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鑒治此行去印度所感受到的震撼之大,實非始料所能及,而印象之深,更可能是終身難忘。他主要到了新德里(New Delhi)、瓦拉納西(Varanasi)、卡修拉荷(Khajuraho)、泰姬陵(Taj Mahal)、齋普爾(Jaipur)及烏代普爾(Udaipur)。但在熙熙風景、浩浩恆河、巍巍古堡、穆穆神殿的後面,是貧富懸殊、宗教紛爭,種姓遺毒難除、污染禍害日深、婦女地位低微、百姓聽天由命。
作者將他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希望能夠作為還沒有到過印度的、有意到印度一遊的,以及已經到過印度的朋友們的參考。
作者簡介:
沈鑒治,《信報財經新聞》榮休總編輯,專欄作家,著作有《君子以經綸――沈鑒治回憶錄》、《京劇六講》、《顧曲集:京劇名伶藝術譚》、《樂文集:你傲慢,我偏見》、《樂樂集》及《中國經濟論文集》等。
章節試閱
六 瓦拉納西──恆河的聖城
從新德里到瓦拉納西的飛行時間是一小時二十分。我們的航班是上午十時四十五分起飛,大家在啟程前應該可以從容吃早餐,但是昨晚導遊已經通知說早上七點工作人員就會到各人的房間搬取行李,八點就要出發了,原因是印度機場的安檢非常嚴格,我們這個旅行團雖然已有特別安排,還是愈早到達機場愈好。於是這天早上大家都恪守時間,未到八點已經登上巴士了。
此時我注意到,有很多團友除了那個團方贈送的旅行包外,仍舊帶著大件行李上巴士,我好奇地問了一下,原來他們恐怕行李不在身邊可能遺失。導遊安妮看到了這個情況,沒有說什麼,只是重複著說旅行社在機場會派出幾位職員幫助照料,請大家務必在機場緊緊跟著她和那幾位職員。巴士離開旅館後,她就開始簡略地介紹目的地瓦拉納西。
安妮說,瓦拉納西位於跟尼泊爾及中國西藏接壤的印度北方邦(Uttar
Pradesh),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由於印度的聖河恆河(Ganges)流經此地,而印度教徒認為如果死後的骨灰能夠流入聖河,來世就能得到幸福,所以這裡是每一個印度教的信仰者都想來到甚至希望能夠在此死去的地方。同時,因為它是印度教和耆那教的聖地,也是佛教的發源地,於是就成為來到印度的遊客們的必到之地。最後她說:「我希望在瓦拉納西的所見所聞,將會永遠留在各位的記憶中。」
她的介紹很簡要,但是我隱約感到她可能是在賣關子,故意不詳細說明我們將要看到什麼。那麼,我們就等著瞧吧。
到達新德里機場,果然門禁森嚴,大堂入口門外就有武裝軍警把守,每人都要出示護照才可進入。進了大門就是行李檢查處。我們只有手提行李的旅客比較簡單,只要手提包通過X光檢查即可,而檢查後,就由安妮指揮她旅行社的工作人員負責照料,而我們則兩手空空,輕鬆地在一旁集合,但是攜帶大件行李的團友們就要到另外一角去檢查,而他們卻一去不返。我們想等待他們同行,卻被軍警催促快些向前,不要阻礙後面的旅客。於是我們只能往前走去,每次過一道門,就又要檢查一次證件,如是者三次,方才到達航空公司的櫃檯。此時看到我們的手提行李已經來到而正由旅行社職員代辦手續。安妮讓我們坐下,發給我們登機證。等了一段時間,我們才看到那些攜帶大件行李的團友自己拖著行李來到,旅行社職員們急忙上前招呼並且代為辦理行李入倉手續,而他們則在一旁作出無奈的表情。我不知道他們是後悔自己帶行李、還是仍舊覺得自己很精明。
