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是司馬光領銜修撰的歷史名著,全書兩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記載了戰國初年迄於五代末葉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宋神宗賜名「資治通鑑」。顧名思義,即史學要「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在選用史料以及敘述方面,「專取關國家盛衰,繫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全書內容緊扣於「治、亂、興、衰」四字上。《資治通鑑》吸收《左傳》、《漢紀》,以及紀傳史敘事的優點,在政治軍事中關注禮樂、曆數、天文、地理及經濟、文化等面向,並極力描繪各種戰爭場景,是一部內容豐富的編年通史。
《資治通鑑》的史學價值主要有三:(1)幫助人們貫通古今、以史為鑑。對於瞭解歷史、總結歷史,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2)按年月日記事的方式編纂,讓讀者能夠掌握大勢,並將一定時期歷史演變的概貌展現在讀者面前;(3)廣泛收集史料,遍及正史、雜說,種類達三百餘種,更添內容的豐富與價值。
本書由張大可、韓兆琦等多位學者教授共同點校注譯。正文以清胡克家本為底本,參考章鈺校記與當今研究成果釐定文字。每卷開頭皆有「題解」,指出該卷大事內容,「章旨」則以注釋段落首尾完備的大事件為單元,述與評結合,提示重要史事。「注釋」詳盡明確、「校記」勘校嚴謹、「語譯」通順流暢。卷末則有「研析」,評點大事、總結史實。真正達到普及學術,雅俗共賞,對於專家學者與一般讀者,都有極大的幫助。
本冊記載漢紀三十六(西元四七年)至漢紀四十二(西元一二四年)間的大事。
作者簡介:
張大可,重慶市長壽縣人,生於一九四○年。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畢業,曾任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甘肅省中青年歷史學會會長、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主要從事中國歷史文獻學和秦漢三國史的教學與研究,發表有論文百餘篇,出版個人學術專著《史記研究》、《三國史研究》、《中國歷史文獻學》等近十部,並獲得全國及省級社科優秀圖書獎。
韓兆琦,天津市靜海縣人,生於一九三三年。一九五九年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一九六二年復旦大學古典文學研究生畢業。歷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兼職有中國《史記》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著有《史記箋證》、《新譯史記》等二十餘種相關著作,為著名的《史記》與傳記文學研究專家。
章節試閱
卷第四十四
漢紀三十六 起強圉協洽(丁未 西元四七年),盡上章涒灘(庚申 西元六○年),凡十四年。
【題 解】本卷記事起西元四七年,迄西元六○年,凡十四年。當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至漢明帝永平三年。這一時期是東漢中興開國兩任皇帝交替之際,由於兩任皇帝的精明強幹,天下已承平二十餘年,政治穩定,國力日益強盛,百姓日漸豐裕。於是光武帝封禪泰山,祭天告成功。明帝繼位,尊禮大儒,興起儒學,修治禮樂。初即位問民疾苦,表彰功臣,既能納諫,亦又偏聽偏信,政治日漸轉入嚴苛。光武帝晚年迷信圖讖,漸生驕侈心,發無名之火迫害功臣馬援,未免小肚雞腸。南匈奴歸附,光武帝不接受北匈奴歸附,分化匈奴,以夷制夷,邊郡安寧,邊民歸還本土。局部地區的蠻夷仍有反叛。馬援高年出征武陵蠻,為國殉難,反遭迫害,實令人可憫。
