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紐約時報》暢銷書
☆ 亞馬遜書店神經科學類&神經心理學類銷售榜首
☆ 全球銷售超過50萬本
本書特色
1.《大腦當家》最新增訂版新增〈音樂〉章節,帶領讀者探索音樂對大腦的正面影響。
2. 新增這六年來相關的研究資料(共增加53篇參考資料)。
3. 每一章最後提供的新點子更實用,也更聚焦在個人可以執行的項目上。
4. 作者重新調整本書的章節架構,刪除對讀者而言比較艱澀、細瑣的研究理論細節,讓內容更精簡、易懂,增加閱讀的流暢性。
你知道規律運動會讓人越來越聰明嗎?
你知道解決難題最有效率的方法是先放個假,好好大睡一場嗎?
你知道職場壓力在美國造成企業界的損失一年高達三千億美金嗎?
還有籃球巨星麥可‧喬丹的大腦就說明了他為什麼不適合打棒球?
想打造一個全方位的資優生,主要竟然是上音樂課?
在《大腦當家》增訂版中,發展分子生物學家麥迪納博士重新調整架構,讓內容更為精簡、易讀;全新章節〈音樂〉除了解釋「莫札特效應」的迷思,更以嚴謹的研究說明音樂帶來的各種好處。作者以幽默流暢的筆觸,帶領讀者進行一趟奇幻的腦內探險,讓你輕鬆明白大腦科學豐碩的研究成果。每個守則都依據大腦運作的方式,提供具有創意的點子,有些方法一點都不困難,讀完會讓人迫不急待想運用在生活中。
讀完這本書,你不只會說「大腦是個很棒的東西,我希望每個人都有一個」,你還會說「每個人都應該好好利用大腦」!
作者簡介:
約翰‧麥迪納(John J. Medina) 發展分子生物學家與研究顧問,同時也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生物工程系兼任教授。他在西雅圖創辦了兩個大腦研究機構:太平洋大學腦科學應用學習研究中心以及塔拉里斯研究院(Talaris Research Institute),後者是一個研究嬰兒如何登錄和處理訊息的非營利性組織。 麥迪納博士於2004年擔任美國國家工程學院的研究員,他曾經也是華盛頓州教育委員會的諮詢委員,並多次當選優良教師。 麥迪納博士的著作《大腦當家》曾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他還著有《0~5歲寶寶大腦活力手冊》(遠流出版)、《肉體年限:解讀人類史上永遠不老的話題》(閱讀地球出版)、《基因煉獄》(天下文化出版)等書。身為兩個兒子的父親,他也關心大腦科學如何影響學校教學。除了研究和教學之外,他經常對政府官員、企業和醫療專業人士,非營利組織領袖、地方教育委員會及大眾作神經學和教育之相關性的演講。 作者網站:www.brainrules.net 作者相關著作: 《0~5歲寶寶大腦活力手冊》
譯者簡介:
洪蘭 加州大學河濱校區實驗心理學博士,曾任教於加州大學河濱分校、中正大學和陽明大學,目前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已翻譯五十多本生物科技及心理學方面的好書,包括《棉花糖女孩》、《浮萍男孩》、《養男育女調不同》、《心智拼圖》、《天生愛學樣》、《真實的快樂》、《站在學生前面》、《投資大師羅傑斯給寶貝女兒的12封信》、《教養的迷思》等。曾獲頒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翻譯類金籤獎、2005年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特別貢獻獎、2011年遠見雜誌華人領袖終身成就獎。有感於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前後去過台灣大大小小超過一千所的中小學作推廣閱讀的演講,深受各界推崇。著有《講理就好》等二十五本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語 本書是這個時代提供最多訊息、最引人注目、最實用的書之一。 ——雷諾(Garr Reynolds)簡報與演講權威大師/暢銷書《簡報禪》(Presentation Zen)作者
媒體推薦:
