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精神科醫師告訴你,
活得愈久愈該了解的金錢觀與人生觀!當下的每一步,都將決定你的老年生活是富足或匱乏。
究竟該如何規劃存款、度過健康快樂的晚年?
面對長達二十年的退休生活,你──準備好了嗎?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李若綺
社團法人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榮譽理事長/涂心寧
真情推薦
在高齡化與少子化現象愈趨顯著的台灣,你是不是也開始擔心自己會面臨「老後破產」、淪為「下流老人」?
愈來愈長壽的人類究竟該如何面對老後生活?該怎麼做才是最完善的規劃,能讓自己在退休後即使沒有收入、無人奉養也不虞匱乏?
《上流老人:不為金錢所困的75個老後生活提案》作者、醫師作家保坂隆在書中就精神科醫生的專業角度與經驗,在金錢、心態、健康、居家生活等面向提供讀者具體可行的實踐方法,比如退休後不要因為寵小孩而動輒給孫子大筆零用錢,除了避免慣壞小孩,也是因為考慮到自己的退休金收入;又如借給別人或向別人借的東西一定要有借有還,以免隨著年歲增長行動愈來愈不方便,事情就這樣愈拖愈久;此外人老也要服老,體力消退、記性不好都是正常的,不需要勉強去做年輕時做的事情,因此給自己帶來壓力。
保坂隆醫師認為,與其在老後只能靠著少少的退休金拮据過日子,或是疾病纏身、入不敷出,淪入底層社會,不如在退休前好好規劃,培養正確的概念與心態、打造健康的體態,做好萬全的準備迎接老後生活。相信只要按照書中條列的重點一一執行,改進目前的生活方式,在不久的將來,就能迎接充實愉快的老後生活。
本書提出:
‧對年齡有所自覺,凡事量力而為
‧「有賺頭」的好事背後總是得不償失
‧別被「退休後需要好幾千萬圓」這種話迷惑
‧我才不可能上當──愈是這麼想愈容易被騙
‧為了健康活到老,應該避免熟年離婚
‧人生要按照自己的意思謝幕
‧凡事不隱忍,大發牢騷才是健康的秘訣
‧提供教育基金來取代小孩的零用錢
延伸閱讀:
胡展誥,《遇見,生命最真實的力量》
彭明輝,《人生如果是一個( ),你想填入什麼?》
彭明輝,《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
彭明輝,《活出生命最好的可能》
本田直之,《北歐式的自由生活提案》
作者簡介:
保坂隆
1952年出生於日本山梨縣。現任聖路加國際醫院統合中心執行長、精神腫瘤科部長、聖路加國際大學臨床教授。
自慶應義塾大學醫學系畢業之後,進入同一所大學附屬醫院的精神神經科任職,並於1990年前往美國加州大學留學2年,曾任東海大學醫學系教授。
已出版中文作品有《愉快的老後》、《50歲開始,優雅過好日子》、《理想的老後》、《最無憂的老後》等。
譯者簡介:
Uko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推薦的日劇是《黑金丑島君》和《家族遊戲》。
章節試閱
別被「退休後需要好幾千萬」這種話迷惑
西元一九四七年,日本男性與女性的平均壽命首次超過五十歲,而如今,不論男女,日本人的平均壽命則都超過了八十歲。也就是說,人們以驚人的速度實現了長壽的願景。
活得久雖然是件好事,然而,這會不會也是另一種「過猶不及」?想到得因此花費更多錢,對於長壽這回事似乎就無法抱持著樂觀的態度──這樣的社會傾向愈來愈強烈了。
其中最大的問題在於退休後的開支。各類報章雜誌經常大談養老要花多少錢,而且無論哪一篇,提到的都是「需要好幾千萬圓」,金額可說相當龐大。
不過,誠如前面的章節所言,急著從現在開始增加收入是相當危險的。
既然如此,該怎麼做才恰當?其實答案很簡單。即使聽說「退休後需要好幾千萬圓」,也不必有所動搖或感到不安,只要老實承認「賺不了那麼多錢」就好了。
如果本身很有錢,照理說確實可以過著豪奢的老年生活,但能不能因此買到幸福就另當別論了。
