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人士一致推崇的登山COUPLE
GIGI(藝人)‧王迦嵐 (健行筆記主編)‧史丹利(熱血自由人)
張震(演員)‧張震嶽(歌手)‧詹偉雄(《數位時代》創辦人)‧謝哲青(作家、節目主持人)
在山的面前我學會寬容、找回自在,對自己負責。
從登山裝備、觀念、技術、路線,
寫一本與大自然的相處之道。17項登山必知裝備解剖——背包、登山鞋、帳棚、睡眠系統、飲水器具、頭燈、急救包……
10大登山技巧專業知識——打包、迷途辨位、機能穿搭、野營保暖、戶外飲食、體力恢復……
6種登山前的重要觀念——輕量化、對自己負責、無痕山林、登山禮節與禁忌、登山的終點……
4條最推薦的登山路線——春天桃山、夏天合歡群峰、秋天奇萊主北、冬天雪山主東……
《LIVE WILD山知道》是兩位熱愛山岳的登山客:楊世泰(阿泰)與他最重要的山友——妻子戴翊庭(呆呆)對大自然的生命分享。書中寫下了登山之於兩人的經驗與體悟、行路間遭遇的困頓和危險、登頂時震懾的雲海與光線,還有他們走過的每一座山頭。生長在登山世家,對登山思想、技能、文化背景知識淵博的阿泰,更以「裝備、技巧、觀念、路線」四大角度,羅列36條登山者必知必曉的「野外生存之道」,清楚實用的分類方式,深入淺出的知識彙整,是每一位喜愛登山與大自然戶外活動族群的必備守則。
山的浩瀚、人的渺小
從登山找回與大自然的相處之道
沒有任何一位真正的登山者會用驕傲的語氣說他征服了什麼高山,
相反地,面對「山」這樣偉大浩瀚的存在,反而要不斷縮小自我,並放大眼界,用像山一樣的胸懷包容各種好壞。
走進高山的世界,傾聽風、樹、雲、石、水、光的聲響,踏著渾厚的步伐,穩定且緩慢地向前邁進、向上攀升,在那靜謐的浩瀚天地間,享受巨大孤獨的洗禮,腦袋因而感到無比清晰,這是每一位登山者嚮往的心靈境界。登山並不像綁鞋帶或騎單車那樣,一旦學會就可對外宣稱「我學會了」,登山如同許多專業運動項目和技能,必須不斷地嚴格自我要求,精進知識和技巧,方能學會面對挑戰、任意自在,找回與大自然的相處之道!
裝備+觀念+技巧+路線——登山者必知必曉的野外生存36計A. HIKING GEARS 裝備篇
1. 背包
2. 登山鞋
3. 底層衣
4. 保暖外套
5. 風雨衣
6. 登山褲
7. 服裝配件
8. 帳篷
9. 睡眠系統
10. 飲水器具
11. 戶外廚房
12. 頭燈
13. 登山杖
14. 衛星定位手錶
15. 急救包
16. 貓鏟
17. 女子登山部品
B. HIKING TECHNIQUE技巧篇
18. 行前準備
19. 打包
20. 迷途辨位
21. 步行
22. 機能穿搭
23. 野營保暖
24. 清潔與衛生
25. 戶外飲食
26. 恢復
C. HIKING CONCEPT 觀念篇
27. 輕量化
28. 對自己負責
29. 無痕山林
30. 登山禮節與禁忌
31. 登山的終點
32. 不能丟在山上的是什麼?
D. HIKING ROUTES 路線篇
33. 桃山
34. 合歡群峰
35. 奇萊主北
36. 雪山主東
名人推薦
GIGI(藝人)‧王迦嵐 (健行筆記主編)‧史丹利(熱血自由人)‧謝哲青(作家、節目主持人)
————義氣相挺
張震(演員)‧張震嶽(歌手)‧詹偉雄(《數位時代》創辦人)
————專文推薦
GIGI
我人生唯一的一次百岳就是雪山,但當時天氣不佳並沒有攻頂就折返了。對於山,總是崇景與敬畏並存。謝謝這對可愛的夫妻,用他們的雙腳、滿腔的熱血,讓我可以用眼睛跟著他們,去實現未完成的夢!
王迦嵐
約翰.繆爾說:「到山裡一天,比讀一車書更有益。」進入並認識山,是一生最大的收穫。所以出發吧,最好的地方就在腳下!
史丹利
我本來是個喜歡海的人,但這對夫妻點燃了我對山的熱情。如果哪一天我開始熱衷起爬山了,那絕對是這本書的關係啊!
張震
我想,可以和喜歡的人、信任的人一起登山是件很爽的事,舒服自在又天然。
張震嶽
露營登山玩水事前準備非常重要,一定要把自己搞得很舒服,否則景再美卻餓肚子冷到靠北淋得濕嗒嗒還有心讚嘆山河嗎?
詹偉雄
我們走入山中,不就是要洗禮那巨型的孤獨嗎?不就是——安靜下來,傾聽風、樹、雲、石、水、光……之間,自然所吐露的萬千聲響嗎?
謝哲青
走入山林,讓我們尊重、理解崇高幽遠的自然之美。
作者簡介:
文字
楊世泰(阿泰)
出生於彰化,住在離海邊很近的鹿港,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畢 。二十五歲以前玩樂團,二十五歲以後玩戶外活動,單車、登山、慢跑都照單全收。跟隨父親的腳步進入山林,第一次上山信心滿滿卻以高山症狼狽收場,嘴巴喊著再也不要爬山了,身體卻誠實地拜倒在高山美景之下。
GQ風格評論: www.gq.com.tw/blog/knoxlivewild/
Blog: Live Wild (knoxyang.blogspot.tw)
Facebook: TaiTai LIVE WILD
攝影
戴翊庭(呆呆)
出生於花蓮,被奇萊山看著長大,實踐大學商業設計畢,曾任唱片企劃、平面設計、電影美術、品牌行銷等工作。多年前在網路看到嘉明湖的照片,當時雖然還不懂「山」,內心卻感動莫名 。當雙腳真的踏上海拔三千公尺的稜線時,身體就像被按下什麼開關似的,不自覺地流下眼淚,從此跟山產生無法分割的連結。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序01
靜謐山徑上的兩顆星星
撰文=詹偉雄(《數位時代》創辦人)
阿泰與呆呆,這對夫妻,是我鍾愛的山客典型,他/她們爬著山,有一種穩定的緩慢、見識飽滿的靜謐。
台灣不少山隊,每每沿途奔騰喧囂、插科打渾,他們也許想用高分貝話語激勵隊友,或者想藉此克服人類面對碩大無朋自然前之莫名恐懼——人能發出聲來,便知還有他人,自己並不孤獨。
然而,我們走入山中,不就是要洗禮那巨型的孤獨嗎?不就是——安靜下來,傾聽風、樹、雲、石、水、光……之間,自然所吐露的萬千聲響嗎?
看著他/她們的背影,讓我想起那些十九世紀攀登阿爾卑斯群峰的山客,他們由北往南,向著太陽的方向,爬著山,在某些突起的岩岬上,眺望雲朵,有一種穩定的緩慢、見識飽滿的靜謐。
靜謐,並不意味著靜止,或失語——雖然,我們某些時候確實會目瞪結瞠,說不出話來,譬如在南湖北峰崩壁前,目睹大濁水北溪深墜峽谷中蒸醞奔騰的水汽,直上直下一千公尺。
靜謐,在於對行路歷程的細細咀嚼:方才的恐懼、上一次的危險、震懾你的光線、撫慰你的苔蘚、病榻中的故友、一句有節奏的詩、冰凍的手指、發亮的石頭,等等。在行路中,知道了身體因為高差、迢遙路程、溫度、氧氣、負重……等諸般條件,而浮凸的那個無比真確的「自我」(Self),是的,在凝視雲海的片刻,哪一個人不因遠眺了「未曾謀面的自己」,而感到無比的震撼與悸動。
靜謐,也在於連結生命時間中,許許多多找不清關係的情節,你安靜地走路,藉著大自然給你的靈感或啟悟,把那些刻骨銘心的事一個個條理串接起來,爬完一座山,即是一煥然一新的「自我」走出山徑。所以,那「穩定的緩慢」便成了一種哲學的必然,從盧梭、斯文赫定到喬治馬洛禮,你都見不著那種發狠奔走的行路,恰恰相反,你應該盡其所能地在不失生命的前提下,待在山裡。
高山的世界中,山永恆地訴說著傲然與偉大,俾倪而神聖,但人們穿過歷史,細細言說,也織錦出一絲不懈的文明遺跡,像是一首協奏曲裡的獨奏樂器,和其龐然的背景拮抗交響;是的,這就是各種登山裝備的文化史。而在我的各個山友中,阿泰是博學者。
裝備,表層意義看,是幫助人們克服自然天險的工具,只管數值強度就好,但其實它另有深意:每一件裝備都是介於身體和自然之間的人造物,我們選擇這一件或那一件,既植基於身體的個人體感,也來自我們對某個生命感受的獨特抉擇;在山裡走久了,便明白裝備其實是「自我」的延伸。世世代代裝備廠商的技術演進,不光是自然科學的能力發達到了哪一個程度,而是人們對理想自我想像的奔赴,這中間往往不是征服的傲慢動機,而是各種想和自然柔情共處的寄望,即便這點滴的演進,每每以生命的消逝為代價。
這些故事,就讓阿泰娓娓道來吧!
