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是一個非常好的民主政治實驗室及觀察場域,本書扣緊臺灣時事與全球脈動,兼具議題廣度與論述深度,拋棄傳統政治學冷僻生澀的理論,直接爬梳當代全球化趨勢下的主要政治現象與實務,並對照臺灣相關的政治發展。前半部分析權力運用及民主的特色與缺失、第三波民主化浪潮與茉莉花革命、公民投票、總統直選、憲政體制、媒體與政治親密的危險關係;後半部則在全球化的大架構下,分析人權演進與斬獲、國際政治與經貿的高度依存關係、區域整合與治理、環保生態與經濟發展的兩難困境、女性領導人崛起等重要議題。
讀者用心閱讀完後,也能變成政治學專家,成為紛亂時局中政治議題核心意義的掌握者,或至少,在當今公共事務皆泛政治化的趨勢中,不再是追隨者、承受者,而像顆大岩石般,是一個頂得住浪潮的堅定清醒者。
作者簡介:
藍玉春
現任: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學歷:法國巴黎第一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專長:國際關係理論、歐洲區域整合、法國文化、人權與女權
著作:《中國外交史:本質與事件、衝擊與回應》
章節試閱
第三節 權力的定義與來源
一、權力的多重定義
政治的關切焦點是權力,賴以運作的也是權力。但什麼是權力?就如同第一節所言,綜合當代許多政治學學者的意見,權力有著多重定義:
1.是一種做某件事或採取某個行動的能力;
2.是拒絕做某件事或採取某個行動的能力,而且不擔心後果;
3.是前述兩種能力的可能性,無外力可阻礙;
4.是影響力,使另一個行為者做原先他不想做的事、或不做原先他想做的事;
5.是可以獎賞或懲罰的強制支配力。不只是當代學者,戰國末期《韓非子》的「法、術、勢」及中世紀馬奇維利(Nicola Machiavelli)的《君王論》(The Prince),都在密授掌權者權力的運作與控制。
綜合言之,權力的行使是一組決定與被決定的動態關係。諸如:權力的行使者:誰在決定?誰被決定?權力內涵:決定什麼?權力來源:誰賦予行使者決定權?權力結果:決定者權責是否相符?
以臺灣而言,臺灣歷任政治掌權者的決定讓臺灣人民的集體生活如洗SPA般承受極致衝擊。諸如:
(一)兩岸統獨議題方面
從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對中共三不政策、戒急用忍、一邊一國,到開放三通、簽訂ECFA、江陳八會(2012年)。
(二)在憲政改革與參政權方面
臺灣主要政黨從1991年到2005年針對中華民國憲法做出7次重大修改,平均2年一次,憲改議題成為臺灣全民政治運動(美國憲法制訂225年來僅做過一次大幅增修、17次小幅修正)。2004年臺灣沸沸揚揚行使歷史性第一次公投,但投票率太低無效,選舉結果也僅是參考作用;1992年第二次修憲時,決定省長由人民直接選出,1997年第四次修憲決定精簡省級政府組織(凍省),省長恢復官派。民選省長僅舉行一次就廢止。
(三)在教育方面
從齊頭平等的大學聯招到教改多元入學(有推薦甄選、繁星計畫、個人申請等各項管道)。
(四)在環保方面
全面禁用塑膠袋政策已頒布10年,完全不符合民眾生活習慣,臺灣家家戶戶仍天天使用塑膠袋。
(五)在公共建設方面
各縣市政府花費巨額公帑興建各項重大公共建設與設施,也因大多不符合民眾需求而遭閒置(媒體諷為蚊子館)。根據工程會2011年的統計資料,全臺有高達163處的「蚊子館」被列管,拆或不拆都是問題。以上僅是舉幾個有代表性的例子,從中可以一窺權力之行使對人民公共生活之支配程度。
二、政治權力的來源
既然掌有政治權力者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民眾的集體生活內涵,那麼,這些掌權者的權力從何而來?這涉及政治學的另一重要核心概念:legitimacy。中文的相關翻譯包括:正當性、合法性、正統(法統),正好可以說明這個概念的細微差別。
