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是司馬光領銜修撰的歷史名著,全書兩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記載了戰國初年迄於五代末葉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宋神宗賜名「資治通鑑」。顧名思義,即史學要「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在選用史料以及敘述方面,「專取關國家盛衰,繫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全書內容緊扣於「治、亂、興、衰」四字上。《資治通鑑》吸收《左傳》、《漢紀》,以及紀傳史敘事的優點,在政治軍事中關注禮樂、曆數、天文、地理及經濟、文化等面向,並極力描繪各種戰爭場景,是一部內容豐富的編年通史。
《資治通鑑》的史學價值主要有三:(1)幫助人們貫通古今、以史為鑑。對於瞭解歷史、總結歷史,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2)按年月日記事的方式編纂,讓讀者能夠掌握大勢,並將一定時期歷史演變的概貌展現在讀者面前;(3)廣泛收集史料,遍及正史、雜說,種類達三百餘種,更添內容的豐富與價值。
本書由張大可、韓兆琦等多位學者教授共同點校注譯。正文以清胡克家本為底本,參考章鈺校記與當今研究成果釐定文字。每卷開頭皆有「題解」,指出該卷大事內容,「章旨」則以注釋段落首尾完備的大事件為單元,述與評結合,提示重要史事。「注釋」詳盡明確、「校記」勘校嚴謹、「語譯」通順流暢。卷末則有「研析」,評點大事、總結史實。真正達到普及學術,雅俗共賞,對於專家學者與一般讀者,都有極大的幫助。
本冊記載晉紀四(西元二八九年)至晉紀十一(西元三一六年)間的大事。
作者簡介:
張大可,重慶市長壽縣人,生於一九四○年。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畢業,曾任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甘肅省中青年歷史學會會長、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主要從事中國歷史文獻學和秦漢三國史的教學與研究,發表有論文百餘篇,出版個人學術專著《史記研究》、《三國史研究》、《中國歷史文獻學》等近十部,並獲得全國及省級社科優秀圖書獎。
韓兆琦,天津市靜海縣人,生於一九三三年。一九五九年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一九六二年復旦大學古典文學研究生畢業。歷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兼職有中國《史記》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著有《史記箋證》、《新譯史記》等二十餘種相關著作,為著名的《史記》與傳記文學研究專家。
章節試閱
卷第八十二(節錄)
晉紀四 起屠維作噩(己酉 西元二八九年),盡著雍敦牂(戊午 西元二九八年),凡十年。