我曾經有搭乘印度國內航班的經驗,印象極度不佳。這一次從登機證上發現航空公司是Jet Airways,聽說並非國營公司,但我仍有些擔心它的服務水準。登上飛機時,發現飛機簇新、內部整潔、服務員笑容可掬,便放了心。這班航機全部滿座,原來它到了瓦拉納西之後,還要續飛卡修拉荷。飛機準時起飛,不久服務員就提供飲料,安妮已經預先關照我們不要喝從水瓶或水壺中倒出來的水、茶或咖啡,只可以喝未經開啟的罐裝飲品,我們都乖乖地聽從她的指導。
航機準時到達瓦拉納西機場,我們不必操心行李,便由當地的旅行社職員送上巴士,駛往旅館。一路上的景色當然不能和新德里相比,街道較為狹窄,車輛倒也不少。當巴士進入市區時,看到的房屋都頗為簡陋,甚至有些兩層房屋樓上的牆壁部分已經倒塌,但室內仍舊有人居住,而且還可以看到穿了紗麗的女人正在煮東西,而那倒塌的部分則晾著衣服。街上行人看來頗為貧窮,婦女們穿的紗麗也很殘舊。我正在納悶這個地方何來舒適的旅館,不料巴士轉過了一道白色高牆,來到一對大鐵門前面,裡面的警衛開啟鐵門讓巴士駛入,我們看到旅館的名字是Taj Ganges Gateway Hotel,Taj是王冠的意思,因此這家旅館或可譯為「通向恆河的王冠旅館」。此時街上已有不少小孩在觀看,他們個個衣衫襤褸,然而並不像乞丐那樣圍著巴士。但是我還沒有看仔細,巴士已經駛入圍牆,而大鐵門也關上了。
鐵門內是一個花園,雖然不及新德里旅館的規模,但是清靜整潔,和外面的世界截然不同。巴士來到旅館大堂門口,我們下車後也有穿了紗麗的少女們獻上鮮花、為你在額頭點上紅點,也有人奉上冷飲和遞上冰冷的濕毛巾讓你抹手。我們不久就拿到了門匙,安妮說大家可以先到房間,再吃午餐,餐後稍事休息,就要出發觀光了,於是大家很守規矩地一一上樓。我們進入一個很寬敞的房間,它的設備雖然不及新德里的旅館,但是和一般四星級的旅館不相上下,我到窗旁向外張望,看到的是一個被高牆圍著的既整齊又美觀的花園,感到這裡好比是世外桃源,和白色高牆外面的世界的差別太大了!
我們在午餐後稍事休息,便去參觀釋迦牟尼初次講經的聖地鹿野苑(Sarnath)。我對佛教的知識非常貧乏,小時候只知道長輩中的婆婆們都在陰曆初一和十五茹素,寺廟的大雄寶殿內供奉的是如來佛,而孫悟空的筋斗則翻不出他的掌心。到很大的時候才知道如來佛就是釋迦牟尼,原名是悉達多•喬達摩(Siddhārtha Gautama,公元前五六六─前四八六),生於貴族之家,後來出家而成為佛教創始人。至於其他有關他的知識,多從《西遊記》這本小說以及京劇中得來。這次來到印度,導遊鑒於我們這些遊客對佛教認識之膚淺,為我們作了簡短的解釋,才使我們在參觀這個佛教聖地時不至於如丈二金剛似的摸不著腦袋。
原來悉達多•喬達摩出身十分尊貴,娶了三個妻子,其中之一更為他生了一個兒子,那時他正好二十九歲,有一天出外,看到了塵世的生老病死,更驚訝於外面世界之貧窮,便在一個夜晚單人匹馬離家出走,訪遍名師,尋求人生真諦及解脫之道。到三十五歲時,他坐在菩提樹下,七日七夜而頓然悟道。其後便到鹿野苑來傳道,而我們今天就站在釋迦牟尼於二千五百六十多年前第一次傳佈他的佛學思想的地方。
我站在鹿野苑這個歷史古跡上,矚目四顧,最引人注意的是一座又大又高的石墩,不知道裡面是什麼東西,此時當地的導遊說那是答枚克佛塔(Dhamekh Stupa),也是此地唯一未被於一一九四年入侵的突厥人破壞的古跡,是後來被考古學家發掘出來的;空曠的地上都是由磚石砌成的一方一方、高低不等的平臺,我以為那些都是釋迦牟尼講道時聽眾們所坐的石墩,但聽解說它們是建築物的地基,但是上層已經毀損了;遠處有一座金色的塔,它的下面是一座建築物,那是一九三○年代建造的根本香室精舍(Mulagandhakuti Vihara)。我們聽了講解,便到園內各處漫步,環繞那座佛塔步行一圈,覺得環境很是清靜。我想,畢竟這裡是印度的聖城,果然令人有超凡脫俗之感。
