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臉假八卦、終結長輩文,
當所有人都被風向沖昏頭,讓你成為清流先知的必備指南◆《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暢銷作家最新力作!
◆《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出版家周刊》同聲讚譽
◆Amazon網路書店分類暢銷榜TOP2「讓你陷入麻煩的往往不是你不了解的,而是你自以為太了解的!」
──馬克‧吐溫(Mark Twain)
上班族平均月薪的統計數字?看起來不太對勁!
長輩文說這個跟那個都不能吃?看起來不太可信!
當片面資訊、網路謠言、偽造數據充斥周遭,
從失業率的數字、選舉民調、智商測試到離婚率,
甚至連遊行人數都因政治立場而眾說紛紜,
如何培養一眼就洞悉問題的批判思考力?
我們習慣在論辯或研究時以「數據」作為可信度的指標,
但如果「數據」本身就足以說謊,我們還能夠相信什麼?
即使Google、Facebook砸下重金打擊假新聞,
然而流竄在內容農場、網路論壇、親朋好友之間的訊息,
真的有可能一眼看出其中潛藏的問題嗎?
請試回答以下問題:
Q 在二十分鐘內,讓實驗組聽莫札特的音樂,讓對照組什麼都不做,而實驗組的智商測驗高於後者,就可以證明莫札特的音樂的確會讓人變聰明?
A 錯!「什麼都不做」可能會產生無聊感甚至睡意,使得智商測驗的成績暫時下降。
Q 2010年美國現役軍人的死亡率是2.4/千人,一般大眾的死亡率則為8.2/千人,可以推斷從軍待在戰區,比待在美國本土的安全性高出三倍?
A 錯!兩個母群體是完全不同的樣本,一般大眾包括老年人、病人、黑道、毒犯、飆車族等,不宜與多半為年輕健壯男性的現役軍人類比。
認知心理學大師丹尼爾‧列維廷,
即將告訴你從此不輕易跟風的思考指南,一眼看出問題在哪裡!
作者使用主流媒體中的實例,
從名詞定義是否正確、是否列出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否有可信的專家背書、到資訊來源的聲譽,
這些都必須一一檢視與懷疑。
現在就是你覺醒的時刻,下一個突破盲腸的華生就是你!
作者簡介:
丹尼爾.列維廷(Daniel J. Levitin)
神經學家、認知心理學家及暢銷書作者。他是位於舊金山的凱基實驗室密涅瓦大學〈Minerva Schools at KGI〉藝術與人文學院的創始院長,加州柏克萊大學(UC Berkeley)哈斯商學院傑出院士,以及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的心理學兼音樂榮譽教授,同時也是該校行為神經科學、資訊科學學院和教育學院的特聘教授。
身為教育工作者,他得獎無數。著有《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The Organized Mind)、《為什麼傷心的人要聽慢歌?》(The World in Six Songs)、《迷戀音樂的腦》(This Is Your Brain on Music)等,作品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其中《迷戀音樂的腦》為麻省理工學院(MIT)、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課堂教材,及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的新鮮人通識教育核心計畫指定閱讀。
在成為神經科學家之前,他是一位專業音樂人,曾擔任史提夫.汪達(Stevie Wonde)、藍牡蠣樂團(Blue Oyster Cult)的唱片製作人、錄音師,更與英國歌手史汀(Sting)、大衛.拜恩(David Byrne)等人同台演出。
作者網站:www.daniellevitin.com
譯者簡介:
曹嬿恆
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曾從事經濟研究、市場拓展與行銷企劃、ERP顧問、知識管理等工作,並持有國際專案管理師(PMP)及國際內部稽核師(CIA)證照。譯有《傷心農場》、《追債人》、《這樣吃水最有效》、《沒預算照樣有勝算的行銷創意術》、《實戰麥肯錫》、《幽靈財富的真相》、《Google關鍵字行銷》、《跟著廉價資源走》、《改善再生》、《領導維新》等書。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2016 Mavis Gallant Prize最佳非文學獎得主
2016哈德遜書店(Hudson Booksellers)最佳商業趣味書籍獎
名人推薦:
【國內好評】
楊士範(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暨內容總監)
