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何活著?什麼是幸福?什麼是人生?」
《超譯尼采》作者白取春彥獻上當今最淺顯易懂的哲學之書!
讀完本書,你將學會如何思考人生
◎為什麼現代人需要「哲學」?
真正有意義的哲學,能改變我們日後的生存方式或價值判斷,
幫助我們從籠罩整個社會的閉塞感中大力掙脫。――白取春彦
『台灣人文教育缺少的一堂課』
由於我們多數人日常的思考受到世間的「常識」所影響,
以致容易將許多貌似「古怪又奇特」的哲學思想排除在外,
並認定那不過是與自身無關的遠古知識罷了。
事實上,我們看待事物所仰賴的「常識」受制於體制下,甚至可說是權力支配的產物,
超出體制框架之外的便自然視之為異端(將同性的愛與異性的愛視為對立即為其一),
也因此限縮了自身的想法與觀察視野。
作者白取春彥深知這一點。
為此,他挑選了能給予我們現代人的思考及生活方式深刻影響,擁有這種力量的六位哲學家,介紹他們的思考方式與觀點,並佐以歷史背景和人物生平進行解說。
白取春彥的敘事方式平易近人,切中這幾位哲學家所亟欲探討,也是現在的我們不斷自問的人生問題(人為何活著?什是幸福?什麼是人生?)的核心,
讓人的思緒逐漸開闊起來,並進而嘗試閱讀哲學家的真正著作。
※康德、黑格爾、叔本華、尼采、維根斯坦、傅柯
本書集結了哲學家的智慧結晶,幫助你解決心底最深處的困惑。
【康德:人的純粹理性必須以自由為前提。】
康德闡述了「認識論」。亦即人看到了什麼,感知到了什麼。這個理論說明了人類的知覺有其限界,對許多人造成了衝擊,有助於改變過去的思考方式。
【黑格爾:人為了滿足欲望,會窮盡各種手段。於是欲望無止盡地膨脹擴大。】
黑格爾在思考世界為何是這個樣子、怎麼發展形成時,導入了「世界精神」一種無形的概念,有條不紊、理路清晰地整理了世界的歷史。做為如何用一種想法貫穿解釋所有事物,黑格爾的思想是最佳範本。
【叔本華:一般的鈔票無法買到幸福。那麼,什麼樣的鈔票才能買到幸福?就是心情開朗。】
叔本華認為,真正在底層背後推動世界運作與人類行為的,是與一般認知意義上完全不同的「意志」。
而正是這個「意志」為我們的人生帶來了痛苦、喜悅、淚水與歡笑。
他的《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成為哲學式人生論的濫觴,擁有撫慰人心的力量。
【尼采:與巨大的苦惱奮戰吧!那樣巨大的苦惱終將鍛鍊成就我們。賦予我們新的視野,教導我們全新的生活態度。】
尼采談論了「如何活得生氣勃勃的哲學」。他認為人應該自由自在、不被世事萬物所拘束,以超越自我為目標,每天如同新生,創造比昨天更高層次的自己。
【維根斯坦:比起世上大多數人,我的靈魂暴露於外。這也是我的天才性所在。】
維根斯坦表示,只要人類使用語言的一天,便無法精確談論關於倫理、真善美、或是神的一切。因為語言是邏輯性的,關於人類最重要的事情運用邏輯思考是完全無法掌握的。
【傅柯:我認為自己所寫的東西是地雷,否則就是炸彈的外衣。不,我但願如此。】
傅柯從過去的歷史分析發現,人對語言的使用方式形成了該時代的知識體系;該知識體系建構了該時代的政治統治雛型,再從中孕育出價值觀與倫理。
傅柯的思想雖然充滿政治性,卻也讓我們深思那些不受時代風潮左右的人,如何獲得「真正的自由」。
※延伸閱讀
《獨學術》白取春彥──著
學習(learn)≠獨學(study)
獨學才是在求學與工作上能夠超群的必要手段!
