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非死不可?縱橫三國的一代虎將,亦不得不亡於詭譎的政治算計。
◎十九篇精采短篇,歷史與故事虛虛實實交互掩映間,搬演三國風流人物交互激盪的生命花火。
◎獨立說明篇章,剖析史事毫釐,深究隱匿線索,揭開一代虎將關羽橫屍法場的真相。
最凶險的敵人,是朋友!
一場失控的勝利,帶來新的困境。
劉備只能選擇除掉關羽……
關羽奇襲襄樊,圍曹仁、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天下震動,
然而沒幾個月,遭呂蒙偷襲,為徐晃大敗,前無進路後有追兵,逃奔麥城橫屍法場。
虎將搏命演出,最終僅換來一場騷動與一刻輝煌,為什麼? 誰才是出賣荊州的內賊?
劉備為何沒有出手相救?諸葛亮為何沒有意見?襄樊戰場發生了什麼偶然的意外?
疑雲重重的一場戰役背後,政治算計、情感糾葛、官場文化、文人心機、武人心態,交織出一場詭譎的生存遊戲。為了掙脫困境,親者亦死敵,死敵亦盟友,
關羽的勝敗生死,猶如一卷怒濤般的亂世縮影……。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3783.pdf
作者簡介:
雁默
decdive@gmail.com
歡迎來信交流
章節試閱
二、單刀會——魯肅
建安二十年,荊州益陽
吳蜀兩軍對峙,在雙方相距奔馬百步的中線,吳帥魯肅與蜀將關羽展開荊州歸屬的談判,兩個指揮官相約只帶著數名侍衛與幕僚,單刀與會。
土地,有德者居之,哪能說一定是誰的?
關羽方面一名軍官在雙方激辯中,突發此語。
原本主帥魯肅和關羽,只是默默注視雙方幕僚你一言我一語地爭論,此言一出,卻見魯肅倏地拔出單刀:「說得什麼話!?」他聲色俱厲地怒斥那名軍官,頓時雙方都安靜下來。魯肅平時沉穩而溫和,治軍雖嚴而待人以寬,文武部屬甚少見他發怒,而關羽以及其幕僚,即便在兩方常常為軍事邊界的衝突而鬧得不愉快時,向來也只見溫言相待的魯肅,未曾見過他一絲怒容,更別說此刻的高聲長嘯,拔刀而起了。因而吳蜀兩方文武隨從,同時都為魯肅罕見的氣勢所震懾。
發言者看來是一名中階軍官,第一次在這種場合見識敵方主帥猛虎般的威怒,雖一人,僅一刻,攝人程度竟如千軍萬馬,不免心下稍畏,但仍努力保持鎮定。
關羽見此變故,愣了一會兒,隨即回神,他身為主帥不能保持沉默,便也抽出單刀,厲聲呵叱該軍官:「國之大事,你懂什麼,退下!」關羽雖高聲厲喝,卻以眼神示意軍官離開會場,魯肅見狀,便知關羽心口不一,幕僚敢在這麼敏感的場合驟發此論,自是早有安排,以中階軍官表明蜀營的真實立場,測試吳方的底線,高層則保持表面的盟好姿態,不說死,留些退路。
孫權與劉備結盟挺過赤壁戰後,至今已七年,兩方從友好到兵戎相見,為得是劉備曾嚴詞拒絕孫權的邀請,聯軍侵蜀,然而孫權才打消念頭沒多久,劉備就率軍獨自入蜀,並取得了益州。遭盟友欺騙,孫權怒不可抑,以諸葛瑾為使者,至成都要求劉備歸還荊州,卻碰了個軟釘子,劉備聲稱,等蜀方取得涼州後,便會奉還荊州。上一次當,還能怪騙子無良,再上當就只能怪自己愚蠢了,狡詐的老賊還想騙!見劉備耍賴,孫權立刻展開索討荊州的實際行動,直接派遣官吏至荊州三個郡走馬上任。
