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文明經典
古國系列|中國.希臘.印度
宗教系列|猶太教.佛教.天主教
精選原典、專業註解
遨遊人類心靈孕育的智慧天地
探究源遠流長的文化核心
《世界文明原典選讀》編有兩大系列,共六冊。「古國系列」:I 中國文明經典、II 希臘文明經典、III 印度文明經典;「宗教系列」:IV猶太教文明經典、V 佛教文明經典、VI 天主教文明經典。
全書由傅佩榮教授總策劃,所選六大文明皆起源於二千年之前,源遠流常,典籍豐富,研究繁多,影響遍及古今中外。各冊皆委請該領域學者專家主編,選擇適合的經典以白話文重新闡釋,各章前皆有明晰導讀,除介紹著作背景,更提點了閱讀該書時需具備的問題意識,令讀者在閱讀時能更貼近原典的思想核心。
本書最大特色,即是使用我們習慣閱讀的白話文。傅佩榮教授認為:「經典之所以為經典,不在其文字載體,而在其智慧結晶。」使用白話文編撰,消弭了古今用語的隔閡、降低異國語言的門檻,而透過專家的導譯,讓我們可直接與中外聖賢哲人的心靈交流,徜徉其偉大的思想系統中,不僅能豐富個人精神世界,亦深入拓展了文化視野。
《世界文明原典選讀:古國系列》第II冊為「希臘文明經典」,由徐學庸副教授主編。欲理解西方文化,必然要從其源頭希臘文明出發。由於希臘文明豐富多元,文獻史料卷帙浩繁,全書特別選錄語言、史詩、歷史、戲劇、哲學等主題,以期勾勒出希臘文明的基本樣貌。
在古老歐洲語言「古希臘語」漫長發展的歷史中,持續不墜地創作出高水準的文學作品,其中以傳統上認為由詩人荷馬所著史詩《伊里亞德》及《奧迪賽》,以及同被譽為史詩詩人的赫希俄德之詩作最具高度藝術成就,兩者作品均反映出希臘傳統宗教所依賴的神話基礎。
在歷史主題方面,選錄最負盛名的兩部戰爭史:希羅多德《歷史》及蘇曲迪德斯《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戲劇方面,選有艾斯曲婁斯的悲劇《阿加曼農》和亞里斯多芬尼斯的喜劇《呂希絲特拉妲》;哲學則以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為代表,呈現前者的形上學思想及後者的倫理學思想。此外,尚選有《伊索寓言》、提爾泰歐斯與塞歐格尼斯的輓歌韻體詩作,以及梭倫及品達的詩選,所錄作品觸及之議題含括倫理道德、政治、宗教、運動等,實為理解希臘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索引。
作者簡介:
主編∥徐學庸
1999年取得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99至2000年任教於東海大學哲學系,2000-2012年任教於輔仁大學哲學系,2005至2006年為牛津大學訪問學人,現任教於臺灣大學哲學系。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洋古代倫理學及政治哲學。除本書外,另著有《靈魂的奧迪賽:柏拉圖《費多篇》》、《道德與合理:西洋古代倫理議題研究》和《古希臘正義觀:荷馬至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價值及政治理想》;譯注有《《理想國篇》譯注與詮釋》、《《米諾篇》《費多篇》譯注》及西塞羅《論友誼》、《論老年》、《論義務》和《論目的》。
總策劃∥傅佩榮
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與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主任兼研究所所長,現任逢其原書院院長。著有《哲學與人生》、《柏拉圖》、《儒道天論發微》、《儒家哲學新論》、《孔門十弟子》、《不可思議的易經占卜》、《文化的視野》、《西方哲學心靈.全三卷》、《傅佩榮莊子經典五十講》、《傅佩榮生活哲思文選.全三卷》等近百種,並重新解讀中國經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易經》、《大學.中庸》,譯有《四大聖哲》、《創造的勇氣》、《人的宗教向度》等書。