「學習」是種低層次的事。就像小朋友學寫字是「學習」,學習是種模仿;
成人要做的不應該是學習,而是研究。
熟悉哲學與宗教的思想家白取春彥不被既成的概念所拘束,
他針對現今大眾盲從「實用路線」的學習方法與功利取向的學習心態
提出了自己的批判,並分享自己閱讀艱澀書籍的態度和訣竅。
作者簡介:
白取春彥
日本青森縣人。於德國柏林大學就讀期間,研究哲學、宗教與文學。出版多本關於哲學與宗教的解說著作,廣受好評。代表著作有《專為上班族解說的「聖經」 入門》、《學習術》、《聰明思考術》、《不鑽牛角尖的思考術:通往成功之門的二十四個習慣》、《佛教「超」入門》、《超譯尼采I.II》、《獨學術》等書。
相關著作 《獨學術》
譯者簡介:
戴偉傑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後,進入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中日筆譯組修讀碩士。現為專業譯者。
張富玲
(本書第七章與附錄翻譯)
台大日文系畢,曾於翻譯公司、出版社任職,現為文字工作者。譯有《松浦彌太郎.生活中的巧思與發現筆記三部曲》、《不能不去愛的兩件事》、《獨學術》等書。
章節試閱
第五章 尼采
什麼是理想的人類形象?
與巨大的苦惱奮戰吧!
那樣巨大的苦惱終將鍛鍊成就我們。
賦予我們新的視野,
教導我們全新的生活態度。
尼采在去世之前將近三十年的時間,身心經常處於不穩定的狀況。但再也沒有任何思想家像他這樣留下了這麼多激昂的話語。他愛挑戰,然後失敗、被誤解,即使如此,仍不斷地迎接挑戰直到走完最後的人生。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
尼采出生於普魯士王國(之後的德國)呂肯村裡的牧師家中。從小熟背《聖經》,十歲開始作曲顯露音樂才能。
之後醉心於知名歌劇作曲家華格納(Richard Wagner,一八一三──一八八三)的音樂,二十五歲以後終於有機會認識了華格納與其夫人。至於糾纏他一輩子的頭痛,則從十二歲時就發作了。
尼采先後在波昂大學、萊比錫大學攻讀古典語文學,二十一歲時在偶然的機會下讀了叔本華《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深受感動,成為日後尼采思想的基石。二十四歲時,獲邀至瑞士巴塞爾大學擔任兼任教授,二十六歲成為專任教授,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後來尼采撰寫了一本思考觀點獨特的《悲劇的誕生》(Die Geburt der Tragödie aus dem Geiste der Musik),被旁人質疑他拋棄了古典語文學,加上三十二歲左右起健康狀況明顯惡化,於是三十五歲時便辭去了大學教職。
往後的生活全靠年金支撐著,一直到四十五歲在義大利杜林街上發狂被送進精神病院之前,為了療養身體,開始過著冬天在義大利、夏天在瑞士的生活。其間撰寫了大量的作品。
尼采並不是在度假勝地的旅館裡優雅地生活,而是一次租半年的房子過活。在瑞士,他喜歡待在窗戶面山偏暗的房間裡。早上坐在書桌前寫作,中午到附近餐館用餐,然後四處走走散步。晚上仍繼續寫作或讀書。若身體實在過於疼痛,便吸鴉片緩和疼痛。
但是,尼采並不是那種關在陰暗房間裡推敲思索的人,反而在那樣的空間中所萌生的想法完全不足為信。他得到靈感總是在戶外的時候,並且趁未忘記之前隨手拿張紙片記錄下來。
儘管持續書寫文章,但到成書發行總是耗時許久。因為出版社知道一定滯銷,總是意興闌珊。不過尼采仍不放棄寫作。他在《人性,太人性的》(Menschliches, Allzumenschliches)一書中,提到關於寫作:
「我不是為了要教人什麼而寫書……寫書本身就是透過某些事來徹底克服自我的一種證明。超越過往的自我,做為人重新蛻變的證明。
「而那絕非個人的自我滿足,而是藉由做為人超越克服自我的示範,能激勵他人,同時希望對讀者現在的人生有綿薄的助益,也是一種奉獻的行為。」
居無定所不停旅行的生活,尼采稱為「漂泊」。但指的不是自己的居所經常變動、漫無目的地漂流,他認為這是自我形成、自我改變,進而達到更高層次的過程。
如同尼采的名言「不脫皮的蛇終將死亡」所展現的,他始終以此為目標,不斷地在更新活化自己。這是從叔本華認為「人生終究是變動不安定」的教誨中得到的啟發,尼采給出了自己的詮釋。變動的、不安於現狀,隨時蛻變出新的自己,對此,他親身實踐於生活中。
