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麗莎白二世
她為人妻、為人母,更為大英國協元首
謹守永不退位的承諾,統轄著上億臣民超過一甲子
她優雅而堅毅,是位令人敬佩的勤政者
在人心浮躁的時代,女王代表的不僅是英國昔日榮光
更象徵著穩定的精神與力量
走近白金漢宮
一覽女王一生的軼事、奉獻和談話
◆ 名主持人執筆:作者身兼作家與電視節目主持人,訪問了近每一位王室家族成員,冀望發揮啟發新知、賦予評價以及娛樂讀者的誠心之作!
◆ 英國精神寄託:2015年9月10日,伊麗莎白女王超越維多利亞女王,成為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幾十年來,執政黨會更替、國家政策會調整,唯獨不變的,只有女王。她縱貫三代英國人的生命記憶。
◆ 梳理女王一生:看女王從成長、結婚、登基、執事,不同人生階段與世界局勢面臨的角色轉變。然而其祖母瑪麗王后所培育、在父親喬治六世身上也能看到的「責任感」,是女王未曾改變的精神。
◆ 王室生活點滴:向來保有神秘性、個人形象與公眾疏遠的女王,她的時尚品味、休閒活動、家庭關係,無一不讓人好奇著迷、津津樂道。
◆ 珍貴圖像收藏:300張以上私人照片及相關實物圖,各式信件、剪報、郵票、賀卡和紀念物,以及極具歷史意義的經典時刻,全數收錄,建構更為清晰完整的女王印象。
作者簡介:
艾倫•狄契馬緒 (Alan Titchmarsh)
身兼作家與電視節目主持人,寫作與主持的主題包羅萬象,包括自然史、園藝以及王室家族,寫過三本暢銷傳記以及好幾本熱賣的小說。他為《週日快報》(Sunday Express)撰寫專欄,並在《獨立電視台》主持談話性節目。
狄契馬緒在2000年獲頒大英帝國勳章,2011年專訪九十大壽的菲立普親王之外,還訪問了威爾斯親王、劍橋公爵以及其他王室成員。
譯者簡介:
李威撰
新聞工作者,先後在平面與電視媒體擔任國際編譯及記者,主要處理性別議題與政治新聞。
章節試閱
登基
約克公爵夫婦的女兒伊麗莎白公主(Princess Elizabeth)在11歲又8個月的大時候就已經曉得,如果父母膝下仍舊沒有子嗣,自己有朝一日將會成為英國女王。她的伯父,也就是英王愛德華八世(Edwaed VIII,家族成員習慣喚他「大衛」),為了跟「我所心愛的女人」結婚——曾兩度離婚的美國人華里絲.辛普森(Wallis Warfield Simpson)——決定於1936年12月10日在莎麗郡(Surrey)的住家貝爾維德堡(Fort Belvedere)簽下遜位文告。政府內閣明確告知愛德華八世,必須在鍾愛憲法所無法接納的女人與熱愛自己的國家之間做出抉擇,結果他選擇了女人。他的統治在隔天立刻失效,成為英國史上在位時間第五短暫的國王,共326天。
按照原先的計畫,加冕典禮如期在隔年正式舉行。然而,王冠不是落在國王喬治五世(King George V)所擔憂的恐怕難以勝任王位的兒子(指愛德華八世)頭上,而是其弟亞伯特王子(Prince Albert,家人都叫他「伯蒂」)。為了鞏固王室的穩定性及延續性,亞伯特王子按其第四個教名(即喬治)被加冕為英王喬治六世(George VI)(譯注:國王喬治五世1936年1月駕崩,繼任國王的愛德華八世,原本排定要在1937年5月12日舉行加冕儀式,孰料他在1936年12月就提前遜位)。
愛德華一退位,旋即離開英國,並於1937年6月3日與「那個女人」(華里絲.辛普森)在法國共結連理。僅管夫妻倆後來被封為溫莎公爵與公爵夫人,但眾所皆知,「殿下」(Her Royal Highness)這項前綴稱謂,並未授予這位前任國王的妻子。這對她丈夫而言,成了憤恨懊悔的源頭,直到他1972年客死異鄉法國,愛德華都無法原諒王室家族的冷酷無情。
