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情詩集,但同時也是一本討論語言與詩的結構性關聯的詩集。她以對語言精密度的敏感要求,嘗試建立現代詩的新可能、新空間。「倚聲詩」是這本詩集中最具特色的作品。她嘗試將古典「詞」的形式翻新,製作類似「詞牌」的新詩,並且運用了諧擬或後設的互銓來製題,同時也為短詩的雙重乃至多重指涉提供了更開放的解讀空間。
──臺北教育大學教授 向陽
《我們》想像力鮮活、意象靈動耐讀,筆端蘊含深淺情意,流轉自在。她在這本詩集中勇於挑戰,去思考、去實驗詩的種種可能。她將聲籟、音韻、歌詞融匯,企圖呈示現代與古典「詞」的交互作用。
──聯合文學總編輯 李進文
《我們》握筆梳理自己,將唏噓剪成宋詞,將廢墟變成地景;詩經一女子,也要有傾城的文筆。
──逢甲大學教授 嚴忠政
她寫出了身為女性的付出與受傷,也讓我們一窺她的力量與才華。她透過詩和一個名詞,建構了我們的情詩觀。
──台灣風土雜誌總編輯 顏艾琳
《我們》字詞意象的輕盈搬動和聲韻的溫柔咀嚼,讓台灣的生命與大自然重新相遇。
──香港城市大學教授 吳耀宗
時晴是詩人、是詩;也是萬物、是光。
──詩人、畫家、金曲獎女歌手 羅思容
此詩集密切經營的另一個主調,是對臺灣這塊土地的描摩以及保護運動的紀錄。做為一名從彰化出發的詩人,時晴的作品有其具本土性與批判性的一面。
──虎尾科技大學教授 王厚森
★古典聲韻的再發現與再想像
☆詩與歌互涉媒合的多重組合臨床試驗
★本書榮獲國藝會創作補助
這是一本情詩集,但同時也是一本討論語言與詩的結構性關聯的詩集。
《我們》,設定兩個探索主題:一是古典聲韻的再發現與再想像;二是詩與歌(或流行音樂)於文本中互涉媒合的多重組合臨床試驗。
藉由對古典詩詞(特別是詞)的閱讀與研究,讓詩語言除了在意象準確度的要求外,還能兼具其聲韻的獨特營造,進而尋找到屬於自己語言呈現的個人標示;而後者則鎖定當代流行歌曲作為倚仿對象,進行類似流行歌曲書寫格式與節奏的詩詞創作。
作者簡介:
姚時晴
現為「小草藝術學院」編輯,以及《創世紀詩雜誌》編輯。獲選2000年《創世紀詩刊》新生代詩人,與2007年「台北詩歌節」新生代詩人。詩作收錄於2007年《台北詩歌節詩選》,2012年《散文詩人作品選》,2013年《台灣詩選》,2014年《創世紀60年詩選》,2015年《散文詩人作品選》和《水墨無為畫本》(精選現代詩人名句104帖),與2016年《風過松濤與麥浪》(台港愛情詩精粹選)等。
著有《曬乾愛情的味道》(2000);《複寫城牆》(2007);《閱讀時差》(集結,2007);《我們》(2016)。希望每一本詩集都是對前一本詩集的背叛,因此這四本詩集分別以不同筆法和語言形式創作,期待每一本詩集都是另一個新生。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臺北教育大學教授 向陽
聯合文學總編輯 李進文
逢甲大學教授 嚴忠政
台灣風土雜誌總編輯 顏艾琳
香港城市大學教授 吳耀宗
詩人、畫家、金曲獎女歌手 羅思容
虎尾科技大學教授 王厚森
名人推薦:臺北教育大學教授 向陽
聯合文學總編輯 李進文
逢甲大學教授 嚴忠政
台灣風土雜誌總編輯 顏艾琳
香港城市大學教授 吳耀宗
詩人、畫家、金曲獎女歌手 羅思容
虎尾科技大學教授 王厚森
章節試閱
後記──每個詩人心中,都有一首未竟之詩。
