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學外文的理論書或工具書,
而是一本同步口譯者累積近半世紀的溝通術。藉由本書,我們將能學到藉由清楚的邏輯與結構,透過淺顯的詞彙和傳達的熱忱,
將講者很想告訴別人的事情告訴聽者,達到超越語言的溝通。「準備與努力,不會背叛你。」在日本同步口譯界活躍近半世紀的長井鞠子,為自己的口譯人生,下了這樣的註腳。
長井鞠子(Mariko NAGAI)是日本口譯界(英日文互譯)的第一把交椅,前日本首相竹下登、中曾根康弘、小泉純一郎、前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都指名她擔任隨行口譯。她曾在日本重要的外交談判與國際會議中,見證歷史的一刻。
此外,長井也曾擔任宗教領袖達賴喇嘛十四世、知名學者麥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大提琴家馬友友、足球名人貝克漢(David Beckham)等人的同步口譯,深獲國際重要人士的信賴。
「身為口譯者,如果和講者有共鳴,就能譯得好。」
長井認為,同步口譯者想在講者與聽者之間順利溝通,必須經過傳達的五個步驟,包括傾聽、理解、分析、轉換(翻譯或換句話說)與譯出(發言)。口譯員的工作,就是站在使用不同語言的人之間,幫助他們的對話、溝通得以成立。
長井在同步口譯界活躍近半世紀的祕密,在於徹底的準備與努力!
即使已在口譯界近50年,每一場口譯依然做好充分的準備。像是在前一天讀過會議資料之後,親手整理一份手寫的英日雙語單字筆記,不僅寫著會議中會用到的專有名詞,也將艱澀術語轉換為同義的淺顯用語,並且這份筆記帶進會場的口譯廂裡。此外,長井每月一天排開工作,特地從東京前往京都,參加和歌(日本的古詩)研究會,藉此增加口譯時可替換的同義詞彙。這些準備和努力,都是為了在不損原意之下「換句話說」,讓聽者能夠充分理解講者的談話內容。
事實上,同步口譯並非只是單純地轉換兩種語言,也不是居於聽者與講者間傳話。精通雙語只是基本條件,更重要的是,必須連同講者的情感與心意一併傳達給聽者。
像是長井擔任日本三一一大地震災區重建會議的同步口譯時,福島縣浪江町長提到當地居民因為核災而被迫遠離故鄉生活,想要及早回到故鄉生活。看似再平常不過的「故鄉」二字,長井並沒有用「Home Town」,而是以「beautiful town Namie (浪江)as our home」取代,讓來自海外的聽者能夠深切了解居民想回家的心聲。
由此可見,一位優秀的同步口譯者不僅必須代替講者「發言」,還要將心意「傳達」給聽者,才能真正達到「溝通」的目的。熟悉雙語只是基本條件,更重要的是傾聽講者說話,將心比心理解並且分析講者的發言內容之後,慎選一字一句,挑出最適當的譯文,然後說出來。
在口譯現場,兩種語言往往只有幾秒鐘的時差,經常都存在著正確與易懂、方法與目的、客觀事實與主觀意見的兩難。如何拿捏其中的分寸,往往考驗口譯者的專業知識、口譯技巧與臨場反應。
作者簡介:
長井鞠子Mariko NAGAI
1943年出生於日本宮城縣仙台市,會議口譯員,是日本同步口譯(英日雙語)的第一把交椅。曾任日本前首相竹下登、中曾根康弘、小泉純一郎,以及前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等人在國際會議、重要談判的同步口譯。
1964年就讀國際基督教大學期間,曾任東京奧運口譯。1967年加入日本首家同步口譯公司Simul International,成為該公司專屬口譯員。包括同步、逐步與隨行口譯在內,一年約有200件口譯委託案,除了政治、經濟之外,還包括醫療、金融、科技、法律、科學、體育、文化、藝術等;現任Simul International顧問。
譯者簡介:
詹慕如
自由口筆譯工作者。翻譯作品散見推理、文學、設計、童書等各領域,並從事藝文、商務、科技等類型之同步口譯、會議、活動口譯。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業推薦】
◎口譯員是旁觀者。我們站在舞台上,既不是演員,也不是觀眾的一員,但我們專心聆聽,努力理解,仔細分析,所以我們常常看到別人都看不到的,觀點體悟也有所不同。長井前輩誠摯地分享四十多年的經驗,讓我們看到專業口譯員如何用他們全部的人生,來準備每一場口譯。
——范家銘 臺灣大學文學院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別以為口譯員仰賴的是語言天分,口譯工作成功的背後是長期的自我能力提升與大量的準備,不論是語言、新知、還是會議資料,口譯員都必須努力去吸收與熟讀。作者說得好 :「努力與準備,不會背叛你」,這句話不僅在語言學習或翻譯工作上適用,在任何一個行業都擲地有聲!