不出所料,東吳派遣的官吏,一一都被鎮守荊州的關羽趕回江東,硬是不還。於是孫權便不客氣了,派大將呂蒙揮兵入荊,硬碰硬,乾脆以武力強占了三郡。既然劃下道兒,吳蜀兩方當下便是決裂了,劉備立刻要求關羽率兵搶回三郡,而魯肅的任務,便是率領上萬大軍在益陽阻擋關羽的攻勢。
吳蜀的同盟與決裂,魯肅是最關鍵的人物。協助孫權擺平國內一片降曹聲浪,採取抗曹政策的是他,策劃與劉備聯手擊曹於赤壁的也是他,主張借荊州給劉備的還是他,三國鼎立,可說是魯肅一手擘畫的局面。雖然時局不斷變化,國與國的同盟不可能永遠保持友好如初,但兩小國共同抵禦大國在方向上的正確性不會改變。這簡單的道理,凡人也能明白,但魯肅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不但能認清東吳不可能獨立抗曹的現實,還能將之化為信念,不為任何政治變數所動搖。
連劉抗曹的第一個變數,是江東大族的政治勢力是否會政變,向曹操奉上孫權項上人頭,以換取身家性命。所以魯肅勸孫權急召周瑜率兵前來護駕,確保降曹勢力不敢輕舉妄動,因而安然度過第一關。
第二個變數,是兩造是否真能攜手成功抵禦曹操的進逼。因周瑜善戰,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擊退強敵於前,而因劉備弱小,只能為共同目標拼命奪取南荊州於後,才在驚濤駭浪的赤壁度過了第二關。
第三個變數,是赤壁戰後,最大功臣周瑜對劉備陣營的敵視。雖然周瑜是魯肅生命中的貴人,兩人對世局的看法也雷同,相互賞識,情同手足,但魯肅與周瑜在處理劉備問題上,卻是兩異,周瑜主張趁機消滅劉備,魯肅則不改連劉抗曹的路線。其實,劉備的不可信任,眾所皆知,魯肅並非押寶在劉備的忠誠上,只是他比周瑜更為認清東吳與曹魏實力的落差。周瑜充滿自信,認為東吳可獨立抗魏,無須他人牽制曹操,更何況,別說合作,劉備扯後腿的可能性還更大。以當時的態勢,兩種看法誰也說不準哪一方較為正確,所以劉備開口借荊州,等於給了孫權一個大難題。然而躊躇間,周瑜卻死了,難題也解了,孫權決定走魯肅建議的路線試試看,聯盟才算度過第三關。
聯盟未滿三年,孫劉關係面臨第四個變數,建安十六年,曹操欲西向取漢中,益州牧劉璋聽從了幕僚的建議,迎劉備入蜀,聯軍抗曹。劉備在欺瞞東吳的狀況下,率軍入益州,獨自展開陰謀侵蜀行動。
放下孫權寫來的信,魯肅支手撐額,閉目長考,他能理解孫權的震怒,遭盟友背叛,傷害比遭敵人攻擊還大得多。年輕的孫權立刻就想出兵奪回荊州,討回公道,並要求魯肅表態。魯肅無意改變初衷,打破目前的結盟狀態。一則劉備入蜀成敗未知,結果不見得對東吳不利,二則針對東邊的孫吳,荊州留守早已佈置成備戰態勢,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尚在,十分難對付,馬上決裂的成本太高。
魯肅回信,將大勢一一向孫權分析,並確立了吳方的政治回應,先結束聯姻,以示不滿,然後靜觀其變。東吳可趁曹操主力西向取蜀之際,繼續北伐步調,而魯肅自己,自然承擔起吳蜀邊防重責,監視荊州動態。君臣二人並決定,日後劉備若僥倖獲勝,拿下益州之日,便是東吳索討荊州之日。
劉備得以率軍入蜀的主因,是因為曹操開始對益州北部的漢中採取軍事行動。漢中為張魯所據,長期與益州牧劉璋交戰,曹軍西向,使得劉璋決定引劉備為援,屯兵於葭萌,緊盯漢中局勢。然而無論張魯是降是戰,劉備都無意與曹軍交鋒,他的目標是趕走劉璋,那個當年他向孫權聲稱,要堅決守護的人。曹操的西向不但改變了益州的命運,也間接重創了孫劉聯盟。