尼采在杜林市中心的卡里尼亞諾宮(Palazzo Carignano)旁的建築租借了一室。他經常突然興高采烈地唱起歌來,引起房東及附近的居民側目,認為他是個怪人。有天在杜林街上,尼采無預警地上前抱住馬的脖子摔倒後,被送進了精神病院。
尼采在杜林發瘋摔倒的情況,相關書籍的記載各有差異。其中伊沃.弗倫策爾(Ivo Frenzel)的人物傳記《尼采傳》(Friedrich Nietzsche)如此描寫:
「那是一月三日發生在杜林卡洛阿爾貝托廣場的事。尼采走出租屋處,看到一名馬車夫正在狠狠鞭打馬匹。尼采淚流滿面,憐憫並跑上前緊抱住馬首,接著全身癱軟坐在地上。」
另有更早之前的說法是「尼采因梅毒侵入頭部而發狂」。原因是保存在耶拿大學醫院精神科的病歷表顯示,尼采在二十二歲時感染了梅毒。
著名哲學家也是精神科醫生的卡爾.雅斯佩斯(Karl Jaspers,一八八三──一九六九)記載:「……這種病看起來只是精神病突然發作……恐怕是與漸進性腦膜炎有關。」
腦膜炎因毒物或生物性感染所引致,因此梅毒的可能性很大。或許是年輕時被其他人傳染,也或許是二十六歲在普法戰爭擔任醫護兵時染上的,誰也不知道。
但如果是感染梅毒而發瘋的,那就奇怪了。若是梅毒,從狂症發作最長三年半以內就會死亡。然而,尼采卻活了約有十年之久。所以梅毒說在醫學上有矛盾之處。
此外,當時大多數人覺得發瘋很淒慘可憐。但那是否是,所謂的正常與異常相較之下,認定異常是一種不幸的偏見?發瘋的價值判斷理當只有本人才能論定。
或許,尼采從最初開始就個瘋子。但即便是,他也不是那種使心眼讓人窘迫,或引起戰爭的那種瘋子。
主要著作
《悲劇的誕生》、《人性,太人性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善惡的彼岸》(Jenseits von Gut und Böse)、《生成的無辜》(Die Unschuld des Werdens)、《道德譜系學》(Zur Genealogie der Moral)、《快樂的科學》(Die fröhliche Wissenschaft)、《不合時宜的考察》(Unzeitgemässe Betrachtungen)等多種著作。
詩人哲學家尼采的挑戰
永遠充滿人性人味的尼采哲學
尼采的哲學思想總是讓人心緒動搖。讓人焦躁、猜疑、不安或受到鼓舞、令人驚奇。不僅是邏輯的展開,還讓人感覺直觸內心。
所以我們無法將尼采視為那些似懂非懂的眾多哲學之一,並輕易地放回書架上。它無時無刻都震撼著我們的心,因為尼采把從活生生的人類經驗與感性出發的思想化成了語言文字。
許多哲學雖然都從人類自身出發,但不知不覺間跳到了唯心論或抽象世界中,結果最後導出完全欠缺現實感的理論。但是尼采的思想未曾捨棄人類的生,甚至太過人性,充滿了「人味」。
此外,尼采的思想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為在根底有著敏銳的人類觀察。其中也包含了人類心理的多重觀察。
尼采的心理學會毫不留情地刺入人心縐褶。例如他指出:「當下露骨的同情是不好的。」因為尼采認為,同情等同視對方為弱者,使對方蒙羞。
「高尚的人會督責自己,絕不讓他人感到羞愧……幫助苦惱者時,我嚴重傷害了他們的自尊。」
同情根植於一種傲慢,我們會任意評斷對方的苦痛與窘境到什麼樣的程度。結果同情便是從這些對對方欠缺敬意的無禮輕易地就冒出來了。
因此尼采覺得友情並不會從一起煩惱的同情中產生,反而共同分享喜悅才能交到朋友。這樣才不會讓人感覺到一味地將對方當成弱者的傲慢。
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順帶一提,這本書的第一部只花了十天、第二部兩星期、第三部十天就寫完了)中如此寫道:
「……如果你有煩惱的朋友,你要成為他煩惱的安歇之所……要成為堅固的睡床、戰地的睡床。只有這樣才是對他最好的幫助……所有偉大的愛都是超越同情階段的。」
另外,尼采也說並不是所有安慰都是好的。因為「安慰其實是站在安全的置高點向下對意志消沉的人說話。」
所以如果那個人自尊心特別強,別輕易安慰他,反而應開誠布公:「我想任何安慰的話語對於現在的你應該沒有用吧。」於是他會覺得「這世界上沒有人能安慰自己,這是對處於高處的自己一種榮譽的象徵」,隨後又抬頭挺胸起來了。
如此對人類心理細心與敏銳的觀察,不只是適用於一般民眾的心理。更強烈嚴厲地揭穿被認為一般常識的觀念、正確的善惡美醜的價值判斷、真理,都可經由深刻的思索而獲得的一種自以為是的哲學思考。這就是尼采的哲學,或說是尼采的思想特徵。
為何尼采哲學被稱為「肯定的哲學」?