推薦序02
可以和喜歡的人一起登山是件很爽的事!
撰文=張震(演員)
我登山的經驗不多,一次嘉明湖,一次雪山。七歲之前,我和姥姥家都住在中央社區,每天早上,姥姥都會帶著我和我哥散步到山下的外雙溪,下午也會和附近鄰居小孩一起玩,我和我哥最喜歡在山上靶場前的大石頭上爬上爬下,這是我小時候與山的記憶。雖然之後我們搬下山了,但我依然喜歡戶外活動。
記得在我老爺最後要離開的幾個月,我常常去探他,不知該怎麼面對這種即將生離死別的情緒時,我開始到家裡附近的古道走走,走在山上時,我可以很自在、可以思考,也可以安靜下來面對自己。之後,我把這些經驗告訴我父親,他說這就是「禪」。
我想,可以和喜歡的人、信任的人一起登山是件很爽的事,舒服自在又天然。有一本可以分享登山建議的工具書真的很棒!我從來都不認為呆呆她是一個非常戶外、非常運動的人,不過她現在和阿泰的生活令人羨慕。台灣的山太美了,如果能安排出時間,我一定也要和我愛的人一起,一步一步的去看山的奧妙。
套一句碉堡了的爬山名言,為什麼要爬山?「因為它在那。」
推薦序03
走了啊,還睡!
撰文=張震嶽
大自然,這三個字對我來說意義非凡。小時候在依山傍海的漁村長大,暑假幾乎天天泡海水,寒假去山裡探險,這些成長經驗影響我,也伴我至今的美好回憶。長大後好動的細胞並未消失,對於戶外運動更是變本加厲,我騎單車、衝浪、露營、登山、滑板,極盡所能去體驗大自然給我的領悟,一陣亂玩,也學習到很多相關知識。
我常常跟朋友說一句話:「你要出去露營登山玩水幹嘛的,一定要把自己搞得很舒服,否則景再美卻餓肚子冷到靠北淋得濕嗒嗒還有心讚嘆山河嗎?哈!而且下次再也不來了。」這是很多人從事戶外活動的第一經驗,所以事前準備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這書可以給你一些方向和概念,它不是終極指南,卻能讓你瞭解親近大自然的同時,如何讓自己在過程中更舒服,更能享受上帝給我們的花花草草。OK的話,不仿翻翻看,然後計劃一次旅程。走了啊,還睡!
名人推薦:推薦序01
靜謐山徑上的兩顆星星
撰文=詹偉雄(《數位時代》創辦人)
阿泰與呆呆,這對夫妻,是我鍾愛的山客典型,他/她們爬著山,有一種穩定的緩慢、見識飽滿的靜謐。
台灣不少山隊,每每沿途奔騰喧囂、插科打渾,他們也許想用高分貝話語激勵隊友,或者想藉此克服人類面對碩大無朋自然前之莫名恐懼——人能發出聲來,便知還有他人,自己並不孤獨。
然而,我們走入山中,不就是要洗禮那巨型的孤獨嗎?不就是——安靜下來,傾聽風、樹、雲、石、水、光……之間,自然所吐露的萬千聲響嗎?
看著他/她們的背影,讓我...
章節試閱
前言
寫一本與大自然的相處之道
撰文=阿泰
從來沒有想過我的人生會跟「山」產生這麼密切的關係,如果解釋成受到大自然的呼喚似乎太過煽情,一開始走入山林的原因其實很簡單。
父親是地方登山會的會長,生性低調的他並不喜歡出風頭,所以當家裡出現一塊恭喜他成為登山會會長的高調大匾額時,週末偶爾從台北回老家的我,確實覺得非常非常地意外。有一段記憶很深刻,小學時因為我莫名其妙的推薦讓他成了家長會委員,工作內容大概就是偶爾捐一點錢,學期結束跟其他家長還有會長喝喝酒就好,他卻很生氣地覺得我給他找了一個大麻煩,當時他厭惡的表情一直深刻地印在我腦海裡。記得小學老師還把我叫到一旁,小聲地說雖然學校都有收到捐款,但希望我爸偶爾也可以出席會議跟大家交際一下。聽到老師這樣講挺不好意思的,不過要是沒有記錯的話,父親在那擔任委員的幾年裡,很瀟灑地保持了零出席紀錄。
這樣嚴肅、怕麻煩又討厭交際應酬的父親,竟然在人生的後半段當起會長,跟他的好朋友們一起快快樂樂地上山然後開開心心地喝酒,我想連他都是始料未及。
後來每次回家都會看到他得意地分享自己爬山的照片,但那是個沒有臉書跟智慧手機的年代,看照片得盯著小小的數位相機螢幕總覺得很麻煩,常常都是敷衍一下就轉頭繼續看電視,直到某天他分享了一張照片才真正勾起我的興趣。一大片綠色草原中間有一座寶藍色的湖泊,湖面像鏡子一樣閃閃發亮,晴朗的藍天沒有白雲,米粒大的三兩人影在湖邊散步,至今那個畫面在腦海裡仍像照片加了柔膠似的夢幻、美好,無法抹滅。父親說這是「天使的眼淚」,是臺灣高山最美的湖泊。有了那張照片,才對這種「老人運動」的刻板印象改觀不少,但也僅止於此,熱情依然放在當時最火熱的單車運動,完成環島或騎上風櫃嘴比爬ㄧ座百岳重要。
後來偶然在家發現一張裱框的玉山登頂證書,上面有張父親站在玉山主峰頂點的照片,文字說明他在二OO三年十一月十二日站上台灣最高點。登頂證書做得非常精美,不知哪來的念頭,突然覺得爬山很「酷」,竟然拜託父親無論如何都要帶我去爬玉山,完成這毫無來由的任性請求。不曉得他是抱著看好戲的心情,還是很高興兒子終於願意一起加入登山的行列,很快地就在幾個月後安排好登玉山的兩天一夜行程。
小時候父親就常在週末早上帶我們去「爬山」,但其實只是在彰化八卦山的幾條步道走走。從清晨到日出,熬過一兩個小時就可以被帶去用平常比較少吃的豐盛早餐,所以說是因為貪吃早餐而去爬山也不為過。憑著這麼一丁點不成才的「登山經驗」和仗恃自己騎單車累積的腿力,很自然地把登玉山當作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結果出發沒多久就開始上氣不接下氣,事先吃的紅景天膠囊還有特地準備的氧氣瓶對突發的高山症一點幫助都沒有,筋疲力盡走到舊排雲山莊就不支倒地,雖然隔天還是順利登頂,但下山途中一直嚷嚷著以後再也不爬山了:「玉山是我的起點也是我的終點!」。
不過很顯然的,玉山沒有成為終點,我還是不斷走在往山頂的路上。而且更難以相信的是,從一開始爬山只為了耍帥,到現在竟然可以出版一本以山為主題的書,人生真的很奇妙,大概就跟父親當上會長一樣「始料未及」。
與父親的共同話題因此變得比較多,原本不甚親密的關係也起了變化。在山上隱約覺得他好像很享受照顧我的感覺——畢竟兩個男人之間,即使是父子也有難以解釋的藩籬存在——所以我也很享受他享受照顧我的感覺,儘管他總是嫌棄我走得太散漫。兩個人都沒有說出口,但我一廂情願地認為這就是我那嚴肅、固執又不善言辭的父親所表達的鋼鐵溫柔。
母親也是登山會的一員,但她享受的是每個禮拜到溪頭,跟固定的朋友走固定的步道,在涼亭泡茶嗑瓜子,享受退休後的悠閒時光。因為自從那個把上坡當平地衝的父親把她帶到雪山東峰後,就常聽到母親掛在嘴上的那句抱怨:「吼!那個哭坡真的是驚死人,有夠歹行!」因為這個原因,上山前她總是輕皺眉頭問我真的要去嗎,要不要考慮輕鬆一點的行程啊,爬山很累耶。有時候甚至到有點囉唆的程度,彷彿爬山是在身上塗滿蜂蜜走進熊窩裡一樣危險的行為。但念歸念,每次下山回家還是會喝到她用心熬給我們補身體的雞湯,身上沾滿泥巴的衣服和臭襪子也照單全收,隔天全部洗得乾乾淨淨。這樣的母愛有點倔強,但是我欣然接受。
從只是想要一張精美的玉山登頂證書的小孩子,到現在成為一個下山後就想上山的大孩子,還有很多關於山的事情要學習。登山跟很多運動項目或是專業技術一樣,並不像綁鞋帶或騎單車那樣一旦學會了就可以對外宣稱「我學會了」,而是不斷地透過嚴格的自我要求來精進知識和技巧。沒有聽過任何一位真正的登山者用驕傲的語氣說他征服了什麼高山,相反地,面對「山」這樣偉大浩瀚的存在,我們反而要不斷縮小自我,並放大眼界,用像山一樣的胸懷包容各種好壞。學習面對挑戰,學習隨遇而安、任意自在。
幾年後自己也終於走到「天使的眼淚」——嘉明湖,在湖畔渡過我的三十歲生日。那一年辭掉工作,從生活了十幾年的台北回到家鄉鹿港,從第二個家回到第一個家,人生轉了一個彎又回到原點。趁著休息期間爬了幾座山,去了幾個地方,經過一段又一段的旅程,最後在日本的富士搖滾音樂祭認識了現在的老婆「呆呆」,也在結婚一年後陪她走回我登山的起點。
很高興透過登山認識了很多很多好朋友,也因為「山」而找到最重要的伴侶。「呆呆」這個名字會不斷地出現在這本書裡,往後人生裡最快樂的時光她也不會缺席。
感謝最親愛的兩位姐姐,你們是我魯莽人生的最強後盾,尤其是每次上山都會不辭辛勞幫我們照顧貓咪的二姐。
我並不是爬最多山的人,卻因為喜歡山而有機會跟大家分享書裡面的故事,總覺得有點不太好意思。但我無意書寫一本詳盡的聖經或百科,已經有許多前輩貢獻他們的知識和熱情,提供許多豐富的資訊給每個熱愛登山的朋友。這本書單純分享自己的見解和心得,希望大家用輕鬆的心情閱讀,也許能從這些芝麻小事找到共鳴,因為每個人都是彼此學習的對象。
裝備篇:背包
背包是裝備之母,因為它是背裝備的裝備。