麥迪納在本書中用白話的方式剖析大腦的任務、解析大腦在工作與學習上扮演的角色……你的注意力即刻就會被他的寫作風格給吸引。 ——《今日美國》(USA Today) 很少有人比麥迪納更有資格幫助領導者來過濾各種炒作性的話題。 ─《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 麥迪納比喻自己為「龜毛科學家」,他只引用刊登在同儕審核的期刊且結果能被成功複製的研究。顯然地,這位分子生物學家是位極有天份的溝通者,他書寫的內容適合專家與大眾閱讀。 ——《精神科時代》(Psychiatric Times)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增訂版譯序〉省不得的音樂教育/洪蘭 上個世紀資訊爆炸,所累積的知識是過去二千年的總和;這個世紀才過了不到五分之一,所累積的新知已經要超越上個世紀了。在這些日新月異、快速湧出的知識中,大腦科學是其中進步最快的一個領域。腦造影技術的精進使大家終於了解生命的中樞在腦而不在心,人的好壞也是在他的大腦而不在他的心好不好。 因為一般人無法直接觀察大腦的運作(除非在腦造影室),所以對很多人來說,大腦是神秘的。有一本很暢銷的科普作品《神經外科的黑色喜劇》(When the Air Hits Your Brain),是一位神經外科醫生的成長紀錄,描述由於人的大腦不可能接觸到空氣,當它接觸到空氣時就是神經外科動刀的時候,那是差一、二毫米就會造成這個人失去某個功能或半身不遂的。又因大腦跟智商有直接的關係,人們(尤其父母)對如何增進大腦功能使孩子聰明就大感興趣了。家長感興趣的地方就是商人財源的所在,坊間一些似是而非的教養書因此因應而生,提出各種健腦課程,讓父母失財,讓孩子受罪。 本書作者是華盛頓州立大學分子細胞學實驗室訓練出來的神經科學家,一直從事大腦和基因在認知功能上的研究,所以他的書可信度高,在美國賣得非常好,在台灣也有不錯的銷售成績,如果連不愛買書的台灣這本書都能增訂新版,可見它有一定的水準值得父母信賴。最新增訂版除了每一章節都有增加新的知識之外,最特別的是作者還新增了音樂這一章。音樂和美術的課程在大人眼中是可有可無,每次政府財政一緊縮,第一個砍掉的便是學校的音樂美術課程,在偏鄉和山地,更是十個學校有九個沒有音樂老師。這其實非常錯誤,因為音樂的重要性在它能改變大腦,尼采說「沒有音樂的世界是個錯誤」非常正確。有一次我到美國開會,抽空在晚上去聽了一場德弗札克的《新世界交響曲》,後來連續三天,只要一靜下來,腦海就浮現它的旋律,想停都停不了,好的音樂真是會一直在你腦海中轉,滋養你的心靈。 為什麼《新世界交響曲》的旋律對我有這麼大的迴響力呢?原來我念初中時,每天回家後放下書包第一件事便是打開電唱機(那時還是黑膠唱片),聽它的第三樂章來紓解考了一天試的緊張和疲勞有關。《新世界交響曲》可以說伴我度過了煩躁鬱悶的青春期,我也從那幾年中領會到音樂對一個人心智健康的重要性。 作者在音樂這一章中提出很多父母所關心議題的實驗證據,例如音樂能增強語言能力,因為它可以訓練聽覺皮質的敏感度,使學生易於辨識語音;音樂有旋律,這些旋律的重複增加了工作記憶的訓練,而工作記憶是所有認知能力的根本(訊息進入大腦後,需先經過工作記憶的處理,才能進入長期記憶,因工作記憶包括視覺空間描繪本〔visuospatial sketchpad〕和語音迴路〔phonological loop〕這兩個跟IQ、學業成績都有關係的部分);音樂的訓練還能增進孩子的社交技巧,因為它使孩子容易察覺別人情緒的變化,增加他們的同理心。 音樂能使大腦產生多巴胺(dopamine),這是種正向的神經傳導物質,對情緒和記憶有幫助,也使大腦產生催產素(oxytocin)這種跟親子聯結(bonding)、親密的社會行為有關的重要神經傳導物質。實驗甚至發現同台演奏的音樂家們,大腦會分泌催產素來增加他們演奏的默契,使他們合作無間。 音樂扣人心弦,使人感動落淚。有一次,我聽到阿里山鄒族的孩子在唱〈安魂曲〉(Miyome),當下讓我流淚不止,音樂感動人心的力量是非經歷其境的人不能了解的,音樂教育真的不能省。 一個人可能沒有美術天份,但可以懂得欣賞一幅好畫的意境;一個人也可能沒有音樂天份,但仍然能欣賞好的音樂,而這個欣賞的能力是我們需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帶給他們,使他們在人生逆境時有紓解情緒的工具。音樂不但撫慰我們的心靈,也能治療心靈的創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者很用心的把孩子大腦發展的歷程所顯現出來行為告訴父母,希望讀過這本書後,父母教養孩子會更輕鬆,我們的孩子會更快樂。
名人推薦:推薦語 本書是這個時代提供最多訊息、最引人注目、最實用的書之一。 ——雷諾(Garr Reynolds)簡報與演講權威大師/暢銷書《簡報禪》(Presentation Zen)作者 媒體推薦:麥迪納在本書中用白話的方式剖析大腦的任務、解析大腦在工作與學習上扮演的角色……你的注意力即刻就會被他的寫作風格給吸引。 ——《今日美國》(USA Today) 很少有人比麥迪納更有資格幫助領導者來過濾各種炒作性的話題。 ─《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 麥迪納比喻自己為「龜毛科學家」...