章節試閱
導言/徐學庸
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後,西方文化挾科技文明的優勢,強力向全世界擴散;兩百餘年在政治、社會、經濟、教育、文化、道德,甚至審美等面向,都對世人產生巨大深遠的影響。然而西方文明不是肇始於十八世紀,它是一段漫長發展的結果,欲理解此果,不能斷根,而應探究其源頭。瞭解希臘文明實為理解西方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環,因為前者是孕育後者的搖籃。另外特別釐清的是,雖然西方文化的根是希臘文化,但希臘文化起始之初,並非在希臘本土,而是在愛歐尼亞(Ionia),即現今土耳其西岸。
希臘文明豐富多元,無法在導論的有限篇幅逐一詳論,僅能概述語言、史詩、歷史、戲劇、哲學等幾個主題,以期為讀者勾勒希臘文明的基本樣貌。
一、古希臘語
古希臘語是持續被使用的最古老的歐洲語言,它的獨特性表現在下述意義:在它整個漫長發展的歷史中,高水準的文學作品持續不墜地被創作出來。古希臘文是屬於印歐語系,最早的希臘文書寫記錄是約西元前一二〇〇年的線形文B(Linear B)。約西元前九世紀希臘文採用腓尼基的字母(the Phoenician alphabet),但腓尼基的文字只有子音,希臘文則在其中添加母音。這是在語言上的一大成就,且這套完整的字母系統衍用至今。一開始希臘文的書寫方式完全仿造腓尼基文,且是由右至左的書寫,希臘人甚至稱自己的語言是‘Phoenikeia’,以紀念他們的語言文字的源頭。
古希臘文最早的高水準的文學作品是史詩,約西元前八世紀,從那時開始希臘文以幾種不同的方言的形式出現。主要的方言有:一、愛歐尼亞希臘文:主要使用在希臘諸島及現今土耳其西岸,以此方式書寫的包括抑揚格韻詩、輓歌形式的詩及史家的作品;二、多立斯希臘文(Doris):使用於大部分的希臘本土及克里特島(Crete)。以此方言創作的作品包括詩歌及戲劇裡的歌唱隊的歌詞;三、愛歐立亞希臘文(Aeolia):通常使用在波伊歐提亞(Boeotia),塞薩利亞(Thesssalia)及雷斯波斯(Lesbos)。以此方言寫成的作品有莎弗(Sappho)及阿爾凱歐斯(Alkaios)的詩作;四、阿提卡希臘文(Attica):此方言是愛歐尼雅方言的一支,通行於阿提卡地區,大部分的古典希臘文的名著皆以此方言著述。
在亞歷山大大帝之後,約西元前三世紀開始,所有的方言匯集為一種名為「共通語」(Koinē)的希臘語,新約聖經及希臘化時期與帝國時期的作品皆使用此種希臘文。之後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的語言是逐漸從共通語演變形成。拜占庭的文學作品皆是使用語共通與近似的文字寫成。西元後一千年另一支希臘語,庶民語(Demodes)形成,這個語言在隨後的幾世紀裡與代表有學識的拜占庭語並行。現代希臘於一八三〇年獨立後,兩種希臘語同時流通,一種是稱為katharevousa(純化希臘語)的希臘語,主要是承襲拜占庭希臘語,保守而且以古代希臘語為師;另一種是沿用庶民語的Demotikē(流行語)。近當代的希臘文作品是以這兩種語言創作,至於使用哪一種端賴作者的偏好及情境的需求。在一九七四年的改革後,這兩種希臘語合流形成為目前希臘使用的語言,名為Neohellenikē Koinē(新希臘共通語)。
二、史詩
