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茜,李永萍,柴智屏動情推薦
《一頁台北》導演陳駿霖、輔仁大學教授程予誠專序
去愛,去達到你生命中的那一點,真正了解:
對,我真的愛她,我不能沒有她。
「就讓她們在一起吧!」
卡蘿,神祕、優雅自信而高貴,更有內涵和深度。
特芮絲,清純、純真,熱情而勇敢,安靜卻直率坦白。
相愛是很簡單的事,但在1950年,愛卻是如此艱難。
《卡蘿》是一部關於戀愛、關於初戀的電影;
是一部生命與愛的電影,是美麗、哀傷,又充滿希望的故事。
它也被譽為「美國的藝術」,歷經18年的困頓和磨難,因為一群人的堅持、努力與愛,才終於得以上映。這段艱苦籌拍的過程,讓人看見藝術之所以美麗,何等令人動容。
電影裡,沒有喋喋不休的口白,即使非常安靜卻充滿暗示和含蓄;
沒有華麗特效,只有詩般的意境、情感幽微低調且層次均勻。
卡蘿和特芮絲,不僅讓觀眾入戲太深,連最專業的影評也不專業地齊聲喊說:就讓她們在一起吧!
沒有鹽,就沒有生命,就是死亡。想要活出生命的本質,必須付出代價。
而在愛情裡,要歷經多長久的旅程,才能得到想要的?
只要你懂,什麼是愛。
這部電影裡,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場景是,當特芮絲拿著她的舊相機隨意拍照時,她鏡頭裡的視窗抓到的畫面是卡蘿正在買聖誕樹的身影。這是一個浪漫且具有力量的瞬間,我感受到特芮絲的世界將因為這個瞬間有了改變。完美的瞬間經由電影工作者創造,而黃智賢女士也完美地把這些瞬間記錄在她的書裡。
──《一頁台北》導演 陳駿霖
看完這本書再去看電影,會讓觀眾完全得到電影內涵的真髓。這是一個電影觀眾想了解電影生態必讀的電影參考書,也是想作為電影演員的人必要閱讀的電影工具書。
──輔仁大學教授 程予誠
作者簡介:
黃智賢
英國萊斯特大學碩士 、湖南中醫藥大學博士。
因不願考丙組,從北一女輟學,以七年打工存錢,期間經歷各種基層工作,餐飲業,送報,開計程車等,並樂讀中外經典。在美國讀書時邊打工邊走遍48州,在英國讀書時走遍歐洲。回台灣後在高科技業工作,並於網路創業。
2003年開始撰文並在電視評論時政。2004年以《 戰慄的未來》 獲亞洲週刊全球十大中文好書。
為電視網路酸辣湯/夜問打權主持人。
章節試閱
故事中的故事:一場十八年的旅程
《卡蘿》這部電影,並不只是電影本身感人,戲外的傳奇讓人動容的程度,不輸電影本身。
凱特.布蘭琪二○一四年在追思澳洲前總理高夫.懷藍(Gough Whitlam)時,引述懷藍的一段話:「其他的所有目標,都有目的。但對於藝術的欣賞與享受,本身就是目的。」
是的,藝術本身不必有其他目的,享受藝術本身就是它的目的。而電影是一種綜合許多元素的藝術。對於電影知道得越多,從電影得到的欣賞樂趣也越多。尤其是對於像《卡蘿》這樣特殊,富有傳奇色彩的電影,電影背後的故事,以及參與者的心路歷程,都可以讓我們對電影的了解更全面,更深入。
我們從這些優異執著的專業人士,看到了什麼才是頂尖的藝術,以及最重要的:熱情。這一趟熱情之旅,一走走了十八年。
