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養孩子前別讓情緒左右你
相信所有的父母一定都同意,孩子出生的第一年,絕對是你最手忙腳亂的一段日子。好不容易適應多了一個孩子的生活,你卻發現新的挑戰接踵而來,因為孩子開始有脾氣、懂得鬧情緒了。面對一個話說不太清楚,動不動就尖叫哭鬧的小人兒,實在很難有父母能夠做到完全不動怒的,於是你對孩子說話的音量變大了、耐性也變差了。但更讓人頭大的是,孩子並沒有因為你的厲聲管教,收斂自己的行為,脾氣還好似越來越差,一點點不順他意的小事就大吼大叫,跟嬰兒時期那個逢人就笑的小天使簡直判若兩人。
當你思考著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時,覺得「明明該罵的都有罵、該教的都有教,為什麼小孩還是講不聽」,有沒有想過,孩子之所以失控,或許有可能就是因為身為父母的你們,先用失控的方式和孩子溝通,導致他們只懂得用這樣的方式表達情緒。
家庭是孩子學會情緒表達的第一站,孩子更是反映父母行為的一面鏡子。父母若是永遠只用情緒化的方式和孩子對話,那麼孩子學到的溝通方式一定也是如此。反之,如果孩子自小從爸爸媽媽身上學到的,就是「好好說話、好好表達情緒」,那麼在陷入傷心、憤怒、失望這樣的負面情緒時,孩子便會從過往和父母相處的經驗中,慢慢習得情緒表達的正確方式。
所以,要想教養好孩子的情緒,做父母的得先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Lesson1. 你的情緒失控影響孩子這麼多!
雖然說每個孩子的氣質和個性都是天生的,但不可否認,父母親後天的教養方式,也是影響孩子個性養成的重要關鍵。
很多人總認為孩子年紀小,什麼都不懂,大人的情緒失控對孩子而言沒什麼,但你知道嗎?其實早在寶寶還在媽媽的肚子裡,就能隔著羊水,憑聽覺感受自己身處的環境氣氛喔!
(1)懷孕開始準爸媽情緒影響胎兒這麼多
打從寶寶在母親體內成長開始,母親每天的情緒就和寶寶息息相關。懷孕期間,寶寶每天透過臍帶從母體獲得的,不只有營養和氧氣,媽媽的情緒反應,肚子裡的胎兒也是全盤接收的。媽媽心情愉快,寶寶在體內也能感受到,而當媽媽有負面情緒出現時,會刺激體內腎上腺素的分泌,並且通過胎盤,使得寶寶也處於不安的情緒之中。更驚人的是,孩子的情緒不只在母體內受到影響而已,甚至可能會到出生後,情緒的穩定度都不如母親懷孕期間愉快平和所產下的寶寶。由此可見,我們所說的「胎教」,不是沒有道理的。
英國曾有精神病學家的研究顯示,孕婦的過度焦慮,不但可能引發胎兒健康的風險,也容易使他們在日後成長過程中,發生情緒和行為方面的問題。所以為了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健康著想,不只母親在懷孕期間要保持心情的愉悅平靜,身為另一半的丈夫,也要盡可能地體恤太太懷胎十月的辛苦,給予孕媽咪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畢竟另一半的體貼和愛,絕對是穩定孕婦情緒的最大力量。
而夫妻之間感情的和睦與否,或多或少也會影響到腹中的胎兒。因為人在激烈爭吵的狀況之下,血管會收縮、血流也會加快,這肚子裡的寶寶而言,都是不當的刺激,甚至有專家認為,這會使胎兒腦部產生一種不安的荷爾蒙,造成胎兒的恐懼。大聲爭吵的聲音,對聽覺敏銳的胎兒來說,更無疑是一種噪音,懷胎十月都處於這樣情緒中的寶寶,如果出生之後特別愛哭鬧,也不用覺得奇怪了。
所以從懷孕開始,準爸爸準媽媽就要學習用理性和平的溝通方式,取代情緒化的言語甚至肢體衝突,這不只對肚子裡的寶寶好,夫妻間的感情也不會因為長期的爭吵而磨損。不過為人父為人母的情緒課題,其實在寶寶出生之後,真正的考驗才算開始…
(2)出生之後 新手父母情緒影響寶寶這麼多
許多父母滿懷欣喜,期待寶寶的到來,懷孕期間不知在腦海中幻想過幾回,要用什麼樣的方式教養自己的孩子。但事實卻是,照顧新生兒的疲累,很快會掩蓋過一開始迎接新生命的喜悅。畢竟新手父母除了睡眠不足之外,還要生出體力照顧哭鬧不休的寶寶,生理、心理雙方面的壓力排山倒海而來,情緒會失控是難免的,更遑論還有餘力去顧慮,自己該用什麼樣的語氣和態度面對寶寶和另一半。,尤其是寶寶剛出生的頭三個月,是新手父母最手忙腳亂、情緒最容易失控的時候,初為人父、人母的煎熬和考驗,更有可能讓夫妻之間變得衝突不斷,導致寶寶從出生開始,就在充斥爭吵聲的環境下成長,這對孩子的性格和情緒養成,都有一定程度的傷害。
