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特色
★本書是破解寮國這個神密且封閉的國家難得的介紹與探討,是認識的入門首選書。
★以政治史為主,並有初步的經濟發展介紹,且專章討論寮國文化。
★全書中文人名附不同英文拼寫,註釋則呈現不同書的相關年代和史事的相異記載。
一個陌生又神秘的國度,也是世界少數僅存的共產國家。
中南半島唯一內陸國,境內八成不是高山就是高原,多數被叢林覆蓋,長期以來與世隔絕,可說是東南亞最貧窮的國家,正急於擺脫外界不發達的印象。
寮國是個世外桃源的山間小國,
擁有迷樣的文化內蕴,
近代以來卻苦於內戰和外患,幾經磨難,
今重復獨立地位與新人文風貌。
本書可說是介紹東南亞國家的最後一塊拼圖,
經此可瞭解中南半島國家政治和文化遞嬗之脈絡,
以及山間小國走向改革開放之路的努力。
其族群與早期泰族有密切的血緣和文化關係,十四世紀從暹國脫藩成為一個獨立王朝。兩百年後又成為緬甸的藩屬國,歷經二十年才脫離控制。十八世紀初分裂成三個王朝,彼此爭戰,由於位處越南和泰國的包夾,長期以來受兩國之政治影響。為擺脫兩國之糾纏,引入法國勢力,最後卻在1893年遭法國併吞,至第二次大戰結束後成為獨立國家。但在1975年淪陷為共黨政權,雖在1986年實施改革開放,惟資金、技術和人力資源不足,想要進入先進發展的國家猶待努力。
作者簡介:
陳鴻瑜
臺灣花蓮縣人,1948年生。
現職: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畢業,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畢業,國家法學博士(1978年),美國喬治城大學訪問教授,新加坡東南亞研究院訪問教授。
經歷: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教授,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授兼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東南亞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兼國際組召集人、外交研究所、東亞研究所、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兼任教授,「問題與研究」月刊主編,「東南亞季刊」發行人兼主編,「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主編,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理事長,「海華與東南亞研究」季刊發行人兼主編。
著作:《緬甸史》、《新加坡史》(增修本)、《泰國史》(增修版)、《菲律賓的政治發展》、《約翰密爾的政治理論》、《政治發展理論》(獲得1984年教育部青年研究著作獎)、《越南近現代史》、《馬來西亞史》、《印度尼西亞史》、《柬埔寨史》等二十幾種作品。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自然環境與種族
寮國位在印度支那半島的中部內陸地區,南北狹長、東西窄,呈長條狀,湄公河從北向南流經其西部,形成少數的河流谷地和平原,主要有北部琅勃拉邦(Lung Prabang)沖積平原、中部永珍(Vientiane)平原。琅勃拉邦南部是川壙高原(Xiangkhoang Platueu),再往東有安南山派與越南相鄰。中部和南部有安南山脈和越南中部相鄰。南部有波羅文斯高原(Bolovens Platueu)與柬埔寨相鄰。就地形而言,寮國全境幾乎是山地。