【題 解】本卷寫晉武帝太康十年(西元二八九年)至晉惠帝元康八年(西元二九八年)共十年間的全國大事,主要寫了淮南相劉頌上書指述晉朝建國以來的弊政,指出司馬氏藩王的勢力太大,而朝廷權力又過分集中於尚書,司馬炎不聽;寫了晉武帝司馬炎之死,與其臨死前皇后父楊駿廣樹黨羽,與其女共同排擠當時在京的汝南王司馬亮,而獨攬朝權;寫了傅咸、孫楚等勸楊駿秉以公心,廣納善言,與司馬氏諸王共理朝政,楊駿拒不聽從;寫了賈皇后勾結楚王司馬瑋、東安公司馬繇誅滅楊氏家族,並將楊太后迫害至死;寫了汝南王司馬亮與太保衛瓘執掌朝政,因其欲裁抑賈氏與司馬瑋、司馬繇之權,結果被賈氏與司馬瑋勾結,誣以「欲行廢立」之名,滿門誅滅;又寫了楚王司馬瑋欲誅賈氏而猶豫未決,結果被賈后、張華等人所誅,從此張華與賈氏執掌朝政,國家暫時獲得數年安定;寫了北部沿邊地區的鮮卑人拓跋祿官、拓跋猗 、拓跋猗盧等部勢力強大;寫了秦、雍地區的氐族首領齊萬年起兵反晉,司馬肜率兵往討,周處兵敗身死;寫了略陽一帶的氐族首領楊茂搜率部移居仇池,逐漸形成割據;寫了略陽一帶的氐族首領李特、李庠、李流兄弟,招募流民,於巴、蜀、漢中一帶逐漸形成氣候;而相反晉朝則是王戎、王衍、樂廣等一群顯官貴族倡導老、莊,崇尚清談,整個社會風氣日益頹敗,為西晉王朝的崩潰做了鋪墊。
世祖武皇帝下
太康十年(己酉 西元二八九年)
夏,四月,太廟成。乙巳1,祫祭2,大赦。
慕容廆3遣使請降。五月,詔拜廆鮮卑都督4。廆謁見何龕5,以士大夫禮6,巾衣詣1門7。龕嚴兵8以見之,廆乃改服戎衣而入。人問其故,廆曰:「主人不以禮待客,客何為哉9!」龕聞之,甚慙,深敬異之。時鮮卑宇文氏10、段氏11方彊,數侵掠廆,廆卑辭厚幣12以事之。段國單于階13以女妻廆,生2皝、仁、昭。廆以遼東14僻遠,徙居徒河15之青山16。
冬,十月,復明堂17及南郊五帝位18。
十一月丙辰19,尚書令濟北成侯荀勗卒。勗有才思,善伺人主意20,以是能固其寵21。久在中書22,專管機事。及遷尚書23,甚罔悵。人有賀之者,勗曰:「奪我鳳皇池24,諸君何賀邪?」
帝極意聲色,遂至成疾。楊駿25忌汝南王亮,排出之。甲申26,以亮為侍中、大司馬、假黃鉞、大都督、督豫州諸軍事,鎮3許昌27;徙南陽王柬為秦王,都督關中諸軍事;始平王瑋為楚王,都督荊州諸軍事;濮陽王允為淮南王,都督揚、江二州28諸軍事;並假節之國29。立皇子乂為長沙王,穎為成都王,晏為吳王,熾為豫章王,演為代王,皇孫遹為廣陵王。又封淮南王30子迪為漢王,楚王31子儀為毗陵王,徙扶風王暢為順陽王,暢弟歆為新野公。暢,駿之子也。琅邪王覲弟澹為東武公、繇為東安公。覲,伷之子也。
初,帝以才人32謝玖賜太子,生皇孫遹。宮中嘗夜失火,帝登樓望之。遹年五歲,牽帝裾33入闇中34,曰:「暮夜倉猝35,宜備非常,不可令照見人主。」帝由是奇之。嘗對羣臣稱遹似宣帝36,故天下咸歸仰之。帝知太子不才,然恃遹明慧,故無廢立之心。復用王佑37之謀,以太子母弟柬、瑋、允分鎮要害38。又恐楊氏39之偪40,復以佑為北軍中候41,典禁兵。帝為皇孫遹高選僚佐42,以散騎常侍劉寔志行清素,命為廣陵王傅43。
寔以時俗喜進趣44,少廉讓45,嘗著崇讓論4,欲令初除官46通謝章47者,必推賢讓能48,乃得通49之。一官缺則擇為人所讓最多者用之。以為:「人情爭則欲毀己所不如50,讓則競推於勝己。故世爭則優劣難分,時讓則賢智顯出。當此時也,能退身脩己,則讓之者多矣,雖欲守貧賤,不可得也。馳騖進趨51而欲人見讓52,猶卻行而求前53也。」
