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何害怕讀書?
孩子不專心是否有病?
功課製造了家庭戰場嗎?
相信,這些都是今時今日家長的心聲。
不過,連愛因斯坦都輸在起跑線,你相信嗎?
其實作為20世紀如此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在成長和學習上同樣遇到不少困難。作者先以愛因斯坦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展開序幕,深入剖析他的成長和發展,讓我們明白就算沒有上10個英文遊戲組、12個興趣班,而是藉着書中所介紹的方法也可以達至成功。其後每章皆以極生動和生活化的個案,深入淺出地分析當今兒童成長時會面對的種種困難,並以虛擬的「新愛因斯坦」所提出發人深省的金句,實用的解決方法和書後的反思問題建構全書。希望此書能夠幫助正在起跑中的孩子們愉快學習。
作者簡介:
黎子良博士(PhD),黎博士肄業於英國伯明翰大學,獲取教育心理學哲學博士。現任教於香港教育學院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曾於浸信會神學院和紐約神學院教授心理與信仰的課程。黎博士對於家庭輔導,婚姻輔導及培養不同需要的兒童成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合著的中文作品有《望子成龍的迷思》。
林少峯博士(PhD),於英國伯明翰大學科學學院獲取心理學哲學博士。先後於英國伯明翰、史特福郡和香港的大學任教心理學;曾先後受按為英國伯明翰大學的榮譽研究學者和倫敦大學的訪問學人。林博士也是兒童繪畫心理和藝術教育的專家,亦曾應邀參與設計和主持TVB兒童節目、香港電台《開心日報》的親子教育環節,以及在DBC校園台擔任心理學嘉賓主持。合著的中文作品有《望子成龍的迷思》。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兩位作者好像研究相對論一樣,讓讀者不一定把自己置於一個永恆不變的框架,反而是對應不同的關懷而作出反思。」──鄭漢文博士
「這書帶給讀者很多反思的空間及提供了有用的實踐和可行的建議。」──陸燕娜副校長
「文章寫得既生動又易於理解,還有鐵一般而有趣的例子作為佐證,真,能令培育下一代的你們和家長們找到方向。」──譚玉瑛姐姐
推薦1
身邊的家長們都覺得,今時今日的小孩子上學學習及回家做功課、溫習、補習,變得前所未有的「大件事」,家長們都費盡心力,而孩子們面對無止境的補習班、興趣班和校內的測驗考試卻叫苦連天。其實,孩子學習本是與生俱來的,需要的是鼓勵、適當引導和空間,而非威逼、硬塞和盲目跟從。這書帶給讀者很多反思的空間及提供了有用的實踐和可行的建議。現在就讓我們將教育孩子回歸最原始初衷,讓孩子主動快樂地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也讓本書可給老師參考。
陸燕娜,鳳溪創新小學副校長
推薦2
人生萬里路,走好每一步。
育兒就要抓緊時間,令她/他們贏在起跑線。
這是現今香港的大趨勢,認為是最好的。
無疑,父母有100%的責任去保護呱呱落地的「BB」安全又健康地成長,但別當犧牲、管教和控制就是全部的愛。上世紀的愛因斯坦是世人敬仰的大科學家,本書作者因循他成長的軌跡,作為引子:帶領我們認識兒童成長中要注意的節點,文章寫得既生動又易於理解,還有鐵一般而有趣的例子作為佐證,真,能令培育下一代的你們和家長們找到方向,不致飛蛾撲火般盲目追求。
譚玉瑛姐姐,資深兒童節目主持、DBC電台節目主持
名人推薦:「兩位作者好像研究相對論一樣,讓讀者不一定把自己置於一個永恆不變的框架,反而是對應不同的關懷而作出反思。」──鄭漢文博士
「這書帶給讀者很多反思的空間及提供了有用的實踐和可行的建議。」──陸燕娜副校長
「文章寫得既生動又易於理解,還有鐵一般而有趣的例子作為佐證,真,能令培育下一代的你們和家長們找到方向。」──譚玉瑛姐姐
推薦1
身邊的家長們都覺得,今時今日的小孩子上學學習及回家做功課、溫習、補習,變得前所未有的「大件事」,家長們都費盡心力,而孩子們面對無止境的補習班、興趣班和校內...
