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特色
★杜保瑞教授繼《北宋儒學》、《南宋儒學》、《中國哲學方法論》後,學術生涯成熟期的著作。
★重新評斷「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哲學主張,創建新批判與反思。
牟宗三先生作為「新儒家」的代表人物,
在過去五十年間,他的哲學與思想,
幾可說是所有中國哲學研究者,
皆不斷嘗試攻堅的一座大山。
牟宗三對當代中國哲學的貢獻,在於創造出一套二十世紀最龐大並抽象細密的中國哲學理論體系,並以其思辨力道之深邃奇詭而令人注目;他提出了分辨中西哲學特質的觀點,也提出了詮釋儒釋道三教異同的哲學觀點,在他的努力創造下,儒家哲學成為古今中外最圓滿完美的哲學體系。
本書是作者過去三十年來學術工作的重要研究成果,也是不斷與牟宗三先生對話的過程。不僅止於弘揚牟宗三的哲學思想,更積極地與其著作體系對辯,一方面試圖在文本詮釋上與牟宗三先生切磋琢磨,二方面則嘗試指出牟宗三先生在方法論的解釋模型上可以更加完善之處。
總的來說,本書乃是作者對於牟宗三哲學從學習、模仿、接收到質疑、挑戰、揚棄的過程,也是從牟宗三哲學吸收養分以滋養成長,到獨立思考進而嘗試辯難否定的結果。
作者簡介:
杜保瑞
臺灣大學哲學博士,現任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特聘教授。
曾任華梵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文學院院長、哲學系主任,中國哲學會秘書長,中華民國易經學會理事長,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臺灣大學學務處課外活動組主任、副學務長、學務長。
代表著作包括:《北宋儒學》、《南宋儒學》、《中國哲學方法論》、《莊周夢蝶:莊子哲學》、《哲學概論》(與陳榮華合著)等。
章節試閱
緒 論
《牟宗三儒學平議》一書之出版,是筆者總結過去三十年來學術工作的一個重要領域的研究成果,它代表了當代中國哲學研究者,對牟宗三先生的哲學創作,從學習模仿接收到質疑挑戰揚棄的一個過程,它是筆者從青年時期學習研讀牟宗三先生著作以來,從吸收養分以滋養成長到獨立思考而辯難否定的結果。
一、從認同到反對的過程:
在過去五十年間,牟宗三先生的哲學一度是所有中國哲學研究者必須攻堅的巨作,筆者自己就是在對牟先生著作的閱讀吸收的過程中逐步成長起來的學術經歷,一方面經過了學生時期的成長歲月,至少十年以上,二方面在擔任教授之後,卻開始質疑牟先生的觀點,約近二十年。後面這二十年來,筆者不斷撰寫牟先生在中國哲學詮釋及創作上面的種種觀點之方法論檢討的論文,開始是宏觀式的討論,後來發覺,牟先生的創作歷程與觀念的真義,必須在他的分部著作之各章各節的細節中逐一對談才有可能完全澄清,於是深入《心體與性體》、《才性與玄理》、《佛性與般若》、《四因說演講錄》、《中國哲學十九講》、《圓善論》等著作中作個別主題的逐一討論,尤其是,針對其中的儒家哲學部分,便直接以《心體與性體》之各章節,作為討論的對象,而提出筆者個人的反思意見。針對道家與佛教哲學部分,亦是如此進行。在這個過程中,筆者一方面建立了自己的宋明儒學詮釋觀點,而有《北宋儒學》與《南宋儒學》的著作產出,更有筆者自己的方法論解釋架構的創作成功,而有《中國哲學方法論》專書的誕生。可以說筆者的學術成長是伴隨著牟宗三哲學著作的消化而同時成長亦不為過。在這個意義上,筆者認為自己就是牟宗三哲學的弘揚者,雖然多半是站在批評反對的立場上,但以如此長時期的時間之投入,以及進行如此深入細密的討論,筆者對於弘揚牟宗三哲學而言,確有其功。
