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世界是荒蕪一片的沙漠,
畫家仍能從中找到美的路徑。
12項繪畫原則×61幅經典畫作×17張圖解分析
水彩名家簡忠威——專文解說
從古到今,繪畫大師們為了找到眼前的美,紛紛投入畢生心血追尋;
達文西的透視法、拉斐爾的理想化、林布蘭與維梅爾的光線、塞尚的形體、梵谷的色彩……
畫家是用另外一雙眼睛,觀看眼前的世界,創作出一幅幅經典畫作。
畫家所見與你大不相同;十二項美的要素大揭密
用眼看、用心想、用魂畫!
本書將透過畫家的眼睛,讓你知道如何從生活攫取藝術之美
本書為所有藝術愛好者解決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何謂藝術之美?繪畫大師路米斯從畫家的角度出發,深入探討畫家如何看待生活周遭的一切,以及藝術的本質。本書核心的12項繪畫原則,即是古今內外每位繪畫大師追尋美的歷程,更是鍛鍊「畫家之眼」的內功心法。讀者可以在本書中學習:從觀看生活,到藝術創作;從欣賞藝術,到美學追求。
◎什麼樣的畫,才算得上是好畫作
能夠取悅你的畫,就是好畫作,而美就是令人愉悅的最重要因素。畫家在生活周遭追尋美的可能,並以繪畫技巧把美表現出來。這個過程令畫家愉悅,而這個過程結束後的畫作,能使大眾愉快不以。因此,學會以「畫家之眼」看待事物,是追尋美的第一步。
◎熟稔「繪畫的原則」,美才能俯拾皆是
題材之所以難找,是因為觀看的角度太少。作者羅列12項繪畫的原則,從「統合感」開始說起,循序漸進地告訴讀者,如何從眼前所見的畫面觀察取材,如何「簡潔」主題,並且「設計」出令人怦然心動的比例構圖。如何調和「色彩」與「韻律」。「繪畫的原則」即是「美的要素」。
◎將「眼睛」、「手」、「畫紙」合為一體,畫家的寫生獨門技法
如果要追求作品的極致美感、統合感與巧思,畫出令人讚嘆不已的畫作。畫家必須從各種面向研究主題。但最重要的,是先從「塊面明度」與「色彩」兩者出發,將所見畫面編排設計,將「眼睛」、「手」、「畫紙」合為一體。作者告訴你,寫生最重要的是如何簡化主題,並將眼前所見統合為一,才能畫出傑作。
◎內涵和美,從「好看的畫作」提升至「美的畫作」
美是一股情感力量,畫家可以從各種地方找到美。但為什麼一般大眾卻力不從心呢?那是因為我們混淆「好看」與「美」兩者。美的畫作有深度內涵,即便從景象單一的環境中,也能找到美的存在;而好看的畫作通常沒有真正深入或終於自然。畫家為了畫出美的畫作,終其一生研究眼前所見的真實。
◎技法即是風格,無法複製
習畫者如果要更進一步淬煉出個人風格,必須先熟練繪畫基本功。畫家的技法即是風格,只能由畫家本人創造,無法從他人那複製。必須先學會如何觀察,培養你的「畫家之眼」。作畫的困難之處,就是忘記觀察的力量,每位畫家所知道的一切,都從自己的積極努力而來,從實作中找答案。
「如果你畫手時遇到困難,你總是能找到最好的老師,那就是你自己的手。」
本書是路米斯繪畫觀念的集大成之作,蒐羅12項繪畫原則、61幅經典畫作,與作者自製17張圖解分析,綜合以上,就是剖析「美」的解方。路米斯不只是一位繪畫大師,更是傑出的藝術教育家。正因為他善於引導讀者思辯,因此他的畫作、教材與教誨,都深受讀者喜愛;並影響著近三分之二個世紀的習畫者與畫家,即便是不懂得作畫的藝術愛好者,也能從中獲得啟發。
本書教導讀者如何鍛鍊「畫家之眼」,以及寫生的法則,進而從如何將所見化繁為簡,到判斷形體、比例、色彩、乃至於為畫面營造韻律與質感。達文西說:「繪畫不是複製眼前一切,卻對它一無所知。」本書向讀者揭示「眼前所見,要比你所知更多」,寥寥數字即洞察美的真諦。本書不同於一般藝術史著述,以繪畫大師的角度出發,不只提供讀者觀看的方法、藝術的知識,更催化讀者的創造力。即便不舉起相機、不拿起畫筆,眼前所及之處,創作與美俯拾皆是。
本書特色
*富知識性但極易閱讀,提供技術指引,也啟發對美學意義的探索。
*以12項繪畫原則為章節,一步一步帶領讀者領略繪畫奧義。
*蒐集61幅經典畫作,帶領讀者運用原則解讀大師(如:維梅爾、林布蘭、莫內、梵谷、馬諦斯)作品。
*路米斯自製17張圖解分析,深入解析寫生、設計、比例等觀念。
作者簡介:
安德魯‧路米斯Andrew Loomis
美國實力派插畫大師,同時也是知名美術教育家。1892年生於紐約,1911年就讀紐約藝術學生聯盟,師從藝用解剖學權威喬治‧伯里曼(George Bridgman)。1930年代起,路米斯在芝加哥開始了他的繪畫教學之路。
路米斯一系列素描教學與繪畫論述深受讀者喜愛,影響著近三分之二個世紀的習畫者。《畫家之眼》在路米斯辭世兩年後才集結出版,是路米斯繪畫觀念的集大成之作。美國漫畫大師亞力克斯‧羅斯(Alex Ross)讚譽:「我全部的繪畫技法和我畫的超級英雄,都應該歸功於路米斯的天才著作。」
譯者簡介:
陳琇玲
美國密蘇里大學工管碩士,曾任大學講師、參與軟體中文化及影片翻譯、Alcatel Telecom主任稽核師。榮獲全國模範勞工及金書獎,現為自由譯者,閒暇學畫自娛。重要譯作包括:《非典型力量》、《贏家》、《預測分析時代》、《物聯網革命》、《小眾,其實不小》、《形趣之境》(合譯)等。
章節試閱
Chapter1 透過畫家的眼睛去觀察
▎畫面編排與分群
想像一下,我們正在觀賞風景,假設當時是在觀賞沙漠風景。我們看到眼前有一大堆的形體、表面和光影形狀。我們可以用一種對繪畫很有幫助的方式,來分析眼前的景象。首先,我們設法判斷產生眼前所見結果的成因。理解它們就能為我們所要描繪的畫面,提供特徵和令人信服的特質。我們在觀看地面時,可以觀察水道和洪水在地面上留下什麼痕跡,可能是表面上留下的槽紋和溝渠。這些沉積物累積成形,卻能界定出原先的流動。岩石就有長年滴水穿石的痕跡,其他物體則看得出被水、風和沙粒磨損的跡象。我們沿著水流坡面向水的源頭看去,看到遠山有融雪,融雪對地形產生的效果,當然比眼前雨水沖刷地面的效果更為顯著。我們尋找沙漠成長的線索:放眼望去,沙漠裡還有一些植物嗎?還有擅長在乾旱中倖存的一些生物嗎?沙漠裡有哪些顏色?這少許植物乾枯了嗎?土壤的特質為何?整體來說是什麼顏色?跟隆起的山峰和台地有何不同?整個景象似乎比天空亮些或暗些?