寮國北鄰中國,東連越南,西北接緬甸,西和西南界泰國,南與柬埔寨接壤。西北部以湄公河為中國、緬甸、泰國和寮國四國交界處,俗稱「金三角」,是治安的死角,成為鴉片生產和走私的地區。
由於是內陸地形,對外交通主要靠陸運和空運。北邊和中國有公路可通,其東部係通過越南中部的港口,將貨物運至海外。永珍以東20公里的塔納楞火車站從2009年3月5日通火車到泰國廊開市,是寮國唯一的鐵路線。
人口有7,056,677人(2015年7月),是全世界最貧窮國家之一,全國有22%的人生活在貧窮線下(2013年),預定在2020年脫離低度發展國家之列。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有3,100美元(2013年)。約73%的人住在農村。主要經濟活動依賴天然資源出口,包括電力、銅礦、金礦、錫礦、咖啡、木材、木薯。2012年主要出口國泰國佔出口額34%,中國21.5%,越南12.2%;主要進口國泰國佔62.1%,中國16.2%,越南7.3%。多年來對外貿易呈現逆差。2013年積欠外債66億9千萬美元。外來投資有增加趨勢,2011年為124億4千萬美元,2012年為151億4千萬美元。1975年成為寮國共黨統治的一黨專政體制,至1986年才改革開放。1997年加入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成為該一組織的家庭成員,脫離孤立的地位。2004年獲得與美國「正常貿易關係」(Normal Trade Relations)之地位。2013年初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隨即獲得美國「普遍優惠關稅制」(Generalized System of Preferences)之優惠。
關於寮國種族之數量,有各種說法。根據法國統治時期之研究資料顯示,寮國共有47個種族,可分成三大族群,住在高地寮國的寮松族(Lao Sung)(又稱高山寮族),占人口的10%;住在中高山地的寮順族(Lao Theung, Lao Thoeng )(又稱中高山寮族),占人口的24% ;住在低地寮國的寮龍族(Lao Loum, Lao Lum)(又稱低河谷地寮族),占人口的66%。在寮國獨立後,寮龍族之主要族群是寮族和泰族;寮順族之主要族群是卡族(Kha);寮松族之主要族群是苗族(Meo)和猺族(Yao, Mien)。
1999年春季,「寮國族群團體國家建設研究部陣線」(Lao Front for National Construction Research Department on Ethnic Groups)派遣人員調查寮國各地種族情況,最初的報告指出寮國有55個種族,後來減為49個。在2000年8月13-14日正式接受該一調查結果,成為官方的種族數字。基本上,寮國種族分為四大類別:
1.寮泰族(Lao-Thai):有8個族群,包括寮族(Lao)、普泰族(Phuthai)、泰族(Tai)、留族(Lue)、元族(Yuan)、沙克族(Saek)、揚族(Yang)、泰怒族(Thai Neua)。
2.蒙明族(Hmong-Mien):有2個族群,包括蒙族(舊稱苗族,意即自由人)和魯明族(Lumien)。
3.中國-西藏族(Chinese-Tibet):有7個族群,包括阿卡族(Akha)、辛西里(Singsili)、拉胡族(Lahu)、西拉族(Sila)、哈乙族(Hayi)、儸儸族(Lolo)、霍族(Hor)。