牟先生對當代中國哲學的貢獻,就在於創造出一套二十世紀最龐大並抽象細密的中國哲學理論體系,並以其思辨力道之深邃奇詭而奪人眼目,他提出了分辨中西哲學特質的觀點,也提出了詮釋儒釋道三教異同的哲學觀點,在他的努力創造下,儒家哲學成為古今中外最圓滿完美的哲學體系。這個結論的獲得,正是緣於二十世紀的中國哲學家們在面對國族危難之下的積極反應,就是一定要將中國哲學在中西比較上站上勝點,又一定要將儒學在三教辯證上高於道佛。但也正因如此,這就像莊子的「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的判斷上,那就是變成各說各話了。為了還原中西哲學的真相,也為了忠實詮釋儒釋道三教,筆者逐漸看出牟先生以成見建構哲學的缺失,甚至是以定義做哲學討論的問題,因此無論如何必須有以抗辯。筆者早期所討論的牟先生哲學的作品,重點在說明他的概念使用特色以及對他的問題意識的重新定位,兩千零六年以後,近十年的期間,就都是針對他的著作體系的各個部分做一一的對辯,一方面指出牟先生的意見對於文本詮釋上的出入,二方面指出牟先生的工作模式就方法論的解釋模型而言多有可以改進之處。就這樣,筆者亦得同時重新撰寫自己的儒學詮釋專著,並且創造自己的中國哲學方法論解釋架構。
二、本書工作方式之說明:
本書各章節之寫作,集中於近十年,大約在兩年前,就已經完成所有重要的部分,以及掌握了牟先生於儒學詮釋的系統性綱領,只是等待時機一鼓作氣重新編整便可問世,這個過程,也不能只是對於儒學詮釋的討論,還須同時深入牟先生的道佛詮釋,以便能在儒釋道三教的觀點參照中更為精確地了解牟先的儒學觀點。所以就在本書可以問世的同時,筆者對牟先生道佛的討論也已告一段落,也是只要出現一個較長的空檔時段,便能集結出版《牟宗三道佛平議》之書。
在筆者寫作本書的過程中,由於是一章一章單篇寫作的,因此每篇文章在寫作之時,都有照顧全局的若干話語,既是各個主題的專題之作,也是針對牟宗三哲學的統整之作,這就導致在做全書重新彙整編輯的時候,會出現一再而再地綱領綜述之文句段落,面對此事,筆者多半就仍是保留,而不斷然刪減,希望這樣的文字風格,在讀者閱讀之際,能發揮不斷架構提要的正面功能。此外,牟先生哲學的形成,必然是有一套特定的思維模式,雖然它會在不同的寫作時期以及針對處理對象的不同而有所擴充與刷新,但畢竟仍會有從頭到尾一貫一致的核心型態,而這也就會是本書各處都會不斷出現的筆者的綱領性意見,幾乎在所有的章節中都會出現筆者的幾條固定不變的批評意見,這一點,也希望在讀者閱讀之際,是發揮一次又一次的加深理解而接受筆者觀點的正面功能。又,雖然牟先生有其固定且特定的哲學立場,但這卻是在他針對先秦、兩漢、宋明儒學各家理論的詮釋批評肯定的種種思慮中發展出來的,固有共通的立場,但更有各家個別不同的意見,正是這些個別差異的分析意見,卻更能見出牟先生析理之時的偏執之處,這也同時是本書值得以牟先生討論宋明各家哲學體系做逐章逐節的討論分析的寫作模式之理由,事實上,筆者認為牟先生特有的哲學創作之所以能夠產生,便是在他針對宋明儒學各家理論都有創造性誤解及偏執性批判的討論中發展出來的,而本書各章節的寫作,除了藉由各章的討論建構共同的筆者對牟先生批評的固定意見之外,同時也是筆者為解救各家理論被牟先生偏頗地詮釋的重構之作。
牟先生為對比中西,是以實踐和非實踐作架構而言說的,為辯證三教,是以實有和非實有為立場而分辨的,為批評程朱,西方哲學的特色中的非實踐性竟成了牟先生定位程朱的標準標籤,然而,在對宋明各家的批評中,為了獨標他的道德的形上學意旨,竟至幾乎批判了宋明儒學史上的所有新儒學家學者的哲學理論,意旨甚多,但歸根結柢,就是哲學基本問題意識的混淆,亦即不分各種哲學問題而是以一套理論而綰合種種問題於一型之中,這一點,就要請讀者們進入本書各章細節中去閱讀體會了。