——施彥如 外交部外交學院翻譯講師
◎精彩的人物過精彩的人生。本書帶著讀者一窺口譯工作的奧秘,也完全展現專業職人的執著與淬鍊;不僅適合對於口譯有興趣的讀者閱讀,長井女士一路上努力不斷自我提升的精神,也適合所有對自己有期許、不放棄、肯努力的人細細品味。——陳子瑋 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副教授
◎這本書談的真正重點是在「溝通」,只是「溝通」兩端使用各自的母語,所以必須藉著「口譯」的形式來跨越語言的障礙。長井前輩當年或許還沒有太多的競爭者,但是,努力不懈才是維持她在日本口譯界地位屹立不搖的主要原因。
——彭士晃 中日文資深口譯員
媒體推薦:
商業周刊1479期書摘推薦
名人推薦:【專業推薦】
◎口譯員是旁觀者。我們站在舞台上,既不是演員,也不是觀眾的一員,但我們專心聆聽,努力理解,仔細分析,所以我們常常看到別人都看不到的,觀點體悟也有所不同。長井前輩誠摯地分享四十多年的經驗,讓我們看到專業口譯員如何用他們全部的人生,來準備每一場口譯。
——范家銘 臺灣大學文學院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別以為口譯員仰賴的是語言天分,口譯工作成功的背後是長期的自我能力提升與大量的準備,不論是語言、新知、還是會議資料,口譯員都必須努力去吸收與熟讀。作者說得好 :「努力與準備,不...
章節試閱
(以下摘自《口譯人生》前言)
何謂語言的溝通?
我們口譯員的工作,就是站在使用不同語言的人之間,幫助他們的對話、溝通得以成立。這個簡單的道理或許人人都知道,已經不需要再多做解釋。不過,假如只是單純將A說的話告訴B、再把B的回答轉達給A,以我這個人喜新厭舊的個性,實在不大可能重複相同工作,投入這一行長達將近半世紀之久。至少,應該不至於讓我想提筆寫下本書。
口譯員不只是訊息傳遞者、居中傳話的中介者。我體會到這一點,是在大學畢業後當了幾年專業口譯員,還初出茅廬的時期。
當時我受託擔任工學相關的會議口譯,我和同事兩人一起來到會場。名義上雖然是場需要口譯的國際型活動,不過,與其說是國際會議,這更像個工作坊性質的小型聚會。
還記得當時會場也架設口譯員專用的口譯廂。日方講者是一位上了年紀德高望眾的年長教授,他指著寫在白板上的資料,講述自己的專業領域。
我們在一旁譯出他所說的內容,而在場聆聽的美國人,看來都是頭角崢嶸的年輕世代。聽著老教授的解釋,他們表現出旺盛的好奇心:「原來老師您從事的是這方面的研究啊,真有意思!對了,那您對這個問題有什麼看法?」
另一方面,那位日本老教授也很認真地回應:「嗯,關於這一點呢,我認為……」。
近距離看著他們的交流,我猛然驚覺:「他們兩方現在是因為我的口譯,才能了解彼此!」
或許因為這兩人的對話問答如此熱絡,才會讓我產生這種感覺。如果沒有口譯,語言不同、年齡也幾乎相隔一代的兩人,即便有機會相識,想必也無法順利溝通。這讓我再次發現口譯這份工作的意義。
當時那兩人跨越了語言差異和年齡不同的鴻溝,順利地在工學這個共通領域上互相討論,我也切實感受到兩位從事研究的嚴謹態度。正因為如此,我們口譯員總是認真地聆聽口譯對象的一字一句。
當時,我還是個不成氣候的口譯員,也經常在工作中嚐到失敗滋味。但是,這次經驗讓我對「傳達語言時需要什麼?」「透過語言的溝通是什麼?」等,這些談論口譯技巧之前更重要的層面,都獲得很重要的線索。
