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是中唐著名的詩人、文學家,詩文初與柳宗元齊名,並稱「劉柳」,晚年與白居易唱和,並稱「劉白」。其詩歌有意境悠遠、風力遒勁、用典精到、詞采華麗等特點,重視從民歌中汲取藝術營養,並以個人獨有的才情對民歌加以改造,開啟唐詩新風貌。劉禹錫以其傾盡全力寫作的七絕、七律,以及其〈竹枝詞〉等仿民歌體詩和詠懷古跡詩,在中國詩歌史上獨樹一幟,成為大家。文章亦華贍可讀。因他長期被貶,政治上的遭遇,對其心境和創作皆有深刻影響。本書選錄劉禹錫詩三百六十二首,文二十三篇,詮解以中唐政局為大背景,以其生平遭際為經,詩歌創作為緯,經緯交織,對其生平、時代背景與作品間之關聯都有詳實而中肯之評述,期使讀者對劉禹錫詩文及其創作的內在動因、人格力量和藝術淵源能有會心的理解。
作者簡介:
閻琦(注譯者)
一九四三年出生於陝西醴泉。西北大學文學碩士,現為西北大學中文系教授。曾擔任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李白研究會副會長等。主要著作有《韓詩論稿》、《韓昌黎文集校注》、《唐詩與長安》、論文集《識小集》等,合著《唐文選》、《李白全集編年箋注》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1.劉禹錫是中唐有名的大詩人,與韓愈、柳宗元、元稹、白居易等人齊名。擅長七絕、七律和民俗歌體詩,著名作品如:〈金陵五題〉其一(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其二(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竹枝詞二首〉其一:「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皆膾炙人口。常用成語「司空見慣」即出自他的〈贈李司空妓〉一詩:「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古文觀止》所收〈陋室銘〉則是他的散文名篇。
2.欣賞或研究唐詩或唐代文學史,決不能略過劉禹錫。劉禹錫也是中唐「五大貶謫詩人」(韓愈、白居易、元稹、劉禹錫、柳宗元)之一,了解其政治上的遭遇和不如意,是閱讀其文學作品的關鍵。本書注譯者在「導讀」花大篇幅詳細剖析其中的來龍去脈,對讀者幫助甚大,也是研究唐代文學史和中唐政治非常有用的參考。
名人推薦:1.劉禹錫是中唐有名的大詩人,與韓愈、柳宗元、元稹、白居易等人齊名。擅長七絕、七律和民俗歌體詩,著名作品如:〈金陵五題〉其一(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其二(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竹枝詞二首〉其一:「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皆膾炙人口。常用成語「司空見慣」即出自他的〈贈李司空妓〉一詩:「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
推薦序
導 讀(節錄)
劉禹錫(西元七七二八四二年),字夢得,洛陽人,中唐著名詩人、文學家。詩文初與柳宗元齊名,並稱「劉柳」,晚年與白居易唱和,並稱「劉白」。新、舊《唐書》有傳。其文集今傳者有《劉賓客文集》三十卷,為劉禹錫自編訂者。又有《外集》十卷,應是劉禹錫去世後由其後人補入者。其中詩約八百首,文(包括賦)約二百二十餘篇。
劉禹錫的生平及仕宦經歷,線索大體清晰,斑斑可考。研究界對劉禹錫的籍貫(或族望)、民族、出生地等有些爭議,可參看已出版的相關傳記、評傳等,此處不贅。
劉禹錫一生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德宗貞元二十一年(西元八○五年,其年八月順宗內禪,憲宗即位,改元永貞),禹錫三十四歲以前。這一階段是劉禹錫成長、讀書、習為詩文及進入科場、初入官場階段。第二階段自憲宗元和元年(西元八○六年)至敬宗寶曆二年(西元八二六年),禹錫三十五歲至五十五歲,因結交王叔文、韋執誼而長期被貶在外。第三階段自文宗大和元年(西元八二七年)至武宗會昌二年(西元八四二年),禹錫五十六歲至七十一歲病逝於洛陽。晚年的禹錫仕途雖不盡如其意,但不再流離坎坷,雖曾短期外放為蘇州、汝州、同州刺史,但皆是上州,且職銜顯赫。其餘時間多在兩京間任職:雖然多是分司閒散之職,然職位不可謂不高。與白居易一樣,劉禹錫也享高壽。