4.孟高棉族(Mon-Khmer):有32個族群,包括崁姆族(Kmmu)、普來族(Plai/Prai)、新木恩族(Singmun)、封恩族(Phong)、天恩族(Thaen)、伊度族(Idu)、畢特族(Bit)、拉眉特族(Làmet)、山道族(Samtao)、卡坦族(Kàtang)、馬倥族(Màkong)、特里族(T'li/T'ri)、塔歐伊族(Tà-Oy)、伊魯族(Y'lù/ Y'rù)、特連族(Tlieng/ Trieng)、雅族(Yàe)、拉偉族(Làvi)、不老族(Blao/ Brao)、卡土族(Kàtu)、歐伊族(Oy)、克連族(Klieng/ Krieng)、沙丹族(Sàdang)、拉拉克族(Lalàk/ Ralàk)、司威族(Suay)、高棉族(Khmer)、帕可族(Pàkò)、土姆族(Tùm)、恩光族(Nguan)、孟族(Mon)、克里族(K'li/ K'ri)、成族(Chéng)。
另外據美國中央情報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t, CIA)的資料,寮族(Lao)佔 54.6%、克茂族(Khmou)10.9%、蒙族(Hmong)8%、泰族(Tai)3.8%、普泰族(Phuthai)3.3%、留族(Leu)2.2%、卡坦族(Katang)2.1%、馬倥族(Makong)2.1%、阿卡族1.6%、其他族(10.4%)、未明族群1%。
Laotian一詞是指寮國人民,Lao一詞是指寮族。
寮龍族說的是泰-卡代語系(Tai-Kadai),例如寮語(Lao)、魯語(Lue)、泰丹語(Tai Dam, Black Tai)、泰登語(Tai Deng, Red Tai)。寮龍族較喜歡住在低地河谷地區,從事稻米農作生產。寮順族是住在中部的土著,原本是在低地種稻為生,後來遭到寮族的驅迫,而遷移到中部山區。寮順族的文化和語言比寮龍族更為複雜,包括在北部的崁姆族(Kammu, Khamu and Khmu)、拉眉特族(Lamet),在中部的卡坦族和馬倥族,在南部的羅文族(Loven)和拉衛族(Lawae)。寮松族為住在北部山地的少數民族,主要族群有蒙族,又稱苗族,另有猺族、黑泰族(Black Thai)、道族(Dao)、撣族(Shan)、阿卡族、拉胡族和幾個說藏緬語(Tibeto-Burman)的小族群。
基本上,上述諸族群可分為兩大類,一是住在河谷地帶的族群,一是住在高地的族群。前者種植水稻,信仰佛教;後者種植旱稻,信仰拜物教。二者在生活習慣、想法和政治態度上皆不同。傳統上低地寮族並沒有同化高地寮族的政策或想法,而是各自過著各自的生活。
雖然種族之間在血統和風俗習慣方面有差異,但很少發生直接的衝突。歷史上偶爾會因為剝奪的模式和爭奪自然資源,導致族群間的緊張,而爆發衝突,直至1990年代初還曾發生。例如,低地泰寮族移入河谷低地,迫使寮順族移到高地,在政治上取得優勢。寮順族常被稱為「卡」族(Kha),是「奴隸」的貶詞,反應他們居於社會的貶抑地位。此一稱呼的來源是因為在18世紀和19世紀,寮國南部有奴隸買賣,常涉及寮順族。
法國殖民統治時期,加強低地寮族的地位,給予他們教育以及任命他們出任地方和省級官員。在1900年代初,寮順族和寮松族進行數次反抗寮泰族和法國當局的活動,最後都被鎮壓。在 1950年代,左派的「巴特寮」(Pathet Lao)甄選寮順族和寮松族加入,參加對抗法國的軍事活動。自1975年起,寮順族和寮松族在中央和省級的官員人數增加。
寮國憲法規定人民有信教自由,幾乎大多數人都是信奉佛教,寮龍族信仰小乘佛教,部分寮順族信奉拜物教。佛教徒約佔60%,拜物教及其他宗教約40%,後者包含1.5%的基督教徒。
第二節 早期歷史
