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窯爐熄火之前,記錄半世紀來的臺灣玻璃故事
再現老職人的記憶與窯口玻璃的技藝★ 視覺閱讀入門,精彩的攝影宛如親臨現場
★ 文字深入淺出,他們的人生使玻璃時代絢彩奪目
★ 玻璃小知識,生活大哉問
★ 承先啟後,文創產業經驗全公開
★ 參考文獻、全臺玻璃工廠,不藏私解密
如果在臺灣做一支玻璃杯?
沒有幾十萬的訂單,無法啟動全自動的大型機具
沒有幾十萬的資本,無法自己蓋窯雙手慢工細活
介於兩者之間的是中型產業——窯口玻璃。
但這些玻璃,承得住窯爐的高溫,面對得了時代的變遷嗎?這些老師傅會先退休?還是窯口先熄火?
臺灣早期曾有著「聖誕燈泡王國」的稱號,佔據全球14%的產能,甚至能生產美國沃爾瑪超市七成的聖誕燈飾。三十多年前全盛期時,在苗栗竹南有上百間的玻璃工廠群聚同一條街上,全年無休的窯爐炙熱的燃燒著,如今,不管是在新竹、苗栗,問起在地人哪裡有玻璃工廠,得到的都是「現在沒有人在做了啦!」的回應。
玻璃產業面臨的,不只材質日新月異的取代;自動化當道,每日數十萬的產量,使得玻璃工廠一間間的外移、關門;另一方面,政府扶持轉型的玻璃藝術品,個人創作的工作室興起;但介於兩者之間的中型產能工廠,透過窯爐熔融與半自動化的生產模式,能保留量產的可能與客製化的彈性,卻被大環境所忽略,也找不到與現代需求接軌的方式。
行人文化實驗室費時數個月地毯式搜索,找到全臺僅存的八卦窯玻璃廠,雖然不再有八個窯口都啟動的盛況,工廠裡多是年過半百的老師傅邊做邊等著退休那天;本書帶著攝影師、採訪記者深入工作現場,貼身採訪一群年資數十年的老師傅,從他們口中道出這半世紀來發生的故事;豐富的影像也完整紀錄「窯口玻璃」的製作方式。
三年前行人以《活字:記憶鉛與火的時代》完整紀錄活字印刷產業,也串起設計與老產業的關聯;這本《透明的記憶:感受日常玻璃的溫度》也肩負相同責任,在臺灣僅存的幾座八卦窯熄火前,透過紀錄與再現,呈現臺灣經濟輝煌的過去、職人一生的執念;也採訪當今活用玻璃材質的設計品牌,經驗分享、再續產業可能。
作者簡介:
企畫團隊/行人文化實驗室
通常我們是一間出版社,但更常我們在做一些實驗,例如,假裝我們也是作者。用打群架的方式,找到一個目標對象(議題/主題),再找來一群堅強的夥伴(採訪/攝影/設計......),我們不被時間牽著鼻子走(所以不是定期出刊),我們只在乎打一場有把握的勝戰。為議題/主題找到新的觀點、思考方式、甚至是讓它延續與存在的可能。過去作品有《活字:記憶鉛與火的時代》、《咆哮誌:突破時代的雜誌》、《討海魂:13種即將消失的捕魚技法,找尋人海共存之道》、《臺灣妖怪研究室報告》。
文字/錢麗安
曾任職於平面藝文類雜誌多年,喜歡有溫度的事物,深愛土地、環境與人交織出的質樸故事,努力做個稱職的文字農,日日勤耕文字田。
攝影/翁子恒