劉禹錫進入科場非常順利:貞元八年(西元七九二年),二十一歲的禹錫赴京應進士舉,次年與柳宗元同登進士科,其年再登吏部博學宏詞科,授太子校書。他後來頗為得意地說自己「是時年少,名浮於實,士林榮之」(〈子劉子自傳〉)。相對於唐代久困科場的多數舉子,相對於「四舉於禮部乃一得,三選於吏部卒無成」(韓愈〈上宰相書〉)的韓愈,初入科場的劉禹錫堪稱一路順風。貞元末,即德宗薨、順宗即位,王、韋執掌朝政短短的半年之間,初入官場的劉禹錫更進入了一個短暫的「春風得意」期,他的職位攀升得很快:貞元十九年登朝為御史臺監察御史,二十一年正月,順宗即位,王叔文擢禹錫為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唐代文武散官品階分二十九等,監察御史正八品上,員外郎從六品上。中間越過了從七品上、下,正七品上、下,從六品下,共五級。一般官員可能要經過十數年的攀登才能達到的高度,劉禹錫一日之間就達到了,故稱得上是「越級超拔」(與他待遇相同的還有柳宗元)。然而,福禍伏倚,貞元末劉、柳與時為吏部郎中的韋執誼、翰林院以棋待詔侍奉太子的王叔文相善,埋下了此後數十年坎坷際遇的種子,這顆種子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劉禹錫長達二十三年的被「棄置」在外(柳宗元因病早卒)。貞元末仕途的驟升、再遠竄,嚴重挫傷劉禹錫的政治銳氣,不但遲滯了他入仕道路攀升的步伐,並長期鬱結於胸,使直到晚年似乎已居於高位的他仍然不能化解。
編年詩選
貞元、永貞詩選
華山歌
【題 解】唐德宗貞元八年(西元七九二年)秋冬間,劉禹錫辭親,自揚州入長安參加進士科考試,途經華山,作此詩。華山,一名太華山,在今陝西華陰南,古稱西嶽。全詩讚美華山,間接表達了年輕詩人對未來前程的嚮往和期待。
洪鑪1.作高山,元氣鼓其橐2.。俄然3.神功就4.,峻拔5.在寥廓6.。靈蹤露指爪7.,殺氣8.見稜角9.。凡木不敢生,神仙聿來託10.。天資帝王宅11.,以我為關鑰12.。能令下國人13.,一見換神骨。高山固無限14.,如此方為嶽15.。丈夫無特達16.,雖貴猶碌碌17.。
【注 釋】1.洪爐 冶煉金屬的大爐。此指自然、造化。2.橐 即橐龠,古代一種鼓風器。3.俄然 頃刻間。4.神功就 指天地、造化成功造就華山。5.峻拔 高峻聳立。6.寥廓 指天空。7.靈蹤露指爪 《史記‧封禪書》張守節《正義》引《括地志》云:「華、嶽本一山,當河水過而行,河神巨靈手蕩腳踏,開而為兩,今腳跡在東首陽下,手掌在華山,今呼為仙掌,河流於二山之間也。」靈蹤,巨靈神的遺跡。指爪,即華山仙掌峰。《華嶽志》載:「(華山)東峰曰仙人掌,峰側石上有痕,自下望之,宛然一掌,五指具備。」8.殺氣 肅殺之氣。9.棱角 指山峰。華山有五峰,東曰朝陽峰,南曰落雁峰,西曰蓮花峰,北曰五雲峰,中曰玉女峰。10.神仙聿來託 謂神仙可在此託身居住。聿,語助詞,於是。11.帝王宅 京師。此指長安。12.關鑰 門閂;門鎖。13.下國人 京師以外的人。此禹錫自指。14.無限 很多。15.嶽 山高而有名者。16.特達 特出的才能與功業。17.碌碌 平庸無所作為。
【語 譯】大自然造就高山,元氣鼓動風橐。頃刻間成就神奇功績,挺拔高峻的大山屹立在天穹。傳說中巨靈開山留下了指掌遺跡,肅殺之氣顯露在華山五峰之間。平常的樹木不能在此生長,只有神仙能託身居留於此。上蒼也要資助帝都長安,以華山為關防鎖鑰,讓如我一般的下國之人,一看見它就如同換了神骨。天下的高山雖然很多,只有華山才稱得上是嶽。男子漢如果沒有特出的才能和貢獻,即使終身顯貴,仍是庸碌無用之人。
【研 析】劉禹錫詩歌,向以此首為編年之始。禹錫早年之作,或為其晚年編集時所刪。唐德宗貞元八年,二十一歲的劉禹錫離開家鄉,前往長安應進士科考試,途經華山,寫下了這首華山之歌。受到高峻挺拔的華山的感染,年輕詩人對人生陡然增加無限勇氣。雖然此詩大半在說華山的雄奇峻拔,但全詩的本旨似乎並不在華山,這都因為有了詩的最後兩句「丈夫無特達,雖貴猶碌碌」,而使詩的重心發生了改變。後人評論禹錫此詩,有說「浩氣宏詞」(吳震方〈放膽詩〉)的,有說「躁露不含蓄」(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的,皆道出了劉禹錫性格的一個側面。作為劉禹錫踏上人生征途第一首詩,此詩的認識價值或在於此。
省試風光草際浮
【題 解】貞元九年(西元七九三年)春參加進士試作於長安。省試,即尚書省禮部進士試,「風光草際浮」為本年進士試「雜文」科的詩歌試題。據徐松《登科記考》,禹錫於此年登第。柳宗元與禹錫同年登第。劉、柳之交,應該始於此年。
熙熙1.春景霽,草綠春光麗。的歷2.亂相鮮,葳蕤3.互虧蔽。乍疑4.芊綿5.裏,稍動丰茸際。影碎翻崇蘭6.,香浮轉叢蕙。含煙絢碧彩,帶露如珠綴。幸因採掇7.日,況此臨芳歲。
【注 釋】1.熙熙 繁盛和樂的樣子。2.的歷 光亮鮮明的樣子。3.葳蕤 草木茂盛的樣子。4.疑 通「凝」。5.芊綿 草木豐茂。6.崇蘭 叢生的蘭草。7.採擷 採摘。此處比喻朝廷延攬人才。
【語 譯】和樂安寧,春日的陽光晴好,春草綠油油閃著光亮。眾多的花朵各自呈現出鮮豔,花葉繁茂互相掩映遮蔽。繁花忽而好似凝固在豐茂的綠色中,忽而又在茂盛的草木裏稍稍擺動。輕風搖動花影破碎在蘭草叢中,香氣浮動飄轉於芳蕙之間。花木含煙泛出絢麗的光彩,花葉帶露如同綴上珠玉。幸運逢到採摘花朵的日子,何況正是春日的大好時光。
【研 析】唐代進士試,試三場:雜文,帖經,策論。雜文試包括:作五言六韻排律一首,賦一篇。本年賦試的題目是「平權衡賦」。「風光草際浮」為南朝齊謝朓〈和徐都曹出新亭渚〉中的一句,見於《文選》。以《文選》中詩某一句為詩題,為中唐以後進士試慣例。《登科記考》錄入張復元等五人〈風光草際浮〉詩,各以「光」字、「浮」字、「風」字為韻,禹錫詩則以「際」字為韻,是仄韻排律。
