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八卦,再讀歐洲史
小時候開學前發課本,我都會首先將歷史書啃掉。當然,我會將經濟農業科技軍事內容全部略過,只看裡面有什麼人,做過什麼事。(到了現在依然偏食嚴重。)
你看,人類對「故事」的胃口,多麼大呀!
為什麼我們學中國史會比較容易?因為從小到大,即使不識字的老頭老太,也會搖著扇子跟我們講曹操劉備的故事,我們都知道秦皇漢武,或是趙飛燕楊貴妃的八卦。在故宮遊覽時,會有人指認韋小寶在哪裡協助康熙殺鼇拜,或是乾隆朝的小燕子如何智鬥容嬤嬤。即使那都不是正史,但也不妨礙我們翻開書,在見到康熙和乾隆時眼前一亮。
不瞭解這些八卦,直接看歐洲史,那麼威廉就只是「威廉」,亨利就只是「亨利」。(最可惡的是,威廉亨利愛德華路易還有一二三四五六七世!)但是對歐洲人來說,威廉不光是戴安娜她兒子,或凱特她老公,還可以是征服者,也可以是負心漢。對法國人和英國人來說,貞德是聖女,或是魔女。
理查三世是孩子們床前故事裡那個壞叔叔,幾百年後還有人為他翻案,美國人會坐飛機到英國看他遲來的葬禮。溫莎公爵不光是浪漫的代名詞,還是英女王的伯父。英國人拍起同性戀題材電影來,會在片頭引用一些王爾德的話,跟我們惡作劇杜甫沒兩樣。
如果我們像歐洲人那樣,瞭解這些人的典故,看歐洲史當然會順當得多,不再遙遠。
歐洲史跟中國史不一樣,沒有官方修史。同一歷史事件往往有不同版本(在這本書裡,我會採用本人較感興趣的版本。另外,由於「哥哥」與「弟弟」不分,「姐姐」與「妹妹」不分,一個角色是另一個角色的兄弟姐妹,往往會有不同說法)。
即使被人尊為「歷史之父」的希羅多德 ,書裡也充斥著各種讓人覺得「什麼玩意兒」的狗血事。後世還有嚴肅史學家斥他是「謊言之父」。嘿嘿嘿──我們現在所知道的世界,難道就都是真相?賽場上,人們眼皮底下一個球怎樣判罰,都爭議不斷。更何況是已經沒有見證人的歷史呢。
我個人認為,沒有官方修史,讓歐洲史從源頭就蘊含了思想獨立與自由的可能性。反觀湯瑪斯.莫爾 深受都鐸君主亨利八世寵信的政界中人,就在他的史書中將都鐸王朝的敵人刻畫成喪盡天良、殺害侄子的殘暴篡位者。莎士比亞的《理查三世》將這個「印象」傳播得更遠更廣。可信嗎?且看你如何站隊了。
歷史真相是時間的女兒,她會羞澀地躲在幕布後。但歷史大流程卻像懷孕,遮都遮不住。
我們沿著歐洲史上的癡男怨女,在希臘史詩、羅馬帝國、中世紀城堡、文藝復興宮廷、法國大革命街頭巷尾,一路走了三千多年的路程。古希臘羅馬文化傳承、基督教興起和傳播、日爾曼人、中世紀封建制度、文藝復興的發源、大航海時代、宗教改革、法國革命和拿破崙、兩次世界大戰……與我們一一擦肩而過。當我們把在這本書中看到的面孔,一張一張拼湊起來時,才發現──這就是歐洲史。
在那些故事裡,他們是主角,歷史是配角。來到這一章,他們退至配角,歷史成了主角。
不過,我還是通過人物這些「配角」,來講講這位「主角」的事吧。
被嫌棄的公主的一生
對公主來說,這真是最好的時代──就連「妙麗」(艾瑪.華森)也在回應自己跟哈利王子的戀情時擲地有聲地說:「要成為公主,不一定得嫁給王子,每個女孩都是公主。」