詩集《我們》創作計畫於二○一三年原先提報給國藝會的企劃書內,設定兩個探索主題。一是古典聲韻的再發現與再想像;二是詩與歌(或流行音樂)於文本中互涉媒合的多重組合臨床試驗。希望藉由對古典詩詞(特別是詞)的閱讀與研究,讓詩語言除了在意象準確度的要求外,還能兼具其聲韻的獨特營造,進而尋找到屬於自己語言呈現的個人標示;而後者則鎖定當代流行歌曲作為倚仿對象,進行類似流行歌曲書寫格式與節奏的詩詞創作。另外,我在輯三「(我們)」中,因藉由閱讀古典文學「詞」此一文類而啟發想像,參考詞牌樣貌書寫創意延伸的詩詞形式(我私下稱為「倚聲詩」)。「倚聲詩」也可算是對「詞」的模擬書寫,變革創作,以及逆襲反叛的可能性。當然,更是對古典詩詞的致敬。
詞牌的種類繁多(《詞律》共收六百六十調,一千一百八十餘體。《詞譜》則列八百二十六調,兩千三百零六體),但常用的詞牌中最短的〈十六字令〉共十六字,最長的〈鶯啼序〉兩百四十字。從小令到慢詞,從單調、雙調、三疊到四疊。其語言格律的要求,包括字數、字句、平仄、押韻、對仗等語言和語音上的「精密細節」,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古典詩詞中對每一個用字遣詞的細膩與謹慎。對我而言,這便是對語言最誠摯的尊重和「借用」。
當然,語言經過無數時代的淘洗、化約、變革和擴展,古典格律中的語言典範許多時候其實並無法完全套用在當代的華語詩語言創作中。但其中許多關於對語言和語音精密計算的概念則永遠通行不變。在閱讀這些古典詩詞的過程中,每每讓我不禁讚嘆其精準且細緻的語言表現。
這是一趟有趣的語言朝聖之旅,也是追尋語言美學的不歸路。所有語言行旅中所見、所聞、所思,都將會是讓我繼續探索語言內裡的動力。因為探索而深感的不足,因為對語言無法歇止的愛情,也因為遠方鼓聲隱隱的招喚,所以得繼續邁開腳步,繼續往下一座城市前進。
此外,這本詩集的出版要特別感謝向陽老師,感謝老師百忙中撥空為自己的詩集寫序。老師向來對晚輩詩人與學生不吝鼓勵與提攜,猶如春陽熙暖;而王文仁教授的書評亦讓此詩集增色不少。謝謝李進文、嚴忠政、吳耀宗、顏艾琳、羅思容幾位詩人朋友的知性與感性推薦;也謝謝我的編輯羿珊。
最後,要感謝的是我的父母親和家人,謝謝他們一路支持著我度過生命最艱困的時刻。七夕恰好是我父親的生日,謹以此詩集獻給我最親愛的父親。
附錄:
收錄於此詩集中的詩作,分別發表於《創世紀詩雜誌》、《台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聯合報》、《人間福報》、《中華日報》、《中國時報》、《野薑花詩刊》、《衛生紙詩刊》、《喜菡文學網》、《乾坤詩刊》、《台灣文學網》、香港《聲韻詩刊》、香港《圓桌詩刊》、「臺北詩歌節」、《中華女子文學》、大陸散文詩創刊號《源》、大陸《海峽詩人》等。
後記──每個詩人心中,都有一首未竟之詩。
詩集《我們》創作計畫於二○一三年原先提報給國藝會的企劃書內,設定兩個探索主題。一是古典聲韻的再發現與再想像;二是詩與歌(或流行音樂)於文本中互涉媒合的多重組合臨床試驗。希望藉由對古典詩詞(特別是詞)的閱讀與研究,讓詩語言除了在意象準確度的要求外,還能兼具其聲韻的獨特營造,進而尋找到屬於自己語言呈現的個人標示;而後者則鎖定當代流行歌曲作為倚仿對象,進行類似流行歌曲書寫格式與節奏的詩詞創作。另外,我在輯三「(我們)」中,因藉由閱讀古典文學「詞」此一文類而啟...