這一組三合一的概念包涵歷史、道德、法律及政治文化意義,不一定相吻合,甚至常相抵觸,政權易受質疑與挑戰,如果能兼具二、三者,則政權相當穩固。
(一)正當性
施政或存在本身獲得社會大眾擁護、具道德高度。諸如:中國共產黨1949年建立政權當時普遍受到農民、勞工支持,但在1989年鎮壓學生使其政權的正當性遭遇挑戰;雖然中共政權乃內部菁英授受傳承,已經第五代接班,並非普遍選舉產生,但由於經濟改革開放有成,建立小康社會,頗受大多數農勞工、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甚至資本家的支持,故至2012年其政權仍具正當性。1961年美國中央情報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CIA)曾策動豬灣入侵(Bay of pigs invasion),以失敗告終,無法動搖古巴經由人民革命產生的卡斯楚(Fidel Castro)政權之正當性。2012年7月莫斯科女子龐克樂團Pussy Riot在救世主大教堂聖壇上高唱反普丁(Vladimir Putin)歌曲被逮捕受審。此事件顯示,三次當選俄羅斯總統的正當性與合法性賦予普丁政權龐大到近乎獨裁的權力。
(二)正統(法統)
為長期統治,依歷史、傳統衍生而來之統治權力。古時封建時期君權神授的觀念強調君王統治權具有至高無上、順天應人的神聖性,如明成祖朱棣靠「靖難之役」登上皇位違背倫理,為了鞏固皇位,大肆宣揚君權神授,將供奉真武大帝的武當山道場闢建皇室家廟。國民黨政權播遷來臺灣延續時,也運來故宮文物。故宮博物院典藏跨越7千年的中華歷史文化瑰寶,是最正統象徵。日本皇室萬世一系,可追溯到西元前660年,明仁天皇是大和王朝第125代。千百年來日本臣民視天皇為神之子,觀念牢不可破,即使二戰戰敗後,昭和天皇迫於麥克亞瑟(Douglas MacArthur)的壓力,向全國公開發表《人間宣言》,否定自己是人世間的神,但日本人集體仍視天皇為最高精神依歸,甘做其臣民。
(三)合法性
權位乃依據法律程序而產生,這也是當代民主的基本要求。南非少數白人殖民者以種族主義壓迫當地黑人居民3百多年,完全不合法,未曾獲多數黑人被統治者同意。南非白人政府所頒布的多項種族隔離法,雖然合法,卻不正當,1994年黑人終於獲得參政權並逐步終結白人政權。
李登輝於1996年經由臺灣人民直接選為總統,堪稱臺灣3百年、華人3千年來的歷史性時刻,也使得國民黨是外來政權、明示其政權的不正當性大幅減低。馬英九在政黨輪替後代表國民黨參選並且當選總統,自此,國民黨在臺灣行使政權的合法性不再受質疑。
俄羅斯總統普丁於2000年及2004年經全民直選當選總統,在社會及軍事情治單位有堅強實力,礙於憲法的連任限制,普丁於2008年轉任總理,2012年不再受憲法限制又參選總統並高票當選,完全合憲,首開民主國家特例。
古今中外也有一些企圖同時擁有政治權力正當性、正統、合法性的執政者。諸如:拿破崙(Napoleon)在法國大革命動盪時期民眾及菁英擁戴下成為第一執政(正當性),進一步舉行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公民投票而當選法蘭西皇帝(合法性),之後又娶奧匈帝國的公主,強化貴族地位(正統),三合一的權力來源使其政治能量達到頂峰,自歐陸恣意而為。
而中國女皇武則天的大周在史官筆下是「篡」李唐,不是「正統」政權。強烈主張臺灣獨立的陳水扁在2000年當選總統(合法性),旋即赴忠烈祠祭拜(正統),強調他是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忠烈祠供奉國民革命烈士暨陣亡將士,是中華民國最正當的圖騰。伊朗總統即使由人民選出(合法性),但仍須伊斯蘭長老領袖的支持(正當性)才能順利產生及就任。這與印尼總統在宣誓就職時,身後有伊斯蘭長老高舉《可蘭經》在其頭部上方,屬同樣的邏輯。