「背包」一直在人生各個階段扮演重要的配角。小學時裝進課本、鉛筆盒還有零食玩具的大書包;急著長大,剛錄取第一份工作就買下不合時宜的老氣電腦包;或是往後身為人父,就需要一個能裝進奶瓶奶粉的「爸爸包」。各種形式、各種用途,但一般認知上,背包的使用還是以戶外活動或旅遊為主,而登山健行就是各種戶外旅遊形式中,最需要使用到背包的活動。因此剛開始接觸登山運動,大多數人第一個陷入考慮的抉擇就是「背包」。臺灣輕量背包品牌HANCHOR的總監說過:「背包是裝備之母,因為它是背裝備的裝備!」,很貼切地說明了背包在整個戶外活動裡的重要性。所以我的牆上總是少了一顆背包,道理就像女孩子的衣櫃總是少了一件衣服。
第一次登山跟朋友借了一顆來歷不明的背包,容量約莫是六十公升左右。說是來歷不明,是因為朋友擺明說那是仿冒的名牌包。但是我不以為意,一心在意的只有背包的外觀是否帥氣,完全沒有考慮過登山背包的特有功能、使用邏輯,跟自己以前認知的旅行背包是截然不同的玩意兒。因此當我用怪異的姿勢將背包上肩,沒有仔細調整肩帶腰帶,也沒有將背包內的裝備重量做均衡的分配,走在往舊排雲山莊,一般被認為是簡單輕鬆的林道上,卻讓自己如同走在深山竣谷一樣氣喘如牛、吃足苦頭。肩頸和腰椎傳來陣陣的酸疼和讓人頭昏眼花的高山症併發,等走到當天終點的山屋時已經不支倒地,完全無法想像還有人可以馬上再出發往玉山西峰攻頂。雖然隔天清晨還是站上臺灣最高點,欣賞海拔近四千公尺的日出美景,但回程的路上還是心有戚戚,對帶我上山的老爸直囔著以後再也不要爬山啦!不過想當然爾,我並沒有停止從事這麼美妙的登山運動,只是有了這次經驗,往後在挑選背包或是使用背包,就會用比較嚴格的標準來看待。
還有一次到合歡山的小溪營地看星星,天氣差就算了,我推薦呆呆使用我覺得很棒的背包上山,結果因為背長跟肩寬的細微差異,導致在第一公里就讓她背痛復發苦不堪言,爬山最需要使用的核心肌群失效,硬撐著身體在霧雨中抵達營地時已筋疲力盡。我的背包我背得很快樂,但呆呆心裡應該是唱著:「你的背包,讓我走得好緩慢......」。
這個教訓我一直記在心裡,時時刻刻提醒想要購買背包的朋友,每個人的負重能力跟自身的肌力、體力都有關聯,加上身體條件的差異,別人背起來覺得舒服的款式不見得適合自己,實際到店裡挑選並負重試背,遠比任何高評價或是高單價的背包還來得適用。
登山背包的挑選是一個學問,列入考慮的參數很多,在刷卡結賬之前,務必要釐清使用的用途和容量的大小,分得再細一點,還有依照脊椎背長或是腰帶寬度,或是分成男女專用的背包。攀岩、百岳、郊山、健行、溯溪、自行車,每一種活動都有對應的款式,但也有幾款多功能背包能夠符合不同的需求,比如說輕量的攻頂包也可以當作單車用背包,而攀岩包也常常被當作一般的登山背包使用。確認背包的用途及目的,可以幫助自己建立選購的雛形。
而「挑選多大容量的背包?」應該是最常被問到,且需要花很多時間解釋的問題。大部份的人都想要一款容量能適用任何用途的背包,要上郊山、登百岳,要輕、要帥、要便宜,卻忽略真正適合自己的選項。而事實上我認為大部份人挑選背包的尺寸都過大,造成多餘空間的浪費,或是因此收納太多不必要的物品而徒增重量。建議新手入門選擇一個容量四十五公升左右的背包,一至三天的行程都適用,原因是剛開始幾乎都是參加團體行動,公裝公糧的負擔比較少;而經驗較豐富後,比較懂得打包技巧和裝備取捨,四十五公升加上延伸外掛後也能應付最低的需求。
進階一點的山友,我會建議三種不同容量的背包都各買一個,用來應付不同的需求。一個十八公升左右的輕量小包,用作輕裝攻頂,也可當作日常使用的小背包,務必要挑選可以摺疊收納在大包內的輕薄款式。一個三十五公升上下的中背包,有簡單的背負系統,可以承受十公斤內的重量,一日單攻或是二日的輕鬆行程都能應用得宜。最後一個是重裝包,容量六十五公升或更大的登山包,適合三天以上的行程,極限負重可近三十公斤,如果打包得宜並使用輕量裝備,也可以完成七至十天天的長途行程。但是容量越大的背包,通常空包基重也就越重,如果想要走得輕鬆一點,可以挑選輕量包的款式,重量約在一公斤上下,比一般大容量重裝包輕了至少一半以上。
容量也關係到可背負的重量,購買背包之前最好參考原廠提供的數據,以容量六十公升的背包來看,熟悉的戶外用品店店長教我,將六十除以二點五得到二十四這個數字,代表最適負荷重量是二十四公斤,超過最適負重就進入極限範圍,恐怕背起來並不會太輕鬆。但即使背包的載重能力可以到達這個數據,也不代表自己能夠背到這種重量。越大的背包就背得越重,心理上會產生「反正還有很多空間,我多帶一些東西也無妨」的迷思,結果導致身體不堪負荷,影響後面的行程。
有大地詩人之稱的美國國家公園之父—約翰·繆爾(John Muir)有句名言:「我從來沒有認真花太多時間去準備一趟旅行,頂多隨手抓起一塊麵包和一些茶葉,丟進舊麻布袋裡,然後躍過後院的圍籬。我的行囊輕得像是松鼠的尾巴。」身為一個熱愛大自然同時也是環境保育先驅人士的約翰·繆爾,早在近百年前就傳遞這樣的思想,異地旅遊或是荒野健行,生理跟心理都不要帶上太多包袱,用最輕鬆的姿態,去體會陌生環境的衝擊和隨之而來的美好與酸苦。
而人生也像是一趟持續幾十年的健行,不同的人走在不同的道路接受不同的試驗,有些人走得長遠而有些人短促。走到終點之前,每個人都會遭遇聳立的高山與深邃的溪谷,也會走過平坦的草原和彩虹的起點。但是我們能夠背在身上的東西有限,如果能夠走得輕鬆自在,又何必將那麼多沈重的負擔壓在自己身上。
POINT
購買背包最快的篩選方法,請掌握以下原則:
一. 只生產背包或背包配件的品牌。
二. 背包有分尺寸跟性別的品牌。
簡單的產品線能夠讓品牌經營者更專注在擅長的商品,並做到最好。而有分尺寸跟性別的背包,代表開發者有思考到生理構造相異的人有不同需求,在細節的處理跟調整也會比一般不分男女的背包來得貼心。做到以上兩點,背包的品質跟評價自然就不在話下。
裝備篇:帳篷
文明社會稱之為「家」,在山上或是野地,它叫做「帳篷」。
我是獨生子,家人非常保護,也很難加入兩個姐姐的辦家家酒遊戲,所以從小就是一個很懂得跟自己對話的小男孩。總是有很多天馬行空的幻想,讀了很多故事書,蓋了好幾座城堡,也做了很多理所當然的蠢事。印象很深的是小時候非常嚮往帳篷,常常趁父母不在,用強力風扇將薄棉被吹起一個膨脹的空間,隻身躲在裡面,想像正在進行一場了不起的冒險。
我想每個人都需要可以躲藏的地方,像一個庇護所或是神殿,在裡頭找到得到救贖與自我,尋求靜謐和安慰。雖然成長過程中,一直沒有機會進入那個從小就憧憬的神祕空間,但在青春最精華的大學時期,每個週末流連在Live House或是練團室,躲在吉他手後面默默低頭打鼓,以小鼓為中心的那個圓,是自己建構的小小世界,就像亞歷山大超級遊民的一四二號神奇公車,在阿拉斯加無限漫延的荒野之地裡,仍有一個安心自處的空間。這個空間,文明社會稱之為「家」,在山上或是野地,它叫做「帳篷」。
長大後接觸登山活動,卻一直到幾年後的夏天走上加羅湖才初嘗高山野營的滋味。那是一次驚悚又美妙的經驗,也是首度體驗在戶外野營過夜的樂趣。費時費力辛苦地將帳篷與食物、鍋具背到山上的營地,寒風之中迅速卸裝,點亮溫暖的營燈並搭好帳篷,就地使用一旁的池水煮了熱湯暖身,在山上吃一碗熱騰騰的白米飯配炒肉青菜。那天沒有月亮,億萬計的星光匯成一道肉眼可見的銀河,寒冷的深山裡,在帳篷內挨著同伴的體溫沈沈睡去。體驗過這種利用有限資源所獲得的巨大滿足,很難不對高山露營著迷。
下山又過一段時日,才終於上網買了頂淺綠色的二手雙人帳,想說哪天一定用得著吧,卻一直苦無機會,直到認識呆呆。事後想想真是唐突,第二次約會就把人家帶到山上露營,幸好最後還是娶進了家門。
海拔三千公尺的山上溫度很低,摸黑走在陌生的路徑上找不到確切的營位,在稜線上找塊空地就隨意搭起帳篷。畢竟是第一次使用新帳,雖然有偷偷在家練習,但過程難免笨手笨腳。好不容易鑽進帳篷已是午夜,才發現挑選的營地竟是傾斜的草坡,一整晚兩個人像坐溜滑梯似地不斷下滑,但我們運氣已經很好了,原本山腳下還在下雨呢。
隔天清晨,陽光透進帳篷,打上一層迷離朦朧的薄光。揉揉眼睛,開門後看見太陽正從對面山谷間的雲海緩緩升起,隨後刺眼的橘紅色光芒濃烈得讓我們睜不開眼,溫暖的陽光像一個熨斗把心裡的煩惱都燙平,至今仍難以忘懷在那座被我們視為祕密基地的山頭搭起的祕密基地。從此以後,帳篷不再是童年那觸不到的幻想,它是野外的家,一種隨遇而安的浪漫,不管風雨多大、夜色多黑,是一座躲進去就能立刻得到安全感的神奇堡壘。
可是很多人沒有把帳篷當作必要裝備,因為台灣大部份的熱門路線都有山屋可以過夜,如果可以少背兩、三公斤的話,又何必那麼辛苦重裝上陣;加上商業隊盛行,包吃包住,初學者根本就是參加山屋保證班,那又何必背帳篷在身上練身體呢?