世祖光武皇帝下
建武二十三年(丁未 西元四七年)
春,正月,南郡蠻1叛,遣武威將軍劉尚2討破之。
夏,五月丁卯3,大司徒4蔡茂5薨。
秋,八月丙戌6,大司空7杜林8薨。
九月,辛未9,以陳留10太守1玉況為大司徒。
冬,十月丙申11,以太僕12張純13為大司空。
武陵14蠻精夫15相單程16等反,遣劉尚發兵萬餘人泝沅水17入武谿18擊之。尚輕敵深入,蠻乘險邀之19,尚一軍悉沒20。
初,匈奴單于輿21弟右谷蠡王22知牙師23以次當為左賢王24,左賢王次即當為單于。單于欲傳其子,遂殺知牙師。烏珠留單于25有子曰比,為右薁鞬日逐王26,領南邊八部。比見知牙師死,出怨言曰:「以兄弟言之,右谷蠡王次當立。以子言之,我前單于長子,我當立。」遂內懷猜懼,庭會稀闊27。單于疑之,乃遣兩骨都侯28監領比所部兵。及單于蒲奴29立,比益恨望,密遣漢人郭衡奉匈奴地圖詣西河30太守求內附。兩骨都侯頗覺其意,會五月龍祠31,勸單于誅比。比弟漸將王32在單于帳下,聞之,馳以報比。比遂聚八部兵四五萬人,待兩骨都侯還,欲殺之。骨都侯且33到,知其謀,亡去。單于遣萬騎擊之。見比眾盛,不敢進而還。
是歲,鬲侯朱祜34薨2。祜為人質直,尚儒學。為將多受降,以克定城邑為本35,不存首級之功。又禁制士卒不得虜掠百姓。軍人樂放縱,多以此怨之。
【章 旨】以上為第一段,寫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事,南郡、武陵蠻夷反叛,北部匈奴發生爭位內亂。
【注 釋】1南郡蠻 據《後漢書‧南蠻傳》,建武二十三年,南郡潳山蠻起事,劉尚討破之,徙其種人七千餘口,置江夏界中,後稱沔中蠻。江夏郡治在今湖北黃岡。南郡,郡名,治所江陵,在今湖北江陵。2劉尚 人名,東漢朝兩劉尚將軍。此為光武朝劉尚任武威將軍。和帝時有劉尚歷任車騎、征西將軍。3丁卯 五月初八日。4大司徒 東漢三公之一,掌民政,建武二十七年(西元五一年)改稱司徒。5蔡茂 字子禮,河內郡懷縣(在今河南武陟西南)人,西漢哀、平間以儒學顯,歷官博士、議郎、侍中,建武二十年遷為司徒,建武二十三年薨。傳見《後漢書》卷二十六。6丙戌 八月朔己丑,無丙戌,應為丙辰之誤。丙辰,八月二十八日。7大司空 東漢三公之一,掌水利及城邑帝陵建築,並監察百官。建武二十七年改稱司空。8杜林 (?西元四七年)東漢古文經學家、文字學家。字伯山,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新朝敗,避亂河西。光武中興,徵拜侍御史,官至大司空。傳見《後漢書》卷二十七。9辛未 九月十三日。10陳留 郡名,治所陳留,在今河南開封東南。11丙申 十月初九日。12太僕 東漢九卿之一。掌皇帝車馬。13張純 字伯仁,京兆杜陵縣(在今陝西長安東南)人,西漢宣帝時名臣張安世第四代孫,西漢未出仕至列卿,東漢中興,仕光武帝官至大司空。傳見《後漢書》卷三十五。14武陵 郡名,治所臨沅,在今湖南常德。15精夫 首領稱謂。16相單程 人名。17沅水 即今湖南沅江,注入洞庭湖。18武谿 沅水支流,今名武水,在今湖南瀘溪縣西。19邀之 伏擊劉尚軍。20一軍悉沒 全軍覆沒。21匈奴單于輿 即匈奴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單于(西元一八四六年在位),呼韓邪單于稽侯 第六子。22右谷蠡王 匈奴官號名,有左、右谷蠡王。谷蠡王位次賢王。23知牙師 呼韓邪單于第七子,呼都而尸單于輿之弟,為右谷蠡王。呼韓邪單于死,約諸子以次立,知牙師依次當繼單于輿為單于。匈奴以左賢王為單于後,應立知牙師為左賢王,而單于輿為了傳位於子,於是以其子為左賢王,並殺了知牙師。24左賢王 匈奴語稱賢王為屠耆王,有左、右賢王。「屠耆」即「賢」之意。匈奴尚左,單于以下諸王,以左賢王最尊,為單于儲副。25烏珠留單于 呼韓邪單于之第四子,西元前八西元一三年在位。