現在,我們開始找找,該怎樣編排畫面。我們如何利用乾筆快速描繪?如果我們把那些灌木叢和樹移左邊一點或右邊一點,畫面會比較好看嗎?光影圖案會比較好嗎?我們注意到光線的方向和最亮的部位,最亮部位必須在光源正確角度上。我們比較塊面,依序列出最亮到最暗的明度值,也清楚我們必須遵守這樣的明度順序。如果我們檢視光線,發現天空可能比我們能畫的明度還亮些。那麼,我們必須把所見一切的明度下降一階或二階,才能用較低的明度和色階來作畫。
我們知道遠山是寒色(cool color),因為在同樣的空氣範圍內,遠山跟我們之間的天空看起來會比較藍,遠山的實際顏色或固有色(local color)會籠罩一層藍色薄霧。現在,如果眼前的景象既擁擠又讓人「眼花撩亂」,到處都是岩石、形狀與光影。這時,我們就必須去掉一些素材,將剩下的素材分群為不同圖案,把眼前豐富的景象簡化。要創作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其實只需要一點點素材,只不過大自然通常提供過多的素材。因
應對策就是:拿出紙筆,大略畫出幾個小構圖。如果我們覺得其中一個構圖不錯,就可以準備打稿。
這是藉由動腦思考眼前的素材,訓練眼睛去觀察和編排畫面。這樣做,我們考慮的事項已超越描繪形狀與筆觸。如果你每次觀察大自然時,都堅持先這樣評估成因和結果,並把它們記錄下來,而不是像看照片畫那樣,把眼前所見辛苦地刻畫出來,你就會得到額外的實用知識。你不能把眼前所見的一切全部放進畫面裡,那樣的話,畫面會出現太多無關緊要的細節和瑣碎事物,根本無法造就一張好畫。你可以把眼睛當成鏡頭,把腦袋當成相機機身,讓眼睛做到相機能做的事並加以善用。
要讓自己懂得怎樣去除不必要的素材,你可以先畫一小張彩色草圖。草圖愈小愈好,這樣就不可能把所有繁複細節畫進去,但是必須安排好塊面。然後,再製作一個較大的草圖,跟小張草圖比對,並將你必須省略的細節去除掉。從塊面下手。當塊面顯現足夠特徵,暗示出地面、葉子、岩石或雲朵時,就設法保持原狀,別再增添細節。你看到的細節總是比你能畫的細節還多,而且你可能看到畫面本來美美的,經過裝飾後卻變得平凡無奇,那就是做過頭了,反而變成什麼也不是!有多少次,我們都這麼做?而且,我們一直這麼做,直到我們從經驗中學到教訓,領悟到只能把大自然當成一個來源,只要挑選足夠細節就夠了,千萬不要照單全收。
Chapter3 統合感
▎好畫作具備「一致性」
在考慮設計的統合感時,要注意的另一項重要要素就是:一致性(consistency)。不管你的主題是具象或抽象,要創作出一幅好畫,畫面就必須具有一致性。如果是走寫實主義的畫風,畫作至少應該貌似真實。這種一致性似乎一直存在於大自然中。舉例來說,各個季節在形狀、色彩和質感上都有自己獨特的一致性,讓人可以很快辨識出季節。樹葉在秋天會改變顏色,地面也出現變化,草地的鮮綠色也伴隨綠葉消失不見。隨著落葉灑滿地,地面出現紅色、棕色和低色調的黃色。而且,因為這些落葉轉為暖色,原本在夏日看似藍色的山景,現在也變成紫色,因為藍色大氣無法像吸收綠色那樣吸收紅色,而藍色與紅色混合就形成紫色。由於陽光照射在較暖色彩上會更耀眼,因此秋天的陽光看起來就更偏金黃色。
冬天的顏色就是一片灰褐色,即便是出現在亮藍色的天空和光線刺眼的白雪等鮮明對比中也一樣。春神降臨,色彩開始繽紛起來。冬天的灰褐色中,夾雜一些剛出現的亮麗色彩。冒出芽的樹木上出現更多紅色,新長出來的草地和苔蘚變得明亮,而陰暗的濕地則跟天空形成較大的對比。盛夏常吸引畫家去海邊寫生,或尋找田園風光以外的主題,因為盛夏景色常是一片綠油油,色彩比較缺少變化。畫家會找農舍、磨坊、穀倉、馬棚為描繪主題,避開以綠色為主的田野和森林。另外像溪流、停滿船隻又有美麗倒影的碼頭景色、岩石與浪花這些饒富色彩與
動感,也是畫家們喜愛的夏日主題。不然的話,還有靜物和花朵可畫,或是畫畫肖像和人物,也夠畫家們忙上一整個夏天。
觀察力敏銳才能看出對畫面如此重要的一致性(⊕23)。因此,我想以安德魯‧ 魏斯(Andrew Wyeth)的作品做說明。魏斯是當代最受歡迎的美國畫家之一。他的作品不僅受到普羅大眾的喜愛,也受到畫家和最嚴厲畫評家的青睞。原因就是,魏斯的作品呈現出觀察的趣味,而且從整體到最細微處都經過精心安排。魏斯在平凡事物中發現戲劇性和興奮感,也證明畫家若有足夠的洞察力,要找尋繪畫主題,根本無須遠求。
以光線來說,一致性意指主題受到同一光源的照射,各明度都跟這個光源有關。在大自然中,萬事萬物似乎都適得其所,有自己的明度階,除非畫家懂得以大自然為師並從中尋找線索,否則畫家畫出的明度很可能會顯得跳動過大,色彩也過於暗淡。光線的一致性不只跟明度有關,也跟方向有關。光源的方向決定哪些平面是全亮,哪些平面是半亮,哪些平面在陰影中。這個原理正是作品傑出與平庸的區別。
如果有兩個光源,問題就更難一些,因為必須考慮到兩組明度。當光源超過兩個時,畫家難免會不知所措,最好等到光線狀況改變,或挑選其他景色或主題去畫。如果光線明亮,反射光通常會讓過暗的陰影變亮一些。在畫作中,反射光可能比直射光
還美得多。反射光能讓形狀呈現出來,尤其是跟比較單調的淺亮塊面形成對比。如果我們能分辨出直射光和非直射光的特性,在畫布(畫紙)上精準地詮釋這些特性,那麼我們的畫作應該就會具備統合感。我們或許認為,如果光線正確,明度正確,光線就能賦予畫面一種統合感和明度。而且,光線和色彩都能表現質感。因此,如果光線正確,但畫面還是不美,那一定是設計、草圖或圖案出了差錯。
每張畫應該呈現出風格的一致性。抽象畫應該一以貫之地表達抽象,寫實應該維持栩栩如生的效果。雖然或許有例外存在,但我深感懷疑,若要在同一張畫裡,混用抽象和寫實兩種手法,或是加入其他任何手法,真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嗎?