此為標準的試帖詩。試帖詩不宜寫真性情,只是要把「風光草際浮」的含義用五言排律的形式表現出來,要寫得春意融融,春光流溢,還要間接地反映出平和安謐的「盛世」氣象來。禹錫此詩大致符合這個要求。前五韻,將題目的意思做足,甚至不避堆垛重疊,只要字面上不犯重複就行。最後兩句,應是此詩的點睛之筆:頌時、頌聖,迎合了考官閱卷的心理要求。
答張侍御賈喜再登科後自洛赴上都贈別
【題 解】貞元十年(西元七九四年),禹錫吏部試再登科,自洛陽赴京時作。張賈,貞元二年進士,貞元、元和中歷仕禮部員外郎、吏部郎中、兵部侍郎、華州刺史等。唐時,御史臺三院御史(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均可稱為侍御。其時賈或以監察御史分司東都,聞禹錫吏試登科,有詩相賀,禹錫答以此詩。張賈詩已不存。
又被時人寫姓名1.,春風引路入京城。知君憶得前身事2.,分付鶯花3.與後生。
【注 釋】1.寫姓名 指姓名被載入《登科記》。封演《封氏聞見記》卷三:「當代以進士登科為登龍門,解褐多拜清緊……好事者紀其姓名。」2.憶得前身事 或指張賈有預見性,已經預先推知自己要再登科。3.鶯花 即鶯啼花開之意。泛指春日景色。
【語 譯】再次被時人將姓名寫入《登科記》,春風引領我進入京城。知道您能預知自己前身之事,並將鶯啼花開、春光明媚的錦繡前程留給了後生我。
【研 析】唐制:進士及第並不能立即授予官職,還必須再參加吏部考試。禹錫曾屢次言及自己三登科第:「貞元中,三忝科第。」(〈夔州謝上表〉)「謬以薄伎,三登文科。」(〈蘇州謝上表〉)貞元九年進士第為一登文科,十年再登文科,可能是由吏部主持的博學宏詞科,然而徐松《登科記考》闕載。三登文科在明年(貞元十一年),授校書郎,《登科記考》亦闕載。
貞元八至十一年,韓愈也在京師應吏部博宏試,皆不中選。禹錫與韓愈初識,大約在此時。劉禹錫科場還是很順利的,此詩的調子也積極、昂揚向上。劉禹錫自然是憑藉自己的文才武略科場連捷的,他把功勞歸於能預知將來的張侍御,是為了表達自己的知遇之恩。
馬嵬行
【題 解】禹錫貞元九年(西元七九三年)登進士第,十年再登吏部博學宏詞,十一年三登文科,始授太子校書。貞元九至十一年間,他遊歷於長安、洛陽之間。此詩當作於此時。詩借「里中兒」之口再現了四十年前馬嵬兵變、唐玄宗不得已縊殺楊貴妃的事實,用語尖刻,反映了中唐士人對唐玄宗荒淫誤國的批判態度。
綠野扶風1.道,黃塵馬嵬驛。路邊楊貴人2.,墳高三四尺。乃問里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家誅佞倖,天子捨妖姬。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回轉美目,風日為無暉3.。貴人飲金屑4.,倏忽蕣英暮5.。平生服杏丹6.,顏色真如故。屬車7.塵已遠,里巷來窺覷。共愛宿妝8.妍,君王畫眉處9.。履綦10.無復有,履組11.光未滅。不見巖畔人12.,空見陵波襪13.。郵童14.愛蹤跡,私手解鞶結15.。傳看千萬眼,縷絕香不歇。指環照骨明16.,首飾敵連城17.。將18.入咸陽市19.,猶得賈胡20.驚。
【注 釋】1.扶風 即右扶風,漢政區名,與京兆、左馮翊並稱三輔,拱衛京師,其地約當今陝西興平,在長安西。2.楊貴人 唐玄宗貴妃楊玉環。原為壽王妃,開元二十四年召入宮中,通曉音律,善歌舞,得幸,遂專寵,天寶初,進冊貴妃。安祿山反,玄宗西幸,被縊死於馬嵬。詳見下。3.乃問里中兒八句 寫馬嵬兵變,玄宗不得已處死貴妃。《資治通鑑‧唐紀》卷二一八,天寶十五載六月,玄宗西幸,「丙申,至馬嵬驛,將士饑疲,皆憤怒,陳玄禮以禍由楊國忠,欲誅之……會吐蕃使者二十餘人遮國忠馬,訴以無食,國忠未及對,軍士呼曰:『國忠與胡虜謀反!』或射之,中鞍。國忠走至西門內,軍士追殺之,屠割支體,以槍揭其首於驛門外,並殺其子戶部侍郎楊暄及韓國、秦國夫人……軍士圍驛,上聞喧嘩,問外何事,左右以國忠反對。上仗屨出驛門,慰勞軍士,令收隊,軍士不應。上使高力士問之,玄禮對曰:『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當自處之。』入門,倚仗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錄韋諤前言曰:『今眾怒難犯,安危在晷刻,願陛下速決!』因叩頭流血……上乃命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殺之。」軍家,指陳玄禮及所部軍士。時陳官龍武大將軍。佞幸,指楊國忠及韓國、秦國夫人等。妖姬,指楊貴妃。4.金屑 即黃金之末,吞金可致人死。或代指金屑酒,為古代帝王賜死之酒。《晉書‧后妃傳‧賈皇后》:「(趙王)倫乃矯詔遣尚書劉弘等持節齎金屑酒賜后死。」按:禹錫詩謂貴妃服金屑或金屑酒死,與史載貴妃縊死馬嵬有異。