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就是拒絕一切理所當然,就是「思考我為何如此思考」!★超越時空限制,古今東西37位哲學家齊聚一堂,在哲學擂臺上展開世紀大激辯!
★日本人氣補教名師+知名電玩繪師,讓哲學家更具血肉,讓哲學更具生活感!
★人生到處是問題,但重要的不是問題的答案,而是找出答案的過程;如何透過思考建立價值判斷的尺度,就是哲學最大的用處!
★苑舉正(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冀劍制(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朱家安(哲學雞蛋糕腦闆)、周偉航(人渣文本,專欄作家) 好評推薦這是個人人有權發言的時代,
不再聽權威說了算,不再有簡單的正確答案。
立場不同可以理性說服嗎?價值混亂要怎麼找出方向?
15道現實世界最重要的辯論題,
看大思想家如何激烈對話,揪出思考盲點,主張自己的價值觀!
哲學擂臺熱烈開打!不服的話,儘管來辯!
你覺得殺人是「惡」嗎?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理由是什麼?
因為法律會處罰殺人的人,所以殺人是惡?
那麼,法律是正確的嗎?如果法律沒有規定,就允許殺人嗎?
光是閱讀這幾行字,我們便已開始探索哲學了!
哲學,可說是每個人回應這個世界的一套道理,然而你是否認真想過:自己為什麼這麼做?為什麼該這麼做?心中的「道理」真的有道理嗎?
■我們怎麼知道「1+1=2」?是天生如此,還是經驗使然?
■自由真的不可或缺嗎?那麼可以完全不要法律規範嗎?
■世界上有永恆不變的真理嗎?如果有,為何各國仍紛爭不斷?
■難民到底該不該收留?是人道精神重要?還是國家安全重要?
這是個人人有權發言的時代,更是個需要思考的時代,想深入探討M型社會、戰爭與難民問題、安樂死、刑罰的合理性、全球化與保護主義……不能光靠「好像是這樣」,也不能只憑網路報導和人云亦云。你該拒絕一切的理所當然,重新思考自己為何如此思考!
擂臺已經準備好了,且和古今東西37位哲學家一起開啟思考之門,透過對話與激辯,叩問生存的真正意義!
作者簡介:
畠山創
出生於北海道,早稻田大學畢業,專研政治哲學(正義論的變遷),目前為代代木學習機構倫理、政治及經濟講師。擅長以熱情的口吻、有條理的課程內容,帶領學生進一步探討事物的本質,讓許多學生得以考取志願學校。透過網路課程,目前已有超過一千所學校的學生都在上他的課;並以「蘇格拉底法」讓學生得以了解哲學的魅力。著作包括《讓你擁有思考力的哲學入門》等書。
內頁插圖 岩元辰郎
自由插畫家。負責法庭對戰冒險遊戲《逆轉裁判》系列、《炸彈☆判斷》,以及動畫《怪物彈珠》等角色設計。
譯者簡介:
林詠純
臺灣大學物理系、地質系雙學士,日本九州大學藝術工學府碩士,曾在民間研究機構擔任日文研究助理,現為專職日文譯者。譯有《杜拉克過時了,然後呢?》《了不起的未來筆記術》《洗腦》《2020東京大改造》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名人好評推薦〕
苑舉正(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冀劍制(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朱家安(哲學雞蛋糕腦闆)、周偉航(人渣文本,專欄作家) 好評推薦
〔推薦序〕哲學是可以實用、活用,並且大用的學問!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苑舉正
學習哲學的過程中,有兩件事情是最快樂的:一是讀懂哲學家的思想,二是表述這些思想的內容。讀懂哲學家思想的快樂,跟自己所下的功夫成正比。凡是有過類似經驗的人,都能體會這種快樂的感覺:閱讀時,從不懂到再三閱讀,然後終於懂了!但這還不夠,因為我們進而會有表述這些思想的欲望。快樂,來自於思考與表達後的成就感。
本書非常特別地落實了這份成就感。作者對哲學的涉獵很廣,而且還讀懂了歷代哲學思想,也能以最直接的語言表達它們;但這些都還不是本書最精采的地方。本書最令人激賞之處,在於將哲學家的思想與現今的哲學議題結合在一起,讓哲學可以實用、活用,以及大用。
每個社會都有其主要議題,它們訴求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引發社會中所有人參與討論、推敲、對話與思考。本書作者是日本人,所以日本的主要議題,譬如貧富差距、殺人事件,以及青年犯罪等,成為本書的前三章,這我可以理解;但我同時訝異於:作者能活用哲學家的觀點,將它們轉換為日常對話,並仔細分析這些議題所涵蓋的道理。閱讀這部分後,任何人都會想:自己的社會裡有哪些議題,能讓我們活用哲學家的理念,解讀這些議題?