這一點從聯合國公布的「幸福指數報告」也可以明顯看出來。該份報告是聯合國將全球一百五十八個國家的幸福程度量化評鑑的結果,在二○一五年度的幸福排名中,日本是第四十六名,甚至比前一年的第四十三名還要落後,在人稱八大工業國的先進國家當中敬陪末座。
至於名列前茅的國家則不出所料,是冰島、丹麥、挪威、芬蘭等以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聞名國際的北歐各國,但像是哥斯大黎加(第十二名)、墨西哥(第十四名)、巴西(第十六名)等,很多國民所得(GDP)遠低於日本的國家卻也榜上有名。換句話說,有錢並不一定能買到幸福。
這些國家的幸福度之所以高,是因為生活上雖然多少有些拮据,但他們心裡明白自己只能接受現狀。正因如此,倒也就能夠堅定意志,自然而然習慣相應的開銷與生活方式,並從中發掘幸福。
至於要怎麼在收入短少的限制下過日子?這時就應該斟酌損益、平衡開支,發揮長年累積的人生歷練截長補短。
祕訣之一就是「知足常樂」的生活態度。所謂的物欲是深不見底的,相反地,只要換個想法,滿足於當下,所有的欠缺和不滿就都會煙消雲散。
「貧窮卻感到滿足的人才是富豪,而且富可敵國。至於那些富有卻終日惶惶不安、擔心變窮的人,則好比凋零的冬天。」
這是莎士比亞的名言。
中國古代的哲學家老子也曾說過「知足者富」,意思是「知足的人即使貧困,精神上依舊充實而幸福」。
舉例來說,即使退休金比想像中來得少,也不為此發牢騷或感到擔憂,而是要換個想法,認清「懂得利用這筆錢思考如何開心過日子的才是聰明人」。對金錢心生不安時,不妨靜下心來好好想想這句話吧。
我才不可能上當──愈是這麼想愈容易被騙
愈來愈多人在退休後仍然活用就業時的經歷,以各式各樣的形式貢獻社會。M先生(六十八歲)過去是消費者保障的專家,現在依舊奔走於全國各地舉行演講等,呼籲大家防範以銀髮族為主要目標的特殊詐騙(匯款詐騙以及手法相似的其他詐騙)。這位M先生曾告訴我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我一邊介紹匯款詐騙的真實案例,一邊告訴聽眾:『大家要小心,千萬別被騙了!』但台下的聽眾們聽了我的話卻笑成一片。我不明白他們為什麼笑,所以問了其中一位:『這很好笑嗎?』那個人說:『像那種騙小孩的伎倆,我怎麼可能會上當!』其他人聞言也跟著點頭如搗蒜。」
然而事實恰恰相反。
「根據日本警視廳以銀髮族為對象所做的調查顯示,被詐騙的受害者當中,有八成左右都回答過『我以為自己不會上當』。此外,回答『從沒想過自己會遇上詐騙』的人也有一成以上。這就表示,大部分的人都太掉以輕心了。」
不僅如此,他還告訴我受害者遭逢詐騙之後的說詞。
「舉例來說,有位七十八歲的女性接到佯稱是自己兒子的人來電,被騙走了好幾百萬圓,她說:『我原本以為自己兒子的聲音我一定認得出來,沒想到一接到苦苦哀求我幫忙的電話,頓時就無法判斷真假了。』另一位七十五歲的女性同樣依照佯稱自己兒子的嫌犯指示,從銀行匯出鉅款,她後悔莫及地說:『櫃台的人問了我好幾次匯錢要做什麼、匯進去的是誰的戶頭,可是因為兒子跟我說急著要用錢,我就堅持說沒關係,硬是請人家幫我把錢匯過去了。為什麼那個時候我不聽櫃台小姐的勸呢︙︙』還有一位六十九歲的男性說:『我怕是匯錢的詐騙,所以還回撥電話確認,對方當然跟我說不是,於是我就相信了。』結果當我介紹完這些案例以後,會場的聽眾便再也笑不出來了。」
把別人的聲音認做自己兒子的聲音,聽起來或許很離譜,但想光靠聲音辨認出某人實際上是相當困難的。況且我們的大腦還有「一旦認定某件事,就會以它為判斷基準」的傾向。
換句話說,要是打從一開始就認定對方是「自己的兒子」,即使聲音聽起來不太像,或是講述的內容有所出入,我們也會任意替對方套上「他可能感冒了」、「他一定很慌吧」等理由,擅自提出自認為合理的解釋。
除此之外,銀髮族還有一個容易上當的原因,這個原因與我的專業領域有關,亦即失智症。
有一說指出,我們的腦是組合了「流動智能」和「結晶智能」後才進行活動的。根據這項說法,所謂流動智能掌管的是計算能力與記憶力,過了三十歲就會開始衰退。上了年紀以後記性變差、常常忘東忘西,正是流動智能隨著年齡增加而衰退的證據。