自愛德華遜位的那一刻起,由於王位繼承順位的緣故,愛德華的弟弟及其家屬的人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轉變。
父親登基後,伊麗莎白與瑪格麗特.羅斯兩位公主,從比卡迪里街145號搬到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那裡有廣闊的庭園與湖水,成了她們新的遊樂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入侵的威脅迫在眉睫,國王與王后決定留守王宮,孩子則是送回溫莎堡,國王與王后都拒絕躲到海外的提議。當時的王后說道:
「孩子們不能在沒有我的情況下離開,我不能在沒有國王的情況下離開,而國王不能在任何情況下離開。」
大戰期間,已經是青少年的伊麗莎白加入支援戰事的行列,幫忙包紮繃帶、編織襪子等事宜。當戰事進入尾聲,伊麗莎白加入英軍的女子輔助服務團(Auxiliary Territorial Service, ATS),從事駕駛與修繕軍用交通工具等工作。戰爭末期的1945年5月8日,也就是歐戰勝利紀念日(VE Day)當天,國王、王后以及隨伺在側的戰時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一同在白金漢宮的陽台上亮相,向底下無數歡欣鼓舞的民眾揮手致意,而他們的女兒,也大膽地偷偷混入人群,渴望與民眾一起分享慶祝的喜悅。
加冕
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加冕典禮,於1953年6月2日在西敏寺舉行,這是二戰結束以後,全國最盛大的一場慶典。雖然根據法律及憲法規定,女王在父親過世那一刻起,即晉升為英國女王,但對於任何在位的君主而言,最重要且最具意義的仍是加冕大典(教會與國家的結合)。該儀式所代表的,是君王個人將奉獻於服侍上帝及在他治下的所有子民。
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是在父親過世16個月後才舉行加冕大典。國王逝世到繼任者舉行加冕的時間落差是刻意安排的結果──不僅是為了有充足的時間來籌備這場複雜儀典,同時也是為了有整整一年的時間可以哀悼國王的逝世。而儀典之所以選在6月舉行,乃是因為這個時間照理來說天氣會不錯。但情況恰恰相反,當天除了下雨,氣溫也降到攝氏11度。
不過,沒有任何事物可以澆熄全國上下的興奮之情。這場儀式由愛丁堡公爵及馬歇爾伯爵(Earl Marshall)負責規劃,後者的另一個頭銜是諾福克公爵(Duke of Norfolk),他既是嚴格要求遵守王室繁文縟節的人,在舉辦王室重要活動上,也是個富有經驗的老手。這場儀式典禮安排電視與廣播的現場轉播,以44種語言(在當時可說前所未有)在世界各地進行播送,透過電視收看的有2,700萬戶(這也是西敏寺第一次允許攝影機進行實況轉播)。
當時只要誰家有電視機,朋友跟鄰居們就會蜂湧而至,急著搶占好座位等著收看。此外,電視機的銷售量也跟著扶搖直上。對不少人而言,他們第一次看電視的經驗,就是觀賞女王的加冕大典。令人驚訝的是,轉播時間足足長達6小時又45分鐘。
原本內閣提議,電視不該轉播加冕儀式,但女王推翻他們的想法。不過,整個儀式過程中,最具宗教性質的部分並未透過電視機呈現出來,也就是在女王頭上抹油的儀式。