上文言及,希臘最早的高水準作品是史詩,《伊里亞德》(The Iliad)及《奧迪賽》(The Odyssey),傳統上認為這兩部作品的作者是荷馬(Homer)。荷馬的史詩大約是在西元前七〇〇年發展成我們目前所見的形式,它是關於阿凱亞(Achaea)晚期的英雄時代的記述,更早可回溯到西元前一一〇〇年。在以文字確立記載前,這兩部史詩式以口述的方式流傳民間。關於英雄的往事之所以能傳遞後世的原因或許有二:一是人口沒有完全地四散,群聚使得故事能口耳相傳記頌下來;另一個是,大約有七百年的時間,希臘沒有文字記錄,幸賴邁錫尼(Mycenae)文字的記錄,儘管不甚精確,古代英雄事蹟得以留存。西元前十一至十二世紀這段文盲時期,口述的詩作是生活必需;從西元前七世紀以降,書寫文字對希臘人產生快速及全面的影響,口述的傳統式微。其大致發展週期如下:一、創始期:雖然我們無法得知這兩部史詩的口述傳統如何開始,但無論是口述或文字記述,在革創之初都須主要人物及相關情節(或許簡陋)。因此《伊里亞德》的阿奇里斯(Achilles)及《奧迪賽》的奧迪修斯(Odysseus)應可推論是兩部詩最早確立的主角。二、擴張期:不斷添加新的情節與人物,包括諸神,以豐富詩作的內容;此外,口述藉助的是口述者的記憶,所以這段時期的記憶術應有長足的精進,利於詩作傳頌。三、複製時期:內容逐漸確立,吟頌技術更加成熟,吟遊詩人們能以相同的方式複製詩作。四、待文字書寫的版本問世,識字率普及,口述傳統便走向衰退。
除了荷馬之外,另一位被譽為史詩詩人的是同樣來自愛歐尼亞,後移民到波伊歐提亞的赫希俄德(Hesiod),就作品篇幅,赫希俄德的詩作難以被視為「史」詩,但就詩的形式來說算是,因為他與荷馬皆以六格韻(hexameter)寫詩。然而不同於荷馬的史詩,歷經一段漫長的口述歷程,赫希俄德的作品是直接以文字記述個人的生活經驗及敘述諸神的系譜。這兩位詩人的作品,特別是荷馬,雖然稱不上聖經,但它們都描繪了希臘傳統宗教所依賴的基礎,即神話。
三、歷史
古希臘的歷史從西元前一一〇〇年算起至一四六年羅馬擊敗阿凱亞聯盟,橫貫近千年的時間。一般區分為六個時期:一、黑暗時期:約從西元前一一〇〇年至七七六年,這段時期是指邁錫尼文明崩垮之後,希臘進入了一文明發展的停滯期。不再有宮殿式的建築、壁畫創作不復見,線形文B失傳、城市與村落荒廢,甚至社會結構及政治制度皆不存。關於此一時期的資訊大都從出土的墓地及陪葬品獲得。二、古代時期:指西元前七七六至四七九年之間。這段時期有下述的發展:奧林匹亞運動會首次於西元前七七六年舉行;城邦政治成形,殖民運動產生及政治結盟(synoecism)頻仍;政治上的合縱連橫逐漸產生共通的「希臘意識」,然而城邦互動亦引發戰端;商業活動頻繁,經濟活絡。西元前四九〇年及四八〇年,希臘分別遭到波斯王大流士(Darius)及贊爾贊克斯(Xerxes)率軍入侵,其中馬拉松戰役(Battle of Marathon)結束了波斯第一次入侵,普拉台亞戰役(Battle of Plataea)終結第二次波希戰爭。除了政治、軍事及經濟蓬勃外,這個時期的文化發展亦欣欣向榮。三、五十年時期:普拉台亞戰役發生在西元前四七九年,一直到四三一年爆發伯羅奔尼薩戰爭(The Peloponnesian War),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雅典成為希臘城邦的盟主,且成為一民主制的城邦;此外由它主導的提洛聯盟(Delian league)不斷想對斯巴達動武。本時期後半葉漸漸形成雅典與斯巴達對立的形勢,最終引發伯羅奔尼薩戰爭。四、伯羅奔尼薩戰爭:這場戰役斷斷續續進行長達二十七年,直到西元前四〇四年雅典戰敗告終。五、西元前四世紀是專制僭主的年代,在西西里有迪歐尼希烏斯一世(Dionysius I),斯巴達阿吉斯三世(Agis III),在馬其頓有菲利浦二世(Philip II)及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六、希臘化時期:約從西元前三二三至三十一年,馬其頓帝國形成,且建立總督制(satrapy);希臘城邦與馬其頓形成一種聯邦制。羅馬於西元前二二九年首次在軍事上東進,並於一四六年在柯林斯(Corinth)擊敗希臘聯軍,從此希臘進入羅馬時期。