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長恨歌校補記》云:「寅恪所見記載,幾皆言貴妃縊死馬嵬,獨夢得此詩謂其吞金自盡。疑劉詩『貴人飲金屑』之語,乃得自『里中兒』,故有此異說耳……撿沈濤《瑟榭叢談》下云:『楊貴妃縊死馬嵬,傳記無異說。劉夢得詩貴人飲金屑,乃用《晉書‧賈后傳》……故事,以喻當日貴妃賜死情事耳。或遂疑貴妃實服金屑,誤矣。』寅恪以為沈說固可通,但吾國昔時貴顯者,致死之方法多種兼用,吞金不過其一。楊妃縊死前,或曾吞金,是以里中兒傳得此說,亦未可知。」5.蕣英暮 指木槿朝開暮落。6.杏丹 古代方士所製的一種成藥,以杏仁為主要原料,據說服之能令人顏色美好。7.屬車 皇帝侍從的車乘。8.宿妝 舊妝;殘妝。9.君王畫眉處 用漢張敞事,喻玄宗與貴妃生前恩愛。《漢書‧張敞傳》載張敞為其妻畫眉。10.履綦 鞋帶。11.履組 鞋面上裝飾物,用絲帶盤結而成。12.巖畔人 指楊貴妃。曹植〈洛神賦〉:「於是精移神駭,忽焉散思。俯則未察,仰以殊觀。睹一麗人,於巖之畔。」此用其事。13.陵波襪 曹植〈洛神賦〉:「凌波微步,羅襪生塵。」此用其事。陵,通「凌」。14.郵童 即郵子,古代在驛站間傳遞公文、書信的人。15.私手解鞶結 私下解開貴妃襪子上盤結的絲帶。16.指環照骨明 喻戒指晶瑩透徹。《西京雜記》卷一:「戚姬以百煉金為彄環,照見指骨。」17.連城 極言價值昂貴。18.將 取;拿。19.咸陽市 咸陽城內市場。咸陽,秦都,在長安西,此處代指長安。20.賈胡 西域胡商。善識珍寶奇玩。
【語 譯】春風綠野中扶風大道,黃塵起處是馬嵬驛。路邊高三四尺的墳墓,是埋葬楊貴妃之處。詢問於當地居民,都說到當年玄宗幸蜀時,軍家譁變誅殺楊氏兄妹之事。玄宗決心拋捨妃子,臣子因為害怕匍匐於門屏之後。貴妃牽著皇帝衣袖,眼看著皇帝苦苦哀求,太陽都為之失去暉光。貴妃終於飲下了致命的金屑酒,如同木槿瞬間花開花落。貴妃平時常服杏丹仙藥,死後顏色還如同生前。皇帝君臣的車輛已經走遠,里巷中人圍攏來窺看。貴妃昨日的宿妝,還有君王畫眉的痕跡,是多麼的令人可愛!她鞋上的帶子已經無有,但鞋面上的裝飾物依然還在,熠熠生輝。看不到昔日那活靈活現的麗人了,但她足上的襪子卻留在人們手中。傳遞書信的驛卒偏愛這件遺物,私下解開了襪子上盤繞挽結的絲帶。經眾人傳看千萬眼,縷縷香氣仍然不絕。貴妃的指環晶瑩透徹,首飾一件件都價值連城。倘若拿這些到長安街市變賣,定會讓善識珍寶的西域胡商大吃一驚。
【研 析】馬嵬驛地當長安以西的大道,楊妃墓即在大道一側。所以馬嵬兵變、楊妃死於非命之事,唐代詩人歌詠者甚多。綜覽這些詩,有回護玄宗的,有對楊妃的死表示同情的。同為杜甫,其〈北征〉「不聞夏殷衰,中自誅褒妲」之句,即回護玄宗,而其〈哀江頭〉名句「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卻對楊妃表示同情。他如白居易〈長恨歌〉,首言「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中間則曰「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末則曰「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亦是。多數詩人的詩則是含蓄地指出女禍亡國的教訓,如李益、賈島、李商隱、李遠……等詠馬嵬的詩。但如劉禹錫這樣備細寫到楊妃死後暴屍街衢、任人窺覷,貴妃的鞋襪亦被里巷常人「褻玩」掌中的詩卻是僅見。以是之故,劉禹錫此首在十數首唐馬嵬詩中頗為「挺出」,頗受評論家注意。探討這些詩詩旨不同的原因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詩旨源自詩人的識見,與詩人所處的時代環境不無關係。劉禹錫是中唐之際初露頭角、有理想、有抱負的一代,面對馬嵬兵變遺跡,他想到的,首先不是安祿山的以下犯上,也不是楊氏兄妹的恃寵弄權,更不是皇帝、妃子之間天荒地老不渝的情愛,而是一代「英主」唐玄宗的荒淫誤國。但是,畢竟又有君臣大節的限制在,所以,詩人乃借「里中兒」之口,將種種「無狀」之事寫出。陳寅恪嘗以為「貴妃死後,疑有盜墓之舉,劉氏不欲顯言之」(《元白詩箋證稿‧長恨歌校補記》),其言甚是。這也算是劉禹錫因君臣之禮而「留一步田地」吧。
導 讀(節錄)
劉禹錫(西元七七二八四二年),字夢得,洛陽人,中唐著名詩人、文學家。詩文初與柳宗元齊名,並稱「劉柳」,晚年與白居易唱和,並稱「劉白」。新、舊《唐書》有傳。其文集今傳者有《劉賓客文集》三十卷,為劉禹錫自編訂者。又有《外集》十卷,應是劉禹錫去世後由其後人補入者。其中詩約八百首,文(包括賦)約二百二十餘篇。
劉禹錫的生平及仕宦經歷,線索大體清晰,斑斑可考。研究界對劉禹錫的籍貫(或族望)、民族、出生地等有些爭議,可參看已出版的相關傳記、評傳等,此處不贅。
劉禹錫一生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
作者序
自 序
無論從中唐政治、文學的角度看,劉禹錫都是第一流人物。