首相邱吉爾則堅持,加冕儀式開始之前,必須完成甜食的發放,好讓民眾人手都有一條巧克力可以跟著慶祝。加冕儀式當天上午,女王封邱吉爾為嘉德勳爵(Knight of the Garter),但此舉跟邱吉爾替女王設想周到或許無關。至於社經地位不高的民眾,則採用比較簡單的方式一同慶祝,他們把住家漆成紅白藍三色,在街頭舉辦派對,讓整個國家徜徉在民族自豪的歡樂當中。民眾的這份自豪感,全因這名心思嚴肅卻又美麗的女人而起,因為她的存在,允諾要帶領人民走出戰時的悲困,邁向新的伊麗莎白時代。為了參加慶典活動,當天有100萬名城外居民湧入倫敦,全世界也有四分之一的人口休假慶祝。
伊麗莎白二世是第28位在西敏寺舉行加冕的君王,由坎特布里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nterbury)負責主持,共7,500名貴族、政要及外賓到場,大多數人是坐在特別為這場典禮所搭建的階梯式座位上。按傳統,加冕典禮不會有其他國家的君王出席,而是改派未來的王位繼承人參加。因為在場地位最崇高的人,必須是被加冕的君王。
上午11點,女王乘坐黃金馬車(通常稱作金馬車)從白金漢宮出發。1762年由喬治三世(George III)打造的這輛馬車,外層鍍上24K純金,重達24英噸,由八匹溫莎灰馬拖拉,以每小時3英里的穩定速度前進。自國王喬治四世(George IV)以來,只要舉辦加冕典禮就會使用這輛馬車,女王則是第七位搭乘這輛內部裝潢奢華的馬車的君王。不過,馬車車體是用皮帶懸吊,據說搭乘者會感到些微頭暈。
女王與時尚
身高五呎四寸,女王基本上被歸類為「嬌小型」的身材。女王並不是完全對時尚無感,她的治裝之道,就是必須跟手邊正在從事的工作相襯得宜。工作之餘,在山均漢姆堡或巴爾莫勒爾堡的時候,她最常出現的裝扮就是頭巾、粗花呢或格子裙、防水夾克或外套,以及一雙需要綁鞋帶的耐穿鞋子。所有人都知道,除非天氣冷到眼睛會不舒服流淚,否則幾乎天天享受騎馬樂趣的女王是不會戴安全帽的。
出席官方場合,女王總是愛好亮色系或粉蠟色,因此在人群中顯得特別亮眼。此外,帽緣絕對不能遮擋她的視線。基於同樣理由,下雨天,她所攜帶的雨傘往往也都是透明的。女王的工作,就是要被大家看見。
柯基犬
女王開始接觸到威爾斯柯基犬,可追溯到1933年,當時父親買了一隻取名威爾斯羅薩沃金鷹的潘布魯克威爾斯科基犬(後來全家人都叫牠Dookie),伊麗莎白18歲的生日禮物,又得到她最愛的柯基犬蘇珊,後來又陸續養了更多的柯基犬。跟其他許多品種的狗一樣,Dookie是出了名的活潑好動。現在,有時候為了避免柯基犬跟臘基犬(dorgis,柯基與臘腸的混種狗,臘腸狗原本歸瑪格麗特公主所有)發生衝突,女王跟她的男僕還得親自出面勸架。
寫作這本書的時候,女王一共有四隻柯基犬──Linnet、Willow、Holly還有Monty;另外三隻臘基犬──Cider、Candy跟Vulcan。牠們全都由女王親自命名,她希望男僕不會介意替她溜狗、帶小狗去上訓練課。只要有可能,女王就會自己溜狗或餵狗吃飯。至少有一次,為了阻止狗兒打架,發現女王貼著OK繃。女王與公爵的私人午宴,柯基犬經常都會參加。賓客都知道,這些狗兒只要一出現──牠們總是早一步出現!──等於提醒他們女王陛下即將駕到。若有客人不小心因為踩到狗而向她道歉時,女王會笑著回:「活該,誰叫牠的顏色要跟地毯一樣。」
鐵娘子