寮國族群從何處而來?並無確切的史料足資證明。寮國是內陸,沒有濱海,因此其民族從海上遷移而入的可能性不大,最有可能是經由湄公河順流而下。湄公河的上游是中國的瀾滄江,發源自雲貴高原,約在公元前第2世纪末在中國雲南境內的瀾滄江段出現哀牢國,其族人可能順著湄公河下游遷移,在各個較平坦的河谷地定居。哀牢族跟印度支那半島上的泰族、撣族、占族應是血緣相近的族群,風俗習慣也接近。緬甸的撣族的「撣」(Shan)與泰國的暹族的「暹」(Siam)、南掌的「掌」(Xang)、古代越南的越裳的「裳」和中越占族的「占」(Cham)等字,應是相同的古音而不同的音譯,都是指古代的暹種族。
雲南通志一書對於南掌一名之起源有如下清楚的界定:「老撾係俗名,南掌係國號,方言以水為南,以象為裳(應為掌),因水土出象,故名南掌,即古之越裳氏,僻處雲南之極西,與交趾、緬甸交界,其人民繁盛,疆域遼闊亦與兩國相等。」
清朝的皇朝通典一書的說法則有不同,該書記載:「南掌本老撾部屬,其俗佩雕刀為飾,故呼為撾家,古為越裳氏地,明嘉靖間始稱南掌。」
普爾斯納(Vatthana Pholsena)舉述一位寮國作家郎帕西(Douangsai Luangpasi)在1996年出版了昆滄王國(Anajak Khunchiang, Kingdom of Khunchiang)一書,郎帕西認為Lao字是指Dao,意指天上的星星,該一民族原先住在北方高海拔的地區或來自上天,哀牢一詞就是源自該Dao字。中國人在黃河上游遇見哀牢人,彼此來往相互協助,中國人對於Ai Dao之發音不正確,轉音變成Ai Lao。普爾斯納認為郎帕西該一說法沒有引用資料來源,很不正確。普爾斯納說實際上在寮國小學教科書卻教導寮國人是源自數千年前中國的哀牢國的後代遷移到今天寮國境內。他批評該一說法忽略了澳亞(Austroasiatic)語族的起源,1995年寮國的人口普查,屬於澳亞語族佔總人口的23%,他們包括孟高棉族22.7%和越蒙族(Viet-Muong)0.3%。普爾斯納的說法受到若干語言學家的影響,特別是澳洲學者貝爾烏德(Peter Bellwood),貝爾烏德將東南亞語系分為四個,包括澳亞語系(Austroasiatic)(分佈在越南和柬埔寨、印度東北的Munda)、南太平洋島嶼語系(Austronesian)(分佈在台灣、越南南部占族Cham活動區、馬來西亞、菲島和除了說巴布亞語的Irian Jaya、Timor、Alor、Pantar、Halmahera等地之外的印尼群島)、藏緬語系(Tibeto-Burman)(分佈在緬甸)、和泰卡代語系(Tai-Kadai)(分佈在泰國)。
此外,德威(Barend J. Terwiel)亦認為源自中國漢朝的哀牢族與今天寮國的寮族並無直接關係,在第8世紀在雲南建立的南詔國也不是哀牢的後代,說藏緬語的儸儸族(Lolo)才是。
前述普爾斯納的說法過於受到語言族群之假設性理論之影響,其實以語族之角度來排除哀牢族,並不妥當,因為寮國南部屬於孟高棉族,是貝爾烏德所定義的澳亞語系,而位居寮國最大族群哀牢族,不屬此一分類。儘管一些學者質疑哀牢和今天寮族的關係,但中國古書的記載應是一個很具參考價值的著作,它說明了哀牢族分佈在今天泰北、寮國北部、越南西北部、中國雲南到四川一帶的山區。泰族人自稱哀牢。至於哀牢族是否為一個單一族群,中國古籍並未如此說,當時應該還有其他少數民族存在,而哀牢族應是較大的族群。因此,哀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通婚混血是可能的,他們的後代分別定居在不同地區後,逐漸演化成各具特性的族群。
考古學家於1994-1996年在川壙省的首府豐沙灣(Phonsavan)的一處山區的九十處遺址挖掘到許多大型石罐,高九尺,重14噸,有些是沙岩、有些是花崗岩雕成,形狀有圓形,也有方形,其功能可能是裝器具,也可能是裝屍體,時間約在公元前5百年到公元後8百年的鐵器時代。
