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曹俊彥(資深圖畫書作者)、凌拂(知名童書作家)、張素椿(兒童文學研究者)
移動的光 温柔的展現
文/ 凌拂(兒童文學作家)
燈塔這本書展現的是港邊的一天,台灣沿海的一個小地方。全書没有文字,但有情節,光影移動,港邊的一天就在精微幽細中平遠開展。
讀這本書像讀一部無聲的默片,故事在光影移動中推進,没有文字但故事是存在的,就像散淡的一天,如果你看不出,它就過去了。
不過書的好處是可以再來一次。以燈塔和眺望台為視覺移動的定點,導引兒童,畫面一直在動,緩慢的像我們在岸上遠遠看輪船移動的那種速度,海的顏色,天的顏色,山的顏色,漸層遞轉,讀色彩,讀光度,日影靜靜的移動,一寸一寸讀出一天的變化。
我曾帶四年級的小朋友讀這本書。四年級的孩子二秒鐘就翻完了,大聲說:「老師你好無聊,這本書一個字也沒有,你給我們做什麼?」
「是啊!一個字也沒有,可是書名為什麼叫燈塔呢?」
孩子又翻了一次。有人很快的舉手,大聲說:「我知道,因為每一頁都有一個燈塔。」
「是嗎?如果這本書不叫『燈塔』,你們覺得還有適合它的書名嗎?」這回小朋友又翻了一次,看得更仔細了。片刻,有人舉手說:「我可以叫它『港邊的一天』。」
「為什麼你叫它『港邊的一天』呢?說說看。」
就這樣,我們把這本書翻了一次又一次,逐漸發現移動的光,光裡的細節,細節裡的故事,寂靜又熱鬧的一天。
下課前,一個小孩由然下了結論:「啊!這本書一個字也没有,原來也這麼好看。」
這是導引的過程。閱讀需要策略,互動的目的在抽絲剝繭,否則很容易翻兩下就過去了。
我也用這本書轉入作文教學,以這本書為情境,孩子取景不同,書寫也不同。有人寫了「海邊的一天」、有人寫了「燈塔的自述」、有人寫了「午後的堤防」...。
書的運用可以經由互動,變成一種再創造,書的活化,也是孩子生活經驗的活化。
傳宗傳來的感動
文/曹俊彥(知名童書作家)
他是我在出版社服務的同事,大家欣賞他的活潑和天才,都暱稱他「小師弟」。他創作圖畫書,以及在期刊雜誌和學校課本裡畫過無以計數的插畫。他的畫,不論是人物、動物、植物或器物的造型,都自然的流露出簡約而帶著玩具趣味的遊戲性格。因為頗能吸引讀者的興趣,相當受到文字作者和編輯們的喜愛。但是從當時我們私下的談話,可以瞭解,他很在意透過圖畫書創作,能為自己生長的土地做些什麼,透過圖畫書,想傳達什麼給讀者?
因為熱愛生長的土地,行動不是很方便的他,卻最勤於四處走動,感受台灣的美。曾經乾脆帶著繪圖工具,自己開車,到許多自己喜愛的風景點,就在美景中創作。相信,基隆和台灣北部的山林與遼闊的海洋景觀,都有靈氣注入其作品中。
傳宗生於基隆,長於基隆,父親又是船長,加上對土地的愛,很自然的在他身上、心中孕育出這樣的一本書。這本書的出版與這一次的再出版,對他來說應該有一種感動,而這種感動在同樣喜愛這片土地的讀者心中,應該會有相當程度的共鳴吧!
畫說海港生動豐富的一天
文/張素椿(兒童文學工作者)
燈塔一書中的燈塔,雖然一再出現在每一個畫面上,除了白天和夜晚陽光的變化,和燈光開啟的差別之外,燈塔本身的變化其實並不大,但作者以看得見燈塔的海港各個角度取景描繪,燈塔的位置有時在正中央,時左時右,也有從空中鳥瞰,綜合這十幾幅畫,呈現了海港生動豐富的一天。
從這本書的畫面上,讀者可以欣賞到清晨,日出,正午,午後,黃昏以至天黑變化多端的天空,山色與海水;也可以看見岸上來來去去不同時間活動的人群,以及從燈塔旁進出港口的各式各樣大小船隻。
這本書的作者使用不透明的濃彩作畫。天空與雲彩或明或暗,加上晨曦,晚霞與星辰,在海平面上與海水互相輝映。閃耀著陽光的海水,以平塗的底色加上短短的筆觸作水波的畫法,時而耀眼,時而碧綠,蔚藍與深遂;船舶行駛其上,在左方那一脈或迷濛或蒼鬱的山系襯托下,表現出一個台灣港口的美麗風貌。
在海洋與陸地交界之處,是長長的堤防。相對於山系,天空與海洋一天中的色彩變化,這堤岸上也由一波波的人潮上演各種有趣的活動。這些在大海之前顯得渺小的人們,雖然沒有畫出五官表情,生動的肢體令讀者對他們的活動一目了然;除了靜態的作畫、攝影,看海等,也有動態的交談與呼叫的歡愉,空間與情境的表現非常傳神。
船也是本書的重點,它們不但遠近大小不一,形式色彩也不相同。船先後駛過燈塔,以燈塔的高度作基準比較,可以看出有的船小巧有的卻似龐然大物。船身造型也因它的功能而有所不同,它的角度不論右側,左側,或是俯瞰,皆以色面加上一些點,線來完成,簡潔明朗。
這本書略掉文字,以無字書的型態來表現非常恰當,一則畫本身對景的描繪已經美不勝收,再則無字能令讀者用自己的速度,仔細的看作者在畫面上的表現與細微的安排。以文字來形容天空或海洋,在此文字也許能說出來各種船的名字,但那是知識性的傳達,似乎並不是此書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