就在1979年,英國迎接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佘契爾。佘契爾1925年出生於林肯郡(Lincolnshire)的格蘭森(Grantham),在中產階級家庭長大,父親是雜貨店老闆,從小就贊成君主立憲。佘契爾在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學院(Somerville College)專攻化學,學術表現優異,但她也熱衷政治(曾擔任牛津大學保守黨協會的主席),而這也改變了她的人生方向。1951年她獲准成為保守黨候選人,同年她嫁給一名離過婚的富商丹尼斯.佘契爾(Denis Thatcher),儘管歷經大風大浪,但先生一直在背後支持妻子,直到2003年過世為止。佘契爾1953年產下一對龍鳳胎,馬克(Mark)與卡洛兒(Carol),同年又正式取得律師資格。1959年在芬契里(Finchley,直到1992年她都在這個選區參選)打贏選戰,成為下議院的一分子,國會生涯於焉展開。
佘契爾很早就提倡女人要出頭天,女王登基的時候,她就在報紙寫過一篇文章,宣稱「女人的時代就要來臨」,而在她開始擔任首相的四年前,《性別歧視法》(Sex Discrimination Act)生效,也印證她確實有先見之明。1970到1974年間,佘契爾擔任教育大臣;1975年她擊敗原本的黨魁希斯(Edward Heath),晉身成為反對黨的領導人。
這位「絕不轉彎」的女性,又因打贏福克蘭群島戰爭(Falklands War)而沐浴在個人的勝利光輝當中,但她也經常飽受外界的抨擊,像是個性執拗又固持己見、作風強硬又專斷獨行,外加缺乏幽默感與風趣。左派認為,這位領導人大倡資本主義,寧可犧牲被壓迫的弱勢族群,也要提倡個人財富的累積。但也有其他人認為,彼時英國已經不再享有往日的帝國榮光,經濟陷入泥淖,英國在世界舞台上的影響力也日益衰退,的確有必要採取某些手段。在托利黨(即保守黨),她普遍被視為「從事這項工作的最佳人選」,她與雷根及戈巴契夫,聯手推倒了柏林圍牆,改善了俄羅斯與美國之間的國際關係。
福克蘭群島戰爭期間,身為海軍直升機飛行員的安德魯王子(Prince Andrew)決意要參戰,佘契爾詢問女王是否點頭贊成。得到女王的首肯,王子開始積極參戰,在「無敵號」(HMS Invincible)航艦執行飛行任務。
歷經74天的鏖戰,造成255名軍人戰死後,英軍特遣部隊終於在1982年6月收復福克蘭群島。原本戰前民調低落的佘契爾夫人,後來在1983年6月的國會改選大獲全勝。
對付工會,佘契爾採取強硬姿態;處理國際關係,尤其是面對俄羅斯的態度,佘契爾也堅持以英國為本位的立場,「鐵娘子」的綽號也因此而生。
但並非所有的民眾都愛戴她。1984年10月,愛爾蘭共和軍在布萊頓大酒店(Grand Hotel)放置炸彈,密謀殺害首相,雖然計畫失敗,但也造成五人喪命。當時人在美國肯塔基州進行拜訪行程的女王,隨後也打電話向佘契爾表達關心。
佘契爾在位期間是1979到1990年,1987年她成功贏得第三次任期,後來是因為開徵不受歡迎的人頭稅(包裝成社區收費),而在歐洲共同體的議題上,又跟自己的其他內閣成員意見不合,結果遭到塞爾廷(Michael Heseltine)的帶頭反對。最後佘契爾失去領導人的位置,讓她感到十分遺憾,接著取而代之的不是塞爾廷,而是她的前財政大臣梅傑(John Major)。離開唐寧街10號當天,民眾難得見到佘契爾把情緒掛在臉上,淚水在她眼眶裡打轉,最後乘著捷豹轎車駛離唐寧街,而守候在一旁的丈夫,則無瑕再去搭理把她趕下政治舞台的政客。
女王十分敬重這位女首相,同樣身為女性,她能感同身受,因為國際政治舞台是男人的世界,女人總會遭遇到困難。不過,這兩名女性的相遇,曾發生過一些有趣的故事。我最愛的其中一個故事雖然無足輕重,但卻饒富意味。某個週二傍晚要舉行會議(首相與女王一年舉行25次左右的會議,討論各項國事及關心的議題)之前,佘契爾的私人祕書去電給女王的私人祕書,詢問女王陛下等會的穿著,以免兩人撞衫。