章節試閱
第二章〈運動〉#大腦守則2:運動增強腦力 你會像吉姆還是像法蘭克一樣變老? 科學家從老人身上看到運動對大腦的好處。幾年前我在電視上看到一部紀錄片,描述美國養老院內的情況。一群八十多歲的老人坐在輪椅上,一字排開在昏暗的燈光下,他們就僅是坐在那兒消磨時光,像是等待死亡的接引。其中有一個老人叫吉姆,他的眼神空洞、寂寞,沒有朋友,面對人生晚年這樣的處境,他大可以老淚縱橫,但是他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凝視著空間中的某一點。我轉台,轉到看起來還很年輕的華勒斯(Mike Wallace,譯註:美國很有名的電視主播和資深媒體人)在訪問知名的建築師法蘭克.羅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他在那時已是八十多歲了。這是我見過最有意思的對話。 「當我走進紐約市的聖派屈克大教堂(St. Patrick's Cathedral),我被一種崇敬的氣氛所包圍。」華勒斯邊說邊彈著煙蒂。 老人看著華勒斯說:「你確定這不是一種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 「你是說因為教堂很大而我很渺小?」 「是的。」 「我想不是這個原因。」 「我希望不是。」 「你在走進聖派屈克教堂之時什麼都沒有感覺到嗎?」 「遺憾,」萊特立刻回答。「因為它沒有真正表現出個體獨立和自主的精神,而我認為這種精神應該在我們致力於文明所造的建築物中必須傳遞出來。」 我被萊特巧妙的回答所震撼,在短短的幾分鐘內,你可以察覺到他心思的敏捷清楚,他堅定的立場,他願意跳出窠臼的思考。接下來的訪談跟前面一樣精彩,就如同他後來的生活一樣。他在一九五七年完成古根漢博物館(Guggenheim Museum)的設計,這是他生前最後一件作品,那年他九十歲。有一件事同時也讓我震撼,當我在琢磨著萊特的回答時,我想起養老院的吉姆,他跟萊特是同樣的年齡,事實上,養老院裡大部分的老人都是。我突然看到兩種類型的老人:吉姆和萊特成長在差不多的年代,但是一個心智幾乎完全萎縮,就像是被老化給折磨和凋零,而另一個卻像電燈泡一樣發出熾熱的光來。 在他們老化的過程中有什麼差別造成如此的不同呢?這個問題曾經困擾著研究團隊多年。科學家為了解釋這些差異找出很多新發現,我把這些發現歸類到六個問題的答案中。 ■有沒有單一因素可以預測你會如何老化? 當開始研究老化時,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研究者發現很多變項,從先天到後天,都與一個人能否優雅地進入老年有關。這是為什麼當一個研究團隊發現某個強有力的環境因素時,其他科學家報以好奇和謹慎。科學家發現優雅的老化最強的預測因子是這個人的生活型態,他是否是個整天坐在辦公室不動的人。 簡單地說,假如你是個沙發馬鈴薯,老的時候比較可能像吉姆,前提是你能活到八十歲的話。假如你的生活型態很活躍,你到老的時候比較像萊特,你很有可能活到九十多歲。主要的原因表面上看起來是運動增加心臟血管的健康,所以比較不容易得心臟病和中風,但是研究者不了解為什麼成功進入老年期的人,他們的心智也比較警覺,這導致下面這個問題: ■運動讓人比較機靈嗎? 幾乎所有的心智測驗他們都做了,不管怎麼測量,答案都是肯定的:一個終身運動者,他的認知功能比那些坐著不動的人高出很多。這些測量包括長期記憶、推理、注意力以及問題解決。他們在流動智慧(fluid intelligence)的作業上表現也比較高,這些作業測試快速推理、抽象思考,以及用先前學的知識來解決新的問題。基本上,運動增進教室和職場所需的許多重要能力。 運動在非年長者的作用為何呢?相關研究並不多,但有一個研究是檢驗一萬名英國的公務員,年齡在三十五歲到五十五歲之間,依他們運動的習慣將他們分成低、中、高三組,結果發現低運動組的認知表現也比較不好,需要即時反應的流動智慧是最受靜坐不動生活型態的傷害。 不過運動並不能增進所有的認知功能,短期記憶及某些反應時間作業就跟身體的活動無關。雖然每一個人都會因為運動而改善認知功能,但是改進的程度卻是因人而異,有很大的個別差異。有運動的人通常也比較聰明這是一回事,但證明運動能直接導致這個好處又是另一回事。這些數據雖然很強,但只是相關數據,並非因果關係。實驗者必須做比較侵入性的實驗來回答下一個問題: ■你能把吉姆變成法蘭克嗎? 這些實驗不禁讓人想到電視上的變身改造節目。實驗者先對一群不愛動的沙發馬鈴薯老人測量腦力,然後要他們運動一段時間,再測一次。他們發現那些參加有氧運動課程的馬鈴薯,所有的心智能力都有進步,甚至只要做四個月的有氧運動,就能觀察到明顯改善。小學生也是如此。另一個研究發現小學生一週只要慢跑二次到三次,每次三十分鐘,十二週以後,他們的認知表現就比慢跑前進步了很多。當運動停止後,他們的成績又退回到慢跑之前的程度,科學家找到直接的關係了。在某個限度之內,運動的確可以把吉姆變成法蘭克,或至少能把吉姆變得比較機伶。 當運動對認知的效果越來越顯著時,研究者問了沙發馬鈴薯這一族人最關心的問題。 ■要做什麼類型的運動?做到什麼程度才行? 