章節試閱
一、愛因斯坦輸在起跑線?!
成就的迷思
愛因斯坦是20世紀一位很有成就的科學家。他的理論影響了日後電腦顯示器、鐳射、太陽能電池、數碼相機及全球定位系統的發明,對我們在21世紀的生活作出了莫大的貢獻。大多數人看到的都是他的科學成就,並他如何為我們的生活作出貢獻,但很少人把重點放在他的個人成長和發展上,更甚少人談論他的世界觀、他對生命和艱辛生活的態度。事實上,他的生活方式值得我們關注,尤其是對21世紀父母和老師而言,他為我們立下了一個十分好的榜樣。
有趣的是,當我們鼓勵年輕人多努力、多學習的時候,他們總是以奇怪的藉口回應,為自己的生活解釋,總愛把眼光轉移到自己出身的背景上,埋怨自己家境不富有,認為只要父母有很多的錢,他們便可以不用這麼早出來社會工作。
作者希望今天的年輕人和他們的父母老師,都能夠開始研究愛因斯坦的生活。讓我們開始重新從愛因斯坦的生活上得着啟發。
下面所探討的是關於愛因斯坦的一些傳說和事實之間的對比:
許多人都認為他成功,是因為⋯⋯
1.生於富裕的家庭?
可是,愛因斯坦的父親只是一個小商人,經營一間專門設計與製造電器的公司。由於父親要非常刻苦才能維持生計,愛因斯坦便不能如富家子弟一樣,可以呼風喚雨,要甚麼便有甚麼。
2.得天獨厚,樣樣皆能?
可是,愛因斯坦的成長並不順利。他有特殊的學習需要,父母要帶他去看專科醫生,因為他在語言發展方面比較欠佳和遲緩,從現今社會的角度來看,這情形令他在學業上比同年的同學差;若放在當今香港,必定會被評為輸在起跑線。
3.進入最好的學校,考試得到高分?
可是,愛因斯坦從來沒有入讀過任何名校,反而因為成績不佳而被逼轉校。其實愛因斯坦有自己的價值觀,他並不會將大部分時間投放於考試,相反會努力地發展自己的潛質,例如好奇心和想像力!基於此兩點,他才能在科學上發揮到成就。
4.聽教聽話,循規蹈矩?
可是,愛因斯坦不喜歡守規矩,他無法適應當時德國中小學講求的合群守規。在學校內,他喜歡做自己覺得重要的事,這也許是他連大專成績也欠佳的原因之一。此特性的另一面,卻是一種重要的個人資產。不按規矩思考,是創意和想像力的泉源。
5.他有好的際遇?
可是,愛因斯坦在學業和工作都遇到不少波折。在小學階段,他被迫轉校,在大學階段,他沒有機會去牛津劍橋,且被多所不同國家的大學拒於門外。幸好他沒有因此而放棄自己,相反,更努力地為自己找尋出路。
現在就讓我們看看他如何排除萬難,發揮自己的潛能,達致成功。
愛因斯坦──輸在起跑線?!
愛因斯坦在語言發展方面比較遲緩,3歲後才學會說話和用字。他在9歲前還有一個奇怪習慣,每當說話前,會先細聲說幾遍,才大聲說出來。父母親十分擔心,於是帶他看醫生。
正因為愛因斯坦的語言能力較遲緩,少了現代人無謂的「廢話」,也讓他多了時間對普通事情發生好奇,比如對時空的了解。正如他說:「如果A代表一個人的成功, 那麼A等於x,y加z。勤奮工作是x,y是玩耍,而z是把嘴巴閉上。」(If A equals success, then the formula is: A=x+y+z; x is work, y is play, z is keeping your mouth shut.)他這個「成功方程式」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少說廢話」,這正是現代人的通病,既無知卻又要扮聰明——「講就天下無敵,做就無能為力」。他也說過:「如果你不能簡單說清楚,就是你沒有完全明白。」(If you can't explain it simply, you don't understand it well enough.)