「噢,這不用擔心。」女王的祕書說:「女王陛下從來不去注意其他人穿什麼衣服。」
女王八十大壽¬
女王八十大壽當天,一共收到2萬張左右的卡片與1萬7,000封的電子郵件。2006年4月21日壽宴當天,溫莎堡在一早8點半,於最高的建物圓形塔樓(Round Tower)升上皇家旗;10點半,溫莎大公園的長型步道(Long Walk)鳴放了21響禮砲。
這個喜氣洋洋的日子,鎮上的民眾肯定也能感受到空氣中瀰漫著喜悅的氣氛。午餐時間,女王與公爵在鎮上的高街(High Street)閒逛45分鐘,不少民眾特地起了個大早,帶著折疊椅搶占好位置。當女王一穿過城堡大門,愛爾蘭衛隊的樂隊就立刻演奏生日快樂歌。
當晚,威爾斯親王在電視上致詞讚頌女王,這篇講詞,親王回憶起自己對女王治理英國的印象:
「⋯⋯好多事情在我腦海裡留下深刻的印象。舉行加冕儀式前,為了習慣王冠的重量,到了夜裡,跟妹妹還有我說晚安時,母親依然頭戴著王冠。還有,白金漢宮外頭的林蔭大道聚集了數千人,他們反覆高喊『我們要女王』,讓我徹夜難眠。1950年代,父母展開長時間的海外之旅,我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就是要撥通長途電話給他們,但電話另一頭,因為霹啪聲響不斷,加上靜電干擾,只能在話筒裡聽見微弱的聲音。
「肯定所有人都同意,我母親成長的環境,以及她登基為女王的時空背景,已經跟現在大相逕庭。但這幾年間,她展現非凡的堅毅與韌性,扮演沉著冷靜而又值得信賴的角色。有時候,當世界的改變讓人困惑不已,甚至迷失了方向時,女王依舊樹立了服務、責任與奉獻的楷模。
「在這80年裡,有將近60年的時間,她一直都是我親愛的母親,今天我的心情,正如同感到驕傲而心中充滿愛意的兒子,希望你們也可以跟我一起祝福女王度過最快樂的一次生日,以誠摯的祈禱,讓這天成為永懷難忘的日子。」
留下印象
2011年5月應女王的邀請,美國總統歐巴馬夫婦來到英國,進行國是訪問。令人有些驚訝的是,這是英國第二次給予美國總統進行正式國是訪問的機會,第一次是2003年的小布希。據美國駐英大使蘇斯曼(Louis Susman)所言,歐巴馬對於這次出訪,印象十分深刻。
該年10月,女王與愛丁堡公爵也極其順利地拜訪了澳洲,但這些外交成就跟5月女王拜訪愛爾蘭相比,可說完全相形失色。因為這是1911年國王喬治五世以來,第一位到訪愛爾蘭的英國君王。
儘管女王此行的人身安全,維安人員高度警戒,但女王一心要慶祝和平協議滿十週年,完全無法動搖她的出訪決心。愛爾蘭民眾對女王此行可說意見分歧,有人擔心讓女王來訪是否為明智之舉;有的人則擔憂,女王成功出訪會為她帶來極大的聲勢。當女王身穿一襲亮綠色套裝走下飛機,立刻吸引愛爾蘭媒體的目光。出訪的四天行程,女王帶著莊重與謙卑的態度,來面對這場艱困的旅程。在為了爭取愛爾蘭獨立而奉獻生命的紀念碑前,女王獻上花圈表達敬意之外,隔天又前往另一處紀念碑,追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喪生的5萬名愛爾蘭人。
雖然炸彈攻擊危機四伏,但女王還是安然渡過這四天的行程,最後平安落幕。不過,有兩個時刻特別值得紀念:其中一個是為了向女王表達敬意而舉辦的演唱會,當她離席時,全場觀眾起立鼓掌;另一個是在都柏林城堡舉辦的國宴,當時她坐在愛爾蘭總統麥克艾利斯(Mary McAleese)身邊,女王用蓋爾語來做開場致詞——總統與各位朋友們⋯⋯(A hUachtarain agus a chairde)。只有寥寥幾個字,卻是意義深遠,就連坐一旁的愛爾蘭總統也對身旁的賓客發出「哇哦」的讚嘆聲。