新加坡第一任總理和「建國之父」李光耀,任期從1959年持續到1990年,普受人民擁戴。李光耀卸任總理後,繼續擔任政府資政。直到2011年5月,李光耀自行宣布退出內閣,標誌著他逾半世紀家長式統治時代的終結。李光耀建國有功、治國有成。即使李光耀偶被批評為獨裁者、執政的人民行動黨被批評一黨獨大,但若將新加坡放大到更寬廣的歷史及社會脈絡來觀察,李光耀將新加坡由第三世界國家成功兌變成第一世界國家,其半個世紀的統治權力,既合法又正當。
另外,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許多封建王朝被自由主義及民族主義推翻,有些王朝企圖復辟,大多失敗,因為違逆歷史向前邁進的潮流。中華民國初年的紛亂政局就是失去正統帝制下的政治真空。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House of Romanov)、德意志哈布斯堡王朝(House of Habsburg)都復辟失敗。英國都鐸王朝(House of Tudor)之後短暫出現克倫威爾共和統治(1642年至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House of Stewart)復位後,溫莎王朝(House of Windsor)伊莉莎白女王(Elizabeth II)統治至今日二十一世紀,這個最古老的民主國家目前國內要求共和制度的聲浪很低。1995年時仍以英國女王為國家元首的澳洲,曾有高漲的共和體制要求,但公民投票結果仍保留英國女王在澳洲統治權的正統象徵。西班牙王室政權也與英國相同,阿爾豐索(Alfonso)王朝在1931年被推翻,經歷內戰(1931年至1947年)及佛朗哥軍事獨裁統治至1975年後,阿爾豐索王朝復辟,由胡安卡洛斯(Juan Carlos I)登基國王統治西班牙至2014年。另外,泰國王室也普受人民愛戴。
綜觀各國政權的鞏固或脆弱,正當性是政權得以存在並有效行使的第一因。當代德國哲學家哈伯瑪斯(Jurgen Habermas)曾提出「正當性危機」(Legitimation Crisis)現象,認為在資本主義發達的先進國家,人民期盼政府干預並成功創造民生樂利的環境,如果持續施政失敗,會銷磨掉其正當性,儘管是人民選出的政府,終將失去政權,政府更迭勢不可免。以當代價值而言,經過民主選舉獲得選民支持,各項政策仍須普遍獲得人民支持,不只是「民治」(by the people),還必須是「民享」(for the people),同時具備高度合法性及正當性,政權最穩固。但就實然面而言,現今人民普遍對政治有高度的不信任感,對於政府執行能力與政治人物言行操守的不信任是當代政治,尤其在民主國家,相當普遍的現象,政權只能靠選票來維持。
第四節 國家的硬軟權力
從外在向度而言,一個國家與另一個國家的交往常常是權力政治(realpolitik)的交互運作。國家的權力構成要素,由下列幾個面向綜合組成:
(一)領 土
土地大小可以與國力成正比,除了豐富天然資源,還有戰略縱深,敵軍無法長期占領。諸如:中國、俄羅斯、美國、印度、巴西。俄羅斯是世界領土最大的國家,幅員遼闊曾讓拿破崙及希特勒(Adolf Hitler)大軍陷入泥淖。沙俄在1867年將天寒地凍的阿拉斯加賣給美國,售價僅720萬美元,當時被諷為無用的大冰箱,但隨後不僅發現金礦、石油及豐富魚群,後來成為航空樞紐補給燃料的機場,更是美國最大導彈防禦系統基地,部署先進雷達及衛星控制站,控制美軍太空飛彈攔截裝備。
國家如果領土小,但只要地理位置得當也可增加國家權力,諸如:新加坡控制占全球60%石油運輸量的麻六甲海峽,大幅增加國家權力槓桿。夏威夷是個芝麻小島,因位處太平洋十字路口中央,具重要戰略地位,一夕間變成美國領土。烏克蘭因為是俄羅斯能源管線輸往西歐的必經之路,成為籌碼,時常以斷路要脅德法等國取得即時金援。臺灣對美國也有戰略重要性,位於美國圍堵中國的太平洋第一島鏈正中央,上接東北亞、下承東南亞。有些小國地理位置不佳則難逃被強權宰制的命運,諸如:俄德之間的波蘭亡國過6次、喀什米爾至今仍由印巴瓜分、阿富汗則先後遭大英帝國、蘇聯及美國占領,號稱帝國的墳場。