但千萬別忘記,假如運氣不好住進擁擠的山屋,密閉的大通鋪上與陌生山友並肩共眠,那撲鼻的臭汗味,還有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隆隆鼾聲,光是想到就陣陣頭痛。高海拔地區原本就很不容易入睡,要是加碼遇到上述情況,也只能祈禱自己比別人先睡著了。
住山屋或睡帳篷,有好有壞,很難分出高下,多上山幾次,嘗試兩種過夜方式,相信你能找到自己的答案。而我的答案,其實很明顯了吧。
POINT
購買帳棚實際要考慮的點有幾項:
重量
登山用的雙人帳重量一般落在兩公斤上下,超過三公斤就得考慮自己的負重能力和背包體積是否可以負荷。重裝上山露營非常考驗體力,保暖衣物加上炊具、食物基本上都是不能省的重量,睡眠系統的帳篷、睡墊和睡袋身,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減重的裝備。背得越輕,走得越遠,這可是基本道理。而部份山友會使用天幕搭成簡易帳或炊事帳,更靈活、更輕巧,但也更講究技術與經驗。
空間
雖然雙人帳就是給雙人使用,但必須考慮到還有其他裝備的置物空間。我自己用雙人帳,有時候遇到下雨必須把所有裝備都塞進帳篷時,空間的不足就變成很頭痛的問題。所以有些人即使只是兩人使用,也會購買三人帳爭取多一點空間,雖然多了一點重量,但至少整理裝備不用搞得滿頭大汗,或是怕睡覺轉身吵到對方。
三季帳或四季帳
四季帳又稱冬季帳或極地帳,可以應付更嚴苛的氣候,用於寒冷雪地或強風驟雨的地方,布料跟營柱都有特別加強,因此帳篷的總重量並不算輕。但以台灣的環境因素考量,一個防水、通風又抗反潮的三季帳(春、夏、秋三季適用)其實就已足夠。
單門還是雙門
只有一個出入口的帳篷雖然節省了重量,但半夜上廁所都要吵醒室友,費力地跨過對方才能出帳解放有點麻煩。雙開門的帳篷讓兩個人都有獨立的前庭空間,擺放登山鞋或其他裝備。
自立帳
有些超輕量帳蓬為了節省重量而不使用營柱,改用登山杖為支撐,紮營時需要比較多技巧跟時間,稱為非自立帳(Non-Freestanding Tent)。相反地,可以不用透過營釘、營繩,組裝後就能自行站立的帳篷就叫「自立帳」(Freestanding Tent)。想像一下在營區或是山上,強風陣陣或是陰雨綿綿,拉繩打釘真的比較不方便。營柱扣一扣就可以直挺站立的自立帳可以節省非常多時間。而且自立帳如果遇到無法打釘的木板或是水泥地照樣可以使用,非自立帳就有點棘手。
技術篇:迷途辨位
發現自己可能已經迷路,必須牢記「S.T.O.P.」這個口訣,並立即應變。
有時候人生會像是走到一個岔路口,往左往右似乎都是正確的方向,可是已經習慣筆直的路徑了,面對突如其來的選擇,常常會愣在原地不知所措。從成功山屋走回滑雪山莊的路上,遭遇「黑色奇萊」惡名昭彰、捉摸不定的天氣驟變,空氣中夾帶大量水氣的濃霧襲來,天空的顏色從一大片死白漸漸轉變為一大片的黑,入夜後走在能見度僅一公尺的小奇萊草原,記得明明快到登山口的路旁都是低矮的樹叢,在那一刻竟然看來就像是高聳參天的森林。
黑夜與濃霧,加上虛弱的身體,改變所有感官上的邏輯認知。白天裡宜人的風景,在夕陽消失於山的盡頭之後,就像切換了什麼開關似的,瞬間變得張牙舞爪。走在狹小的林道,兩旁的箭竹十分地具有侵犯性,好像巨大的骨牌從身旁一個接著一個快速倒下,我只能加快腳步,催促在後頭腳步踉蹌的呆呆快點跟上。但神智不清的她像失了魂一樣沈默不語,顧不得她難以解釋的精神狀況,當下只想帶她快點走出這片迷霧森林,回到那個我們熟悉的文明世界。但是當眼前出現一個沒有任何指標的左右岔路,茫茫然呆站在原地的時候,我確實慌張地不知該何去何從。
就像滾燙的蒸籠在眼前打開一樣,濃霧嚴重影響了視線,距離我後方兩公尺的呆呆只剩下一個模糊的輪廓,總是慌張地尋找她的身影,直到看見微弱的頭燈光源才能安心;驟降的溫度和體力也影響我的判斷能力,明明知道大方向是對的,登山口就在眼前一公里遠的地方,只要沿著清晰的路徑走就一定會走到終點,卻仍然被眼前不知用什麼力量投擲下來的關卡給阻擋腳步。我靜下心來,仔細尋找任何可以指引路徑的線索,顏色鮮艷的登山路條、小石堆,就連討厭的人造垃圾都希望它可以即時出現,告訴我們正確的方向。但我想得太美,這麼簡單清楚的路徑是不可能會有任何前人留下的指引。
最後我只能停下來,等待濃霧的空檔,試著尋找任何可以辨識的山形輪廓,並仔細回想第一天經過這邊的記憶,決定走向右邊,走了幾分鐘後發現下一個木樁,這才鬆了一口大氣。當我們走在最後一百公尺,雖然濃霧變成細雨,但緊繃的心情已經放鬆。
在終點我牽著呆呆的手,往山的方向鞠躬致意。
從登山口往停車場的方向走,經過松雪樓的時候,我身上背著兩顆沈重的背包,放慢步伐默默看著這棟位於海拔三一五O公尺,提供無數登山客過夜休息的台灣最高旅館。一樓的餐廳窗明几淨,透出明亮溫暖的燈光,裡面的遊客清爽整齊,桌上有冒出蒸氣的熱食,大家的臉上都掛著幸福的笑容。對於我們兩個狼狽的登山客,沒有人察覺到任何異狀,我好像踏入另一個次元的世界,表情木然地看著經過的人們。雖然已經安全了,逃離那片我們迫不及待離開的森林,卻好像仍有一小部份的自己留在那座黑色的山裡。往後每當我看著遠方的深山,總是會對著那些可能還在裡頭奮戰的「夥伴」加油打氣,默默祈禱他們能夠脫離險境,平安回家。
POINT
迷路請牢記「S.T.O.P.」口訣:
發生在臺灣的山難,很多都是因為迷途造成的遺憾,如果不能冷靜處理,一個小環節的失誤都會鑄成大錯。走錯岔路、誤入獸徑或是一時迷失方向,如果發現自己可能已經迷路,必須牢記「S.T.O.P.」這個口訣,並立即應變。
S(Stop):很多人一旦發現自己迷路就會亂了陣腳四處找路,但這時候應該立刻停止前進,冷靜停留在原地。
T(Think):靜下心來思考,想想是什麼時候開始迷路,或是發生了什麼狀況,身上有什麼裝備可以協助自己找到正確方向?