一部電影,竟然要掙扎十八年,才有機會開拍。而在這十八年裡,有許多人跟困難和阻礙奮戰到底,堅決不認輸,幾乎像劇中的主人翁為愛奮戰一般,才讓《卡蘿》可以成功開拍。
首先,有第一任製片桃樂絲.波溫(Dorothy Burwin),在一九九六年率先買了版權,菲力絲.納吉在一九九七年,寫好第一版的劇本。
雖然小說來頭很大,菲力絲的劇本寫得又好。但籌拍過程卻艱困重重,只是每每又絕處逢生,直到二○一○年。
當版權在二○一○年到期後,獨立製片伊莉莎白.卡爾森在二○一一年爭取到版權。凱特.布蘭琪讀過劇本之後,就毫不猶豫地加入團隊。也是凱特.布蘭琪,不管幾度物換星移,都始終支持這個案子,甚至出資支持預算窘迫的製作團隊。
幾番更迭,導演陶德.海恩斯臨危受命執導,並且帶來了一流的技術人員,魯妮.瑪拉也終於接演特芮絲。Film4公司的泰絲.羅素,從一九九六年開始支持這個案子,始終沒有退縮,才讓《卡蘿》等到日後的生機。
《卡蘿》二○一五年在坎城影展全球首映以來,就一再讓人驚嘆不已。而讚嘆不已的,經常是行業內的翹楚。《卡蘿》每一部分都被一再討論。導演陶德和凱特、魯妮、編劇不用說了;連一般隱身幕後的專業人才,如服裝設計珊蒂.鮑威爾、攝影艾德.拉克曼、配樂卡特.波維爾(Carter Burwell),他們的成績都閃耀奪目,很難不被注意到。剪輯雅方索的超級神奇功力,也沒有被忽略,而被影評和專業人士津津樂道。
電影的幕後人員很少站在台前,但《卡蘿》的幕後功臣,卻不斷被邀請參加深度座談,或是專訪,談他們如何做到《卡蘿》這樣驚人的表現。大家似乎永遠問不夠:攝影怎麼會這麼美;配樂如此動人;凱特和魯妮的服裝……。
如果沒有這些人的熱情和對藝術的熱愛,這一切,都不可能發生。
十八年的熱情與三十五天的奇蹟
《鹽的代價》在一九五二年出版。一九九六年開始嘗試改編成電影,第一版劇本在一九九七年寫成。二○一四年三月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開拍。二○一五年五月在坎城首映。從第一個正式劇本算起,經歷了十八年。如果從小說出版,到電影在許多國家上映,則花了六十四年。
比較一下,海史密斯出版的第一本小說《火車怪客》,書一出版就立刻被改編電影。這中間的幾十年差距,也象徵了《鹽的代價》所處理的主題,面臨了多麼鉅大的社會壓力。凱特說:「我想,《卡蘿》特殊的地方,正是歷經艱難才拍得成的原因。」
《卡蘿》之所以歷盡艱辛,最主要的兩大難題,簡單講就是:兩個主角都是女人,以及這兩個女人在談戀愛。
還有比這更糟的嗎?有。
除了主角是女人,編劇和製片也是女人。事實上,《卡蘿》這部電影之所以最終可以拍成,正是因為有一群女性電影工作者,全力跟惡劣的處境,跟性別歧視,對同性戀的偏見,以及其他的不利因素搏鬥,這麼多年來,努力讓這個案子活著,最後,讓《卡蘿》得以被拍出來。
只有拍三十五天的錢
《卡蘿》的旅程也許要走十八年,但《卡蘿》的拍攝,因為預算太緊,卻只容許三十五天。在美國,預算在兩千萬美金以下的,就算是小製作。《卡蘿》只花了一千一百萬美金的預算,而這個預算,連金融服務費都包含了。
經費少,每一項開銷都要精打細算。面對這樣艱鉅的挑戰,團隊最後竟然圓滿達成任務,而且拍出了經典的大師作品!