不要以為這麼小的嬰兒什麼都不懂,其實寶寶從一出生,被母親抱在懷裡吸吮到母乳的這個動作,就可以使他們透過與媽媽的肌膚接觸,穩定剛脫離母體的不安情緒。美國加州大學和紐約大學也曾在心理期刊發表過一篇相關研究,研究結果指出,嬰兒可能藉由和觸覺、母親說話的語調或臉部表情,甚至是氣味,來感受母親的情緒變化,所謂的母子/女連心,可以說就是這個道理。而雖然爸爸不像媽媽那樣,可以透過心跳聲、餵母乳這些肢體接觸給予寶寶安全感,但爸爸的情緒穩定與否,也是影響孩子心理狀況的重要關鍵。已經有不只一項的研究結果指出,在父親持續陪伴和照顧下長大的孩子,會比缺乏父愛的孩子來得更有同理心和慈悲心。而成長過程中少了父親關愛的孩子則比較容易產生情感障礙,像是缺少安全感、容易焦慮、具攻擊性…等等。所以這個時代的父親不能再像過去那樣,抱持著「男主外,女主內」的舊式想法,認為育兒是母親的責任,身為爸爸的自己,只要負責賺錢養家就好,畢竟孩子是夫妻雙方愛的結晶,任何一方都不應該在教養這條路上缺席。
可惜的是,大部份的人都認為新生兒只需要吃飽、睡飽就好,卻忽略了新生時期是父母與寶寶之間,建立默契與信任基礎的最佳時期。假始爸爸或媽媽其中一方,動不動就對寶寶的哭鬧,顯露出厭煩或生氣的態度,不但沒有辦法讓寶寶停止哭泣,父母親不耐煩的語氣,反而會讓寶寶心生畏懼,造成親子間的疏離感。而對於同屬育兒新手的另一半,即使對方照顧寶寶的做法或觀念,和自己有很大的出入,也不要急著指責或糾正,畢竟在這段期間,新手爸媽最需要的是另一半的陪伴與體諒,情緒化的責怪與叨唸,只會讓彼此在承受睡眠不足的生理煎熬之餘,也陷入沮喪和怨懟的心理折磨,連帶地影響到自己面對寶寶的情緒。
新生兒時期可以說是最磨人的一段時光,但假始爸爸媽媽能以穩定的情緒度過,把握這個時期建立起寶寶對自己的信任和依賴,那麼對於日後親子間的相處,會有很大的幫助。
(3)成長過程 爸爸媽媽情緒影響孩子這麼多!
隨著孩子日漸長大,你一定也發現他們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個性特質也越發鮮明,情緒表達更是強烈和多面向。孩子開始會用言語表達自己的需求,不再像嬰兒時期那樣,只能被動地接受大人的安排,當然也會對爸爸媽媽訂下的規範和限制,產生疑問甚至不服。許多父母不明白孩子之所以會有這種轉變,是因為他們正在長大,自我意識自然也跟著增強,甚至會把孩子這些行為,當做是故意和父母作對,以致於無法平心靜氣地看待這段成長必經的過程,自己在面對孩子時也很容易情緒失控。
比較常見的狀況是,孩子已經在發脾氣哭鬧了,旁邊還伴隨著父母失控的咒罵:「吵死了,到底還要哭多久啊?」、「再哭我就揍你!」說這些話不但沒有辦法替孩子解決問題,其實也是在教孩子用情緒化的方法溝通對話。情緒失控再嚴重一點的父母,就是拿孩子出氣,把工作不順或和另一半吵架的怨恨,一股腦發洩在孩子身上,動輒體罰打罵。社會新聞裡讓人看了搖頭嘆氣的的虐童事件,就是因為照顧者自己的情緒控管出現問題,才會連累傷害了無辜的孩子。
父母情緒失控不但沒有辦法給孩子良好的身教示範,爸爸媽媽時好時壞的心情,也會讓他們感到無所適從,因為他們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又會觸動爸爸媽媽的情緒火山,招來一頓責罰打罵。不知不覺中,孩子便會選擇和父母「保持距離,以策安全」,以免一不小心又掃到颱風尾。而父母無緣無故對孩子發脾氣,不僅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懷疑父母對自己的愛。孩子也會在潛移默化之中,學到跟父母用一樣的方式宣洩情緒,這傷害的不只是親子關係的和諧,孩子長大之後的人際關係,也會受到相當程度的影響。因為長期處在這種家庭氛圍中的人,會變得比較沒有自信、不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所以容易對身邊的人發怒、生氣。
國內外不少的研究調查都證實了,經常受父母體罰的孩子,比較容易會有攻擊的行為。所以許多像是:紐西蘭、以色列、德國、芬蘭…等超過三十個以上的歐美國家,早已頒布禁止體罰的法律,可惜的是,東方父母深受「不打不成器」這種錯誤觀念影響,總認為孩子做錯事就是要「修理」,但在你出手的同時,有把握自己是心平氣和的管教,還是根本是打孩子發洩心裡的壓力?如果沒有把握,為什麼要讓自己失控的情緒,傷害親子之間的關係,還在無形之中做了最不恰當的身教示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