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 台灣再出發
不可錯過的翻轉機會!循環經濟是一個兼顧經濟活動、在地就業、環境生態、能源自主的發展模式。這個資源可以不停循環與再生的經濟模式,讓每個人有機會能夠重新想像未來。落實循環與再生經濟的發展思維,對企業界而言,以使用取代擁有的「消費文化」,以製造延伸到服務的「產業文化」,以「相互依存」取代「獨善其身」的「合作文化」,有利於改變企業的體質,提升競爭力。
為什麼台灣需要推動循環經濟?
台灣九○%以上的能源、肥料、飼料,以及六○%以上的食物仰賴進口。過去半世紀來,持續依賴進口大量能源,原物料,再加工生產外銷,而製造過程的廢棄物則隨意棄置,任由環境被污染破壞,這樣刺激成長的工業化經濟模式,在資源供需與價格大幅波動之際,難以持續創造就業,並兼顧環境生態。這些問題都是「線性經濟」(Linear Economy) 的商業模式所導致的。
雖然我們都不停地嘗試解決這些線性經濟所造成的問題,但是我們習慣只針對問題,透過技術與管理,找出答案。可惜的是,受限於線性的思維,經常只是在格局內找出最新的技術,也被戲稱為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鋸箭療法」。沒有弄清楚問題的本質,每創造一個新技術,解決問題的同時,卻也帶來了更多的新問題。全球暖化,就是線性經濟發展下累積的世代風險。
沒有一個國家,比台灣更迫切需要採行循環再生的經濟發展思維。
這是改造台灣的一次契機,讓台灣可以和資源脫鉤、超越競爭,甚至參與制定未來全球經濟發展的規則。只要落實循環與再生經濟的發展思維,邁向以使用取代擁有的消費文化,優化天然資源應用效率的製造文化,實踐全面共生共享的合作文化,台灣,歸零後,可以再起。
「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不要忘記對環境的責任。經濟發展的新模式會和國土規劃、區域發展及環境永續,相互結合。產業的佈局和國土的利用,應該拋棄零碎的規畫,和短視近利的眼光。我們必須追求區域的均衡發展,這需要中央來規畫、整合,也需要地方政府充分發揮區域聯合治理的精神。
我們也不能再像過去,無止盡地揮霍自然資源及國民健康。所以,對各種汙染的控制,我們會嚴格把關,更要讓台灣走向循環經濟的時代,把廢棄物轉換為再生資源。對於能源的選擇,我們會以永續的觀念去逐步調整。新政府會嚴肅看待氣候變遷、國土保育、災害防治的相關議題,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也只有一個台灣。」 ──摘自總統蔡英文就職演說
台灣,一個地小人稠,高人口密度,以及全球數一數二高的碳排量,加上廢棄物會無預警亂竄的社會現象,等等,邁向循環經濟的設計會直接把污染和廢棄物轉換為有價值的資源,間接復甦這塊土地的生命力,提升百姓的生活環境。台灣,一個能資源、原物料短缺,極度仰賴進口的國家,邁向循環經濟的設計 可以根本減少對原物料的依賴度,提升原物料的經濟效益,讓台灣在經濟發展和資源的掌握上都能享有更堅實的獨立自主。