至於結晶智能,則是和判斷力與統合力相關的智能。結晶智能隨著年齡的增加而衰退的例子雖然極為少見,不過一旦罹患失智症,結晶智能就會迅速衰退。因此,年輕時雖然可以輕易判斷「這個人說話前後矛盾」或者「這是詐騙手法」,但當同樣的情形發生在老年人身上時,他們就容易上當受騙了。
不僅如此,由於失智症是一種患者和家屬都難以接受的病症,故肇因於這種病症的詐騙受害案例目前仍在持續增加。不輕信他人,不聽信好康既然如此,怎麼做才能降低受騙的風險呢?關於這一點,前面提過的M先生也傳授了我一些祕訣,介紹如下:
「最重要的是別對自己太有把握,自以為『我不會被騙』。這麼說雖然不太中聽,但接到電話的時候,請回想一下『防人之心不可無』這句話,對方的說詞切勿照單全收。
比如近來的匯款詐騙手法相當狡猾,會強調自己的『電話號碼換了』,或是宣稱『快被炒魷魚了,不要打電話到公司來』等。這種時候千萬不要盲目相信對方的說詞,一定要試著撥打以前的電話號碼,或是和對方的公司取得聯繫,說不定一通電話就能讓你免於被詐騙。
此外,在銀行和郵局絕對要乖乖聽從櫃台行員的話。畢竟上了年紀的人常常不自覺變得固執、聽不進別人的勸,但對方是專業人士,聽專家的肯定不吃虧。
或是在家養成習慣,把電話預設成答錄機模式,先確認來電者的身分後再接起電話,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最近日本還有一種來電時會響起『為防範匯款詐騙等犯罪,本通電話的對話內容將自動錄音』等警告訊息的通話錄音裝置。順帶一提,根據消費者廳表示,安裝這個裝置的家庭中,約有四分之三愈來愈少接到可疑電話。日本有許多地方自治團體可以租借這個通話錄音裝置,不妨向當地的區公所洽詢。」
此外,假借投資名義騙人上鉤的詐騙案也愈來愈多,不過,要看穿這類手法相當容易,那就是認清世上絕對不會有「別人都不知道的好康」、「錯過這次機會不再」等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另外也要切記投資詐騙其實有一些足以辨識的特徵,就是歹徒會用為社會帶來莫大影響或是媒體頻繁炒作的主題當做「熱門商品」來勸誘你。
在最近的投資詐騙受害案例中,號稱擁有最先進技術的詐騙案特別引人注目,像是獲得諾貝爾獎的「iPS 細胞」,或是才剛開始在日本近海進行生產實驗的海洋能源等。
雖然詐騙內容是虛構的,但是因為相當具話題性,如果一知半解地聽下去,就會不自覺落入圈套。
只要冷靜分析對方所說的話,應該就會察覺「不對勁」、「哪裡怪怪的」,畢竟詐騙的手法愈來愈巧妙,再怎麼謹慎也不為過。
熟年離婚是「糟蹋金錢」
「大我十歲的老公退休之後,我每天都在家跟他大眼瞪小眼,渴望自由的心情因此愈來愈強烈。所幸老公也能夠理解我的感受,於是我們協議離婚,和平分手了。剛恢復自由之身那陣子我非常享受,不但去旅行,還談了戀愛,可是年過六十的我沒有什麼工作的熱忱,關心我的人也都不在了,讓我不禁開始對一個人生活感到不安。因為積蓄愈來愈少,所以現在是靠三個孩子在養。其實我很後悔,早知道會變成這樣,當初多忍耐一點就好了,何必離婚呢!」
這段獨白來自一位貿然選擇「熟年離婚」的六十三歲女性。順帶一提,熟年離婚並不是指「中老年夫妻離婚」,而是指「結婚超過二十年的夫妻離婚」。
根據日本厚生勞働省的調查顯示,熟年離婚有增加的趨勢,分析箇中的原因大致有下列兩個:
第一個原因是嬰兒潮世代的人開始一個接一個退休。過去每天出門上班的丈夫現在整天窩在家裡,不少妻子為此感到無形的壓力,這就是名為「丈夫在家壓力症候群」的心病。然而在許多案例中,丈夫都沒有發現妻子所承受的壓力,所以後者才會爆發不滿,最後以離婚收場。
另外一個原因是日本政府藉著改革年金制度,導入了「離婚年金分配制」,即使夫妻離婚,妻子仍然可以分配到年金。話雖如此,但並非是拿整筆年金來分配,而是在扣除基礎年金後的報酬比例部分中,以婚後所繳交金額的二分之一為上限。這筆錢畢竟不算太多,所以才會有評論家指摘:「說穿了,熟年離婚不過是共享貧窮罷了。」