儘管只是一個小動作,卻是重要非凡。此外,女王在致詞過程中,對於那些年因為衝突而喪生的愛爾蘭人,表達了最深刻的同情與遺憾。這也再次證明,在特定的時空環境底下,唯有女王才能秉其超然獨特的地位與身段,得以突破障礙,搭建溝通的橋梁。此行拜訪愛爾蘭,女王的成就無庸置疑。
登基
約克公爵夫婦的女兒伊麗莎白公主(Princess Elizabeth)在11歲又8個月的大時候就已經曉得,如果父母膝下仍舊沒有子嗣,自己有朝一日將會成為英國女王。她的伯父,也就是英王愛德華八世(Edwaed VIII,家族成員習慣喚他「大衛」),為了跟「我所心愛的女人」結婚——曾兩度離婚的美國人華里絲.辛普森(Wallis Warfield Simpson)——決定於1936年12月10日在莎麗郡(Surrey)的住家貝爾維德堡(Fort Belvedere)簽下遜位文告。政府內閣明確告知愛德華八世,必須在鍾愛憲法所無法接納的女人與熱愛自己的國家之間做出抉擇,結果他選擇了...
作者序
儘管有不少傳記是透過嚴謹的研究,以及訪問她周遭的人所得出的成果結晶,但我們對於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蒙上帝恩典,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與其治領和屬土的女王,大英國協之首,信仰的守護者的瞭解仍有限,有如謎團一般。但也因為這樣的神祕色彩,鞏固了她作為主權者的地位。在談論英國君王的各種著名觀點當中,維多利亞時期的憲法專家白芝浩(Walter Bagehot)曾說過:「其奧祕之處就在於他的生活,我們絕不能任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奪走他神祕的面紗。」這句話經常被拿來引用,雖然以隱喻的方式表述,但其所蘊含的智慧在女王著名的1992年「流年」裡展露無遺。諸事不順的1992年,隨著溫莎堡(Windsor Castle)因為聚光燈燒到簾幕而招來祝融之災,女王的衰運也達到了最高點。對女王陛下而言,這樣一個諷刺的處境,她不大可能不懂。
女王從不答應接受訪問。關於她的人格特徵,她的子民們所瞭解的點點滴滴,肯定都是來自曾與她有過一面之緣或共事過的人所提供的二手資訊。一直以來,不乏有人想要揭露她的生活,而這位全世界最有名氣的女人,在2012年2月6日慶祝了登基60年的鑽禧之年(Diamond Jubilee),成為英國史上在位時間僅次於維多利亞女王的君主,後者的統治長達63年又216天。
據傳女王有寫日記的習慣,但到底能從日記瞭解她多少?至少在她生前,我們都不會有答案。不過,女王每年12月都會向全國民眾發表耶誕談話,從中或許能夠得出一些訊息。
也許「女王耶誕談話」(The Queen's Christmas Message)有時顯得生硬且枯燥乏味,但若全面檢視這些談話內容(包括1969年唯一一次採用書面方式發布,因為當時紀錄片《王室》(Royal Family)正好上映,因而沒有另外再發表談話的必要)會發現,其實它透露許多女王個人的一面,而不是只有表面的東西。而且,這些談話多次證明了女王擁有過人的先見之明。
作為一名君王、妻子與國家元首,女王的各種角色與面貌,全在這些談話獲得呈現。從她在1952年耶誕節當天下午3點7分,在諾福克(Norfolk)的山均漢姆堡(Sandringham)家中所做的第一次談話當中,我們也能更貼近真實地瞭解女王當下的感受。