《卡蘿》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1.拉到辛辛那提拍攝
如果《卡蘿》在紐約拍的話,起碼得花上一億美金以上才拍得出來。
在辛辛那提拍的好處太多了。當地許多建築和市容,依然保留著五○年代的景觀。凱特和魯妮都形容,她們在當地,常感覺時間像是凝結在五○年代,在時間城堡一樣。許多場景,像卡蘿紐澤西的家,就是在當地的老豪邸拍攝。
當地人和市政府,對於像《卡蘿》這樣大卡司的好萊塢電影來,都非常興奮期待。除了對劇組萬分歡迎以外,更是極盡禮遇,所有市政單位全力配合,讓拍攝非常順利。要封街,要封隧道,要移走停車表,要刷房子,要拿掉招牌,一切都沒問題。
當地找來的人才,不論是演員還是幕後人員,也都非常出色。除了主角以外,其實《卡蘿》所有的演員,全都是在當地招考來的。而俄亥俄州提供全美國最高的35%減稅,又替《卡蘿》省下龐大的經費。
到辛辛那提拍攝,不論是創作還是財務,都是聰明的決定。
2.兩週的預讀劇本
陶德向製片伊莉莎白爭取,在開拍前花兩週的時間讀劇本,而伊莉莎白儘管預算窘迫,還是點頭答應了。
陶德帶著凱特和魯妮等主角,在兩週預排裡,把場景走了一遍,浸淫在五○年代的氛圍裡,在實景裡讀劇本,討論劇情。這個過程,幫助演員更深刻的進入角色。
3.事前極盡周全的研究與規畫
陶德對於細節極盡苛求的關注力,是眾所周知的。
二○一三年五月,陶德答應執導以後,立刻開始相關的研究。之後陶德做了一本電影「影像書」。他把這本「影像書」,跟所有的工作人員以及演員分享,讓所有人都可以迅速進入他設定的氛圍和色彩。
而陶德和製片伊莉莎白對拍攝行程的詳盡規畫和準備,也是《卡蘿》可以達陣的重要原因。
4.處理緊急狀況
在極度緊湊的行程下,凱特和魯妮一天要工作十四或十五小時,才能把所有拍攝工作壓縮在三十五天內完成。
但拍戲現場一定會有突發狀況,這時候要能夠有臨時應變的方案。臨場應變的能力如果不夠,進度就會延宕;每拖一天,錢就要繼續燒。
拍片時凱特因為公公突然過世,必須緊急飛回澳洲一週,劇組立刻更動拍攝計畫,讓拍片進度完全不受影響。
5.團隊合作無間,向心力和凝聚力無與倫比
好萊塢以導演難搞、影星自我中心聞名。但伊莉莎白、陶德,主角凱特、魯妮等,卻都極具團隊精神,所以《卡蘿》劇組出現一種少見的團結、友愛與向心力。
這種罕見的友愛與向心力,直到往後為了《卡蘿》宣傳的各種行程,還是可以清楚看見。
飾演艾比的莎拉說,在拍攝現場,有一種很奇特的氣氛:人人都知道這是一部多麼珍貴的電影,多麼稀有的組合,人人都全力以赴,要做出生涯最好的表現。不管是演員、技術人員、創意小組,每個人都拚了命。
《卡蘿》是愛的勞動成果。它花了十八年才走進戲院,是一項奇蹟;花三十五天拍出經典大師鉅作,是另一項奇蹟。這,只因為所有參與者,都付出了對這部電影的熱情,以及對團隊的友愛。
困頓乃成大器
一、不放棄的製片:伊莉莎白.卡爾森
伊莉莎白.卡爾森是讓《卡蘿》歷經長久艱困之後,最後可以成功開拍的大功臣。
《卡蘿》總共有四位製片。
第一位是在一九九六年就拿到改編權,努力到二○一○年,卻無法成功拍成電影的桃樂絲.波溫。真正製片成功的,則是二○一一年飛到瑞士爭取改編權的伊莉莎白.卡爾森。她拍過《亂世浮生》(The Crying Game)、《鐵娘IN工廠》(Made in Dagenham)等。
克莉絲汀.維湘(Christine Vachon),製作過《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遠離天堂》(Far From Heaven)、《男孩別哭》(Boys Don’t Cry),是伊莉莎白幾十年的好朋友,也是導演陶德的製作人。
史提芬.武里(Stephen Wooley),則是伊莉莎白的先生與合夥人。
二○○○年時,伊莉莎白透過經紀人琴恩.卡絲蘿(JenneCasarotto)跟劇作家菲力絲.納吉見面。她們合作拍了一部HBO的《哈里絲太太》(Mrs. Harris)。
菲力絲告訴她,她真正想拍的是《卡蘿》,劇本早已寫好。
伊莉莎白說,《鹽的代價》大概是每個女性在年輕時都會讀到的小說。她本就很喜歡這本小說,她喜歡的理由是:「故事的兩位主角都是女性,都是完整、複雜、有趣、智慧、活生生、會呼吸的人物。」一知道有改編的可能,這件事就變成她的事了。但當時版權在桃樂絲.波溫手上。她除了等待,什麼事都不能做。
她等了十年,《卡蘿》一直在她心裡,從未忘懷。