東吳兵鋒維持在北向,而未對劉備入蜀採取過激的行動,事後證明是正確的,因為隔年,曹操便欲再度大舉南征東吳,孫權無暇處理劉備問題,只能嚴整以待曹操大軍。另一方面,劉備利用了曹軍擊吳的訊息,藉口要回荊州協助盟友孫權,要求劉璋資助軍隊與糧食,但劉璋無法滿足劉備的獅子大開口,只答應供給一半,劉備便以此為由翻臉,正式發動侵蜀戰爭。
時局變幻莫測,建安十七年,曹操號稱步騎四十萬,大舉征吳,孫權以七萬部隊回應,規模雖大,雙方卻僅對峙一個多月,曹軍便撤,雷聲大雨點小。相對於此,益州戰況激烈,劉璋軍或敗或叛或降,兵敗如山倒,劉備軍勢如破竹,兵圍雒城。
建安十八年,鳳雛龐統戰死在圍城戰中,但終於攻陷雒城,劉備進一步兵圍成都,距離勝利只剩臨門一腳,諸葛亮,張飛,趙雲受命溯江西上支援,關羽則留守荊州。
建安十八年,荊州陸口
收到消息時,魯肅正策馬視察邊境軍務,他眉頭深鎖,目光轉向江陵,怔了半响。
孔明離開了。
益州情勢急轉直下,讓魯肅感到意外,而諸葛亮入蜀,荊州由關羽一人掌握,則令他憂慮。
堅定支持孫劉聯盟者,其實在兩方陣營並不多,劉備方面的要角是諸葛亮,也是幾年下來魯肅的主要對口。他們一東一西同是鴿派,賣力地維持著孫劉間的和睦,而時局的變化卻與他們的理念背道而馳,孫劉間的矛盾愈深,合作的空間便愈縮,最終使兩人深陷於夾縫之中。前年孫權聽魯肅建議,結束聯姻,派遣戰艦至荊州,將他嫁給劉備的妹妹接回江東,孫夫人性烈而強悍,擄了阿斗上船便走,所幸諸葛亮讓趙雲攔截,僅留下阿斗,放行吳艦,事情也船過水無痕。繼承人被綁架,此事可大可小,若由關羽處理,恐怕不會輕易甘休,後果不堪設想。
諸葛亮識大體,雖各為其主,卻是魯肅唯一能說得上話的對手,有他在,魯肅才不至於在堅持同盟的立場上孤軍奮戰。現下,值得憂慮的不只是鴿派的離去,還有以關羽留守而非諸葛亮留守這個事實。此舉意味著劉備送給孫權一個清楚的訊息,荊州已不再是同盟的象徵,也不是兩方的政治緩衝處,而是劉家後院,由「不識大體」的武人看管,莫要輕舉妄動。
同盟關係至此,等於敲了喪鐘。
若只是兩方撕破臉,戰場上決勝負,這簡單,不需要智計之士,但魯肅存在的目的,便是能為國家看得更遠,無論是戰是和,現下的決定必須顧慮到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後的未來。在魯肅的思維裡,荊州對東吳的重要性,遠低於聯盟的重要性,因為即便擁有荊州,也未必對北伐大業有更多的幫助,反而,東吳必須將有限的軍力調撥至更多的據點,這也是當初主張借荊州給劉備最主要的因素。
然而,這樣的看法在劉備取得益州之後,必須有所調整,因為跨有荊,益者,無論是向北逐鹿中原,或向東蠶食江表,都有益州作為退路,相對地,東吳卻沒有。既如此,荊州就成了東吳必爭之地,而且事不宜遲。有鑑於此,魯肅面臨的挑戰則是如何取得荊州,又能保持聯盟關係。
諸葛亮離開後,魯肅身處兩方陣營邊境,立即就感到氣氛的驟變,首當其衝的便是邊防守軍。兩邊的部隊因細故而起的衝突愈來愈多,邊境防衛趨於緊張,關羽那方時有責問的書信傳來,一而再,再而三,不斷考驗魯肅的耐性與政治智慧。面對荊州的新情勢,兩國間的衝突升高,即便他能以大局為重,讓步以消弭戰爭,但孫權可忍一步退,卻不能忍步步退,因為若退無可退時才予以還擊,結果只有更糟。