「發言」不等於「傳達」。
所謂口譯,就是將講者的「發言」翻譯成其他語言,「傳達」給聽眾。站在這兩種無法以等號相連的行為中間,自然沒有正確答案。可是即使在講相同語言的人之間,這個問題(「發言」和「傳達」的不同)也一樣存在。舉個好懂的例子,如果有人發言「很小聲」。儘管確實說話了,但是無法傳達給聽的人知道。假如無法傳達,那麼跟「不存在」是一樣的意思。換句話說,只是發言並不代表溝通成立。當然,即使講話聲音傳到對方耳中,也不見得表示確實發揮「傳達」之效。那只代表對方「聽到了」而已。最重要的是,話語有沒有真正傳達到對方「內心」,這才是真正的「傳達」。
我們口譯員站在使用不同語言的人之間,進行具體的翻譯工作,因此每天都能體會到「語言溝通基礎」的重要性。我經歷過各種大大小小國際會議上的口譯工作,在會議上最認真聆聽別人說話的,或許就是口譯員吧。
確實「傳達」的三要點
以往日本社會總認為「心有靈犀一點通」,相較之下,歐美社會則主張如果沒有表達自己的意見,確實傳遞給對方以達到良好的溝通,就有可能產生糾紛或造成損失。
日本是重視「情」以及「當下氣氛」的文化,而歐美也有自古希臘流傳下來的哲學傳統,重視邏輯。邏輯是由語言建構的,因此歐美人遠比日本人更重視語言溝通。
身為口譯者的我,透過這本書想與各位分享的,並不是「如何學好英文」的技術理論或學習法。我試圖梳理的,是無論英文或日文、不管有沒有語言隔閡,當人與人之間藉由語言溝通時一定會面臨的「通則」。
當然,這種法則不容易學習也不容易傳達,不過,正因為我處於沒有「正確答案」的口譯世界,反而更常思考存在於單純翻譯語言工作背後的「通則」。
那麼,除了「發言」之外,還要確實「傳達」給對方,需要具備什麼條件呢?我認為需要具備以下三項條件:
一、「很想告訴別人」的內容。
二、想傳達的熱忱。
三、具備能讓對方清楚了解這些內容的邏輯與結構。
在本書中將以口譯現場為背景舞臺,解說上述條件的具體內容,以及該如何培養這些能力。
(以下摘自《口譯人生》〈第五章 傳達語言的五個步驟〉)
傳達語言的五個步驟
我有一個想法, 或許不該直接問今後想學習語言的人這個問題吧,但我覺得大家都該想想看:「學習外文之後,想靠這種語言傳達什麼事情?」「自己內心有沒有想傳達的內容?」如同前述,英文只是「工具」。首先,要在自己心裡保有想傳達的內容及想傳達的意願,再建立起讓聽者容易理解的結構,才算真正活用了英文這種工具。
我初出茅廬時,曾經在某場會議上聽到「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卻無法立即譯出,腦中一片空白。這時,我身旁的夥伴助我一臂之力:「百尺竿頭就是英文裡 revolutionary change (劃時代的改變)的意思吧。」我對日文中漢語的表現相當不擅長。要理解這些詞彙並且確實譯出,除了語言能力之外,素養更是不可或缺。
如果覺得只要會英文相關工作都能夠輕易上手,我必須說,這種想法似乎太過膚淺。
具體來說,口譯員到底在想些什麼、做些什麼呢?接下來就讓我依照工作流逐一說明。
步驟一:傾聽
「口譯」可以分為以下五個步驟:
步驟一:聆聽
步驟二:理解
步驟三:分析
步驟四:轉換
步驟五:譯出
口譯的工作經過以上步驟才算完成。講者的訊息可以藉此跨越語言的障礙傳達給聽者,這五步驟也同樣適用於純日文的溝通中。
我彷彿聽到有人反駁,同一種語言(例如日文)的溝通應該不需要步驟四的「轉換」吧?