我在精舍外等待別的團友來到時,曾向當地的導遊問起玄奘到印度的事,他說不少華裔人士都曾問起玄奘,你並不是第一個。他好像早有準備地說,很古的時候中國有不少高僧來到印度,玄奘是其中很著名的一位,那個時候印度有許多小國家,蒲賽亞布蒂王朝(Pushyabhuti Empire)的國王哈沙(King Harsha)信奉佛教,還和中國的皇帝有使節來往,想來玄奘於公元六三五年左右(唐朝貞觀九年)來到鹿野苑時,就受到這位國王接待。當時玄奘曾與在此修行的一千五百名僧人會面,互相切磋佛經。但是此時佛教已經開始衰落,主要的原因是來自西北方的異族於公元六世紀起就不斷入侵,破壞寺廟、殺戮信徒。導遊說,玄奘在印度時就曾記錄和敘述了佛教寺廟被破壞的情況,對於這些,你們中國人一定很清楚了。
我聽了真是慚愧,因為我其實並不知道,於是便追問他佛教衰落的事。他繼續說,印度教和佛教一樣,當時其實都受到了外來者的摧殘,但印度教在群眾中根深蒂固,所以伊斯蘭教的征服者們只得採取相容政策,甚至和他們通婚,因此即使印度一直在伊斯蘭教統治之下,印度教仍能維持其地位。但是佛教的遭遇就不一樣,因為某些信奉佛教的王公們並不一定是明君,甚至自身腐敗無能,所以他們雖然也曾一再重建寺廟,但是到了八世紀以後,由於信奉伊斯蘭的外族入侵者勢力強大,當地的佛教統治者們終告瓦解,以致許多佛教廟宇被改為回教寺院。及至大約十世紀,印度大部分地區被征服,各地的佛教寺廟幾乎全毀,佛教在印度就此一蹶不振了。不過,由於佛教徒們不少逃亡西藏,而佛教又經中國傳播而擴散到別的國家,所以它反而在印度以外興旺起來。
聽了這一席話,我和周圍的一些團友算是約略明白了為什麼佛教在印度早已不是主流宗教的原因。此時團友們紛紛來到,於是導遊說,在此地的對面有一個印度極為有名的鹿野苑考古博物館(Sarnath Archaeological Museum),是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英國考古學家在此地發掘古物時建立的,裡面收藏了公元前三世紀到十二世紀的遺物,很值得去參觀。我們步行過去,到了博物館中,發現它十分龐大,在大堂看到了印度的國徽和一個大石柱,在展覽廳內看到了許多釋迦牟尼的佛像,也有其他佛像。這些佛像的印度名稱非常難記,我總算認出了普賢和文殊兩個菩薩,因為我從《西遊記》這部小說中知道他們一個騎白象,一個騎獅子。由於陳列品極多,大家只能徐步兜了一圈,各自擇要觀賞了一回,便結束了對鹿野苑這個重要的佛教古跡的參觀節目。
從博物館出來,我們就在日落之前趕去恆河邊。一路上安妮對大家說,瓦拉納西雖是佛教聖地,但此地主要是印度教的重鎮,而它的主要神祇是濕婆,因為他使恆河成為聖河。此話怎講呢?據印度史詩《羅摩衍那》(Rāmāyana)及《摩訶婆羅多》(Mahābhārata)所說,有一位聖人因為在靜坐中受到一個國王的五千個兒子的騷擾,一怒而把他們化為飛灰,以致他們的靈魂永世不得超生。多年以後,同一王朝的國王獲知唯有天上之水恆河才能為他先人的亡魂清洗罪孽,但是恆河的水一旦沖下來,世界將被淹沒,於是他去請求濕婆施展法力,用頭髮阻擋恆河的水,免其氾濫。濕婆允其所請,把恆河經他的頭髮引入喜馬拉雅山,再流入印度平原,經瓦拉納西入海,那時化成飛灰的五千個亡魂也隨恆河流入大海而從此就得救了。於是,恆河就成為聖河,而印度教的信仰者們就深信只要死後骨灰流入恆河,下一世就幸福了。與此同時,濕婆就被認為是創造瓦拉納西的神祇。
