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裡沒有懼怕,真的嗎?
某種程度上來說,成長這回事,似乎就是在學習面對恐懼。不管是小時候對某種動物或昆蟲感到害怕,大一點時課業和認識自我的痛苦,甚或出了社會,仍有許多不知所措的景況接踵而至。然而,就是這些恐懼,打開了一扇又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盧雲相信「愛裡沒有懼怕」。儘管生命的恐懼層出不窮,靠著神的愛,我們卻能撥雲見日,找到隱藏在恐懼背後的希望。藉由盧雲真摯又動人的文字,本書將激勵你我離開恐懼的牢籠,再度與愛的信息相遇,一天比一天更真實地活出無懼的生命。
作者簡介:
盧雲(1932.1.24-1996.9.21)
儘管已於一九九六年過世,至今依舊是影響全球的靈修作家。他曾任教於哈佛大學、耶魯大學,以及加拿大安省神學院。自一九八六年起,加入加拿大多倫多「黎明之家」,服事智能障礙者,直到離世。盧雲緊隨上主的心,能夠獨具慧眼從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以及最弱小的人身上,透視人性偉大及軟弱層面所深藏的奧祕。盧雲的作品翻譯為全球二十二種語言,中譯本包括《浪子回頭》、《心靈麵包》、《向下的移動》、《最大的禮物》、《與歲月和好》(以上為校園出版),《心靈愛語》(卓越使團),《愛中契合》、《負傷的治療者》、《建立生命的職事》、《亞當──神的愛子》、《尋找回家路》(以上為基道出版)等四十餘本著作。
章節試閱
前言
當耶穌說:「你們要常在我裡面,我也常在你們裡面」(Make your home in me as I make mine in you),祂給了我們一個親密的地方,像「家」一樣讓我們可以真的住在裡面。在家裡,我們無須害怕,可以放下自我武裝,自由釋放,不需憂慮、不用神經緊張、不用背負壓力。在家裡,我們可以大哭、大笑、擁抱、跳舞、睡個長覺、做個美夢、吃飯、閱讀、玩樂、看爐火、聽音樂、陪伴朋友。家是讓我們可以休息並得到醫治的地方。「家」這個字,把許多感覺和情緒編織成一個畫面,一間讓人喜歡住在裡面的家──充滿愛的家。
然而,這個世界上有好幾百萬的人是沒有家的。有些人沒有家,是因為他們的內心充滿痛苦;有些人沒有家,是因為他們被自己的家鄉、國家驅逐。在監獄、精神病院、難民營、隱沒於大城市的窄小公寓、安養院和臨時收容所裡,我們都能瞥見許多人在這個世代無家可歸。
* * *
然而,我們同時看見,「無家可歸」也會發生在生活沒有那麼戲劇性的人身上。我在大學教書時,有許多來自不同州、不同國家的學生,我驚訝地發現他們竟是如此孤單。好多年來,他們住在小小的房間裡,四周都是陌生人,家人和朋友都在遙遠的一方。他們的生活沒什麼隱私,更別提有什麼共同的群體。他們大部分和小孩或長者們沒有交集,很少人加入一個開放的社區群體,或屬於某個信仰支持團體,而且只有少數幾人認識一些歡迎他們隨時拜訪,並且感覺像回家一般的家庭。我不斷思考這個景象,有好幾千名年輕人正過著這樣「正常」的生活;但是,當我更進一步檢視,便不難了解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覺得找不到根,甚至迷失了方向。
也許再沒有其他比「無家可歸」這四個字,更能貼切概述這世代所受的痛苦了。這四個字表明了我們最深切、最痛苦的一個處境──沒有歸屬感,沒有一個讓我們感覺安全、接受關心、保護和愛的地方。
一個家所擁有的首要特質就是親密。當我們說「我在這裡覺得不自在(I do not feel at home here)」時,是在表達一股無法達致親密的不安。當我們說「我真想回家」,是在表達自己需要一個有歸屬感的親密之地。儘管許多人因家庭衝突感到痛苦、許多的情緒煎熬源自於家庭,加上「破碎的家庭」逐漸成為犯罪和疾病的歸咎主因,「家」這個字依然帶有一股溫暖的愛,仍是最能喚起幸福象徵的其中一個字。基督教信仰甚至呼召我們體驗生命如同「走往回家的路」,體驗死亡如同「最終回到了家」。在林布蘭(Rembrandt)的畫作《浪子回頭》(the Prodigal Son)中,我們便能看見這份信仰的動態表現。年邁的父親給予精疲力竭的兒子一個滿懷愛的擁抱,這個擁抱也代表我們對一個永存且親密的家,所抱持的至深渴望。
在深入探討為何親密是住在愛裡的第一步之前,我會先談論恐懼如何阻擋親密的發展,接著詳細討論親密與愛兩者之間的關係,最後我會談到親密的另一面──合一。
(第一部 親密:前言)
前言
當耶穌說:「你們要常在我裡面,我也常在你們裡面」(Make your home in me as I make mine in you),祂給了我們一個親密的地方,像「家」一樣讓我們可以真的住在裡面。在家裡,我們無須害怕,可以放下自我武裝,自由釋放,不需憂慮、不用神經緊張、不用背負壓力。在家裡,我們可以大哭、大笑、擁抱、跳舞、睡個長覺、做個美夢、吃飯、閱讀、玩樂、看爐火、聽音樂、陪伴朋友。家是讓我們可以休息並得到醫治的地方。「家」這個字,把許多感覺和情緒編織成一個畫面,一間讓人喜歡住在裡面的家──充滿愛的家。
然而,這個世界上有好...