筆者對牟先生著作的討論,既是進行在這樣逐章逐節的細節中,則所得自然與他人不同,到了最後,筆者已經認定牟先生成見太重,以致所有的討論幾乎是藉由自下定義以批判各家,再經自圓其說以分辨系統,而非公平思考以創作理論,如此的工作態度,則其創作之成果,便只有因不被超越而受到謬讚,卻不能因切中真相而貢獻卓越。因此也可以說,本書之作,就是要將被牟先生曲解的宋明儒學各家理論再度還原真相,澄清其義,以回歸本旨。
筆者的工作模式,始終是回歸哲學基本問題,以為文本之詮釋,藉由一套良好的解釋架構以為工具,再進行原典意旨的文本詮釋,以找到相應各家意旨的詮釋觀點,以此為基礎,面對牟宗三先生的詮釋,便會發現,牟先生是事先建立一套理論系統,然後將程朱陸王的哲學語句套用入內,因為他對各家的文本解讀,都只是不斷地套用在自己的系統內的某種模型而已,先下定義以約定問題,再造理論以框限它說,這樣就幾乎要把整個宋明儒學各家的理論綑綁限制在他自己的問題意識和創造系統之內了。其結果,各家理論在認識上有偏差、在詮釋上有誤會、在理解上有錯謬,這樣的宋明儒學詮釋之作,究竟是創造新說有所貢獻於儒家哲學?還是建立奇說有所框限於儒家哲學呢?筆者的立場當然是後者,然而,此一立場,並非目前學界的主流意見,不得已,必須以這樣的專書面世,以求釐清與貞定。
三、研究中國哲學的基本立場:
筆者對中國哲學研究的態度,是把它當作真理奉行的觀念系統,是作為實踐效行的學派理論,然而,儒釋道三家各有所重,各有自家開發的世界觀及價值信念,三教皆有創造,也就各家皆為真理,基於實踐哲學各自開發的特質,任誰也沒有否定它教的可能,甚至辯難高下也只是一種理性傲慢的作為而已,其實沒有可能,在這樣的立場上,筆者的中國哲學研究,始終對準各家原意的解讀以為研究之根本目的及最後的成果,從來不做優劣高下的較勁之說,從系統而說,各家有不同的理論,從檢視來講,各家有不同的作風,從效果來看,各家都有貢獻於世之處,於是,中國哲學的學習,必須以正確理解、準確詮釋為態度,有些涉及它在世界的理論必須有信仰的態度才能有效理解,有些深刻的體悟之言必須有相應的智慧才能真正認識,三教皆然。於是,筆者不作評比三教的工作,認為這都只是自家意識形態的強勢構作而已。理解三教,彰顯三教,運用三教,才是筆者中國哲學研究的真正心態,這種態度,其實也是研究牟宗三先生著作有以反省之後的態度,關鍵就是,牟先不斷地曲解儒學各家之言,只為成就他自己的特殊理論,不斷地錯解道佛兩家之言,只為高推他自己的儒學理論,如果恢復中國的自信必須曲解他人,那不如放棄,這樣只是成就了偏執,而不是彰顯了智慧。
本文之作,直接就是筆者與牟宗三先生儒學作品的對談,當代學人中,對牟先生的學問,效習者眾,支持者多,質疑者少,為文批評反對者寥寥可數,是以本書之寫作,並沒有甚麼可參考的著作,都是筆者直接理解後的發言。
筆者認為,學界接受牟先生哲學觀點的學者,固然為數眾多,但是絕大多數也只是學習接收而未有深刻的反思,即便對於若干觀點有些疑惑,也未必能全面啟動、深入研究、表示異議,於是,牟宗三哲學便因此泛衍在當代中國哲學界中,學者不論談論甚麼問題,碰到牟先生表示過意見的主題,莫不稍微援引一下牟氏意見以為攀附,似乎這樣便獲得了真理的基石,面對此種現象,筆者深深不以為然,學術論文不是寫寫作文也不是寫寫新聞,寫作文只要有別人不反對的意見出現即可,本身就只是意見的表述而非哲理的論辯。寫新聞就是整理一下別人的東西,使它看似權威,卻也不必自持立場以為當否。然而,牟先生當代哲學大家也,它的著作就是哲學的創作,既是哲學的創作就是論理思辨的產品,重述它,表彰它固無不可,卻不能阻止對它的質疑反對甚至超越揚棄,只要研究者確有新見,言之成理,就應該充分表達,然後深度問難,反覆徵詰,並且,在這樣的過程中,才是真正可以使牟宗三哲學受到繼續關注與弘揚討論的機轉,牟宗三不是政治人物,而是哲學家,對他的作品的批判反思才是對他的創作的最佳禮讚。