尼采哲學又稱為「生的哲學」或「肯定的哲學」。後世的研究者命名的這個招牌,清楚說明了尼采思想的特徵。
所謂「生的哲學」,意即特別重視活在當下的哲學。或許我們認為「重視活在當下」是理所當然之事,但「生的哲學」還有另一層「反基督教神學」的意味在。
因為當時盛行的基督新教神學否定自身活著的現世,重視有天國的「死後的世界」,在現世的倫理道德、行為的所有目的全都是為了死後的世界。
因此「生的哲學」裡的「生」,其實是相對於從基督教神學中「死後的世界」的反義詞。
「肯定的哲學」的說法也幾乎是相同的意思。意即人類不論美麗醜陋全都給予包容肯定,並且徹底貫徹重視此身在世如何活得充實的價值,而非理念、意境等。
在基督新教神學教義中,傾向將人類擁有的天性藉由教會相關人士所制定出的倫理來一一判別善惡,並刻意消滅惡的部分。但是,尼采卻主張人類的所有不論好的壞的都應予包容肯定。當然其中也包括了人類的本能、性欲、殘暴。
也因此,尼采的思想招致了不少誤解,認為他想擁有權力,理論野蠻粗暴。也成為了世間一般大眾、支持社會體制的人看到就厭惡的思想。
在哲學界,尼采也被視為異類。即便如此,尼采的思想與觀點仍擁有不可思議的力量,給予後世思想家甚至是現代年輕人諸多刺激,進而觸發更多新的想法。
第7章 傅柯
揭開「權力支配的假面」!
沒有人可以從權力的網絡逃開
傅柯知名的著作《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法語書名為《監視與懲罰》)一書,是透過歐洲懲罰形式的變化,討論權力機制的質的變貌。
在過去君王統治時代,對犯罪者的懲罰基本是採取殘酷手段,對犯下重罪者執行殘虐的公開死刑。
以身體的刑罰徹底讓人民知道誰才是支配者,以可能會被殺的恐懼心理來統治人民,這是以「死的權力」執政的典型處罰。
從這個角度來看,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名言「朕即國家」很貼切地以文字表現出支配與統治的實況。國王才是國家這具身體實質上的頭,人民則是為頭服務的內臟、四肢或其他部位。最重要的頭位於身體的頂點位置,如果身體有部位反對或阻礙到頭的存在,就必須予以肅清或廢棄。
那些掌握「死的權力」的支配者們的血統、姓名、容貌、行動都是公諸於世的。為了誇耀自身的權力,他們曝露在眾人目光之下。他們的容貌和身姿會被鑄刻在貨幣上、做成雕像或繪製成肖像畫廣為宣傳。另一方面,處於受支配地位的大眾,連名字都不會有紀錄,只是一群面貌不清的烏合之眾。
這種權力支配的特徵在十八世紀末出現反轉。原本在台面上展現權威的統治者行動變得極端不透明。相反地,大眾的身分卻變得透明化,不論是出身、姓名、職業、家族型態都被詳細記錄下來。
懲罰的形式也出現巨大變貌,對身體的殘酷刑罰和公開處刑消失了,轉為以禁錮、懲役、徒刑、居住限制等,也就是所謂「剝奪自由的刑罰」來執行。不是折磨身體或賜死,而是限制自由的時間和空間。
乍看之下,懲罰的方式似乎從過去出於報復或制裁意圖的刑罰轉變成較溫和人道的型態,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懲罰方式已質變為一種巧妙的政治手段,將那些對現行權力體制沒有用處的人套進一種社會化的模型以便於管理。
因此,監獄裡的受刑人一舉手一投足都處在監視之下。作息時間、生活規矩、動作舉止、遺詞用字、思考模式都受到規定,被要求遵守。
但如同再犯率數字所示,這些懲罰對受刑人的回歸社會並無助益。因為管理受刑人的真正目的,其實是為了對那些不符合社會基準的人進行規訓,使其「規格化」。
大眾規格化的機制在學校也是一樣的。義務化的學校教育從動作舉止到時間觀念(譬如遲到或早退)都已規格化。
把符合權力體制意圖的解答訂為正確答案,由考試來決定成績,以學生思考規格化的程度來決定名次。在學校的名次則用來當作進入下一個階段時的能力判斷依據。
軍隊、工廠、醫院也同樣受到規格化,處在體制下的每一個人都是分類的對象。
倘若超出這些分類和規格,便與社會所廣泛推行的制度無法配合,生活上會出現不便。因此,大多數人只得接受權力所推動的眾多規範及思考模式,漸漸變成權力體制底下符合規律的「馴服的身體」。
權力過去是以物理強制力和恐懼來控制人民行動和思考,近代國家形成以後,則開始以新的方式來維持體制秩序。
這時,生物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新興學問科目就能有效地派上用場。換言之,國家不是單方面強制推行,而是以科學理由為依據,將自己的管理和統治正當化。
