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是司馬光領銜修撰的歷史名著,全書兩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記載了戰國初年迄於五代末葉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宋神宗賜名「資治通鑑」。顧名思義,即史學要「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在選用史料以及敘述方面,「專取關國家盛衰,繫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全書內容緊扣於「治、亂、興、衰」四字上。《資治通鑑》吸收《左傳》、《漢紀》,以及紀傳史敘事的優點,在政治軍事中關注禮樂、曆數、天文、地理及經濟、文化等面向,並極力描繪各種戰爭場景,是一部內容豐富的編年通史。
《資治通鑑》的史學價值主要有三:(1)幫助人們貫通古今、以史為鑑。對於瞭解歷史、總結歷史,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2)按年月日記事的方式編纂,讓讀者能夠掌握大勢,並將一定時期歷史演變的概貌展現在讀者面前;(3)廣泛收集史料,遍及正史、雜說,種類達三百餘種,更添內容的豐富與價值。
本書由張大可、韓兆琦等多位學者教授共同點校注譯。正文以清胡克家本為底本,參考章鈺校記與當今研究成果釐定文字。每卷開頭皆有「題解」,指出該卷大事內容,「章旨」則以注釋段落首尾完備的大事件為單元,述與評結合,提示重要史事。「注釋」詳盡明確、「校記」勘校嚴謹、「語譯」通順流暢。卷末則有「研析」,評點大事、總結史實。真正達到普及學術,雅俗共賞,對於專家學者與一般讀者,都有極大的幫助。
本冊記載唐紀五十(西元七九二年)至唐紀五十六(西元八一九年)間的大事。
作者簡介:
張大可,重慶市長壽縣人,生於一九四○年。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畢業,曾任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甘肅省中青年歷史學會會長、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主要從事中國歷史文獻學和秦漢三國史的教學與研究,發表有論文百餘篇,出版個人學術專著《史記研究》、《三國史研究》、《中國歷史文獻學》等近十部,並獲得全國及省級社科優秀圖書獎。
韓兆琦,天津市靜海縣人,生於一九三三年。一九五九年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一九六二年復旦大學古典文學研究生畢業。歷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兼職有中國《史記》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著有《史記箋證》、《新譯史記》等二十餘種相關著作,為著名的《史記》與傳記文學研究專家。
章節試閱
卷第二百三十四
唐紀五十 起玄黓涒灘(壬申 西元七九二年),盡閼逢閹茂(甲戌 西元七九四年)五月,凡二年有奇。