鄭國威(PanSci泛科學總編輯)
賴以威(師範大學電機系助理教授、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謝伯讓(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研究院助理教授、腦與意識實驗室主任)
──慧眼推薦
【國際讚譽】
「在我們這個被數據淹沒的時代,丹尼爾‧列維廷的教戰手冊是一本批判性思考的入門書。想要真正了解每天轟炸我們的簡訊、貼文、推文、雜誌、報紙、播客、專欄、訪談和演講,它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書。從令人昏頭的平均數到經常成為漏網之魚的邏輯謬誤,每一頁都深具啟發性。」
──查爾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The Power of Habit)作者
「切中統計素養最為重要的課題,而且用很棒的例子來闡述觀點。相信我,這本書讀起來很愉快,令我愛不釋手。列維廷的寫作風格讓我如此驚豔,簡潔明瞭,不像統計學家及許多其他人那樣,寫出一堆模模糊糊的東西。」
──莫里斯‧奥利茨基(Morris Olitsky),保德信金融集團(Prudential Financial)市場研究分析前任副總;美國農業部統計學家
「本書是卓越思考不可或缺的指南。當大數據成為我們文化的一種顯學時,為了力抗混淆視聽的勢力,我們全都不得不錘鍊自己的批判思考力。列維廷在此提供極佳的輔助。」
──賈斯伯‧萊恩(Jasper Rine),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遺傳、基因組與發展學系教授
「從達萊爾‧赫夫(Darrell Huff)的經典書籍《別讓統計數字騙了你》(How to Lie with Statistics)以後,便沒有一本書能如此清楚地描述數字如何用來欺騙和誤導他人。列維廷告訴我們如何慎思明辨,評估江湖術士、媒體及政客想要我們相信的主張。」
──史坦‧拉錫克(Stan Lazic),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藥廠計量生物學(Quantitative Biology)團隊領導者
媒體推薦:
「像極了奈特‧席佛(Nate Silver)的《精準預測》(The Signal and the Noise)!列維廷的這本書讓統計學既容易了解,而且時而甚至引人入勝,殊為難得。」
──《麥克林雜誌》(Maclean’s)
「後事實時代的一本救命手冊……這本書來得正是時候!列維廷提供一套理性工具,有助於區分真實與非真實、而且往往荒唐的事物。」
──《加拿大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 of Canada)
「神經科學家丹尼爾‧列維廷鋪陳了數字與邏輯愚弄誤導我們每一個人的諸多手法,並臚列出我們克敵所需的批判性思考方法。」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面對網路上來自四面八方、正反兩派排山倒海的資訊,這本指南是寫給那些想要檢驗其真實性的人看的。」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對每一個樂於評估主張並探究事情真相的人來說,這是一本珍貴的工具書。」
──《科克斯評論》(Kirkus Reviews)
「批判性思考的珍貴入門書籍,闡明日常生活中四處氾濫的錯誤訊息,說服力十足。」
──《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這一本有用、有趣且可讀性極高的入門書,為平凡的老百姓準備武裝,向虛偽不實且往往荒唐可笑的各類資訊宣戰。」
──《圖書館學刊》(Library Journal)
得獎紀錄:2016 Mavis Gallant Prize最佳非文學獎得主
2016哈德遜書店(Hudson Booksellers)最佳商業趣味書籍獎名人推薦:【國內好評】
楊士範(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暨內容總監)
鄭國威(PanSci泛科學總編輯)
賴以威(師範大學電機系助理教授、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謝伯讓(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研究院助理教授、腦與意識實驗室主任)
──慧眼推薦
【國際讚譽】
「在我們這個被數據淹沒的時代,丹尼爾‧列維廷的教戰手冊是一本批判性思考的入門書。想要真正了解每天轟炸我們的簡訊、貼文、推文、雜誌、...