26右薁鞬日逐王 匈奴諸王號之一。日逐王比,駐牧匈奴漠南地,領有八部之眾。27庭會稀闊 匈奴諸王在歲首正月會於單于庭,日逐王比極少與會,疏遠呼都而尸單于。稀闊,極少。28兩骨都侯 即左、右骨都侯,輔佐單于的異姓大臣,位在谷蠡王之下。29單于蒲奴 呼都而尸單于輿之次子,烏達鞮侯單于之弟。西元四六年,呼都而尸單于輿死,其子烏達鞮侯單于立。不久,烏達鞮侯單于死,其弟蒲奴立為單于,日逐王比不得立為單于,更加憤恨,內附於漢。30西河 郡名,治所平定,在今內蒙古東勝境。東漢永和五年(西元一四○年)移治離石,在今山西離石。31會五月龍祠 匈奴俗,單于每年舉行三次會聚,正月會於單于庭,五月會於龍城,九月會於蹛林。五月大會龍城,祭祀祖先、天地、鬼神。32漸將王 匈奴王號之一。33且 將要。34朱祜 即朱浮(?西元四八年),東漢開國功臣之一。傳見《後漢書》卷三十三。35本 根本,此為第一要務。指朱祜用兵,以攻克平定城邑為首要任務,不以殺人多少來計功。
【校 記】1太守 原無此二字。據章鈺校,十二行本、乙十一行本、孔天胤本皆有此二字,張敦仁《通鑑刊本識誤》同,今據補。2薨 原作「卒」。據章鈺校,十二行本、乙十一行本皆作「薨」,今據改。
【語 譯】世祖光武皇帝下
建武二十三年(丁未 西元四七年)
春,正月,南郡境內蠻夷反叛,派武威將軍劉尚征討,打敗了他們。
夏,五月初八日丁卯,大司徒蔡茂去世。
秋,八月丙戌日,大司空杜林去世。
九月十三日辛未,任命陳留郡太守玉況為大司徒。
冬,十月初九日丙申,任命太僕張純為大司空。
武陵蠻首領相單程等人反叛,派劉尚徵發士兵一萬多人逆沅水而上,進入武谿攻擊他們。劉尚輕敵,深入其地,武陵蠻憑藉險要伏擊他們,劉尚全軍覆沒。
當初,匈奴單于輿的弟弟右谷蠡王知牙師按照次序應當做左賢王,左賢王依次就應當做單于。可是單于輿想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就殺了知牙師。烏珠留單于有個兒子叫比,做右薁鞬日逐王,統領南邊八個部落。比看到知牙師被殺死,口出怨言說:「按兄弟次序來說,右谷蠡王依次當立為單于。按父子次序來說,我是前單于的長子,我應當立為單于。」因此心懷猜疑、恐懼,很少參加單于庭朝會。單于懷疑他,就派左、右骨都侯監領比所率軍隊。等到單于蒲奴繼位,比更加怨恨,祕密派漢人郭衡攜帶匈奴地圖到西河太守處,請求歸附。左、右骨都侯已經察覺到比的意圖,恰好到了五月龍城祭祀大會,就勸蒲奴單于殺比。比的弟弟漸將王在單于帳下任職,聽說此事,馳馬通知比。比於是招集八個部落士兵四、五萬人,等到左、右骨都侯回營時,想殺掉兩人。兩骨都侯快要到時,知道了比的圖謀,逃走了。蒲奴單于派遣一萬騎兵攻擊比。看到比的屬眾多,不敢冒進,就返回去了。
這一年,鬲侯朱祜去世。朱祜為人樸實正直,崇尚儒學。他擔任將軍,接受了許多人的投降,以攻佔平定城邑為根本,不鼓勵以多殺人來立功。另外,朱祜禁止士兵不得搶掠百姓。軍人喜歡恣意放縱,很多士兵因此怨恨他。
二十四年(戊申 西元四八年)
春,正月乙亥1,赦天下。
匈奴八部大人共議立日逐王比為呼韓邪單于2,款3五原塞4,願永為藩蔽,扞禦北虜。事下公卿5,議者皆以為:「天下初定,中國空虛,夷狄情偽6難知,不可許。」五官中郎將7耿國獨以為:「宜如孝宣故事8,受之,令東扞鮮卑,北拒匈奴,率厲9四夷,完復邊郡10。」帝從之。
秋,七月,武陵蠻寇臨沅11,遣謁者12李嵩、中山太守馬成13討之,不克。馬援14請行,帝愍15其老,未許。援曰:「臣尚能被甲上馬。」帝令試之。援據鞍顧眄16,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鑠17哉是翁!」遂遣援率中郎將馬武18、耿舒19等將四萬餘人征五溪20。援謂友人杜愔曰:「吾受厚恩,年迫日索21,常恐不得死國事。今獲所願,甘心瞑目,但畏長者家兒22或在左右,或與從事,殊難得調,介介23獨惡24是耳。」
冬,十月,匈奴日逐王比自立為南單于,遣使詣闕奉藩稱臣。上以問朗陵侯臧宮25。宮曰:「匈奴飢疫分爭,臣願得五千騎以立功。」帝笑曰:「常勝之家,難與慮敵,吾方自思之。」