如果畫家在創作一張畫時有一個中心構想,就要讓整個畫面呼應那個構想。不過,要避免千篇一律,過於傳統的畫作會淪於平庸制式,為了增加畫面的趣味,畫家就不能太過隨性。事先構思畫面對比是很重要的。在畫靜物時,一件精緻的珠寶配上一些破舊褪色的拖鞋,就可能激起觀眾的想像。但是在畫肖像畫時,畫女性穿金戴銀坐在凳子上削馬鈴薯,畫面就可能顯得格格不入,完全失去一致性。
設計缺乏一致性,就會減損美感。同前所述,抽象形式就該搭配其他抽象形式,寫實畫風就該以寫實形式為主。若是寫實風格變成抽象,那麼主題的所有寫實對象就該受到同樣對待。以寫實手法來描繪無生物題材,看起來可能有點像是美化的卡通畫。從精神或情感層面來看,一致性只是好品味和常識罷了。沒有什麼東西能阻止人做出荒謬的事,如果有人這麼做,當然是他自己想這麼做,我們都有同樣的權利。
Chapter1 透過畫家的眼睛去觀察
▎畫面編排與分群
想像一下,我們正在觀賞風景,假設當時是在觀賞沙漠風景。我們看到眼前有一大堆的形體、表面和光影形狀。我們可以用一種對繪畫很有幫助的方式,來分析眼前的景象。首先,我們設法判斷產生眼前所見結果的成因。理解它們就能為我們所要描繪的畫面,提供特徵和令人信服的特質。我們在觀看地面時,可以觀察水道和洪水在地面上留下什麼痕跡,可能是表面上留下的槽紋和溝渠。這些沉積物累積成形,卻能界定出原先的流動。岩石就有長年滴水穿石的痕跡,其他物體則看得出被水、風和沙粒磨損...
推薦序
解說
透過畫家之眼,探索美
▎你的技巧很好,可是……
相信很多從事繪畫藝術工作的人,一定都聽過以下這個令人沮喪的評論:「你的技巧很好,只是沒有想法」、「你的技巧很好,但是缺乏新意」、「你的技巧很好,可是總覺得少了什麼」,像這種「你的技巧很好,可是……」的批評論調,經常是藝術系教授拿來指導學生創作的開場白,也是某些自詡為「當代藝術家」的創作者們,拿來貶抑傳統繪畫的萬用句型。當我看到這種對藝術極其淺薄無知的批評,除了覺得荒謬可笑,同時也為這種邏輯不通的學術歧視感到生氣與悲哀。
這種帶有貶意的「技巧之說」,大多針對「寫實繪畫」,尤其是參考照片的畫作。當畫作愈寫實或愈像照片,就愈適用。「只有技巧」的這種評論話術甚至進一步將擴大至整個傳統繪畫的題材與形式。只要你畫的是風景、靜物、肖像,無論寫實或寫意、寫生或參考照片,只要有人想給你扣帽子,一概都適用「只有技巧」的評論。(但也有例外,如果你擁有顯赫的頭銜、地位、資歷與歲數,就不適用這種話術。因為很多人可以立刻看出你的畫不只有技巧,還有極其深刻豐富的內涵思想。)
於是,我們看到許多正在努力想成為「藝術家」或「大師」的人,無不明示或暗示:他並不重視技巧,甚至大言不慚地表示,他或許也不怎麼在乎「美」。他要表現的是更高層次的內涵、情感、觀念思想,他甚至想要抓住靈魂!
「技巧」什麼時候變成了低階藝術的象徵?「技巧很好」為何莫名成了藝術家的原罪、畫家們避之唯恐不及的高帽子?如果你沒有獨立思考的習慣,人云亦云、不求甚解,很容易就會掉入這個近百年來將「技巧」污名化的世紀大騙局。
▎真摯的情感與完美的技法
藝術都有相通的特性,姑且讓我舉音樂家為例。有一天,你聆聽了一位技巧很好的鋼琴師或小提琴手的演奏,句句到位、沒有失誤,你覺得還不錯並鼓掌叫好。但接著另一位演奏大師上場,你頓時感到空氣中瀰漫著奇妙的氛圍,像是被施了魔法,他讓每個音符似乎都有了生命,令人怦然心動,意猶未盡。於是你恍然大悟,並重新評價:「這位大師的演奏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藝術,之前那位演奏者肯定少了什麼重要的東西!」不帶情感,只是將音樂規規矩矩、正確無誤地彈奏出來,充其量只是「技巧很好」。或許不算難聽,但沒有生命力就無法感動人,和偉大傑出的藝術還差個十萬八千里啊!