除了語言能力較遲緩外,他也不專注於考試。父母擔心他有學習障礙,因為他喜歡圖像而不是文字。但這點也成為他的強項。他慢慢的將圖像培養出大腦中的虛擬實驗,人們稱之為「思維實驗」,他的很多理論都是從這裏開始而非實驗室。
事實上,學校的課程應該只是一種指引,當學生有個別差異時,校方便應該把課程調適去滿足他們的需要,否則只會扼殺了像愛因斯坦這類有不同特殊需要的資優生。
愛因斯坦的學習
愛因斯坦智慧的培養,應該不只是完成學校的功課,也不是與其他孩子在學校內競爭,更不是花時間去理解考試題目!
得到啟發
在5歲時的某一天,愛因斯坦收到父親送的一個指南針,他看着永遠指向南北的針,深深被它所迷住,他知道大自然一定有着深藏的奧秘,自此他對自然現象產生了很大的好奇,也成為他以後對物理學產生濃厚興趣的原因之一。正如他說:「奧秘,是我們所能經歷的最美事物,是一切藝術與科學的起源。」(The most beautiful thing we can experience is the mysterious; it is the source of all true art and science.)
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者加德納(Howard Gardner),在《超越教化的心靈》(The Unschooled Mind)一書中很重視「啟蒙經歷」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父母千方百計安排子女學習,容易忽略孩子偶發的「啟蒙經歷」。父母應該細心觀察孩子的生活受着甚麼事物吸引,刻意安排或隨機發展「啟蒙經歷」,可能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參考《望子成龍的迷思》第3課)
發展好奇心和想像力
愛因斯坦在中學階段時的表現,就如同現代人所認為的資優學生,他總是提出老師們不知如何回答的問題,有些老師還認定他長大後不會有出息。幸好他十分了解自己,他說最大的推動力,不是來自他的「特殊才智」“Special Talents”;而是來自於他「激情般的好奇心」。(I have no special talents. I am only passionately curious.)愛因斯坦也曾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想像力比知識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則涵蓋了整個世界,它刺激進步,是演化的起源。」(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 For knowledge is limited, whereas imagination embraces the entire world, stimulating progress, giving birth to evolution.)知識固然重要,但它不是真理,過往很多理論都被人推翻,唯有想像力可以突破知識的枷鎖,可以幫助人類不斷進步。正如約翰連儂John Lennon的歌曲——《想像》(《Imagine》)一樣表現出無限的想像力:
Imagine no possessions(想像沒有私利)
I wonder if you can(我不知道你是否可以做到)
No need for greed or hunger(沒有貪婪或飢餓的需求)
A brotherhood of man(彼此間情同手足)
Imagine all the people sharing all the world(想像所有的人分享整個世界)
You, you may say(你,你或許會說)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我是個夢想家,但我不是唯一的一個)
I hope someday you’ll join us(我希望有一天你會跟我一樣)
And the world will be as one(全世界將融合為一體)
培養獨立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藉着想像力,愛因斯坦培養出獨立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正如他妹妹說:「在愛因斯坦12歲時,他決定自學幾何和代數。他不僅驗證課本上的題目,同時去建立一些新理論。」
愛因斯坦的父親很希望他能夠繼承他的電機工程事業,但愛因斯坦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他認為這不是他興趣的所在。正如他說:「只有少數人在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用自己的頭腦思考。」(Small is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see with their eyes and think with their minds.)