章節試閱
12 破案有90%是靠監視器──無所不在的邏輯謬誤
從合理性檢查出發
框架機率有一個相關問題是,無法有邏輯地框架風險。即便把美國911恐怖攻擊的機上遇難人數納入計算,航空旅行仍然是(也會繼續是)最安全的運輸方式,緊接在後的則是鐵路運輸。
死於商業航班或火車旅行的機會接近於零。然而,就在911恐怖攻擊之後,有很多美國旅客避坐飛機而改走公路,汽車死亡人數因而大幅攀升。人們無視於風險提高,順著自己的情緒直覺走,並未做出合乎邏輯的反應。車禍死亡率並沒有增加到超出基準值,可是隨著更多人選擇較不安全的旅行方式,死於各種運輸相關意外的總人數卻增加了。
你也許會拿出像這樣的統計數字:
2014年死於飛機失事的人數比1960年來得多。
或許你由此推導出一個結論是,航空旅行變得更不安全了。統計數字是對的,可它並不是具有攸關性的統計。如果你想要弄清楚航空旅行的安全性,看死亡總人數並沒有用,而是需要看死亡率,也就是飛行每英里的死亡數,或是每次航班的死亡人數,或是某個使基準值均等的東西。1960年的航班比現在少太多了,可是它們的危險性更高。
按照同樣的邏輯,你也可以說下午五點到七點死在公路上的人數比凌晨兩點到四點來得多,所以你應該避免在五點到七點之間上路。不過,一個簡單的事實是,往往五點到七點間在路上開車的人較多,因此你需要看的是死亡率(每英里、每趟次或每輛車),而不是原始數字。只要這麼做,你就會發現在傍晚開車比較安全(部分原因是凌晨兩點到四點間,在路上開車的人比較有可能喝醉或是睡眠不足)。
在歐洲反難民情緒正升溫的背景下,2015年11月13日巴黎恐攻後,CNN報導表示:攻擊者之中至少有一人是以難民身分進入歐盟(European Union)。這是一個社會與政治議題,我無意在此選邊站,不過數字能為決策制定提供資訊。關閉邊界,完全把移民和難民阻隔於外,也許可以阻止那些奪走約130條人命的恐怖攻擊。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拒絕100萬名來自如敘利亞和阿富汗等戰爭蹂躪地區的移民進入,已經使得其中的數千人喪命,遠遠超過攻擊死亡的130人。這兩種方案還有其他風險與考慮,只不過對某個沒有使用數字邏輯思考的人來說,「其中一名攻擊者是難民」這樣的標題就會激發他們的反移民情緒,而未能承認移民政策拯救了許多的生命。恐怖分子就是要欺騙你,讓你以為你正處在立即又巨大的險境之中。
業務員經常用「錯誤框架」(misframing)來說服你購買他們的產品。試想你收到某家居家保全公司寄給你一封電子郵件,上面寫著這樣的推銷詞:「有90%的住宅搶案能夠破案,是靠著屋主提供的監視錄影帶。」聽起來好實際、好科學。
從合理性檢查開始做起。忘記這句話第二段有關錄影帶的部分,看看第一個部分就好:「90%的住宅搶案能夠破案……」這聽起來合理嗎?不用調查實際的統計數字,只要運用你的常識,就會覺得住宅搶案被偵破的比例有90%令人懷疑。對任何警察部門來說,這樣的成功率都太了不起了。到網路上看看,某個美國聯邦調查局網頁上報告約有30%的搶案被「結案」,也就是破案。
所以,我們可以否決最初的陳述,駁斥為高度不可能。它說有90%的住宅搶案能夠破案,是靠著屋主提供的監視錄影帶,但這不會是真的,因為它意指有90%以上的搶案破案了,因為有些搶案肯定不是靠著監視錄影帶而破案的。這家公司的意思更有可能是,在已破案的搶案中有90%是靠著屋主提供的監視錄影帶。
這不是同一件事嗎?
並非如此,因為樣本群是不一樣的。在第一種情況中,我們看的是所有的住宅搶案;而在第二種情況中,我們只看有破案的搶案,數量減少許多。
所以,這表示如果我有一台監視器,警察就有90%的機會能偵破發生在我家的搶案?
並不是這樣!