這個例子應該可以說明,為何有些教授學者和藝術家們,如此義正辭嚴批判「技巧」與「傳授技法的教學」。但是,請讓我們轉個方向思考,演奏藝術最重要的,是如何將富有情感的生命力內涵,轉換成「可以表達出來的技法」,並讓人們感動。
答案其實很簡單,請用心融入情感的想像,努力表達與實踐自己的想法要求,然後開始練習、練習和不停地練習,直到技巧可以完美表達藝術家的思想為止。經過一段不算短的歲月之後,這位演奏者將逐漸感受到,樂句之間每個音符延展的時間起了變化,彈奏的力量與速度出現了更細緻的輕重緩急。他的身心不自覺地與樂器合為一體,順其自然達到他的完美要求。他終於演奏出美妙的藝術,感動了自己也感動了聽眾。
繪畫、舞蹈、歌唱、戲劇……所有藝術,也是同一個理。
只要稍微有些藝術概念的人都會同意,藝術必須要有內涵、有深度,要言之有物。但是別忘了,所有藝術,都必須透過媒介傳遞;所有情感與想法,都必須要靠操控媒材的技巧去演繹,無一例外。
▎技巧的真義
知道色料調色的技法,不等於知道色彩搭配之美;懂得使用各式打底劑和輔助劑的技法,不等於懂得如何表現媒材特質之美;熟悉各種筆刷的特性與運筆技法,不等於掌握了抽象的筆觸線條與痕跡之美;可以把題材畫得正確、畫得像,並不保證一定是一件可以感動人的藝術品,因為我們對繪畫藝術的要求遠高於此。技巧或技法,沒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它其實就是藝術家情感與思想的代言者。
許多人喜歡誇誇而談:「關於藝術,技巧永遠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情感、思想、內容,除了技巧以外的一切!」。我相信沒有人會否定這一點,只是很多人並不知道隱藏在這句話裡面真正的涵義:「你需要研究更多有關美的知識,以更有創意的發想與更高的要求,真誠地去感受人生,用過人的熱情不斷地練習以提高技巧的深度,你才有機會讓人們感受到你想傳達的情感、思想與內涵。」因為,各式各樣「繪畫技法」的驅動程式,完全下載自畫者本身的個性、觀念與品味。藝術因技巧而存在,技巧因觀念而形成,觀念因生活而啟發。這就是「技巧」的真義。
如果沒有對題材引發想像與企圖,沒有對美的各種形式有足夠的知識與嚴苛的要求,沒有挑戰與嘗試的勇氣,沒有對自我藝術的方向有堅定的信念……如果沒有以上種種內涵,我不知道,這畫家身上剩下的「好技巧」,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對創作而言,只有乏善可陳的內容,沒有不好的技巧;對藝術家而言,只有眼高手低的幸福追求,沒有「眼低手高」的失敗之作。沒有個人獨特美學的好品味,就不會出現神乎其技的藝術。因為眼低,手只會更低。
▎路米斯集大成之作
二○一五年,安德魯‧路米斯著作《人體素描聖經》與《素描的原點》繁體中文版首次在台出版,我非常榮幸為這位美國二十世紀繪畫大師的兩本素描教學經典審定,並撰文介紹。我當然也樂而為之推薦這本《畫家之眼》,給所有喜愛繪畫藝術的朋友。本書是在他辭世兩年後,才在美國出版面世,是路米斯對於統合、簡化、比例、設計、色彩、韻律、技法……等等,所有繪畫構成美學的總結,也是這位藝術大師對有志於繪畫事業的年輕人,最後一次諄諄教誨。
本書出現近百次「美」這個字,讓我這位忠誠的「美的信徒」,讀來倍感親切溫馨。以下摘錄部分:
我們與生俱來就有一種追求完美的欲望。廣義地說,這種欲望就是所有進步的根基。
記住,你擁有的獨特優勢是,或許你發現的美,是與眾不同的,你用跟他人不同的方式去切入,去發現美。這項差異會協助你挑選與自己品味相符的主題,也會引導你前往令你欣喜的新領域。因為美無所不在,所以美的來源可說源源不絕。但是真正能捕捉到美,卻是極其罕見,也是一項亙古不變的挑戰。
先把繪畫技法學好,持續不斷地探索美,並研究表現美的新方法,強化本身的內在信念,讓個人風格逐漸形成,而且不受任何先入為主的成見影響,也不被畫評家可能對作品做何評價所阻礙。
別具意義的是,路米斯刻意將「技法」排在最後一章當作總結,他相信是「技法」將所有美的要素集大成:
你從「實做」中感受的喜悅,才是你培養任何個人技法的重要基礎。
技法是結果,不是刻意為之的過程。除非畫家真正了解明暗、色彩和形體,否則技法根本無用武之地。
技法是個人特色的強烈暗示,如果你懂得善用技法,就能讓自己的作品不自覺地帶有個人特色。而且,技法就像筆跡一樣,每個人都不盡相同。
這位真正的繪畫大師,在半個世紀過後的今天,依然給予許多在繪畫藝術之路上被「技巧之說」困惑的人們,一個提壺灌頂的藝術方向:「藝術真正需要的是,畫家的想法與時俱進。要做到這樣,我們就必須改變態度,而不是改變主題。因為改變態度對我們最有幫助,也最有可能發展出新的技法。」
書中有關畫家的工作環境與接案方式,畢竟大半個世紀過去,時空背景早已物換星移,只能供讀者遙想當年繪畫工作者的大環境,對比今日的科技與網路,或許能有更深刻的反思與體會。但是,就如同這位誠懇的大師所言:「真正的美絕不會落伍過時,真正的美或許會因為時尚風潮而受到打壓,遭到詆毀和遺忘多年,但是日後一定會再被發現並重拾光環。原因就是,美存在於人們心中。」
最後,我要特別一提的是,本書語意流暢的譯文是由資深譯者陳琇玲小姐撰文,由於她深厚的英文與中文文筆功力,讓人很難察覺這是一本翻譯的外文書。或許因為她跟我學畫多年,對於繪畫專有名詞與術語比一般譯者更能理解,透過她的譯筆,讓我更貼近路米斯的心靈,也為本書增色不少。希望《畫家之眼》的讀者也能和我一樣,享受本書愉快的閱讀體驗以及豐富的心靈收穫。
幾萬年前,有一種用兩隻腳行動,長得像猴子的動物,開始懂得製作工具、運用技巧。除了狩獵食用、繁衍族群的維生事物,還發展出各式各樣舞蹈、音樂、繪畫的活動,以滿足心靈與感官的需求。幾千年以來,在各種技藝領域之中,總是會有那種奇特的人,擁有特殊的天賦與狂烈熱情,廢寢忘食,日以繼夜,精益求精,想要做得更好、更美、更讓人深深感動。於是,今天我們看到了各種美不勝收的建築、繪畫、雕刻,品嚐各式各樣的美味佳餚,聆聽美妙的歌聲,欣賞絕美的舞蹈。藝術,它讓人們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各位藝術工作者,請讓我們仔細想想……
藝術,是從何而來;你的藝術,要往何處去?