建立從不氣餒的習性
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人們成功的一面,正如看愛因斯坦,而往往忽略了成就的背後,也曾跌倒過。幸好他永不放棄,能夠從失敗中學習。正如他說:「人生就像騎單車。想保持平衡就得往前走。」(Life is like riding a bicycle. To keep your balance you must keep moving.)在1894年他遭到退學處分。同年,他離開德國,於1895年去蘇黎世投考瑞士聯邦工業大學,但未被取錄,翌年,他考進聯邦工業大學師範系學習物理學。在這四年間,他自學一些名家的著作,從中培養出獨立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他在畢業後,並未能找到教職。到了1902年,他終於在伯爾尼找到了聯邦專利局審查員的職務。此時他便利用工餘時間繼續自修物理理論。
個人思想得到發揮
愛因斯坦為了要多些時間去作個人思考,他會在早上盡快把一整天的工作做完,下午便可以思考物理問題。其中一個最令他着迷的問題是:「如果一個人能夠跑得跟光一樣快,會看到甚麼樣子的世界?」這些趣怪的問題正正是他興趣的所在。正如他說:「邏輯會把你從A帶到B,想像力能帶你去任何地方。」(Logic will get you from A to B. Imagination will take you everywhere.)就因為他靠着這種想像力,發現了「相對論」,25年之後,實驗一一證實他的假設。愛因斯坦如果沒有想像力,先大膽地「假設」,就不可能有這樣的成就。
推動團隊合作的能力
曾有人懷疑愛因斯坦患有自閉症。這方面是沒有證據的,我們現在也不能為他做任何評估和檢查。事實上,他10幾歲時就有很要好的朋友,他們組成名為「奧林匹亞學院」的討論小組,一起討論科學和哲學。而他的研究結果中,也絕不是個人憑空創造出偉大的理論,他也要參照他人的研究成果。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到他與別人攜手協作和合力發掘真理的態度!他也將這種態度延伸到他的教學中,他也不厭其煩的回答學生問題,這就是他對人的態度。正如他說:「試着不去做一個成功的人,而去做一個有價值的人。」(Try not to become
a man of success, but rather try to become a man of value.)他其實可以不理會其他人,不浪費自己寶貴時間在別人身上;但他卻選擇了與別人一同去享受從學術成就得來的樂趣,因為他知道甚麼是最有價值的。
勤奮努力
愛因斯坦一生的成就,可說是全靠刻苦自學得來的。1915年秋天他因為太專注於研究中,竟然把蛋放到湯裡去煮,原本他想吃蛋又想喝湯,但忙碌到沒有時間去剝蛋殼!正如前文所述他的「成功方程式」中,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勤奮工作」。反觀現今我們的孩子,學習和工作態度遠遠不及愛因斯坦:很多年輕人都埋怨上司不重用自己,只叫自己去影印送信;他們覺得那是「次要」的工作而敷衍了事。餐廳的侍應只顧自己對談,顧客想落單,他們也像看不見。街上推銷家居電話的年輕人,只顧在打手機,途人想詢問也無從入手!(參考《望子成龍的迷思》第10課)
不忘發展自己的興趣
愛因斯坦的世界並非只有研究。他對數學和拉小提琴也有濃厚的興趣,而兩者也是他的兩大精神支柱,陪伴他度過無數失望和開心的日子!
愛因斯坦常對人說:「學習時間是個常數,它的效率卻是個變數,單獨追求學習時間是不明智的,最重要的是提高學習效率。」他認為必須通過不同的活動,才能獲得充沛的精力,保持清醒的頭腦,他也把「成功方程式」的內容,概括成兩句話:「工作和休息是走向成功之路的階梯,珍惜時間是有所建樹的重要條件。」(參考《望子成龍的迷思》第2課)
過着一個平衡的生活
愛因斯坦從小喜歡運動,就算在學習或工作十分緊張的情況下,仍抽空參加不同的活動,如特別喜歡爬山、踏單車、划船和散步等。雖然他工作時像個瘋子,但他卻有無窮的活力。愛因斯坦就讀瑞士蘇黎世工業大學時,儘管每天的學習都很緊張,仍會抽出時間散步、旅遊或划船。他這種愛好,不但是從興趣出發,而且是為了提高學習效率。他一生堅持不懈,直到老年,人們尊重地稱他「老年運動家」。
一、愛因斯坦輸在起跑線?!