我們一邊聽故事,一邊在巴士上看窗外的景色,看到我們駛過的是瓦拉納西的主要大街,兩旁連綿不斷都是式樣劃一的房屋。那些屋子遠看倒相當整齊,但仔細一看,每一間都極為狹小。這裡的交通非常擁擠,使我們有機會看到許多店舖內的情景。它們每間大約只有十幾英尺(四至五米)闊和深,前半部是一個櫃檯和一些放置商品的貨架,有一道布簾隔開後半部,依稀可以看到裡面有一張床,門前的行人道上有一兩張椅子,往往有人坐在那裡。還有一個特色是不少店舖都有一頭牛在門前的水桶中喝水或者埋首從一個盛器裡取食。此時導遊便解釋說,這些牛都來自附近農民家,農民們清早把牛放出來,牠們會自己步行到街上各自熟悉的商店去要東西吃,而那些商店主人也必定預備了水和食品供牛隻享用。那些牛喝足吃飽之後,就會自己離去或者隨處遊蕩和休息,到了時候牠們便各自回家。有一件家喻戶曉的事是,以前有一個新來的店主,因為不懂規矩,沒有給來到門前的一頭老牛喝水和吃飼料,豈料惹怒老牛,衝進店內,把裡面的設備和貨物磕了一個稀巴爛。那個店主被嚇得不知所措,幸虧鄰居告訴他此地的習俗,還替他找來牛的主人為他解圍。於是這位店主在向那頭老牛的主人道歉之外,還要向老牛恭恭敬敬地奉上水和飼料,老牛在喝足吃飽之後,才施施然離去。牠明天當然又來了,此時店主人早已預備了充足的水和飼料供老牛享用,此後牠天天來到,天天有得吃喝,從此相安無事!
這條大街非常之長,一路上交通堵塞嚴重、車輛過處廢氣連天,看到那些極其殘舊的店舖,再聽到關於牛的故事,不禁使我懷疑,難道這就是印度的聖城嗎?巴士行駛了很久,終於停下來了。車門打開,外面的童丐們不計其數,我們已經知道不能給錢,便魚貫下車。三位導遊帶我們在童丐們包圍下步行了一段路,便看到了寬闊的恆河,河邊也有店舖,門口有不少牛隻在吃東西,也有在門前的石級上休息的。這時耳邊聽到一些發自牆上吱吱喳喳的聲音,抬頭一看,但見店舖的屋頂上以及附近的牆上有無數猴子正在向我們張望和喧嘩,據說這些成群結隊的猴子有時還會偷東西吃。我們拾級而下,猴子們倒並不跟隨,而那些童丐們卻紛紛飛奔向前,霎時間他們已經在前面等待了。導遊說,他們不一定是乞丐而是附近人家的孩子,不過乞錢就是他們的生活,他們也知道我們不會給錢,但是船家往往會照顧他們,所以就一路跟著我們。我們有時是下石級,有時是沿著很長的石塊往前走,許久以後,終於來到河邊。那裡停泊著兩艘木船,我們被引導跨上跳板登船,船內兩旁的船舷有木板搭成的座位,上面都鋪了一大幅白布,供我們坐下。此時已將近黃昏,我們注意到船上的人以及我們的本地導遊似乎在和那群孩子在岸邊一角有所交易,抬了兩個大籃子下船。我們未及多研究,摩托聲已經響起,兩艘船就並排緩緩駛將出去。回首看看岸上,只見那一大群孩子在夕陽斜照下,正又跳又叫地向我們揮手。
恆河的河面很寬,我們登船處是西岸,遠望對岸,似乎較為荒僻。我們的左面有一座大鐵鍬,橋上交通相當繁忙,而我們則向橋的相反方向駛去,似乎是駛向上游。此時我們注意到所經之處,岸上到處都是石級,最下的幾級已在河面之下,導遊介紹說它們都是ghat,意思是「河邊的石級」,雖然每一個的名稱不同,但個個都奉濕婆為神,因此到處有他的塑像,甚至還有他留下的足印。此時有人問,我們在新德里看到甘地的火葬場Raj Ghat,知道ghat就是火葬場,那麼這些都是火葬場嗎?導遊說,此地最出名的兩個ghat的確是火葬場,但其他許多ghat卻不是,而是供人們沿石級到水邊,在水中進行沐浴、洗衣等活動的。此時我們正好經過一個很大的ghat,它的旁邊有一些大塊的岩石和一片空地,有許多人在河邊洗衣服、被單等,並且在用木杵敲擊,也有人把洗好的東西鋪在岩石上晾乾。導遊說,他們都是高級旅館的清潔工人,正在為你們洗床單呢!大家聽了不禁愕然,導遊連忙說,你們的旅館不會這樣洗你們的衣服,但是本地居民不但利用河水洗衣服,洗一切器皿、洗菜,什麼都在這條河中洗滌,而最主要的是洗浴,不過,現在天色已晚,所以沒有人在此洗浴了。我們看到河水呈深褐色,其髒無比,怎麼能洗乾淨任何東西呢?詫愕之餘,一時說不出話來。