(二)人 口
人口可以轉換成4種有效的權力:勞動力、軍力、腦力、消費力。但先決條件是餵得飽、教育程度高且投入職場,才能轉換成優質人力資源。北歐國家人口皆僅數百萬,但卻是教育程度高的優質社會。號稱新伊甸園(new Eden)的美國,「成功的祕密」之一,便是吸引世界各國菁英移民貢獻腦力,造就美國成為世界最具權力的國家。阿拉伯世界正好相反,生育率雖然都很高,但絕大多數婦女未受教育,且勞動參與率偏低,使得阿拉伯加國家的國力普遍按人口數減半。而以色列男女皆兵,重視教育,儘管四周阿拉伯敵國敵意環伺,仍然屹立不搖。
(三)經 濟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ion,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國家經濟力量的具體指標,意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內)在特定時間裡,所有的生產要素(勞動力、資本和資源等)所生產的最終商品和服務的價值,包括農業產值、工業產值(製造業、營造業等)及服務業產值。按照2015年世界銀行(World Bank)公布的各國GDP排行(單位:億元),前10名分別是:美國179,680、中國113,850、日本41,160、德國33,710、法國28,650、英國24,230、印度21,830、義大利18,190、巴西18,000、加拿大15,730。南韓2015年GDP為13,930億元,位居排行榜的第11名,臺灣則以5,190億元居第22名,也是富裕國家。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的GDP超過中國加日本GDP總和,也超過第4至第11名國家GDP的總和,由此可看出美國國家整體的富裕程度。
若按照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計算的人均GDP,前10名除了美國之外,皆是高度經貿自由化的小型國家及經濟體,諸如:盧森堡(1)、挪威(2)、澳門(3)、瑞士(5)、奧地利(6)、丹麥(7)、瑞典(8)、新加坡(9)、產油國卡達位居第4。前面GDP大國的人均GDP排名表現不一,諸如:德國(17)、英國(19)、法國(23)、日本(27)、義大利(28)。中國2015年人均GDP為8,280美元,有明顯進步,進入小康社會,但低於世界平均值10,721美元。而另一個人口大國印度的2015年人均GDP為1,688美元,凸顯該國內社會與區域性嚴重的貧富差距現象。
此外,關乎經濟發展與社會持續進步的高科技及專用於科技的研發(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經費也是觀察國力的指標。科技創造產業競爭優勢、專利與智慧財產權、產品附加價值、現代化硬體設備。瑞士及以色列都是長期巨資投注高科技的大國、北歐各國政府的研發經費占GDP的比重始終名列前茅,經常超過3%的GDP。臺灣的R&D支出平均高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國家,2010年臺灣政府研發經費占2.87%的GDP,投入新興產業如:綠色能源、生物技術、醫療與製藥等。
(四)軍 事
軍事能力是一國權力最具體堅實的指標,包含武器、軍隊、士氣、整體戰略、執行安全與防衛功能,是實現國家政策的最後工具(last resort)。如《孫子兵法》所言:「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武器有陸海空傳統武器及大量毀滅性武器(生物、化學、核子武器、飛彈)。美國從多方面展現其為當今第一大軍事強權:
1.擁有傳統及先進的大量毀滅性武器,均數倍於其他大國;
2.軍事支出世界第一,數倍於其他大國的總和;
3.全球武器軍售大國,全球武器市場市占率超過一半,也數倍於其他大國的總和;
4.軍事基地遍布世界各區域,與許多地緣關鍵國家合作,也是其他大國望塵莫及。
在軍隊方面,中國擁有為數超過百萬的正規軍,世界第一,軍事現代化是中國邁向世界級強權的必要條件。北韓也有120萬人民軍。全世界約有25個在高山大海的小國沒有正規軍隊,防禦任務不是交由警察負責就是交給傳統政軍關係深厚的大國。中華民國在太平洋的邦交國帛琉、吐瓦魯、馬紹爾群島、所羅門群島、吉里巴斯、諾魯都沒有國防軍,如果與臺灣發生戰爭,大概派嘉義市消防局就可以將這六國殲滅。
在士氣方面,士氣是一股看不到卻能感受得到的力量。如《孫子兵法》所言:「令民與上同意者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民弗詭也。」兩伊戰爭中,伊朗全國上下築起「意志長城」(Defense of will),與外交及軍備皆具優勢的伊拉克鏖戰8年,未被擊敗,最後以和談收場。二十一世紀面對伊斯蘭挑戰,美國不斷強化愛國主義及英雄主義以提升軍民士氣。
在整體戰略方面,如《孫子兵法》所言:「上兵伐謀。」美國將全世界視為大棋盤,依區域地緣長期推演出數套全球大戰略版本,保持可以同時介入兩場戰爭的規模、有戰備儲油、CIA滲入各國等,都是其他大國望塵莫及與效仿的對象。法國在一戰後的戰略則是失敗的例子,外交上嚴懲德國並在東疆建築「法式長城」—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Maginot Line)。因《凡爾賽條約》(Treaty of Versailles)被嚴懲的德國提供納粹興起有力訴求,後來直接從北方比利時平原進入法國,巴黎宣布是「不設防城市」,法蘭西國土三分之二被占領,僅剩貝當(Pétain)政府與德國交涉。二戰後法國大幅調整「反德意志」百年大戰略,與德國和解合作,攜手建構歐洲共同體(European Community),共同重返(區域)強權地位。
(五)文 化
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長時間的集體生活方式與行為習慣,是我群與他者(we group vs. others)認證區別的指標,我群的同質性及他者的殊異性本無高低優劣,但現實互動中仍會產生不均等的影響力。就如同國際政治學大師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的書名:《文化很重要》(Culture Matters),二十一世紀尊重並發展多元文化是無法逆轉的趨勢,各國可以透過文化發揮其影響力的輻射能量,讓人心嚮往之,就如《孫子兵法》所言:「攻心為上。」文化被視為國家「軟權力」(soft power)的主要內涵,尤其是在大國擁有前述軍事、經濟等「硬權力」(hard power)之際,「軟權力」是許多小國發揮影響力及建構國家形象的加秤砝碼,使他國肯定及讚譽、進而信任與仿效,產生無法言喻的好感。
前美國國務卿希拉蕊(Hillary Clinton)曾提出「巧權力」(smart power)這個概念,意指美國的硬權力(軍事和經濟的力量)與軟權力(透過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所產生的影響力)在外交政策中平衡並用的能力。越來越多的政府都在強化國家的軟權力。2008年的北京奧運開幕式用氣勢磅礡的方式盛大展現千百年來精緻深遠的中華文明,而2012的倫敦奧運一開場則是透過簡樸的田園生活到工業革命、莎士比亞(William Sharkspeare)到哈利波特(Harry Potter)來證明英國歷久彌新的文化魅力,閉幕會安排各時期英國知名流行歌手輪番上場,以演唱會方式宴饗全世界。
大哉問二 臺灣具有哪些的軟權力?