成就的迷思
愛因斯坦是20世紀一位很有成就的科學家。他的理論影響了日後電腦顯示器、鐳射、太陽能電池、數碼相機及全球定位系統的發明,對我們在21世紀的生活作出了莫大的貢獻。大多數人看到的都是他的科學成就,並他如何為我們的生活作出貢獻,但很少人把重點放在他的個人成長和發展上,更甚少人談論他的世界觀、他對生命和艱辛生活的態度。事實上,他的生活方式值得我們關注,尤其是對21世紀父母和老師而言,他為我們立下了一個十分好的榜樣。
有趣的是,當我們鼓勵年輕人多努力、多學習的時候,他們總是...
作者序
當我遇上路人甲
謝謝作者邀我為此書作序。從《當父母遇上愛因斯坦》的書名,我想起一個作序的文題:「當我遇上路人甲」。
本書命名為《當父母遇上愛因斯坦》,自然是以父母作為讀者、作為對象。當讀者遇上愛因斯坦,會想起甚麼?愛因斯坦是誰?應該無人不識吧!愛因斯坦是發明相對論的物理學家,是被選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世紀人物。但許多人便未能講下去:甚麼是相對論?為何影響?這樣的一個世紀人物是如何成長的?父母若想子女成為一個人物,究竟打算如何教養他們?
本書讓父母仔細思考:你是可如何培育子女成長──從在家期,讀小學,讀大學到入社會的成長。兩位作者好像研究相對論一樣,讓讀者不一定把自己置於一個永恆不變的框架,反而是對應不同的關懷而作出反思。若用本人著作《拾養人生》的框架來說明,本書讓父母細想:「在子女從出生到二十多年歲所要面對的『三個成』(成長、成績、成就),父母自身有何想法?有何做法?」
書中包括豐富的經驗分享、多樣的理論介紹,以及適切的實踐指示。若用生命教育的框架「情、意、知、行」來描述,此書讓父母好好地檢視自身情意再加感受,然後好好反思渴求多知,繼而好好決志付諸實行。讀者值得通過此書,對自身的生命作一情意知行的反思。許多家長教育的理論都指向:「成為父母,是子女讓自身再活人生一次。」
本書讓讀者明白:人生在世,若能遇上不同的非凡人物(以及任何平凡人),可以多作自身教養反思。同理,當我遇上路人甲,總可從路人甲身上反思自身,有所學習。凡人皆有可學,路人甲可以是愛因斯坦,可以是父母或子女,也可以是老師、同學、朋友,以至任何身邊人和陌生人。因為,一生最重要的,莫過於學會學習,而且,凡人皆有可學。
鄭漢文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全人生命教育學會會長
自序1
還記得當我執筆寫着前作《望子成龍的迷思》的時候,我發覺現今的父母和老師都處於一個「兩難之間」的困局。
他們像走在一個懸崖上面。左邊是「過猶」,父母師長盡最大的努力催谷孩子們,希望他們可以「成龍」;右邊是「不及」,父母師長怕他們辛苦,又或是怕他們受不了壓力,跳樓自盡,於是只好儘量放任孩子,極力奉行着「天生天養」的原則。
父母戰戰兢兢的走在懸崖上面,一忽兒傾向「過猶」,一忽兒傾向「不及」。
其實父母和老師都有一個共通的理想,就是希望孩子可以快樂的成長。但又談何容易呢?