所謂「轉換」,也可以置換為「換句話說」。在一般雙方都使用日文的對話當中,我們也同樣必須注意這一點。
像是職場中,同一個業界的人之間彼此熟知的專業用語或英文縮寫,向其他業界的人解說時,就要「換句話說」。或是跟不同世代的人說話時,也需要找到相應的替代詞,疏忽這些步驟的人,絕對稱不上是「溝通高手」。
有句話說「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既然溝通是雙向關係,這其中也有許多我們值得反思的部分。對方的「說」是我們的「聽」。反過來也是一樣,同一種語言(例如日文)的對話當中,如果聽到不容易了解的發言,其實也該自我反省:「我的發言對方是不是也不好懂呢?」
步驟二:理解
然而,光有語言能力還不夠成為稱職的口譯員,素養也是必備的。
那麼,具備語言能力和素養就能理解所有內容嗎?其實,還要加上「個別基礎知識」。
像是事先了解講者的簡歷以及發言概要,就可以將「奪走講者家人生命的戰爭,究竟是什麼樣的一場戰爭?」「他的家人在什麼樣的狀況下喪生?」這些資訊盡量牢記在腦中。在對話之前如果疏於蒐集或學習基礎資訊,終究也只能達到膚淺程度的理解和溝通。
口譯員最終必須了解而且傳達的,並不是演講當中的單字,而是由這些單字所構成的講者「訊息」,還有結論當中的「重點」。這些內容不見得會在演講當中化為言語。可是,當我們聽到講者說出「應該強化管制二氧化碳排放」,其背後一定帶有「擔心地球暖化」和「注重環境保護」等訊息。口譯員必須以理解這些心思為前提,慎選一字一句,挑出最適當的譯文。
演講的核心訊息在哪裡?如果能夠掌握這一點,儘管講者的原文鬆散不夠扎實,也有可能翻譯出論點清晰的內容。有時候,我們會聽到聽眾表示:「聽了口譯員的翻譯後才更清楚講者想說什麼。」這是因為口譯員能確實了解原本的發言中要傳達的訊息。
步驟三:分析對方的發言
步驟二中的「理解」,是將耳朵裡所聽到的一字一句對照自己的素養和通識,屬於微觀作業,而在步驟三的「分析」或許可說是宏觀作業。像是「把 shock聽成shark」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當時,我耳朵裡確實聽到了shark,而我也知道這個字代表的是鯊魚,但是如果從推敲字句的微觀世界往後退一步,我就會發現把shark放在演講整體脈絡的宏觀世界中思考「非常奇怪」。
不僅是理解單字,更要了解整體演講是以何種邏輯所構成,並且了解其整體脈絡。
許多人在日常對話中,如果聽到「感覺不順」地方,就直接從記憶中刪除,專注聆聽其他聽得懂部分,讓自己能「掌握整體概貌」。
但是,口譯員不能這麼做,我們不能有「聽不懂」的地方。說得極端一點,即使有「聽不懂的部分」也得把這些話譯出來。總之,把講者「所有發言」都正確譯出,就是口譯員的工作。所以,如果站在微觀角度不容易理解的內容,就需要站在宏觀整體的角度檢驗分析。
如果能完成這個分析步驟,大致上就可以預測演講將朝什麼方向做出結論。特別是在同步口譯的狀況下,由於日文和外文在文法語序上的差異,必須一邊處理技術差異,一邊追著演講內容跑。各位或許會發現電視上海外新聞節目等有同步口譯的日文,經常會用「關於○○這件事」,或是「其實,這件事真正的原因在於」等句法。