如果人民只是有生產力,對國家並非一定有利。國家需要的是人民既有生產力,又服從國家。為此需要巧妙的控制引導,必須運用各種科學知識。這便是近代國家前所未有的權力滲透的方式。
體制所提供的標準生活,是遵循規格制定的。就算有少數人無法提供社會生產力,藉由各層級的援助及國家補貼,生活仍能維持在規格內的水平。福利社會便是源自此種權力標準。
換句話說,不像過去是掌握「死的權力」,近代以後國家所施展的權力是一種對生活方式的柔性權力,從人民的私人生活到思考模式都要干涉,是一種足以左右人民生活方式的權力,也就是所謂的「生命權力」。
「生命權力」看似是一種為人民著想、重視福利的權力。然而,這種將個人資訊、居住地、能力等情報依時間記錄管理的「生命權力」機制的做法,其實就如同把全民關進關囚犯的全景敞視構造監獄裡進行監視控制一般。
並且,如今個人的自由和主體性受到高調倡導,許多人因此認為自己過的是自由的生活,是依個人意志在行動。實際上,這不過是「生命權力」引導產生的錯覺。個人的自由和主體性其實也在「生命權力」所設定的規格內。
因此,個人的主體性(不論本人作何想法)始終是受到規格化的,美其名為主體性,其實只是從屬於「生命權力」之下。
如此一般,就連一些看似是違反社會規範的意志或思想,亦是權力設定的規格網絡的產物,體制秩序因此大致得以維持。
就連「性」也在權力的掌握之中
傅柯最後的著作《性意識史》原預計共有四卷,但隨著傅柯的去世,最後僅出版了三卷。第四卷書名原訂為《肉體的告白》。
在《性意識史Ⅰ:認知的意志》裡,傅柯提到權力為了達到徹底管理,甚至深入操控人民的性生活,將其導向某一種特定模式的性行為。
例如,先由精神醫學明訂什麼樣的性是異常行為,再由此制定相關制度,界定出什麼樣的人是性反常者(如雞姦者、曝露狂、戀物癖、動物戀、獸交、偷窺狂、老人控、冷感女性等),將之污名化。
拿法律做為後援,將其標準當作真理一般進行制度化,並興建配套設施,將那些性反常者監禁起來,讓他們接受治療。權力者表現得像是自己知道什麼樣的性行為才算是正常。
二十世紀後,精神醫學與性學研究等科學繼續壯大,衛生思想、節育、優生學等觀念受到提倡,掌權者試圖避免那些「需要費心照顧的人」出生,盡可能增加生產力高、有納稅能力的人民,無孔不入地介入人民的私生活。而這也是一種露骨的「生命權力」的運作。
傅柯如此寫道:
「對身體的規範與人口調整,是權力對生命組織化展開的兩個極端表現……『生命──權力』毫無疑問的,是資本主義發展不可缺少的要素。
「……資本主義所需要的權力技術,是在提高力量、適應能力及生命的一般能力的同時,也要使人民是不難受到管轄的。」
在《性意識史Ⅱ:快感的使用》和《性意識史Ⅲ:自我的關注》裡,則主題一轉,內容從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等古代醫學與哲學、道德典籍,聚焦於人類倫理。
但這裡的倫理指的是西元前四世紀古代希臘人的生活方式,而且特別是指他們的性活動。
當時的希臘人認為性活動是屬於個人選擇的行為,同時也是屬於道德的實踐領域。換言之,為了不使性行為流於衝動而導致越軌或過度耽溺,並考慮到個人身體狀況及季節,希臘人會不斷調整性行為的方式。
不過,他們這種自我統御的實踐,並不是我們以為的源自於宗教禁忌或普遍的道德原則,其目的是對自身的行為達到完全控制、不受他力操控,完全是主體性的,盡可能去追求更具美感的生活方式。就像是把自己當成一個作品來創造。
「藉由這樣的實踐方式,人們不僅是為自己訂下行為的準則,且試圖改造自身,努力讓自己成為個別的存在,肩負自己的生命及一種美的價值,將自身的生活因應某種樣式基準做為一件要事努力實現。」
對於自我管理術,希臘人發展出三種技法,分別是養生術、家庭管理術、戀愛術。
不同於現代人,古希臘人的性活動不受權力及宗教影響,是自由的、主體性的。傅柯在戀愛術的項目如此寫道:
「希臘人不會把自己對同性的愛和對異性的愛視為對立關係,不會視作是排他的兩種選擇,或在根本上不同的兩種行動類型。
「……一個人品行不檢點,是因為他對情欲缺乏抗拒的手段,與他的對象是女人還是少年無關。
「……希臘人是『雙性戀』,這點是確實的。
「……根據希臘人的見解,不論產生欲望的對象是男是女,同樣都是對『美麗的人』源自天性深植人心的欲望。」
因此傅柯一直在呼籲人們要活在權力之外,就算是透過性活動也好,不要受制於生命權力擅自決定為真理的性規範。
※希波克拉底(西元前約四六○-三七○)古希臘時代的醫者。他排除自古以來超自然力量致病的迷信說法,從巫術治療改成以臨床觀察的方法來醫治患者,並發現環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著有《希波克拉底的誓言》等書。
第五章 尼采
什麼是理想的人類形象?
