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牌局。每個人手上都有一副牌,牌的大小與好壞未必人人相同,
但是成功的機會卻完全相同,都是要「自己」去安排。世事如棋局,人生就是一場牌局,每個人都是玩牌的人,自己玩,也被別人玩。玩弄我們的人可能是命運、上帝,或是社會的力量。不到最後不知輸贏,端看手上拿到什麼牌。運氣好拿到一手好牌,擁有財富名聲,看似人生勝利組,卻不見得是贏家;即使一手壞牌,好似滿盤皆輸的魯蛇,也有反敗為勝的機會。好牌壞牌天生,未必決定最終命運,所以要讓自己腦筋清楚,把人生這副牌打得精采!
傅佩榮教授融會貫通中西哲學家的智慧結晶,加上自身的體悟,寫成這本啟發思考、激勵生命的書,告訴我們:一個人若是真正認識自己,進而自我充實,不斷超越自己,他手上的王牌自然越來越多,得勝的機率隨之提高。就算不談膚淺的人間競爭,也會感受自我實現的無比喜悅。
人類世界比萬花筒還要繁複多變,窮達順逆難以預料,恩怨離合更是無常。如果人生需要王牌,每個人都可以當下自求,培養高深的知識,發揮真摯的情感,確立凝鍊的意志,然後未來的旅程必將踏實而愉快。
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於一開始就握有一副好牌,而是把一副壞牌打得可圈可點。
本書特色:
★傅佩榮教授經典勵志文集新版重出。
★用一針見血、淺白易懂的文字,讓對人生迷茫、不知所措的人,有不同的啟發與思考。
作者簡介:
傅佩榮
上海市人,台大哲學研究所畢業,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台大哲學系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現任台大哲學系教授。
在台大開設「哲學與人生」課程,座無虛席,受教者上萬人;另外,多次應邀前往馬來西亞、韓國、美國、新加坡等地的華人社團作傳統文化講座,亦在大陸多家電視台主講國學。曾獲國家文藝獎、中正文化獎、教育部教學特優獎,及大學生社團推薦最優通識課程、新浪、搜狐二〇〇七年度傑出文化人物、《民生報》評選校園熱門教授等獎項。
傅佩榮潛心研究國學,專心注解,並重新解讀《論語》、《孟子》、《易經》等傳統經典。他不但長年致力於國學的普及與推廣,更兼具中西文化之深厚學養,集四十年潛心治學心得,以哲學建構和邏輯分析的視角,搭建起東西方思想的橋樑,堪稱中西文化的擺渡者。
已出版作品有《不同季節的讀書方法》、《傅佩榮與青少年讀易經》、《原來老子這樣說》、《原來孔子這樣說》、《原來莊子這樣說》、《原來孟子這樣說》、《論語的人文之美》[第一部]、論語的生命解惑(論語的人文之美第二部)、《人生困惑問莊子》[第一部] 、《人生困惑問莊子》[第二部]、《荒謬之外──卡謬思想研究》、《會思想的蘆葦》等書。
章節試閱
最後一張王牌
人生的最後一張王牌是什麼?
人生,以淺顯的比喻來說,像旅行一樣,也像夢一樣。今天我們要用的比喻是:人生像牌局一樣。在玩牌的時候,我們每一個人手上都有一副牌,我們是玩牌的人,但是我們自己本身也是一副牌,也在被別人玩。這時,玩牌的人可能是命運,可能是上帝,也可能是整個社會裡面一種無形的力量。所以我們既有一副牌,本身又是牌,那麼我們要如何設法協調兩者,讓自己能夠比較主動的、清醒的,把人生這副牌打得精彩。
我在《成功人生》這本書裡面,曾經寫過:「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於一開始就握有一副好牌;真正成功的人生是把一副壞牌打得可圈可點。」事實上,沒有一個人的牌是全部好的,或是全部壞的。在這裡,我們到底要如何掌握玩牌的關鍵?我們要進一步分析一下。
我有多少東西?我是什麼樣的人?「有」與「是」,兩者不同。我所「有」的,並不代表我所「是」的;我所「是」的,也不一定就是我所「有」的。這兩個觀念,要怎樣分辨本末輕重?「我是」要重於、要勝過「我有」。你可以有許多東西,但是未必知道自己是誰。我想這是一種很大的痛苦。
我對人生厭煩嗎?