O(Observe):觀察周遭環境,看看是否有沒注意到的路標或指示;或是審視身邊的資源跟身體的狀況,有沒有條件在原地等候救援。
P(Plan):擬定計畫,通常原地待援是最好的方法。但如果經過以上三個步驟有把握找回正確方向,也可以設定自行脫困計畫,但條件必須相當齊全,包含保暖防水的衣物、足夠的糧食飲水、可遮風避雨的帳篷或露宿袋......等等,在尋找正確方向的路上必須沿途留下明顯的記號,如果計畫失敗,可以馬上返回第一個迷途點等待救援。
INTERVIEW
受訪者:鹿港登山會前會長/秀水登山會常務理事 楊清火
Q:在山上有沒有難忘的迷路經驗?是透過什麼方法才脫困呢?
A:有一年跟登山會的隊友走雪見觀霧縱走路線,兩隊分別從雪見跟觀霧兩地出發,計畫在中間處碰面後交換鑰匙然後開對方的車子回家。原本是個有趣的會師方式,結果崩毀的林道雖有山友打通但走的人不多,新路跡不甚明顯,沿途路條標示非常少見。結果似乎是誤入獵人路徑,在山上徘徊迷路近三個小時,還好幸運地聽見另外一隊的喧譁聲,透過聲音定位慢慢拉近距離才找到彼此。交換鑰匙後,兩隊人馬沿著各自留下的登山路條循跡下山。
還有一次擔任壓隊人員,從雪山北峰往主峰的路上起了濃霧,遠遠聽見兩個失散的隊友大聲呼救,於是我也不斷用聲音回應,甩動手上鮮艷的紅色外套,才讓兩個迷路的隊友免於誤入雪山西稜,順利從主峰回到三六九山莊。從此以後每次上山都會攜帶音量很大的哨子以備不時之需。
技術篇:野營保暖
在山上搭帳篷過夜會有多冷?很簡單,只有兩種答案——「好冷」跟「真的好冷」。
登山的保暖技巧可以概分成行進間和過夜時。行進間身體持續製造的熱能,在高山低溫的環境下仍可維持體溫不致覺得過冷,即使遭遇稜線刮起的陣陣冷風,或是天氣不好遇到下雨、下雪,其實都可以透過服飾穿搭解決寒冷的問題。戴一頂防風的保暖帽,搭件調節溫度的刷毛外套,外頭再罩上風雨衣,類似這樣洋蔥式穿法的效果和訣竅就不再贅述。
但是在山上過夜,身體處於休息狀態,失去運動產生的熱能保護,很快就會冷得發抖。在山屋這種室內空間還算暖和,但如果在海拔兩千多公尺,甚至超過三千公尺的高山紮營,和低溫對抗的法寶就不只是多加幾件外套而已了。
常有人問我,在山上搭帳篷過夜會有多冷?很簡單,只有兩種答案——「好冷」跟「真的好冷」。即使夏季白天艷陽高照,入夜後仍是冷得直打哆嗦;更別提秋冬季節寒流來襲,那種的寒意有多令人難受!
有年二月走白姑大山,第一天走到海拔兩千八百六十公尺的司晏池營地,白天天氣晴朗,甚至有點曝曬,據氣象局預報當天沒有寒流鋒面。由於已屆融雪時分,營地也未在雪線之上,照道理應該是一夜好眠。可是從地底竄起的寒意,從皮膚表面穿過地布、睡墊刺進骨髓,再從細胞深處蔓延到身體每個角落,在帳篷裡就像是睡在冷凍庫一樣痛苦!清晨三點起床整裝,拉開內帳發現外帳內部結了一層厚厚的霜,用指甲刮掉,手指頭立刻凍得發白。
歷經幾次冷得受不了的高山野營,整理出幾個保暖小技巧,希望對一樣熱愛自己背帳篷過夜的人有點幫助。
睡前不要喝太多水
要把尿液儲存在膀胱,並維持在略高於體溫的溫度,需要耗掉更多身體的熱能。所以記得睡前不要喝太多水,或是確認都排除後再鑽進你的睡袋,畢竟半夜要爬出帳篷上廁所常常令人痛不欲生。
但就經驗來說,很難避免把尿液完全排空。尤其在低溫的高山上,因為幾滴尿而覺得尿急的狀況常常發生。因此在國外也流行帶一個小水壺當作尿壺,不用離開帳篷就可以解急,而且可以將溫暖的尿壺抱在懷裡取暖。但是記得把尿壺貼上專用標籤,以免起床後拿去煮咖啡。
就寢前盡量攝取卡路里
卡路里是產生身體熱能的燃料,沒有燃料,身體這具鍋爐就無法有效燃燒。如果不想吃得太撐,或是胃口不好,可以在身邊準備一點高熱量的小零食或行動糧,睡到一半如果覺得冷可以隨時補充熱量,讓身體繼續維持運作。
做一點暖身運動
把睡袋想像成一個保溫瓶,如果裝熱水進去可以就保溫。同樣原理,進去睡袋前做一點開闔跳或是深蹲,任何不會造成多餘負擔又簡單的暖身操都行,暖過的身體既不畏寒又可以幫睡袋加熱,是一種很好的保暖效果。但對我來說,睡覺前把充氣睡墊充飽就是一個很棒的暖身操了。
搞定你的睡袋
最快的方式就是投資一個溫暖的羽絨睡袋。一分錢一分貨,比較舒適溫度跟極限溫度數值,選擇適合自己的睡袋,是讓自己一夜好眠的第一要件。
睡袋標示的「極限溫度」通常是僅供參考,因為還得將體感溫度跟台灣的高溼度環境考慮進去。但越保暖的睡袋通常就越重、體積也更大,兩全不能其美,端看自己要犧牲睡眠品質還是背負重量。而如果現有的睡袋不夠保暖,在不花錢更換的前提下,也有方法可以克服。
一、添購睡袋內套,可以增加保暖程度,順便維持羽絨睡袋內部的清潔。
二、用水壺裝熱水丟進睡袋加溫也是一個好方法,只是切記不要用保溫瓶裝熱水。
三、不要一打開睡袋就鑽進去呼呼大睡,讓它靜置一段時間,等羽絨隔間裡的空氣飽滿、膨脹之後,睡袋才有更好的溫度隔絕效果。
四、部份睡袋款式的開口拉鍊有分左右邊,如果跟夥伴購買同款式不同方向的拉鍊,就可以將兩個單人睡袋合體變身為雙人睡袋。有了體熱加溫保證一夜好眠,但前提是找到一個肯分享的好夥伴。
就寢時的注意事項
一、記得戴上毛帽保暖,口鼻不要用睡袋遮蓋,改用透氣的魔術頭巾。因為從口鼻呼出來的暖空氣會讓睡袋受潮,因而降低保暖功能。
二、維持雙腳及襪子的乾爽,必要時套上一層厚的備用襪,甚至將你的背包清空,把雙腳塞進去。呆呆另外提供一個方法,就是腳底板貼暖暖包,再套上一層毛襪,效果也是非常不錯!老一輩的人常說:「腳如果熱,人就不會冷」就是這個道理。
三、使用睡墊隔離背部與地面的接觸,因為大部份的寒氣都是從地上竄起,所以帳篷底部鋪得越厚保暖效果就越好,背包裡用不到的衣物、防水袋、背包套、垃圾袋......任何能夠增加隔離效果的東西都能派上用場。在有植物的營地,也可以先在地布下面鋪大量的樹葉跟草。
四、確保帳篷內外通風,即使外頭冷得半死!設計不良的帳篷,因為空氣無法有效流動,內外溫差過大會使內部水汽凝結造成反潮,有人開玩笑說這就是「潮到滴水」,但如果真的睡在滴水的帳篷裡,真的是笑也笑不出來了。
慎選營地
這是紮營前就必須做好的決定。判斷營地的風向、土壤的濕氣、天亮後日照的範圍......等等,都可以影響當晚入寢後的溫度跟舒適程度。如果在無法避風的地方紮營,使用天幕在帳篷旁搭建一個屏障吧!