淮南相54劉頌上疏曰:「陛下以法禁寬縱,積之有素,未可一旦以5直繩御下55,此誠時宜也。然至於矯世救弊56,自宜漸就清肅57。譬猶行舟,雖不橫截迅流58,然當漸靡而往59,稍向所趨60,然後得濟61也。
「自泰始以來,將三十年62,凡諸事業,不茂既往63。以陛下明聖,猶未反叔世之敝64,以成始初之隆65,傳之後世,不無慮乎?使夫異時66大業,或有不安,其憂責67猶在陛下也。
「臣聞為社稷計,莫若封建親賢68。然宜審量事勢,使諸侯率義而動69者,其力足以維帶京邑70。若包藏禍心者6,其勢不足獨以有為71。其齊此甚難72,陛下宜與達古今之士73,深共籌之。周之諸侯,有罪誅放其身,而國祚不泯74。漢之諸侯,有罪或無子者,國隨以亡。今宜反漢之敝,循周之舊,則下固而上安矣。
【章 旨】以上為第一段,寫晉武帝太康十年(西元二八九年)一年中的大事,主要寫了淮南相劉頌上書指述晉朝建國以來的弊政,建議分封應行周代之舊法,和權力不宜一概集中於尚書;寫了司馬炎寵愛皇孫司馬遹,為之高選僚佐,以及皇孫之傅建議朝廷應提倡禮讓,司馬炎都不聽;此外還寫了少數民族頭領劉淵、慕容廆等初露頭角的一些活動。
【注 釋】1乙巳 四月十一。2祫祭 在太廟中將歷代祖先的靈牌聚集在一起進行祭祀。3慕容廆 字奕洛瓖,鮮卑人,晉武帝時被部眾推為首領,本住棘城,後遷青山(今遼寧義縣東北),又遷大棘城(今義縣西北)。西晉末,招徠中原流人,在遼東割據,然猶奉晉名號。至其孫慕容儁稱帝,追諡慕容廆為武宣皇帝。傳見《晉書》卷一百八。4鮮卑都督 武官名,掌管鮮卑部落的軍事。5何龕 時為東夷校尉,駐兵於今遼寧遼陽。6以士大夫禮 依照中國士大夫的禮儀。7巾衣詣門 冠巾裹髮,身穿單衣,以一個普通的士人自居,謙卑至極。魏、晉間,士大夫謁見尊貴者,以冠巾單衣為守禮。8嚴兵 戒備森嚴。9客何為哉 我還何必遵循「巾衣」之禮呢。10宇文氏 鮮卑部落名,遼東南單于之後,活動於今內蒙古東部一帶。詳見《魏書》卷一百三。11段氏 東部鮮卑部落名,活動在今遼西一帶。詳見《魏書》卷一百三。12厚幣 厚禮,即進貢。幣,指禮品。13段國單于階 段氏部落的頭領名階。史稱「段階」。14遼東 晉郡名,郡治襄平即今遼寧遼陽。轄境相當於今遼寧之大凌河以東。15徒河 晉縣名,縣治即今遼寧錦州。16青山 在今遼寧義縣東北。17復明堂 恢復明堂制度。相傳「明堂」是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會、祭祀、慶賞、選士、養老、教學等大典,均於其中舉行。但此典因無人能說清,故漢代亦不甚實行。18南郊五帝位 在南郊祭天時,同時祭祀五帝的神位。「五帝」即青帝、赤帝、白帝、黑帝、黃帝。舊時南郊祭天,兼設五帝之位,泰始二年將其撤除,見本書卷七十九。今又恢復之。19十一月丙辰 十一月壬戌朔,沒有丙辰日,疑記載有誤。20善伺人主意 善於窺測皇帝的心思以迎合之。伺,即察顏觀色。21固其寵 鞏固人主對他的寵信。22中書 即中書省,主管接納奏章,並草擬皇帝詔令。晉時,中書省權力甚大,中書省長官(中書令)多為實際宰相。23尚書 即尚書省,綜理全國政務,是執行機關。24鳳皇池 也簡稱「鳳池」,借指中書省。因舊時頒布詔令,有使銅鳳銜書的儀式,故稱中書曰「鳳臺」。25楊駿 皇后楊芷的父親,當時的大權奸。