2006年,寮國和澳洲考古學家在素旺那曲(Savannakhet)的西朋(Sepon)進行挖掘,該地是古代銅礦場,約在2500年前即有冶煉銅礦,附近一處墳墓發現有銅錠和銅礦石、玉石珠和瓦罐的陪葬品。該遺址和越南的銅鼓文化有關連嗎?考古學家正在研究中。越南東山遺址發現的銅鼓,時間約在西元前800-200年之間。
2007年在康盆地(Khan Basin)、2008年在帕盆地(Pa Basin)的考古遺址發現公元前350-130年人類牙齒和火燒的遺跡。2012年,由美國、法國和寮國組成的考古隊在靠近寮北和越南邊境的安南山脈的洞穴,發現約46,000年前到63,000年前之間的人類頭蓋骨化石,他們推論此可能是東南亞最早的現代人。
法國考古學者迪米特(Fabrice Demeter)等人在寮北華潘省安南山派的唐亨(Tam Hang)發現穴居的人類,有217塊石製工具,其中有石製薄片,可能用於切割,還有圓形的紡錘石塊、動物骨骸,以及火燒的痕跡,人體骨骸之年代約距今15,700年。另外還發現389塊陶器破片,可能是瓦罐的破片,上有不規則的線型圖案。
普逖申(Souneth Photisane)認為在寮國和泰國東北部發現距離現在三千年前的佛廟石頭界碑,碑上還雕刻有蓮花、矛、佛陀、本生經等,這些石碑未見於印度和斯里蘭卡,而僅見於寮國和泰國東北部,可見該一地區的人種是有關連的。但該一說法在時間上有疑問,因為佛陀圓寂的時間按照泰國的說法是在公元前543年,因此該石頭界碑不可能距離現在三千年。在泰國和寮國的習慣,這類石碑是立在寺廟的四個角落,表示該寺廟的範圍所在。其他東亞國家則無此習慣。
普逖申又說在琅勃拉邦省的普山宋(Phu Sam Sum)和普高雷(Phu Khao Lêp)發現比銅鼓更早的石椅,上面繪有青蛙、蟾蜍和鳥。在銅鼓上也有這些圖形,可見銅鼓是從石椅逐漸演化而成。寮國的歷史學者遂認為寮國的銅鼓遠早於越南的銅鼓,是越南銅鼓的發源地。
除了考古發現外,有關於寮國早期王朝的情況,中國文獻的記載有限。這些中國文獻紀錄並不完全,僅略微提及這些國家何時到中國朝貢,對於其國情之介紹大都很簡略。茲依其在中國載籍中出現的前後順序,列述如下。
(一)文單國
在中文文獻中,第一次提到文單國的時間約在625年,唐書曾記載:
「唐高祖武德8年(625年),文單西北屬國曰參半,使者來。道明者亦屬國,無衣服,見衣服者,共笑之,無鹽鐵,以竹弩射鳥獸自給。」
關於文單之地點所在有不同說法,有謂之在寮國南部的萬象(永珍)。王頲認為是位在泰國東部穆達漢(Mukdahan)府南面附近。
宋朝王溥認為文單即陸真臘。辛姆斯(Peter and Sanda Simms)認為陸真臘的首都在寮國南部占巴寨的瓦普(Wat Phu,或Wat Phou)。瓦普約在公元第5世紀建立許多印度教寺廟,供奉濕婆神。當高棉帝國在第13世紀接受小乘佛教後,該地的宗教信仰亦變成小乘佛教。該地至今尚存的印度教寺廟和佛教寺廟之遺址在2001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二)道明國
元朝周致中所撰的異域志卷上道明國條記載:「與野人同,國人不著衣服,見著衣者即共笑之。俗無鹽鐵,以竹弩射蟲魚,俗稱脫個桂板者此也。」
道明,約在寮國北部。有認為是堂明的另一種稱呼。有認為位在寮國東南部或緬甸沿岸。景振國認為堂明位在寮國北部一帶。
(三)陸真臘
「唐太宗貞觀2年(628年)11月,真臘國又與林邑國俱來朝貢。太宗嘉之,賜賚甚厚。今南方人謂真臘國為吉蔑國,自神龍以後,真臘分為二半,以南近海多陂澤處,今謂之水真臘半。以北多山阜處,今謂之陸真臘,亦謂之文單國。貞觀中,累遣使朝貢。」新唐書亦記載說:「神龍後分為二半:北多山阜,號陸真臘半;南際海,饒陂澤,號水真臘半。水真臘,地八百里,王居婆羅提拔城。陸真臘或曰文單,曰婆鏤,地七百里,王號『屈』。」