邁向循環經濟可以讓台灣「擺脫半世紀來代工的宿命」,代工是線性經濟中一個高度仰賴無止境「降低成本」為競爭力的商業模式。台灣夾雜在「缺乏低價的在地資源」和「缺乏經濟規模的消費市場」這兩個困境之中。在無法掌控前面的原料端,加上缺乏後端消費市場的支撐,台灣半世紀來一直是個「結構性」的弱者,這是一個多麼艱困,幾乎不可能「翻身」的角色!積極把循環經濟的精神帶入我們的企業體,可以讓台灣業者,翻身扮演新時代中的領導角色,站上推動循環經濟的制高點,參與循環經濟的技術研發,創新商業模式的建構和制定未來的經貿規則。台灣只有擺脫「代工者的宿命」才有翻身的機會。
循環經濟是一個兼顧經濟活動、在地就業、環境生態、能源自主的發展模式。這個資源可以不停的循環與再生的經濟模式,讓每個人有機會能夠重新想像未來。這是改造台灣的一個契機,讓經濟發展可以和資源的消耗脫鉤,超越競爭,甚至參與制定未來全球經濟發展的規則。落實循環與再生經濟的發展思維,對企業界的朋友們而言,以使用取代擁有的「消費文化」,以製造延伸到服務的「產業文化」,以「相互依存」取代「獨善其身」的「合作文化」,有利於改變企業的體質,提升競爭力。
根據聯合國大學(UNU)二○一六年四月發表的研究報告,二○一四年全球電子廢棄物數量創下歷史新高,達四一八○萬噸,相當於一百萬輛四十噸的大卡車,全部相連起來約兩萬公里,可以在台灣環島一七圈。因此,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經濟模式,還能繼續下去嗎? 我們活在一個「揮霍的世代」,拼命累積財富、擁有物品,鼓勵浪費,卻對於消耗的資源、造成的環境問題視而不見。但我們揮霍的,不只是這一代的資源。如果不改變現行經濟模式,我們留給下一代的,不過是富裕中的貧窮。
這樣依賴資源驅動成長的線性經濟模式(Take-Make-Use-Dispose)快速發展,成為全球近代史的發展主軸關鍵。從歐洲出發,這個模式傳播普及到全球各地,各國追求國力增長的思維模式下,甚至產生了「競爭力」這樣的一個無形的競賽模式。線性經濟鼓勵政府與企業,把錯誤的事完美地實踐,一步步造成今日的困境: 無就業的成長、資源的競逐、環境的挑戰。根據麥肯錫顧問公司的研究,每一年,全球需要開採價值三‧二兆美金原料用來生產消費物品,卻有高達八○%原物料只被使用一次就被丟棄或焚毀。
企業也日趨完美地實踐錯誤的事。企業紛紛極大化股東獲利,追逐投資報酬率;經濟關係與社會關係因此失衡,企業與社區及環境價值失去聯結,企業不幸成為社會之外的單獨生存的異形生物。近年來,勞動者的工作條件、廢棄排放及污染的環境、道德危機下的金融弊案等等,都顯示出線性經濟下,企業和社會原本的連結被切斷的嚴重後果。
線性經濟思維的驅動下,國家、政府、社會、人們都像陀螺一般的持續旋轉,急著想要強化競爭力。可是,我們彷彿籠子內滾輪上奮力往前跑的白老鼠,努力向前衝刺,卻老停在原地。機械式盲目地忙碌,讓我們失去了方向感,更忘記了要不時停下來重新思考:我們是否已擁有太多的物品,卻棄置在儲藏室內任其陳舊?我們是否有更多的公共建設,社會卻一直缺少了幾分歡樂?我們是否大力實踐資源回收,垃圾掩埋場興建卻永遠都不夠?我們是否忙著外匯接單,卻忘了身後廢棄物已經堆積如山?我們是否享受更多工業的便利,卻換來環境品質的低落?