觀念篇:輕量化
建立「輕量化的觀念」比購買「輕量化的裝備」重要。
「負重」在傳統登山界常被用來評斷一個人的登山能力,似乎能力越強責任就越大,所以背得東西也就越來越重,但坦白說,這樣的觀念長久以來一直都讓我難以理解。
有次下山路上遇到一隊十幾個人的隊伍,因為要下山了,所以總是會很爽朗地跟每個人問好,說聲「加油」、「早安」,或是ㄧ句登山最大的謊言「快到了喔!」來鼓勵那些奮力爬坡、流著滿頭大汗的山友後就會快速通過。但因為下坡ㄧ段時間也累了,乾脆在ㄧ處比較寬的路口跟那位領隊聊天順便休息。閒聊幾句後,看來很資深的領隊可能是看見我背包的體積不大,就問我跟呆呆各背了多少重量上山。我說太太大概背九公斤,我自己差不多十二公斤,他聽到我們的回應後臉上出現一種怪異的表情,好像沒有得到他滿意的答案似的,挑了一下眉毛說:「我可是背了二十五公斤吶!」然後轉身踏出他沈重的步伐往山頂走去。
聽到這個回應我的臉上也出現了怪異的表情。真的要比較誰背得比較重一點都不困難,只要背包夠大、不怕辛苦,專程背一副麻將上山練練身體也不是問題,但如何將體積跟重量減少到一般人背負的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那才是真正的學問跟功夫。況且很多追求極致輕量化的玩家,超過十公斤是完全不及格的重量,扣除食物、飲水、燃料和身上的服飾,只計算打包後的背包基本重量(Base Weight)要到五公斤以下才算真的合格。
輕量化概念的推廣,源自美國登山界名人Ray Jardine,在一九九二年徒步走完太平屋脊步道後所出版的《PCT健行者手冊》。太平洋屋脊步道是一條全長四千兩百八十六公里,只允許人類步行或騎馬通過的長程步道,從南加州的墨西哥邊境延伸到華盛頓州北邊的加拿大邊境,橫跨三州,途經二十五個國家森林、七個國家公園以及四十三個國家生態保護區。這條歷史悠久且沿途風景優美、生態豐富的步道,每年吸引數以千計熱愛大自然和原始生活的戶外愛好者走入,用平均五個月的時間細細品味步道上的苦澀與甘甜。太平洋屋脊步道是三條超過三千公里的經典長程步道之一,美國境內還有許多距離不一的健行步道,由於每天最低行走距離超過三十公里,在必須盡量減少身體負擔並加快行進速度的前提下,身上背負的重量自然無法太多。有這樣的環境條件,輕量化的觀念自然就因此孕育而生,也延伸出許多輕量化裝備的蓬勃發展。
但是臺灣的地理環境條件不同,高度落差大、天氣變化劇烈,一般縱走的路線平均約八天可以走完,缺少一個距離夠長且坡度較為平易近人的長程步道;而且臺灣登山界長久以來存在一個背得重就是能力很好的觀念,短短三天行程,動輒背負二十公斤以上且引以為豪的山友比比皆是;加上輕量化裝備往往給人一種很昂貴或是很克難的刻板印象,所以輕量化觀念在臺灣似乎比較難以推動。但其實建立「輕量化的觀念」比購買「輕量化的裝備」重要太多了,掌握幾個關鍵的大原則,熟悉並靈活地運用,不花大錢也能享受輕量化帶來的輕鬆與快樂。
Ray Jardine有句關於輕量化的名言「如果我需要某樣裝備卻沒有帶在身上,那就代表我不需要它。」這句話背後的涵義非常耐人尋味,既然是需要的裝備,為何沒有帶在身上就表示不被需要呢?有一次登山因為以為攜帶的保暖衣物不夠,登頂後在沒有預期的超低溫環境下覺得自己可能會凍傷而擔心著,但是穿上原本準備的保暖層和防風層其實也可以安然渡過,當下就豁然開朗。上山前常常擔心自己帶的東西不夠,所以就像貪心的松鼠一樣,把食物一股腦地塞到鼓起來的腮幫子裡,但其實功能重複或是不必要的裝備、食物都是徒增背包重量的原因之一,好好思考真正的「需要」而不是「想要」,重新檢視自己的打包策略,建立新的觀念,是邁入輕量化的第一步。
具體做法是先整理出一份裝備清單,依據登山天數的不同,將所需的大小裝備和服飾配件,鉅細彌遺地條列出來,然後購買一個價格經濟的小型電子秤,把這些物件一一過磅,仔細記錄在表格裡,計算累積起來的重量,會驚訝地發現竟然有那麼多可以節省的空間。接下來就是數學問題了,先從最重的物件開始「瘦身」,像是背包、帳篷、睡墊和睡袋這些基本裝備,再從服飾跟配件著手。
不要覺得砍掉一百公克很少,錙銖必較之後這些積少成多的重量會相當可觀。
在這邊提到山友過重的背負並不是一種批判,而是一種擔憂,如果能夠用較輕便的行囊出遊,為自己爭取多一點休息跟欣賞風景的時間,減緩肌肉的痠疼和關節的痛楚,降低運動傷害發生的機率,延長享受登山樂趣的壽命,對一個喜歡大自然且熱愛戶外的人來說,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POINT
輕量化TIPS
1.背包過長的織帶或衣服的標籤可以剪掉。
2.使用堅固耐用的輕量材質,像是改用鈦金屬鍋具,或是選用標榜輕量化的裝備和服飾。
3.有些人提倡改用羽絨被取代羽絨睡袋。因為靠近背部的地方受體重的壓迫其實並沒有多少保暖效果,不如使用體積跟重量都較輕便的羽絨被取代,並搭配原本就會準備的保暖衣物來過夜。
4.仔細計算食物跟飲水的用量,不要準備過多的糧食以免浪費。用乾糧取代水煮食物,節省水和瓦斯的重量。
5.謹記ㄧ物多用的原則,一個小小的夾鍊袋可以當作防水袋和隨身垃圾袋;一顆頭燈就足以應付山上所有的照明需求,不用攜帶其它營燈或手電筒。
6.最輕不ㄧ定最好,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案並循序漸進以達成設定目標,就跟減肥ㄧ樣。
INTERVIEW
受訪者:輕量登山裝備品牌Hanchor創辦人 謝章天
Q:對於想要開始輕量化的山友有什麼建議?
A:打包的習慣要好好修正,技巧上做好背包重心的穩定,心態上要思考每一樣物品的實用性和必要性並做好取捨。一般在健行領域裡大家會將背包、營帳和睡眠系統稱為三大裝備(Big Three),這三項通常佔了所有裝備中最大部分的體積跟重量,因此建議輕量化從這三大項開始著手會得到比較高的效益。另外建議大家不要背超過體重四分之一的重量,背包重量建議選擇小於體重四十分之一的款式。
Q:有曾經因為輕量化而發生什麼糗事或趣事嗎?
A:本著科學實驗精神,每次上山會嘗試使用不同的輕量化裝備,測試哪一種搭配模式的效果最好。舉例來說為了減輕三大裝備裡的睡眠系統,實際試過幾種不同的組合,卻在一次行程裡失策,搞得在山上冷得半死,但也因為這個失敗經驗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搭配方式。
觀念篇:不能丟在山上的是什麼?
是垃圾還是廚餘?都不是的話,那到底是什麼?