雖然古希臘沒有嚴格的「史學」傳統,但不乏歷史記述。希羅多德(Herodotus)《歷史》(Historia)及蘇曲迪德斯(Thucydides)《伯羅奔尼薩戰爭史》(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是兩部最負盛名的戰爭史,前者記述波希戰爭,後者記載斯巴達與雅典的二十七年戰役。相關內容說明可見選文介紹。
四、戲劇
古希臘的戲劇主要有兩種類型:悲劇及喜劇。悲劇的產生與酒神狄奧尼索斯(Dionysus)的宗教儀式有密切的關係,儀式中歌唱隊圍繞祭壇歌舞。到西元前六世紀祭祀的形式大致底定,且女性不得參加。悲劇是從酒神讚美詩(dithyramb)的表演演變而來,讚美詩吟唱者塞斯皮斯(Thespis)賦予了表演基本的戲劇形式。他讓扮演狄奧尼索斯的主角戴上面具與其他十四位表演者對話。西元前五三四年雅典執政者佩希斯特拉投斯(Peisistratos, c. 607-528 BC)舉辦第一屆悲劇競賽,據說塞斯皮斯獲得首獎。西元前六世紀的悲劇作品可惜無一留存下來;西元前五世紀悲劇表演在雅典及其他希臘城邦更為風行,劇場亦具規模。此時的劇作家包括艾斯曲婁斯(Aeschylos, 525-456 BC)、索弗克雷斯(Sophocles, c. 496-406 BC)及尤里皮德斯(Euripides, c. 484-406 BC)。悲劇的共同特質是藉古喻今,以古代英雄的遭遇來啟發當代的觀眾對自身所遇的政治、倫理及社會問題反思。本書選文是艾斯曲婁斯的《阿加曼農》(Agamemnon)。
西元前五〇一年狄奧尼索斯的宗教慶典中,增加了一種新型的戲劇競賽,諷刺劇(Satyr plays),此名字來自狄奧尼索斯的同伴沙提爾,他是半人半獸的神話人物。這個劇種以詼諧著稱,經常出現粗俗不雅的字句,劇中人物飲酒作樂,放蕩不羈。現存唯一一部諷刺劇,是尤里皮德斯所著的《獨眼巨人》(Cyclops),約成書於熙元前五二〇年。後來諷刺劇漸不受重視,喜劇取而代之,或許是因為後者更貼近時事。西元前四世紀在每年的狄奧尼索斯的慶典上只有一部諷刺劇發表,西元前四八七年(老)喜劇正式列入狄奧尼索斯宗教慶典的戲劇競賽。喜劇的架構與悲劇相仿,但喜劇的歌唱隊通常是以非人類的角色扮演,如青蛙、蜜蜂等。此外悲劇演員的劇服端莊,但喜劇的有時衣衫襤褸,甚至衣不蔽體,喜劇的面孔大都以誇張的方式呈現,近似現代的卡通造型;就算有時面具的正常的臉孔,也是奇醜無比。但西元前五世紀的(老)喜劇作品,現僅有亞里斯多芬尼斯(Aristophanes)所著者。書中選錄《呂希絲特拉妲》(Lysistrata),內容是諷刺當時民主政治運作效力不彰。
五、哲學
西元前六世紀是希臘哲學的濫觴,泰利斯(Thales, c. 625-547 BC)開啟了對宇宙起源(archē)的探索,隨後的哲學家以關注此一議題,形成了希臘早期哲學思想的特色:研究自然。對宇宙自然的關心產生了兩個影響後世形上學的主題:「一與多」、「動與靜」。構成宇宙自然的元素是一還是多;這個宇宙是處於變動狀態,抑或靜止狀態。
進入西元前五世紀,哲學家們關切的議題從宇宙論到宇宙發生說,轉向人的生活。詭辯學派(The Sophists)是主要代表之一。他們主張知識的追求為了實用,且知識是主觀的,不存在客觀真理判斷標準,這個立場也影響了他們對倫理道德的看法。判斷倫理道德有文化風俗習慣的依賴性,所以不同文化產生不一樣的道德判準。因此道德判準一如知識,亦不具普遍性。對反於此立場的是蘇格拉底,他強調道德植基於人性,有一共通的客觀標準。此外,他主張道德知識的追求與道德行為的實踐息息相關;道德知識甚至可以淨化靈魂。