回顧自己的成長真的很快樂,有四件物件造就成今天的我:
第一是一件老師送的獎品,是一個孫悟空頭的鉛筆刨。相信很多現今的孩童都會看不上眼。但對於當時就讀小一的我,有很大的意義。還記得這件獎品是老師送給全班有進步的同學,現今我還記得當老師拿出這些獎品時,我真的很喜歡。當中有孫悟空、唐三藏、沙僧和豬八戒,老師說,誰的成績進步得最多,便可以優先選擇。當時我立志,一定要拿孫悟空,我不希望拿豬八戒,所以努力讀書,終於我便成為第一個可以優先選擇獎品的學生。
第二是家中的報章。我每天放學回家,第一件事便打開報章看。不同年紀有不同興趣的篇幅。初小時,自然是看兒童版,高小則看娛樂版,到了中學便是港聞和國際版了。當然我之所以喜歡讀報,是因為爸爸媽媽都是愛好閱讀的人,他們都成為我的模範,所以若有朋友到我家,他們一定會看到一個奇景,就是三個人都在讀報。
第三是家中的玩具。我的玩具並非一些現成的玩具,例如機械人,相反我喜歡玩很小的兵仔、車仔之類。我喜歡將床上物品作為佈景,枕頭是大山,被窩可以堆砌成不同的地形,每次玩耍我都像拍攝一部電影般,從不同角度來把玩這些小小玩具。想不到這樣的玩意,便培養了我豐富的想像力。
第四是家中附近的圖書館。原來「孟母三遷」真的很有道理。父母很喜歡帶我去圖書館,想不到這樣便為我培養了喜歡閱讀的習慣,其後我更儲蓄零用錢去購買喜歡的圖書,還記得自己買的第一套書是「十萬個為甚麼」,想不到這點點滴滴也開發了我的好奇心。
雖然現在我沒有愛因斯坦般的成就,但我卻是一個充滿喜樂的人。
黎子良博士
自序2
我很享受留學英國的日子。
每每當我試圖找出是甚麼原因,令我享受那些年那些歲月,回憶,本身已經令我感到絲絲的溫暖而充滿愉悅。
我在英國的學習經驗,不是沒有遇上困難,不是種族間沒有歧視,不是沒有欺凌,不是同學之間沒有可比性⋯⋯所有人的本性,在這個世界上基本是相同的。
是甚麼令我帶着興奮開始學習,又是甚麼令我帶着享受愉快地閱讀,並且不停止地閱讀,寫論文,做研究;還有,是甚麼令我這分喜悅發自心底,湧上眉梢,並且熱情從不消減?!
想來,可能是因為我在學習的經驗中,不但發現自己,還建立出一種牢牢的成就感來。我發現我絕對有能力控制自己和學習功能,在不斷的探索中,得到了完全的尊重;從中得到的認可,更是從來未曾經歷過的⋯⋯
諷刺的是,我生於斯、長於斯的香港,無論在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和研究院,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曾給予我類似的空間和感覺,發現這麼多的自己。自幼,我已經是一名好學生,是老師的寵兒,成績表上,老師寫着:「品學兼優,班之翹楚」。還不開心?還有甚麼欠缺了呢?
我想起來了。小學的時候,即使我的表現和成績多好,也要由老師批准和認可,給予一個評分。感覺不到是由自己奮鬥得來的成果,更感覺不到受尊重。相反,我有一種害怕的感覺,惶惶不可終日!仍然依稀記得小二那年,第二個學期,我得到第五名,老師們紛紛議論我的退步,還要在家長日與父母一同探究我退步的原因!天啊!我實在不明白發生甚麼事呢!對於我來說,一個只有五來歲的孩子,名次依然是非常抽象的一件事,況且,第五名又有甚麼問題呢? 想不到甚麼,僅有的是害怕和恐懼,因為每個老師都要求我解釋,連媽媽也害怕起來,因為老師要她好好管教我,要專心學習,不要再退步。
現在,當我已經成為一名心理學家時,更感到此事件是多麼的荒唐。老師不批准我考第五名!