知道桃樂絲的著作權到期,她立刻向管理海史密斯版權的瑞士出版商Diogenes爭取版權,沒想到他們立刻拒絕,因為上次他們的電影改編權被綁住太久,電影最後又拍不成。他們告訴伊莉莎白,他們不再相信獨立製片了。
伊莉莎白不接受拒絕,她飛到蘇黎世,也許是她的決心和熱情打動了對方,竟然成功爭取到改編權。她立刻聯絡Film4的泰絲.羅素來幫忙,泰絲是另外一位對《卡蘿》這部片子充滿熱情,十幾年來始終盡力讓案子活下去的人。
當伊莉莎白打電話給編劇菲力絲,跟她說她拿到著作權了,那是在二○一一年聖誕節前。沒想到菲力絲卻說:「不不不。別找我。我已經被卡蘿拖住十幾年了。我痛苦太久了,沒辦法再回到這個案子。」
伊莉莎白說:「菲力絲,不管你加不加入,我都會把電影拍出來。難道你要我找別人?」
凱特在第一時間答應接演《卡蘿》,又牽線找來約翰.克勞力(John Crowley)執導,於是《卡蘿》預計在二○一三年春天開拍。但開拍前夕,克勞力竟然因為拍《布魯克林》撞期而必須離開。
像凱特這樣重量級、愛惜羽毛的演員,除非是她信服的好導演,她才可能合作。否則她再愛《卡蘿》這個案子,也不會拿自己的專業開玩笑。
導演克勞力走了,那要有怎樣夠格的導演,才能讓凱特這樣的大牌留下來?奔波兩年,伊莉莎白手上只有劇本和凱特(但也要看導演),和收到的一些預售款。其他,就什麼都沒有了。
束手無策的伊莉莎白在倫敦,跟她住在紐約的老朋友克莉絲汀.維湘幾乎天天通電話。
這一天,她們抱著電話互吐苦水。伊莉莎白沒了導演,眼看《卡蘿》就要成為夢幻泡影。克莉絲汀幫導演陶德.海恩斯製片的案子則是沒了女演員,所以案子也沒了。
這時,兩個人突然沉默下來,因為她們突然想到:為什麼不找陶德執導!
陶德導的戲,都是自己寫劇本,從來不用別人的劇本,所以她們也不敢抱太大的希望。
凱特是伊莉莎白的王牌,因為凱特不但是名氣響亮的A咖,更是好萊塢公認演技最好、最被尊敬的演員之一。而凱特和陶德還合作過《搖滾啟示錄》(I’m Not There),講二○一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布.狄倫。
不管三七二十一,反正已經別無他法了。
劇本終於寄給陶德,結果四十八小時不到,陶德就答應執導《卡蘿》。
陶德事後說,以前就聽過服裝設計師珊蒂.鮑威爾提起過這個案子,但沒想到自己會有機會參與。陶德以前從未讀過《鹽的代價》,他的女同性戀朋友都譏笑他,竟然從沒讀過這麼重要的一本女同志小說。
陶德看到的是:海史密斯的小說、菲力絲的劇本和凱特的卡蘿,以及從沒機會合作的老朋友伊莉莎白,還有也已經加入團隊的好朋友珊蒂.鮑威爾。全部合起來變成一個讓他在四十八小時就點頭的案子。
邊讀小說邊看劇本的他,看到的卡蘿,就是凱特的形象。當然對陶德來說,凱特是完美的卡蘿,也是讓陶德願意參與這個案子的原因之一。
凱特則高興到不行,因為陶德是她最尊敬的導演之一。凱特在戲劇學校念書時,就看過陶德的創作《超級巨星:卡本特的故事》(Superstar:The Karen Carpenter Story, 1987)。她自己也跟陶德合作過,女扮男裝演巴布.狄倫,還演到被金像獎提名女配角。兩個人上一次的合作,對彼此的專業、敬業和熱情,都充滿敬意,合作過程更是愉快又開心。
凱特認為,劇本再好,沒有一個好導演,永遠不會成為一部好電影。當陶德答應的時候,凱特和伊莉莎白心裡都知道,歷盡折磨,隨時都可能停擺,甚至凱特都懷疑,到底有沒有可能拍得成的《卡蘿》,總算等到曙光了。
這時,原本要演特芮絲的澳洲演員米亞.華絲可思卡(Mia Wasikowska),卻因為撞期而離開。所以陶德一接下工作,立刻開始最重要的一件事:凱特是完美的卡蘿,他得幫凱特找到完美的特芮絲。
而陶德心目中的唯一人選,就是魯妮.瑪拉。
其實劇組原本想找的特芮絲,就是魯妮.瑪拉。只是當時她拍完《龍紋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Dragon Tatoo),身心俱疲,所以拒絕所有工作邀約,整整休息了一年。
陶德立刻去找魯妮,而這一次,魯妮點頭接了。
哈利路亞!《卡蘿》真的可以開拍了。
接下來,我們開始看到陸陸續續的報導:《卡蘿》要在二○一四年春天,在辛辛那提開拍。然後是二○一四年三月,一則讓人欣喜的新聞標題:「《卡蘿》:陶德海恩斯凱特布蘭琪、魯妮瑪拉浪漫愛情片《卡蘿》正式開始開拍」。