26甲申 十一月二十三。27許昌 縣名,縣治在今河南許昌東,曾是漢獻帝的都城。28揚江二州 揚州的州治即今南京,江州的州治即今江西九江。據惠帝元康元年,有司奏請荊、揚二州疆土曠遠,難以統理,於是割揚州的豫章、鄱陽、廬陵、臨川、南康、建安、晉安,荊州的桂陽、安城、武昌,共合十郡,置江州。本年尚未設江州。疑「江二」兩字衍。29並假節之國 一律以「假節」的身分前往自己的封國。晉制,都督諸軍事有三等,上等「使持節」,權最重,無論平時、戰時,都可誅殺二千石(郡守)以下的官員。中等「持節」,權次重,平時不可誅殺官員,只可誅殺平民。但戰時與「使持節」權相同,可誅殺二千石以下官員。下等「假節」,權最輕,只可在戰時誅殺違犯軍令的人。30淮南王 司馬允,司馬炎之子。31楚王 司馬瑋,司馬炎的第五子。32才人 嬪妃中的第十四級,位次美人。晉武帝採漢、魏之制,後宮有三夫人、九嬪、美人、才人、中才人。33牽帝裾 拉著司馬炎的衣袖。34入闇中 躲到燈光照不見的地方。35暮夜倉猝 深更半夜地突然發生事故。36似宣帝 活像當年的司馬懿(司馬炎的祖父)。37王佑 王濟的堂兄,歷事司馬昭、司馬炎。38分鎮要害 分別鎮守軍事要地,指雍州的長安、荊州的襄陽、揚州的南京等等。39楊氏 指皇后娘家的楊氏家族,如楊駿、楊珧等人。40偪 威脅。41北軍中候 禁衛軍長官,監領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校尉所統的北軍五營。42高選僚佐 選拔有聲望的名人為之充當僚屬與輔佐之官。43為廣陵王傅 為皇孫司馬遹的太傅官。自魏以來,諸王國皆置太師,晉朝為司馬師避諱,改「太師」為「太傅」。44喜進趣 喜歡鑽營,謀求向上爬。趣,同「趨」。45少廉讓 很少有人清廉、退讓。46初除官 剛被授予官職。47通謝章 給皇帝上謝表。48必推賢讓能 指在謝表上一定要推讓給別的更好的人。49乃得通 才給他向上轉達。50毀己所不如 對比自己強的人進行誹謗。51馳騖進趨 一個善於奔走鑽營的人。52欲人見讓 要想做到被別人所推薦。53猶卻行而求前 如同倒退著走路,還希望前進。54淮南相 淮南王國的相,相是諸侯國最高的行政長官,掌輔導、監督諸侯王,兼掌民政,職如郡守。55未可一旦以直繩御下 不可能突然使用嚴厲的刑法管理群臣。直繩,嚴格的法律。56矯世救弊 矯正世俗,救治時弊。57漸就清肅 逐漸地走向清廉嚴肅。58橫截迅流 在河水湍急的河面一直地駛向對岸。橫截,逕直渡過。59漸靡而往 漸漸斜著過去。60稍向所趨 望著對岸的目標。61濟 渡過。62將三十年 西晉自太始元年(西元二六五年)建立,至此共二十五年。63不茂既往 不比從前繁盛興旺。64未反叔世之敝 還沒有改變衰世的弊病。叔世,末世;衰世。65始初之隆 王朝開創應有的興盛。66異時 日後;將來某一天。67憂責 憂慮與責任。68封建親賢 分封親屬與任用賢能之人。69率義而動 指不論辦什麼事都能符合禮義。率,遵循。70維帶京邑 拱衛中央王朝。71不足獨以有為 不可能獨立地幹成什麼事,指篡奪君位。72齊此甚難 兩方面都能照顧是很難的。即一方面使諸侯王能拱衛京師,另一方面又使他們不能單獨造反。73達古今之士 博古通今之士。74國祚不泯 指不廢除他的封國。如西周懿王烹了齊哀公,改立哀公的弟弟姜靜;周宣王殺了魯君伯御,改立伯御的叔父姬稱。