導遊又指著沿岸的房屋說,它們大多是供到瓦拉納西來朝拜聖河的旅客們居住的旅舍,他還指出沿著河岸的山坡上的許多堡壘式的大廈說,這些華麗的建築以前是王公貴族們的居停,現在則是較為高級的旅館,還有不少私人的別墅,是供有錢人居住的。這些高級場所十分奢侈,而富人家的宴會消費尤其驚人,以「富家一日宴、百姓半年糧」來形容也不為過。此時我們注意到岸上大廈的牆壁,在二層甚至三層高的地方顏色不同,導遊說,那是多年前恆河氾濫時兩岸街道被淹沒而留下的痕跡。我們看到那些很高的石級,驚訝於河水居然可以上升到河岸以上,想來恆河那次氾濫,一定水流洶湧,災情嚴重了。
漸漸河上的船隻多起來了,有的船很小,由一個船夫划船,裡面坐了兩三個人,顯然是遊客;也有像我們那樣的大船,其中的乘客和我們一樣是旅行團的觀光客,大家都駛向同一個目的地。此時遠處已經可以看到煙霧騰騰,還有火光閃耀。原來我們快要到達主要的ghat,也就是恆河上最大的政府經營的火葬場。印度的習俗是火葬必須在日落以前進行,但是由於需求過多,現在這個火葬場已經每週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時運作,即使如此,還是要同時舉行兩、三個火葬儀式。按照印度教的規矩,死者的長子就是喪主(Chief Mourner),他在喪禮時要剃光頭髮、領導親屬從家中出發、陪伴屍體步下長長的石級到達恆河岸邊的火葬場,當屍體在印度教的誦經儀式中被安放在木排上、並且再堆上許多木材之後,喪主便主持點火儀式。等到整個木排升起熊熊烈火後,便在誦經及音樂聲中而被推下河中。那時載著屍體的木排便順流而下,在屍體火化、木排燒盡時慢慢沉下去,於是骨灰隨水流去,死者的靈魂就得救,來世輪迴就有福了。此時我們許多團友已經紛紛拿出配備了長距離鏡頭的攝影機,準備拍攝這難得一見的場面,不料導遊鄭重地說:「觀看火葬儀式時要尊重此地的風俗,請各位絕對不可以攝影!」於是大家當然只能收起攝影設備了。
此時天色已經昏黑,我們兩艘船都佔了有利地位,遠望火葬場上的一切,連有人搬動屍體的情況也看得相當清晰。導遊似乎知道我們看到的場景,便解釋說,「你們看到那些搬動屍體的人嗎?他們就是untouchables,即碰也碰不得的賤民,這種沒有人肯做的厭惡性工作,就由他們擔任,而他們的兒子,將來也只好做這種低下的工作。」大家聽了,才知道了一些賤民的處境。此時有人點火了,據說木材上都澆了汽油,所以一霎間就烈焰沖天,濃煙冒起了。
我們還注意到,火葬場真的有兩個火葬儀式在同時進行,我們聽不懂他們在唱些什麼,只能分辨出兩個家庭一個送殯的人較多,一個較少,而兩家的聲音此起彼落,叫人很難想像雙方家人的感受。而且,那時石級上又有不止一個等待火葬的隊伍正在徐徐而下,看到這個場面,心裡覺得很難過,因為如此擁擠而流水作業式的火葬儀式,似乎和莊嚴的宗教儀式以及靈魂得救的信仰未必調和吧。
附近的小船開始有些騷動了,原來比較近岸的一些船正在設法駛出來,原因是那些焚燒著的木排發出許多濃煙,使附近的空氣變得很難聞。我們兩艘船也開動馬達退出去,我此時後悔沒有把口罩帶在身邊,但是有什麼辦法呢?還好我們的船駛向濃煙的相反方向,不久後情況就好了一些。導遊為濃煙向我們抱歉,還補充說政府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正在推廣用電焚化爐進行火葬,一來減少污染,二來可以節省木材,同時費用也不到焚燒木排的百分之十。但是一般民眾仍舊堅持傳統的火葬方式,認為唯有火化後的骨灰流入恆河才可以使逝去者的下一世得到幸福。