各國政府與企業忙著開發資源、耗竭資源,搶奪全球競爭力的桂冠。一直要等到耗竭式的開發已經危及人類生存,人們才驚覺危機四伏,悲劇已將到來。現在的台灣,環境嚴重失衡,除了處理污染的威脅,還要解決生態循環被破壞的問題,更要面對肆虐全球的氣候變遷。
核心,就在於線性經濟的本質。在線性經濟裡,唯一能獲利的方式就是販賣產品,這是一個非常單一且易受外部環境影響的商業模式。在這樣的模式之下,工業化生產下的線性模式,鼓勵不停消費大量而廉價的商品。企業經營並不計入外部成本,許多環境成本和勞工成本都由社會和國家整體承擔。企業只核算自己投入的資源和生產的成本。
台灣再也無法持續這樣競逐低成本的線性模式了,沒有一個國家,比台灣更迫切需要採行循環再生的經濟發展思維。這是改造台灣的契機,讓台灣可以和資源脫鉤、超越競爭,甚至參與制定未來全球經濟發展的規則。只要落實循環與再生經濟的發展思維,邁向以使用取代擁有的消費文化,優化天然資源應用效率的製造文化,實踐全面共生共享的合作文化,台灣,歸零後,可以再起。
作者簡介:
黃育徵
資源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
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主要經歷:
浩然基金會董事
新境界基金會董事
台灣廚餘資源化協會理事長
台橡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兼執行長
飛達旅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欣陸投資控股公司董事
美國 博思艾倫顧問公司顧問師
美國 艾克森石油國際公司石油分析師
學歷: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化學系學士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華頓商學院企管碩士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林全 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
誠懇推薦
廖俊智 中央研究院院長
吳茂昆 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海外院士
張景森 行政院政務委員
紀維德 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代表
李根政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賴曉芬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
苗豐強 聯華神通集團董事長
陳寶郎 台塑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黃鯤雄 中華紙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偉望 台灣永光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我國九九%的能資源仰賴進口,極度缺乏能資源礦產,黃育徵董事長近年來致力推動循環經濟思維,創辦了「資源循環台灣基金會」,推廣能資源整合利用,使產業生產過程及消費行為產出的廢熱、廢能、廢水及廢棄資源可以永續循環利用,向零廢棄、零排放的目標邁進。──行政院政務委員 張景森
循環經濟是強調以資源不斷循環利用、再生為基礎的創新經濟發展模式,是解決二十一世紀重大挑戰的最佳策略。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研院物理所特聘研究員 吳茂昆
名人推薦:專文推薦
林全 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
誠懇推薦
廖俊智 中央研究院院長
吳茂昆 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海外院士
張景森 行政院政務委員