【校 記】1詣 原作「到」。據章鈺校,甲十一行本、乙十一行本、孔天胤本皆作「詣」,張敦仁《通鑑刊本識誤》同,今從改。2生 原作「主」,顯係誤刻,今逕改。3鎮 原作「治」。據章鈺校,甲十一行本、乙十一行本、孔天胤本皆作「鎮」,張敦仁《通鑑刊本識誤》同,今據改。按,「鎮」字義長。4嘗著崇讓論 原無此句。據章鈺校,甲十一行本、乙十一行本、孔天胤本皆有此句,張瑛《通鑑校勘記》同,今據補。5以 據章鈺校,甲十一行本、乙十一行本、孔天胤本皆無此字。6者 原無此字。據章鈺校,甲十一行本、乙十一行本、孔天胤本皆有此字,張敦仁《通鑑刊本識誤》同,今據補。
【語 譯】世祖武皇帝下
太康十年(己酉 西元二八九年)
夏季,四月,太廟落成。十一日乙巳,晉武帝司馬炎在太廟中將歷代祖先的靈牌聚集在一起進行祭祀,宣布大赦天下。
鮮卑首領慕容廆派遣使者到晉朝請求投降。五月,晉武帝下詔封慕容廆為鮮卑都督。慕容廆拜訪晉國東夷校尉何龕,他依照中國士大夫的禮儀,頭上冠巾裹髮,身穿單衣,以一個普通士人的身分來到何龕軍營門口。何龕卻戒備森嚴,按照軍中之禮接見他,慕容廆於是趕緊改穿軍服而入。有人問慕容廆為什麼要這樣做,慕容廆回答說:「主人不以士大夫之禮接待客人,我何必要遵循『巾衣』之禮呢!」何龕聽到後感到非常慚愧,因此對慕容廆深感敬佩,覺得此人非同一般。當時鮮卑人中的宇文部落、段氏部落正是勢力強盛的時期,他們屢次侵擾、掠奪慕容廆部落,慕容廆對他們不僅言辭謙卑還要向他們進貢厚禮。段氏部落的首領段階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慕容廆為妻,她為慕容廆生了慕容皝、慕容仁、慕容昭。慕容廆認為遼東郡偏僻遙遠,於是率部落遷移到徒河縣青山一帶定居下來。
冬季,十月,晉朝恢復明堂制度以及在南郊祭天時同時祭祀五帝的神位。
十一月丙辰日,尚書令濟北成侯荀勗逝世。荀勗有才能、有思想,善於窺測、迎合皇帝的心思,因此能鞏固晉武帝對他的寵信。荀勗在中書省任職很久,專門負責機要事務。等到他升遷到尚書省擔任尚書令之後,心裡卻感到非常迷茫、惆悵。有人向他表示祝賀,荀勗說:「奪去了我在鳳凰池的職務,諸位先生還道賀什麼呢?」
晉武帝一味沉湎於聲色,遂導致疾病纏身。楊皇后的父親楊駿非常妒忌汝南王司馬亮,決心把他排擠出朝廷。十一月二十三日甲申,晉武帝任命司馬亮為侍中、大司馬、假黃鉞、大都督、總領豫州各種軍事,鎮許昌;又改封南陽王司馬柬為秦王,總領關中各種軍事;改封始平王司馬瑋為楚王,總領荊州各種軍事;改封濮陽王司馬允為淮南王,總領揚州、江州二州各種軍事;以上諸王一律以「假節」的身分前往自己的封國。封皇子司馬乂為長沙王,封司馬穎為成都王,封司馬晏為吳王,封司馬熾為豫章王,封司馬演為代王,封皇孫司馬遹為廣陵王。又封淮南王司馬允的兒子司馬迪為漢王,封楚王司馬瑋的兒子司馬儀為毗陵王,改封扶風王司馬暢為順陽王,封司馬暢的弟弟司馬歆為新野公。司馬暢,是司馬駿的兒子。封琅邪王司馬覲的弟弟司馬澹為東武公、司馬繇為東安公。司馬覲,是司馬伷的兒子。