步驟四:轉換
接下來,步驟四終於來到正式運用語言能力的「轉換」(即為翻譯)工作了。就像前面所說的,轉換就是換句話說的工作,在平常的日文對話中也同樣在進行。
跟我剛成為專業口譯員的時候相比,這幾十年來,我的英語能力確實長進不少。可是在這段期間中我英語能力的進步,跟我們在平常對話中經常在意的「英文要怎麼樣才會變好?」這句話中所謂的「好」,我想在「質」上有一點不同。
像是日文裡面有 「折斷了骨頭」這種說法,實際上,這句話的意思是「相當辛苦」。同樣地,英文也有許多類似的片語。我對這些相關知識真的很貧乏,自己的 「知識抽屜」幾乎空空如也。
儘管說話的內容一樣,根據語彙能力和片語的使用方法,可以讓自己所說的話聽來優雅或低俗。如果想追求這方面的精進,不只語言能力,也必須具備文學能力。口譯員所處理的是「口說語言」,不過,大量閱讀英文和日文的文學作品,也有助於提升口譯能力。此外,多看電影,注意讓你印象深刻的台詞,也是有效的訓練。
步驟五:譯出
當我們想對別人傳遞訊息的時候,要先問問自己:「有沒有想傳達的意願?」
我自己是有的。當然,這畢竟是我的工作,討論「想不想傳達?」這個問題之前,我的工作本來就必須傳達。不過我前面也說過,我總希望透過自己的翻譯、傳達,能讓聽者在腦中浮現栩栩如生的如實情景。假如沒有這份意願,確實無法長久持續這麼麻煩的工作。
面對眾多聽眾演說前,不妨先把該傳達的內容整理清楚,然後再問問自己是不是真的有想要傳達的意願,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進行這場演講也只是浪費時間,結果只是引出聽眾的瞌睡蟲吧。如果具備想傳達的意願,那就得下功夫,讓自己的話更容易進入對方腦中、容易了解。
溝通是雙向的,有說話的講者,還要有接收和理解的聽者,溝通才能成立。假如一個人講話幾乎快到讓別人根本聽不清楚,儘管有想傳達的意願,也只是一廂情願,根本沒有傳達到對方心底。
用字遣詞的選擇很重要,該考慮的不是自己想怎麼說話,而是該怎麼說話、該怎麼表達,才能夠確實將訴求傳達給聽眾。
(以下摘自《口譯人生》前言)
何謂語言的溝通?
我們口譯員的工作,就是站在使用不同語言的人之間,幫助他們的對話、溝通得以成立。這個簡單的道理或許人人都知道,已經不需要再多做解釋。不過,假如只是單純將A說的話告訴B、再把B的回答轉達給A,以我這個人喜新厭舊的個性,實在不大可能重複相同工作,投入這一行長達將近半世紀之久。至少,應該不至於讓我想提筆寫下本書。
口譯員不只是訊息傳遞者、居中傳話的中介者。我體會到這一點,是在大學畢業後當了幾年專業口譯員,還初出茅廬的時期。
當時我受託擔任工學相關的會議口譯,我...
推薦序
時勢造英雄
文/彭士晃(中日文資深口譯員)
其實這篇推薦文,我改了不知多少遍。
有道是「文人相輕」,更何況學習的「流派」不同,閱讀《口譯人生》的過程中不時讓我興起反駁作者觀點的念頭;但是,就在快到截稿期間時,我猛然發現,這本書談的真正重點是在「溝通」。只是這個「溝通」工作的兩端使用各自的母語,所以必須藉著「口譯」的形式跨越語言的障礙。
為什麼一開始閱讀本書時,我會出現那樣的念頭?