【章 旨】以上為第二段,寫南匈奴歸附東漢,馬援老將出征武陵蠻。
【注 釋】1乙亥 正月十九日。2比為呼韓邪單于 日逐王比自立為單于,匈奴始分為南北二部,以其祖父呼韓邪單于稽侯 依漢得安,故襲用舊號,南依於漢。地位鞏固後稱 落尸逐鞮單于,西元四八五六年在位。3款 叩;敲擊。4五原塞 塞名,在今內蒙古包頭西。5事下公卿 漢制,軍國大事,下移三公九卿廷議,再奏皇帝裁決,稱事下公卿。此指就南匈奴內附事進行廷議。公卿,「三公九卿」的簡稱,為中央最高級別官員。6情偽 真假。7五官中郎將 官名,掌五官郎。漢制,中郎置五官、左、右三將,年五十以上屬五官,其次分屬左、右中郎將。8宜如孝宣故事 應該依照漢宣帝接受呼韓邪稽侯 內附的先例,接受呼韓邪單于比的歸附。事見本書〈漢紀〉十九宣帝甘露、黃龍間。故事,先例;舊事。9率厲 表率;榜樣。厲,通「勵」。10完復邊郡 恢復沿邊各郡領土的完整。11臨沅 縣名,武陵郡治所,故城在今湖南常德。12謁者 官名,掌謁見傳達事宜。光祿勳等官署下均設置。13馬成 (?西元五六年)字君遷。東漢開國功臣之一,封全椒侯。傳見《後漢書》卷二十二。14馬援 (西元前一四西元四九年)字文淵。東漢開國功臣之一,拜伏波將軍,封新息侯。傳見《後漢書》卷二十四。15愍 哀憐;擔憂。16據鞍顧眄 跨在馬鞍上轉頭四望,表示身體壯健。17矍鑠 形容年老的人精神抖擻。18馬武 (?西元六一年)字子張。東漢開國功臣之一,拜捕虜將軍,封楊虛侯。傳見《後漢書》卷二十二。19耿舒 東漢開國功臣耿弇之弟。事附《後漢書‧耿弇傳》。20五溪 武陵境內有五溪,即雄溪(熊溪)、樠溪(朗溪)、酉溪、潕溪(武溪)、辰溪。均是武陵蠻族所居之地。21年迫日索 年近垂暮。22長者家兒 權貴子弟。23介介 耿耿於懷。24獨惡 最痛恨。25臧宮 (?西元五八年)字君翁。東漢開國功臣之一,官至左中郎將,封朗陵侯。傳見《後漢書》卷十八。
【語 譯】二十四年(戊申 西元四八年)
春,正月十九日乙亥,大赦天下。
南匈奴八部落首領共同商議擁立日逐王比為呼韓邪單于,到達五原郡塞,表示願意永遠做漢的藩屬屏障,抵禦北匈奴。光武帝把此事下到公卿討論,議者都認為:「天下剛剛平定,國內空虛,夷狄的情況真偽難知,不能答應。」只有五官中郎將耿國認為:「應當仿照孝宣帝時先例,接受比的請求,命令他們東邊抵禦鮮卑,北邊抗擊匈奴,激勵四夷,保全邊郡完整。」光武帝採納了耿國的意見。
秋,七月,武陵蠻侵擾臨沅縣,朝廷派謁者李嵩、中山太守馬成討伐他們,沒有攻克。馬援請求出征,光武帝擔心他年老,不批准。馬援說:「臣還能披甲上馬。」光武帝命令他試一試。馬援騎在馬鞍上顧看自如,以表示自己還可任用。光武帝笑著說:「真是精神矍鑠的老翁!」於是派馬援率中郎將馬武、耿舒等帶領四萬多士兵征討五溪。馬援對友人杜愔說:「我蒙受皇上厚恩,年事已高,時日不多,時常擔心不能以身殉國。如今得償所願,死也甘心,只是擔心那些權貴子弟,有的隨侍我左右,有的擔任要職,很難調和,這是唯一讓我耿耿於懷痛恨的事。」
冬,十月,匈奴日逐王比自立為南單于,派使臣到朝廷,以藩屬對漢稱臣。光武帝以此事問朗陵侯臧宮,臧宮說:「匈奴正面臨饑荒瘟疫,爭亂不休,臣希望能率領五千騎兵出兵立功。」光武帝笑著說:「經常打勝仗的人,很難與之謀劃敵情,我還是自己考慮這件事吧。」
卷第四十四
漢紀三十六 起強圉協洽(丁未 西元四七年),盡上章涒灘(庚申 西元六○年),凡十四年。
【題 解】本卷記事起西元四七年,迄西元六○年,凡十四年。當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至漢明帝永平三年。這一時期是東漢中興開國兩任皇帝交替之際,由於兩任皇帝的精明強幹,天下已承平二十餘年,政治穩定,國力日益強盛,百姓日漸豐裕。於是光武帝封禪泰山,祭天告成功。明帝繼位,尊禮大儒,興起儒學,修治禮樂。初即位問民疾苦,表彰功臣,既能納諫,亦又偏聽偏信,政治日漸轉入嚴苛。光武帝晚年迷信圖讖,漸生驕侈心,發無名之...