臺灣在國際社會長期處於政治身分不明、地位偏低的情況,但同時政府與民間累積許多軟權力可以在全世界、亞洲、華人圈發揮輻射影響力。臺灣在政治面:民主自由多元澎湃又平和順利;社會面:人民勤奮友善好客、公平開放創業、機會平等競爭、熱鬧的廟會活動、豐富的美食小吃;教育面:大量投資且普及的高等教育;大眾與小眾文化兼具:視聽產業多元活潑如電視、電影、流行音樂、數位設計等文創旗艦產業。對國際主流文化與資訊流行接收度高,同時有中華文化為基底,如民間傳統節慶習俗、茶文化、正統的故宮博物院及中文正(繁)體字。臺灣對中文正體字有無比的愛戀與自豪,中國大陸簡體字簡到愛無心(爱)、親不見(亲)、廠空洞(厂),對臺灣絲毫不具吸引力。
此外,慈濟功德會在全球共50個國家432個據點發揮臺灣人的大愛精神。中國大陸2010年汶川大地震時,臺灣民間捐款數是世界第一;日本2011年東北地震及海嘯時,臺灣社會亦慷慨賑災,捐款額度也是世界第一,都顯示臺灣人的同理心與愛心。
除了精緻深刻的雲門舞集在世界傳播臺灣文化、誠品賣書也賣氛圍之外,許多「臺灣之光」也都在世界體育、美食、藝術等舞臺擅場。目前臺灣在軟權力方面比較欠缺的,是開發全球知名品牌,建構鮮明且可辨識的整體圖騰,並且積極在國際事物上扮演「和平的維護者與締造者」、「中華文化的傳承與推廣者」、「人道援助慷慨的提供者」、「尊重且實踐人權者」、「環境保護的堅守者」、「高科技的創造者」以及「全球化的擁抱者」角色,塑造臺灣在國際社會令人產生好感並受尊敬的優質國家形象。至2016年6月,中國民國護照已獲164個國家和地區給予免落地簽證,更是臺灣軟實力的具體象徵。
第三節 權力的定義與來源
一、權力的多重定義
政治的關切焦點是權力,賴以運作的也是權力。但什麼是權力?就如同第一節所言,綜合當代許多政治學學者的意見,權力有著多重定義:
1.是一種做某件事或採取某個行動的能力;
2.是拒絕做某件事或採取某個行動的能力,而且不擔心後果;
3.是前述兩種能力的可能性,無外力可阻礙;
4.是影響力,使另一個行為者做原先他不想做的事、或不做原先他想做的事;
5.是可以獎賞或懲罰的強制支配力。不只是當代學者,戰國末期《韓非子》的「法、術、勢」及中世紀馬奇維利(Nicola Machiavelli)的...