簡忠威
解說
透過畫家之眼,探索美
▎你的技巧很好,可是……
相信很多從事繪畫藝術工作的人,一定都聽過以下這個令人沮喪的評論:「你的技巧很好,只是沒有想法」、「你的技巧很好,但是缺乏新意」、「你的技巧很好,可是總覺得少了什麼」,像這種「你的技巧很好,可是……」的批評論調,經常是藝術系教授拿來指導學生創作的開場白,也是某些自詡為「當代藝術家」的創作者們,拿來貶抑傳統繪畫的萬用句型。當我看到這種對藝術極其淺薄無知的批評,除了覺得荒謬可笑,同時也為這種邏輯不通的學術歧視感到生氣與悲哀。
這種帶有貶意的「...
作者序
前言
藝術的起源與美的追尋
▎藝術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
目前畫壇的亂象,確實讓不分老少的畫家們浮現許多問號。所有人都在問:以目前的標準來說,我們究竟可以依據什麼價值,評價一幅畫?我們還有一套穩固紮實的基本原則,讓藝術教學有所依循嗎?到底,藝術正在日漸墮落,或者正透過一些嶄新概念而重現活力呢?
看來,畫家現在面臨的最重要問題就是:要先搞清楚藝術究竟是什麼,並為自己的創意開闢出一條道路,再全心全力朝向個人目標前進。畫家必須明白,除了個人主觀見解外,藝
術不再受理論所束縛。換句話說,藝術不能再依照既定規範的方法與實務來分類。現在,藝術正在為本身的成長而付出代價。藝術終於敞開大門,以前所未見的方式,接受個人創意。藝術已經成為一種個人表現的廣泛工具。
現在,如果我們決定要成為專業畫家,我們就必須將藝術本身的範疇擴大,把各種創意表現形式都包含在內。藝術不再像以往那樣,受限於繪畫與雕塑的傳統形式,而必須成為人們當下生活的一部分,因為不管現在或未來,藝術都與我們同在。舉凡建築、製陶、工業設計、編織和織品皆為藝術,都是跟新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的一種表現工具。
我們要趕緊破除「藝術是某種『主義』或教派」這種概念。這種事存在於一個完整概念之內,但卻只是整個藝術發展運動中的某些面向。當我們能夠理解藝術其實是人類本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時,我們只要回顧過往就會發現,早在人類智慧發展初期,藝術就已經存在了。而且,在世上所有人種中,都找得到藝術的印記。藝術是人類努力創造更美好世界,並以不同形式將美融入生活的一種表現。它是一股創造力,因此自然會跟人們當下的情況與境遇互相呼應。目前如火如荼展開的藝術改革,就是這時期人們對於各種傳統思維普遍感到厭惡的合理結果。
現在,國家和政治面臨的種種危機,說穿了就是人們為了爭取個人自由和表達自由所做的奮鬥。因此,藝術隨著時代演進,讓畫家獲得藝術史上前所未見的更多表現自由,當然事出有因,絕非巧合。
▎捕捉美是一種挑戰
一直以來,「濫用自由」這種危險始終存在。以藝術方面來說,這表示沒有知識或沒有能力的人,跟技巧高超者獲得同樣的自由。其實,自由的前提是:個人在道德和社會上負起責任,凡是做壞事對社會不利者,就是不負責任。然而,藝術界新發現的自由,卻讓創意這個鐘擺擺幅過大。有些人自稱為畫家,卻連一點藝術基本功也沒有。古代大師要是看到我們現在大言不慚的「藝術」,肯定會氣到從墳墓裡跳起來。
這種良莠不齊的情況讓優秀畫家深感絕望。儘管如此,目前的狀況還是比一切毫無改變要健康得多。藝術不能、也不應該原地踏步、停滯不前。我們不必擔心藝術有凋亡之虞,會凋亡的只有藝術形式。一切的混亂終將歸於平靜,藝術界會重新恢復秩序,具有確切價值的新概念將在各地蓬勃發展。於此同時,與其丟棄以往所有的概念和常規,倒不如好好從這些概念和常規中,找出對當今有用之物。這時我們該做的是,彙整以往蒐集的龐大知識,將這些知識跟較新的概念整合,再與日後出現的概念結合。我們要利用科學探索的方法,讓藝術蒙受其利。科學家不會貿然丟棄某個理論,除非那個理論經證實有誤或毫無價值。只因為過去不是現在的一部分就譴責過去,那就跟堅信傳統而墨守成規一樣,都犯了目光短淺的毛病。同樣地,忽視新的真理,不把它們囊括到我們的知識寶庫裡,也是目光短淺之舉。雖然有些藝術形式會過時,但是我們沒有理由相信,基礎知識也有過時之虞。
我們何不把藝術當成一條貫穿古今的河流?這條河流的湍湍河水有部分已經流過我們身邊,有部分正在經過,還有一大部分尚未流至。我們可以把每幅畫當成是這條藝術之河中的一瓢水,它映照出河面上的某些美景,或呈現出某些真實性。