1985年生,台北人,清華材料所畢業。因學生時期對攝影、藝術、社會的興趣和關注,2011年告別半導體,帶著家人的支持(和擔憂)以及指導教授的追夢金,轉個彎,開始以平面攝影為職志。為求物質與心靈的溫飽,必須無所不包,跨足各種能被相機記錄的題材;尤其喜歡跟著編輯們上山下海,訪拍各式人文項目,旁聽人生課程,補充精神食糧。期許作品能像時光膠囊,被遺忘後又能被意外開箱,成為未來對過去的參照與想像。http://www.sherbetphotography.com/
章節試閱
第一章 過去的痕跡
火燒出來的工廠——邱文虎
走過五十幾個國家
早年玻璃大多是外銷,出口必須透過貿易商,邱文虎在站穩腳步後一改傳統作法,直接在中經社的外銷刊物《臺灣燈飾雜誌》(Lighting)上刊登廣告,找來國貿系畢業生做直接貿易。此外,他也開始實地到各國考察,觀摩各國的玻璃產業。
但當時臺灣被視為仿冒王國,要參觀相關展業並不容易,「去威尼斯著名的玻璃島Murano參觀,就是透過一位客戶引介,假裝成日本人。」他略帶尷尬的說。他看著島上乾淨、悠閒的工作環境,五彩繽紛的玻璃樣式,內心也五味雜陳,「美國人老說只有歐洲的玻璃才漂亮,臺灣都是模仿的。」「我要臺灣至少有一家可以做出好的玻璃。」因此,他在徵得對方同意下,以相機、手繪草稿記錄下製具、製作手勢與成品。
「人的技術、操作都有極限,有些玻璃之所以可以做得這麼漂亮,是因為有設備輔助。」回臺後,他開始與日本、德國、義大利合作。「跟日本合作十一年完全賺不到錢,因為他們會不斷要求設備升級,但又不教Know-How,不過可學到經營管理模式。」邱文虎說,後來改向德國、義大利購買設備,雖然比日本貴,但可拿到全套的Know-How,「因為他們怕使用不當,反而毀了他們的名譽。」
有了硬體的輔助,卻沒有設計能力的他,買了一臺單眼相機,跑了五十幾個國家拍當地的古蹟、建築、雕刻,買來各種文化、世界遺產書籍研究。「像是羅馬柱上的花紋、圓柱頭等,或是羅馬當地小女生五彩繽紛的小飾品等,回來再跟壓模工廠研究,先用保麗龍雕刻看看,慢慢走出不一樣的風格。」他自豪的說,當時利銓的產品無論技術或品質,都遠遠超出臺灣的同業許多。
喜歡求新求變的他,拿來幾大本檔案夾,翻出陳年的各種新樣式與發明的專利證明,「這是日本客戶教我的,要開發自己的產品要有註冊才有保障。」但此舉也讓他吃不好睡不著,因為當時剛好遇到美國301報復條款,美方嚴格要求臺灣重視仿冒問題,一旦仿冒者吃上官司,就會透過黑白兩道要求他撤告,「當時我跟美國做生意,半夜電話響都不知道該不該接。」每天疲勞轟炸的結果,讓他索性再也不申請專利。
〔……〕
第二章 職人的記憶——窯口玻璃
模具口吹師——許明安、徐文光、王春輝
春末的微涼午後,利銓玻璃廠內已是溽暑的體感,工業電扇呼呼吹送,絲毫驅不散由窯爐傳送出的熱氣。口吹組的許明安、王春輝與徐文光,不疾不徐的拿著長桿往窯爐內坩堝挖取一小坨熱得泛紅的玻璃膏,走到定點以口微微吹成小泡後放上工作臺,另一位工作人員隨即接手,將小泡放入輔助模具中,徐徐吹塑成型放到旋轉臺,再由另一人拿起,輕輕轉動長桿,為玻璃降溫,也觀察其形色是否符合標準,達標的輕巧地敲下交由下一階段加工,沒過關的就棄置一旁。如此反覆,由上午七點到下午五點。「現在還不熱,夏天外面三十幾度,工廠內溫度可達到六、七十度。」廠長許明安說。