泰國學者隆恩(Rong Syamananda)認為真臘在706年分裂為水真臘和陸真臘兩國。水真臘位在湄公河下游河谷和交趾支那(位在越南南部),其首都在山布普拉(Sambhupura)或山勃(Sambor)。陸真臘位在湄公河上游河谷,首都可能在今天寮國的他曲(Thakhaek)。他曲為甘蒙省首府,位在湄公河畔,其對岸是泰國城市那空拍儂(Nahkon Phanom)。至857年,水真臘和陸真臘透過通婚而合併,開啟了高棉帝國。
布里格斯(Lawrence Palmer Briggs)認為真臘早期的主要活動地區在蒙河(Mun)流入湄公河河口以下,寮國東南部湄公河沿岸的巴寨(Basak, Bassac, Passac)。巴寨,應是現在所稱的占巴寨(Cham Passac)。
另有一說認為陸真臘的首都在斯里司塔普拉(Shrestapura),它位在占巴寨的附近。
真臘在1197年兼併占城(Champa)後,其領土疆域包括東到占城海岸,西到緬甸蒲甘王朝以東,北到寮國永珍,南到泰南半島,國勢達到頂峰。換言之,在西元第12世紀,寮國南半部是屬於柬埔寨的領土。
上述諸古國之所以在中國文獻中有記載,乃因為海道通行的關係,來自扶南(第3-5世紀柬埔寨古名)和真臘(第5-17世紀柬埔寨古名)的消息,所以才被記載在中國史書中。這些古國距離中國遙遠,且關係不密切,少有人知悉其國情,故中國文獻對之記載有限。
至於寮國北部,因為山高險阻,交通不便,與中國沒有交流,在第14世紀以前中國文獻對之鮮少紀錄。不過,寮北地區若有族群居住,應也是屬於部落山寨(或村鎮)(muang),有酋長統治。其情況跟泰北的蘭那(Lan-Na)、孟萊(Muang Lai)、清康(Chiang Kham)、清彰(Chiang Chang)、清萊(Chiang Rai)等部落山寨一樣。
在第8到12世紀寮北地區有兩個山寨國,一個是斯里葛塔普拉(Sri Gotapura),靠近他曲(Thakhek),另一個是蒙沙瓦(Muang Sawa),即今之琅勃拉邦。這兩個王朝可能受到孟族建立的墮羅鉢底(Dvaravadi)的文化之影響,墮羅鉢底興起於第6世紀,到第11世紀時勢力達到泰國中部的羅斛(Lopburi)一帶,它信奉小乘佛教。高棉在第11世紀勢力達到頂峰,其勢力控制泰國中部到素可泰(Sukhothai)一帶和寮國南部,惟其信奉大乘佛教,而從各種文物和雕刻可知,寮國在第11世紀和第12 世紀盛行佛教,受到墮羅鉢底和高棉兩種文化的影響,因為宗教因素,使得各地的泰族村寨團結成更大的村鎮,甚至出現王朝。
(四)盆蠻
盆蠻在1448年請求內附越南,改為歸合州,其地東南界義安省、廣平省,西北與興化省、清化省相連。其族群分布地位在今奠邊府以西至金三角湄公河止,南到琅勃拉邦,北到中、寮邊界,應該位在今天寮國的川壙,以及包括今天越南西北部的萊州、山羅和奠邊府的泰族自治區和西雙版納之間的地區。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自然環境與種族
寮國位在印度支那半島的中部內陸地區,南北狹長、東西窄,呈長條狀,湄公河從北向南流經其西部,形成少數的河流谷地和平原,主要有北部琅勃拉邦(Lung Prabang)沖積平原、中部永珍(Vientiane)平原。琅勃拉邦南部是川壙高原(Xiangkhoang Platueu),再往東有安南山派與越南相鄰。中部和南部有安南山脈和越南中部相鄰。南部有波羅文斯高原(Bolovens Platueu)與柬埔寨相鄰。就地形而言,寮國全境幾乎是山地。
寮國北鄰中國,東連越南,西北接緬甸,西和西南界泰國,南與柬埔寨接壤。西北部以...