仔細思考之後,發現原來是我在學校所受的口譯員養成訓練偏重方法論,以我曾就讀的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班(2010年8月起,更名為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班)為例,成立初期的所長都是歐美語言口譯員出身,影響所及,課程中所受的訓練都是以模擬實戰為主的方法論。相較於長井女士「滴水穿石」「鐵杵磨成繡花針」的傳統日式職人養成法,長井前輩的經驗幾乎是從工作現場學習而不是從方法論下手,專業養成方式(流派)的不同,也難怪會影響我一開始閱讀本書的視角。
長井女士在日本的口譯界非常著名,是同步口譯員的開山始祖之一,只不過這個行業比較特別,容易給人「會說外文就能擔任同步口譯」的錯誤印象,所以整本書中,長井前輩花了許多篇幅在解釋「外語能力」與「口譯(溝通)能力」的差別。從書中提到的世界要人來看,長井前輩的工作經歷中擔任過眾多政界人物的口譯,想當然耳,要替這些人口譯,勢必就得有超高的「政治」敏感度,換句話說,就是要能夠「察言觀色、掌握氛圍、體會上意、慎選言辭」。
為了讓大家在閱讀時免於陷入「各自解讀」的困境,我把關於「口譯」的重要基礎概念整理如下。
首先,一般人對於口譯最常見的疑問是「口譯的形式有哪些?而彼此間又有何不同?」簡單來說,需要戴耳機的就是「同步口譯」,等講者說完一段話後才開始翻譯的叫做「逐步口譯」。不同的口譯形式,自然會影響到口譯的品質。同步口譯因為是同時進行「聆聽、理解、轉換、譯出」的多工任務,好比電腦同時開了多個視窗一樣,「處理器」的好壞決定譯出品質的優劣。「處理器」指的是口譯員記住發言者的短期記憶力、腦中儲存的雙語詞庫,以及臨機應變(像是針對不同聽者的年齡或背景切換同義詞「換句話說」的能力)等。
至於一般被認為懂外文就能夠做的逐步口譯,因為時間上比同步口譯寬裕些,所以「處理器」可以不用像同步口譯那麼強,反倒是把聽進來的訊息保留起來以便處理的暫存記憶區(短期記憶力)的容量就要夠大了。因此,從專業口譯員的觀點來看,要儲存大量訊息的逐步口譯反而比較累,困難度更高,這跟一般人的認知是非常不一樣的。
長井前輩在書中舉出了許多的工作經驗,但是沒有交代每則案例的口譯形式,所以我也不敢妄下斷語。只是如果從我的經驗值來判斷,愈重要的發言,就愈不會採用同步口譯的形式,原因就在於同步口譯的精確度,無法與有較寬裕時間進行處理的逐步口譯相提並論。而且,以日本人的民族性來推想的話,五十年前長井前輩開始擔任口譯工作時,會議資料的收集應該是極為周到而充足的,除非講者脫稿演出,否則口譯品質的好壞,端看事前準備。
就以目前最熱門的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勝選國際記者會為例來跟大家分享吧!一夕爆紅的口譯哥趙怡翔在投票的前一天接到指示,必須擔任隔天記者會的口譯工作,然而,他拿到勝選感言的最終定稿,卻是在正式上場的十二分鐘前。平日在語文上的學習歷練就是他的處理器,所以就算能夠準備的時間極其短促,蔡英文致詞部份的英語口譯確實值得給予熱烈掌聲。仔細想,五十年前的長井前輩是不是也與今日的趙怡翔一樣呢?每次出現在眾人面前擔任口譯時所獲得的讚美,都會為走上專業之路打下穩固的基礎。
長井前輩當年或許還沒有太多的競爭者,但是,不懈的努力,才是維持她在業界中地位屹立不搖的主要原因。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眼見當前台灣的教育政策失敗,偏偏當官的又喜歡外行領導內行,所以,這座小島上的口譯研究所(或是教授口譯課程的系所)數目竟然多過於日本,可以想像台灣專業口譯市場中競爭之激烈。