【題 解】本卷記事起西元七九二年,迄西元七九四年五月,凡兩年又五個月。當唐德宗貞元八年到貞元十年五月。此時期陸贄拜相,繼李泌推動政治改革步上正軌。陸贄建言,由各部門長官推舉部屬升遷,不由宰相包辦,用人要考核實際才能,不憑巧言,要給被懲官吏留下自新之路。又奏政府賑濟災民要及時。國際貿易不宜徵稅,招徠商人繁榮經濟。陸贄還提出均平賦稅與節用開支共六條措施,上奏邊防體制六大失誤,調整邊防駐軍,充實國家糧食儲備。陸贄憂國憂民,有言必發,他的奏議直切明快,針砭與建言都能切中要害。陸贄缺乏李泌以柔克剛的手腕,所提善言大多不被採納,只做了兩年多的宰相,最終被貶逐。德宗信讒自用,本性不移。德宗雖能用李泌、陸贄,可是更信賴奸人盧杞、裴延齡等,所以政治清濁混流,時好時壞。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九
貞元八年(壬申 西元七九二年)
春,二月壬寅1,執夢衝2,數其罪而斬之,雲南之路始通。
三月丁丑3,山南東道節度使曹成王皋薨。
宣武節度使劉玄佐有威略4,每李納使至,玄佐厚結之,故常得其陰事5,先為之備,納憚之。其母雖貴,日織絹一匹,謂玄佐曰:「汝本寒微,天子富貴汝6至此,必以死報之。」故玄佐始終不失臣節。庚午7,玄佐薨。
山南東道節度判官李實8知留後事,性刻薄,裁損9軍士衣食。鼓角將10楊清潭帥眾作亂,夜,焚掠城中,獨不犯曹王皋家。實踰城走免。明旦,都將徐誠縋城而入,號令禁遏,然後止,收清潭等六人斬之。實歸京師,以為司農少卿11。實,元慶12之玄孫也。丙子13,以荊南節度使樊澤為山南東道節度使。
初,竇參為度支轉運使,班宏副之。參許宏,俟一歲14以使職歸之。歲餘,參無歸意,宏怒。司農少卿張滂,宏所薦也,參欲使滂分主江、淮鹽鐵,宏不可。滂知之,亦怨宏。及參為上所疏,乃讓度支使於宏,又不欲利權專歸於宏,乃薦滂於上15,以宏判度支1,以滂為戶部侍郎、鹽鐵轉運使,仍隸於宏以悅之。
竇參陰狡而愎16,恃權而貪17,每遷除18,多與族子給事中申議之。申招權19受賂,時人謂之「喜鵲」20。上頗聞之,謂參曰:「申必為卿累21,宜出之以息物議22。」參再三保其無它,申亦不悛23。左金吾大將軍24虢王則之25,巨之子也,與申善。左諫議大夫、知制誥26吳通玄27與陸贄不叶28,竇申恐贄進用,陰與通玄、則之作謗書以傾29贄。上皆察知其狀。夏,四月丁亥30,貶則之昭州31司馬,通玄泉州32司馬,申道州33司馬,尋賜通玄死。
劉玄佐之喪,將佐匿之,稱疾請代,上亦為之隱,遣使即軍中問「以陝虢觀察使吳湊為代可乎?」監軍孟介、行軍司馬盧瑗皆以為便,然後除之。湊行至汜水34,玄佐之柩將發,軍中請備儀仗,瑗不許,又令留器用以俟新使,將士怒。玄佐之壻及親兵皆被甲35,擁玄佐之子士寧36釋衰絰37,登重榻38,自為留後。執城將39曹金岸、浚儀40令李邁,曰:「爾皆請吳湊者!」遂咼之41。盧瑗逃免。士寧以財賞將士,劫孟介以請於朝。上以問宰相,竇參曰:「今汴人42指43李納以邀制命,不許,將合於納。」庚寅44,以士寧為宣武節度使。士寧疑宋州刺史翟良佐不附己,託言巡撫,至宋州45,以都知兵馬使劉逸準46代之。逸準,正臣47之子也。
【章 旨】以上為第一段,寫山南東道、宣武兩鎮節度易帥。宰相竇參貪瀆、擅權、忌才,與班宏、陸贄不睦,為其被誅張本。