一直以來,畫家廣為採用兩項基本概念並深感滿意,而且這種情況可能持續下去。這兩項概念就是:於平面表現的二維藝術(two-dimensional art,亦稱平面藝術),以及利用三維空間表現的三維藝術(three-dimensional art)。二維藝術會以不同裝飾形式繼續存在,而三維藝術則會持續尋求形體之美。如果我們承認裝飾就是美化的過程,我們就會發現,「美」正是這兩項概念的基礎。
人類有意識以來就在追求美,並逐漸在生活環境裡增添美感。有些人具備創造美的強烈欲望,有些人則有追求美或擁有美的極度渴望。我們從每天選購物品、梳妝打扮和美化周遭環境這些事情上,就能證明這種渴望的存在。不管是想創造美或想擁有美,我們與生俱來就有一種追求完美的欲望。廣義地說,這種欲望就是所有進步的根基。我們努力跟別人比較,希望自己比別人更有成就、比鄰居更體面、用更高檔的東西。對於喜歡創造美的人來說,他們天生就以做出比別人更棒的東西為傲。至於那些想要擁有美的人,他們則想擁有更好的產品、最讚的技術、更棒的房子和更美的嬌妻。而且,這種擁有美的欲望,只會受到獲取能力或購買資金所限。我們需要空氣才能存活,而創造美或擁有美的這股衝動,就跟空氣一樣重要。
我相信,以創造美作為本身藝術創作根基的畫家,在個人追求藝術的道路上,不會出什麼大差錯。大家都認同,美是包羅萬象的,畫家終其一生也只能涉獵到美的一小部分。我們應該擔心的重大危險是:允許美因為個人意見、趨勢和主義而陷入困境,讓個人的理解局限在只有少數人支持的武斷意見。我們應該了解,美必須是自由的,是屬於你我這種個人,也就是我們能力所及的範圍。美就在我們周遭,等著我們去發現。每位畫家應該運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在紙上或畫布上把美詮釋出來。
人們常問:如何分辨一張好畫?演員暨藝術品收藏家文生‧ 普萊斯(Vincent Price)巧妙回答說:能取悅你的畫,就是一張好畫。如果這種說法是對的,那麼接下來要問的問題就是:如何畫出一張好畫?我相信這問題的答案也呼應普萊斯的說法,那就是:用取悅自己的方式去畫,就能畫出一張好畫。別管其他人怎麼說和怎麼做,除非你認為那個人的作品最能啟發你。不要因為別人的說理、含糊不清的解釋和推銷辭令,就照著別人的方式去做。你從「實做」中感受的喜悅,才是你培養任何個人技法的重要基礎。
記住,你擁有的獨特優勢是,或許你發現的美,是與眾不同的,你用跟他人不同的方式去切入,去發現美。這項差異會協助你挑選與自己品味相符的主題,也會引導你前往令你欣喜的新領域。因為美無所不在,所以美的來源可說源源不絕。但是真正能捕捉到美,卻是極其罕見,也是一項亙古不變的挑戰。
▎畫家的詮釋能力
在尋找繪畫主題時,我們可能跳脫自然,只專注於形體、質感或色彩之美。我們在單純的幾何形狀與空間裡,就能發現美;在創造表面、平面和抽象形式時,也能找到美。因此,我們必須拓寬眼界,要是我們選擇以抽象風格創作,我們仍舊會發現,美才是我們追求的極致目標。與其花時間譴責我們不認同的事,倒不如全心創作並盡情享受創作的自由。我們認為事情該怎麼做,就要知行合一,並給予他人在表現上有同樣的自由。受人景仰的藝術一定是個人的獨特表現,也一定饒富創意。寫實主義(realism,亦譯為現實主義)也能在挑選主題和表現主題上發揮創意(⊕1),因為那是畫家個人所見與感受。你畫的題材是否存在於現實世界裡,根本無關緊要。不管是用印象派的觀點來概括創作,或是用忠於寫實的方式來刻畫細節,都能完成一件藝術創作(⊕2、⊕3)。主題不能跟畫作畫上等號,畫家的詮釋方式才是藝術創作成敗的關鍵。抽象藝術和寫實藝術只是繪畫手法的兩種不同形式,誰也不能說哪一種形式更勝一籌。
藝術總會有自己的趨勢,而這些趨勢就由當時最傑出的畫家引領風潮。但是,創造力這個鐘擺從未停止擺動,因為每個人是用自己與眾不同的雙眼去觀看,用自己獨一無二的頭腦去思考。每個人的感受力不同,也不會因為環境產生同樣的激勵和影響。事實上,不可能有兩個人能從零開始畫出一模一樣的畫。
現在,畫壇似乎興起一股風潮,畫家不注重傳統訓練,而講究即興式的創意表現。以往大師們願意研究和獲取知識,現在大家卻強烈渴望這種即興創作。因此,我們看到許多作品出自缺乏學院知識的素人,還有一些作品則是人們努力畫出自身感受,而非雙眼所見。人們有權利以這種方式表現自己,這一點我們無法否認。畢竟,從情感的觀點來創作,也很有可能創作出美的作品。其實,以美的要素來說,就算缺少其中一項,還是可能由另一項彌補。
大家都知道,許多美術科班生和專業畫家的作品,並未表現出絲毫情感,根本無法稱為藝術創作。這類作品可能平庸刻板,整體來說既沒有靈魂也缺乏原創性。
▎具象?或抽象?