本書透過三十七位哲學家的思想,解讀十五個題目。除了前三者外,剩下的十二個題目中,包含人性的討論、心物二元的爭議、理想世界的描述,以及上帝的存在。本書之所以能透過這些討論,讓讀者感覺浸淫於哲學世界的原因,因為它包含了以下三項特色:
第一,只有辯論的過程¬,而沒有明確的答案;
第二,只有理念的陳述,而沒有理論的架構;
第三,所有的哲學名詞都有深入且清晰的注解。
我針對這三點,做進一步的說明。
第一,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考試掛帥的制度導致許多人確信: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是沒有意義的問題。但這就是哲學教育能夠置喙的地方。在現行教育的運作裡,許多人因為標準答案的纏繞,導致思想狹隘或是裹足不前。對於這部分的反省,正是現在社會引發閱讀哲學熱潮的主因之一。理由是,在所有教育中,只有哲學教育告訴你,人是充滿想像的動物。而採用不同觀點的思考,不但是自我提升的方式,甚至也是把自己從呆滯的教育制度中拯救出來的方法。
第二,在閱讀哲學的過程中,最困難的部分是從哲學家所建構的理論架構裡,爬梳出關鍵的理念。許多人認為,如果只呈現理念,卻置理論架構不顧的話,如同見樹不見林。針對這部分,本書採取一條完全不同的途徑。作者認為,核心理念的價值,並不需要嵌回原有理論當中,而是應該活用於社會、解決具體的問題。因此,本書以平易的日常語言應用這些理念,啟發讀者延伸思考。
最後,本書在編輯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將所有哲學對話過程中應用到的理念,直接在當頁下方提出清晰而且易懂的注解。同時,每一章最後還會整理出所有參與討論之哲學家的經典主張。雖然以一句話代表一個哲學家思想的做法,可能過於簡單,但配合先前的對話與討論,讀者就會發現:就本章所欲處理的議題而言,這些主張還真有畫龍點睛之妙用。
本書中所列舉的三十七位哲學家裡,其所涵蓋的歷史階段包含古代、中世紀、近代、當代,甚至包含一些還健在的哲學家。在這麼長的時間序列裡,本書作者突破時空限制,以擂臺對話的方式,讓他們運用各自差異頗大的理念,針對主題推敲真理,再加上說服對方的企圖與熱情,使得讀者很自然地融入討論中。
我也佩服本書的編輯採用遊戲設定的方式,讓生活中的世俗面向與思想的永恆理念結合在一起。如此一來,便能引發人們注意,進而了解哲學不是一門曲高和寡的學問,而是雅俗共賞的題材。不過最重要的是,這些題材在輕鬆的包裝裡,仍然不失為理解人類文明最重要的思想根據。
我以愉悅的心情以及誠摯的態度,向國人推薦這本好讀、好用又有價值的哲學書籍。
〔讀者好評推薦〕
〔讀者★★★★★推薦〕「得不到結論的討論」原來也是非常重要的
■比起一般介紹性質的哲學入門書來說,本書的知識密度相當高。不論是議題、不偏頗哪一方的討論過程、參與者本身涉獵的其他學術領域之廣……全都是其他書籍沒有的特色。
■主題十分貼近現代社會,進行的形式也很明確,比起單獨研讀某位哲學家的思想,本書的寫作方式更讓人有一目了然的感覺。全書重點其實不在於結果誰輸誰贏,而是反覆討論並各自得出結論的過程。這也是我第一次覺得「得不到結論的討論」原來也是非常重要的。
■這本書最有趣的地方在於,所有人的發言全都是「主觀」的,而讀了他們的論點後,自己也會很自然地開始思考:「對於這個問題,我的(主觀)看法是什麼?」
■說實在,我並不是很懂哲學,也不知道為什麼A和B的理論竟然可以完全相反。但讀了本書後,我了解到所有哲學家都在努力提出「自己認為的正確答案」,至於要不要接受,就要看我們能否被說服。這個過程,不就是「哲學」嗎?
■書名看起來很輕鬆,但內容意外扎實,閱讀的滿足感超高。除了大家很熟悉的亞里斯多德、康德、黑格爾之外,索緒爾、邊沁、彌爾,以及東方的哲學家們也都參與了論戰,確實是能讓人收穫滿滿的入門書。
名人推薦:〔名人好評推薦〕
苑舉正(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冀劍制(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朱家安(哲學雞蛋糕腦闆)、周偉航(人渣文本,專欄作家) 好評推薦
〔推薦序〕哲學是可以實用、活用,並且大用的學問!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苑舉正
學習哲學的過程中,有兩件事情是最快樂的:一是讀懂哲學家的思想,二是表述這些思想的內容。讀懂哲學家思想的快樂,跟自己所下的功夫成正比。凡是有過類似經驗的人,都能體會這種快樂的感覺:閱讀時,從不懂到再三閱讀,然後終於懂了!但這還不夠,因為我們進而會有表述這些思想的欲望...