作者序
《新譯資治通鑑》序
唐太宗嘗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歷史具有「鑑往知來」的效果。中國人最注重歷史。在儒家奉為圭臬的十三部經典中,屬於歷史記載者便佔了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圖書之大成的「四庫全書」,更將「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證歷朝統治者對於編修史書之重視。若從文體分,又以紀傳體、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最為人所熟知。而編年體史書的起源最早。編年體始創於春秋,依歷史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編撰紀載,較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春秋》、《竹書紀年》,而將之推上頂峰者,則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其記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迄於後周世宗顯德六年,橫跨十六個朝代,時間長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想要瞭解各朝代的興衰更替、透析歷史洪流的固定脈絡,熟讀《資治通鑑》,絕對有助於貫通古今、記取教訓。
敝局自西元二○○一年規劃出版《新譯資治通鑑》,並覓尋對此方面具有相當研究之專家學者,歷經千辛萬苦,終獲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張大可教授,與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韓兆琦教授首肯,共同承擔本書的注譯工作,並從二○○六年開始陸續交稿。經過多年努力,埋首案牘、辛苦撰稿,終在二○一一年全部稿齊。
二位教授於點校、注譯等各方面著力頗深、極富學術性,對於本書的貢獻實功不可沒。然而此時距規劃出版此書已逾十年,一則相關學術成果迭出,或有新舊爭鳴;二則受社會變遷帶來教育發展、思維變化等諸多影響,現今學子與社會大眾的古文能力已不比從前,一般讀者恐難吸收箇中菁華,如此即行出版,有悖初衷。鑑於二位教授年事已高,故此,敝局特別邀請前北京大學中文系侯忠義教授、前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吳樹平先生、北京大學中文系林嵩副教授等多位專家學者,在尊重原稿基礎上,針對書中部分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與修改,期使本書汲取新意並深入淺出,以達學術與普及兼備、雅俗共賞之目標。經過諸位學者專家齊心努力,終至圓滿完成。
本書能夠順利出版,要感謝以下諸位專家學者:張大可、韓兆琦、侯忠義、吳樹平、楊振紅、賴長揚、馬怡、駢宇騫、陳抗、魏連科、張文質、林嵩、汪華龍、滑裕、謝振華、孔令潔、孫秋婷、章鴻昊,共同承擔此一浩大工程。亦要向排校過程中,一同參與相關工作的編輯部同仁致上最大的敬意。因為有大家的通力合作、無私付出,方能使本書順利付梓,不勝感激。本書雖經細心核校,仍恐有所疏漏,尚祈各界方家不吝指教,以使本書俾臻完善。
三民書局編輯部 謹誌
《新譯資治通鑑》序
唐太宗嘗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歷史具有「鑑往知來」的效果。中國人最注重歷史。在儒家奉為圭臬的十三部經典中,屬於歷史記載者便佔了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圖書之大成的「四庫全書」,更將「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證歷朝統治者對於編修史書之重視。若從文體分,又以紀傳體、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最為人所熟知。而編年體史書的起源最早。編年體始創於春秋,依歷史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編撰紀載,較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春秋》、《竹書紀年》,而將之推上頂峰者,...
目錄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新譯資治通鑑》序
導 讀
凡 例
第七冊
卷第四十四 漢紀三十六 西元四七至六○年 一
卷第四十五 漢紀三十七 西元六一至七五年 六九
卷第四十六 漢紀三十八 西元七六至八四年 一二七
卷第四十七 漢紀三十九 西元八五至九一年 一八九
卷第四十八 漢紀四十 西元九二至一○五年 二四七
卷第四十九 漢紀四十一 西元一○六至一一五年 三○九
卷第五十 漢紀四十二 西元一一六至一二四年 三七一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新譯資治通鑑》序
導 讀
凡 例
第七冊
卷第四十四 漢紀三十六 西元四七至六○年 一
卷第四十五 漢紀三十七 西元六一至七五年 六九
卷第四十六 漢紀三十八 西元七六至八四年 一二七
卷第四十七 漢紀三十九 西元八五至九一年 一八九
卷第四十八 漢紀四十 西元九二至一○五年 二四七
卷第四十九 漢紀四十一 西元一○六至一一五年 三○九
卷第五十 漢紀四十二 西元一一六至一二四年 三七一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