研究老人族群多年之後,研究者對於應該運動多少的問題,答案是不必太多。只要你每週散步幾次,你的大腦就會得到益處。即使是沙發馬鈴薯,會起來走動的也比不動的好。我們的身體似乎大聲抗議要回到非洲大草原那種不停活動的源頭,任何朝向那個演化史的動作,不管多少,都對認知有幫助。在實驗室中,運動的黃金原則是一週兩、三次,每次三十分鐘的有氧運動就足夠了。如果能再增加重量訓練,會對認知功能更有好處。但是太多的練習、太過的疲累對認知功能不好,在決定參加嚴格的體能訓練之前,應該先問過你的醫生。這些數據只是指出一個人需要運動,運動就如幾百萬年前祖先在地球上的活動告訴我們的一樣,是對大腦有利的。至於有多好?這答案讓每個繼續往下探究這個問題的人都很驚訝。 第四章〈壓力〉#大腦守則4:承受壓力的腦不能如常地學習 家庭裡的壓力會在學校顯現 關於壓力對學業的影響,我有第一手的經驗。在我高三那年,我母親被診斷出罹患了不治之症,她那天很遲才從診所回來,想要做晚餐。但是當我看到她時,她只是瞪著廚房的牆壁,她躊躇著把她患了不治之症的事告訴我,好像這個還不夠似的,她又丟了一枚炸彈下來:我父親已經知道她的病況,他沒有辦法好好處理這個狀況,現在正在申請離婚。我的胃好像被人重擊一樣,有幾秒鐘的時間我不能動彈。第二天去上學,以及後面的十三週都像大災難似的,我不記得老師上了些什麼,我只記得眼睛瞪著課本,心裡想著這個了不起的女人教會了我讀書,又教會了我喜愛書,我們以前有著非常快樂的家庭,這一切都馬上要結束了。我母親那時的感覺一定比我可以想像的還更糟,但是她從來沒有說。我不知道該如何反應,我的朋友在我與他們漸行漸遠時,也離我而去。我失去了專注的能力,我的心思遊蕩回童年的時候,我的學業變得一塌糊塗,我拿到上學以來唯一一個D,而我完全不在乎。 雖然這麼多年過去了,我還是很難回憶高中那一段日子。但這清楚說明了大腦守則4:壓力下的大腦跟沒有壓力的大腦學習方式是不一樣的。 我的悲哀至少還有終點,在一個情緒不穩定的家庭中長大的兒童,壓力似乎是無止盡的。先來說一下兒童目睹父母吵架這個常見的情形,兒童們深受無力解決父母婚姻衝突這件事的干擾,他們把耳朵蓋住不要聽、緊握著拳頭一動不動地站在那裡、哭泣、皺眉、求父母不要吵架。一個又一個的研究發現兒童(甚至六個月大的嬰兒)會對父母的爭執產生生理的反應,他們的心跳加快、血壓升高。不管什麼年齡,只要看到父母天天吵架,他們尿液中的壓力荷爾蒙都比較高。他們也比較難調節情緒、使自己平靜下來、或轉移注意力。他們無力停止父母的爭吵,而沒有控制權正是情緒的大敵。你已經知道,能不能感到自己有控制權,對一個人認為他有沒有壓力有強大的影響,他們正經驗到生理恆定負荷失衡。 既然壓力可以很有力地影響學業,我們可以預測在高焦慮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學業表現會不如在溫暖家庭長大的孩子。這正是研究顯示的,家庭中婚姻不和在任何一個可以被測量的項目中,在任何年紀,都會負向地影響孩子的學業。一開始的研究集中在學業總平均上,結果發現父母離婚組和對照組的學業成績有很大的差別。即使父母住在一起,在情緒不穩定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成績還是比較低,在標準的數學和閱讀測驗上表現也不好。後來再仔細分析,發現不是離婚而是父母的吵架次數和情況,可以預測學業表現的失敗。 衝突的程度越嚴重,對學業的表現影響越大。老師一般對家庭中有衝突的孩子,評語都是智慧和能力比較低。這樣的孩子,他們中輟、在青少年期懷孕的機率是別人的三倍,生活在貧窮之中的機率則是五倍。如社會工作者懷海德(Barbara Whitehead)在《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中所寫的:「老師發現許多小孩有情緒上的分心,他們的心思被家中爆發性的爭吵和不安所佔據,以至於無法專心在不需要花很多腦力的作業上,如背乘法口訣。」 他們身體健康變差、請假曠課、逃學增加。曠課會增加可能是因為壓力耗掉他們的免疫系統,增加了感染機會。雖然這些資料還沒有得到一致性的結論,但現在有很多的證據顯示在有敵意環境長大的孩子,將來得某些精神疾病的機率比較高,如憂鬱症和焦慮症。在孩子長大以後,會把童年壓力的影響帶進成年後的人際關係跟工作職場。 第八章〈感覺的整合〉#大腦守則8:刺激多重感官,反應更迅速 ■多媒體呈現 在過去幾十年,梅爾分離出多媒體呈現方式的規則。連結我們所知的工作記憶跟他自己實證的經驗,可以得出以下五個重點。就像他在他的著作《多媒體學習》(Multimedia Learning)中所摘要的,這五個重點對任何講師都很實用,不管是用在教學上或是在商業簡報上。 1.多媒體原則:學生在同時呈現字和圖時學習效果比只有字時好。 2.時間相近原則:學生在相關的字和圖一起出現時,學得比它們先後出現時好。 3.空間相近原則:學生在相呼應的字和圖位置接近時,學得比相離很遠時好。 4.一致性原則:當不相干的教材被排除時,學生學得比把它放進來時好。 5.多管道原則:學生在動畫加旁白時,學得比動畫加字幕時好。 ■感官名牌 作家魏爾斯特(Judith Viorst)曾經說過:「堅強是能夠把一塊巧克力分成四塊……而只吃其中一塊的能力。」無疑地,嗅覺可以刺激動機,但它也可以刺激商機嗎? 有一家公司讓販賣巧克力的機器不停地飄出巧克力香味,結果這部巧克力販賣機的銷售量增加了百分之六十。這家公司同時也在一家顧客不容易找到的冰淇淋店(藏身大旅館之中)附近裝了一部一直飄送冰淇淋甜筒脆餅香味的機器,結果銷售量增加了百分之五十,使得發明這個技術的人把它叫做「香味廣告看板」(aroma billboard)。 歡迎你進入感官品牌,現在工業界終於開始注意到人的感覺反應了,而嗅覺正是這些感覺反應的核心。例如:星巴克不准店員在上班時搽香水,因為這會干擾咖啡的香味,而他們要利用咖啡濃郁的香味去吸引顧客上門。 這樣做的原因是來自華盛頓州立大學商學院院長史班根伯(Eric Spangenberg)博士的研究。他從先前的工作學到,男人對摩洛哥玫瑰花味(強烈花香味)有正向情緒反應,而女人則是香草味。如果他在男裝區與女裝區分別噴灑摩洛哥玫瑰香味與香草香味,會發生什麼事呢?史班根伯壓對寶了,整間百貨公司的生意翻了一倍。那如果反過來噴灑呢?他還是正中紅心,銷售量降到比平常更低。史班根伯在接受美國著名商業雜誌《快公司》(Fast Company)採訪時表示:「你不能只是使用好聞的香味然後就期望它發揮作用,它必須配合對象才會有效。」 氣味也可以用來區分品牌。當你矇眼進入任何一家速食餐廳,你很快就會知道自己身處哪裡。有一篇新聞報導建議,當你要為自己的品牌選擇氣味時,必須考慮你的潛在顧客的期望和需求。例如:在看房子時,剛出爐的麵包或餅乾香味能讓打算買房子的人想起家的舒適和溫暖。這篇報導也提醒,味道要跟販賣物品的「個性」整合在一起。例如:森林中草木清新的味道跟海邊鹹鹹的鹽味可能會激起旅行、冒險的心情,所以這種味道對休旅車的可能買主來說,就比香草適合。 研究顯示,相對不複雜的氣味(添加、混合的成分較少),比較能引起購買動機。簡單的氣味比起複雜的氣味能提升百分之二十的銷售量,或者乾脆不要有任何味道。 第十章〈音樂〉#大腦守則10:學習或聆聽音樂能增強認知能力 亨利.卓爾(Henry Dryer)是個九十二歲、住在療養院裡的失智症病人。他獨自坐在房間中央的輪椅上,目光低垂、面無表情,他的身體彷彿也被掏空了。在一部以他為主角的紀錄片中,知名的腦神經科學家薩克斯以「內向、抑鬱、無反應、沒有生命力」來描述他。在療養院十年多以來,亨利幾乎沒有跟任何人說過話。他的女兒說,他以前不是這樣。亨利先前非常外向,熱愛閱讀聖經、跳舞與唱歌,他經常在公眾場所突然隨興地唱起歌來。 這一天,亨利參加一個藉由聆聽過去喜愛的音樂,協助年長者喚起沉睡記憶的計畫,一台滿載音樂的iPod交到他手上。當亨利一聽到音樂,他開始發出像號角般的聲音。突然間,他睜大了雙眼,臉上發出光芒,微帶點扭曲。他抓起自己的手腕,開始揮舞、微笑還唱起歌來。亨利活過來了。 當iPod關掉時,亨利並沒有回到緘默。他變得滔滔不絕、幽默而且非常熱情。有人在鏡頭外問他:「你喜歡音樂嗎?」他回答道:「我為音樂瘋狂。你播了優美的音樂,很美的聲音。」接著問他:「你年輕時喜歡什麼樣的音樂?」「凱布.卡拉威(Cab Calloway,美國知名黑人爵士歌手)。」他回答,然後開始擺動身體,並唱著凱布.卡拉威的代表作〈我將回家共慶耶誕〉(I'll Be Home for Christmas),音準無誤,感情豐富,有時歌詞還唱對了。 當被問到「音樂對你做了什麼?」,亨利依舊帶著眉飛色舞的神情,比手畫腳地回答說:「它給我愛的感覺,浪漫愛情!我覺得現在這個世界需要充滿音樂和歌唱。你有很美的音樂,太美、太棒了,我感到滿滿的愛!」 薩克斯博士雀躍不已,他熱切地說:「某種程度而言,亨利回來了,他記得自己是誰,透過音樂的力量他暫時重新取得自己的身分。」我幾乎聽不到薩克斯博士說的話,因為我已熱淚盈眶,這是我見過最感人的影片之一。 音樂是如何像清楚發生在亨利身上那樣點亮大腦的呢?音樂對年輕人與老年人的影響分別是什麼?聆聽音樂的大腦跟接受音樂訓練的大腦有什麼不同?研究者已經積極研究這些問題,為了要了解接觸音樂是否會對非音樂的認知領域有益,研究者探究了學業範疇,像是閱讀與數學。他們研究音樂對表達、生理發展及情緒的影響,現在我們自認至少了解部分音樂對認知的作用。 為什麼是「自認」而非「知道」?因為音樂研究非常複雜—首先,大家對於「音樂是什麼」或者「為什麼音樂會存在」並沒有共識。
第二章〈運動〉#大腦守則2:運動增強腦力 你會像吉姆還是像法蘭克一樣變老? 科學家從老人身上看到運動對大腦的好處。幾年前我在電視上看到一部紀錄片,描述美國養老院內的情況。一群八十多歲的老人坐在輪椅上,一字排開在昏暗的燈光下,他們就僅是坐在那兒消磨時光,像是等待死亡的接引。其中有一個老人叫吉姆,他的眼神空洞、寂寞,沒有朋友,面對人生晚年這樣的處境,他大可以老淚縱橫,但是他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凝視著空間中的某一點。我轉台,轉到看起來還很年輕的華勒斯(Mike Wallace,譯註:美國很有名的電視主播和資深媒體人)在...