《卡蘿》終於真的開拍了。
一年又兩個月後,二○一五年五月,《卡蘿》團隊帶著剛剪接好的《卡蘿》到坎城影展參展。《卡蘿》被形容為歷史性的一刻,被列入正式競賽片,並在坎城做全球首映。
首映結束,以刁鑽難討好出名的坎城觀眾,起立鼓掌,向《卡蘿》致敬長達十分鐘。在持續十分鐘的掌聲裡,凱特萬分激動,不斷點頭向觀眾致謝,幾乎落淚。凱特的激動裡,包含了她幾乎是最早加入團隊的人;長久以來對《卡蘿》這個案子的支持,隨著它的上下起落,凱特始終沒有放棄。
《卡蘿》團隊互相擁抱,彼此祝賀。在歷經了所有的艱難以後,《卡蘿》在坎城得到這樣的禮敬,值了。他們對電影的驕傲,被認可的欣慰,難以言表。
故事中的故事:一場十八年的旅程
《卡蘿》這部電影,並不只是電影本身感人,戲外的傳奇讓人動容的程度,不輸電影本身。
凱特.布蘭琪二○一四年在追思澳洲前總理高夫.懷藍(Gough Whitlam)時,引述懷藍的一段話:「其他的所有目標,都有目的。但對於藝術的欣賞與享受,本身就是目的。」
是的,藝術本身不必有其他目的,享受藝術本身就是它的目的。而電影是一種綜合許多元素的藝術。對於電影知道得越多,從電影得到的欣賞樂趣也越多。尤其是對於像《卡蘿》這樣特殊,富有傳奇色彩的電影,電影背後的故事,以及參與者的心路歷程,都可...
推薦序
推薦序
愛上電影的熱情/陳駿霖
《卡蘿》(Carol)是我去年最喜歡的電影之一,電影的故事感人且意味深遠外,影像呈現的方面也非常精準細膩。讓我在戲院觀賞時彷彿穿越時空到了一九五○年代的紐約,身歷其境一般感受兩位女主角生活裡的那些浪漫情懷。很少有電影可以做到在故事、表演、美術、攝影、以及音樂等方面那麼漂亮地相輔相成,又達到真實力量與魔幻魅力兼具。而《卡蘿》的導演陶德.海恩斯(Todd Haynes)與他的主創團隊卻非常成功的達到了這個境界。
我非常喜歡從那些我所崇拜的電影或電影工作者身上學習更多電影拍攝與創作的手法,所以當黃智賢女士告訴我她寫了一本關於《卡蘿》的書的時,我特別感到期待。最讓我感興趣的部分是她寫這部電影並不是以冰冷的學術或是電影製作的角度來討論,而是純粹以愛上這部電影的熱情,去深刻地探討故事的歷史與裡頭蘊含的各種面向。
本書是黃智賢女士把對這部電影的熱愛轉化為文字,不僅記載了電影如何在創作過程被賦予生命,同時也拆解了電影裡的種種設計與技術層面對電影所產生的作用。
在這本書裡,黃智賢女士不但介紹了在派翠西亞.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原著小說的迷人背景,也探討了在故事背後的同性戀者的議題、大眾對於這個劇本題材接受度、選角特芮絲(Therese)和卡蘿(Carol)時所遇到的困難等等。同時黃女士也帶領我們進入導演陶德.海恩斯的創作內心,鉅細彌遺地介紹導演在電影拍攝決策過程,與他如何帶領他的團隊達到創作巔峰。
從本書我們知道導演受到艾德.拉克曼(Ed Lachman)復古的十六釐米攝影、Judy Becker的庭園設計、珊蒂.鮑威爾(Sandy Powell)令人的驚豔的服裝設計、雅方索(AffonsoGoncalves)的剪接,還有卡特.波維爾(Carter Burwell)的配樂的啟發,導演完美地集合了所有的創作元素而完成了《卡蘿》的美麗世界。
即使身為一個電影創作者,有時候我也會忽略電影製作面臨到的層層環節。我可能輕易的就把電影呈現的一切歸功於電影本身的驚奇,但黃智賢女士的細心田野調查、細膩寫作與精闢的分析,提醒了我們(無論是電影工作者還是電影愛好者),完成一部感動人心的偉大電影的背後,存在著無數創作的努力過程。
在《卡蘿》這部電影裡,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場景是,當特芮絲拿著她的舊相機隨意拍照時,她鏡頭裡的視窗抓到的畫面是卡蘿正在買聖誕樹的身影。這是一個浪漫且具有力量的瞬間,我感受到特芮絲的世界將因為這個瞬間有了改變。
完美的瞬間經由電影工作者創造,而黃智賢女士也完美地把這些瞬間記錄在她的書裡。
二○一七年一月
推薦序
演員必讀/程予誠
電影在十九世紀被發明的時候,就被確認為是人類生命過程中重要的詮釋工具。一張照片可以說一個故事,何況一部電影可以說更多的事情。電影在說明人類的生活態度以及於生命的價值時,具有不可抹滅的地位。
電影《卡蘿》在上映的時候,在解釋同性戀議題元素後具有相當特殊的元素,那就是為什麼兩個生命會一見鍾情?
