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為一個人首先是做為社會的人……
人首先應關心他的身邊,周遭的社會,以及他所生活的這個世界。
吳國禎在《兩岸犇報》中的專欄「荷清苑書簡──與臺灣朋友的通信」集結
作者簡介:
吳國禎
1947年生於臺灣花蓮,小學四年級舉家遷居臺北。先後畢業於建國中學、新竹清華大學。1976年獲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化學博士學位。吳國禎教授在70年代留美期間,積極參加海外臺灣留學生的「保衛釣魚臺運動」和「中國統一運動」,並在1975年3月輾轉經歐洲赴北京訪問,被臺灣當局列為黑名單。
1977年赴北京定居,歷任中國科學院化學所副研究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光散射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務。
1995年轉任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吳國禎教授從事分子譜學和混沌領域的研究工作多年,發表論文一百三十餘篇,著有《分子振動光譜學概論:原理與研究》、《分子高激發振動──非線性和混沌的理論》、Nonlinearity and Chaos in Molecular Vibrations(Elsevier出版)、《拉曼譜學:峰強中的信息》(英文版由World Scientific 出版)以及《在歷史面前》等專著。研究成果「表面增強拉曼光譜學」在1994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近年協助北京清華大學保存70年代海外臺灣留學生運動的資料和文獻。業餘,也從事文史領域的寫作,並在《兩岸犇報》開闢「荷清苑書簡──與臺灣青年朋友的通信」專欄的寫作。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荷清苑書簡》的寫作風格不是特別經營或雕琢出來的,同時具有自然科學的冷靜,也有人文的深刻與熱情,我想這是因為吳老師經過保釣運動的洗禮,從而在他的文字裡留下了影子。吳老師把這本書收錄的文章依不同主題分成幾篇,細心的讀者應能發現,串連其中的主線就是歷史。《荷清苑書簡》或許也可視之為釣運的產物,它不斷在提醒著我們:歷史就在腳下。
——張方遠(專欄作家)
國禎兄以一個戰後在臺灣出生、成長,70年代到美國求學、參加保釣運動,隨即在文革後返回祖國大陸參與建設、從事科研教學的特殊經歷,通過他的學習、實踐和自我省察,一定能夠提供一些視野、一些經驗、一些思考和期許,與青年朋友們一起分享。人在認識世界的過程,許多來自於直接生活實踐的經驗,但更多要借助於他人的間接經驗,才能擺脫一時一地的侷限,擺脫自己狹窄的視野,逼近世界和宇宙的「真實」。五年六十篇的《荷清苑書簡》,是國禎兄的辛勤勞動,也是他的無私分享,更是他上友古人、亦儒亦俠的人格體現,值得我們細細品嘗。
——陳福裕(兩岸犇報社社長)
名人推薦:《荷清苑書簡》的寫作風格不是特別經營或雕琢出來的,同時具有自然科學的冷靜,也有人文的深刻與熱情,我想這是因為吳老師經過保釣運動的洗禮,從而在他的文字裡留下了影子。吳老師把這本書收錄的文章依不同主題分成幾篇,細心的讀者應能發現,串連其中的主線就是歷史。《荷清苑書簡》或許也可視之為釣運的產物,它不斷在提醒著我們:歷史就在腳下。
——張方遠(專欄作家)
國禎兄以一個戰後在臺灣出生、成長,70年代到美國求學、參加保釣運動,隨即在文革後返回祖國大陸參與建設、從事科研教學的特殊經歷,通過他的學習、...
作者序
序言
很高興,人間出版社就將這本《荷清苑書簡》出版了。
先說明一下這《書簡》的由來。大約在2010年,我曾將過往給臺灣朋友的電郵信函中,比較有內涵的,整理出來,發給《兩岸犇報》的朋友,以為參考。以後,《兩岸犇報》的編輯和我說,我的這些所寫,還挺合適給臺灣的年輕朋友、大學生們參考閱讀的。這話也真,因為我的所寫,不少也是我平日在北京清華上課時,和學生們所談及的。於是從2011 年的年初開始,我便開始在《兩岸犇報》上,以「荷清苑書簡」為欄目,每個月寫一篇。期間,感謝《兩岸犇報》的編輯給了我很大的書寫空間,而據編輯說,在網路版上,讀者對我所寫的回饋,還很積極,這樣我就稍微寬心了。於是,我就一直寫了下來,一轉眼,也就滿有五年了。因為,考慮到讀者大都是年輕的朋友學生,大家的生活節奏快,悟性應該也高,所以每篇我都要求自己不能長篇大論,凡事點到為止,其餘的不用我多說,大家應多能舉一反三,明白的。這樣,每期的每篇字數就控制在兩千字左右。