推薦序
人類在恐慌中生存、繁衍—了解腦、了解人、成功生活/白明奇 二○一六年冬天,我和成功大學體健所蔡佳良教授前往東歐進行台灣與斯洛伐克雙邊 合作計畫的進度交流,在斯洛伐克首都Bratislava 停留兩晚。有天中午,對方主持人Jozef Ukropec 與 Barbara Ukropcová 教授於知名餐廳 Bratislavaske Mestianske Pivovary(since 1752) 招待啤酒及豬腳,席間,我問了該國最具代表性的科學家,Barbara 立刻提了Daniel Carleton Gajdusek(1923-2008)及Jan Vilcek(1933-)。 身上有著斯洛伐克與匈牙利血統的Gajdusek 靠著他超人的智慧與鍥而不捨的精神,終結了新幾內亞的怪病Kuru症,因而獲得一九七六年諾貝爾醫學生理獎。我曾經於一九九二年陪同招待、並護送Gajdusek 教授到中正機場,前往機場的長途車程中,我們聊了許多臨床神經學的困境,印象十分深刻。 Vilcek 教授最大的成就在於細胞激素(cytokine)的研究,包括干擾素與腫瘤壞死因子 (tumor necrotizing factor, TNF)。Vilcek不僅成立生技公司,還與夫人Marica於二○○○年成立Vilcek 基金會,該基金會於二○○六年起獎勵在美國以外出生、對科學或藝術有貢獻者,大提琴家馬友友曾是二○一三年受獎者。隔天,當我們拜訪Jozef與Barbara教授位於郊區的住宅,Barbara 送我一本Jan 親筆簽名、剛剛出版的新書Love and Science: A memoir。 停留期間,我看了一部電影,描寫原始叢林之中的血腥鬥爭,敵人在暗夜中偷襲某族部落,除了掠奪燒殺之外,更將倖存的成人雙手綁上竹竿、男女分批帶走,留下稚齡小孩自生自滅,有一幕是小孩看著父母被帶走的神情,令人動容!設想這些小孩後來或能存活,但內心必然與天真活潑長大的小孩大為不同。另一方面,這些成年人下場又如何?有些男人被逐一當眾挖出心臟,然後將斷頸之首自通天塔頂端扔下,頭顱順著染滿血漬的石梯彈跳而下,成為一堆頭顱的一員,這究竟是導演的想像,抑或真實?少數俘擄獲得考驗體力與智慧的機會,奮力奔跑中,若能逃過背後不斷射來的飛箭與標槍,則可能獲得自由。 返台的航程中,我讀著Vilcek 的新書,腦中卻不斷出現那部不知名電影的情節與反芻內心深刻的感受。從演化上來看,我們都是在如前述險惡般環境下存活的物種的後代,處於這種如囚犯般、充滿不確定性環境的人類,大腦結構與腦細胞間的連結也因前述種種有了改變,身上流動著被威脅、戒慎恐懼、不安的血液,能夠繁衍存活的後代可能都有某種程度的共通特質。 幾個星期後,當收到遠流出版公司寄來《大腦當家》(最新增訂版),讀到書中有一節的小標為「回到叢林」時,我嚇了一跳。書中提到運動的好處也和此次東歐行的目的巧合,台斯雙方正在研究有氧與肌耐力運動對失智症大腦功能產生正面影響的科學證據。此外,本書提到許多因子如BDNF(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也和Jan Vilcek 早年的研究有關。 人類智慧的成長有些是偶然,有些又似乎必然,上天造物絕對是省油之燈(parsimonious),同一個大腦結構必有多種用途。讀著這本介紹大腦功能的讀者們的大腦可能自然浮現幾個字:演化論、制約、行為學派,以及自由意志何在? 本書作者是分子生物學家John Medina,Medina 以周遭人事或親身體驗作例子,用說故事的方式來講解艱深難懂的大腦知識,讀者因而易於理解,並將此知識轉達給其他人、甚至應用於日常生活。這不僅能更了解大腦的正常運作,也可以解答如腦中風、失智症及精神疾病何以帶來種種大腦機能障礙的疑惑,更有助於推廣腦科學的普世教育,這是一本很值得推薦的好書。
人類在恐慌中生存、繁衍—了解腦、了解人、成功生活/白明奇 二○一六年冬天,我和成功大學體健所蔡佳良教授前往東歐進行台灣與斯洛伐克雙邊 合作計畫的進度交流,在斯洛伐克首都Bratislava 停留兩晚。有天中午,對方主持人Jozef Ukropec 與 Barbara Ukropcová 教授於知名餐廳 Bratislavaske Mestianske Pivovary(since 1752) 招待啤酒及豬腳,席間,我問了該國最具代表性的科學家,Barbara 立刻提了Daniel Carleton Gajdusek(1923-2008)及Jan Vilcek(1933-)。 身上有著斯洛伐克與匈牙利血統的Gajdusek 靠著他超人的智慧與鍥而不捨...