不論是同性或異性會一見鍾情的解釋,許多研究都無法理解。最近研究出兩個生命為什麼具有互相吸引的特質時,也許跟前世的因緣有關係。另外一種講法是,一個生命在選擇進入地球投胎的時候,當上帝問他要選擇哪一種性別時,他太過於興奮,而有一點遲疑,這一點的質疑使他落入地球投胎的時候,在性別上有了不確定性。性別的確是在生物中是一種特殊的表徵,它可以影響在生命過程中所有的事情。
這本書解剖了《卡蘿》電影在製作時的前因後果。其中最引人發想的問題是,兩位女演員如何在演出之前做好的準備。
凱特是一個非常傑出的電影演員,她的敬業態度與演技是公認的事實,以這部低成本預算的電影,用三十五天的時間,完成了這麼一個深沉有韻味的故事,只有非常傑出的演員以及導演才能充分發揮出的事情。
演員在拿到劇本的時候,如何準備演技?如何與對手演戲?導演如何教演員演戲?導演如何說戲?這本書中說的非常詳細,往往許多人認為演員並不十分重要,可是我們必須非常清楚的知道,電影是投資在電影故事中的事業,而這個事業的成功與否是投資在演員的成功與否。所以,電影就是投資在演員演技上的一項冒險事業。唯有選對演員及演員的演技能夠發揮,再差的劇本也可以拍的很好,何況這電影的小說是一個非常傑出的文學作品。
一部電影的完成,中間經過許多的波折。這部電影歷經十八年的風風雨雨,正好說明了一部電影製作的困難性。而這本書裡面剖析了一個成名的小說如何在尋找演員、資金、導演、編劇及其他的條件時,解釋的非常清楚。台灣這方面的書非常少,尤其演員演技方面的書也非常少。我們從這書中約略地可以發現以紐約為主的「史坦尼夫拉司基演技方法學」,如何在塑成一個成功演員的條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這是演員必須要讀的書,尤其想當電影演員,因為電影演員是所有其他演員中難度最高的一個工作。
本人非常佩服作者在分析電影中的仔細態度,這也說明了我們看電影時,往往在重複觀看的時候可以發現電影中更多的祕密,這使電影成為在詮釋作者心態、導演企圖、演員的演技時最好的工具。
這本書中也仔細的描繪許多微細的演員小動作。演員眼睛是重要的靈魂,演技的好壞完全看眼睛所放出的光茫,電影中兩位女主角令人眩目的演技,讓人覺得這部電影是值回票價的。
同樣的,看完這本書再去看電影,會讓觀眾完全得到電影內涵的真髓。這是一個電影觀眾想了解電影生態必讀的電影參考書,也是想作為電影演員的人必要閱讀的電影工具書。
推薦序
愛上電影的熱情/陳駿霖
《卡蘿》(Carol)是我去年最喜歡的電影之一,電影的故事感人且意味深遠外,影像呈現的方面也非常精準細膩。讓我在戲院觀賞時彷彿穿越時空到了一九五○年代的紐約,身歷其境一般感受兩位女主角生活裡的那些浪漫情懷。很少有電影可以做到在故事、表演、美術、攝影、以及音樂等方面那麼漂亮地相輔相成,又達到真實力量與魔幻魅力兼具。而《卡蘿》的導演陶德.海恩斯(Todd Haynes)與他的主創團隊卻非常成功的達到了這個境界。
我非常喜歡從那些我所崇拜的電影或電影工作者身上學習更多電影拍攝與創作的...