魯肅左想右想前想後想,無論怎麼想,答案都是「必須先拔除關羽這根釘。」
重點在於,用什麼方式對東吳衝擊最小。
退後是為了向前……。
飯吃了一半,魯肅腦中突然靈光一閃,停下筷子低喃了一句,便轉頭吩咐僕從:「明日去建業,準備一下。」
建安十八年,揚州建業
孫權低頭抱胸,來回踱步,時而抬頭並不耐地瞪著魯肅,因劉備拿下成都只是時間問題,眼睜睜看著叛徒得志,令他極為不快,連帶也對始終要求他按兵不動的魯肅心生不滿。
魯肅裝作沒看見,慢條斯理地向孫權解釋,若雙方現在翻臉,我方出兵強取荊州,結果只會迫使劉備分兵援助,一旦戰況膠著,最終是兩敗俱傷,讓曹操撿了便宜……
孫權低頭抱胸,來回踱步。
「關羽強橫善戰,若力敵,我方將付出太大代價,因而只能智取……」
魯肅繼續說明。
孫權低頭抱胸,來回踱步,還不時咬著手指甲。
「所謂智取,就是將關羽孤立……」
魯肅不疾不徐,繼續解釋。
孫權聽出了點意思,停下腳步,在魯肅面前站定。
魯肅將話打住,啜了口茶,清清喉嚨,孫權抖起腳來,喉間發出不明悶聲。
「結親。」(p211)
孫權在魯肅面前坐了下來,圓睜雙眼盯著魯肅的臉。一開始他還懷疑自己聽錯,然而魯肅不言不笑,容色淡然。
「和關羽結親。」
魯肅補了一句。
孫權眨了眨眼,半晌不說話。
孫權實際上為一國之君,政治聯姻只限於最信任的重臣將帥,或必須依賴的盟友,且當初將自己妹妹嫁給劉備,結果賠了夫人還遭欺,現下關羽擺明了是敵人丟到門口來對付自己的鷹犬,什麼道理再送塊肉去討好?
「孤立……。」
魯肅見孫權臉色陰晴不定,再暗示一句。
只見孫權臉色由紅轉白,嘴角微微上揚,圓眼逐漸瞇成了一條線。
「這下懂了……。」
魯肅暗暗鬆了口氣,向似笑非笑的孫權點了點頭。
孤立關羽最好的方式是籠絡,但劉關二人情同父子,休戚與共,連曹操都沒輒,因而若暗地裡收買他,只能是愚蠢,關羽永遠不可能為己所用。然而,高調而公開地籠絡,其效果便是離間,讓劉備對他的第一大將產生疑心。以孫權的身分開口,這門親事無論關羽接不接受,無形中其一介武人的身分也大幅提升,魯肅的目的,便是將關羽的地位提升到劉備不能不警覺的程度。一旦劉關之間產生裂縫,哪怕是多麼細微的縫,東吳都能不費一兵一卒,取得實質的好處。再者,對關羽採取這麼低的姿態,能令其鬆懈對己方的防備,將軍事重心轉回到北邊的曹營。若能慫恿關羽北伐,離開荊州,則是最好的結果。三者,關羽不是傻子,不可能接受孫權提親,他必須拒絕,而且必須高聲拒絕,以對遠方的劉備顯示忠誠,但如此一來,形同羞辱孫權,並激怒東吳朝野。舉國上下敵視關羽,有利於統一輿論,加強國內討回荊州的集體意志。
最終目標只有一個,奪回荊州。
想辦法容易,但說服孫權使用這個辦法卻難。向敵人示好,需要高度的自制與包容,尤其在劉備不但背盟,還讓關羽強硬對待東吳的狀況下,魯肅心知要孫權低聲下氣難度甚高,唯有以策略的角度才能說服這個年輕的君主。
退後是為了向前。
「痛快,」孫權大笑說,「痛快。」
方向既定,在陸口的魯肅,對邊境糾紛一律採取退讓的姿態,在建業的孫權,則派遣使者前往江陵,向關羽提親。而結果不出預料,使者遭關羽辱罵而還。孫權以子配關羽之女,東吳朝野已認為是一種屈就,結果對方不但拒絕,還羞辱我使,是可忍,孰不可忍,魯肅之計果然使得國內群情激憤。