作者序
前言: 請在大腦中心算8,388,628×2,你能在幾秒之內得出答案嗎?有一個年輕的男孩做得到,而且還能持續乘上二十四次,每一次都算對;還有一個男孩可以告訴你現在是幾點幾分,甚至把他從睡夢中叫起來,他也能正確地說出時間。有一個女孩可以正確地告訴你六公尺外某個物體的尺寸;另一個女孩六歲時就畫出許多栩栩如生、充滿活力的畫作,有人認為她所畫的「飛馳的馬」更勝達文西的畫作呢。然而上述這些孩子他們的智商都不到七十。大腦實在是一個神奇的東西!你的大腦也許稱不上怪,但實在是一個奇特的東西。它可以算是地球上最精密的訊息轉換系統,讓你能夠知道書上這些小黑線的意思是什麼。為了要達成這個奇蹟,你的大腦送出電流,在幾百公里長的神經纖維上快速奔跑,你在不到一眨眼之間的時間內完成這項作業,而這些神經元小到幾千個神經元可以一起擠到本句的句點中。你剛剛就是在進行這項作業,但是你不自覺。同樣令人驚訝的是我們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我們的大腦是怎麼運作的。 大腦守則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讓你知道關於大腦運作的十二條規則。我把它稱為「大腦守則」,我會先告訴你每一條規則的科學證據,並介紹背後的研究者,然後告訴你如何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尤其是應用在學校和職場的表現上。大腦很複雜,每一個主題我只能選一些你馬上可以聯結到生活上的資訊,雖然不是很完整,但是我希望都是你可以理解的。你會碰到下面的例子: ●我們是無法在書桌前面坐八個小時的。從演化的觀點來看,我們是在一天走或跑二十公里的同時發展我們的大腦。大腦仍然渴求那種經驗,這是為什麼運動會增加我們的腦力(大腦守則2),尤其對我們這種整天坐辦公室或教室的人來說,更是如此。有運動的人長期記憶比每天躺在沙發上不動的人強,他們的推理能力、注意力 及問題解決能力也比較好。 ●假如你參加過研討會,看過主講人一張又一張地播放投影片時,你一定會發現人無法對無聊的東西集中注意力(大腦守則6)。通常你有幾秒鐘的時間去捉住人們的注意力,然後大約可維持他人的注意十分鐘左右;在九分五十九秒時,你一定要再做些什麼事來重新捉住人們的注意力,使大家能再注意十分鐘,這件事必須能引起 情緒共鳴,並且跟主題相關的才行。同時,大腦也需要暫時休息一下,這是為什麼在本書中,我用故事來闡明我的論點。 ●你曾在下午三點鐘左右覺得疲倦嗎?這是因為你的大腦很想小憩一會兒,假如你暫停工作去休息一下,稍後的效率會更好。有一個研究發現,二十六分鐘的小憩,能增加美國太空總署飛行員表現的百分之三十四。你前一晚睡眠是否充足也會影響第二天的心智表現—睡得好,就想得清楚(大腦守則3)。 ●在本書中,你會讀到有一個人只看一眼就能過目不忘,永遠記得書上寫的東西。大部分人是忘的比記的多,這是為什麼我們要重複背誦才記得(大腦守則7)。當你了解大腦的記憶規則後,你就了解為什麼我很反對家庭作業的概念。 ●我們會探討為什麼兩歲的孩子怎麼講都講不聽,他們的叛逆行為,其實是大腦想要探索的強大驅力造成的外顯現象。嬰兒可能對外面的世界所知不多,但他們非常了解要怎麼樣獲得外面的知識,我們是天生的探索者(大腦守則 12 ),這個渴望從來不曾離開過我們,即使生活在人造的環境,探索的需求仍然活在我們的血液中。 龜毛係數 我是個好人,但我也是個壞脾氣的龜毛科學家。能夠出現在本書的實驗研究,都需通過我某些客戶口中的麥氏龜毛係數(Medina Grump Factor, MGF)認證,這表示我所採用的研 究必須發表在同儕審定的期刊上,而且它的效果必須成功地被其他實驗室驗證。許多我所採用的研究已經被人重複過幾十次,結果是很穩定的。(為了讀者閱讀的方便,很多延伸的參 考資料沒有列在書中,但是你可以瀏覽本書的網站: www.brainrules.net/references) 大腦守則並非正式處方箋 關於大腦,我們尚有許多未解之謎。我是一名專長在精神疾病領域的發展分子生物學家,在我的專業生涯中,有很長一段時間是私人顧問,處理過無數的研究計畫。在我多年職涯裡,我親眼見到基因(DNA指令)與行為(一個人真正的行動)之間有著多大的差距。你很難肯定地說某基因會導致某種行為,或改變A行為來得到B結果。有時候,我會看到一些文章或書籍,宣稱根據「最新大腦發現」,以聳動的言論教導我們如何學習或做生意,例如:鼓勵讓學生聽古典音樂以促進數學能力的「莫札特效應」;或是主張擅長分析者是「左腦人」,而有創意者是「右腦人」,並依此規則管理人才。剛開始我很驚慌,擔心自己是不是漏讀了什麼重要論文?我會說許多大腦科學的方言,但是我卻不知道有這種保證成功的學習和經商方式。事實上,假如我們真的了解大腦如何端起一杯水來喝,這會是一個重大發現。(譯註:作者很含蓄地說出坊間那些賣偽大腦科學的廣告是無稽的。