現在我們要分由四個角度來解釋。首先我們要問:我對人生厭煩嗎?如果厭煩的話,就可以繼續問第二個問題:我究竟在那裡?然後,第三個問題:我是誰?以及最後一個問題:我要去那裡?這四個問題是我們要陸續加以說明的。
為什麼有些時候我們會對人生厭煩呢?從小開始我們就提出許多問題,這些問題有一個大概的順序,用英文來說的話,比較簡單、清楚。第一個是「What」,到底人生是什麼?我們發現有許多經驗、許多事實存在,這些經驗與事實,是你去認識就會發現,它不是會改變的。
譬如人類出現了多少年,目前地球上的情況如何,天安門事件發生了。這些都是事實,就是「What」,什麼事情發生了。其次,你可以問「how」,它怎麼發生的?問到「how」的時候,就是要問到因果條件。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前因後果,我們在生命的過程裡,不會只滿足於知道發生什麼事,我們還希望知道如何發生的。但是這樣還不夠,還要到第三步,要去問「Why」,為什麼?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而沒有發生別的事?為什麼事情是這樣子,而不是那樣子?但是,到了第三個問題還不夠。我們把這些問題掌握住之後,就要問一個根本的問題,「For what」,為了什麼?為了什麼要比為什麼更重要。因為那個問題直接關係到人生意義的問題。你即使了解這個世界是為什麼,你還是要問,我的生命是為了什麼。我這樣做是為了什麼。所以從What到hoW,再到Why,最後到For what,這些問題很少有人可以系統的加以回答的。
因此,有的時候我們對人生就會感到厭煩。為什麼厭煩?因為明明有許多事情是我不了解,是我不能解釋的,但是我又必須活下去。活下去,卻帶著許多迷迷茫茫的問題與困惑,對一個人來說,是很大的壓力。久而久之,你就設法把它遺忘掉,或是故意不看它。但這種做法會讓自己忽略內心裡的疑問,而覺得對自己不夠滿意。
無根的族羣
現在要簡單說明,人的生命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並且,現代人的這種情況特別明顯,我們要指出下列三點觀察。第一,現代人是無根的族羣。人類是一個羣體、一個族羣,人類這個羣體為什麼沒有根呢?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看。第一方面,人類的根,從發生方面來看,是整個大自然的世界。大自然最主要的特色是充滿生命循環的韻律,如春、夏、秋、冬不斷運行,「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這說明了人要永遠抱著希望。「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這些是在我們觀察大自然的時候所發現的。
人類的生命來自大自然,與其他萬物是一樣的。如果與大自然密切結合在一起的話,我們的生命問題至少減少一半以上。「翡翠森林」這部電影描寫在澳洲的印地安人如何與整個大自然的韻律結合在一起,以致於一個白人小孩寧可成為一個土人,也不願成為一個現代文明社會中的人。
因為現代文明社會的人,離開了大自然的根,把生命只當做一去不復返的過程,以致於要即時行樂,把生命當做一種任意揮霍的資產,一過去就沒有了。而大自然的生命是永遠循環的,生老病死,還會再生。所以古代許多民族都有一種月亮神話。看到月亮慢慢消失了,大家都很害怕;尤其到了月蝕的時候,人們更是覺得驚慌,但是他們都知道,月亮慢慢消失,還會再恢復,所以月圓、月缺,就慢慢形成月亮神話。
現代人與大自然產生隔閡了,這種隔閡到了今天情況相當嚴重,以致於保護生態環境,成為普遍的共識。第二方面,人類的根,從他生長過程來看,是家庭。家庭是一個人生命的根,是因為它兼顧到人類的生理、心理、倫理這三個方面。