章節試閱
【前言 哲學就是「反思」與「對話」】
一開始,先請教各位一個問題:各位覺得殺人是絕對的惡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理由是什麼?你會如何回答呢?
因為法律有針對殺人的罰則,所以殺人是惡?
那麼法律是正確的嗎?如果沒有法律,就能允許殺人嗎?
各位光是閱讀這三行文字,就已經開始探索哲學了。沒錯,哲學就是思考「為什麼會這樣」,很簡單吧。
我平常在補習班講授「倫理」與「政經」等課程時,會刻意在許多學生面前提出這樣的問題。有趣的是,大家都會認真回答。只要透過這樣的「對話」,我們便能夠深化彼此的理解與知識。
像這樣針對「問題」展開討論的「對話」是十分平常的行為,並不特別。舉例來說,當父母師長要求孩子去考大學時,孩子可能會問自己:「真的得念大學嗎?」或是找朋友商量、討論。這種行為就是哲學。當公司要求員工調職時,上班族也可能會問自己:「我真的必須服從上司不合理的命令嗎?」這也是哲學。
也就是說,哲學一點也不困難,是一種「思考某件事的根據為何,並進行價值判斷」的程序(反思);是透過「為什麼?」來窮究價值與本質的「對話」。
「反思」與「對話」,就是哲學。
古希臘人在從日常生活到政治活動等許多不同場合中,都很重視透過對話與對方討論。哲學始於人與人之間的面對面「對話」,而非僅止於閱讀書本或寫作。
首先與自己「對話」,接著也和自己以外的他人「對話」。如此一來,就能遇見原本忽視的新想法,並透過互相刺激,深入挖掘出更好的想法與理論。這種思考方式,也和本書數度介紹的蘇格拉底「問答法」與黑格爾的「辯證法」有所關連!
因此,如果只是記住知識,卻缺乏反思與對話的機會,是無法稱為哲學的。話雖如此,過去的哲學大前輩們已經留下他們經過反覆推敲、淬煉的思想,沒有道理不向他們學習。於是我開始思考,自己能不能完成一本在實踐「對話」的同時,也能學習偉大哲學家思想的書呢? 這本《不服來辯!15場哲學大師的Battle》就是在這種想法中誕生的挑戰之作。 本書集結了從古希臘學者到明治時代的日本文豪等古今中外的哲學家、思想家,針對從現代社會時事到哲學史上重大議題等十五個題目,展開熱烈對話。當然,登場哲學家的臺詞全都是我的幻想,但我也在頁面下方的注釋欄中解釋了相關哲學用語,做為當他們被問到這些問題時,應該會如此回答的依據。 基本上,在本書中登場的蘇格拉底所擔任的角色是架空的主持人,除了說明反思與對話的重要性,最後也會總結各哲學家的主張。此外,由於本書具備入門書的特性,比起嚴謹解說,哲學家針對各主題的發言是否淺顯易懂更為重要,所以我盡可能使用日常生活中的語言與例子來置換、闡明他們的理論。想更深入接觸個別哲學家思想的讀者,請務必閱讀原典等其他書籍。
至於本書的插畫,則由知名法庭類電玩遊戲《逆轉裁判》角色設計師岩元辰郎先生繪製。他的插畫鮮活地喚醒了哲學家辯論的身影與表情。本書可說是史上第一本與角色設計師合作的哲學書籍。對話形式與充滿臨場感的插畫。三十七位哲學家將透過這兩種全新嘗試,陸續展開激烈辯論。希望各位讀者能夠透過「對話」,體驗探究哲學的樂趣。 會場似乎已經準備好了。熱血、熱烈的哲學Battle,就要伴隨著激昂的心跳揭開序幕!
【ROUND 3 「少年法」應該再加重刑罰嗎?──嚴厲的制裁有社會意義嗎?】
本回合要討論的是在當今社會掀起熱烈討論的少年犯罪。我們該如何防止犯罪才好?嚴厲的制裁能為社會帶來利益嗎?我們將從哲學的角度,討論法律與刑罰原本的意義。
〔主張:必須嚴加處罰!〕
邊沁──Mr. 功利主義
‧出身:英國
‧生卒年:1748~1832年
‧座右銘:最多數人的最大幸福
‧創立「功利主義」的英國哲學家、法學與經濟學家。其著作《政府論片簡》中所寫的「最多數人的
最大幸福」這句話流傳甚廣。雖然專攻法學,卻在非法律著作領域中獲得成功。
亞里斯多德──被稱為「萬學之祖」的知識巨人
‧出身:希臘
‧生卒年:西元前384~西元前322年
‧座右銘:中庸(平衡)
‧師事柏拉圖,不久後開始主張自己的現實主義思想。研究對象廣泛,遍及生物與政治,並全部稱為philosophia(「哲學」的語源)。也因其研究範圍廣泛而有「萬學之祖」的稱號。
〔主張:反對加重刑罰!〕
彌爾──「與其當隻滿足的豬,不如當個不滿足的人」
‧出身:英國
‧生卒年:1806~1873年
‧口頭禪:質比量更重要!