作者序
寮國位在印度支那半島的內陸地區,又是一個共黨政權,長期以來與世隔絕,臺灣學者和商人也很少對它感到興趣,即使在1993年的南向政策下,也很少台商前往寮國投資。在高等教育方面,亦因為寮國缺乏戰略重要性,一般都是略而不談寮國政情。以寮國作為學位論文者,更是鳳毛麟角,寥寥無幾。坊間書店很少有介紹寮國歷史的書籍,新聞媒體對於寮國的報導也是極少,可以這樣說,臺灣對寮國是相當陌生的,此引起本人想介紹寮國歷史的動機。
筆者參閱許多有關寮國史的英文著作,跟其他有關緬甸、柬埔寨或泰國歷史的著作一樣,最感到困擾的是人名、地名和史事,各書皆有各自的拼寫和記載,甚至年代時間也有差異。為了讓讀者清楚人名和地名,本書會在英文人名後面附上不同的英文拼寫,在註釋中則呈現不同書的有關年代和史事的不同記載。
在中國的古文獻中亦有若干有關寮國的記載,不過,都非常簡略,而且當時中文記載的寮國國王姓名,跟英文著作中的國王姓名有明顯的差距,因此只能從年代來推斷同一個年代的國王姓名。中國文獻記載的有關老撾或南掌的史事,幾乎都是以琅勃拉邦王朝為對象,對於永珍王朝或寮國南部的占巴寨王朝則少有記載。
跟筆者撰寫泰國史、緬甸史、柬埔寨史的寫作風格一樣,本書主要是以政治史為主,經濟部分僅略微提及,有一專章討論寮國文化。
本書如有疏漏之處,敬請博雅讀者諸君不吝賜教。
陳鴻瑜謹誌
2016年2月22日
寮國位在印度支那半島的內陸地區,又是一個共黨政權,長期以來與世隔絕,臺灣學者和商人也很少對它感到興趣,即使在1993年的南向政策下,也很少台商前往寮國投資。在高等教育方面,亦因為寮國缺乏戰略重要性,一般都是略而不談寮國政情。以寮國作為學位論文者,更是鳳毛麟角,寥寥無幾。坊間書店很少有介紹寮國歷史的書籍,新聞媒體對於寮國的報導也是極少,可以這樣說,臺灣對寮國是相當陌生的,此引起本人想介紹寮國歷史的動機。
筆者參閱許多有關寮國史的英文著作,跟其他有關緬甸、柬埔寨或泰國歷史的著作一樣,最感到困擾的是人名...
目錄
序文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自然環境與種族
第二節 早期歷史
第二章 南掌王朝、永珍王朝與琅勃拉邦王朝
第一節 南掌王朝
第二節 永珍王朝
第三節 琅勃拉邦王朝
第四節 占巴寨王朝
第五節 川壙公國
第三章 法國入侵
第一節 法國和日本侵佔
第二節 二戰後重回法國統治
第四章 脆弱的寮國王國
第一節 成立中立的寮國王國政府
第二節 陷入內戰
第五章 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
第一節 憲政制度
第二節 經濟自由化
第三節 對外關係
第六章 寮國的文化
第一節 文字和文學
第二節 建築
第三節 政治文化
第四節 佛教信仰
第五節 生活習慣
第七章 結論
徵引書目
索引
序文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自然環境與種族
第二節 早期歷史
第二章 南掌王朝、永珍王朝與琅勃拉邦王朝
第一節 南掌王朝
第二節 永珍王朝
第三節 琅勃拉邦王朝
第四節 占巴寨王朝
第五節 川壙公國
第三章 法國入侵
第一節 法國和日本侵佔
第二節 二戰後重回法國統治
第四章 脆弱的寮國王國
第一節 成立中立的寮國王國政府
第二節 陷入內戰
第五章 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
第一節 憲政制度
第二節 經濟自由化
第三節 對外關係
第六章 寮國的文化
第一節 文字和文學
第二節 建築
第三節 政治文化
第...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