這日,文臣武將齊聚,在孫權面前掀起了討伐關羽的聲浪。孫權在人前表現得憤怒不已,心中則暗喜得計,正待尋思下一步,這時卻收到魯肅自陸口傳來的情報。
劉璋出降,劉備已破成都。
孫權放下書信,轉頭望向諸葛瑾與呂蒙。
建安二十年,荊州益陽
支開了「失言」的軍官以後,關羽收刀拱手,請魯肅入座。魯肅見關羽緊繃著他那張棗紅色的臉,未再多言,便也退了一步,收刀入席,會場氣氛才緩和下來。
此前該軍官之所以會說那番話打斷魯肅發言,是因為魯肅所表述的東吳立場:
「當初,曹操大軍攻擊荊州,貴國劉主大敗而落魄南奔,窘迫的狀況可說已是朝不保夕,幸賴東吳伸出援手,在聯手擊退曹軍後,還將荊州出借,以協助盟友得以休養壯大。然而,如今貴國已取得沃野千里的益州,卻不願歸還荊州,我主願退而只求歸還荊州三郡,仍遭拒絕,有借無還,實在說不過去。貴我本同盟之國,攜手只為滅曹,現下鬧到兵戎相見,只怕樂了曹公而已。」
魯肅特別稱曹操為曹公,而不直稱其曹操或曹賊,是因關羽曾受曹操厚遇,是反曹陣營裡罕見與曹操有過君臣之情的人,而曹操在去年進爵為魏公。
關羽雖非文人,並出身寒微,但畢竟也歷經大風大浪,在這種場合也是特別小心用詞,他站在劉備的立場回應魯肅:
「赤壁戰時,我主無一日不身在行伍之間與士卒共飲食,與部隊在站在最前線,就寢時連鞋也不脫,隨時準備應付敵人夜襲。此役我等在荊州也是獨力與曹軍周旋,夙夜匪懈,取勝絕非僥倖,難道只是徒勞一場?我等費盡心力,犧牲士卒,怎能一塊土地也沒有?」
這番說詞該怎麼回應,魯肅早有腹案:
「當年在當陽長阪與劉主一起出入營陳,貴營的總兵員數目,不滿兩千,面對排山倒海的曹軍,拿不出一點辦法,唯有往更遠的地方流竄一途。我主不忍劉主一世之英,卻無寸土容身之所,始終寄人籬下,因而雖贏得半壁荊州,寧可虧待用性命掙來土地的將士,將荊州借與劉主發展。如今貴國既得益州,又要荊州,販夫走卒都不好意思這麼幹,劉主氣量宏遠,如此實為下策。古言貪而棄義,必為禍階,我倆肩負荷國之重任,必須明理以輔佐主上,況且以弱擊強,師出之名又不正,一旦戰事拖延,對貴國百害而無一利。」
關羽欲言又止,沉默了起來。
事實上,關羽和魯肅心裡都清楚,今日能有這半面荊州,是因為當年周瑜擋住了曹軍主力,劉備方面才得以趁亂攻下了荊南四個郡。若非周瑜,劉備一點點兵力無濟於事,終歸要灰飛煙滅於曹操南征大軍的鐵蹄下。簡單地說,對東吳而言,劉備只是助攻而已。但對關羽而言,此役之功主要在東吳是事實,但他是武人,武人的觀念是,以自己力量掙來的地盤,當然就是他的,就這麼簡單,不可能接受政治性的權宜看法。因而,關羽辯解得很技巧,明明我們也流血流汗,「怎能一塊土都沒分到呢?」而不是說「荊州都是我們打下來的」。魯肅的答辯則是技巧性迴避荊南四郡的問題,而是將問題追本溯源,「你們當時都要被滅了,若不是我們出手相助,今天哪有你們在這裡鬧事的份兒?」。
關羽在這個問題上比較吃虧是肯定的,因為若不是他面前的魯肅力爭,孫權根本不可能違逆眾意,將荊州借給劉備。而劉備以下所有人,能有個著力之處奮力上跳,其實都拜魯肅之賜,而欠他這個大人情。兩造於會中雖不乏外交辭令,但在關鍵處魯肅能夠直言不諱,便是有此背景之故。再者,對手關羽是武人,面對武人,有話直說反而更好溝通。
魯肅溫言向關羽說,你我身負兩國國運的重任,現下曹公動向未明,我們於此決戰,真的是劉主所樂見的嗎?