離開火葬場後,我們以為今天的節目已經結束了。哪知精彩還在後面。因為我們下一個要去看在恆河之濱舉行的「讓聖河安睡」(Putting the river to sleep)的儀式,也叫做Aarti Ceremony。它在印度各地都很流行,起源於對火的崇拜,在瓦拉納西舉行的儀式,則是印度教眾對濕婆和恆河表示敬意,每晚日落時在最大的一個ghat舉行,據說即使沒有二千年,也至少有數百年的歷史了。果然,大小船隻又漸漸擁擠起來,當我們的船到達現場岸邊的時候,已經有很多載著遊客的小船在等候。雖然天色已經差不多全黑了,但是岸上張燈結綵、燈光通明,照耀得如同白晝一般。只見近岸處有一些像石墩的高地,上面站著好幾個長髮長鬚、穿著長袍的僧侶,他們面對恆河,不知道是在祈禱還是念經。後面的石級上坐滿了不計其數的男男女女,由於人多,聲音很嘈雜;中間的石級上排列著許多桌子,桌面鋪著黃色的布,上面擺放了許多物件,包括食物、水果和像蠟燭台似的擺設。然而,大家都不動,我們看了一會,正在納悶,節目卻開始了。
先是有好幾個男人舉起頗為巨型的螺螄殼,湊在口邊吹起來,發出低沉的聲音。我情不自禁地說:「這就是大吹法螺!」引得內子和兩位香港朋友都笑了。他們吹了許久,但是我聽不出什麼旋律;接著有人在後面臺上敲打小鈴,而和他們在一起的原來是一群樂師和歌詠團,又吹又拉,又打著手鼓,奏起印度音樂,唱起歌來,石級上許多人都隨著擺動,氣氛熱鬧起來了。接著一些體格魁梧的男人穿著一式的衣服,各人手裡拿著一個巨型的框架,上面點滿了蠟燭,對著恆河,除了上下左右擺動之外,還夾入了舞蹈動作。一時但見燭光飛舞、鼓聲咚咚、鈴聲叮當、吹的和拉的樂器響成一片,而石級上的群眾也加入唱和,場面非常熱鬧。我想,音量如此巨大,叫恆河如何安睡呢?
這個熱鬧場面繼續了大概二十分鐘,我們發現水面上浮著無數小燈,原來是許多小紙杯中都點了蠟燭,還有一朵金黃色的花。此時我們船上的員工打開剛才在岸上搬下船的籃子,取出許多小紙杯和花,點了裡面的蠟燭,分發各人,並指導我們如何把它們放在船邊的水面。大家照著做,霎時間船的兩旁都是點點燭光,隨水漂流;我們望向稍遠處,看到四周都是燭光,再遠眺恆河,但見遠處煙霧騰騰,那是火葬場在繼續運作,而水面上則閃爍這點點燭光,煞是奇觀。
岸上的儀式還在進行,我們大家都覺得餓了,我們快速駛向原來上船的石級處,在手電筒的照明下,從跳板登岸。這時看到還有一兩個孩子在守候,他們從船員手中接過兩個空籃子,默默地消失在黑暗中。
回旅館時,又經過那條熙攘的大街,比下午更為熱鬧,汽車及電單車不停奔馳,店舖前面燈火通明,兩邊的小巷中行人如鯽,它們和店舖內部的殘舊設備以及狹窄小巷中的破陋房屋似乎並不相稱。不過,來往的人群對這一切都已習以為常,因為這就是他們生活的環境。可不是嗎,如此熱鬧的街道、數之不盡的店舖、前後銜接的車輛、神色愉快的行人,這個印度大城市足堪與世界任何大城市相比。但是,這確是瓦拉納西的真面貌嗎?
這個疑問,第二天就有了答案。
六 瓦拉納西──恆河的聖城
從新德里到瓦拉納西的飛行時間是一小時二十分。我們的航班是上午十時四十五分起飛,大家在啟程前應該可以從容吃早餐,但是昨晚導遊已經通知說早上七點工作人員就會到各人的房間搬取行李,八點就要出發了,原因是印度機場的安檢非常嚴格,我們這個旅行團雖然已有特別安排,還是愈早到達機場愈好。於是這天早上大家都恪守時間,未到八點已經登上巴士了。
此時我注意到,有很多團友除了那個團方贈送的旅行包外,仍舊帶著大件行李上巴士,我好奇地問了一下,原來他們恐怕行李不在身邊可能遺失。導遊安妮看...