作者序
自序
這本書寫給所有關心公共事務、又想要培養寬廣國際觀的好奇的讀者。常聽人説臺灣很小。是的,臺灣很小,但仔細思量,臺灣其實並不小。臺灣人口相當於民主、均富的北歐四國〈芬蘭、挪威、瑞典、丹麥)加起來的總人口,但也相當於戰亂頻仍的敘利亞或伊拉克總人口,人口素質才是關鍵。臺灣地理位置上承東北亞、下接東南亞,介於中美之間,經貿又與世界高度連結,所以很難自願性遺世獨立。時時觀照自身所處的内在環境真實狀態,放諸外在全球政經座標位置,對臺灣而言,顯得格外重要。
另一方面,或許是地球表面溫度越來越高,人心也更加浮動焦躁。過去十幾年來,各種抗爭運動此起彼落。在臺灣,以及許多已開發國家,公民社會運動方興未艾,在暴力衝突邊緣積極爭取的,不再是政治上的自由權利,而是各種經濟社會的公平正義。時序進展到二十一世紀,人類在物質上過得比過去任何時代要充裕,大多數的普通平民都可以像太陽王路易十四那樣噴香水、攞姿勢拍照;可以像乾隆皇享受美食、把玩藝術品;可以像楊貴妃吃到當季的荔枝、櫻桃。但現今人類的權利意識大開,還是有許多不滿意要抗爭。對現狀的不滿意,始終是推動歷史的第一因。
拙書最後核稿完成時,國際間正上演英國脱歐的公投大戲。老牌民主大國英國的政治與政府運行一直是政治學教科書的民主模型與典範,不容質疑。然而,這次英國脱歐的歷史性決定卻浮現許多問題,公民投票具高度正當性、合法性,但也具危險性。選舉期間的民粹政客搧動、多數選民不清楚歐盟為何物,投下情緒性選票後又後悔,連署要求重新投票、年輕人的未來由中老年決定、選完各政黨主要領袖紛紛辭職,公投解決問題的同時,也製造出更多問題,凡此皆令人拍案驚奇又感概萬千。當然,更大的訊息是,全球化的美好允諾帶來許多失落,選票成為全球化反對者反失落者的最後反制利器。
最後,回想拙書整個寫作過程中,每每寫到政治弊端與民主缺失,心中總是迴盪著《易經‧革卦》:「見群龍無首,吉」。如果每個人具備龍一般理性自持的品質,沒有領袖反政黨,社會大吉祥,才是最高妙的政治境界,但《易經》這首吉卦無疑是天方夜譚,歷史向前邁進,不回頭也不停止。本書也就這麼在欣喜遠眺未來又懷思尚古的氛圍中,停筆完成。
藍玉春
序於 圓滿園
2016年10月27日
自序
這本書寫給所有關心公共事務、又想要培養寬廣國際觀的好奇的讀者。常聽人説臺灣很小。是的,臺灣很小,但仔細思量,臺灣其實並不小。臺灣人口相當於民主、均富的北歐四國〈芬蘭、挪威、瑞典、丹麥)加起來的總人口,但也相當於戰亂頻仍的敘利亞或伊拉克總人口,人口素質才是關鍵。臺灣地理位置上承東北亞、下接東南亞,介於中美之間,經貿又與世界高度連結,所以很難自願性遺世獨立。時時觀照自身所處的内在環境真實狀態,放諸外在全球政經座標位置,對臺灣而言,顯得格外重要。
另一方面,或許是地球表面溫度越來越高,人心也更加...
目錄
自 序
第一章 導論:政治、國家、權力 001
第二章 民主政治的特色與可能缺失:我們有選舉了,然後呢? 025
第三章 第三波民主與茉莉花革命 047
第四章 憲政主義的內涵與發展 069
第五章 主要民主政體的特色與缺失 095
第六章 當前民主趨勢:公民投票、總統直選與左右共治 119
第七章 民主與媒體:必要卻也危險的矛盾關係 143
第八章 人權思潮的演進與實踐:人權兩公約之內涵 159
第九章 時髦又混淆的全球化:現象與困境 189
第十章 二十一世紀國際政治的主要議題 209
第十一章 國際經貿競爭與全球治理議題:全球—國家—企業 237
第十二章 結論:重新定義,還是還原政治該有的面貌 263
自 序
第一章 導論:政治、國家、權力 001
第二章 民主政治的特色與可能缺失:我們有選舉了,然後呢? 025
第三章 第三波民主與茉莉花革命 047
第四章 憲政主義的內涵與發展 069
第五章 主要民主政體的特色與缺失 095
第六章 當前民主趨勢:公民投票、總統直選與左右共治 119
第七章 民主與媒體:必要卻也危險的矛盾關係 143
第八章 人權思潮的演進與實踐:人權兩公約之內涵 159
第九章 時髦又混淆的全球化:現象與困境 189
第十章 二十一世紀國際政治的主要議題 209
第十一章 國際經貿競爭與...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