作者序
二○一六年春天,我的工作突然陷入了低潮。
這個重大的挫折,讓我對自己的工作充滿了懷疑,對一切事物都失去了熱情,更不知未來要做什麼。
這時凱特.布蘭琪(Kate Blanchett)演的《卡蘿》(Carol,台灣上映片名為《因為愛你》)剛好在台灣放映。
凱特演的片子,當然是必須去看的。凱特的媒體訪談,提到這部片子歷經十八年才完成。我想,這是什麼,怎麼會花十幾年?
從紐約首映的記者會、坎城影展記者會,才知道這一群人,用最大的努力,嘗試著在好萊塢的商業機制裡,努力平衡商業和藝術性,努力做一部好電影。
知道這部電影不會差,畢竟有凱特.布蘭琪、陶德.海恩斯(Todd Haynes)和魯尼.瑪拉(Rooney Mara),無論影評評什麼,或有沒有得獎,都絕對值得一看。
但一切遠遠超過想像。整場電影,我沒有像有些影評和觀眾般,看到哭出來。事實上,我完全被震懾住。整整幾個小時,我說不出一句話。彷彿有太多話想說,卻一個字也說不出。
我被徹底征服。
陳文茜有一次跟我說這部片子拍得不錯,魯妮演得很好,但凱特.布蘭琪很awful(很糟糕)。當下我很不服氣:魯妮確實演得很棒,可是凱特演技無與倫比,在《卡蘿》裡明明演出生涯最佳表現,怎可能很awful?
但我的口才、才智和氣勢,怎能比得上文茜?心裡一百個不服氣,但就是講不過她。放下電話,夜已深沉,早過了我的睡覺時間。我已經睡不著了,只想要替凱特.布蘭琪打抱不平。
辯是辯不過文茜的,那我寫下我的論點line給她好了。沒想到一抬頭已經寫了一萬多字。於是我想,那乾脆多找點資料寫完整點。
接下來整整四個月,我埋頭研究《卡蘿》,每日工作十幾個小時。沉浸在藝術的過程,是如此的愉悅喜樂。寫書雖然辛苦,卻每一分鐘都非常享受,更受益匪淺。對電影、表演、藝術與人生,我有了更深的體會,與直接相見的感動。這讓我完全忘記了自己失落茫然的情緒,徹底療癒了自己小小的挫折。
當我告訴文茜,已寫了一本書,證明凱特.布蘭琪絕不是awful的演員。文茜聞言竟大笑說,她是說凱特.布蘭琪演得很over(過火),不是說很awful(很糟糕),她說:「你這本書,應該獻給你自己的菜英文。」
什麼?怎麼可能?我怎麼會聽錯?難道是因為夜半時,我已陷入半昏迷?
但這真是一個美好的錯聽。如果我聽到的是over,而不是awful,那種抱不平的情緒就不會這麼強烈。
人生,因為一場錯聽,而有了不同的風景,生出了這本書。
人生,確實應該浪費在這樣美麗的錯誤與藝術裡。
許多人將《卡蘿》定位成同性戀電影,但其實可以說是女性主義電影,或者更精確地說,是一部人的電影。
《卡蘿》被譽為「一項精緻的美國藝術」,「讓人深刻震動的愛情故事,刻劃出人物的每一道陰影,以及人物內在情感與心靈的細微變化。」影評人說,這可能是他看過最哀傷的電影,即使在最快樂的時刻,也有著哀傷。有影評人說,《卡蘿》是優雅,溫柔的石破天驚之作。也有影評人說,《卡蘿》的突破,是一種看似沒有突破的突破。
但正如一些影評指出的,遺憾的是,《卡蘿》雖然得到許許多多的注意和討論,以及入圍獎項。但影展和各種獎項委員會,卻很難放棄偏見,而給與參與的人應得的榮耀。
曾有網友套用《卡蘿》裡艾比對卡蘿說的話,諷刺獎項評審對《卡蘿》的忽視和偏見:
艾比:告訴我你知道你在做什麼?