在呆呆還是女朋友身份的時候,跟她相約攀登合歡西峰,一起為了隔週的能高越嶺登山計劃(從南投屯原登山口走到花蓮銅門的奇萊登山口)進行體能訓練。選擇合歡西峰的原因很簡單,一方面是我合歡群峰就只缺西峰沒有完成,曾多次想要獨自挑戰卻抽不出時間,這次有伴一起就不那麼孤單;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單趟來回約九小時的路程,必須先登上合歡北峰,再經過七、八個陡升劇降的大小山頭才能攻頂。完成讓人「七上八下」的合歡西峰單攻,應該能夠幫助前一次因高山症發而下撤的呆呆建立一些信心。
二月是雪季的尾聲,山上還殘留許多未融的積雪。當時的體力跟狀況都很好,出發前一晚還很難得住在高級的松雪樓適應高度。清晨四點起床,五點從飯店出發,走到停車場發現車子外面結上一層厚厚的霜,開了暖氣跟雨刷都沒有辦法讓車窗上的霜融掉,只好用一點殘存的視線龜速前進。車子停在小風口遊客中心停車場,黑漆漆一片只有零星兩三部車,應該是此刻正在北峰或小溪營地等待日出的山友吧。天空滿佈星光,氣候非常穩定。
五點半來到登山口,在日出前踏著輕鬆愉快的步伐起登,一路到北峰都是熟悉且可以掌握的路線便覺得安心不少,從登山口到北峰剛好是兩公里,從北峰再到西峰則是近五公里,一天來回的距離大概是十四公里,還算合理的距離。對從北峰之後的西峰路線也充滿信心,但想到要反覆上下落差,即使信心滿滿也是戰戰兢兢不敢鬆懈。冬季日照時間短,依照慣例如果中午十二點還未能到達西峰,就得立即考慮折返以免摸黑夜行。
爬到北峰折射板之前在步道上迎接日出,耀眼的橘紅色太陽將山上的白雪映照出點點光芒,清晨的薄霧也染上色彩,從淡紫色轉為金黃色,等到太陽從雲海裡完全升起,萬里無雲的天空只看到無盡的藍。踏在雪上發出沙沙的聲音,整座山頭只有我們兩人步行。
走到山頂停下來休息,平常總是很多遊客的合歡北峰今天一個人都沒有,喝一口保溫瓶裡的熱咖啡配早餐,短暫休息後就快快出發,不敢拖延太多時間。平常的合歡西峰已經很不可愛了,走了一段路才發現雪季的合歡西峰更是個討厭鬼。從北峰往西峰的路上,不管上切下切都會經過積雪很厚的森林,陡坡上的拉繩都被積雪埋住,即使是輕鬆下坡使用冰爪走路還是非常吃力,必須花比平常更多時間跟力氣穩住腳步。原本輕易用手撥開就可以通過的箭竹林,由於枝葉上頭積雪過重,一根根彎下腰的箭竹頭被雪給埋住,變成一個又一個非常容易害人絆倒的陷阱,在樹林裡必須俯身低行甚至爬行才能勉強通過。
耗費超出預期的時間和精力,好不容易穿過樹林來到一處空曠的營地,不曉得是吃壞了肚子還是甚麼原因,突然出現高山症的反應,肚子也像是滾燙的油鍋一樣翻騰,很像是腸胃炎的徵兆。身體開始不聽使喚,走沒兩步就氣喘吁吁臉色發白,即使一再休息也沒有辦法止住喘息。天氣看起來很晴朗但其實溫度很低,也許太早脫下外套不是明智的決定,受到太多寒風的吹襲,從後腦延伸至整根脊椎都感到無比的刺痛。自從第一次登山嚐到高山症的痛苦之後就一直與山相安無事,卻在這樣的海拔和穩定晴朗的天氣再度被纏上,心裡覺得非常懊惱和不甘心。
沮喪地癱坐在路邊,距離西峰只剩下兩公里而已。呆呆露出十分擔憂的表情勸我:「不要爬了,我們下山吧......」
很感謝他的體貼,其實有一點動搖,但想到只剩下兩公里,不願意就這樣放棄。強忍嘔吐感和腸胃突然的不適,用虛弱的口氣回答她:「我沒關係,繼續走吧......」
但我知道依照兩個人的身體狀況,這兩公里路勢必會走得無比艱辛,而且最擔心的摸黑下山也一定會發生,心裡一直盤算著究竟幾點才能走回登山口。一百公尺走幾分鐘?一公里走幾小時?到達西峰可能是幾點?回到登山口會是幾點?即使身體沒有力氣,腦子無法有效運轉,還是不斷在心裡計算這個問題的答案。當時最不願意發生的狀況就是摸黑下山而已,混屯的腦袋完全沒想到我這愚蠢的決定可能會讓兩人遭遇更大的麻煩。
經過五公里的木樁,還剩下快兩公里,已經無法再承擔背包的重量,索性將身上的重物全部卸下,帶了一瓶水跟行動糧輕裝上路,午餐就決定攻頂後回來再吃吧。途中又經過幾個山頭,幾座森林,已經都記不清楚了,只能拖著極為沈重緩慢的腳步前進。
還有多久呢?我看到山頭了。怎麼不是西峰呢?左轉是下華岡啊......怎麼右轉還要繼續下坡呢?有下就有上,我已經受夠了不要再叫我走路了,拜託。怎麼還沒到呢?快到了!怎麼還有上坡呢?快到了吧?口好渴,水帶不夠,為了節省用量,我還是吃雪吧。怎麼還沒到呢?快到了!怎麼還有上坡呢?快到了吧?
時間接近中午一點,從登山口經過七個小時後,我們終於走到山頂了。用蹣跚的步伐走到三角點旁,有點負氣地把登山杖丟在地上直接躺平休息,我感覺自己像是一個被撂倒的巨人一樣重重地摔在地上,全身都被小人國的士兵用繩子緊緊緊地束縛在地上,就這樣動彈不得在草地上躺了十幾分鐘,但很神奇地,這麼一躺竟讓我恢復很多體力。腦袋清楚後才發現沒有心情跟時間欣賞風景了,起身拍完登頂照就馬上回程。雖然仍是舉步維艱,但腦袋已經清楚許多,這才終於意識到在身後一直幫忙加油打氣,默默帶我前進的呆呆早已筋疲力盡,虛弱的她只剩下意志力支撐著身體,在我身後漸漸慢下腳步。
等到走回五公里的木樁已經是下午三點。用湯匙跟鍋子直接挖路邊的殘雪,小心撥開外層沾有泥沙的部位,感謝還沒有完全融化的雪,否則真不知道該怎麼煮水。呆呆也到了,請她趕快補充水分,我則是燒水準備遲來的午餐。這時候已經確定得摸黑下山了,既然已經知道這個事實,我們也索性不趕路,決定休息到四點再出發。麵煮到一半,心情鬆懈下來,一股不知怎麼的情緒湧上,轉頭對著呆呆說:「不好意思,讓你這麼辛苦,都是我執意要上山......」。真的很難為情,話講到一半就留下眼淚,覺得實在太委屈她了。呆呆也情緒上來哭著說:「我其實沒有想到自己有多累,只是在想如果你走不動了,我要怎麼把你背下山......」。
這碗泡麵怎麼這麼鹹啊。
休息後繼續趕路,太陽差不多下山了,已經走完倒數第二片森林,要開始走上回程的第一個大陡坡。一路上我們都非常安靜,沒有多說什麼,就是默默地走,遇到不好通過的路段才停下來互相幫忙,幫對方加油打氣。整個山頭只有風聲,和我們踏在雪上沙沙的聲音。突然一個回頭沒看見呆呆,大聲喊了好幾次她的名字,不祥的預感湧上,急著要放下包包往回找人的時候她才緩緩出現,原來是走到太累癱坐在路邊,無意識地哭了起來。雖然心裡非常不捨,但如果不繼續往前走就必須在森林裡摸黑。轉身看見太陽就要沒入遠方的山頭,半哄半騙叫她不要休息趕快上來看夕陽。呆呆花了一點時間才慢慢走近,看著散發出橘紅色溫暖光輝的夕陽漸漸消失在雲海裡面,馬上就從疲憊的神情裡露出我百看不厭的笑容,興奮地說「還好我們爬到快天黑,才有辦法看到這種景色!」
真的很佩服她,能夠在這麼疲倦的狀態用這種放鬆的心情欣賞這短暫的風景。走上最後一道陡坡,戴上頭燈,開始面對黑暗。太陽已經完全下山,而我們卻還在上山。
沒有日照,溫度下降濃霧就開始升起,一直以為是自己的眼鏡也起霧了,要伸手擦鏡片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根本沒有戴上眼鏡。地上是厚厚的白雪,加上陣陣的冷風吹來的水汽,即使戴上頭燈能見度也非常低,常常被自己呼出來的空氣給遮蔽視線,眼前盡是一片濃濃的濃濃的霧,兩個人一語不發往前行進,彷彿怕話一說出口就浪費了多餘力氣似的。不知道又過了多久終於走上一片平坦的雪地,我知道北峰到了!代表之後就是一連串下山的路,緊繃的心情才終於鬆懈。
但腸胃依然很不舒服,即使是輕鬆的緩下步行,也因為身體狀況不佳而感到巨大的疲倦襲捲而來。這時候突然聽見呆呆大喊:「關掉頭燈!」
恍惚中聽到這麼急促的聲音,以為是發生危險了,趕緊轉頭卻看見她傻傻望著天空,於是也乖乖將頭燈電源關掉,把頭抬起來的瞬間馬上就明白呆呆為何讚歎。月亮還沒升起,濃霧已悄悄散去,天空是一塊巨大的黑色畫布,億萬計的星星像寶石一樣嵌在上面閃閃發亮,此生見過最美最壯觀的星空就在眼前!
一天之內日出、夕陽與星空的壯麗風景都盡收眼底,很慶幸也很感激有這樣知足的伴侶一起上山,過程中沒有任何抱怨和負面情緒,還能在這麼糟糕的狀態保持樂觀心情。心想再也找不到一個能夠這樣支持我、鼓勵我,還能苦中作樂的女人了。很自然地抱著她,在星星的見證下,在耳邊輕聲問道「你願意嫁給我嗎?」
幾個月後我們在彰化一處農場裡舉辦婚禮,結為夫妻。
很多事情沒有經歷過不會懂得輕重,這次的經驗讓自己成長很多。「堅持」是一直是自己信守的價值觀,但如果因為自己的堅持讓自己和身邊的人置於險境,那就應該學著「放下」。改編自漫畫的日本電影《岳:冰峰救援》裡有一句台詞,男主角問:「甚麼東西不能丟在山上?」,女主角一直以為是垃圾跟廚餘,但從一次幾乎喪命的山難生還後,才體悟到最不能丟在山上的,是自己的生命。
INTERVIEW
受訪者:呆呆
Q:請問當時在山上,聽到阿泰求婚是不假思索就答應,還是因為高山症頭昏昏的所以隨口回答?
A:其實我是聽錯了,把「請問你願意嫁給我嗎?」聽成「請問你願意架起我嗎?」,結果當然是義不容辭要把阿泰扶起來,沒想到我就這樣嫁出去了。
Q:老實說,心裡有沒有一絲絲抱怨,覺得阿泰到底是在堅持什麼?
A:其實就像我說要去走PCT太平洋屋脊步道,那麼久的時間、那麼長的距離,阿泰也沒有任何異議就馬上答應了。只要是他想做的事情,而且沒有安全疑慮就一定會全力支持。
路線篇:桃山
武陵四秀中最容易親近的百岳,五月杜鵑花開與山頂的日出日落不可錯過!