與巨大的苦惱奮戰吧!
那樣巨大的苦惱終將鍛鍊成就我們。
賦予我們新的視野,
教導我們全新的生活態度。
尼采在去世之前將近三十年的時間,身心經常處於不穩定的狀況。但再也沒有任何思想家像他這樣留下了這麼多激昂的話語。他愛挑戰,然後失敗、被誤解,即使如此,仍不斷地迎接挑戰直到走完最後的人生。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
尼采出生於普魯士王國(之後的德國)呂肯村裡的牧師家中。從小熟背《聖經》,十歲開始作曲顯露音樂才...
作者序
前言 為什麼我們現在需要哲學?
本書精選了六位哲學家獨到的哲學思想。
按照年代順序分別為康德(Immanuel Kant)、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傅柯(Michel Foucault)等人。
為什麼挑選這六位哲學家?原因是他們的哲學所展現的思考方式或想法,在眾多哲學中獨樹一格且極具魅力。
極具魅力的意思是,僅了解他們部分的哲學思想,就能讓自身的想法與觀察的視野變得前所未有的深入且寬廣,甚至可能大幅改變今後的生活方式與價值判斷。
而這在實際生活上造成的影響,會使得我們對眼前的世界完全改觀。也就是說,哲學擁有改變我們世界觀的力量。
◎解決「不安」、「迷惘」、「苦惱」根源的線索
本書所挑選的哲學家,從現今看來全都是古人。或許各位會有些存疑,這些古時候的哲學家思想,到底會為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帶來什麼想法上的影響呢?
若有此疑慮,便證明你陷入了「活在時間序列最前端者優於一切」的單純錯覺中。儘管生活在現代,並不表示我們就擁有最豐富的知識,以及先進的想法。
反而現代有不少人還抱持著舊時的思考方式。
例如,像命運這類事物,認為是老天設定安排好的。又或者有些人以一般「社會上」的觀念或「時代潮流」做為判斷正確與否的基準。
也有人遵循著「習俗」與「傳統」生活;更糟糕的情況是,有些人則跟著那些看似掌握物質或經濟權力者的一舉一動過日子。
還有,有些人只因受過十年以上的學校教育,上完一整套課程,便莫名自傲,認為「已學習具備了某種程度的知識,自己至少比古代人聰明吧。」
然而學校裡所教授的,僅僅是現今執政體制所需求、為了培育將來有納稅能力的國民所具備的知識與技能罷了。
在這之間還有執政方針所造成的偏頗,自然有其局限。
同時,為了將大多數人所需的知識或思考模式納入一定的框架中,最後只能產出在現在體制裡有用、但過於均一的思考方式與行動。
於是在才智方面,他人隨時可代替自己。
結果,這樣的狀況成為了內心拒絕學習的溫床,要打破惰性開創新的局面變得更加困難。
◎「思考力」由此開始!
