憑什麼要全盤接受我們這個時代的視界呢?此所以重大的史學進展往往和新史...
目錄
導讀 老英國自由派的猶豫 梁文道
序言
第一章 天鵝絨革命,綿延不絕
米洛塞維奇的奇怪倒台
國家召喚我
烏克蘭的橙色革命
這不是革命
1968和1989
第二章 歐洲和其他令人頭痛的問題
機器中的鬼魂
英國屬歐洲嗎?
歐洲實力有道德基礎嗎?
孿生兄弟的新波蘭
帝國的變遷
為什麼英國在歐洲
歐洲的新故事
國歌
啊,裂縫,屬你的牆在哪裡?
完美的歐盟成員國
第三章 伊斯蘭、恐怖和自由
有好的恐怖分子嗎?
阿罕布拉
歐洲的伊斯蘭
無形的前線
破除禁忌
尊重?
世俗主義還是無神論?
沒有如果,沒有但是
第四章 美國!美國!
總統先生
「九一一」
美國的反歐主義
為騎牆派辯護
左巴布希
世界的選舉
密蘇里州的華沙
與歷史共舞
自由主義
第五章 西方之外的世界
緬甸的美女與野獸
隱遁伊瑪目的戰士
東西相接
穆斯林兄弟會對抗法老
無上帝之城
超越種族
第六章 作家和事實
葛拉斯的棕色記憶
我們腦海中的斯塔西
我們這個時代的歐威爾
歐威爾的名單
「英國知識分子」是矛盾修辭嗎?
「我是柏林人」
事實文學
第七章 尾聲
大象,泥足
去文明
風琴裡的老鼠
致 謝
導讀 老英國自由派的猶豫 梁文道
序言
第一章 天鵝絨革命,綿延不絕
米洛塞維奇的奇怪倒台
國家召喚我
烏克蘭的橙色革命
這不是革命
1968和1989
第二章 歐洲和其他令人頭痛的問題
機器中的鬼魂
英國屬歐洲嗎?
歐洲實力有道德基礎嗎?
孿生兄弟的新波蘭
帝國的變遷
為什麼英國在歐洲
歐洲的新故事
國歌
啊,裂縫,屬你的牆在哪裡?
完美的歐盟成員國
第三章 伊斯蘭、恐怖和自由
有好的恐怖分子嗎?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