這樣的景象,從日本引進玻璃製作技術後,便成了竹南的四大產業風景之一(其餘三項為:金紙、草繩、陶甕),「聽老一輩人說,日治時期(民國三、四○年代),玻璃產業從日本傳入後慢慢開始興盛,當時竹南的天空全都是黑的,因為玻璃廠燒煤。」利銓老闆邱文虎說著像是天寶年間的盛事,對待了一輩子玻璃產業的許明安、王春輝與徐文光來說,那樣的時光是沒趕上,但各自也有著同時代的不同故事與記憶。
彼時農村、小鎮生活或有不同,但貧困極其類似,因而多半國小畢業就得幫著分擔家中經濟,當學徒習得一技之長不僅務實,也是脫貧創業的重要管道。相較於鐵工、水電、車床,當時的玻璃產業有如今日的臺積電,可是當紅炸子雞。
「薪水高、工時短」是吸引許明安等人踏入這行的主因。國小、國中畢業後,在父母、親友牽線下進入玻璃場從小工做起,再憑藉各自的努力,趁午間偷偷學著各種技法,「當時的師傅都很兇,會留一手,如果被抓到偷學會被用鐵管打。」許明安說,但貧困的環境會激發鬥志,幾乎每個學徒都冒著被發現的危險猛練習,只為早日出師,好領師傅級的薪資。「小工一天才七、八塊,師傅一天有一、二十元,帶著便當出門當然要爬高一點,哪有人要爬低的。」
凡事起頭難,從小工作起
傳統口吹玻璃法分為「小工」、「吹小泡」與「吹形」三個主要工序。
「小工」顧名思義就是初階的雜工,主要在協助吹小泡與吹形師傅,像是:控制模具開關、翻瓶子、敲瓶子等。徐文光說,吹形所使用的模具有兩種,一種吹形師傅可以自行控制開關,但遇到比較複雜、拆(開)數比較多的,就需要有人協助,「有些瓶子設計的比較平面、光滑,那只需要拆成兩片模,如果是立體的可能要拆成三至四片模,四拆在控制模具時會比較不好關,因為通常會做成死模,所以關的時候要比較用力。」
當吹形師傅完成玻璃的吹形後,負責小工的就得趕緊接手,透過轉動鐵桿,幫助成形的玻璃退溫,以免劇烈的溫度變化導致玻璃破裂;此外,在轉動的過程中,小工也要以目測方式檢查成品是否均勻,如果沒問題,就得有技巧地將玻璃成品自鐵桿上敲下,交由加工人員進行進一步的造型加工,若檢查出玻璃厚薄落差過大,就得棄置一旁。
「開關模具不只是『開』與『關』而已,溫度的掌控很重要。」徐文光說,以生鐵鑄造的模具很容易過熱,吹形時玻璃很容易黏在模具上;反之,如果模具過冷,熱呼呼的玻璃在冷熱交會下會龜裂,就報廢了,因此在開關之間,還得時時注意模具溫度,才能產出品質穩定的玻璃成品。
〔……〕
第一章 過去的痕跡
火燒出來的工廠——邱文虎
走過五十幾個國家
早年玻璃大多是外銷,出口必須透過貿易商,邱文虎在站穩腳步後一改傳統作法,直接在中經社的外銷刊物《臺灣燈飾雜誌》(Lighting)上刊登廣告,找來國貿系畢業生做直接貿易。此外,他也開始實地到各國考察,觀摩各國的玻璃產業。
但當時臺灣被視為仿冒王國,要參觀相關展業並不容易,「去威尼斯著名的玻璃島Murano參觀,就是透過一位客戶引介,假裝成日本人。」他略帶尷尬的說。他看著島上乾淨、悠閒的工作環境,五彩繽紛的玻璃樣式,內心也五味雜陳,「美國人老說...