不過,在如此硬化的情況下,正是將哲學的思考方式完整放入巨大裂縫中的好時機。
然而我想或許有人會認為,這每個哲學的思考方式怎麼看來十分奇特又古怪。
假設看來真是如此,應該是日常的思考方式完全受到世間的「常識」影響所致。受到世間常識影響的人,容易相信該常識是正常且普遍的認知。
最好的例子便是康德與當時體制之類的衝突。在哲學史上表現十分傑出的康德,他所著的《純粹理性批判》(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也未輕易見容於當時的社會。
康德曾間接表示:「由於超過理性的界限,人類無法看得到靈界或天堂。」這讓當時執政的普魯士王國與基督新教視「康德哲學」為危險的言論,甚至要求康德立誓「從今以後不在公眾場所談論宗教」。
無關理論的正確與否,只要與世間的想法與常識大相逕庭,哲學不僅被視為「異端」,甚至還會遭到「排除」。
直至今日,我們才了解腦科學的研究成果與康德的理性論極其相近(簡單來說,例如在認識物體形狀時,發現腦內細胞團會運用範疇來認識物體)。
在這層意義下,哲學在體制內是危險的玩意;此外,對於想打破目前滯塞或封閉現狀的人而言,哲學猶如手中的危險袐密文件。
了解哲學的思考方式並受到刺激的感覺,就像在自然界的草花的花瓣數量或鸚鵡螺形狀上發現了「費式數列」那般驚異。
視野大開,儘管並不會直接具體產生什麼助益,但明顯改變了自身對事物的看法。
而這等於完全改變了自己,擁有無限寬廣的可能性。
◎哲學真的不難也不艱澀
從古到今出現了無數的哲學家。有的有獨到見解,有的只會鼓惑煽動,也有的只是平庸教師之流。
我從中挑選了能給予我們現代人的思考及生活方式更深刻影響,擁有這種力量的六位哲學家。對於那些名氣響亮,卻無法成為我們現代人精神食糧的哲學家,便只能割愛。
因為我並不認為只要以哲學包裝的所有一切都很重要或有多特別。有不少的哲學理論雖然有名,但其內容早已不適用於今日的社會。相對的,也有些哲學讓我們特別受到啟發。哲學是一種「想法」,當然有好有壞良莠不齊。
如果人生有無窮盡的時間,如果也不需上班勞動,那麼就能遍讀所有的哲學書。但事實並非如此,因此,首先了解對將來的自己有助益的哲學精髓,是比較聰明的做法。
在此將本書介紹的六位哲學家的主要思想特徵,簡略描述如下。
【康德】闡述了「認識論」。亦即人看到了什麼,感知到了什麼。
此理論說明人類的知覺有其限界,對許多人造成了衝擊,有助於改變過去的思考方式。
【黑格爾】在思考世界為何是這個樣子、怎麼發展形成時,導入了「世界精神」一種無形的概念,有條不紊、理路清晰地整理了世界的歷史。
做為如何用一種想法貫穿解釋所有事物,黑格爾的思想是最佳範本。
【叔本華】認為,真正在底層背後推動世界運作與人類行為的,是與一般認知意義上完全不同的「意志」。正是這個「意志」為我們的人生帶來了痛苦、喜悅、淚水與歡笑。
叔本華的《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成為哲學式人生論的濫觴,擁有撫慰人心的力量。
【尼采】談論了「如何活得生氣勃勃的哲學」。
他認為人應該自由自在、不被世事萬物所拘束,以超越自我為目標,每天如同新生,創造比昨天更高層次的自己。
【維根斯坦】表示,只要人類使用語言的一天,便無法精確談論關於倫理、真善美、或是神的一切。
因為語言是邏輯性的,關於人類最重要的事情運用邏輯思考是完全無法掌握的。
【傅柯】從過去的歷史分析發現,人對語言的使用方式,形成了該時代的知識體系;該知識體系建構了該時代的政治統治雛型,再從中孕育出價值觀與倫理。
傅柯的思想雖然充滿政治性,卻也讓我們深思那些不受時代風潮左右的人,如何獲得「真正的自由」。
◎找到今後時代的那份「豐盛」
本書挑選的這六位哲學家有個共通之處。那就是「他們都十分充實豐富」。
康德在求知欲方面十分旺盛;黑格爾在於自身哲學想像力的規模龐大;擁有豐富理解力的叔本華僅靠遺產度過一生,且死後將財產捐贈慈善,他同時擁有現實上的富裕;尼采在思考與表現上十分精采;維根斯坦雖然是理科出身,卻在建築、雕刻、哲學方面也擁有豐富的才能;傅柯則擁有無拘無束、自由生活的豐厚。
原本古代的哲學常誕生於豐裕的環境。在人口聚集交流的貿易城市中,才有哲學誕生,未曾聽聞在貧瘠的邊陲之地出現過哲學。
總之,在人與人的交流之間,從中湧現的好奇心、求知欲,各種討論的切蹉等活潑的精神,孕育出了哲學。
我誠摯希望讀者能將那份豐盛藉由本書變成自己的養分,並各自找到豐富精采的生活方式。
前言 為什麼我們現在需要哲學?