‧活躍於十九世紀中期的社會思想家與經濟思想家。其父詹姆斯.彌爾亦為知名哲學家及歷史學家。他透過「質」這個獨特的觀點,修正邊沁提倡、父親詹姆斯也支持的「古典功利主義」。
孔子──對日本也有影響的儒學創始者
‧出身:中國
‧生卒年:約西元前551~西元前479年
‧必殺技:仁(愛)與禮(規範)
‧西周滅亡後的中國,因缺乏強大的統一力量而進入群雄並起的春秋時代。孔子是活躍於該時代的思想家,在實力主義盛行的當時,以推動有紀律的社會及符合哲學的政治為目標展開活動。眾多弟子統整他的思想後,建立儒學。
────辯論開始的分隔線────
蘇格拉底:老夫這次想探討的是「少年法」。最近未成年人犯下的重大案件屢屢成為電視與報紙報導的題材。雖然也有調查數據顯示,未成年人犯下的案件其實並未增加,但關於犯罪的討論的確越來越多。想要遏止這類犯罪,最先被提出的,一定是加重「少年法」的刑罰。但加重刑罰真的是正確的做法嗎?首先請亞里斯多德說說看。
亞里斯多德:好的,我贊成加重刑罰。首先,正義可分為分配正義與矯正正義。分配正義指的是依個人能力與業績,分配與之相符的財產與名譽。而矯正正義則是透過刑罰與損害賠償等方式,「矯正」社會的錯誤與扭曲。
蘇格拉底:原來如此。審判與刑罰實現的就是矯正正義吧。
亞里斯多德:舉例來說,如果只罰偷兩顆蘋果的犯人歸還一顆蘋果,就是不恰當的刑罰。因為所謂的刑罰,應該要施予高於罪行的損害,與犯人的年齡和人格無關。所以無論是未成年人還是成人,都必須依犯下的罪行輕重施以刑罰。
邊沁:我也贊同亞里斯多德先生的說法。人類雖然受快樂與痛苦支配,但如果只尋求自己的快樂,就有必要透過制裁,讓他去思考整體社會的狀況;而所謂的制裁,就是給予痛苦。社會對個人施以制裁,就是給予高於他本人對社會造成的痛苦。
彌爾:請等一下,邊沁老師。從我在您門下學習時,您似乎就只重視外在得失的問題,所以提到制裁時,也只會想到法律制裁等外在制裁。
邊沁:彌爾你這小子,現在變得很伶牙俐齒嘛。那你說說看,外在制裁有什麼不好?
彌爾:我認為內在制裁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制裁。痛苦也有很多種。無法完成身而為人的義務時所感受到的痛苦,也就是良心的苛責,才是真正的制裁。舉例來說,當我們對自己的女友說謊時,承受怎樣的制裁最恰當呢?顯然不是罰款。只有不斷想起受傷害的她,使我們的良心遭受譴責,才是應有的制裁吧!
邊沁:你還是那麼天真啊。如果你以為每個人都會不斷回想起受傷的女友,那就大錯特錯了。對於不在意這件事的人來說,這根本就不算制裁了嘛!
蘇格拉底:怎麼好像變成師徒對決了?在此先拉回「無知之知」吧!我們其實對刑罰完全不了解。刑罰到底是什麼呢?
亞里斯多德:這個問題很簡單。刑罰,就是矯正社會利害、得失的原理。我在前面提到了「矯正正義」,而人類身為社會動物,只能生活在社會當中,所以利用刑罰這種方式矯正社會,實現正義。
邊沁:基本上,我也是這麼想。我認為人類的快樂與幸福可以透過量化方式計算。沒錯,快樂計算法是可行的。所以如果試圖擴大整體社會的快樂與滿足,也就是追求社會共識上的幸福,就需要刑罰以維持社會秩序。
彌爾:邊沁老師與亞里斯多德先生兩位都請等一等,我們是否應該多討論一點關於「質」的問題呢?雖然邊沁老師說「快樂是可以計算的」,但縱情飲酒的快樂,與透過閱讀取得知識上的快樂應該是不能一概而論的吧?教我功利主義的人是邊沁老師沒錯,不過我認為功利主義是需要修正的,因為「與其當一隻滿足的豬,不如當不滿足的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嗯?這是在稱讚老夫嗎?