我寫這《書簡》的考慮,主要在於希望能給讀者傳遞一些大家可能較少有機會接觸瞭解到的課題,而這些課題又是我以一個過來人的經歷,認為是很重要的認識或思維。我瞭解到,臺灣社會現在大家很關注所謂的「藍綠」或「統獨」的立場,而同學們在學校也不可能是社會氛圍下的真空體,因此可以瞭解到,不少同學也難免陷入這樣的爭議窠臼中。誠然,這些都是現實的問題,也是大家極力在探討,乃至希望能找到解決的方案。然而,我覺得這些還只是「表面」的現象,真正的關鍵,還在於大家是否能樹立一個開闊的而不是閉塞的,合乎理性的而不是隨意主觀的思維狀態,以及具有對於歷史和人文的認知,這樣的心胸和素養。我以為,如果沒有這樣的心胸和素養,而空談「藍綠」或「統獨」,特別對於年輕的同學來說,意思是不大的,乃至是給誤入歧途了。我寫《書簡》的目的,就在於希望能傳遞給讀者一種視野開闊,有理性思維的和具有歷史和人文認知的心胸和素養,這樣的氛圍和素材。明白地說,要談「藍綠」或「統獨」之前,先得樹立有這樣的心胸和素養,才是基礎。
以上這樣說,可能也太「政治化」了。其實,且不論個人的政治標準(這個說到底,還是個人自己的選擇),我想具有了這樣的心胸和素養,對於個人一生來說,無論對他的職業生涯還是生活的品質來說,應也是很好的一件事情,不是嗎?從年輕的學生時代,就注意培養這樣層次的心胸和素養,應是很及時,很好的一件事,甚且會是終身受用的。
我是本著這樣的視角,五年一路寫來。每月的每篇之間,也談不上有何關聯。現在整理出書,為著便於讀者,就將所寫的,大約分類集合成:學習、文史、兩岸、保釣、世事、憶往、哲理、生活等八類別。這樣的分類,自然也不是很嚴謹,因為其中的篇章也不是非此即彼,明確的屬於哪個類別,而是互相有重疊交叉的,這只能是個權宜且方便的做法。每篇所附年月是原載在《犇報》上的時間,便於索閱。附篇的四篇也是我過去的所寫,因為和《書簡》的內容有關且具有互補性,所以也收集在此,以為參照。
我感謝過去的五年當中,曾經一路伴隨著《書簡》的讀者們。我也期待,過去未曾閱讀過《書簡》的新讀者,在閱讀了這個集子後,能有所收穫,乃至啟迪,這將是我最大的寬慰和高興的事情。最後,我也感謝《兩岸犇報》同仁的支持,不論是在過去的五年中,還是這集子的出版。我還要感謝張方遠和陳福裕兩位先生為這《書簡》的出版寫了序言。當然,也還要感謝人間出版社的用心,使得這《書簡》能呈現在大家面前。
吳國禎,2015 年11 月8 日於北京清華園荷清苑。
談大學的學習(一)
《荷清苑書簡》開頭第一篇要和大家談談如何過好大學的學習生活。
我是1966年至1970年在新竹的清華大學化學系學習的。這雖然已是四十多年前的事情了,但至今印象猶深。我從清華畢業後,到金門當了一年兵,接著就到美國留學,因緣際會,在1977年就來到北京,在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工作,1995年,轉任此地(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這當中的時光,我一直都在學界工作,並且也一直都和學生有接觸。經過這些經歷,回憶過往,特別是在新竹清華四年的學習,現在我就較有把握,可以和年輕的朋友同學(包括大學、乃至研究所的研究生也可以參考)談談如何過好大學的學習生活。
大學的學習,不論何系,我覺得最主要的是,學習好:何謂真、善、美。所謂真,就是不論是文科,還是理科,都得在大學的四年中,具備基本的科學素養,正確的思維邏輯方式。善者,這較好理解,簡單說就是有「悲天憫人的大愛之心」。美者,就是樹立好,較高超的對美好事物,不單是對繪畫、音樂等藝術作品,而是包括科學之美,自然之美,世間一切之美的感受和鑑別能力。這樣在我們未來的一生中,都能夠有個堅實的自我認知,寬廣的胸懷、視野,從而不論處在何種順境、逆境,都能做到「自強不息」。不僅如此,對於我們生活的周遭世界,也能有所回饋和賦予厚德載物。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梁啟超在清華大學一次的演講中提到的,以後就成為清華人的共識。這八個字,高度概括了從個人到社會的關係,實在是人生的座右銘,人生的指南針。
大學的學習,也不論是理科、文科,我覺得很重要的是樹立起一個有歷史觀的認知思維,做一個有歷史感的人。我們生活的今天,是從昨日延伸過來的,我們的今天,也必然往未知的明天延伸。明天、未來是真的不可知嗎?說是也是,說不是也不是。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但不論如何,一個知曉過往的人,總比不知曉的人,更能看清楚昨天和今天,也必然更能知曉明天和未來的可能。如此,這個人就說是較有「智慧」了。書本、課堂的學習更多的只能增加我們的知識,然而個人智慧的提升,就更多的有賴於我們的認真學習、思考和探討過往的歷史。我以為這在大學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內涵。經過大學學習,我們從一個「人云亦云」的小孩,能成長為一個具有歷史概念,看事具有一定「智慧」的人,這不就是我們大學生的渴求嗎?!如何學習歷史,如何樹立起歷史的觀感,當然也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不論如何,這是我們一個努力的方向,我們追求的方向,不僅是在大學的這幾年,而且可以貫穿在一生中。