你所知道的只是如果某個搶案破案了,有90%的可能是警察靠著監視錄影帶輔助的緣故。如果你以為我們有足夠的資訊回答你真正有興趣的問題(也就是如果購買居家保全系統相對於沒有購買居家保全系統,警察能偵破我家搶案的機會有多少),那麼你就錯了。我們知道被偵破的搶案中有家用監視錄影帶的百分比,可是我們還需要知道未偵破案件中擁有家用監視錄影帶的比例(或是另一種資訊,有拍攝的家用監視錄影帶中,有多少比例是搶案並未被偵破的)。
要記得,P(搶案破案 | 家用監視錄影帶)≠P(家用監視錄影帶 | 搶案破案)。
該資料的框架錯誤,目的在於刺激你的情緒,讓你買下可能根本沒有預計效果的產品。
堅持己見與自圓其說
人類的認知有一個古怪的特徵,就是一旦我們形成一個信念或接受一種看法,就算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反面證據與科學證明,也很難放棄。研究報告表示,我們應該吃低脂、高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我們聽話照做。有新研究推翻先前的發現,而且頗具可信度,但我們還是不願意改變飲食習慣。這是因為在獲取新資訊時,我們的內心往往會建構一套用來幫助自己吸收知識的說法。「吃脂肪會讓我變胖。」我們這麼告訴自己:「所以低脂飲食是很有道理的。」我們讀到一個男人犯下可怕的殺人罪,從報紙上看到他的照片,便自以為能看出一個冷血殺人犯咄咄逼人的小眼睛和無情的下巴。我們說服自己,說他「看起來就像一個殺人犯」。他的眉毛高聳,嘴角下垂,似乎毫無悔意。當他後來基於辯護證據而被無罪釋放時,我們仍然無法擺脫那種感覺,認為他就算沒有犯下這一件謀殺案,一定也做過另一件,否則看起來不會這麼惡性重大。
有一個很有名的心理實驗,在展示異性成員的照片讓受試者觀看的同時,表面上也讓他們連結到一台顯示警醒程度的生理監視設備。事實上,他們根本沒有連結到該設備,是實驗者在控制著那台機器。實驗者給予受試者錯誤的回饋,讓他們相信自己特別受到照片中的某個人所吸引。實驗結束後,受試者才看到自己身體的「反應」事實上是預製好的磁帶。令人驚訝的轉折在於,實驗者允許受試者挑選一張照片帶回家。邏輯上來看,受試者挑選的應該是當下覺得最有吸引力的那張照片,因為原本喜歡某張照片的證據已經完全不可信了,可是受試者卻傾向於選擇和他們最初信念相符的那一張。實驗者證明,這是以上描述的那種自我說服所產生的效果。
12 破案有90%是靠監視器──無所不在的邏輯謬誤
從合理性檢查出發
框架機率有一個相關問題是,無法有邏輯地框架風險。即便把美國911恐怖攻擊的機上遇難人數納入計算,航空旅行仍然是(也會繼續是)最安全的運輸方式,緊接在後的則是鐵路運輸。
死於商業航班或火車旅行的機會接近於零。然而,就在911恐怖攻擊之後,有很多美國旅客避坐飛機而改走公路,汽車死亡人數因而大幅攀升。人們無視於風險提高,順著自己的情緒直覺走,並未做出合乎邏輯的反應。車禍死亡率並沒有增加到超出基準值,可是隨著更多人選擇較不安全的旅行方式,死於...
目錄
前 言 假新聞退散,內容農場滾蛋!──我們有可能做到嗎?
第一篇 破解假數字
01我們的顧客抱怨減少了200%──看似有理的統計數字
02每個人平均擁有一個睪丸──有趣也有事的平均數
03刻度變大了,差異就小了──橫軸與縱軸上的惡作劇
04銷售下跌了,曲線圖卻往上走?──一個數字如何各自表述
05麻雀最愛吃的東西是貝果──永遠難以「隨機」的取樣
06最多的事故發生在離家五公里內──避開機率的陷阱
第二篇 擊敗偽資訊
07根本沒說過名言的名人──對於不知道的事該如何識別真假?
08根本沒參考的參考文獻──專業術語竟是業配文的最佳利器
09不是莫札特讓你變聰明,是發呆讓你變笨──失落的對照組
10一流人士都喝瓶裝水──反知識應該如何檢視
第三章 釐清真事實
11若馬奎斯是人類,那他就會死──福爾摩斯都在用的推理方法
12破案有90%是靠監視器──無所不在的邏輯謬誤
13倫斯斐的繞口令──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
14那匹馬是不是你殺的?──科學和法庭都能用的貝氏思考
15大衛魔術師為何能在冰室待七天?──四個挑戰思考的情境
結語 偽造的真相,會讓我們付出高昂代價
附錄 貝氏法則的應用
辭彙表
參考資料
前 言 假新聞退散,內容農場滾蛋!──我們有可能做到嗎?
第一篇 破解假數字
01我們的顧客抱怨減少了200%──看似有理的統計數字
02每個人平均擁有一個睪丸──有趣也有事的平均數
03刻度變大了,差異就小了──橫軸與縱軸上的惡作劇
04銷售下跌了,曲線圖卻往上走?──一個數字如何各自表述
05麻雀最愛吃的東西是貝果──永遠難以「隨機」的取樣
06最多的事故發生在離家五公里內──避開機率的陷阱
第二篇 擊敗偽資訊
07根本沒說過名言的名人──對於不知道的事該如何識別真假?
08根本沒參考的參考文獻──專業術語...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