不過,跟經驗老到的寫實派畫家相比,不具備學院訓練的抽象派畫家,確實在繪畫上更需排除萬難。這類畫家的情況就好像對木工一竅不通,卻野心勃勃想蓋出一棟房子。由於所有知識都是憑藉畫家本身的技巧和從實驗中取得,所以畫家還要面臨可能被徹底誤解的危險。因此,畫家必須以非凡的創意,彌補本身技法的缺失,但是欠缺技法知識,其實很快會露出馬腳。
據我所知,目前並沒有跟素描、明暗、色彩或形式表現有關的基本知識與訓練,教導人們如何成為抽象派畫家。我建議想要以抽象畫為創作主軸的年輕畫家,應該跟具象畫家一樣,必須以深厚的技法為基礎。畢卡索(Pablo Picasso)和許多現代畫家的例子就是有力的證明。學畫的學子們可以先打好基本功,再選擇走抽象畫這個領域,先掌握好抽象畫面的統合感和秩序感,最後再表現出真正藝術創作所應具備的美感。
畫家幾乎不可能在開創事業生涯初期就決定好,自己想要從事哪種類型的繪畫創作,況且這樣做並不明智。畫家應該取得足夠的知識和訓練,夠資格選擇要走具象繪畫或抽象繪畫時再做決定。有些人認為,畫家在經驗豐富和技巧熟練後,不管是選擇具象繪畫或抽象繪畫,其中一種風格就只是另一種風格淬鍊的成果。因此,畫家必須耐住性子,讓自己的創作依據本身的能力與品味自然發展。
▎美取決於感官
現在,我們到畫廊看畫展時必須理解這一點:許多畫作不是為了銷售而展出,只是為了教育大眾了解藝術新概念而展出。目前,我們還無法判斷這種教育方式的成效如何,我們甚至不知道這樣做值不值得。但是,如果觀眾能記住,由現代畫家創作的這些作品,有許多帶有實驗性質而非理想畫作,那麼觀眾就可能以更開放的態度看待現代藝術。我自己的看法是,唯有本身富含美感、有真才實學的作品,無須前衛畫評家的誇張解說,就能受到世人的肯定,也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當然,人們可以、也應該經由教導而接受新概念,但是歸根究柢來說,美取決於感官,而非理智。
我能提供年輕畫家的最穩當忠告就是:先把繪畫技法學好,持續不斷地探索美,並研究表現美的新方法,強化本身的內在信念,讓個人風格逐漸形成,而且不受任何先入為主的成見影響(例如:別人認為你該怎麼畫),也不被畫評家可能做出的評價所阻礙。
我希望,如果我讓你相信美仍然是、也始終是藝術的泉源,那麼我們現在就能把注意力轉移到美的「成因」。或許誰也無法對美提出一個完整的定義,但我們確實開始了解到,無論在何時或何地發現美,美都是由某些要素所組成。認識這些要素並學習如何將其派上用場,就能讓我們晉身為成功畫家的可能性大增。
美的要素彼此其實密不可分,通常很難逐一區別分析。在討論其中一項要素時,可能必須同時提到另一項或另外幾項要素。儘管如此,我們還是應該抱持審慎態度,設法逐一探討美的要素。
▎美的十二項基本要素
統合感(unity) :這種「一體性」將畫面所有特質結合成單一表現或整體表現,意即將設計、色彩、線條、明暗、質感和主題巧妙安排,結合為一種全面性的表現。
簡潔(simplicity)或清晰(clarity):把跟主要構想無關的所有素材和細節變成次要,將主題簡化為最基本的設計、形式與圖案。
設計(design):意指塊面、形式與色彩的整體關係。畫面就是由設計創造出來的。
比例(proportion):意指畫面中各個主題與各個部分的協調關係。比例失真(distortion)就不協調,不過某些失真或許是合理的,因為畫家可能想要強調某個構想或情感。
色彩(color):這是美的要素中,最有影響力的要素之一,而且在使用這項要素時,畫家不能只以品味和好惡為準則,還必須了解色彩與明度的關係,以及創造寫實與協調效果的基本調色原理。
韻律(rhythm):也可稱為節奏,雖然這項要素常被輕忽或誤解,卻對畫作美感有極大的貢獻。所有生物和非生物都有韻律,從最微小的形體到宇宙的循環無一例外。沒有韻律,形體就靜止不動,也毫無生氣。如同自然界的運作,相近色或線條的重複,或是形狀漸進擴大或縮小,都能為畫作創造韻律。舉例來說,我們可以從樹木本身枝椏和樹葉的重複線條找到韻律,也能從斑馬背上的線條,或花瓣和花朵紋路的線條發現韻律。
形體(form):形體結構與整體的關係是一項基本藝術原理。萬物存在的樣態,不外乎形體或空間的實(solid)與虛(void),而且兩者不可或缺,無法獨自存在。當畫作中的物體形狀經過巧妙地描繪和組合,並與開放區域形成適當的對比,譬如樹與天空形成的對比,就會讓畫作具有「形體」。
質感(texture):意指對於表面的描繪。所有形體都有其表面特徵,這一點就跟本身形體結構一樣重要。以同樣的表面特徵描繪所有形體,就好像所有事物是由同樣的材質組成,這樣當然不可能畫出真正的美。而這正是許多平庸之作常犯的毛病。
明度(value):明度和色彩,兩者密不可分。要畫出美,兩者缺一不可。適當的明度關係能為畫面創造光感並增添統合感。不正確的明度關係就會對畫面美感,造成最大的破壞。
光感(quality of light):這項要素最重要不過,畫作中的光感跟實際照射於畫面上的光線融合,成為整張畫作的一部分。光有許多種,室內光、室外光、陽光、漫射光和反射光。光源必須跟形體的塑造、色彩的性質與明度、以及質感有關。如果畫家沒有真正理解光的原理,畫作就可能只是顏料在畫布(畫紙)上的平面描繪,無法創造出畫面的空間感。
主題的選擇(choose of subject):這項要素提供畫家大好機會,充分發揮個人品味。畫家可以從生活和大自然中,找到數不清的主題,從中挑選、設計和創造出自己專注的主題,展現本身對美的鑑賞力。
技法(technique):意指表現的方式而非表現本身。技法包括對於物體表面和質感的理解,以及對媒材及媒材應用之諸多方法的認識。技法是結合其他美的要素所做的個人表現。
以上針對本書內容所做的概述,應該可以幫助大家對美先建立共識。我當然無意拿自己或個人作品,作為解決畫家問題的好榜樣。但我確實想要強調:「不論是專業畫家或業餘畫家,每位畫家都應該認清自己的職責為何。」我再三強調此事的原因是,藝術創作沒有單一形式或單一公式可言。但是,當我們發現美的構成要素,也知道這些要素能在生活中創造美,那麼我們就可以設法將這些要素分析應用,創作出富含美感的畫作。美並非畫家的特殊資產,就算是不懂美、也無法重新創造美的人,也能發現美。愛好動物者和畫家都能發現動物的韻律和優雅。其中的差別在於,畫家設法以線條和比例的觀點,找出形成這種韻律與優雅的條件,讓本身的描繪能貼近真實並具有說服力。