作者序
序 編輯室報告
透明的起源
當玻璃杯不小心從桌面掉落的時候,我們大概會輕呼一聲,隨即安慰自己:「沒關係,再買一個。」這樣的安慰有其道理,因為一般的玻璃杯很便宜,不到二十元就可以買到一個中國大陸製的簡單水杯。
不過,如果我們稍微試著心痛一點,稍微不要從價格的角度來思考、試著從玻璃碎片滿地可能割到腳的擔憂中跳開,想像一下:如果這是玻璃的最後生命,它眼前閃過的一生,應該會是怎樣的畫面?
他會不會想起玻璃一族誕生的時刻:閃電意外落在利比亞沙漠上,雷擊的高溫造成矽沙熔解,玻璃因而首次出現?或者,他想起自己成為光學革命者、成為各種鏡片,讓人類看到極小的細菌,也讓人類看到遙遠的火星表面?或者,他想起讓光線從燈泡洩出,全世界人為之興奮的一刻?
也可能時間近一些,它記起自己是個樸拙的印花玻璃杯,靜靜地在平常人家客廳桌上看著一般的家庭場景?或者它想起自己曾是海鮮熱炒店裝著臺灣啤酒但肚子上標著「香吉士」的杯子?或者,它曾是你我家中的窗花玻璃,構成我們成長離家所有場景的基本光線?
如果用高速攝影拍攝玻璃杯落地碎裂的瞬間,我們會不會在他快速流轉的記憶碎片中,感受到玻璃在我們生命中的透明重量?從反射的光影得知玻璃的故事?這時候我們會不會比較理解這成本不到二十元的玻璃杯?
不同的玻璃故事
隨手撿起碎片,這一片,慎重地說起玻璃的「大歷史」,像是《十種物質改變世界》、《我們如何走到今天》這兩本書裡面說的故事:玻璃毫無疑問是現代文明最重要的基礎。如果沒有玻璃,今日生活根本無法想像:從建材、從燈具、從鏡頭、從面板、從光纖通訊、從平板觸控介面,玻璃幾乎能夠延伸到任何一個生活用品與高科技議題。
另外一片,說起了六七○年代的臺灣記憶。那個時候臺灣玻璃產業極盛,全世界的耶誕節都是由臺灣的燈泡照亮。那地方很有可能在新竹或竹南,上百的工廠、到處可見的煙囪,滿身汗水的師傅們在火焰下產出全世界絕大部分的家用玻璃,燈罩、水杯、平板玻璃,替臺灣爭取豐沛的外匯存底、替世界帶來完美的透明與晶瑩。如果玻璃會做夢,他們可能都會夢見在臺灣的出生地;如果他們會唱歌,他們哼的,可能都是臺語的搖籃曲。
再來一片,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情節。場景變到中國大陸。玻璃陸續與臺灣道別,隨著便宜勞動力西進大陸。畫面中看不到的是,臺灣中小企業的玻璃廠從此急遽衰落,隨著一代人的老去而即將銷聲匿跡。
這本書
我們粗略地將臺灣的玻璃生產分為三塊:有利用自動化設備保有一定優勢的大型工廠,轟隆隆地產出便利商店裡的各種玻璃瓶;也有在政府扶持下,轉型成藝術創作的工作室,專心將玻璃做成美麗高價的藝術品(所謂的Studio Glass);我們在本書特別聚焦的是:依舊以傳統窯爐以及一群老師傅的雙手作為主要生產工具的小型工廠,繼續用口吹或半機器的模式,製作出精緻的燈具或杯具。面對大量機器生產的競爭,面對玻璃不值錢的態度,這樣的工廠還有什麼存在價值?這樣的手工有任何懂得欣賞之處嗎?