所謂「從政治的角度」,說法或不嚴密。正確的說法應是「詩人與中唐政局關係的角度」。中唐五大詩人韓愈、白居易、元稹、劉禹錫、柳宗元,一生命運的升沉浮降,皆與中唐政局關係密切:韓愈一貶陽山,再貶潮州;白居易曾貶江州;元稹曾貶江陵,劉禹錫初貶朗州,又久貶連州、夔州、和州,自言「二十三年棄置身」;柳宗元初貶永州,再貶柳州,終於貶死於柳州。故有學者稱他們為「中唐五大貶謫詩人」。然就貶斥之久、貶地之惡,劉、柳又甚於韓、白、元。韓、白、元遭貶,有各自不同的原因,屬「個案」(例如韓愈貶潮是因為他諫迎佛骨);劉、柳則是「同案」,即參與並成為貞元、永貞之際王叔文、韋執誼的「黨人」集團,遭後來即位的憲宗嫉恨,二十三年之貶,皆與憲宗有關。以後的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四代,對劉禹錫的懲罰未嘗稍懈,柳宗元「中道殂隕」,得年不及五十,而劉禹錫享年七十一,活過了憲宗朝、穆宗朝以及敬宗、文宗、武宗朝,憲宗以至穆、敬、文、武的不肯大用禹錫,卻是一脈相傳的。原因仍舊與當年的王、韋「黨人」集團案有關。注釋劉禹錫詩文集,儘管是選注,繞不過去還是王、韋「黨人」。究竟如何評價王、韋「黨人」從上臺到執政,到敗落,如何看待劉禹錫(以及柳宗元)在王、韋執政期間的表現,對深刻認識並透視其詩文創作背後的心理,非常重要。關於王韋集團執政的評價,學術界長期為一種非學術的社會學的力量所左右,以王、韋執政為「革新」,以「八司馬」代表著新銳力量,以致對劉禹錫詩歌有種種偏差誤解。筆者在「導讀」中花大氣力,用萬餘字篇幅縱論王、韋「黨人」執政的種種弊端,還「八司馬」以真面目,目的就是為了方便以中唐政局為大背景,將劉禹錫生平、時代背景、作品之關聯予以詳實交代,以劉禹錫生平遭際為經,以其詩歌創作為緯,經緯交織,為讀者諸君開啟理解劉禹錫詩歌及其創作的內在動因、人格的力量和藝術的淵源之門戶。「導讀」中有云:元、白、劉、柳「皆是一代英才,而時局似乎是在召喚著英才,又同時在埋沒並棄置著英才。」 宏觀地把握劉禹錫詩文創作,尤其是貶謫期的詩歌創作,必須先瞭解他貶謫時期的心理。而劉禹錫貶謫時期的心理,可以說一直處在糾結與矛盾中:既堅守昔日立場,同時又因被政治棄置、自己又急於參與社會政治的急迫心情交匯在一起,所謂還「八司馬」以真面目,其含義在此。讀者諸君若能以此為切入點,必然會對劉禹錫詩文,尤其是詩歌有會心的理解。
從文學的角度看,劉禹錫與白居易一起,是中唐後期最重要的詩人。持平地說,整個中唐,韓、孟是前期的代表,元、白與劉、柳是中期的代表,而劉、白則是後期的代表。這與劉、白俱享長壽有關,亦與他們詩歌藝術優美純熟有關。劉禹錫詩歌,無異有「三變」:朗州十年為一變,寫土風民俗、模擬當地民歌以及詠古詩,華麗明朗的詩歌風格顯露並成熟;刺連州、夔州、和州時期為再變,「俚而雅」的〈竹枝詞〉達到他絕句藝術的巔峰,寄寓深厚的〈金陵五題〉、〈西塞山懷古〉成為他詠懷古跡的絕唱,〈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成為他七律的高峰;晚年居洛為三變,思想趨於沉靜、閒適,對詩歌藝術(尤其是七律、七絕)精益求精達到了新的頂點。
本書選錄劉禹錫晚年詩作較多。劉禹錫晚年,除去刺蘇州、汝州、同州的五年,居東都為分司官共六年。六年間,他所為詩三百餘首,多為五七律、絕句,幾乎占平生所作三分之一。認識劉禹錫晚年及其詩作,研究劉、白關係是一個切入點。劉、白同為東都分司官,分司官的特點是職銜高、俸祿高而職事甚輕,故可以有充分的餘暇精研詩歌藝術。單是大和元年到五年間劉、白的寄贈、酬答、唱和或互相懷念的詩,即有七十首之多,劉禹錫與令狐楚、李德裕等朝中官員往還的詩歌亦復不少。當然,反映社會現實少、人生感慨少容或也是此類詩歌的一個缺陷,但從唐代是一個詩的國度即聞一多先生所說的「凡生活用到文字的地方,他們一律用詩的形式來寫」的角度來看,這正是詩歌藝術得以精進的好機遇。當此之際,詩成為詩人與詩人之間往還的一種常態:是應酬的工具,也是交遊的中介、友誼的見證,同時,藝術精湛的詩也因此而生。
以上諸點,是本書注譯者給讀者諸君閱讀此書的建議。
《劉禹錫集》三十卷,外集十卷,今世所傳有景宋刊兩種,南宋紹興刻本有四庫本、四庫備要本,於今較為易得。劉禹錫詩約八百首,文近二百篇,本書選入禹錫詩三百六十二首,文二十三篇,詩文俱按編年排列,文字以四庫本《劉禹錫集》為準,也雜取他本,擇善而從。因為選本畢竟不是嚴格意義的古籍校勘本,故凡文字與四庫本有異處,未能一一指出。編年則參考了禹錫集的幾種編年本,釋文也參考了通行的幾種注本。限於體例,俱未能一一標出,在此謹致謝意。所選容或不當,注釋與研析亦或有不妥當處,敬祈方家與讀者諸君指正。
閻 琦 謹識
自 序
無論從中唐政治、文學的角度看,劉禹錫都是第一流人物。
所謂「從政治的角度」,說法或不嚴密。正確的說法應是「詩人與中唐政局關係的角度」。中唐五大詩人韓愈、白居易、元稹、劉禹錫、柳宗元,一生命運的升沉浮降,皆與中唐政局關係密切:韓愈一貶陽山,再貶潮州;白居易曾貶江州;元稹曾貶江陵,劉禹錫初貶朗州,又久貶連州、夔州、和州,自言「二十三年棄置身」;柳宗元初貶永州,再貶柳州,終於貶死於柳州。故有學者稱他們為「中唐五大貶謫詩人」。然就貶斥之久、貶地之惡,劉、柳又甚於韓、白、元。韓、白、元遭貶,有各自...