當初,晉武帝把自己的才人謝玖賞賜給了太子司馬衷,謝玖生下皇孫司馬遹。皇宮中曾經在夜裡失火,晉武帝跑到樓上去觀察火情。當時司馬遹年方五歲,他拉著晉武帝的衣袖躲到燈光照不到的地方,對晉武帝說:「深更半夜裡突然發生火災,應該防備有意外情況發生,不能讓火光照見皇上。」晉武帝由此對司馬遹的聰明智慧感到非常驚奇。他曾經對大臣們稱讚司馬遹很像自己的祖父宣帝司馬懿,所以天下人心都歸向司馬遹,對司馬遹非常景仰。晉武帝知道太子司馬衷沒有才能,然而倚仗著皇孫司馬遹的聰明智慧,所以沒有萌生廢黜司馬衷而另立太子的念頭。晉武帝又採納王佑的計謀,任命太子的同母兄弟司馬柬、司馬瑋、司馬允分別鎮守軍事要地。又恐怕皇后娘家楊氏家族權勢過大而對皇室構成威脅,於是又任命王佑擔任北軍中候,負責統領禁衛軍。晉武帝為皇孫司馬遹精心挑選那些有聲望的名人充當僚屬與輔佐之官,認為擔任散騎常侍的劉寔品德清廉質樸,便任命他為廣陵王司馬遹的太傅。
劉寔因為當時的習俗喜歡鑽營,謀求往上爬,很少有人清廉、退讓,曾經撰寫了〈崇讓論〉,想讓剛被授予官職的官員在給皇帝上謝表的時候,一定要把授予的官職推讓給別的更好的人擔當,只有這樣才能給他向上轉達謝恩表章。一旦官員出現空缺,就從被推讓次數最多的人選中任命官員。他認為:「人之常情是:在你爭我奪的情況下,一定對那些比自己強的人進行詆毀,而在謙讓的時候就會競相推薦勝過自己的人。所以當世道盛行爭奪的時候,就很難分辨出人才的優劣,如果當時的風俗崇尚謙讓,那麼賢能有智謀的人就會顯現出來。在這種時候,如果能夠主動做到謙讓、修身自愛,推讓他的人就會很多了,即使他想要堅守貧窮低賤也是不能夠的。而一個善於奔走鑽營的人要想被人推薦,就如同倒退著走卻企圖能夠前進一樣,是根本不可能的。」
擔任淮南王國相的劉頌向晉武帝上疏說:「陛下認為法律禁令的寬鬆放縱,由來已久,不能突然之間就使用嚴厲的法律來管理群臣,這的確是時代因素使然。然而,想要矯正世俗、救治時弊,還是應該逐漸地走向清廉嚴肅。就比如水中行船,雖然不能在河水湍急的河面上逕直地駛向對岸,然而卻可以漸漸斜著橫渡過去,只要是朝著對岸的目標前進,就一定可以渡過河去。
「晉國從泰始元年以來到現在已經將近三十年了,而各種事業,並不比以前更加繁盛興旺。以陛下的聖明,還沒有改變衰世的各種弊端,以成就王朝開創時期應有的興盛,將之留傳給後世子孫,難道陛下不為此而感到憂慮嗎?假如將來有一天國家遭遇動亂不安,其憂慮與責任恐怕還是要追溯到陛下身上的。
「我聽說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考慮,沒有比分封親屬與任用賢能之人再好的辦法了。然而這樣做也應該審時度勢,如果能使每個諸侯不論辦什麼事情都能符合禮義,那麼他們的力量就完全可以拱衛朝廷。如果有諸侯包藏禍心、圖謀不軌,那麼就要使他的勢力不可能獨立地幹成什麼事情。兩方面都能照顧到確實很困難,陛下應該與博古通今的大臣,共同深入籌劃,制定出相應的對策。周朝對待諸侯的政策是:諸侯王獲了罪就將諸侯王誅殺或流放,而不廢除他們的封國。漢朝對待諸侯的政策是:諸侯王犯了罪或者沒有子嗣的,諸侯國也就隨之消亡了。如今應該一改漢朝的弊端,遵循周朝的舊制,那麼下邊的諸侯國穩固而朝廷也就安定了。
卷第八十二(節錄)
晉紀四 起屠維作噩(己酉 西元二八九年),盡著雍敦牂(戊午 西元二九八年),凡十年。
【題 解】本卷寫晉武帝太康十年(西元二八九年)至晉惠帝元康八年(西元二九八年)共十年間的全國大事,主要寫了淮南相劉頌上書指述晉朝建國以來的弊政,指出司馬氏藩王的勢力太大,而朝廷權力又過分集中於尚書,司馬炎不聽;寫了晉武帝司馬炎之死,與其臨死前皇后父楊駿廣樹黨羽,與其女共同排擠當時在京的汝南王司馬亮,而獨攬朝權;寫了傅咸、孫楚等勸楊駿秉以公心,廣納善言,與司馬氏諸王共理朝政,楊駿拒不聽從;...