彌爾:是的,蘇格拉底先生。我在前面提過「良心苛責」這種內在制裁對於維持社會秩序的重要性。換言之,刑罰就是幫助犯罪者自我反省、回歸社會的更生手段。
邊沁:你的意思是,刑罰的目的就是幫助犯罪者更生吧?
彌爾:沒錯。只透過施予外在痛苦來達到防止再犯的嚇阻效果,並不是健全的刑罰。請兩位思考一下犯罪者更生的意義。
蘇格拉底:換句話說,各位對於「為了維持社會秩序,必須設下制裁機制」這點的看法是一致的。亞里斯多德與邊沁都期待刑罰(痛苦)帶來的恐懼能發揮遏止效果,彌爾則考量到犯罪者的更生。
彌爾:是這樣沒錯。
蘇格拉底:這是個相當困難的議題,無法輕易得出結論。在此,老夫想先稍微花點時間請參考人登場。這位是曾被移送至少年輔育院的青年。孩子,請你跟大家說說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
參考人:各位的討論在我聽來,真的很刺耳,我在中學時,曾因多次偷竊被移送少年輔育院。我的家人只有母親和兩個妹妹共四人,沒有父親。母親雖然有工作,但她只是兼職員工,收入並不穩定。
蘇格拉底:換句話說,就是單親低收入家庭吧。
參考人:某天,我們三個小孩合吃一碗泡麵後,接下來的三天什麼都沒得吃,家裡也停水了,所以我也曾用寶特瓶把公園的水裝回家喝。
蘇格拉底:於是你就偷東西……
參考人:母親病了,所以我只好去偷食物。我也沒去上學,身邊沒有人可以商量。在這樣的生活中,反覆偷竊逐漸變得理所當然。
蘇格拉底:那麼,你現在在做什麼呢?
參考人:我現在已經離開少年輔育院,在汽車零件工廠工作了。面試時雖然曾提到過去的事情,但老闆跟我說「總之先工作吧」。幸運的是,我得以成為正式員工,而不是約僱員工。
蘇格拉底:原來如此,你現在回歸正軌了啊。你覺得自己為什麼能夠更生呢?
參考人:或許是因為公司的老闆與周遭的大人給我機會吧。另外,我在少年輔育院時聽到的《聖經》故事與佛教故事,應該也帶給我不少影響。我學到不能為一己私利犧牲他人,還要愛鄰人、擁有慈悲心。
蘇格拉底:感謝你的說明。好了,讓我們回到先前的討論吧,老夫再提出一個問題:無論是未成年人或成人,都應該適用相同的刑罰嗎?諸位怎麼看?
亞里斯多德:是的,我還是認為刑罰必須平等。參考人確實有值得同情之處,但遵守法律可說是生活在社會中最基本的正義。並不是每個人都像參考人那樣值得同情,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更生。
邊沁:沒錯。社會必須隨時讓最多數的人獲得幸福,這就是古典功利主義的思維。舉例來說,若制裁一名少年,能讓九十九人獲得幸福,那麼這名少年就不得不接受刑罰。這就是「最多數人的最大幸福」。
彌爾:即使這個制裁是死刑也一樣嗎?我認為成人與未成年人必須明確區隔開來。未成年人不僅沒有自己賺取財富的能力,也尚未接受充分的教育。如同參考人所說,生長環境等社會現狀,以及周遭的大人等等,都會帶給他們強烈的影響。
邊沁:這當然也是有可能的。
彌爾:既然如此,如果將未成年人的更生當成首要考量,就必須充分考慮到他們成長的生活環境、給予更生的機會。若對未成年人施與等同於成人的刑罰,反而會使他們失去這樣的機會。
邊沁:但犯下的罪刑輕重,不會因犯罪者是否成年而改變吧?
蘇格拉底:原來如此。那麼在這裡,也讓我們站在被害者的立場想一想吧。被害者能夠接受犯下罪行的未成年人受到「少年法」保護嗎?
邊沁:人人都同樣受到痛苦與快樂支配。商品被偷走的店家確實也背負著痛苦,但殺人卻不同,被害者無法復活,只能遭受永遠的損害。我們必須改善這種不符合社會利益的情況。
彌爾:邊沁老師,您剛剛說到不符合社會利益,但如果犯罪的少年能夠更生,就不會再度犯下罪行,這不就是一種社會利益嗎?而且參考人不也說了,聽《聖經》與佛教故事能夠幫助他更生。
邊沁:所以我也說了,這並非對所有人都適用。當然我們也可以採取「放逐」這種宗教上的制裁,但這樣的制裁並非萬能。
彌爾:那麼,有可能出現萬能的刑罰嗎?