▎善用創造力與想像力
畫家會盡其所能,努力取悅觀眾,而非取悅畫評家,因為觀眾才是花錢買畫的收藏家。我認為大多數畫家都對銷售個人畫作有興趣。雖然大家都知道,畫家飽受畫商剝削,但畫作的價值通常被畫商炒到天價。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畫家本身根本無法長命百歲,享受畫價飆漲帶來的驚人財富。現在,好的藝術作品不怕沒有好行情,在商業領域和「美術」領域都可以找到好買家。以往,展覽型作品很少從插圖、廣告和其他商業實務中獲得財務報酬。但幸運的是,現在我們邁入的這個階段,最優秀的藝術常被用於商業用途。現在,產業界為美
術作品提供一個新通路。努力讓作品臻至完美的畫家不再像以往那樣,被市場認為高不可攀。雖然商業導向的畫家還必須受制於購買機構或最終使用者制定的條件,但現在這類限制已大幅放寬,展覽型作品也被廣泛應用到許多廣告和宣傳活動中。
在彩色攝影進入商業領域的輔助下,這股發展已經逐漸成形。當廣告產品必須強調準確的細節時,廣告業主自然會改用攝影技巧,而且也可能在某段時間內都這樣做。但是,在並無有形產品可供描繪時,譬如要幫保險、服務、產業聲譽和機構做廣告時,就是美術作品可以一展長才的市場。雜誌插圖繼續為畫家提供一個市場,有部分原因是使用畫作有助於將小說和紀實報導做區別。至於紀實報導,通常就以照片來佐證內文。
畫家試圖精確描繪細節,畫到跟照片一樣逼真,這樣做簡直愚蠢至極。畫家該做的是,善用本身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投注心力在設計上。就算畫家使用相機拍攝繪畫題材,還是應全神貫注於相機無法做到的事,比方說:畫家可以將題材某些部分弱化或剔除,進行設計和重新編排,簡化並利用其他手法,更強有力地表達本身的理念。
專業畫家應該竭盡所能透過藝術學院和藝術課程,或從其他可用資源,讓自己接受完整的訓練,為自己的事業生涯做好準備。畫家若是以為不必接受任何訓練,就能靠繪畫維生,那就大錯特錯。事實上,我們經常在畫展中看到一些畫作,既沒有展現畫家的天分、知識或能力,也讓我們確信自己的畫並不差,甚至比展出的畫作更勝一籌。但是,這些狀況跟我在此強調的重點無關。現在,我們在畫展看到的大多數作品,可能都乏人問津,賺不了多少錢。
藝術的進步與發展,始終是由個人進步與發展所推動。個別畫家能對其他畫家的幫助有限,卻能讓世人注意到,畫家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發現哪些事實是有道理的。畫家可以指出自己發現哪些關係是存在的,也可以讓大家知道如何運用色彩調出一定的效果,善用明度能讓主題統合有序。這就是我撰寫本書的宗旨。如果這本書能讓繪畫初學者明白一些繪畫的「方法」和「原因」,那麼我寫這本書的最主要目的也就達成了。
前言
藝術的起源與美的追尋
▎藝術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
目前畫壇的亂象,確實讓不分老少的畫家們浮現許多問號。所有人都在問:以目前的標準來說,我們究竟可以依據什麼價值,評價一幅畫?我們還有一套穩固紮實的基本原則,讓藝術教學有所依循嗎?到底,藝術正在日漸墮落,或者正透過一些嶄新概念而重現活力呢?
看來,畫家現在面臨的最重要問題就是:要先搞清楚藝術究竟是什麼,並為自己的創意開闢出一條道路,再全心全力朝向個人目標前進。畫家必須明白,除了個人主觀見解外,藝
術不再受理論所束縛。換句話說,藝術不能再依照...
目錄
前言 藝術的起源與美的追尋
Chapter1 透過畫家的眼睛去觀察
以畫面的觀點觀察
好畫作的首要法則
測量視線範圍
訓練眼睛觀察三維物體
畫面即結果
畫面編排與分群
觀察個體與眾不同的特徵
Chapter2 該畫什麼?
為自由創作做準備
如何尋找繪畫主題?
最具「說服力」的具象表現
抽象構圖的實驗方法
隨時留意好題材
好看的作品vs.美的作品
Chapter3 統合感
使畫面產生關係與平衡
好畫作具備「一致性」
恰到好處的創作
Chapter4 簡潔及如何化繁為簡
在小草圖中展現主題
簡化眼前所見,或挑選簡單的主題
整體與焦點
化繁為簡的方法
Chapter5 設計
設計的用意
主題的處理可能比主題本身更重要
為觀眾設計一條觀看的路徑
布局是吸引目光的絕佳武器
情緒震撼力:每樣事物都會帶來感受
「設計」比構想或主題更為重要
Chapter6 比例
畫家創造的比例
描繪vs.繪圖
比例的表現性:使觀眾耳目一新
事實協助我們理解更廣大的事實
Chapter7 色彩
用三原色達到美的極致
實驗色彩的方法
色彩協調是畫作成功的關鍵
特別注意:陰影的顏色
光與色彩的關係
用色彩形成焦點
Chapter8 韻律
找出線條的主要方向
明度與色彩的韻律
韻律來自情感,情感產生力量
Chapter9 形體
寫實的形體vs.變形的形體
如何觀看形體?
形體的理想化
Chapter10 質感
質感的暗示
個人品味的養成
Chapter11 光的明暗
栩栩如生的祕密
亮部與陰影之間
獵光
Chapter12 主題之美
感動即為藝術之本
尋找、發現、創造
以展現美為目標
Chapter13 技法
技法即風格:只能創造,無法複製
利用筆觸構成形體
基本功的難題
每種技法都獨一無二
為自己找到創作的答案
解說 透過畫家之美,探索美
前言 藝術的起源與美的追尋
Chapter1 透過畫家的眼睛去觀察
以畫面的觀點觀察
好畫作的首要法則
測量視線範圍
訓練眼睛觀察三維物體
畫面即結果
畫面編排與分群
觀察個體與眾不同的特徵
Chapter2 該畫什麼?
為自由創作做準備
如何尋找繪畫主題?
最具「說服力」的具象表現
抽象構圖的實驗方法
隨時留意好題材
好看的作品vs.美的作品
Chapter3 統合感
使畫面產生關係與平衡
好畫作具備「一致性」
恰到好處的創作
Chapter4 簡潔及如何化繁為簡
在小草圖中展現主題
簡化眼前所見,或挑選簡單的主題
整體...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