最近,多位房客住在同一個地方的合租公寓據說很受歡迎,這類公寓的客廳和廚房是房客們一起使用的公共空間,最大的優點是租金便宜。相對而言,兩個已經同住多年的人一旦分開,則會面臨完全相反的情況。也就是說,屆時生活上的開銷不再像以前那樣可以只出一半,如果搬到租金較高的公寓,一個人生活的開銷甚至和兩個人同住差不多。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離婚後可以去投靠孩子」,不過早已離開父母親身邊、擁有自己家庭的孩子其實是無法指望的。畢竟他們這些年輕世代很可能正為了房貸和小孩的學費而省吃儉用,沒有多餘的房間供父親或母親住,老一輩說不定還會被孩子的另一半露骨地冷眼相待。
因此,經濟上若不是相當寬裕,就得先做好心理準備,熟年離婚後等著你的,是比你的覺悟更加嚴酷的日子。
別被「退休後需要好幾千萬」這種話迷惑
西元一九四七年,日本男性與女性的平均壽命首次超過五十歲,而如今,不論男女,日本人的平均壽命則都超過了八十歲。也就是說,人們以驚人的速度實現了長壽的願景。
活得久雖然是件好事,然而,這會不會也是另一種「過猶不及」?想到得因此花費更多錢,對於長壽這回事似乎就無法抱持著樂觀的態度──這樣的社會傾向愈來愈強烈了。
其中最大的問題在於退休後的開支。各類報章雜誌經常大談養老要花多少錢,而且無論哪一篇,提到的都是「需要好幾千萬圓」,金額可說相當龐大。
不過,誠如前面的章節...
作者序
前言
現今無論是電視或報章雜誌上,經常充斥著「老後破產」、「下流老人」之類的聳動標題,也難怪步入老年的人會因此為將來感到憂心忡忡,而且似乎還有不少人因為太過不安,導致生理與心理都受到負面影響。
日本逐步邁入超高齡化社會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同樣都是銀髮族,有的人能積極享受自由的時光;有的人卻閒得發慌,終日鬱鬱寡歡;有人即使清貧儉約也能開心度日;也有人雖然擁有花不完的錢,心裡卻非常不踏實。
如此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與其說是生活條件或環境差異造成的,不如說是思考方式或對事物的看法不同所導致的。在我們往後的生活中,包括年金在內,想必會出現林林總總的課題,而要度過這些難關,只能靠自己轉換想法。
俗話說得好,「薑是老的辣」。意思是人類會隨著年紀增長而累積經驗,並藉由這些經驗學習解決各種問題,畢竟銀髮族幾十年的歲月可不是白活的。在至今的人生中,我們經歷了許多辛苦與煩惱,但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問題,都因為我們一步步面對、解決,才能一路走來,始終活在當下。
充分運用過往的經驗,並靈活地展現智慧,聰明度過老後的人生吧!唯有如此,才能把我們帶往「不為金錢所困的老後」。
要做到這些,就得適時轉換思考模式並培養正確的生活習慣,我會在書中舉一些比較生活化的例子,盡可能具體介紹可以馬上運用在生活中的資訊與點子。
要是各位在閱讀這本書之後,能夠重新思考該如何使用金錢、如何規劃人生,度過豐富充實的下半輩子,那就太好了。
前言
現今無論是電視或報章雜誌上,經常充斥著「老後破產」、「下流老人」之類的聳動標題,也難怪步入老年的人會因此為將來感到憂心忡忡,而且似乎還有不少人因為太過不安,導致生理與心理都受到負面影響。
日本逐步邁入超高齡化社會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同樣都是銀髮族,有的人能積極享受自由的時光;有的人卻閒得發慌,終日鬱鬱寡歡;有人即使清貧儉約也能開心度日;也有人雖然擁有花不完的錢,心裡卻非常不踏實。
如此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與其說是生活條件或環境差異造成的,不如說是思考方式或對事物的看法不同所導致的。在我們往...