本書精選了六位哲學家獨到的哲學思想。
按照年代順序分別為康德(Immanuel Kant)、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傅柯(Michel Foucault)等人。
為什麼挑選這六位哲學家?原因是他們的哲學所展現的思考方式或想法,在眾多哲學中獨樹一格且極具魅力。
極具魅力的意思是,僅了解他們部分的哲學思想,就能讓自身的想法與觀察的視野變得前所未有的深入且寬廣,甚至可能大幅改變今後的生活...
目錄
前言:為什麼我們現在需要哲學?
第一章 「哲學史」概要──從「西元前」到「近代的康德」
◎人類的哲學探究從這個「問題」開始
.為什麼基督教必須窮究哲學?
.從「為神學服務的哲學」到「人文中心的哲學」
.從互不相容的兩大勢力中誕生的不安與思想
第二章 康德 人能夠知道什麼?
◎「人是什麼?」──康德哲學探究
.從基督教的價值觀轉變為「自己動腦思考」的時代
.以「理性」為絕對基準的「理性主義」
.洛克是這麼思考的!所有知識由經驗得來
.「所有結果必有原因」是騙人的
.我們能「知道」什麼?到什麼程度?
.「先驗」與「後驗」
.透過感性得知的事物,如何整理加工?
.「知識」就是如此產生的
.「理性」是永無止境的思考(二律背反的世界)
.康德看見的「真實世界」
第三章 黑格爾 透過「辯證法」看世界
◎「近代哲學的完成者」黑格爾的思考與方法
.存在的事物一切都蘊含著矛盾!?──黑格爾的「辯證法」
.德國觀念論──現實世界如何成立的?
.觀念自由奔放地展現
.黑格爾哲學為什麼「看起來」很難?
.「世界是由上帝運作支配的」
.拿破崙也只是辯證法的工具之一
.世界總是未完成──基督教神學與黑格爾哲學的思考
.以辯證法思考「經濟」的馬克思觀點
第四章 叔本華 是什麼在推動人類和世界?
◎精通所有領域的哲學家所發現的「人間真理」
.人的認識是有極限的──從康德哲學出發
.欲望永無止境
.叔本華的「原因與結果的法則」
.超越科學力量的「直觀式想法」
.「促使人行動」的終極方法是?
.快感與快樂從何而來?
.自殺也沒救
.讓人更加不安的「意志」
.善良、高尚活著的唯一方法
.什麼是「愛」?什麼是「救贖」?
第五章 尼采 什麼是理想的人類形象?
◎詩人哲學家尼采的挑戰
.永遠充滿人性人味的尼采哲學
.為何尼采哲學被稱為「肯定的哲學」?
.「邏輯」無法跨越的牆
.真實與真理究竟存在何處?
.「看得見映在鏡中的事物,也無法看見鏡子本身」
.做為藝術作品的「哲學」
.「上帝已死」──尼采真的「討厭基督教」嗎?
.「超人」的誕生──什麼是理想的人類形象?
.超人不需要道德
.「永劫回歸」背後的「科學」
第六章 維根斯坦 何謂「世界」?何謂「語言」?
◎為什麼說「哲學是無意義的」?
.哲學書到底讓人理解到什麼程度?
.被稱為「世界」的真實面貌
.語言和事實大多存在著對應關係——維根斯坦的「圖像論」
.「哲學不是運用邏輯追求真理的學問」
.談論「無法談論的事物」
.晚期維根斯坦對語言的使用方式產生興趣
.我們的生活是一場「語言遊戲」
.任何「語言」都無法傳達真實!?
第七章 傅柯 揭開「權力支配的假面」!
◎「哲學」可以改變「時代」嗎?
.以下這篇文章,你是否覺得有違和之處?
.《古典時代瘋狂史》探討的是什麼?
.於十九世紀萌發的「人的概念」
.沒有人可以從權力的網絡逃開
.就連「性」也在權力的掌握之中
.傅柯哲學的關鍵字「話語」是指什麼?
附錄:53位哲學家語錄
前言:為什麼我們現在需要哲學?
第一章 「哲學史」概要──從「西元前」到「近代的康德」
◎人類的哲學探究從這個「問題」開始
.為什麼基督教必須窮究哲學?
.從「為神學服務的哲學」到「人文中心的哲學」
.從互不相容的兩大勢力中誕生的不安與思想
第二章 康德 人能夠知道什麼?
◎「人是什麼?」──康德哲學探究
.從基督教的價值觀轉變為「自己動腦思考」的時代
.以「理性」為絕對基準的「理性主義」
.洛克是這麼思考的!所有知識由經驗得來
.「所有結果必有原因」是騙人的
.我們能「知道」什麼?到什麼程度...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