人的生命要比所有的生物更為脆弱,所以我們有最長的「幼兒依賴期」。也就是說,人類的幼兒依賴父母的程度,超過其他一切生物。這種生理上的依賴,造成心理上互相肯定的需要。我們看到有些人,因為沒有人關懷而寧可不要活了,原因就在這裡。心理上的互相肯定與互相關懷,進而造成倫理上,就是父母與子女之間、兄弟姊妹之間,道德關係的定位。從這裡再推到朋友,到君臣,到整個天下人與人之間所有的關係。
所以家庭是一個人生命的根。一個人如果家庭情況不理想的話,也往往會覺得像浮萍一樣,這一點在今天這個社會裡面特別明顯。然而現代人對家庭的觀念已經大幅度的改變了,而家庭的形態呢?也變成非常複雜、非常難以了解了。所以我們說現代人是個無根的族羣,這是說得通的。
人我的隔閡
第二步,我們看到「人我的隔閡」。如果以人類整體來看的時候,它缺乏根,那麼下一步呢?我們至少還是人類,屬於同一類。我們不會說,我跟貓狗或其他動物屬於同一類。我們覺得我們是同一類,應該「相看兩不厭」。事實上卻都是隔閡甚深。這個隔閡來自下面兩點簡單的理由:第一就是「無人」;我沒有看到人,我看到的是一個部分的人,我看不到全部、整體的人。舉例來說,我們在社會上接觸到的人,見面先交換一張名片,名片上面一定寫著你的頭銜,你的頭銜(Title)就代表你的功能與你的作用。
我們常問一個人,他有什麼用?有時候互相責怪的時候也說:你怎麼不能像別人那麼有用?這就是以用處來取代一個人的全部,以功能來代替意義的話,就看不到完整的人了。因為任何的「用處」,一定要放在固定的因果條件與環境裡面才能發揮。所以,一個人離開社會的話,他的用處通通落空,那麼他還是人嗎?他還有人的尊嚴嗎?這是我們要去反省的。
一個現代化的社會走向分工合作,其實是分而不合,使得每一個人在每天上班的過程裡,只知道自己是一個作用,一個功能,可以像機器裡面的一個零件一樣,發揮某種特定角色的作用。離開那部機器的話,我就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麼用了。我現在想到的是,離開大學的話,我有什麼用?我除了會教書以外,還有什麼用?有時候會忽然覺得不安。平常我們以為軍公教人員很有保障,有著鐵飯碗。可是忽然一想,任何事情都是沒有保障的,人活在世界上,連生命本身都是沒有保障的。所以,假如有某一種固定的職業,或某一種保險,就讓你覺得很有保障的話,那是一種假相。那是相對的保障,而不是絕對的。絕對的保障不能訴諸於外在的東西。
第二方面,我們發現,我們與別人之間的關係是「無情」。為什麼沒有感情呢?因為我必須認識很多人,我在一年裡面認識的新朋友,超過古人一生認識的朋友。我的感情怎麼夠用?只好把它打薄一點,打薄一點就可以分散得周延一點,使它的廣延性高一點。於是我見了每一個人都客客氣氣,卻很少能夠談心。
再舉現代人最喜歡看的電視為例。我最不欣賞的是,電視一方面說每個人都有知的權利,然後把全世界的災難都告訴你,讓你每天看天安門事件,一個月下來之後大家都麻木了。開始看的時候,你覺得非常憤怒,非常同情,但是你也像大家一樣,覺得無力感。再繼續看下去,就覺得無奈,覺得命運在捉弄人。久而久之,再看的話,就感覺無聊了。
當然,這一段話會讓人覺得很殘忍。但是坦白說,看到最後有時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因為電視可以演出虛構的戲劇,同樣的這個畫面,也可以出現許多真人真事的鏡頭。有時候你弄糊塗了,不知那是真實的事情,還是虛構的情節。真實與戲劇混在一起,最後是我們的情感世界,受到一再的刺激和考驗,也變得麻木了,很難對別人產生真正的感情。
我們看到飛機失事的時候,鏡頭照到現場,死難的人已經不知道在那裡了。我們可曾想像,如果我是那飛機上的一個乘客,我在飛機出事的那一剎那,有什麼樣的震撼與恐懼?你想到一點點的話,就會覺得無比同情。
同樣的,像天安門事件發生時,我們坐在家裡吹冷氣,舒服的看各種相關影片的時候,會覺得他們好可憐。我們如果在現場的話,會有什麼感受?那種感受才是我們真正應該有的感受。