邊沁:法律就是萬能的刑罰。法律正是「最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的保障,法律制裁能為社會帶來幸福。
孔子:且慢!所謂的「法」究竟為何物?古代中國的戰國時代存在著「法家」一派,名聲在外者有韓非與李斯等人。他們所謂的「法」不僅止於規則,也是「刑罰」,此乃「法治主義」是也。法家受到主張「性惡」的荀子影響,主張為政者須透過「賞罰」與「刑罰」進行統治,採取的是「信賞必罰」的思想。
邊沁:原來如此,這和我的想法似乎有共通的部分。
孔子:然吾之見卻與君相異。吾人認為,為了能發揮人類的美德,為政者首先必須修養自身,這便是「修己」。修己的為政者才能感化他人、治理國家;換言之,是「修己治人」。因此,修養德行優先於一切事物,即為「德治主義」。治國者若疏於修己,亦無法服人。
彌爾:這個德治主義與「少年法」有何關連?
孔子:這意思是,在對犯罪的未成年人究責前,更應究責其上位者。世道混亂,便是內在秩序──「仁」的混亂。未成年者有教養他的父母,而他們的父母亦有父母。家庭之「仁」混亂,天下與社會自然也會混亂。因此首先必須確立家庭中的「仁」,再擴及天下。
蘇格拉底:那麼,與為政者又有何關係?
孔子:政者的使命是為了將「仁」擴及天下,以道德教化來治理人民。但現今的為政者又如何呢?為政者本人的道德修養,關係到社會的安定。人民看見為政者富有德行的身影、受其感動,才能發揮自己的道德。
這點即使在生活周遭亦是如此。部下看著上司的背影成長;社團裡的學弟妹看著學長姊的身影成長;學生看著教師的身影成長。當然,在家庭中也一樣,孩子看著父母的背影成長。若上位者無德,下位者便無法成長,健全的上下秩序──「仁」亦無法建立。聽好!絕對不能只對犯罪的未成年者究責,這種做法無法解決任何問題!
蘇格拉底:孔子大人的加入,讓討論一下子白熱化。雙方的論點逐漸集中到要採取法律制裁亦或內在制裁、社會整體的幸福究竟應該重「質」還是重「量」。
亞里斯多德:原來如此。一直以來,我都採取就事論事的思考,認為所見的世界即是真實世界,若社會存在損害,就透過刑罰矯正。但像這樣與古代及近代的哲學家討論,似乎又會產生不同的思想。
彌爾:是啊,如果能更早舉辦這種超越時代的對話就好了……對了對了,亞里斯多德先生,您在《政治學》這本書中提到,君主制也好、貴族制也好、民主制也好,必定會陷入腐敗、掀起革命吧?十七世紀這些反對君主專制的人,果真如您所預言的掀起革命了。
亞里斯多德:嗯,這是理所當然的。
彌爾:革命讓更多人取得選舉權,但這麼一來,也產生了新的問題:「多數派公民」成為支配國家的新暴君;換句話說,就是引發「多數專制」的危險性。您知道「反烏托邦」嗎?
亞里斯多德:「反烏托邦」?
彌爾:是的,就是社會中的少數總是必須要服從多數意見,為了全體不惜犧牲個人的社會。我預見這個壓抑個人、如噩夢般的「反烏托邦」社會可能到來,並且對這樣的危機產生警覺。但遺憾的是,我的預言成真了。
我聽說一九三○年代的德國,領導納粹的希特勒建立了這個反烏托邦。他透過選舉建立多數派,限制了個人的自由與權利。
沒錯,這就是法西斯(極權主義)的到來,個體的多樣性便遭到這個合法建立的多數派剝奪。
亞里斯多德:所以你才會提出幸福看的是「質」而不是「量」的論點嗎?原來如此。
彌爾:是的,我想這次所討論的政治與刑罰這個主題,終究會演變成「質」的問題。所謂的刑罰,也不只是透過單純的法律處罰與恐懼以防止再犯的制裁,或許應該往幫助犯罪者更生、盡可能提高他們個人能力的這個方向思考,不是嗎?