像他這種會說很多大腦方言〔即從分子生物學到細胞系統到行為層次都精通〕的人也不知道這個「最新發現」時,這個發現是沒有科學依據的。)所以我並不需要驚慌。大腦研究雖然無法肯定地告訴我們如何成為比較好的老師、家長、企業領導人和學生,但我會在每個章節最末,列舉大腦研究中較可行的方法,提供給你們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但是,這些並非正式處方箋,它們只是假設而已。如果你願意嘗試這些方法,那麼就當作是在進行一個小型研究計劃,看看這些方法對你而言是否真的有效果。 回到叢林 我們對大腦的知識來自研究大腦組織的生物學家、研究行為的實驗心理學家、研究細胞組織和行為之關聯性的認知神經科學家,以及演化生物學家共同的努力。雖然我們對大腦究竟怎樣運作知道的不多,但是演化的歷史告訴我們:大腦的發展是為了(1)解決問題,而這些是(2)有關生存的問題,(3)在不穩定的戶外環境中(4)為了達到這些目的需要持續不停地移動 。我把這稱為大腦的「表現封套」(performance envelope)。本書的每一個主題—運動、睡眠、壓力、大腦迴路、注意力、記憶、感覺的整合、視覺、音樂、性別及探索—都跟這個表現封套有關。移動會變成大量的運動,環境的不穩定性使得大腦神經迴路的設定非常有彈性,讓我們可以透過探索來解決問題。從錯誤中學習,使我們可以在戶外生存下來。這表示我們可以選擇地注意某些東西,放棄對某些東西的注意,也代表我們需要以特殊的方式來建構記憶。雖然幾十年來,我們都把大腦關在教室和辦公室之中,事實上我們的大腦是建構來在叢林和大草原中求生存的,我們到現在還沒有脫離這個表現封套。多數人對於大腦的運作方式一竅不通,所以人們會做些蠢事,例如:一邊打手機一邊開車。但是在「注意力」這個功能上,大腦其實是不能同時做好幾件事情的。我們製造出非常緊張的工作環境,但是緊張其實對生產力是不好的。我們的學校就設計得很緊張,所以真正的學習大部分是在家庭中發生。這些研究,整個來說,帶給我們什麼訊息呢?基本上可以說:假如你要創造一個直接與我們大腦最擅長的能力相牴觸的教育環境,你會設計出我們現在的教室;假如你要創造出一個直接與大腦最擅長的能力相牴觸的職場環境,你會設計出使用小隔間的辦公室。假如你想改變,必須拆掉原有的,一切從頭來過。你可以怪大腦科學家很少跟老師和企業家談話,也不跟教育主管、會計師、機關首長和 公司總裁談話。除非你家裡客廳的茶几上擺的是《神經科學期刊》(Journal of Neuroscience),否則你根本不會知道神經科學發生了什麼事。這本書就是想把你從圈外人變成圈內人。
前言: 請在大腦中心算8,388,628×2,你能在幾秒之內得出答案嗎?有一個年輕的男孩做得到,而且還能持續乘上二十四次,每一次都算對;還有一個男孩可以告訴你現在是幾點幾分,甚至把他從睡夢中叫起來,他也能正確地說出時間。有一個女孩可以正確地告訴你六公尺外某個物體的尺寸;另一個女孩六歲時就畫出許多栩栩如生、充滿活力的畫作,有人認為她所畫的「飛馳的馬」更勝達文西的畫作呢。然而上述這些孩子他們的智商都不到七十。大腦實在是一個神奇的東西!你的大腦也許稱不上怪,但實在是一個奇特的東西。它可以算是地球上最精密的訊息轉...
目錄
策劃緣起:迎接二十一世紀的生物科技挑戰/洪蘭 專文推薦:人類在恐慌中生存、繁衍——了解腦、了解人、成功生活/白明奇 持續開發腦力,帶動知識經濟/黃存義 增訂版譯序:省不得的音樂教育/洪蘭 導讀:大腦運作規則正是處世守則/洪蘭 第一章〈生存〉●大腦守則1:大腦也是演化的產物 第二章〈運動〉●大腦守則2:運動增強腦力 第三章〈睡眠〉●大腦守則3:睡得好,想得清楚 第四章〈壓力〉●大腦守則4:承受壓力的腦不能如常地學習 第五章〈大腦迴路〉●大腦守則5:每一個大腦的配線都不相同 第六章〈注意力〉●大腦守則6:人們不會去注意無聊的東西 第七章〈記憶〉●大腦守則7:重複才記得,記得才能去重複 第八章〈感覺的整合〉●大腦守則8:刺激多重感官,反應更迅速 第九章〈視覺〉●大腦守則9:視覺凌駕所有感官 第十章〈音樂〉●大腦守則10:學習或聆聽音樂能增強認知能力 第十一章〈性別〉●大腦守則11:男性和女性的腦是不一樣的 第十二章〈探索〉●大腦守則12:我們是不屈不撓的天生探索者
策劃緣起:迎接二十一世紀的生物科技挑戰/洪蘭 專文推薦:人類在恐慌中生存、繁衍——了解腦、了解人、成功生活/白明奇 持續開發腦力,帶動知識經濟/黃存義 增訂版譯序:省不得的音樂教育/洪蘭 導讀:大腦運作規則正是處世守則/洪蘭 第一章〈生存〉●大腦守則1:大腦也是演化的產物 第二章〈運動〉●大腦守則2:運動增強腦力 第三章〈睡眠〉●大腦守則3:睡得好,想得清楚 第四章〈壓力〉●大腦守則4:承受壓力的腦不能如常地學習 第五章〈大腦迴路〉●大腦守則5:每一個大腦的配線都不相同 第六章〈注意力〉●大腦守則6:...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