作者序
朋友們都知道我們夫婦喜歡旅遊,多年來足跡幾乎遍及全球,但是卻沒有去過印度,他們問起原因,我的回答是我曾經在多年前因工作需要而到印度幾次,但每次都有河魚之患,從此視之為畏途。其實最大的原因是個人的偏見,覺得這個國家政府顢頇、尚空談而無實績,人心渙散、信輪迴而欠幹勁,智者狡黠、愚者閉塞,何況天氣炎熱,當然避之則吉了。
然而,內子卻對印度這個文化古國頗為嚮往,尤其希望能到那個著名的泰姬陵一開眼界,恰巧兩位好友也是世界各地都遊遍了,卻沒去過印度,聽說內子想去印度,立刻贊成,於是在三票對一票的情況下,我只好乖乖地陪著他們去了。
我雖然去過印度幾次,但對這個國家其實並不瞭解,於是我在事前做了一些準備工作:先到圖書館借了不少印度的旅遊指南之類的書籍,對將要去遊覽的地方作一些初步瞭解,接著又在網上下載了幾本關於印度歷史、文化及風土人情的著作,進行惡補,才發現自己對印度的知識真是太貧乏了!例如我去了好幾次新德里,卻從未注意那裡有許多古跡;我曾和不少印度官員一起工作和交往,卻並未探索為何有時會格格不入;至於我對印度五千年文化視而不見,則難免是中華文化高人一等的沙文主義在作祟。簡而言之,出發前的閱讀,已經為自己的無知而汗顏了。
其實我們到印度的旅行,由於時間有限,也只不過是走馬看花、浮光掠影而已,但其震撼之大,實非始料所能及,而印象之深,更可能是終身難忘。這裡我先簡單說一下主要到了哪些地方:
一 新德里(New Delhi)
它是印度首都,規模宏大,難得的是還保存了大量數千年的古跡,展現了印度歷史及文化的特色。
二 瓦拉納西(Varanasi)
這是每一個印度人都想去的恆河邊的聖城,也是釋迦牟尼初次講經的地方。據說如果沒有到過此地,就枉來印度了。
三 卡修拉荷(Khajuraho)
這個位於印度中心的古城,廟宇成群,石雕處處,美不勝收。
四 泰姬陵(Taj Mahal)
這個聞名世界的遊客必到之地果然氣象萬千,附近的阿格拉堡更是雄偉絕倫。
五 齋普爾(Jaipur)
這個「粉紅色之城」宮殿連綿,規模之大、裝飾之豪華,令人歎為觀止。
六 烏代普爾(Udaipur)
未來此地之前,很難想像世界上會有如此美麗的地方,在湖光山色中,水上宮殿林立,令人流連忘返。
在熙熙風景、浩浩恆河、巍巍古堡、穆穆神殿的後面,是貧富懸殊、宗教紛爭,種姓遺毒難除、污染禍害日深、婦女地位低微、百姓聽天由命。這裡不妨對這些狀況略加描述:
一
漢朝時中國的社會曾被形容為是「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那已經是極度的貧富不勻了,但是印度的情況卻更為嚴重。舉例來說,我們的旅行團在各處所居住的旅館,都極為豪華,然而這些地方的主要消費者卻是印度本地人。紳士淑女們珠光寶氣、一擲千金的氣派,令遊客們相顧失色;但是旅館外不到百步之遙,就見乞丐處處。這種現象,我四十多年前已經看到,今日仍絲毫未變。
二
由於歷史原因,回教在印度信徒極多,一九四八年獨立時印巴因宗教理由分治而造成數以萬計的人喪生,創痛至今未癒。回教徒在印度雖是少數,但回教歷史文物到處可見,雖然不同信仰者久已和平相處,但宗教磨擦暗流仍存。
三
我們局外人都知道印度有種姓制度(Caste System),但卻不求甚解。中國很早就對士農工商各有定位,而「士之子恆為士,皂棣之子恆為皂棣」則點出了階級的不可逾越性。但是隨著經濟發展,界別早已模糊,尤其是科舉制度可使任何人通過考試而晉身宦途,階級不再是鐵板一塊。但是印度的種姓制度經過外族入侵、英國統治、獨立改革、民主政治,卻依然故我,不但賤民永世不得翻身,社會發展亦受羈絆。
四