柏拉圖思想的最大特色是理型論(The theory of Forms),理型是獨立存在的形上實體,不僅提供知識的確定性,也確保人們行為具道德正當性。對柏拉圖而言,追求理型知識,可形塑和諧的人格,確保擁有幸福及理想人生。師承柏拉圖的亞里斯多德並不贊同理型論,反而主張形式(morphē)不應獨立存在於事物之外,而應存於事物之中,故對事物本質的理解是在經驗。其目的論思想,使他認為人生的終極目的是幸福,而幸福生命的獲得需建立於德性實踐。
亞里斯多德於西元前三二二年去世,希臘哲學思想進入希臘化時期。這時哲學家及學派著重人活得平靜、不受干擾。例如伊比鳩魯(Epicurus, 341-270 BC)及其學派提出,瞭解人死後無知無覺,無需對死亡抱持迷信的看法,如此必能有快樂的人生。斯多葛學派(The Stoics)主張活得平靜得依自然而活,依自然而活便是依德而活,這樣便能去除多餘的欲望情緒。懷疑主義強調懸置判斷(epochē),勿執著於知識真假的判斷,是生命不受干擾的不二法門。
這方面的選文以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為代表,呈現前者的形上學思想及後者的倫理學思想。
六、其他
除了上述五個主題外,本書尚選錄《伊索寓言》、輓歌韻體的詩作,如提爾泰歐斯(Tytaios)及塞歐格尼斯(Theognis)的作品;此外還有梭倫(Solon)及品達(Pindar)的詩選。這些作品觸及議題廣泛,包括倫理道德、政治、宗教、運動等。
不同於導論以主題分類論述,書中的選文是以作者年代的先後次序進行編年的安排,作者及作品的選擇大體是依「正典」(canon)的標準,例如提到希臘史詩,通常直接浮現的作者是荷馬。古代文獻卷帙浩繁,讀者若想一窺全貌或延伸相關領域,可利用下述網址:www.perseus.tufts.edu搜尋有興趣的文本,相信必定獲益良多。
導言/徐學庸
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後,西方文化挾科技文明的優勢,強力向全世界擴散;兩百餘年在政治、社會、經濟、教育、文化、道德,甚至審美等面向,都對世人產生巨大深遠的影響。然而西方文明不是肇始於十八世紀,它是一段漫長發展的結果,欲理解此果,不能斷根,而應探究其源頭。瞭解希臘文明實為理解西方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環,因為前者是孕育後者的搖籃。另外特別釐清的是,雖然西方文化的根是希臘文化,但希臘文化起始之初,並非在希臘本土,而是在愛歐尼亞(Ionia),即現今土耳其西岸。
希臘文明豐富多元,無法在導論的有限篇幅逐...
作者序
總序/傅佩榮
本書所謂「世界文明」,是指起源甚早、影響至今的六大文明:中國、希臘、印度、猶太教、佛教與天主教。這六大文明的起源,皆在二千年之前,源遠流長而有豐富的經典,其影響則遍及今日世界大多數人。正確認識這些文明的核心觀念,是我們現代人共同的心願。
在中文用語上,「文明」與「文化」可以相通,皆指人類運用智慧以因應自然、安頓自己的成果。對照西方語系,可知「文化」一詞源於「耕種」,「文明」一詞出自「市民」,同樣與因應自然與安頓自己有關。《易經‧賁卦‧彖傳》說得恰到好處:「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為自然界的規律,今日科學已可把握其大要;人文為人類的行止,但「化成天下」一語仍遙遙無期。學習及了解六大文明,是當前無法迴避的道路。
現在簡單說明選擇這六大文明的理由。首先,中國是文明古國,在人類歷史上,無論就器物、制度、理念的任何方面看來,皆有領先之處與傑出成績。更何況其人口在今日仍居世界最多,身為中國人,怎能不率先閱讀自己的經典?其次,希臘文明直接影響了歐洲與北美,而歐美不僅是現代化的領先國家,同時也主導了世人對全球事務的關注焦點。不認識希臘的文學與哲學,將難以欣賞西方文明的後續發展。然後,印度也是文明古國,其傳統所塑造的神明觀、社會觀與人生觀,至今對廣土眾民仍有深刻的引導作用。印度本身有其繁複多樣、色彩繽紛的宗教,又能孕生佛教成為普世宗教之一,我們自然不宜錯過其經典。