讀中學的時候,隔壁班有個女同學將報紙上威廉王子的照片剪下來,珍重地放在錢包裡。我聽朋友帶著譏諷的語氣轉述這事,差點沒笑岔氣兒。只是那一年,威廉還是擁有濃密金髮的王子。即使年少的我對已經失去實權的王室嗤之以鼻,但也不得不承認,稱謂是有價值的,「王子」、「公主」這樣的稱謂,透著歐羅巴的瑰奇,閃爍著金色的光芒。
當年的威廉王子,已經成為髮際線後移的丈夫與父親,擁有了自己的小公主。小公主名叫夏綠蒂.伊莉莎白.戴安娜,人們將會稱她為──夏綠蒂公主。
從查理斯和戴安娜開始,英國王室迎來太多能夠繼承王位的王子,人們盼望著公主的降生,就連身為爺爺的查理斯也說:「希望有個小孫女。」
在英國歷史上,人們首次翹首以待,只盼一位公主的誕生。
對於古代有著一夫一妻多妾制的中國來說,也許難以想像在基督教一夫一妻制度下實行長子繼承制的歐洲,國君對於男性繼承人的渴求有多麼強烈。龐大的羅馬帝國衰落後,歐洲各國君主將土地分封給貴族,以便在征戰中獲得他們的支持。在這種封建制度中,領主林立,中央與地方、國王與教皇的權力此消彼長,所有人都在玩權力的遊戲。歐洲政府思維的基石,便是「並非所有東西都歸國王所有。」也包括女兒。
女兒,只是為了鞏固兒子能夠繼承自己王朝並延續千秋萬代的道具。從降生之日起,公主們就走上了宿命的軌道──嫁給外國王室,達成聯姻目的。儘管歷代的公主們,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也曾嘗試拿起武器與男人們抗爭,但最終只是落得被嫌棄一生的下場。
十二世紀的英格蘭,亨利一世在位。
這個國家已經平靜了很久,一切安好。亨利的男性繼承人以中世紀君主的方式被培育著,並寄予厚望。除此之外,亨利一世還有個叫作瑪蒂爾達(Matilda)的女兒,跟其他公主一樣,亨利認為她的最大價值只在於婚姻。如果沒有後面的事情,她的一生,也就是不斷生兒育女的平靜人生。
但命運之神掀起了波濤──亨利一世的男性繼承人,瑪蒂爾達的哥哥,葬身海難。英格蘭朝堂之上,暗湧四起。為了延續統治,亨利一世命令下屬向他剩下的唯一血脈瑪蒂爾達公主效忠。這位國王,並不期待自己的女兒能夠成為英格蘭女王,他只是寄望於她日後誕下的男性繼承人來繼承他的血脈,他的王國。
一切都可以很順利──如果她是他所期望的樣子。
沒有人相信,女人可以治國。因為那個年代,君主是要出征的,女性根本不具備這個能力,所以那些曾經在亨利一世生前向他的女兒下跪宣誓效忠的人,隨即擁護了公主的表兄斯蒂芬(Stephen)當上國王。
瑪蒂爾達才不是迪士尼動畫裡的公主,她的父兄已死,丈夫是個比自己年輕的漂亮少年,她沒有王子,只有自己。憑藉一己信念,她與篡位的表兄斯蒂芬進行了曠日持久的王位爭奪戰。在這個過程中,她一度接近那個王座,又再度被驅逐,她在海外漂泊,直到自己的兒子長大成人,到了能夠拿起武器的年齡,繼續她未完成的戰爭。
故事的結局是皆大歡喜的,瑪蒂爾達與斯蒂芬達成協議:斯蒂芬繼續擔任國王,但死後由自己的兒子亨利繼承。瑪蒂爾達的兒子登基,就此開創了金雀花王朝。
沒有路過的國王,沒有王子的親吻,瑪蒂爾達也沒有憑藉美貌為自己爭取任何東西。對於那個時代的公主而言,靠得住的除了自己的血脈,還是自己的血脈──兒子,這比王子可靠多了。
因為王子是會變心的動物啊。