目錄
前言
第1章 靈活運用金錢
退休金「不減少」好過「增加」
「有賺頭」的好事背後總是得不償失
別被「退休後需要好幾千萬圓」這種話迷惑
幸福的青鳥稍縱即逝
為對方付出,即使沒錢也能變得幸福
對他人伸出援手,度過神采奕奕的人生吧
我才不可能上當──愈是這麼想愈容易被騙
不輕信他人,不聽信好康
對年齡有所自覺,凡事量力而為
比平常多一點點的奢侈就能夠取悅大腦
熟年離婚是「糟蹋金錢」
為了健康活到老,應該避免熟年離婚
夫妻和睦與否和金錢無關
愈稱讚對方會變得愈幸福
為什麼身後會想留下一筆錢?
留下金錢不如留下回憶
徹底活用行政服務
部分地區甚至免費發放紙尿布
第2章 金錢買不到健康和安心
生病或受傷時感到不安是人之常情
就算有病在身也別悲觀,不妨想成「生小病保安康」
若對獨居感到不安,就向外界求助吧
用不花錢的養生法省下一大筆開銷
掌握腹式呼吸就能維持健康
奢侈是健康的大敵,但粗食也會縮短壽命
湊齊五色食材,營養豐富均衡
「病由心生」並非空穴來風
憂鬱症是「心靈的感冒」
和疾病和平共處的方法
人生要按照自己的意思謝幕
一定要重新評估保險的需求
仔細判斷應該解約的保險和絕對需要的保險
笑口常開的生活能撫慰身心
愈是氣憤愈要露出笑容
如何成為不暴怒的銀髮族?
凡事不隱忍,大發牢騷才是健康的秘訣
和病友相互抱怨吧
第3章 貫徹「斷捨離」,心靈充實又富足
東西愈來愈多,內心卻愈來愈空虛
心靈變自由,快樂似神仙
逃離衝動購物的誘惑吧
一旦衝動購物就自我懲罰
正確和錯誤的省錢術
利用畫龍點睛的小奢侈紓解節約壓力
如何處理充滿回憶的相簿?
利用重要的相片製作剪貼簿
搬進小房子,減少無謂的擔心
收納空間多,家當就無法減少
賀年卡的價值不在數量,而在心意
利用賀年卡來整理人際關係
退休後別忘了更新通訊錄
不需要虛榮的通訊錄
借出與借來的東西別放著不管
沒有必要出席每一場葬禮
不勉強出席遠方的葬禮或法事
是否減少婚喪喜慶的支出取決於自己
年節的開銷也要重新評估
第4章 千萬別忘了自己的人生只屬於自己
不拿自己與他人比較,就能常保幸福
不該光靠表面來判斷事物
別為了給孫子零用錢而省吃儉用
比起年幼的孫子,自己往往更無法遵守規則
把錢也買不到的寶物留給家人
提供教育基金來取代小孩的零用錢
所謂的幸福是留下無形的遺產
比起金錢,「一句安心的話」更有用
別感嘆「一把年紀」,梅開二度又何妨
婚姻的形式不只一種
同居的精髓在於坦率與體貼
如果一個人住,不妨試著把狗狗當朋友
不能養動物就養植物吧
不干涉兒女與孫子的人生
活用經驗回饋社會
遵從自己的意志去做才叫志工
把心情說出口,人生更快樂
不只是丈夫,妻子也別忘了表達感謝
建議生前就選好墓地
生前選好墓地,就能無後顧之憂地享受退休生活
前言
第1章 靈活運用金錢
退休金「不減少」好過「增加」
「有賺頭」的好事背後總是得不償失
別被「退休後需要好幾千萬圓」這種話迷惑
幸福的青鳥稍縱即逝
為對方付出,即使沒錢也能變得幸福
對他人伸出援手,度過神采奕奕的人生吧
我才不可能上當──愈是這麼想愈容易被騙
不輕信他人,不聽信好康
對年齡有所自覺,凡事量力而為
比平常多一點點的奢侈就能夠取悅大腦
熟年離婚是「糟蹋金錢」
為了健康活到老,應該避免熟年離婚
夫妻和睦與否和金錢無關
愈稱讚對方會變得愈幸福
為什麼身後會想留下一筆錢?
留下金錢不如留...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