評審:我們不知道。
評審:事實上我們從來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起始研究《卡蘿》,是為了與朋友辯論。而因為研究內容和參考資料都是英文,所以整本書大半是以英文寫作的。當決定出版之後,我才將整本書翻譯改寫成中文。這樣的過程,不能說不慘烈,卻讓我受益更深。
《卡蘿》這部電影,是活生生、有生命的。讓人感動的,是她碰觸了生命裡讓人哀傷的真相。是她講的愛、誠實、自我犧牲和熱情。是她講的人性。講的是兩顆活生生、跳動的心。
《卡蘿》是一部會餘波盪漾的電影,讓人想哭,想笑,想坐下來寫作,想好好享受生命,想感謝上帝。
之所以感動人心,不只是導演陶德.海恩斯的大師手筆;不只是凱特.布蘭琪讓人震撼,撼動人心,甚至緊緊抓住你的靈魂的表演。不只是魯妮.瑪拉讓人無法置信的演出,和其他演員優異的表演。
不只是菲力絲.納吉花了十八年最終寫出的美麗精緻的改編劇本;不只是艾德.拉克曼(Edward Lachman)美到讓人無法置信的攝影;不只是那帶動情感,深入人心的電影音樂;不只是珊蒂.鮑威爾有生命的服裝設計;不只是製片伊莉莎白.卡爾森(Elizabeth Karlsen)堅持不懈的努力,讓這部片子可以拍出來。
撼動人心的,更是看這部電影時,可以強烈感受到所有參與者的真摯與誠實。
希望讀者讀的時候,跟我寫的時候一樣愉悅,一樣感動,希望都可以享受這部電影的餘波盪漾。
人生在世,遇到感動的人與事,我願意坐下來,不計得失,寫出這部電影和這些人動人之處。想讓所有參與《卡蘿》的人知道,他們所有的苦心、創造力和努力,都沒有白費!
希望盡我所能,解釋電影的精采和它的厚度與深度。希望可以激勵更多人,勇敢追尋自己的夢想。
二○一六年七月一日
二○一六年春天,我的工作突然陷入了低潮。
這個重大的挫折,讓我對自己的工作充滿了懷疑,對一切事物都失去了熱情,更不知未來要做什麼。
這時凱特.布蘭琪(Kate Blanchett)演的《卡蘿》(Carol,台灣上映片名為《因為愛你》)剛好在台灣放映。
凱特演的片子,當然是必須去看的。凱特的媒體訪談,提到這部片子歷經十八年才完成。我想,這是什麼,怎麼會花十幾年?
從紐約首映的記者會、坎城影展記者會,才知道這一群人,用最大的努力,嘗試著在好萊塢的商業機制裡,努力平衡商業和藝術性,努力做一部好電影。
知道這部電影不會差,...
目錄
推薦序
愛上電影的熱情/陳駿霖
演員必讀/程予誠自序
輯一 《卡蘿》從這裡開始
描寫禁忌的小說:《鹽的代價》
愛情就是犯罪
最大的艱難:直視自我的真相
《鹽的代價》:生命的代價
無法抵抗的傳統和體制
輯二 故事中的故事:一場十八年的旅程
十八年的熱情與三十五天的奇蹟
困頓乃成大器
坎城影展:冰與火的洗禮
輯三 一幕幕的人生愛戀
細細品嘗每一幕的精粹
輯四電影之所以是藝術
幕後的藝術世界
演員的挑戰
文字意象視覺化
每一次都是不同的層次:演員的表演
陶德的手法:保持一個距離
鏡頭外是詩般的意境
輯五 電影就是一種化學反應
演員的化學反應
團隊的化學反應
同性戀電影,卻很異性戀
一部很容易懂也是很難懂的電影
附錄
推薦序
愛上電影的熱情/陳駿霖
演員必讀/程予誠自序
輯一 《卡蘿》從這裡開始
描寫禁忌的小說:《鹽的代價》
愛情就是犯罪
最大的艱難:直視自我的真相
《鹽的代價》:生命的代價
無法抵抗的傳統和體制
輯二 故事中的故事:一場十八年的旅程
十八年的熱情與三十五天的奇蹟
困頓乃成大器
坎城影展:冰與火的洗禮
輯三 一幕幕的人生愛戀
細細品嘗每一幕的精粹
輯四電影之所以是藝術
幕後的藝術世界
演員的挑戰
文字意象視覺化
每一次都是不同的層次:演員的表演
陶德的手法:保持一個距離
鏡頭外是詩般的意...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