【注 釋】1壬寅 二月十七日。2夢衝 勿鄧酋長苴夢衝,暗通吐蕃,阻斷雲南使者,故韋皋發兵執之。3丁丑 三月二十三日。4有威略 既有威嚴,又有謀略。5陰事 隱祕事。6富貴汝 使你富貴。7庚午 三月十六日。8李實 官至司農卿、京兆尹。傳見《舊唐書》卷一百三十五、《新唐書》卷一百六十七。9裁損 裁減;剋扣。10鼓角將 官名,掌軍中戰鼓號角用以報時傳令之事。11司農少卿 官名,司農寺掌糧食倉儲、祿米供應等事。其正副長官為卿、少卿。12元慶 李元慶(?西元六六四年),唐高祖第十六子,始封漢王,貞觀十年(西元六三六年)改封道王。歷官滑、徐、沁、衛四州刺史。傳見《舊唐書》卷六十四、《新唐書》卷七十九。13丙子 三月二十二日。14俟一歲 等到一年以後。15薦滂於上 竇參向德宗推薦張滂。16陰狡而愎 陰險狡詐而又固執。17恃權而貪 依仗權勢肆行貪賄。18遷除 升遷與任命官員。19招權 攬權。20時人謂之喜鵲 當時的人們送給竇申一個外號「喜鵲」。朝士每有遷除,竇申先行通報受賂,如同有喜事,喜鵲噪叫於門,以此譏諷竇申。21為卿累 成為你的牽累。22物議 眾人的非議。23悛 改過。24左金吾大將軍 左金吾為唐代十六衛之一,置上將軍、大將軍各一人,將軍二人,掌京城巡警。25虢王則之 虢王李則之,為虢王李巨之子。李巨為唐高祖子虢王李鳳之曾孫,歷仕玄宗、肅宗兩朝,出為方鎮,入為判尚書省事,後貶遂州刺史,在肅宗上元二年(西元七六一年)為叛臣梓州刺史段子璋所殺。李則之,官至左金吾衛大將軍。父子同傳,見《舊唐書》卷一百十二、《新唐書》卷七十九。26左諫議大夫知制誥 諫議大夫,言官,分左、右,左隸門下省。知制誥,掌起草詔令。27吳通玄 傳見《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下、《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五。28不叶 不諧。29傾 陷害。30丁亥 四月初三日。31昭州 州名,治所在今廣西平樂西。32泉州 州名,治所在今福建泉州。33道州 州名,治所在今湖南道縣南。34汜水 縣名,縣治在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35被甲 穿著甲冑。36士寧 劉玄佐之子劉士寧,自為留後,朝廷命為宣武節度使。性殘暴,為部將所逐,流配郴州。傳見《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五、《新唐書》卷二百十四。37釋衰絰 脫去喪服。38登重榻 登上節鎮主帥的座位。39城將 巡城武官。40浚儀 縣名,為汴州治所,縣治在今河南開封。41咼之 亂刀砍死曹金岸、李邁。42汴人 指宣武軍將士。43指 指望。這裡為挾持、依仗。句意謂汴人劉士寧將依仗李納索求朝廷的任命。44庚寅 四月初六日。45宋州 州名,宣武軍巡屬。在今河南商丘。46劉逸準 懷州武陟(今河南武陟南)人,官至宣武節度使,賜名全諒。傳見《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五、《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一。47正臣 劉正臣,官至平盧節度使。事附兩《唐書‧劉全諒傳》。
【校 記】1以宏判度支 原無此句。據章鈺校,乙十六行本、乙十一行本、孔天胤本皆有此句,張瑛《通鑑校勘記》同,今據補。
【語 譯】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九
貞元八年(壬申 西元七九二年)
春,二月十七日壬寅,西川節度使韋皋擒獲苴夢衝,歷數他的罪狀後殺了他,唐朝與雲南的通路這才暢通。
三月二十三日丁丑,山南東道節度使曹成王李皋去世。
宣武軍節度使劉玄佐既有威望又具謀略,每當李納的使者到來,劉玄佐都著意結交,所以經常能瞭解到一些李納的隱祕之事,先行對李納做好了防備,李納因此對劉玄佐也有所忌憚。劉玄佐的母親雖然地位尊貴,仍然每天親手織絹一匹,她對劉玄佐說:「你原本出身寒微,天子讓你富貴到如此程度,你一定要以死來報答天子。」所以劉玄佐始終都沒有缺失做臣子的節操。三月十六日庚午,劉玄佐去世。