目錄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自 序
導 讀
編年詩選
貞元、永貞詩選
華山歌 二
省試風光草際浮 三
答張侍御賈喜再登科後自洛赴上都贈別 五
馬嵬行 六
白鷺兒 九
請告東歸發霸橋卻寄諸僚友 一○
謝柳子厚寄疊石硯 一一
淮陰行五首并引(選三)
其一(簇簇淮陰市) 一二
其二(今日轉船頭) 一三
其四(何物令儂羨) 一三
題招隱寺 一四
柳 絮 一五
洛中送楊處厚入關便遊蜀謁韋令公 一六
和武中丞秋日寄懷簡諸僚故 一七
逢王二十學士入翰林因以詩贈 一八
廣宣上人寄在蜀與韋令公唱和詩卷因以令公手札答詩示之 一九
蒲桃歌 二一
春日退朝 二二
桃源行 二四
萋兮吟 二六
赴連山途次德宗山陵寄張員外 二七
秋晚題湖城驛池上亭 二八
登陝州城北樓卻寄京師親友 二九
紀南歌 三○
韓十八侍御見示岳陽樓別竇司直詩因令屬和重以自述故足成六十二韻 三一
元和詩選
聚蚊謠 四二
百舌吟 四三
飛鳶操 四六
秋螢引 四八
武陵書懷五十韻并引 五○
陽山廟觀賽神 五九
詠古二首有所寄
其一(車音想轔轔) 六一
其二(寂寥照鏡臺) 六二
覽董評事思歸之什因以詩贈 六二
臥病聞常山旋師策勳宥過王澤大洽因寄李六侍御 六四
酬元九院長自江陵見寄 六六
翰林白二十二學士見寄詩一百篇因以答貺 六七
傷秦姝行并引 六九
送李策秀才還湖南因寄幕中親故兼簡衡州呂八郎中 七三
哭呂衡州時予方謫居 八一
謫居悼往二首
其一(悒悒何悒悒) 八三
其二(鬱鬱何鬱鬱) 八三
送僧元暠南遊并引 八五
寄楊八拾遺 八九
酬竇員外使君寒食日途次松滋渡先寄示四韻 九○
漢壽城春望 九二
秋日送客至潛水驛 九三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九四
泰娘歌并引 九五
秋日過鴻舉法師寺院便送歸江陵并引 一○○
庭梅詠寄人 一○三
步出武陵東亭臨江寓望 一○四
團扇歌 一○五
采菱行 一○六
踏歌詞四首
其一(春江月出大堤平) 一○八
其二(桃蹊柳陌好經過) 一○九
其三(新詞宛轉遞相傳) 一○九
其四(日暮江頭聞竹枝) 一一○
堤上行三首
其一(酒旗相望大堤頭) 一一一
其二(江南江北望煙波) 一一一
其三(長堤繚繞水徘徊) 一一二
競渡曲 一一三
蠻子歌 一一五
視刀環歌 一一五
秋風引 一一六
元和甲午歲詔書盡徵江湘逐客余自武陵赴京宿於都亭有懷續來諸君子 一一七
傷獨孤舍人并引 一一八
徵還京師見舊番官馮叔達 一一九
酬楊侍郎憑見寄二首
其一(翔鸞闕底謝皇恩) 一二○
其二(十年毛羽摧頹) 一二一
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一二二
荊州道懷古 一二三
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 一二四
重答柳柳州 一二六
酬柳柳州家雞之贈 一二七
沓潮歌并引 一二八
答楊八敬之絕句 一三○
代靖安佳人怨二首并引
其一(寶馬鳴珂踏曉塵) 一三二
其二(秉燭朝天遂不回) 一三三
敬酬徹公見寄二首
其一(淒涼沃州僧) 一三四
其二(越江千里鏡) 一三五
衢州徐員外使君遺以縞紵兼竹書箱因成一篇用答佳貺 一三五
插田歌并引 一三七
元日感懷 一三九
南中書來 一三九
觀棋歌送儇師西遊 一四○
平蔡州三首
其一(蔡州城中眾心死) 一四三
其二(汝南晨雞喔喔鳴) 一四四
其三(九衢車馬渾渾流) 一四五
平齊行二首
其一(胡塵昔起薊北門) 一四七
其二(泰山沉寇六十年) 一四九
莫徭歌 一五一
連州臘日觀莫徭獵西山 一五二
海陽十詠并引
吏隱亭 一五三
切雲亭 一五四
雲英潭 一五五
玄覽亭 一五六
裴溪 一五六
飛練瀑 一五七
蒙池 一五七
棼絲瀑 一五八
雙溪 一五九
月窟 一五九
重至衡陽傷柳儀曹并引 一六○
長慶詩選
松滋渡望峽中 一六一
始至雲安寄兵部韓侍郎中書白舍人二公近曾遠守故有屬焉 一六三
傷愚溪三首并引
其一(溪水悠悠春自來) 一六六
其二(草聖數行留壞壁) 一六七
其三(柳門竹巷依依在) 一六八
寄朗州溫右史曹長 一六八
酬馮十七舍人宿衛贈別五韻 一七○
宣上人遠寄賀禮部王侍郎放榜後詩因而繼和 一七一
送周使君罷渝州歸郢中別墅 一七二
白舍人自杭州寄新詩有柳色春藏蘇小家之句因而戲酬兼寄浙東元相公 一七四
送裴處士應制舉并引 一七五
和樂天題真娘墓 一七九
和樂天柘枝 一八○
聞韓賓擢第歸覲以詩美之兼賀韓十五曹長時韓牧永州 一八一
畬田行 一八二
蜀先主廟 一八四
觀八陳圖 一八五
竹枝詞九首并引
其一(白帝城頭春草生) 一八七
其二(山桃紅花滿上頭) 一八九
其三(江上朱樓新雨晴) 一八九
其四(日出三竿春霧消) 一九○
其五(兩岸山花似雪開) 一九○
其六(城西門前灩澦堆) 一九一
其七(瞿唐嘈嘈十二灘) 一九一
其八(巫峽蒼蒼煙雨時) 一九二
其九(山上層層桃李花) 一九三
竹枝詞二首
其一(楊柳青青江水平) 一九四
其二(楚水巴山江雨多) 一九四
紇那曲詞二首
其一(楊柳鬱青青) 一九五
其二(蹋曲興無窮) 一九六
送景玄師東歸并引 一九六