大家都知道中國霧霾為患,環境污染嚴重,所幸政府已經在設法改善。但大家或許不知道,新德里的空氣污染位列世界之最,而全國各地的環境污染也已經不可收拾,但政府卻未見對策。長此以往,後果堪虞。
五
談到婦女地位,我們從傳媒獲悉印度女性常遭性侵,外國遊客亦未能幸免。但從表面上看,各種行業都有女性職員,男女地位甚少差異。然而,實際上並非如此。以旅館中收拾房間的服務員為例,我們在印度所見,仍是清一色的男工,理由很簡單,就是男人尚且失業者眾,女人就不必說了。因此,印度的婦女仍是男人的附屬品,尤以農村為甚,新娘因為嫁妝寒酸而被夫家活活燒死的事時有所聞,婦女受欺凌更是司空見慣。在平等的表象背面,完全是另一個世界。
六
為什麼印度有以上各種問題?這和大部分百姓聽天由命的秉性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印度教(Hinduism)或許不應該被視為宗教,因為它是印度人千百年前從貧困絕望的生活環境中滋生出來的處世哲學,其中不乏宿命論的成分。當多數人的思想受宿命論束縛的時候,改革談何容易!
但是,即使如此,印度仍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印度人的聰慧才智也有目共睹。國內選舉令舉世矚目,科技成就亦成績卓越。這不是很矛盾嗎?對!這就是為什麼一次大開眼界的旅行,使我對印度產生了莫大的興趣的原因。
總之,這個具有世界最古老文化的大國,實在需要我們加以認識,但是在試圖認識它的過程中,又會被五千年的歷史所震撼,受新舊交織的現狀所迷茫。我覺得,印度可說是一個謎。可惜的是,許多人和我一樣,基於對印度缺乏瞭解甚至具有偏見,對探索這個謎沒有多大興趣。
我在短暫的旅程中,所見有限,但所思卻頗多;於是不避淺陋,謹以所見所思輯成蕪文,希望在博讀者一粲之餘,還可以提起你的興趣,和我一同來揭開印度這個像謎一樣的國家的面紗。
朋友們都知道我們夫婦喜歡旅遊,多年來足跡幾乎遍及全球,但是卻沒有去過印度,他們問起原因,我的回答是我曾經在多年前因工作需要而到印度幾次,但每次都有河魚之患,從此視之為畏途。其實最大的原因是個人的偏見,覺得這個國家政府顢頇、尚空談而無實績,人心渙散、信輪迴而欠幹勁,智者狡黠、愚者閉塞,何況天氣炎熱,當然避之則吉了。
然而,內子卻對印度這個文化古國頗為嚮往,尤其希望能到那個著名的泰姬陵一開眼界,恰巧兩位好友也是世界各地都遊遍了,卻沒去過印度,聽說內子想去印度,立刻贊成,於是在三票對一票的情況下...
目錄
序
一 出發前的準備工作
二 午夜到印度的見聞
三 國家博物館和印度神祇
四 新德里:文化遺產、聖雄甘地、種姓制度
五 舊德里:宏偉的紅色堡壘、驚人的貧富懸殊
六 瓦拉納西──恆河的聖城
七 瓦拉納西──印度的縮影
八 石廟之都──卡修拉荷
九 荒涼古跡和豪華火車
十 泰姬陵、阿格拉和印度婚禮
十一 阿格拉堡和傳統工藝
十二 粉紅色之城──齋普爾
十三 嘆為觀止的宮殿和寶藏
十四 最浪漫的城市──烏代普爾
十五 臨別的驚喜
附錄
序
一 出發前的準備工作
二 午夜到印度的見聞
三 國家博物館和印度神祇
四 新德里:文化遺產、聖雄甘地、種姓制度
五 舊德里:宏偉的紅色堡壘、驚人的貧富懸殊
六 瓦拉納西──恆河的聖城
七 瓦拉納西──印度的縮影
八 石廟之都──卡修拉荷
九 荒涼古跡和豪華火車
十 泰姬陵、阿格拉和印度婚禮
十一 阿格拉堡和傳統工藝
十二 粉紅色之城──齋普爾
十三 嘆為觀止的宮殿和寶藏
十四 最浪漫的城市──烏代普爾
十五 臨別的驚喜
附錄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