在距離瑪蒂爾達三百多年歷史之後的兩位西班牙公主,天真爛漫待嫁之時,又怎會想到這些。胡安娜 和凱薩琳 姐妹:一個嫁給了俊美的奧地利大公腓力一世,一個後來嫁給了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初次見面之時,他們都只是公主與王子,那是兩段童話的開始,她們不知道,自己將要度過的,是被嫌棄的一生。
胡安娜受不了腓力的風流豔遇,逐漸開始喪失理智,精神失常。這對夫婦像是一雙手套的兩隻,美得形狀相似,但方向完全相反──他早已厭倦她,她卻對他日漸迷戀。
相比而言,胡安娜的妹妹凱薩琳在英國倒是過了數年平靜的王后生活,在公主時期所接受的教育,讓她成為高貴優雅的女人,得以輕鬆勝任王后這個角色,只除卻為夫君生下一個兒子。於是,再高貴的白玫瑰,也被滿腹心機的紅玫瑰取代,在漫長而難堪的離婚案後,獨自凋零,只留下一個女兒。
那是另一個被父親所嫌棄的公主:瑪麗。許多年後,她成為英格蘭歷史上第一位正式加冕的女王。亨利八世將她的母親遺棄後,瑪麗被宣佈為私生女,好為日後的「弟弟」騰出位置。她看著母親抑鬱憔悴,鬱鬱而終;她看著小三上位的繼母,奪走了母親的一切,對自己冷漠苛毒;她看著這位繼母高傲地挺著肚子,宣稱自己懷的是個王子。
她就這樣看著,一直看下去,看到繼母生下另一個被嫌棄的公主伊莉莎白,看到繼母漸漸失寵,看到繼母被父親囚入倫敦塔,再推上斷頭臺。
那天的天氣,似乎特別好,而且她聽說,父親又有新歡了。
這一次,新的繼母為父王生下了盼望已久的男孩,而後不久就死去了。
瑪麗還在看,儘管她也不知道,自己在等待什麼,但她只是這樣一直看下去,看著父親一個接一個地娶妻,那些女人又一個接一個地死掉,直到最後,父親實在太老了,還沒來得及殺掉最後的妻子,就死去了。瑪麗還在看,看著那個信奉新教的弟弟愛德華 當上國王,看著他的身體日漸孱弱,她一直看著,直到弟弟終於死掉。
她沒有等到登基的消息,因為弟弟早已將她跟另一個被嫌棄的妹妹伊莉莎白摒棄在繼承佇列之外。這一次,瑪麗沒有再看下去,她終於出手了。她終於成為了英格蘭女王(瑪麗一世,也就是傳說中的「血腥瑪麗」)。被嫌棄的日子,該過去了吧,她鬆了一口氣。只是她看得實在太久了,這一年,她已經三十七歲了。她發現自己走了一圈又一圈,再度來到了跟父母一樣的深淵前──她急切需要一個兒子。
經過五年的不斷嘗試,中間還有兩度假孕,她跟她的母親一樣,已經臨近更年期卻仍未給英格蘭生下男性繼承人。這一次,她被上帝遺棄了,一場疾病奪去了她的性命。在病榻上,她不得不宣佈,讓自己那個討厭的繼母生下的公主,繼承自己的王位。
那個曾經跟瑪麗一樣,默默躲在一旁,看著自己的父親娶妻、殺妻,弟弟登基、病逝,姐姐奪權、登基、結婚、生病的公主;在母親被推上斷頭臺,自己過了二十幾年被嫌棄的生活後,終於成為了女王。
人們稱她──伊莉莎白女王 。
想成為公主,不一定得嫁給王子──你可以是女王。只要你有足夠的勇氣和智慧,在被嫌棄的人生中,一直看著自己的敵人起落,直到人生的高潮終於來到自己腳下。伍迪.艾倫(Woody Allen)說,大家看完《白雪公主》後都愛上了公主,他卻愛上了邪惡的王后。是的,每個邪惡的王后,都曾經是像白雪公主一樣被嫌棄的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