紀維德 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代表
李根政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賴曉芬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
苗豐強 聯華神通集團董事長
陳寶郎 台塑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黃鯤雄 中華紙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偉望 台灣永光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我國九九%的能資源仰賴進口,極度缺乏能資源礦產,黃育徵董事長近年來致力推動循環經濟思維,創辦了「資源循環台灣...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循環經濟:台灣再出發
前言
沒有一個國家,比台灣更迫切需要採行循環再生的經濟發展思維。
過去半世紀來,台灣九○%以上的能源、肥料、飼料,以及六○%以上的食物仰賴進口。持續倚賴進口大量能源、原物料,再加工生產外銷,而製造過程的廢棄物則隨意棄置,任由環境被污染破壞。這樣刺激成長的工業化經濟模式,在資源供需與價格大幅波動之際,難以持續創造就業並兼顧環境生態。這些問題都是「線性經濟」(Linear Economy)的商業模式所導致。線性經濟的特色是「浪費資源」,同時忽略「外部成本」的破壞性商業機制。
過去,我們不停地嘗試解決線性經濟造成的問題,卻習慣只針對問題、透過技術與管理找出答案。受限於線性的思維,經常只是在格局內找出最新的技術,被戲稱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鋸箭療法」。無論是來自公部門或私部門的技術和政策,經常出現的劇本是:沒有弄清楚問題的本質,每創造一個新技術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帶來更多新問題。全球暖化就是線性經濟發展下累積的世代風險。
近一、二十年來,不論對原物料或是廢棄物該如何使用、處理和控管,台灣社會均缺乏共識。業者有業者的苦衷,環保和社會團體各有各的堅持,行政單位和民意代表也有不同的政策立場,學術界對處理廢棄物的技術也有不同的見解。多年來,我們看到、聽到的,除了無止境的紛爭,似乎已走進死胡同,完全沒有迴旋的空間。當務之急就是如何轉個彎,另尋一扇「循環經濟」之門。
為什麼台灣需要推動循環經濟?我們先從「避害」的角度來分析。
以台灣地小人稠、高人口密度,亞洲數一數二的人均碳排量,再加上廢棄物無預警亂竄等等社會現象,循環經濟的設計可以直接把污染和廢棄物轉換為有價值的資源,間接復甦土地的生命力,提升百姓的生活環境。台灣是個能資源、原物料短缺,極度仰賴進口的國家,循環經濟的設計,可以從根本減少對原物料的倚賴,提升原物料的經濟效益,讓台灣在經濟發展和資源掌握上,都能更加獨立自主。
再從「趨利」的角度來看邁向循環經濟對台灣的必要。
循環經濟可以讓台灣擺脫半世紀以來代工的宿命。代工是線性經濟中,高度仰賴以「降低成本」為競爭力的商業模式。台灣夾在「缺乏低價的在地資源」和「缺乏經濟規模的消費市場」這兩個困境之中,既無法掌控前面的原料端,也缺乏後端消費市場的支撐,因此半世紀來一直是個「結構性」的弱者。這是一個多麼艱困、幾乎不可能「翻身」的角色!積極把循環經濟的精神帶入企業體,可以讓台灣業者翻身扮演新時代的領導角色,站上推動循環經濟的制高點,參與循環經濟的技術研發,創新商業模式的建構和制定未來的經貿規則。台灣只有擺脫代工者的宿命,才有翻身的機會。
循環經濟是兼顧經濟活動、在地就業、環境生態與能源自主的發展模式。這個資源可以不停循環與再生的經濟模式,讓每個人有機會重新想像未來。這是改造台灣的契機,讓經濟發展和資源的消耗脫鉤,超越競爭,甚至參與制定未來全球經濟發展的規則。落實循環與再生經濟的發展思維,對企業界朋友而言,以「使用」取代「擁有」的「消費文化」,以「製造」延伸到「服務」的「產業文化」,以「相互依存」取代「獨善其身」的「合作文化」,有利於改變企業的體質,提升競爭力。
總而言之,沒有一個國家,比台灣更迫切需要採行循環再生的經濟發展思維。
資源耗竭,近在眼前。