關羽別過頭去,並未回應。其實此次兩方兵戎相見,都意在宣示武力,而非真要拼搏出一個荊州歸屬,魯肅此問,便是想從關羽的反應中確認這點,而答案看來正是如此。劉備才拿下益州,人心浮動,百廢待舉,根本不是與東吳攤牌的好時機。
雙方立場已表達清楚,魯肅正要提議散會,彼此按兵不動,並嚴正約束部屬。
「敢問閣下,孫主向關某提親,是何用意?」
關羽冷不防向魯肅提問,眼中滿是敵意。
魯肅並未料到關羽會在這種場合丟出這個問題,心裡打了個突,抬起頭來和關羽四目相交。
「善意。」
魯肅留下兩個字與一抹淡然的笑意,向關羽行了告別禮,率領隨從步出會場。
和親的目的對他而言,確實是為了吳、蜀兩國的關係,只是對關羽而言並非如此罷了。
以上內容節錄自《芳蘭生門:關羽非死不可》雁默◎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3783.pdf
二、單刀會——魯肅
建安二十年,荊州益陽
吳蜀兩軍對峙,在雙方相距奔馬百步的中線,吳帥魯肅與蜀將關羽展開荊州歸屬的談判,兩個指揮官相約只帶著數名侍衛與幕僚,單刀與會。
土地,有德者居之,哪能說一定是誰的?
關羽方面一名軍官在雙方激辯中,突發此語。
原本主帥魯肅和關羽,只是默默注視雙方幕僚你一言我一語地爭論,此言一出,卻見魯肅倏地拔出單刀:「說得什麼話!?」他聲色俱厲地怒斥那名軍官,頓時雙方都安靜下來。魯肅平時沉穩而溫和,治軍雖嚴而待人以寬,文武部屬甚少見他發怒,而關羽以及其幕僚,即便在兩方常常為...
作者序
原本我只想找一個問題的答案,「劉備為什麼沒救關羽?」叵料,這問題的背後,是數不清的其他問題。
在我們想追究一段往事的時候發現,原來正史能提供的情報這麼少,愈簡單的問題,往往愈難以找到答案。關羽北圍襄樊這件事,歷來論者頗多,然而總是圍繞在關羽失荊州之責,大家很勤於八卦關羽的毛病,這種七嘴八舌無助於我想知道的答案:劉備為什麼沒救關羽?
本書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故事,二是說明。我想講一個完整的故事,闡述關羽圍襄樊這個歷史事件,將來龍去脈做一個整理與澄清。故事的部分專心講故事,說明的部分則解釋為什麼故事是這種模樣。我找到了自認為合理的答案,也總算決定了怎麼述說自己的看法,由於許多的觀點與他人不同,所以我有義務在前言裡說明本書的意圖與結構。
芳蘭生門,出自於劉備之口,他要殺張裕時,就是如此回應諸葛亮的勸諫。意思是說,美麗高雅的蘭草生長在門口,雖然可惜,但不能不鋤掉。
這便是我找到的答案,也是本書的主題。
講完整的歷史故事有一個風險,便是不能不虛構一些細節,甚至為了故事需要而搬動一些史實發生的時間。例如〈城火〉一節,江陵城的大火與許都城的大火並非發生在同一天,也沒有證據顯示江陵城火是吳國的細作幹的。之所以這麼寫,是為了強調江陵與許都的聯繫,以及吳國念茲在茲要除掉關羽奪回荊州,這兩個重點對整個北伐襄樊事件的影響。也就是說,虛構的情節是為了突出幾個觀點,而這些重要觀點都在第二部分的說明裡闡述。
第二部分的說明,分為三區,第一區「疑雲 觀點」主要是分析史實。第二區「時代 背景」主要是簡介時代背景。第三區「枝葉 細節」則是說明故事裡哪部分細節是虛構,細節的來源又是什麼。
對我而言,看歷史,追究某事件的緣由,最重要的是對時代背景的基本認識,以及想方設法模擬古人的處境看問題。人的處境與他身處的環境有關,與他的性格有關,與經歷際遇有關,而事件的發生,又是不同人物間錯綜複雜的關係與立場所導致。與事件相關的人,都是根據自己的利益,價值觀,情感,慾望,做出決定而展開行動。一環扣一環,加上有時還會發生意外,使得整件事走樣,脫軌,所以無論是局中人還是局外人,誰也無法準確預測最終的結果。我們都是已得知結果,卻搞不清過程的歷史讀者,而講歷史故事的人,最輕鬆的說史方式就是成敗論英雄。要找成功與失敗的理由,比找真相容易多了,這裡八卦一下,那裡打點嘴砲,反正都是塵封往事,反正都是作古之人。
我自找麻煩,挑難的做,為的只是想重建一個相對真實的歷史。
一個有虛構成分的故事,也可以很真實嗎?當然可以。任何人如果史書、史論讀得多了,就會發現所謂歷史,正是虛有實,實中有虛的典型範例。歷史是建立在情感上的作文,善意是情感,惡意也是情感,情感決定了作者敘史的方式,也決定了讀者看故事的角度,專講昨日之事的新聞都虛實難辨,何況千百年前的往事?