作者序
《新譯資治通鑑》序
唐太宗嘗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歷史具有「鑑往知來」的效果。中國人最注重歷史。在儒家奉為圭臬的十三部經典中,屬於歷史記載者便佔了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圖書之大成的「四庫全書」,更將「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證歷朝統治者對於編修史書之重視。若從文體分,又以紀傳體、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最為人所熟知。而編年體史書的起源最早。編年體始創於春秋,依歷史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編撰紀載,較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春秋》、《竹書紀年》,而將之推上頂峰者,則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其記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迄於後周世宗顯德六年,橫跨十六個朝代,時間長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想要瞭解各朝代的興衰更替、透析歷史洪流的固定脈絡,熟讀《資治通鑑》,絕對有助於貫通古今、記取教訓。
敝局自西元二○○一年規劃出版《新譯資治通鑑》,並覓尋對此方面具有相當研究之專家學者,歷經千辛萬苦,終獲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張大可教授,與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韓兆琦教授首肯,共同承擔本書的注譯工作,並從二○○六年開始陸續交稿。經過多年努力,埋首案牘、辛苦撰稿,終在二○一一年全部稿齊。
二位教授於點校、注譯等各方面著力頗深、極富學術性,對於本書的貢獻實功不可沒。然而此時距規劃出版此書已逾十年,一則相關學術成果迭出,或有新舊爭鳴;二則受社會變遷帶來教育發展、思維變化等諸多影響,現今學子與社會大眾的古文能力已不比從前,一般讀者恐難吸收箇中菁華,如此即行出版,有悖初衷。鑑於二位教授年事已高,故此,敝局特別邀請前北京大學中文系侯忠義教授、前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吳樹平先生、北京大學中文系林嵩副教授等多位專家學者,在尊重原稿基礎上,針對書中部分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與修改,期使本書汲取新意並深入淺出,以達學術與普及兼備、雅俗共賞之目標。經過諸位學者專家齊心努力,終至圓滿完成。
本書能夠順利出版,要感謝以下諸位專家學者:張大可、韓兆琦、侯忠義、吳樹平、楊振紅、賴長揚、馬怡、駢宇騫、陳抗、魏連科、張文質、林嵩、汪華龍、滑裕、謝振華、孔令潔、孫秋婷、章鴻昊,共同承擔此一浩大工程。亦要向排校過程中,一同參與相關工作的編輯部同仁致上最大的敬意。因為有大家的通力合作、無私付出,方能使本書順利付梓,不勝感激。本書雖經細心核校,仍恐有所疏漏,尚祈各界方家不吝指教,以使本書俾臻完善。
三民書局編輯部 謹誌
《新譯資治通鑑》序
唐太宗嘗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歷史具有「鑑往知來」的效果。中國人最注重歷史。在儒家奉為圭臬的十三部經典中,屬於歷史記載者便佔了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圖書之大成的「四庫全書」,更將「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證歷朝統治者對於編修史書之重視。若從文體分,又以紀傳體、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最為人所熟知。而編年體史書的起源最早。編年體始創於春秋,依歷史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編撰紀載,較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春秋》、《竹書紀年》,而將之推上頂峰者,...
目錄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新譯資治通鑑》序
導 讀
凡 例
第十二冊
卷第八十二 晉紀四 西元二八九至二九八年 一
卷第八十三 晉紀五 西元二九九至三○○年 六七
卷第八十四 晉紀六 西元三○一至三○二年 一二五
卷第八十五 晉紀七 西元三○三至三○四年 一八一
卷第八十六 晉紀八 西元三○五至三○八年 二四五
卷第八十七 晉紀九 西元三○九至三一一年 三一一
卷第八十八 晉紀十 西元三一二至三一三年 三八一
卷第八十九 晉紀十一 西元三一四至三一六年 四四五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新譯資治通鑑》序
導 讀
凡 例
第十二冊
卷第八十二 晉紀四 西元二八九至二九八年 一
卷第八十三 晉紀五 西元二九九至三○○年 六七
卷第八十四 晉紀六 西元三○一至三○二年 一二五
卷第八十五 晉紀七 西元三○三至三○四年 一八一
卷第八十六 晉紀八 西元三○五至三○八年 二四五
卷第八十七 晉紀九 西元三○九至三一一年 三一一
卷第八十八 晉紀十 西元三一二至三一三年 三八一
卷第八十九 晉紀十一 西元三一四至三一六年 四四五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