別夔州官吏 一九八
巫山神女廟 一九九
自江陵沿流道中 二○○
望洞庭 二○一
洞庭秋月行 二○二
武昌老人說笛歌 二○三
西塞山懷古 二○五
經檀道濟故壘 二○六
九華山歌并引 二○七
謝宣州崔相公賜馬 二一○
晚泊牛渚 二一一
寶曆詩選
歷陽書事七十韻并引 二一二
客有話汴州新政書事寄令狐相公 二二四
春日書懷寄東洛白二十二楊八二庶子 二二五
蘇州白舍人寄新詩有歎早白無兒之句因以贈之 二二七
白舍人見酬拙詩因以寄謝 二二八
和令狐相公郡齋對紫薇花 二三○
和令狐相公謝太原李侍中寄蒲桃 二三一
白舍人曹長寄新詩有遊宴之盛因以戲酬 二三二
張郎中籍遠寄長句開緘之日已及新秋因舉目前仰酬高韻 二三四
和浙西李大夫霜夜對月聽小童吹觱篥歌依本韻 二三五
湖州崔郎中曹長寄三癖詩自言癖在詩與琴酒其詞逸而高吟詠不足昔柳吳興亭皋隴首之句王融書之白團扇故為四韻以謝之 二三八
望夫石 二三九
金陵五題并引
石頭城 二四○
烏衣巷 二四一
臺城 二四二
生公講堂 二四三
江令宅 二四四
罷和州遊建康 二四四
金陵懷古 二四五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二四六
白太守行 二四八
同樂天登棲靈寺塔 二五○
謝寺雙檜 二五○
和樂天鸚鵡 二五二
韓信廟 二五三
罷郡歸洛途次山陽留辭郭中丞使君 二五四
歲杪將發楚州呈樂天 二五五
大和詩選
令狐相公俯贈篇章斐然仰謝 二五六
酬令狐相公贈別 二五七
罷郡歸洛陽閑居 二五八
罷郡歸洛陽寄友人 二五九
故洛城古牆 二六○
鶴歎二首并引
其一(寂寞一雙鶴) 二六二
其二(丹頂宜承日) 二六三
洛中逢韓七中丞之吳興口號五首
其一(昔年意氣結群英) 二六四
其二(自從雲散各東西) 二六四
其三(今朝無意訴離杯) 二六五
其四(駱駝橋上蘋風起) 二六五
其五(溪中士女出笆籬) 二六六
為郎分司寄上都同舍 二六七
秋夜安國觀聞笙 二六八
有所嗟二首
其一(庾令樓中初見時) 二六九
其二(鄂渚濛濛煙雨微) 二七○
答樂天臨都驛見贈 二七○
再贈樂天 二七一
洛中寺北樓見賀監草書題詩 二七一
陝州河亭陪韋五大夫雪後眺望因以留別與韋有布衣之舊一別二紀經遷貶而歸 二七二
三鄉驛樓伏睹玄宗望女几山詩小臣斐然有感 二七四
途次華州陪錢大夫登城北樓春望因睹李崔令狐三相國唱和之什翰林舊侶繼踵華城山水清高鸞鳳翔集皆忝夙眷遂題是詩 二七五
初至長安 二七六
杏園花下酬樂天見贈 二七七
陪崔大尚書及諸閣老宴杏園 二七八
花下醉中聯句 二七八
再遊玄都觀絕句并引 二八○
闕下待傳點呈諸同舍 二八二
城東閑遊 二八三
唐郎中宅與諸公看牡丹 二八四
賞牡丹 二八五
和嚴給事聞唐昌觀玉蕊花下有遊仙二絕
其一(玉女來看玉蕊花) 二八六
其二(雪蕊瓊絲滿院春) 二八七
裴相公大學士見示答張秘書謝馬詩并群公屬和因命追作 二八七
聽舊宮中樂人穆氏唱歌 二八八
與歌者何戡 二九○
浙東元相公書歎梅雨鬱蒸之候因寄七言 二九一
夏日寄宣武令狐相公 二九二
和宣武令狐相公郡齋對新竹 二九三
答白刑部聞新蟬 二九四
早秋集賢院即事 二九五
題集賢閣 二九六
送王司馬之陝州 二九七
秋日題竇員外崇德里新居 二九九
終南秋雪 二九九
和樂天早寒 三○○
同樂天送河南馮尹學士 三○一
和樂天以鏡換酒 三○二
送渾大夫赴豐州 三○四
奉和司空裴相公中書即事通簡舊僚之作 三○五
酬令狐相公雪中遊玄都觀見憶 三○六
曲江春望 三○七
蒙恩轉儀曹郎依前充集賢學士舉韓湖州自代因寄七言 三○八
寄湖州韓中丞 三○九
和令狐相公春日尋花有懷白侍郎閣老 三一○
和令狐相公別牡丹 三一一
和樂天南園試小樂 三一二
答樂天戲贈 三一三
和樂天春詞 三一四
曹 剛 三一四
與歌童田順郎 三一五
田順郎歌 三一六
歎水別白二十二 三一七
刑部白侍郎謝病長告改賓客分司以詩贈別 三一八
遙和白賓客分司初到洛中戲呈馮尹 三一九
始聞蟬有懷白賓客去歲白有聞蟬見寄詩云秖應催我老兼遣報君知之句 三二○
憶樂天 三二一
月夜憶樂天兼寄微之 三二二
樂天寄洛下新詩兼喜微之欲到因以抒懷也 三二三
送李尚書鎮滑州 三二四
廟庭偃松詩并引 三二六
微之鎮武昌中路見寄藍橋懷舊之作淒然繼和兼寄安平 三二七
和鄆州令狐相公春晚對花 三二八
酬令狐相公春日言懷見寄 三二九
酬滑州李尚書秋日見寄 三三○
和令狐相公言懷寄河中楊少尹 三三一
吟白君哭崔兒二篇愴然寄贈 三三二
酬令狐相公見寄 三三三
與歌者米嘉榮 三三四
題王郎中宣義里新居 三三六
贈樂天 三三六
將赴蘇州途出洛陽留守李相公累申宴餞寵行話舊形於篇章謹抒下情以申仰謝 三三八
赴蘇州酬別樂天 三三九
樂天寄重和晚達冬青一篇因成再答 三四一
和白侍郎送令狐相公鎮太原 三四三
虎丘寺見元相公二年前題名愴然有詠 三四四
和樂天耳順吟兼寄敦詩 三四五
和西川李尚書傷韋令孔雀及薛濤之什 三四六
郡齋書懷寄河南白尹兼簡分司崔賓客 三四八
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 三四九
題于家公主舊宅 三五○
西山蘭若試茶歌 三五二
館娃宮在郡西南硯石山上前瞰姑蘇臺旁有采香徑梁天監中置佛寺曰靈巖即故宮也信為絕境因賦二章