資源需求上升,迫在眉睫。中產階級人口增加,更加劇資源需求的壓力。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預估,從二○○九年到二○三○年之間,全球中產階級將增加到四十九億人,這是史上最大一次中產階級的增長(見圖
1)。地球有限的能源、原物料、水、食物的供應,將因消費需求的大幅擴增愈來愈緊張。
許多專家提出警告,像是金、銀、銦、銥、鎢等稀有金屬,五十年內就會開採殆盡。根據美國一項地質調查指出,依照目前消耗非再生資源的成長速度計算,顯示器所需的銦(indium)、製造電池所需的鉛(lead)與鋅(zinc),將在二○三○年面臨浩劫危機。以二○一○年出生的小孩來說,他們邁入青壯年時,就要面對稀有金屬匱乏的衝擊;中年時更將面臨能源匱乏的問題。重新謹慎地思考運用資源的方式,已經是當務之急(見圖2)。
第一節 成長的極限
線性經濟釀成的當代困境
和我一樣成長於台灣農業時代的人,可能都有類似的回憶。小時候,家裡視浪費食物為惡習。用餐時,長輩會不斷提醒小孩一粒米都不能掉,飯後也不能有食物殘留在碗盤內。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珍惜、善用資源對我來說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但這樣惜物愛物的共識逐漸變樣。
我年輕時在美國求學、工作,有一次和朋友去現場看棒球比賽,看到大家將只用了一次的飲料紙杯隨意丟棄,覺得浪費而忍不住跟朋友說出自己的看法。沒想到朋友說:「如果沒有這樣做,經濟就不會發展。」這令我詫異不已。然而,世界卻愈來愈朝向這個令我詫異的方式運作,甚至加速前進。
揮霍的世代
二○一六年九月,iPhone 7 熱騰騰上市,世界各地的果粉期待已久,全球年銷量高達十三億的手機市場,又掀起一次換機潮。
過去我們生長的年代,一個村莊可能只有一支電話,而且可能超過二十年沒有更換。現在一個家庭若有四位家庭成員,電話、手機、平板、電腦加起來可能有十幾台。你的智慧型手機和你形影不離。但你可能不知道,一支小小的手機,暴露出兩百多年來全球經濟成長的極限。
一支平均一六○公克重的手機,內部就藏著一整條跨國產業鏈,參與者包括了:來自美國矽谷的設計師與工程師;台灣代工企業在中國設廠的百萬勞工,組裝出你手中的極致工藝品。巧奪天工的背後則使用了大量資源,其中包括許多地球上含量極少的金屬,例如來自剛果的鈷、印尼的錫和銅,以及祕魯的黃金。
另外,根據綠色和平組織的報告,手機光滑的外殼含有二二.一八公克的鋁;印刷電路板、喇叭、震動器、電磁波屏蔽、電線等,含有一五.一二公克的銅;手機螢幕則含有○.○一公克的銦。
每一通電話、每一次簡訊、每一次上網回郵件,我們卻都輕易忘了,這些資源將在不久的未來耗竭。另一方面,使用幾年之後,這個極致工藝品卻成了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電子廢棄物。根據聯合國大學(UNU)二○一六年四月發表的研究報告,二○一四年全球電子廢棄物創歷史新高,達四一八○萬公噸,相當於一百萬輛四十公噸的大卡車,全部連起來約兩萬公里,可以環島台灣十七圈。
令人驚訝的是,耗用了大量能資源及勞力所生產的手機,竟然很少被真正回收。
一份二○一五年國際刑警組織團體的報告指出,根據官方統計,歐洲二○一二年產生的九四五萬公噸的電子廢棄物,只有三五%被回收,其他六五%則是在歐洲以不符規範的方式被回收,部分有價值的材料被清除熔解,剩下則是直接丟進垃圾場掩埋或焚化,成為污染環境的重金屬及有毒物質。
即使是回收,電子廢棄物通常被送到中國、奈及利亞、迦納、印度等國家的民間非正規回收廠。這些地方通常沒有適切的回收技術,而是用簡陋的機器切碎、焚燒、酸洗、熔冶,萃取出少量可再利用原料的金屬,嚴重殘害當地環境及居民健康。台灣早期的二仁溪就深受廢五金粗劣處理之害,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居民無法擺脫的惡夢,至今汙染都還未能徹底清除。
因此,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經濟模式還能繼續下去嗎?我們活在一個「揮霍的世代」,拚命累積財富、擁有物品、鼓勵浪費,卻對消耗的資源以及造成的環境問題視而不見。但我們揮霍的,不只是這一代的資源。如果不改變現行經濟模式,我們留給下一代的,不過是富裕中的貧窮。