作者序
▲自序
I.關於語言的建築想像
▽詩的有機概念
有機概念被視為法蘭克•洛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整個創作過程的核心價值。建材、工法、結構佈局等的建構原則,在建築裡不斷形構成一個完整協和的整體。有機建築的概念不只是建築與自然環境彼此間的協調融合關係,同時也是將建築本身視作如同一個有機體:整座建築的構築依循一個中心的意境,關注建築裡的每一個細節,讓每一個細節,彼此呼應烘襯相互呼吸榮生,反映出自然界中生息相容的環境綱目。
如果語言是建材,筆法便如同建築工法,而形式與結構便是整座建築的藍圖。我們如何在每一首詩的細節裡依循詩的中心意境,創作出一首能夠包容語言各個環節,讓每個字生息相聞彼此呼應烘襯,並協調融合成渾然天成的有機體,便是自己在書寫「詩」此一文類必須終身追尋與反覆思索探究的目標。
▽關於語言的建築想像
約瑟夫•法蘭克(Joseph Frank)提及:「意象不是圖像的再現,而是將不同觀念、感情統一成為一個複雜的綜合體,在某一瞬間以空間的形態出現。」
語言是棟建築,由意象、聲韻和語意構成,每個字各有自己的門戶和歷史,堅硬與柔軟。而我所能做的,便是以這些橫、豎、點、捺的建材,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語言空間,讓詩的迴廊產生溫暖奇幻的光影變化,讓語言空間介入相容或對應的質變。所有說過的話將在其間如歌回響。因此最美的建築永遠不僅是建築物本身,最美的詩也不只是詩本身。
▽詩的華麗建案
隨著時代的推進,乃至新科技媒材的問世,新詞彙與新呈現方式的產生就如同新建材與新建築工法的發明。因應不同的語言變化,自然會產生不同的創作形式與技法。一首詩的誕生就像一個語言空間的完成,語言在詩裡扮演的角色便等同於建材,語法與筆法的運用便是構築這座詩建築物的建築工法。語言(建材)、筆法(建築工法)與形式結構(建築藍圖)便成了構築一首詩的三個最基本面向。
依照這樣的語言建築想像來觀察我們目前所見到的一些語言呈現。長句式的運用亦可看作是不同語言世代(或不同性格的創作者)對展現不同語言能量的企圖,他們意圖在語言的版圖內構築一個更龐大複雜的語言形態,以回應整個更多元與資訊龐雜的時代氛圍。這樣的語言空間宛如一座座龐大高聳的華美宅第,但未必每一棟都是令人傾心的大器建築或擁有高度視野的水岸豪宅。有時過度繁複的句式與過度雜沓的意象堆疊,反而像一棟過度綴飾的建築空間,讓人感到凌亂而失去焦點。
▽詩的簡約美學
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嘗試建立一種新的建築形式。他以一種極為簡約的建築架構與連續流暢的開放空間取代繁複的建築語彙,重新界定與影響了現代建築的形態。在建築設計的創作過程中,他以「少即是多」(Less is more.)作為設計準則;而其另一句關於建築設計的名言則是「神就在細節裡」(God is in the details.)。
倘若能屏除詩的書寫過程中,雜沓的意象繁衍與過度綴飾的句式結構,我們是否能在更簡約更節制的詩句中衍生出更繁複與開放性的想像與解讀。但簡約與有意識地節制並不代表單調與平乏,其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能在詩的建築裡,找到磐固語言各個面向(意象、聲韻、語意)的工法,讓詩所營造的語言空間具有既獨特又「精密協和」的細節與層次。是的,即便是涉及減法建築美學的書寫模式,都必須在細節做到更細緻的語言處理,否則所謂極簡書寫亦將落入索然無味。
▽詞的老屋再生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談到關於詞的「境界」之說,認為「如何虛構之境,其材料必求之於自然,而其構造,亦必從自然之法則」。此一觀點其實與法蘭克•洛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的「有機概念」有異曲同工之處。而《人間詞話》內諸多關於「境」(造境,寫境,有我之境,無我之境等)的探討,亦或許可視為如同對「語言空間營造」的各種面向之討論。當然,這裡所說的「語言空間」指的絕對不單是語境內意象呈現出的空間/畫面感,還包含融合了情感、思考,與絃外之樂音等溢出的語言細節,乃至也蘊含了對於時間的概括。
在清•舒夢蘭編註的《白香詞譜》內,附錄陳祖耀校正的《晚翠軒詞韻》,對我而言,這是非常有趣的語言韻典查閱和想像。對於古典聲韻的再發現和再變造,我想,就像是將古典元素或傳統建材再次鑲嵌入現代建築裡一樣,也或許可以視為某種老建築物再活化所產生的,擁有更豐富歷史韻味與時間層次的,既雅致又當代的書寫模式。
▽語言構築的城市(語言質地)