四、本書對讀者的幫助:
筆者認為,本書的功能,就是對那些仍然願意深入閱讀牟宗三先生著作的年輕學人,當他們有所疑惑於牟先生所說之時,能有筆者的著作以為參考,比對印證進而確定自己的思考,互為訂正。而且,牟先生的整個宋明儒學討論的意見,針對一一個別儒學家理論的發言,確實有太多誤解偏執的地方,理應被提出檢討,否則,大家便都是表面上接收牟先生思想,卻不能真正利用牟先生著作以挑動對中國哲學研究的新里程新問題新思想新方向,那就是找出牟先生問題意識的根本,文本詮釋的出入,意見表述的基礎,挑出錯誤偏解之見,訂正其餘,重新建構。從綜論到北宋到南宋到明儒,
本書之章節,直接依據《心體與性體》三大冊、《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巨著的章節次序,至於內文的討論,也多半就是依照牟書原文之次序而逐條對談,讀者閱讀之時,可以先看牟先生原書,再找到本書相對應的章節,兩相比對,必可找出牟先生哲學觀點中需要質疑的部分,或者接受筆者的批評意見,或是站在牟先生的立場以與筆者論諍,這樣便更能延續牟宗三哲學的生命力了。.
緒 論
《牟宗三儒學平議》一書之出版,是筆者總結過去三十年來學術工作的一個重要領域的研究成果,它代表了當代中國哲學研究者,對牟宗三先生的哲學創作,從學習模仿接收到質疑挑戰揚棄的一個過程,它是筆者從青年時期學習研讀牟宗三先生著作以來,從吸收養分以滋養成長到獨立思考而辯難否定的結果。
一、從認同到反對的過程:
在過去五十年間,牟宗三先生的哲學一度是所有中國哲學研究者必須攻堅的巨作,筆者自己就是在對牟先生著作的閱讀吸收的過程中逐步成長起來的學術經歷,一方面經過了學生時期的成長歲月,至少十年以上,二方...
目錄
緒 論
第一章:對牟宗三談宋明儒學之所以為新儒學意見的方法論反省
第二章:對牟宗三談宋明儒學之課題與分系的方法論反省
第三章:對牟宗三詮釋周敦頤言誠體的形上學之方法論反省
第四章:對牟宗三談張載道體性體心體義的方法論反省
第五章:對牟宗三程顥哲學詮釋的方法論反省
第六章:對牟宗三談程頤理氣篇的方法論反思
第七章:對牟宗三胡宏詮釋的境界形上學之方法論反思
第八章:對牟宗三批評朱熹與程頤依《大學》建立體系的方法論反省
第九章:對牟宗三詮釋朱熹中和說的方法論反省
第十章:對牟宗三詮釋朱熹仁說的方法論反省
第十一章:對牟宗三詮釋朱熹以《大學》為規模的方法論反省
第十二章:對牟宗三詮釋朱熹孟子學的方法論反思
第十三章:對牟宗三談朱熹心性情理氣論的方法論反思
第十四章:對牟宗三詮釋陸象山的方法論反省
第十五章:對牟宗三談朱陸之爭的方法論反思
第十六章:對牟宗三以「覺悟說」詮釋朱陸之爭的方法論反思
第十七章:對牟宗三詮釋王陽明哲學的方法論反省
第十八章:對牟宗三詮釋劉蕺山以心著性的方法論反思
後 記
緒 論
第一章:對牟宗三談宋明儒學之所以為新儒學意見的方法論反省
第二章:對牟宗三談宋明儒學之課題與分系的方法論反省
第三章:對牟宗三詮釋周敦頤言誠體的形上學之方法論反省
第四章:對牟宗三談張載道體性體心體義的方法論反省
第五章:對牟宗三程顥哲學詮釋的方法論反省
第六章:對牟宗三談程頤理氣篇的方法論反思
第七章:對牟宗三胡宏詮釋的境界形上學之方法論反思
第八章:對牟宗三批評朱熹與程頤依《大學》建立體系的方法論反省
第九章:對牟宗三詮釋朱熹中和說的方法論反省
第十章:對牟宗三詮釋朱熹仁說的方法論反...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