我們透過大眾傳播媒體得到全世界的各種消息,久而久之,我們自已也無法回應了,無法像一個人一樣回應它們了。於是,在路上看到發生車禍,我們不知是真是假,以為這是每天都有,每天總會死傷幾十個人,就見怪不怪了。結果,我們對身邊的人,也缺乏同情心,就造成了人我之間的隔閡。你對別人如此,別人也同樣如此對待你。
為何逃避自我
再進一步來看,我們發現人會「逃避自我」。為什麼要逃避自我?前面談到人類整體失掉他的根源,大自然疏離了,家庭扭曲了;我們與別人之間的關係,也看不到完整的人,沒有完整情感的表現;然後再進一步,我們發現人類想要逃避自我了。我所有剩下的一切就是自己,那麼為什麼要逃避自我呢?因為這個自我給我兩種壓力,一是我必須做選擇,二是我必須負責任。
換句話說,我有自由,自由原是可貴的資產,多少人為了爭取自由而犧牲生命;但是不要忘記,當我們有了自由之後,往往會害怕自由,想要逃避自由。當代心理學家說得很清楚,一個人在這社會裡面,喜歡依附羣眾,依附某種主義,依附某種團體或某種學說,藉此來逃避自己選擇時的壓力。」我們逃避自已,主要是因為對自己的生命覺得厭煩、覺得焦慮。厭煩就是覺得自己再怎麼努力也是一樣,有時候我們會忽然發現,自己跟幾年前沒有差別。這種厭煩來自我們對生命裡面自己本身所要求的標準而言,沒有任何明
顯的進展時,就會覺得對自己不耐煩了。所以,我們需要定期的退出,離開原有的環境,重新去思考,去給自己定位。
同時我們對別人也會感到厭煩,覺得跟我在一起的人,只有三種可能:第一、比我差的。跟那些比我差的人在一起,久而久之,就會覺得索然無味,生命缺乏挑戰;第二、比我強的。跟那些比我強的人在一起,再怎麼努力也沒有用;第三、跟我一樣的。都跟我一樣,還有什麼意思呢?所以,就會覺得自己對自已厭煩,對別人也會有同樣的感覺。
第二方面,是所謂的焦慮。焦慮是存在主義的術語,意思是說我們活在世界上,一定要堅持某種立場,譬如我活在世界上,有做人的原則。堅持立場固然很好,但不要忘記,這立場要如何堅持?因為有許多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錯了。所以,一方面要堅持立場,另一方面又要保持開闊的心胸,隨時準備承認自己會錯。這樣你才能進步。
於是,一方面要堅持,一方面要妥協。兩者如何協調?在此產生了焦慮。我們每天都在焦慮之中生活,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政府,我們的社會都一樣,這四十年以來,我們堅持什麼?我們放棄什麼?我們在猶疑徬徨之中。時代在變,環境在變,一切都在變,人性有沒有變呢?人性是沒有變的。我有沒有變呢?自我也沒有變的。請問我們要怎樣在變與不變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呢?所以這種焦慮是一種存在上的焦慮,沒有人可以逃避。
我對人生覺得厭煩,以致於我可以採取一些策略,這個策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逃避,就是跟著流行走。大家怎麼做。我就怎麼做,避免去思考問題,英國哲學家彌爾(J. S. Mill)提過一個問題:「你願做一個痛苦的蘇格拉底,還是做一隻快樂的豬?」當然,我們不是說只有這兩個選擇。蘇格拉底喜歡思考,是個哲學家,他究竟痛苦嗎?許多人一定希望做一個「快樂的蘇格拉底」,有沒有可能?很難,但也有可能。但這往往是一廂情願。請問,自古以來,人類的世界上,有沒有過真正的快樂?這是很好的問題。如果有的話,宗教就不需要出現了。就因為沒有,所以需要宗教。就因為沒有,所以蘇格拉底的痛苦,可以使他變成一種喜悅,所以「西齊弗神話」裡的西齊弗雖然推石頭上山,卻可以把石頭看做自已願意接受的責任,所以我們應該想像他是快樂的。他本身是不是快樂呢?沒有人知道,知道也沒有用。因為重要的是,我們自己是不是快樂?