【結語 導出適合自己的判斷標準,邁向美好人生】
看完本書之後,各位有什麼感想呢?我在書中盡量不參雜自己的意見,而是強調思想家在哲學問題上的對立,採取讓讀者自己思考的形式。就這層意義而言,本書由以下三項概念組成:
一、 透過「貧富差距問題」「少年法」「安樂死」等當代問題的設定,介紹當我們探討身邊熟悉的問題時,價值判斷的重要性。
二、 在能夠清楚看見兩項對立的主題方面,本書透過均衡涵容兩方的主張,介紹雙方的思想概要,不判斷優劣。
三、所有問題都不歸結出答案,藉此顯示常保探究心的必要性。
對於本書討論的各種問題而言,重要的都不是答案,而是找出答案的過程,以及做為價值判斷的哲學論述依據。如果各位能透過接觸各種想法,在心中建立價值判斷的尺度,那就太棒了。
我們每天都需要在各種場合進行「判斷」。而能夠「判斷」的標準,就是我們學習到的知識。
各位讀完本書之後,腦中已經塞滿三十七人份的價值判斷知識。日後面臨任何需要「判斷」的時候,都請你回想起這些判斷標準。並且在參考這些標準的同時,也透過自己的大腦,導出適合自己的價值判斷基準,藉此邁向美妙的人生。
最後感謝岩元辰郎先生在百忙中描繪出充滿躍動感的插圖、感謝KADOKAWA編輯若月孝士先生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等待原稿,並在激辯的同時,也像廟宇建築師傅般縝密地進行編輯作業;此外,也感謝本書的各位讀者,藉這個機會,向各位表達最高的謝意。
【前言 哲學就是「反思」與「對話」】
一開始,先請教各位一個問題:各位覺得殺人是絕對的惡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理由是什麼?你會如何回答呢?
因為法律有針對殺人的罰則,所以殺人是惡?
那麼法律是正確的嗎?如果沒有法律,就能允許殺人嗎?
各位光是閱讀這三行文字,就已經開始探索哲學了。沒錯,哲學就是思考「為什麼會這樣」,很簡單吧。
我平常在補習班講授「倫理」與「政經」等課程時,會刻意在許多學生面前提出這樣的問題。有趣的是,大家都會認真回答。只要透過這樣的「對話」,我們便能夠深化彼此的理解與知識。...
作者序
【前言 哲學就是「反思」與「對話」】
一開始,先請教各位一個問題:各位覺得殺人是絕對的惡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理由是什麼?你會如何回答呢?
因為法律有針對殺人的罰則,所以殺人是惡?
那麼法律是正確的嗎?如果沒有法律,就能允許殺人嗎?
各位光是閱讀這三行文字,就已經開始探索哲學了。沒錯,哲學就是思考「為什麼會這樣」,很簡單吧。
我平常在補習班講授「倫理」與「政經」等課程時,會刻意在許多學生面前提出這樣的問題。有趣的是,大家都會認真回答。只要透過這樣的「對話」,我們便能夠深化彼此的理解與知識。
像這樣針對「問題」展開討論的「對話」是十分平常的行為,並不特別。舉例來說,當父母師長要求孩子去考大學時,孩子可能會問自己:「真的得念大學嗎?」或是找朋友商量、討論。這種行為就是哲學。當公司要求員工調職時,上班族也可能會問自己:「我真的必須服從上司不合理的命令嗎?」這也是哲學。
也就是說,哲學一點也不困難,是一種「思考某件事的根據為何,並進行價值判斷」的程序(反思);是透過「為什麼?」來窮究價值與本質的「對話」。
「反思」與「對話」,就是哲學。
古希臘人在從日常生活到政治活動等許多不同場合中,都很重視透過對話與對方討論。哲學始於人與人之間的面對面「對話」,而非僅止於閱讀書本或寫作。
首先與自己「對話」,接著也和自己以外的他人「對話」。如此一來,就能遇見原本忽視的新想法,並透過互相刺激,深入挖掘出更好的想法與理論。這種思考方式,也和本書數度介紹的蘇格拉底「問答法」與黑格爾的「辯證法」有所關連!
因此,如果只是記住知識,卻缺乏反思與對話的機會,是無法稱為哲學的。話雖如此,過去的哲學大前輩們已經留下他們經過反覆推敲、淬煉的思想,沒有道理不向他們學習。於是我開始思考,自己能不能完成一本在實踐「對話」的同時,也能學習偉大哲學家思想的書呢? 這本《不服來辯!15場哲學大師的Battle》就是在這種想法中誕生的挑戰之作。
本書集結了從古希臘學者到明治時代的日本文豪等古今中外的哲學家、思想家,針對從現代社會時事到哲學史上重大議題等十五個題目,展開熱烈對話。當然,登場哲學家的臺詞全都是我的幻想,但我也在頁面下方的注釋欄中解釋了相關哲學用語,做為當他們被問到這些問題時,應該會如此回答的依據。基本上,在本書中登場的蘇格拉底所擔任的角色是架空的主持人,除了說明反思與對話的重要性,最後也會總結各哲學家的主張。此外,由於本書具備入門書的特性,比起嚴謹解說,哲學家針對各主題的發言是否淺顯易懂更為重要,所以我盡可能使用日常生活中的語言與例子來置換、闡明他們的理論。想更深入接觸個別哲學家思想的讀者,請務必閱讀原典等其他書籍。
至於本書的插畫,則由知名法庭類電玩遊戲《逆轉裁判》角色設計師岩元辰郎先生繪製。他的插畫鮮活地喚醒了哲學家辯論的身影與表情。本書可說是史上第一本與角色設計師合作的哲學書籍。對話形式與充滿臨場感的插畫。三十七位哲學家將透過這兩種全新嘗試,陸續展開激烈辯論。希望各位讀者能夠透過「對話」,體驗探究哲學的樂趣。 會場似乎已經準備好了。熱血、熱烈的哲學Battle,就要伴隨著激昂的心跳揭開序幕!