想像筆落在一張白紙,構築一座城市或地景。我們需要一點剛強的字,讓詩跨過語言的大橋。湍流的溪水將在黑暗中穿越鋼筋水泥的字,前進至下一座城市。城市的人行道架起街燈,讓每個鳥巢皆可驅光孵化一隻麻雀在其間跳躍。因此我們需要一些溫潤的字灌溉城市裡的樹。讓充滿濕氣的字累積雲量,造雨/語,滂沱,熱帶雨/語林般溫室每一朵窗台上的植物。遠處也有帶著肉質的,肥厚且乾澀的字,在另一座窗台盛開五彩繽紛海市蜃樓的幻影。每株仙人掌的掌心都有駱駝與商隊駝袱珠寶、琥珀或綢緞,行經。我們還需要些許柔軟的字,讓孩童肆無忌憚奔馳、跳躍、翻滾或拋擲飛盤與野放風箏,讓髮梢沾滿草地的露珠,讓紅葡萄藤佈滿傾圮斑駁的山牆。如果每個聲音在每個音節裡爆破,我們需要赤焰的字引燃信火。在城市的夜空流星四竄建造一座空中遊樂場。讓海盜船、碰碰車、旋轉木馬搭載我們,前往記憶的城市與錯過的我們再次相遇。
▽詩人的國度
阿多尼斯(Adonis)說:「我真正的祖國就是語言」。為此,我試圖以語言砌築一棟廢墟,一戶家園,一座城市,一個國度。
II.情詩書寫
▽情詩微分
總在某些時刻,內心突然變得柔軟又堅硬。想起這些字曾經抵達的地方。情詩真是奇怪的東西。不管你是否還愛這個人,或這個人是否還愛你?它就像個刺青刺在時間的左手臂,難以抹滅或除去。
詩往往走得比時間更遠,甚至比愛情本身更遠。世上還有什麼,比存在於一首情詩裡的愛情更不易改變?
▽情詩療癒
「質地」是羅蘭•巴特說的那種語言的肉體襯裡,長在文字尖端喜撩撥善撫摸的手指(張小虹)。自此,所有的情詩書寫便成為一種撫觸,一種撩撥,是大腿內側的磨蹭也是內心深處的嘆息。這些文字長滿觸鬚,在內心飄浮、吸附心壁,偶而搔癢你的視覺神經,但也沾附無數想像的陰影。我們的情感在這些蓬鬆的文字裡被包覆,感到安全、溫暖、被撫慰,所有文字長出羽絨般的小翅,而你是被語言保護的完好如初的授精卵,藉以重新細胞分裂、誕生,成為另一個沒有嘆息的人。
▽情詩為誰而寫?
所有詩創作中,情詩最是傷人,也是最動人的書寫題材。
第一次以情詩的方式書寫,是因為不想讓對方輕易看透自己的情感。迂迴的格式與朦朧難解的內文,可以緩衝自己的羞赧和不安。
我第一首情詩書寫的對象是狄瑾蓀(Emily Dickinson),詩中除了「紫色小花」一詞引自Emily的詩句外,其餘全是個人愛戀情緒的婉轉寫照。之後,隨著情感的推進、滯留、轉變,詩的內容與情緒也跟著起伏升降。不管內容如刀刃割傷肌膚或如冬陽曬在背部隱約的溫度。對我而言,都是真切且深刻的情感反應。像深陷的指痕掐捏在青春的臂膀,易痛也容易淤傷。
現在再寫情詩,反倒不再有固定的傾訴對象,可能是因週遭友人的經歷為別人代為抒發,或僅是一個道聽塗說的故事。真要再為自己提筆寫情詩,似乎總少了掐捏指痕的真切疼痛。
今日陽光燦爛,原本應該是個適合寫篇肉麻兮兮的情詩的好天氣,我卻只想到該將棉被拿出來曬。摸著暖烘烘的棉被,陽光的熱度傳至我的掌心,在我的手掌寫了發燙的字句。
▽情詩心電圖
情詩=詩人心室擴張收縮後,留下的―鋸齒狀心電紀錄。
▽情詩的祕密
「沒錯,我是個怪人:我的心是一本日記,其中有幾頁黏在一起,但日記本身人人皆可閱覽。有關我行為的多數原因都寫在黏住的那幾頁。也許有人會想,紙那麼薄,裡面的字跡會透出來,但大家都知道,透過紙背讀到的文字是顛倒的」。一八三三年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在給他的朋友丹麥女作家亨麗葉.杭克(Henriette Hanck)的信中如此寫道。
與卡夫卡(Franz Kafka)和狄瑾蓀(Emily Dickinson)相似,安徒生也曾在遺囑中交代將他年少時為戀人所寫的信不經閱讀即加以焚毀;但不同的是,柯林(Jonas Collin)並沒有像布洛德(Max Brod)一樣違背卡夫卡的遺言,而是完全依照安徒生的遺言,沒有閱讀將其焚毀。無論是狄瑾蓀、卡夫卡或安徒生,顯然身為讀者的我們現在所熱切閱讀的,許多是他們急欲焚毀或不願面對的過往與祕密。
▽愛情的結局
不喜歡悲劇,卻習慣在夜裡重複聆聽安徒生的童話故事。很多人不知道其實安徒生也寫詩。所以,他的故事總充滿詩意。這是一首未竟之詩,暗喻著我與愛的關係。美人魚的故事也可以出現歡樂的結局,只要―我們能錯過安徒生
▲自序
I.關於語言的建築想像
▽詩的有機概念
有機概念被視為法蘭克•洛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整個創作過程的核心價值。建材、工法、結構佈局等的建構原則,在建築裡不斷形構成一個完整協和的整體。有機建築的概念不只是建築與自然環境彼此間的協調融合關係,同時也是將建築本身視作如同一個有機體:整座建築的構築依循一個中心的意境,關注建築裡的每一個細節,讓每一個細節,彼此呼應烘襯相互呼吸榮生,反映出自然界中生息相容的環境綱目。
如果語言是建材,筆法便如同建築工法,而形式與結構便是整座建築的藍圖。我們...