關於本書的故事形式,我的創作原意並非要寫一本小說,而只是加了一點小說的元素。中國的正史,大部分是紀傳體,簡略地敘述那些古代名流的一生,優點是較能完整了解某一個人,缺點是難以拼湊一個完整的事件。對於寫故事的人而言,正史就是不完整的故事,所以我嘗試在這本書裡用紀傳體的形式「紀事本末」,只取人物傳記裡與事件相關的部分,建立整個故事。以每個角色各自的立場或觀點,鋪陳出劉備、關羽、孫權等關鍵人物的處境與心境,在此背景下,他們的意念與決定又對奇襲襄樊事件造成了哪些影響,從而得出最有可能的答案。
有沒有人這麼做我不知道,但我就這麼幹了。
好不好,就由讀者決定吧。
原本我只想找一個問題的答案,「劉備為什麼沒救關羽?」叵料,這問題的背後,是數不清的其他問題。
在我們想追究一段往事的時候發現,原來正史能提供的情報這麼少,愈簡單的問題,往往愈難以找到答案。關羽北圍襄樊這件事,歷來論者頗多,然而總是圍繞在關羽失荊州之責,大家很勤於八卦關羽的毛病,這種七嘴八舌無助於我想知道的答案:劉備為什麼沒救關羽?
本書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故事,二是說明。我想講一個完整的故事,闡述關羽圍襄樊這個歷史事件,將來龍去脈做一個整理與澄清。故事的部分專心講故事,說明的部分則解釋為什麼故事...
目錄
前言
故事
一、空盒——楔子
二、單刀會——魯肅
三、分荊州——諸葛瑾
四、荔枝宴——黃權
五、平夷茶——法正
六、濡須休兵——呂蒙
七、輓歌——潘濬
八、城火——糜芳
九、驢鳴馬不鳴——馬超
十、星孛於東——周羣
十一、西極馬——金禕
十二、空營計——趙雲
十三、節鉞——關羽
十四、水淹七軍——八月
十五、圍——九月
十六、芳蘭生門——成都
十七、鼎折足——樊城
十八、風動帷——江陵
十九、道路之人——尾聲
疑雲 觀點
一、「借荊州那筆爛帳」
二、「聯姻的居心與效果」
三、「荊州是雞肋」
四、「劉備的眼中的局面」
五、「新戰略與過時的隆中對」
六、「荊州王的誕生」
七、「三國不只三種立場」
八、「諸葛亮的困境」
九、「奇襲,偶然與三個意外」
十、「荊州的空虛與內潰」
時代 背景
一、文與武
二、荊州學風與衰世學人
三、江東政權與其文化程度
四、術數與巴蜀的隱者
五、氐羌之境
枝葉 細節
一、荀彧之死
二、魯肅與他的喪禮
三、蜀中風土
四、世說新語的梗
五、一點考論
前言
故事
一、空盒——楔子
二、單刀會——魯肅
三、分荊州——諸葛瑾
四、荔枝宴——黃權
五、平夷茶——法正
六、濡須休兵——呂蒙
七、輓歌——潘濬
八、城火——糜芳
九、驢鳴馬不鳴——馬超
十、星孛於東——周羣
十一、西極馬——金禕
十二、空營計——趙雲
十三、節鉞——關羽
十四、水淹七軍——八月
十五、圍——九月
十六、芳蘭生門——成都
十七、鼎折足——樊城
十八、風動帷——江陵
十九、道路之人——尾聲
疑雲 觀點
一、「借荊州那筆爛帳」
二、「聯姻的...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