歷史的學習,自然不限於書本,而其內容也不限於「你爭我殺」的政治鬥爭。歷史的視野是寬廣的。歷史的空間也是無限的,不論古今中外。自然,我們個人的興趣能量有限,學習歷史也必然要有重點。我個人的愛好是人物的傳記,特別是中國的歷史人物。我以為人的一生就只能生活在一個特定的時間段,每人也只能過自己的一輩子,並且也差不多只能生活在一個相對固定的地理範圍。然而,通過對歷史人物事件的認知,就擴展了我們生活的時間和空間,這真是一個無盡無邊的自由王國啊!歷史的借鑑就是你能從古今中外的經驗裡面吸取一些可以超越自己侷限的東西,讓自己看事情看得明白,這就是智慧了。
2001 年底,我曾到陝西韓城拜謁司馬遷的祠堂墓地。元代忽必烈對司馬遷特別推崇,現在的祠堂墓地是忽必烈給修建的,其上有一株忽必烈手植的古柏。此地處在一個高矗的山崗上,往東,可以遠眺遠處的青山和由北往南的黃河。青山黃河,偉大的山河哺育了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我將在另文介紹我所知的他的史學態度和精神。誠然,司馬遷的史學態度和精神是中國人永遠的脊梁。
2011 年3 月
序言
很高興,人間出版社就將這本《荷清苑書簡》出版了。
先說明一下這《書簡》的由來。大約在2010年,我曾將過往給臺灣朋友的電郵信函中,比較有內涵的,整理出來,發給《兩岸犇報》的朋友,以為參考。以後,《兩岸犇報》的編輯和我說,我的這些所寫,還挺合適給臺灣的年輕朋友、大學生們參考閱讀的。這話也真,因為我的所寫,不少也是我平日在北京清華上課時,和學生們所談及的。於是從2011 年的年初開始,我便開始在《兩岸犇報》上,以「荷清苑書簡」為欄目,每個月寫一篇。期間,感謝《兩岸犇報》的編輯給了我很大的書寫空間,而據編...
目錄
序 潤物細無聲……………..張方遠(專欄作家)
序 上友古人、亦儒亦俠的臺灣囝仔……………..陳福裕 (兩岸犇報社社長)
序言
學習篇
談大學的學習(一)
談大學的學習(二)
何謂科學精神
介紹一些物理知識
和北京清華同學談學習
也談學習上的問題
為興趣而學習
談讀書
兼談語文和古文的學習
文史篇
關於史記
再訪臺灣史蹟
玄奘精神
《清華簡》
也談歷史的是非
尋訪唐大明宮
從談歷史到黃仁宇
議南京民國建築的再現生機
閒談書法
圓明園
兩岸篇
百年清華感言一二
介紹北大荒
關於簡化漢字
從海外藏獨鬧事談起
換位思考,也評北京奧運期間,台灣報紙的一文
如何看大陸
《參考消息》
關於大陸的社會政治體制
談大陸的新聞現象:宣傳有紀律,研究無禁區
宏觀看待兩岸關係的發展
保釣篇
關於四十年前海外「保釣運動」的歷史意義(一)
關於四十年前海外「保釣運動」的歷史意義(二)
不一般的思索,不一般的見識
《保釣風雲》序言
談70年代海外臺灣留學生保釣時期的思想啟蒙
世事篇
訪胡適、陳獨秀、于右任故居有感
訪問珍寶島
關於朝鮮戰爭
關於美元
關於對日抗戰
知恥近乎勇
自由民主光環下美國的另一面
憶往篇
往事(一)
回憶伊朗學生
談在金門當兵的往事
回憶和謝雪紅在一起的日子(一)
回憶和謝雪紅在一起的日子(二)
回憶和謝雪紅在一起的日子(三)
回憶和謝雪紅在一起的日子(四)
往事(二)
哲理篇
也談人世的不可知論
關於打坐禪定
禪學與辯證唯物論(一)
禪學與辯證唯物論(二)
禪學與辯證唯物論(三)
禪學與辯證唯物論(四)
少一些占有,多一些欣賞
視野和境界
生活篇
談取名字
凡事要有基本常識
談提高工作的效率
附篇
我的臺灣地下黨經歷…….劉青石╱口述 吳國禎╱整理
京華三十年隨感
留學的時代和保釣運動
關於對臺灣青少年,學生交流的思考筆記
序 潤物細無聲……………..張方遠(專欄作家)
序 上友古人、亦儒亦俠的臺灣囝仔……………..陳福裕 (兩岸犇報社社長)
序言
學習篇
談大學的學習(一)
談大學的學習(二)
何謂科學精神
介紹一些物理知識
和北京清華同學談學習
也談學習上的問題
為興趣而學習
談讀書
兼談語文和古文的學習
文史篇
關於史記
再訪臺灣史蹟
玄奘精神
《清華簡》
也談歷史的是非
尋訪唐大明宮
從談歷史到黃仁宇
議南京民國建築的再現生機
閒談書法
圓明園
兩岸篇
百年清華感言一二
介紹北大荒
關於簡化漢...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