所以下面我們要進一步問三個問題:「我在那裡?」「我是誰?」以及「我要去那裡?」許多問題並沒有明確的答案,但是我們要有些思考的途徑及路線,這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問題的答案會隨著你生命的經驗及智慧的成長而展現新的面貌。所以太早給你一個固定答案,反而會壓制你自己各種機會。
最後一張王牌
人生的最後一張王牌是什麼?
人生,以淺顯的比喻來說,像旅行一樣,也像夢一樣。今天我們要用的比喻是:人生像牌局一樣。在玩牌的時候,我們每一個人手上都有一副牌,我們是玩牌的人,但是我們自己本身也是一副牌,也在被別人玩。這時,玩牌的人可能是命運,可能是上帝,也可能是整個社會裡面一種無形的力量。所以我們既有一副牌,本身又是牌,那麼我們要如何設法協調兩者,讓自己能夠比較主動的、清醒的,把人生這副牌打得精彩。
我在《成功人生》這本書裡面,曾經寫過:「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於一開始就握有一副好牌...
目錄
第一章:人生的悲劇與喜劇
生命的原始要求
從自我肯定到整體和諧
自我的能力和限制
和諧之內在困境
悲劇不可避免嗎
以希臘悲劇為典型
面對共同的命運
憐憫與恐懼
喜劇如何可能
快樂結局之幻滅
道家的秘訣
適性與逍遙
人生問題的定位
我能夠做什麼
我應該做什麼
我願意做什麼
對話
第二章:人生是荒謬的嗎
現代人的孤立處境
超越界的退隱
自然界的疏離
社會與他人的張力
存在主義的傷痛
從虛無到荒謬
西齊弗神話
反抗與自由
儒家的思考線索
從事實到價值
人性向善論
道德如何化解荒謬
洞察人性與超越荒謬
存在即是存在得更多
有多少力量即有多少愛
重新開展自我的向度
對話
第三章:尋找真正的信仰
信與不信之間
信仰混淆的時代
為什麼要有信仰
存在與價值之根基
誰的信仰是真的
獨特的辨認
全盤的付託
普遍的傳揚
認識宗教的究竟
教義、儀式、規範、合理表達
從行善到解脫
密契的合一經驗
感受與實踐
善處孤獨的個人
充滿辯證的歷程
走向終極的關懷
對話
第四章:最後一張王牌
我對人生厭煩嗎
無根的族羣
人我的隔閡
為何逃避自我
我在那裡
生存領域與物理空間
生活世界與心理空間
生命的中心與重心
我是誰
界限狀況的壓力
自由想像的方法
掌握一張王牌
我要去那裡
了解一切即寬容一切
接受命運與超越命運
誰的未來是夢呢
對話
第一章:人生的悲劇與喜劇
生命的原始要求
從自我肯定到整體和諧
自我的能力和限制
和諧之內在困境
悲劇不可避免嗎
以希臘悲劇為典型
面對共同的命運
憐憫與恐懼
喜劇如何可能
快樂結局之幻滅
道家的秘訣
適性與逍遙
人生問題的定位
我能夠做什麼
我應該做什麼
我願意做什麼
對話
第二章:人生是荒謬的嗎
現代人的孤立處境
超越界的退隱
自然界的疏離
社會與他人的張力
存在主義的傷痛
從虛無到荒謬
西齊弗神話
反抗與自由
儒家的思考線索
從事實到價值
人性向善論
道德如何化解荒謬
洞察人性與超越荒謬...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