其一(宮館貯嬌娃) 三五四
其二(月殿移椒壁) 三五五
姑蘇臺 三五五
酬樂天見貽賀金紫之什 三五六
楊柳枝詞九首(選七)
其一(塞北梅花羌笛吹) 三五八
其二(南陌東城春早時) 三五九
其四(金谷園中鶯亂飛) 三六○
其五(花萼樓前初種時) 三六一
其六(煬帝行宮汴水濱) 三六一
其七(御陌青門拂地垂) 三六二
其八(城外春風吹酒旗) 三六二
浪淘沙詞九首(選六)
其一(九曲黃河萬里沙) 三六三
其四(鸚鵡洲頭浪颭沙) 三六四
其五(濯錦江邊兩岸花) 三六五
其六(日照澄洲江霧開) 三六五
其七(八月濤聲吼地來) 三六六
其八(莫道讒言如浪深) 三六六
酬朗州崔員外與任十四兄侍御同過鄙人舊居見懷之什時守吳郡 三六七
罷郡姑蘇北歸渡揚子津 三六八
酬淮南牛相公述舊見貽 三六九
郡內書情獻裴侍中留守 三七○
奉送浙西李僕射相公赴鎮 三七二
晝居池上亭獨吟 三七四
酬喜相遇同州與樂天替代 三七五
開成、會昌詩選
奉和裴令公新成綠野堂即事 三七六
貞元中侍郎舅氏牧華州時余再忝科第前後由華覲謁陪登伏毒寺屢焉亦曾賦詩題於梁棟今典馮翊暇日登樓南望三峰浩然生思追想昔年之事因成篇題舊寺 三七八
自左馮歸洛下酬樂天兼呈裴令公 三七九
和李相公初歸平泉過龍門南嶺遙望山居即事 三八○
和李相公平泉潭上喜見初月 三八一
酬樂天齋滿日裴令公置宴席上戲贈 三八三
秋齋獨坐寄樂天兼呈吳方之大夫 三八四
酬樂天偶題酒甕見寄 三八五
樂天示過敦詩舊宅有感一篇吟之泫然追想昔事因成繼和以寄苦懷 三八六
再經故元九相公宅池上作 三八七
和令狐相公南齋小燕聽阮咸 三八八
秋中暑退贈樂天 三八九
酬樂天詠老見示 三九○
洛濱病臥戶部李侍郎見惠藥物謔以文星之句斐然仰酬 三九二
酬思黯代書見戲 三九三
令狐僕射與予投分素深縱山川阻峭然音問相繼今年十一月僕射疾不起聞予已承訃書寢門長慟後日有使者兩輩持書並詩計其日時已是臥疾手筆盈幅翰墨尚新律詞一篇音韻彌切收淚握管以成報章雖廣陵之弦於今絕矣而蓋泉之感猶庶聞焉焚之繐帳之前附於舊編之末 三九四
元日樂天見過因舉酒為賀 三九五
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 三九六
思黯南墅賞牡丹花 三九七
洛中春末送杜錄事赴蘄州 三九八
酬端州吳大夫夜泊湘川見寄一絕 三九八
秋晚新晴夜月如練有懷樂天 三九九
始聞秋風 四○○
和僕射牛相公春日閑坐見懷 四○一
病中一二禪客見問因以謝之 四○二
歲夜詠懷 四○三
酬宣州崔大夫見寄 四○四
偶作二首
其一(終朝對尊酒) 四○五
其二(萬卷堆床書) 四○六
未編年詩
學阮公體三首(選二)
其一(少年負志氣) 四一○
其三(昔賢多使氣) 四一○
昏鏡詞并引 四一一
養鷙詞并引 四一三
武夫詞并引 四一四
賈客詞并引 四一七
調瑟詞并引 四一九
摩鏡篇 四二○
八月十五夜玩月 四二一
客有為余話登天壇遇雨之狀因以賦之 四二二
唐秀才贈端州紫石硯以詩答之 四二三
贈東嶽張煉師 四二五
詠樹紅柿子 四二六
三閣辭四首
其一(貴人三閣上) 四二七
其二(珠箔曲瓊鉤) 四二七
其三(沉香帖閣柱) 四二八
其四(三人出眢井) 四二八
更衣曲 四二九
魏宮詞二首
其一(日晚長秋簾外報) 四三○
其二(日映西陵松柏枝) 四三一
送春曲三首
其一(春向晚) 四三二
其二(春已暮) 四三三
其三(春景去) 四三三
柳花詞三首
其一(開從綠條上) 四三四
其二(輕飛不假風) 四三四
其三(晴天黯黯雪) 四三五
秋詞二首
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 四三五
其二(山明水淨夜來霜) 四三六
壯士行 四三六
邊風行 四三八
拋球樂詞二首
其一(五彩繡團圓) 四三九
其二(春早見花枝) 四三九
擣衣曲 四四○
贈李司空妓 四四一
編年文選
獻權舍人書 四四四
鑒 藥 四四七
訊 甿 四五○
嘆 牛 四五四
機汲記 四五七
傷我馬詞 四六二
救沉志 四六八
觀 市 四七二
論 書 四七七
答柳子厚書 四八一
董氏武陵集紀 四八四
謫九年賦 四八九
華佗論 四九一
天論(上) 四九五
答道州薛郎中論方書書 五○三
祭柳員外文 五○八
唐故尚書禮部員外郎柳君集紀 五一四
洗心亭記 五一七
陋室銘 五一九
祭韓吏部文 五二一
劉氏集略說 五二五
秋聲賦并引 五二八
子劉子自傳 五三三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自 序
導 讀
編年詩選
貞元、永貞詩選
華山歌 二
省試風光草際浮 三
答張侍御賈喜再登科後自洛赴上都贈別 五
馬嵬行 六
白鷺兒 九
請告東歸發霸橋卻寄諸僚友 一○
謝柳子厚寄疊石硯 一一
淮陰行五首并引(選三)
其一(簇簇淮陰市) 一二
其二(今日轉船頭) 一三
其四(何物令儂羨) 一三
題招隱寺 一四
柳 絮 一五
洛中送楊處厚入關便遊蜀謁韋令公 一六
和武中丞秋日寄懷簡諸僚故 一七
逢王二十學士入翰林因以詩贈 一八
廣宣上人寄在蜀與韋令公唱和詩...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