百岳山名:桃山(3,325公尺)、喀拉業山(3,133公尺)
地理位置:台中市和平區,隸屬雪霸國家公園,登山口從位於武陵農場的武陵吊橋進入
攀登天數:二天一夜
建議季節:春天
在台中市和平區的武陵農場北端有四座百岳連峰橫列,因攀登的起終點都位於武陵農場之內,而四座山峰各有其秀麗奇巧之處,故名「武陵四秀」。武陵四秀的稜線是新竹縣尖石鄉與台中市和平區的分界嶺,地理位置的分佈,由西至東分別是品田山(3,524公尺)、池有山(3,303公尺)、桃山(3,325公尺)與喀拉業山(3,133公尺)。
武陵四秀位處雪霸國家公園境內,是雪山山脈往東北方向的主脊稜脈之中一段,也是每個在臺灣的登山客都想挑戰的Y型聖稜線所必經之路。沿途路跡清晰,林相豐富,每到春天盛開的紅毛杜鵑,大片粉色、紅色的小花滿佈在狀似桃尖的淺綠色山頂,「桃山」之稱就更名符其實了。
新手可選擇桃山兩天一夜輕鬆行,從登山口開始行走八小時約6.5公里的路程,夜宿桃山山屋,在山頂欣賞雲海與日出日落,隔天清晨輕裝花費四個小時往返喀拉業山,回山屋短暫休息後再沿原路下山。進階路線可以安排三天兩夜的行程,將武陵四秀四座百岳一次完成。
【推薦路線】
Day0:夜宿武陵農場
第一天從武陵吊橋到登山口,一直到桃山山頂的路程約6.5公里,距離不長,但對於不常重裝爬坡的新手可能是個負擔,起登後也許得經過七至九個小時候才會到達山頂,為了避免摸黑走路,建議提早一天到武陵吊橋旁的武陵山莊過夜,或是在附近的露營區紮營。睡飽一點再出發,高山症病發的機率就會低一些,而且前一晚有做高度適應也可以減輕身體的負擔。
Day1:武陵吊橋→岔路→桃山登山口→黑水塘→桃山→桃山山屋
如果前一晚無法在武陵農場過夜,那就得一大清晨從外地搭車至武陵山莊停車場。建議在早上九點前出發,從吊橋到桃山登山口的2.5公里是平緩的水泥路,但不可以掉以輕心,因為從登山口開始就是一連串的之字型上坡,一直到2公里處的平台才稍稍趨緩,但2.6公里的黑水塘後,走上稜線仍是不斷的上坡。不過沿途的壯麗景色和盛開的紅毛杜鵑可以舒緩不少爬山的疲勞。桃山登頂前的幾百公尺視野開闊,若是天氣穩定,可以看到左邊綿延過去的池有山和品田山,往後則是遠在山腳下的武陵農場。再堅持一下,有雲海為伴,山頂就在眼前。
登頂後可以遠眺北方的大霸群峰,回頭可以看見南邊的雪山圈谷,巍巍的雪山主峰就在圈谷之上。若時間還早可以先到附近的桃山山屋休息,山頂距離山屋僅十分鐘路程,所以在桃山山頂欣賞夕陽與日出就變成一種難得的享受。
Day2:桃山山屋→桃山→喀拉業山→桃山登山口→武陵吊橋
可以摸黑到山頂等候日出,悠閒地享用早餐或是煮一壺咖啡,等天亮後隨即下山。或者清晨出發,輕裝來回喀拉業山,體力跟時間允許的話,多走一顆百岳也不是難事。中午之前下山,免得被午後雷陣雨追上,原路回到武陵山莊梳洗整理,一身清爽地回家。
【進階路線】
Day0:夜宿武陵山莊或營區
Day1:桃山登山口→桃山→喀拉業山→宿桃山山屋
Day2:桃山山屋→三岔營地→輕裝往返池有山→宿新達山屋
Day3:新達山屋→品田山→新達山屋→三岔營地→下池有登山口→武陵山莊
前言
寫一本與大自然的相處之道
撰文=阿泰
從來沒有想過我的人生會跟「山」產生這麼密切的關係,如果解釋成受到大自然的呼喚似乎太過煽情,一開始走入山林的原因其實很簡單。
父親是地方登山會的會長,生性低調的他並不喜歡出風頭,所以當家裡出現一塊恭喜他成為登山會會長的高調大匾額時,週末偶爾從台北回老家的我,確實覺得非常非常地意外。有一段記憶很深刻,小學時因為我莫名其妙的推薦讓他成了家長會委員,工作內容大概就是偶爾捐一點錢,學期結束跟其他家長還有會長喝喝酒就好,他卻很生氣地覺得我給他找了一個大麻煩,...
目錄
推薦序01 靜謐山徑上的兩顆星星 詹偉雄
推薦序02 可以和喜歡的人一起登山是件很爽的事! 張震
推薦序 03 走了啊,還睡! 張震嶽
前言 寫一本與大自然的相處之道 阿泰
CHAPTER 1 - HIKING GEARS 裝備篇
1 背包 背包是裝備之母,因為它是背裝備的裝備
2 登山鞋 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
3 底層衣 底層衣的重要性就像是人體的第二層皮膚
4 保暖外套 化學纖維和羽絨是最常被使用也最值得信賴的保暖材質 附:戶外用品店員訪
5 風雨衣 不管氣象預報如何樂觀,風雨衣和雨褲都是上山的必備品
6 登山褲 把牛仔褲好好收在衣櫃裡吧!
7 服裝配件 登山的服裝配件,嚴格來說沒有一個是多餘的
8 帳篷 文明社會稱之為「家」,在山上或是野地,它叫做「帳篷」
9 睡眠系統 失眠可說是登山人最痛苦的惡夢
10 飲水器具 常有人比喻某些事情「跟喝水一樣簡單」,但這句話拿到山上可就不太成立
11 戶外廚房 小時候辦家家酒道具的升級版
12 頭燈 光不會憑空出現,至少在你頭燈沒電的時候是如此
13 登山杖 只要掌握使用技巧,就會像在山林裡拿著手杖悠遊漫步的紳士
14 衛星定位手錶 有時候一條路走得太久,會開始質疑自己是否走往正確的方向
15 急救包 死亡不會是從正面襲來,而是在不經意的轉角出現
6 貓鏟 大自然是需要共同維護的珍貴資源
17 女子登山部品 張開的傘面就是野地上廁所最好的掩護 附:女性登山客訪談
CHAPTER 2 - HIKING TECHNIQUE技巧篇
1 行前準備 做好萬全準備,是登山安全的第一道防線 附:救難隊員訪談
打包 背包承載的是夢想、是渴望,是把所有家當一肩扛起出走的浪漫
3 迷途辨位 發現自己可能已經迷路,必須牢記「S.T.O.P.」這個口訣,並立即應變 附:資深山友訪談
4 步行 慢慢走就會變快
5 機能穿搭 不是單純穿得帥就好,穿得聰明才是在山上走得舒適自在的關鍵
6 野營保暖 在山上搭帳篷過夜會有多冷?很簡單,只有兩種答案—「好冷」跟「真的好冷」
7 清潔與衛生 如果不打算吃掉牙膏或喝掉漱口水,就請打消帶它上山的念頭
8 戶外飲食 戶外料理應該秉持簡單健康、營養均衡又適量的原則 附:料理人訪談
9 恢復 運動後一小時內,是透過進食來恢復能量和修補肌肉的黃金時間
CHAPTER 3 - HIKING CONCEPT 觀念篇
1 輕量化 建立「輕量化的觀念」比購買「輕量化的裝備」重要 附:輕量達人訪談
2 對自己負責 依賴的習慣一旦養成,就永遠無法得到真正的獨立和自由
3 無痕山林 除了照片、回憶,什麼也不取;除了足跡,什麼也不留
4 登山禮節與禁忌 對人對山都應該抱持尊重的態度
5 登山的終點 不是站上山頂,也不是走到盡頭
6 不能丟在山上的是什麼? 是垃圾還是廚餘?都不是的話,那到底是什麼? 附:呆呆訪談
BONUS - HIKING ROUTES 路線篇
1 桃山 武陵四秀中最容易親近的百岳,五月杜鵑花開與山頂的日出日落不可錯過
2 合歡群峰 最平易近人且大眾化的新手路線
3 奇萊主北 日出的草原和氣勢萬千的洶湧雲霧,體驗不同凡響的金色奇萊
4 雪山主東 走過哭坡,穿越黑森林,進入壯觀的雪山圈谷,登上主峰瞭望聖稜線群峰
後記 山知道 呆呆
推薦序01 靜謐山徑上的兩顆星星 詹偉雄
推薦序02 可以和喜歡的人一起登山是件很爽的事! 張震
推薦序 03 走了啊,還睡! 張震嶽
前言 寫一本與大自然的相處之道 阿泰
CHAPTER 1 - HIKING GEARS 裝備篇
1 背包 背包是裝備之母,因為它是背裝備的裝備
2 登山鞋 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
3 底層衣 底層衣的重要性就像是人體的第二層皮膚
4 保暖外套 化學纖維和羽絨是最常被使用也最值得信賴的保暖材質 附:戶外用品店員訪
5 風雨衣 不管氣象預報如何樂觀,風雨衣和雨褲都是上山的必備品
6 登山褲 把牛仔褲好好收在衣櫃裡吧...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