【前言 哲學就是「反思」與「對話」】
一開始,先請教各位一個問題:各位覺得殺人是絕對的惡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理由是什麼?你會如何回答呢?
因為法律有針對殺人的罰則,所以殺人是惡?
那麼法律是正確的嗎?如果沒有法律,就能允許殺人嗎?
各位光是閱讀這三行文字,就已經開始探索哲學了。沒錯,哲學就是思考「為什麼會這樣」,很簡單吧。
我平常在補習班講授「倫理」與「政經」等課程時,會刻意在許多學生面前提出這樣的問題。有趣的是,大家都會認真回答。只要透過這樣的「對話」,我們便能夠深化彼此的理解與知識。...
目錄
前言 哲學就是「反思」與「對話」
ROUND 1 人們能容許多大的貧富差距?──財富集中是不公平的嗎?
亞里斯多德、亞當.斯密 VS. 馬克思、羅爾斯
ROUND 2 殺人是絕對的惡嗎?──什麼情況下可以允許殺人?
邊沁、森鷗外 VS. 康德、盧梭
ROUND 3 「少年法」應該再加重刑罰嗎?──嚴厲的制裁有社會意義嗎?
彌爾、孔子 VS. 邊沁、亞里斯多德
ROUND 4 人性本善,或本惡?──性善說與性惡說分別看見了什麼?
孟子、盧梭 VS. 荀子、霍布斯
ROUND 5 戰爭是絕對的惡嗎?──大規模殺戮是可允許的嗎?
盧梭、康德 VS. 霍布斯、邊沁
ROUND 6 全球主義與愛國心,何者重要?──重要的是世界、國家,還是自己?
羅爾斯、康德 VS. 亞里斯多德 VS. 尼采、卡謬 VS. 甘地
ROUND 7 什麼才是人類歷史的推手?──創造歷史的,是人,或其他原動力?
培根 VS. 齊克果
ROUND 8 決定個人行動的是自己?還是社會?──結構主義與存在主義,二十世紀最大的論爭?
李維史陀、索緒爾 VS. 沙特、卡謬
ROUND 9 無上的快樂與幸福是什麼?──質的滿足與量的滿足,要選哪一個?
邊沁、亞當.斯密 VS. 彌爾、伊比鳩魯
ROUND 10 自由真的是必要的嗎?──要自由,或是社會規範?
霍布斯、卡爾.施密特、沙特 VS. 盧梭、莊子
ROUND 11 人類天生就知道「1+1=2」嗎?──先有「經驗」還是先有「理性」,哲學史上的一大論爭
培根 VS. 笛卡兒 VS. 康德
ROUND 12 「天國」之類的另一個世界存在嗎?──關於世界的一元論與二元論之戰
亞里斯多德 VS. 柏拉圖、聖奧斯定 VS. 湯馬斯.阿奎那
ROUND 13 上帝存在嗎?不存在嗎?──說明無法說明的事物
喀爾文、雅斯培 VS. 費爾巴哈、尼采
ROUND 14 這個世界上有真理嗎?──有辦法超越懷疑主義嗎?
笛卡兒、康德 VS. 休謨、普羅塔哥拉斯
ROUND 15 活著是為了什麼?──所謂的「活著」是怎麼一回事?
亞當.斯密 VS. 齊克果 VS. 列維納斯 VS. 釋迦
結語 導出適合自己的判斷標準,邁向美好人生
前言 哲學就是「反思」與「對話」
ROUND 1 人們能容許多大的貧富差距?──財富集中是不公平的嗎?
亞里斯多德、亞當.斯密 VS. 馬克思、羅爾斯
ROUND 2 殺人是絕對的惡嗎?──什麼情況下可以允許殺人?
邊沁、森鷗外 VS. 康德、盧梭
ROUND 3 「少年法」應該再加重刑罰嗎?──嚴厲的制裁有社會意義嗎?
彌爾、孔子 VS. 邊沁、亞里斯多德
ROUND 4 人性本善,或本惡?──性善說與性惡說分別看見了什麼?
孟子、盧梭 VS. 荀子、霍布斯
ROUND 5 戰爭是絕對的惡嗎?──大規模殺戮是可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