作者序
自序:從住在恐懼裡到住在愛裡
一般而言,恐懼會在許多很細微的事上讓我們受苦,並且掌控我們。恐懼會使我們感覺沮喪及憤怒、憂鬱和絕望、受到黑暗的壟罩,認為自己與毀滅和死亡靠近。
但是,為什麼我們會如此害怕?為什麼很難找到不害怕的人?
這個世界的日常歷程──就是那些佔滿報紙版面和新聞節目的議題與事件──是一份充滿恐懼和權力的行事曆。看到這樣的歷程輕而易舉就成為我們的行事曆時,真是令人感到驚訝和害怕!我們在乎、擔心、思考、預備自己、付出時間和精力投入的人事物,大部分都是受到這個世界的影響而決定的,而這個世界誘使我們接受各式各樣令人害怕的問題。看看我們想到的一堆「如果」的問題:「如果我沒有找到另一半,沒有房子、工作、朋友、贊助者,我該怎麼辦?如果他們炒我魷魚、如果我生病、如果發生意外、如果我失去朋友、如果我的婚姻失敗、如果戰爭爆發,我該怎麼辦?如果明天天氣不好、公車司機罷工,或是發生大地震呢?如果有人偷了我的錢、闖進我家、強暴我的女兒,或殺了我,我該怎麼辦?」接著,我們來聽聽一堆「如何」的問題:「我如何在這樣敗壞至極的世界裡養育小孩?
這一大串令人擔心憂慮的問題包圍了我們,開始左右我們日常許多(或至少大部分)的決定。
令人恐懼的問題,絕不會帶出充滿愛的答案;每一個具有恐懼的問題底下,都隱藏著其他更多令人害怕的問題,恐懼只會帶來更深的恐懼,恐懼從不會生出愛。
既然如此,我們提出的這些問題,其本質就和其答案一樣至關重要。哪些問題左右著我們的生活?哪些問題是我們自己真正想問的?哪些問題值得我們全神貫注、委身投入?提出對的問題,就和找到對的答案一樣重要。
* * *
仔細閱讀福音書,你會發現耶穌很少接受別人對祂拋出的問題。祂表明這些問題乃是出於恐懼。這些問題都是出自錯誤的擔心,好比名聲、影響力、權力和掌控權,而不是出自於神。因此,耶穌總是藉著回答來轉變問題。祂將問題改換更新──讓那些問題成為值得祂回答的問題。
儘管我們認為自己是耶穌的跟隨者,這個世界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恐懼問題,仍然一再引誘著我們。一旦這些攸關生存的恐懼性問題,成為指引我們生命的問題時,我們就很容易拒絕由愛而生的話語,將它們看作是不切實際、浪漫、多愁善感、宗教性或毫無用處的。倘若愛成為恐懼的替代方案,我們會說:「是的,是的,那聽起來很美好,但是……。」「但是」這個字顯出我們是如何深受這世界的支配。這個世界認為基督徒太過天真,進而提出許多「實際的」問題:「是的,但是如果你老了,沒有人來照顧你?是的,但是如果你失業了,沒錢養活自己和家人?是的,但是倘若有數百萬以上的難民進入我們的國家,打亂我們長久以來的生活模式?是的,但是如果古巴人和俄國人在中美洲的勢力大增,開始在我們的後院製造飛彈?」
我們在提出這些「實際的」問題時,也會反映出一種憤世嫉俗的精神:「那些有關和平、饒恕、和好、新生命的詞彙都很棒,但我們不能忽視真正發生的事。這些真正發生的事要求我們拒絕別人和我們玩樂、被冒犯時就要報復、隨時準備好面對戰爭,並且絕對不讓任何人奪走我們用心為自己建立的美好生活。」但是,一旦這些所謂「真正發生的事」開始支配我們的生活,就算我們一直借用與愛相關的詞彙,我們還是再度回到了恐懼裡,繼續對住在愛裡抱持著一份含糊的渴望。
本書是以「愛勝過恐懼」這份信念寫成的,即使常常讀起來彷彿事實是倒過來才對。聖徒約翰在他的第一封書信寫道:「完滿的愛把懼怕驅逐出去」(譯註:譯自和合本修訂版,約壹四18)。我希望藉由此書探尋這完滿之愛的印記,並且找到跟隨這些印記的道路,我也希望能展現一場屬靈遷移的可能性:從住在恐懼裡,到住在愛裡。
自序:從住在恐懼裡到住在愛裡
一般而言,恐懼會在許多很細微的事上讓我們受苦,並且掌控我們。恐懼會使我們感覺沮喪及憤怒、憂鬱和絕望、受到黑暗的壟罩,認為自己與毀滅和死亡靠近。
但是,為什麼我們會如此害怕?為什麼很難找到不害怕的人?
這個世界的日常歷程──就是那些佔滿報紙版面和新聞節目的議題與事件──是一份充滿恐懼和權力的行事曆。看到這樣的歷程輕而易舉就成為我們的行事曆時,真是令人感到驚訝和害怕!我們在乎、擔心、思考、預備自己、付出時間和精力投入的人事物,大部分都是受到這個世界的影響而決定的,而...
目錄
總序
致謝
引言 從住在恐懼裡到住在愛裡
第一部 親密
前言
親密與恐懼
親密與愛
親密與合一
結論
第二部 豐盛
前言
豐盛與恐懼
豐盛與愛
豐盛與宣教
結論
第三部 狂喜
前言
狂喜與恐懼
狂喜與愛
狂喜與世界新秩序
結論
總結
生命的印記
最後的禱告
總序
致謝
引言 從住在恐懼裡到住在愛裡
第一部 親密
前言
親密與恐懼
親密與愛
親密與合一
結論
第二部 豐盛
前言
豐盛與恐懼
豐盛與愛
豐盛與宣教
結論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