在書的第一部,我們用大量圖像記錄了這些玻璃公司老闆跟職人的回憶,一方面希望從這位臺灣頭家的故事,看到玻璃這個臺灣主要外銷產品的興衰;另一方面,希望從職人們的生命故事,瞥見臺灣師傅的養成歷史。
在書的第二部,我們介紹幾家充滿活力的設計公司,委託傳統玻璃工廠製作出新產品。我們希望藉由介紹這幾家公司,從中找尋臺灣玻璃產業的新方向。
書的其他部分,我們提供了玻璃的相關文獻(附錄一)、臺灣現存可以學習體驗或生產製造的玻璃廠(附錄二跟三)。前者是希望擴大玻璃的思考方向,所以選擇了幾篇不同方向的玻璃看法;後者我們則是希望臺灣的設計師能多多利用臺灣的傳統玻璃工廠,有這些工廠的彈性能力,才有機會做數量只有幾百的實驗創新商品。一旦臺灣只剩下每次都要生產數十萬批量的玻璃工廠,不就表示臺灣失去玻璃創新的重要機會?
過去有沒有未來
在製作這本書的時候,心中並沒有任何答案。我們觸摸著手中的玻璃,思考「價格」20元玻璃的「價值」。我們帶著疑問,拼命沿著所有的線索亂走,闖進一家家玻璃工廠,最後繪出的不是一張聚焦清晰的圖像、也不是一份條列分明的PPT;而是一張巨幅照片,裡頭有各種故事與畫面,分別站在不同層次的景深位置,需要讀者拼湊出自己的答案。
但我們隱隱覺得,臺灣擁有許多技術精良的師傅,面對許多極盛產業的衰落,應當有機會與現在興起的許多年輕設計師結合,善用其生產彈性,推出更多樣的玻璃製品。
我們來到新竹、竹南,記錄各種玻璃師傅的故事與技藝,不斷按著快門、不斷錄下各種訪談,也不斷替傳統玻璃找出價值,向每位玻璃師傅表達我們的讚嘆。我們不確定這些工作的意義,或許有機會為一些臺灣的過去找到一些未來,或許,只會是一場玻璃的夢境,夢見臺灣這個誕生地。
序 編輯室報告
透明的起源
當玻璃杯不小心從桌面掉落的時候,我們大概會輕呼一聲,隨即安慰自己:「沒關係,再買一個。」這樣的安慰有其道理,因為一般的玻璃杯很便宜,不到二十元就可以買到一個中國大陸製的簡單水杯。
不過,如果我們稍微試著心痛一點,稍微不要從價格的角度來思考、試著從玻璃碎片滿地可能割到腳的擔憂中跳開,想像一下:如果這是玻璃的最後生命,它眼前閃過的一生,應該會是怎樣的畫面?
他會不會想起玻璃一族誕生的時刻:閃電意外落在利比亞沙漠上,雷擊的高溫造成矽沙熔解,玻璃因而首次出現?或者,他想...
目錄
編輯室報告
第一部 記憶,走過臺灣窯口玻璃百年
第一章 過去的痕跡
火燒出來的工廠——邱文虎
從老物件看過去的生活樣貌
第二章 職人的記憶——窯口玻璃
模具師——陳錦輝
那些來自世界的經典杯
司爐人——曾通農
圖解窯爐
模具口吹師——王春輝、徐文光、許明安
當設計遇上製技
第二部 活著的樣貌——創新、活用與保存
三點水
林靖蓉
紅琉璃
厝內
樂玻璃
附錄一、寫在這本書以前——詮釋與文獻
附錄二、這裏只是起點——參觀與體驗
附錄三、在臺灣,製作玻璃——工廠名冊
編輯室報告
第一部 記憶,走過臺灣窯口玻璃百年
第一章 過去的痕跡
火燒出來的工廠——邱文虎
從老物件看過去的生活樣貌
第二章 職人的記憶——窯口玻璃
模具師——陳錦輝
那些來自世界的經典杯
司爐人——曾通農
圖解窯爐
模具口吹師——王春輝、徐文光、許明安
當設計遇上製技
第二部 活著的樣貌——創新、活用與保存
三點水
林靖蓉
紅琉璃
厝內
樂玻璃
附錄一、寫在這本書以前——詮釋與文獻
附錄二、這裏只是起點——參觀與體驗
附錄三、在臺灣,製作玻璃——工廠名冊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