線性經濟的侷限
工業革命以前,人類文化以農業為核心,製造業、服務業只是生活專業化的配角,人類並未特別體認到資源循環再生的重要。但其實天地萬物自有循環、生生不息的運行規律,經濟活動若能達成天人共生、物資循環的模式。人類的生產模式、生活形態、生態維護就能三位一體、持續互動、和諧共生。回首看農業社會的時代,那就是循環經濟的雛形。
直到十八世紀工業革命,開採技術與生產線的技術愈趨純熟。兩百多年來,各行各業的生產者從自然環境開採原料、加工製成產品,消費者使用後丟棄。這澈底改變了農業社會的循環型經濟。
這種倚賴資源驅動成長的線性經濟模式(Take-Make-Use-Dispose)快速發展,成為全球近代史的發展主軸。這個模式從歐洲出發,傳播到全球各地。各國在追求國力增長的思維模式下,甚至產生「競爭力」這種無形的競賽模式。線性經濟鼓勵政府與企業完美地實踐錯誤的事,一步步造成今日的困境:無就業的成長、資源的競逐、環境的挑戰。根據麥肯錫顧問公司的研究,每一年,全球開採價值三.二兆美元的原料生產消費物品,卻有高達八○%原物料只使用一次就丟棄或焚毀。
在極度工業化的社會,技術掛帥、弱肉強食。國際競爭中,政府淪為資本主義下的企業服務者,忙著選定特定產業。提供資金、技術、人才,以傾斜式的發展模式培養特定產業,成為「奧運金牌級」選手。國家的資源因此受到扭曲、甚至成為慣性,政府將資源不斷用來培養金牌級產業,卻排擠了其他產業的生存機會。
企業也日趨完美地實踐錯誤的事:極大化股東獲利,追逐投資報酬率。經濟關係與社會關係失衡,企業與社區及環境價值也失去聯結,企業不幸成為社會之外單獨生存的異形生物。近年來,勞動者的工作條件、廢棄排放及污染的環境、道德危機下的金融弊案等等,都顯示出線性經濟下,企業和社會原本的連結被切斷的嚴重後果。
在線性經濟思維驅動下,國家、政府、社會、人民像陀螺般持續旋轉,急著強化競爭力,彷彿滾輪上奮力往前跑的白老鼠,努力向前衝刺卻總是停在原地。
機械、盲目地忙碌讓我們失去方向感,忘記停下來重新思考:我們是否擁有太多物品,卻棄置在儲藏室內任其陳舊?有了更多的公共建設,社會卻缺少歡樂?大力實踐資源回收,垃圾掩埋場卻永遠都不夠?忙著外匯接單,卻忘了廢棄物堆積如山?享受更多工業的便利,環境品質卻日益低落?
各國政府與企業忙著開發資源、耗竭資源,搶奪全球競爭力的桂冠。一直要等到耗竭式的開發危及生存,人們才驚覺危機四伏,悲劇已將到來。現在的台灣,環境嚴重失衡,除了處理污染的威脅,還要解決生態循環被破壞的問題,更要面對肆虐全球的氣候變遷。
原物料價格波動,台灣的優勢在哪?
核心,就在於線性經濟的本質。在線性經濟裡,唯一能獲利的方式就是販賣產品,這是個非常單一且易受外部環境影響的商業模式。在這樣的模式之下,工業化生產下的線性模式,鼓勵不停消費大量而廉價的商品。企業經營並不計入外部成本,許多環境成本和勞工成本都由社會和國家整體承擔,企業只核算自己投入的資源和生產的成本。
台灣再也無法持續這樣競逐低成本的線性模式了,因為一九○○年以來原料價格逐漸下降的趨勢已經被打破。小國如台灣,即使是在原物料價格較便宜的時刻,仍舊得比其他國家付出更高的價格來購買。既然已經以較高的價格取得原物料,小國只能用較便宜的土地、勞力和能資源,來提升自己的比較優勢。
能源未能自主的小國特別憂慮的是,原物料和能源價格將直線上升。從二○○二年到二○一○年,原物料價格飛漲一五○%,重創許多企業。隨著許多國家陸續工業化,美國能源資訊署預估,全球能源消耗量在二○一○年至二○四○年期間將增加五六%。
未來不是預測出來,而是想像出來的
資源逐漸耗竭,原物料價格持續上漲,線性模式無法持續下去。我們已走到傳統發展模式的盡頭。友人笑我,推動循環經濟像是天方夜譚,根本辦不到。但如果地上的世界滿布泥濘,寸步難行,我會說,何不飛到天上去找出路? 畢竟,未來不是預測出來的。未來是想像出來的。
不同時代的背景脈絡,有其適合的發展方式。雖然線性經濟看似已走到盡頭,但新時代的趨勢正指引了新的方向。
數位科技讓世界濃縮在你的指尖。使用者透過網路和電腦,可以串聯管理系統。這些科技將使企業愈來愈顧客導向,並可以提供銷售後的產品資訊,也就是說, 企業掌握更完整的產品生命週期管理系統。像電信廠商沃達豐集團(Vodafone)和威訊無線(Verizon Wireless)就使用數據分析,鼓勵客戶使用二手手機,廠商提供買回手機的報價,並支援回收服務。如此一來,廠商對資產更有自主權,從提供產品的商業模式,轉型為提供服務、共享平台,延長產品壽命。循環經濟的思維,加上數位科技,可以讓產品的價值鏈徹頭徹尾改造,讓成長和資源消耗脫鉤。