或許剛入行的新人們不可能像長井前輩一樣,為史蒂芬‧霍金(Stephen W. Hawking)博士或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擔任口譯,但是,如同蔡英文總統有了口譯哥趙怡翔的協助,而使勝選國際記者會圓滿結束,顯示江山代有才人出,累積實力,持續用功,當機會來臨時好好把握,站在舞台上發光發熱。身為這個專業領域的前行者之一,我也由衷盼望有人在看完這本書之後獲得啟發。
(本文作者為台灣中日文口譯界唯一受過專業研究所訓練並以口譯為論文題目的碩士,學經歷最完整的中日文資深口譯員。曾經擔任2007年6月9日安藤忠雄台北小巨蛋一萬二千人公益演講指定口譯員,以及2007年11月30日LV櫻桃包設計師村上隆台北小巨蛋一萬二千人演講指定口譯員。)
時勢造英雄
文/彭士晃(中日文資深口譯員)
其實這篇推薦文,我改了不知多少遍。
有道是「文人相輕」,更何況學習的「流派」不同,閱讀《口譯人生》的過程中不時讓我興起反駁作者觀點的念頭;但是,就在快到截稿期間時,我猛然發現,這本書談的真正重點是在「溝通」。只是這個「溝通」工作的兩端使用各自的母語,所以必須藉著「口譯」的形式跨越語言的障礙。
為什麼一開始閱讀本書時,我會出現那樣的念頭?
仔細思考之後,發現原來是我在學校所受的口譯員養成訓練偏重方法論,以我曾就讀的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
目錄
前言
何謂語言的溝通?
「發言」和「傳達」的不同
東京贏得2020年奧運主辦權的「話語」
確實「傳達」的三要點
第一章 會議口譯現場
口譯員與翻譯家
世界首度同步口譯
高峰會上的同步口譯
轉譯
歷史變動的瞬間
密特朗前總統的演說
日本首相們的英文能力
口譯員極重視的交通
各國領袖之間的心機大戰
日本歷代首相的發表能力
什麼是雙語者
第二章 走上口譯員之路
並非歸國僑民就能輕鬆當口譯員
為了瞭解英文而接觸聖經
到德州達拉斯當交換學生
容易受到影響的少年時期
英文是工具
在學生集會擔任口譯
成為口譯公司Simul International的口譯員
第三章 口譯員的生活和技術
成為專業口譯員
音樂聆賞和英文聽力
職業婦女第二代
家父的體諒
「開心」的相反並不是「寂寞」
職業婦女的「任性力」
結婚與迷惘
貝爾格萊德的回憶
日本航空四七二號班機劫機事件
追求口譯的「正確答案」
前首相佐藤榮作「我會妥善處理」
為自己說的話負責
「不沈空母」事件
村松增美的紙條
以紫式部轉換莎士比亞
笑話,是口譯員的大敵
忽視日本(Japan Passing)
第四章 國際會議中的日本人
日本人的瞌睡蟲
「弦外之音」的文化
日本人「看不見表情」的理由
小澤一郎的邏輯
三一一東日本大地震的記憶
細野豪志的應變能力
石原慎太郎具備雄辯者(orator)的資質
再次迎接東京奧運
安倍晉三「情況已在掌控中」
處世之道和溝通能力的不同
第五章 傳達語言的五個步驟
口譯員與語言能力
步驟一:傾聽
步驟二:理解
步驟三:分析
步驟四:轉換
步驟五:譯出
最重要的是,設身處地
結語
前言
何謂語言的溝通?
「發言」和「傳達」的不同
東京贏得2020年奧運主辦權的「話語」
確實「傳達」的三要點
第一章 會議口譯現場
口譯員與翻譯家
世界首度同步口譯
高峰會上的同步口譯
轉譯
歷史變動的瞬間
密特朗前總統的演說
日本首相們的英文能力
口譯員極重視的交通
各國領袖之間的心機大戰
日本歷代首相的發表能力
什麼是雙語者
第二章 走上口譯員之路
並非歸國僑民就能輕鬆當口譯員
為了瞭解英文而接觸聖經
到德州達拉斯當交換學生
容易受到影響的少年時期
英文是工具
在學生集會擔任口譯
成為口譯公...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