山南東道節度判官李實主持留後事務,他秉性刻薄,經常剋扣軍士的衣食供給。鼓角將楊清潭率眾作亂,入夜,作亂的軍士在城中燒殺搶掠,惟獨不去侵擾曹王李皋的家。李實翻越城牆逃走,幸免一死。第二天清晨,都將徐誠抓著繩子攀爬入城,發布號令加以制止,變亂這才停了下來,徐誠把楊清潭等六人抓起來殺了。李實回到京城,德宗任命他為司農少卿。李實,是唐高祖的兒子道王李元慶的玄孫。三月二十二日丙子,德宗任命荊南節度使樊澤為山南東道節度使。
當初,宰相竇參擔任度支轉運使,班宏做他的副手。竇參向班宏許諾,等到一年以後會把度支轉運使這一職務交給班宏。過了一年多,竇參卻並無把這一職務交給班宏的意思,班宏十分惱怒。司農少卿張滂,是班宏推薦的,竇參打算讓張滂分管江東、淮南的鹽鐵事務,班宏不同意。張滂知道這件事後,也對班宏怨恨起來。等到竇參被德宗疏遠之後,才把度支轉運使職務讓給班宏,但又不想讓這一職務所帶來的利益和權力全都歸於班宏,於是向德宗推薦張滂,任命班宏主管度支,任命張滂為戶部侍郎、鹽鐵轉運使,仍然隸屬於班宏,以使班宏高興。
竇參為人陰險狡猾又十分固執,依仗權勢,肆意貪賄,每當升遷任命官員的時候,多半會與本家姪子給事中竇申商議謀劃。竇申藉此攬權受賄,當時的人稱他為「喜鵲」。德宗對此情況聽到了不少,便對竇參說:「竇申一定會成為你的牽累,最好把他外放出朝,以平息人們的非議。」竇參向德宗再三保證竇申沒有做什麼不當的事,竇申也毫無悔改之意。左金吾大將軍虢王李則之,是李巨的兒子,與竇申關係很好。左諫議大夫、知制誥吳通玄與陸贄關係不好,竇申擔心陸贄會受提拔任用,便暗中與吳通玄、李則之一起編造誹謗陸贄的書信來陷害陸贄。德宗對此都有所瞭解。夏,四月初三日丁亥,德宗把李則之貶為昭州司馬;把吳通玄貶為泉州司馬,把竇申貶為道州司馬,不久,德宗賜吳通玄自盡。
劉玄佐去世以後,部將佐吏隱瞞實情,謊稱劉玄佐病重,請求朝廷派人代替,德宗也有意替他們隱瞞,便派使者到宣武軍中去詢問「用陝虢觀察使吳湊來代替劉玄佐可以嗎?」朝廷派駐宣武的監軍孟介、行軍司馬盧瑗都覺得這樣很好,德宗這才下達任命。吳湊赴任到達汜水縣的時候,劉玄佐的靈柩要出殯,軍中將士請求置辦出殯的儀仗,盧瑗不允許,又下令把前節度使的器物用具留下以等待新任節度使的到來,將士們對此十分憤怒。劉玄佐的女婿和親兵們都身披鎧甲,簇擁著劉玄佐的兒子劉士寧脫下喪服,登上節鎮主帥的寶座,自命為宣武節度留後。他們拘捕了巡城將領曹金岸、浚儀縣令李邁,對他們說:「你們都是主張迎請吳湊的人!」於是把他們亂刀砍死。盧瑗逃跑,得免一死。劉士寧把錢財賞給將士們,劫持監軍孟介,讓他上奏朝廷請求任命劉士寧。德宗就此事詢問宰相的意見,竇參說:「如今汴人倚仗李納的聲勢強求朝廷的任命,如果不答應,他們將會與李納聯合。」四月初六日庚寅,德宗任命劉士寧為宣武軍節度使。劉士寧懷疑宋州刺史翟良佐不會歸附自己,藉口到境內各地巡察撫慰,來到宋州,讓都知兵馬使劉逸準代替了翟良佐的職務。劉逸準,是前平盧節度使劉正臣的兒子。
卷第二百三十四
唐紀五十 起玄黓涒灘(壬申 西元七九二年),盡閼逢閹茂(甲戌 西元七九四年)五月,凡二年有奇。
【題 解】本卷記事起西元七九二年,迄西元七九四年五月,凡兩年又五個月。當唐德宗貞元八年到貞元十年五月。此時期陸贄拜相,繼李泌推動政治改革步上正軌。陸贄建言,由各部門長官推舉部屬升遷,不由宰相包辦,用人要考核實際才能,不憑巧言,要給被懲官吏留下自新之路。又奏政府賑濟災民要及時。國際貿易不宜徵稅,招徠商人繁榮經濟。陸贄還提出均平賦稅與節用開支共六條措施,上奏邊防體制六大失誤,調整邊防駐...