進階回收、模組化設計、生命和材料科學,這些都讓製造商擁有比過去更多元的再生材料。收集、回收,以具成本效益的工程技術處理使用過的資產,然後再製造。這讓企業能回復資源,落實原物料回到供應鏈的循環系統中。
結合工程和數位的應用科技,讓企業可以建立起對資產和物質流的管控。有史以來頭一次,企業可以知道產品的來歷、製造材料、歷史、位置和使用狀況,並設計出方便回收處理的物流和程序。例如,3D列印的在地工廠可以從網路下載數位模型,很快列印製造出來。中國江蘇的聚能矽業(Winsun New Energy Co.)3D列印出再生材料模組,一天就可以蓋好一棟房子,花不到五千美元。
消費文化的改變,愈來愈多企業與年輕人擁抱「只租不買」的概念。這意味著,需要生產的消費物品可以更少、更耐用,對社會和環境有正面影響。比起「直接擁有」(access over ownership),「能夠享用產品功能」愈來愈顯得務實、有道理。
以上新趨勢都暗示著,新的發展模式已悄悄走進我們的生活。
第一章 循環經濟:台灣再出發
前言
沒有一個國家,比台灣更迫切需要採行循環再生的經濟發展思維。
過去半世紀來,台灣九○%以上的能源、肥料、飼料,以及六○%以上的食物仰賴進口。持續倚賴進口大量能源、原物料,再加工生產外銷,而製造過程的廢棄物則隨意棄置,任由環境被污染破壞。這樣刺激成長的工業化經濟模式,在資源供需與價格大幅波動之際,難以持續創造就業並兼顧環境生態。這些問題都是「線性經濟」(Linear Economy)的商業模式所導致。線性經濟的特色是「浪費資源」,同時忽略「外部成本」的破壞性商業機制。
過去...
推薦序
【推薦序】從循環經濟看見台灣產業成功轉型的希望 / 林全
循環經濟是我們下一世代國家發展的重要關鍵,也是一個全新的發展模式。循環台灣基金會的黃育徵董事長是這方面的先驅,早在二○一二年他就開始思考,提倡這個具突破性質的概念。
回顧我國近年來經濟發展的情形,我們面臨了許多挑戰,但也看到了希望。如何在內外在環境的限制下,擺脫不合時宜的老舊想法,用綠色、永續的全新思維,推動產業創新、帶動轉型,是當前台灣最重要的課題。
全球化的趨勢,擴大了經濟發展對環境的破壞,加速了資源的耗竭,使許多先進國家開始反思,積極尋求一個不一樣的經濟成長模式,希望在發展和永續之間可以取得更適當的平衡點,同時滿足人民生活及國家發展的需求。
零廢棄,與產業共生
台灣空氣汙染問題很嚴重,尤其在中南部,其他如水及事業廢棄物等環境汙染問題也很多。其中有很大部分是工業和能源部門的問題,但在科技日益進步之下,工業和環保兩者之間已非魚與熊掌不能兼得的取捨(tradeoff)問題。現在,我們可以做到經濟和環境兩者兼顧。
在歐洲、日本有很多近乎零汙染的工業區。為什麼沒有汙染?因為過往在每個生產環節都會產生不被需要的副產品,這些副產品其實都可以成為另外一個製程的原物料,再利用、再生產、再製造。如此,資源就不會浪費,也不會產生廢棄物或汙染。石化或其他產業,將來都能建立一個循環共生的體系,與社區並存,沒有汙染。
透過循環經濟的推動,現在任何有汙染可能的產業,都可以降低汙染,並減少資源錯置、浪費的情形,讓被廢棄的副產品回到資源循環的系統,持續再生、循環再利用。期許台灣未來也要朝這方面加倍努力,打造一個環境永續、高附加價值的綠色生產體系。
黃董事長把近年來投入循環經濟的心血及寶貴經驗,訴諸文字,提供大家分享。各位可以看到字裡行間,他對台灣未來的憂心,但也會看到他對台灣產業成功轉型的信心和希望。
(本文作者為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
【推薦序】從循環經濟看見台灣產業成功轉型的希望 / 林全
循環經濟是我們下一世代國家發展的重要關鍵,也是一個全新的發展模式。循環台灣基金會的黃育徵董事長是這方面的先驅,早在二○一二年他就開始思考,提倡這個具突破性質的概念。
回顧我國近年來經濟發展的情形,我們面臨了許多挑戰,但也看到了希望。如何在內外在環境的限制下,擺脫不合時宜的老舊想法,用綠色、永續的全新思維,推動產業創新、帶動轉型,是當前台灣最重要的課題。
全球化的趨勢,擴大了經濟發展對環境的破壞,加速了資源的耗竭,使許多先進國家開始反思,積...