目錄
【推薦序】
語言的歡愉──序姚時晴情詩集《我們》/向陽
【自序】 關於語言的建築想像
【我們】
我們的島
致辛波絲卡
光之芒翼
雪旅
年•獸
心房 夜宿寶藏巖閣樓偶記
老夏天
朗讀陽光
誤讀
紀念碑
秋天的謎題
蜂鳴
旋轉木馬
童年
流光之掌
【我(們)】
二葉松
給十七歲的自己
暮蟬
留下
水芙蓉
如果希臘有艘船 小徑民宿
時間
野蜂
三月
紙娃娃 兼致相思寮失去祖厝的農民
漬山櫻桃
蔦蘿牆
藍雀
爾後
無題
【(我們)】
大城濕地 反國光石化運動
新生兒
造字運動(Rap)
聽葛莎雀吉
夏日腳丫子
水鳥的故鄉 新港
野地
大肚溪口溼地
風景(路過)
黑貓(書寫)
高美溼地(藏鞘)
山木樨(植夢)
羊蹄甲(放羊)
夏雨(下雨)
湖心的夜(打水漂)
梟(肉食愛)
夢(沒有鑰匙的)
像蠶一樣,我們(的愛結繭多年)
夏螢(數羊兒)
馴服(催眠)
夏荷(煎荷苞)
金牛兒的(夏劑)
你的名字是舌尖上的薄冰(致Marina Tsvetayeva)
詩意(黑蕾絲)
秋思(紫藤)
紫雲木(落雨)
白瓷燒(齒痕)
閱讀(海釣)
紫丁香(悄悄話)
圖書(館內的北極熊)
花道(思流)
豹皮(為你讀詩)
冬日濕地(遺神)
雨夜(臨檢愛)
網撈(對你說過的話)
沙棗(燉)
沙漏(的曆法)
紙的粘土(夢蝶)
大肚溪口溼地(貓眼)
磨碎(神的鉢)
窗簾裡的花(彈奏寂靜)
念(新增文件)
節氣(字轉)
平行宇宙(星函)
情詩(溶化光陰)
LAG(愛情病毒)
脊索動物(鳥語)
憶(安徒生的魚)
地圖(複製貼上)
白貓(豢養愛情)
海的甲骨文(愛讓敘事進化成詩)
象形(卜辭)
愛與詩,及其反叛的聯盟:姚時晴《我們》讀後/王厚森
星空、木馬與愛的蕩劍式──姚時晴《我們》讀後/王厚森
後記──每個詩人心中,都有一首未竟之詩。
【推薦序】
語言的歡愉──序姚時晴情詩集《我們》/向陽
【自序】 關於語言的建築想像
【我們】
我們的島
致辛波絲卡
光之芒翼
雪旅
年•獸
心房 夜宿寶藏巖閣樓偶記
老夏天
朗讀陽光
誤讀
紀念碑
秋天的謎題
蜂鳴
旋轉木馬
童年
流光之掌
【我(們)】
二葉松
給十七歲的自己
暮蟬
留下
水芙蓉
如果希臘有艘船 小徑民宿
時間
野蜂
三月
紙娃...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