作者序
《新譯資治通鑑》序
唐太宗嘗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歷史具有「鑑往知來」的效果。中國人最注重歷史。在儒家奉為圭臬的十三部經典中,屬於歷史記載者便佔了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圖書之大成的「四庫全書」,更將「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證歷朝統治者對於編修史書之重視。若從文體分,又以紀傳體、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最為人所熟知。而編年體史書的起源最早。編年體始創於春秋,依歷史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編撰紀載,較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春秋》、《竹書紀年》,而將之推上頂峰者,則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其記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迄於後周世宗顯德六年,橫跨十六個朝代,時間長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想要瞭解各朝代的興衰更替、透析歷史洪流的固定脈絡,熟讀《資治通鑑》,絕對有助於貫通古今、記取教訓。
敝局自西元二○○一年規劃出版《新譯資治通鑑》,並覓尋對此方面具有相當研究之專家學者,歷經千辛萬苦,終獲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張大可教授,與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韓兆琦教授首肯,共同承擔本書的注譯工作,並從二○○六年開始陸續交稿。經過多年努力,埋首案牘、辛苦撰稿,終在二○一一年全部稿齊。
二位教授於點校、注譯等各方面著力頗深、極富學術性,對於本書的貢獻實功不可沒。然而此時距規劃出版此書已逾十年,一則相關學術成果迭出,或有新舊爭鳴;二則受社會變遷帶來教育發展、思維變化等諸多影響,現今學子與社會大眾的古文能力已不比從前,一般讀者恐難吸收箇中菁華,如此即行出版,有悖初衷。鑑於二位教授年事已高,故此,敝局特別邀請前北京大學中文系侯忠義教授、前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吳樹平先生、北京大學中文系林嵩副教授等多位專家學者,在尊重原稿基礎上,針對書中部分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與修改,期使本書汲取新意並深入淺出,以達學術與普及兼備、雅俗共賞之目標。經過諸位學者專家齊心努力,終至圓滿完成。
本書能夠順利出版,要感謝以下諸位專家學者:張大可、韓兆琦、侯忠義、吳樹平、楊振紅、賴長揚、馬怡、駢宇騫、陳抗、魏連科、張文質、林嵩、汪華龍、滑裕、謝振華、孔令潔、孫秋婷、章鴻昊,共同承擔此一浩大工程。亦要向排校過程中,一同參與相關工作的編輯部同仁致上最大的敬意。因為有大家的通力合作、無私付出,方能使本書順利付梓,不勝感激。本書雖經細心核校,仍恐有所疏漏,尚祈各界方家不吝指教,以使本書俾臻完善。
三民書局編輯部 謹誌
《新譯資治通鑑》序
唐太宗嘗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歷史具有「鑑往知來」的效果。中國人最注重歷史。在儒家奉為圭臬的十三部經典中,屬於歷史記載者便佔了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圖書之大成的「四庫全書」,更將「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證歷朝統治者對於編修史書之重視。若從文體分,又以紀傳體、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最為人所熟知。而編年體史書的起源最早。編年體始創於春秋,依歷史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編撰紀載,較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春秋》、《竹書紀年》,而將之推上頂峰者,...
目錄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新譯資治通鑑》序
導 讀
凡 例
第三十二冊
卷第二百三十四 唐紀五十 西元七九二至七九四年 一
卷第二百三十五 唐紀五十一 西元七九四至八○○年 七三
卷第二百三十六 唐紀五十二 西元八○一至八○五年 一四三
卷第二百三十七 唐紀五十三 西元八○六至八○九年 二○一
卷第二百三十八 唐紀五十四 西元八○九至八一二年 二六九
卷第二百三十九 唐紀五十五 西元八一二至八一六年 三三七
卷第二百四十 唐紀五十六 西元八一七至八一九年 四○三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新譯資治通鑑》序
導 讀
凡 例
第三十二冊
卷第二百三十四 唐紀五十 西元七九二至七九四年 一
卷第二百三十五 唐紀五十一 西元七九四至八○○年 七三
卷第二百三十六 唐紀五十二 西元八○一至八○五年 一四三
卷第二百三十七 唐紀五十三 西元八○六至八○九年 二○一
卷第二百三十八 唐紀五十四 西元八○九至八一二年 二六九
卷第二百三十九 唐紀五十五 西元八一二至八一六年 三三七
卷第二百四十 唐紀五十六 西元八一七至八一九年 四○三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