目錄
專文推薦 從循環經濟看見台灣產業成功轉型的希望 林全
第一部 台灣為什麼需要循環經濟?
第一章 循環經濟:台灣再出發
第一節 成長的極限
第二節 工業文明的最後救贖
第三節 沒有廢棄物,只有錯置的資源
第四節 轉型過程需要的觀念轉換
第二部 企業、社區、城市、國家的發展新藍圖
第二章 企業變身循環經濟先驅,重燃成長引擎
第一節 好主意,更是好生意
第二節 做對的事,不只是把事情做對
第三節 改變產品用過即丟的宿命
第四節 沒有廢棄物
第五節 以「使用」取代「擁有」
第六節 治癒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痼疾
第七節 創新商業模式,讓企業變身循環經濟先鋒
第八節 資源再生的循環系統(Closing the Loop)
第三章 跳出經濟與環境兼顧的兩難:打造零廢棄與零污染的產業
第一節 循環建築,修補過去的錯誤
第二節 循環農業,創造在地經濟
第三節 循環紡織,令人安心的新時尚
第四節 循環運輸,百年製造業的新革命
第四章 區域怎麼做循環經濟?
第一節 讓工業像一棵樹一樣思考
第二節 丹麥卡倫堡──由下而上的改變力量
第三節 日本川崎工業園區──由上而下的主導力量
第四節 德國BASF──一體化的力量
第五節 荷蘭De Ceuvel ──十年租約點燃市民自發的小革命
第六節 芝加哥The plant──都市生活裡的循環實踐
第五章 國家與城市的新戰略 工業與農業相互合作的新未來
第一節 歐盟──在地球極限內創造美好生活
第二節 荷蘭──二○三○年之前減少使用五○%的原物料
第三節 丹麥──六大政策切入循環經濟
第四節 蘇格蘭──以零廢棄為國策
第五節 阿姆斯特丹──循環經濟的創新矽谷
第六節 倫敦──管理廢棄物,不是去化廢棄物
第三部 循環台灣的實踐方式
第六章 循環台灣 世代維新的生存之戰
第一節 落實循環經濟
第二節 願景二○三五
第三節 打造循環台灣
第七章 總結 我們要改造歷史!
第一節 新的成長模式
第二節 更具包容性的台灣
第三節 改變對政府的期待
後記 循環經濟Q&A
專文推薦 從循環經濟看見台灣產業成功轉型的希望 林全
第一部 台灣為什麼需要循環經濟?
第一章 循環經濟:台灣再出發
第一節 成長的極限
第二節 工業文明的最後救贖
第三節 沒有廢棄物,只有錯置的資源
第四節 轉型過程需要的觀念轉換
第二部 企業、社區、城市、國家的發展新藍圖
第二章 企業變身循環經濟先驅,重燃成長引擎
第一節 好主意,更是好生意
第二節 做對的事,不只是把事情做對
第三節 改變產品用過即丟的宿命
第四節 沒有廢棄物
第五節 以「使用」取代「擁有」
第六節 治癒大量生...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