在理工大學修讀專業陶瓷的時候,同樣地,我感受很深——我們在那裏學習的機會,也是那些任教的講師賦予的,無論我們想怎樣構思和設計,要先得到他們的批准。有一位同學,就是對這無理的處理作出反抗,升不到班。不是沒有學位,不是未經考試入學,相反,我們是由三千多申請人中,經過筆試、面試和陶藝技術考核之後選出的十四位學生。每一次評賞經驗,我們都感覺似行刑過於作品欣賞。留下深刻印象的,並不是他們的技藝高超,也不是我們學會了如何互相欣賞大家的創作,學習如何創作,而是老師不批准我用聖經故事作藝術品題材!我的感覺是窒悶,是受困,沒有發揮的空間。
深造之前,我已經是一名註冊教師,但往往仍有被操縱的感覺:當我經過諮詢,全班投票決定一起外出吃午餐後,才一同參加團契活動,結果是全班都參加了,共同進退。但是,我得到的是校長拍檯大罵。原來,把事情做好,只有一個方法,就是校長訂出的方法:一起買學校的飯盒,一起吃,管孩子喜歡不喜歡。
這些都是極端而真實的經驗。發生的時候十分痛。我學會了。但是,是否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從痛苦中才走得過來?
在香港,我們的教育理念、世界觀、家庭生態系統,皆與英國的或其他西方國家的,存在着偌大的差距!我們在香港的家長式文化,那管是老師,是父母:(一)孩子是我的,一切由我決定!(二)教導始終是自上而下的:「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此種哲學與生態,已經殺死了孩子的空間和創造機會,損害兒童的潛力,造成大量人才的損失。
為甚麼我們香港的學習經驗和回憶,不可以盡是令人感到絲絲的溫暖而充滿愉悅?為甚麼香港的學校經驗,不會令孩子帶着興奮開始學習,帶着享受閱讀,並且學習熱情從不消減?
林少峯博士
當我遇上路人甲
謝謝作者邀我為此書作序。從《當父母遇上愛因斯坦》的書名,我想起一個作序的文題:「當我遇上路人甲」。
本書命名為《當父母遇上愛因斯坦》,自然是以父母作為讀者、作為對象。當讀者遇上愛因斯坦,會想起甚麼?愛因斯坦是誰?應該無人不識吧!愛因斯坦是發明相對論的物理學家,是被選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世紀人物。但許多人便未能講下去:甚麼是相對論?為何影響?這樣的一個世紀人物是如何成長的?父母若想子女成為一個人物,究竟打算如何教養他們?
本書讓父母仔細思考:你是可如何培育子女成長──從在家期...
目錄
推薦
序
自序1
自序2
鳴謝
一、愛因斯坦輸在起跑線?!
二、為何孩子害怕讀書?
三、孩子不專心是患病嗎?
四、拖延的心理學
五、功課製造了家庭戰場
六、學會學習VAK視──聽──動覺學習模式
七、「打機」的啟示──啟動學習動機
八、圓圈學習CIRCLE──六「自」法
九、幼兒唸大學?──不同年紀的學習模式I
十、升讀小學的學習──不同年紀的學習模式II
跋
附錄
推薦
序
自序1
自序2
鳴謝
一、愛因斯坦輸在起跑線?!
二、為何孩子害怕讀書?
三、孩子不專心是患病嗎?
四、拖延的心理學
五、功課製造了家庭戰場
六、學會學習VAK視──聽──動覺學習模式
七、「打機」的啟示──啟動學習動機
八、圓圈學習CIRCLE──六「自」法
九、幼兒唸大學?──不同年紀的學習模式I
十、升讀小學的學習──不同年紀的學習模式II
跋
附錄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