接著上場的是三大宗教。宗教是文明的具體成就之一,而宗教本身也可以形成體大思精的文明。首先,猶太教是猶太人的民族宗教,何以值得了解?原因有二。一是以其為源頭,才有所謂的「三大」一神教,即是猶太教、基督宗教(依序包括天主教、東正教與基督教),以及伊斯蘭教。二是出身猶太教背景而有全球影響力的人才極多,如耶穌(基督宗教的奠基者)、馬克思(共產主義的創始人)、愛因斯坦(現代物理學的標竿人物)等。在此補充一句,就是本書所論未及於伊斯蘭教,主要因為其年代太晚,在西元後第七世紀才登上歷史舞台。
其次,佛教文明出於印度,但成為最早的普世宗教之一。佛教傳入中國之後,由朝廷支持而有長期及大規模的譯經事業,使許多佛經以優美典雅的文體出現,得以廣為傳頌而深入人心,進而與中國本土文化進行有機的融合,發展出大乘佛教。此時回溯其源頭,明白其原本教義,或許可以相互參照、啟迪新解。
最後,值得學習的是天主教文明。所謂基督宗教,是指相信「耶穌是救世主基督」的信徒所組成的團體。其出現時代較晚,約在西元前後一百年間。耶穌的門徒所組成的是天主教。天主教在十一世紀分裂出東正教,到一五一七年宗教改革時期,又分裂出基督教(也稱新教,但其原名是抗議教,所針對者即為天主教)。這一教三系所信的是同一位耶穌、同一本聖經與同一位上帝。因此,認識天主教文明,所知者可以大體涵蓋這一教三系的原本教義,以及大約二十五億基督徒的想法。好學之人怎能錯過此一機緣?
本書共有六卷,分別介紹上述六大文明。各卷主編具備相關的學術專長,可以自負其責,選擇合適的經典,並為各卷作序。在所選經典之前,皆有扼要說明,便於讀者理解。本書最大特色,是全部使用我們所習慣閱讀的白話文。經典之所以為經典,不在其文字載體,而在其智慧結晶。文字不應構成障礙,我們的時間也無比珍貴,所以就請藉由淺顯易懂的白話文,徜徉遨遊於人類心靈在初期階段所孕育的智慧天地中。我們相信,愈能深入理解過去,也愈能站穩現在的腳步,並以堅定信心走向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
總序/傅佩榮
本書所謂「世界文明」,是指起源甚早、影響至今的六大文明:中國、希臘、印度、猶太教、佛教與天主教。這六大文明的起源,皆在二千年之前,源遠流長而有豐富的經典,其影響則遍及今日世界大多數人。正確認識這些文明的核心觀念,是我們現代人共同的心願。
在中文用語上,「文明」與「文化」可以相通,皆指人類運用智慧以因應自然、安頓自己的成果。對照西方語系,可知「文化」一詞源於「耕種」,「文明」一詞出自「市民」,同樣與因應自然與安頓自己有關。《易經‧賁卦‧彖傳》說得恰到好處:「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
目錄
《希臘文明經典》
總序╱傅佩榮
世界三大古文明起源圖
導言╱徐學庸
1 荷馬
伊里亞德
奧迪賽
2 赫希俄德
神譜
工作與時日
3 提爾泰歐斯
4 塞歐格尼斯
5 梭倫
6 奧古斯丁的《懺悔錄》
導論
懺悔錄
7 伊索
8 艾斯曲婁斯
9 品達
10 希羅多德
11 蘇曲迪德斯
12 亞里斯多芬尼斯
13 色諾芬
14 柏拉圖
理想國篇
費多篇
神話選
15 亞里斯多德
形上學
尼科馬哥倫理學
內容簡介
《希臘文明經典》
總序╱傅佩榮
世界三大古文明起源圖
導言╱徐學庸
1 荷馬
伊里亞德
奧迪賽
2 赫希俄德
神譜
工作與時日
3 提爾泰歐斯
4 塞歐格尼斯
5 梭倫
6 奧古斯丁的《懺悔錄》
導論
懺悔錄
7 伊索
8 艾斯曲婁斯
9 品達
10 希羅多德
11 蘇曲迪德斯
12 亞里斯多芬尼斯
13 色諾芬
14 柏拉圖
理想國篇
費多篇
神話選
15 亞里斯多德
形上學
尼科馬哥倫理學
內容簡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