女王統領由大不列顛與其他「治領和屬土」所共同組成的「大英國協」(能維持著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的大英帝國面貌),已經有長達60年的光陰(譯注:目前已63年),鮮少有人會否定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奉獻精神與責任感。
1997年8月,威爾斯王妃黛安娜不幸罹難,當時身為王室大家長的女王,仍與孫子繼續逗留在蘇格蘭的巴爾莫勒爾堡(Balmoral)。一家小報在頭版大剌剌地寫道:「告訴我們妳是在乎的,女士」,這反映出當時的輿論認為,女王應該跟廣大的民眾一起待在倫敦。對於一位把成年生活完全奉獻於關心英國本土及大英國協共2億子民的女人而言,這些文字肯定讓她十分受傷。當時女王認為,此時最需要關心的,莫過於兩名年幼的孫子,避免他們被世界各地的媒體騷擾及窺探。這提醒了我們,就算女王身披王室華服、住在氣氛肅穆的宮殿當中,但她終究是一名凡人──一名妻子、母親與祖母,同樣有著人類的脆弱與情感。表面上,女王「至高無上」,而且極少發表個人意見,但我們不能因此就錯以為女王是沒有想法或自以為社會地位高於眾人的人。恰恰相反,女王曾談論過某個特別貴族家庭,「對我們而言,他們太過崇高了」,她說。
為了慶祝登基40年,女王在倫敦市政廳發表的演說(也就是提及「流年不利」的那次演說)中提到:
「過度耽溺於美好事物可能會害到自己。曾有一位好心腸的主教,極盡本分地告訴維多利亞女王:『女士,我們不該過度頻繁、過分熱切地為王室而禱告。』女王回答如下:『太熱切,不會的;太頻繁,是的。』我跟維多利亞女王一樣,都深信『凡事務求中庸』這句古老的箴言。」
女王話雖如此,但她對子民的愛,似乎是個例外。
你或許會好奇,一名園藝家、小說家、廣播員、因為園藝及音樂的電視及廣播節目而走紅的人,何以有本事能夠替自己的君王撰寫一部統治一甲子的歷史紀錄。原因不只是我大部分的時間(有三年例外)都活在她統領之下這個顯而易見的理由,正如同她的每位臣民,錢包裡的硬幣都刻有她的肖像、把印有女王圖像的郵票黏貼在信封上;也不單只是出於我對她的貢獻懷有無比敬意,或是對女王過去60年奉獻於子民的方式讓我感到由衷欽佩。這些無疑都是正確的,但出於好運及殊榮,使得我有機會在許多正式或社交的場合與女王陛下碰面。我跟她一起種樹、向她展示我打造的花園、一起共用午餐,儘管我連她的社交圈都沾不上邊,但至少在那次特別的機緣下,女王自在放鬆地與我談論各式各樣的話題,讓我感到十分驚喜。就跟她忠心耿耿的女侍臣一樣,我不會把那次談話的所有內容公諸於眾,生命當中最不被重視的價值之一就是維持信任關係。但與女王幾次碰面下來,加上跟其他王室成員會面及訪問的結果,至少讓我對女王的種種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
我是一個貪婪的讀者,許多年來,我的書櫃裡收藏了幾乎所有跟女王有關的傳記作品,其他還有不少書籍是跟她的先祖之輩有關,範圍橫跨亨利八世(Hernry VIII)、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查理一世(Charles I)、喬治三世(George III)與不幸的溫莎公爵(Duke of Windsor)。我喜愛書籍,比起在網路世界到處搜索而來的資料,書本傳達的資訊內容,基本上還是比較可信,因為一旦書寫下來,就能免於被人介入竄改。
我希望,接下來的內容,不是毫無節制的歌頌與讚揚,這些內容不單只是以一連串訪談為基礎,這些訪談對象有的認識她,有的曾與她共事,雖然我花了好幾年的時間,訪問了幾乎每一名王室成員、朋友及工作人員,雖然這些部分都會有所呈現,但更重要的,這是一部關於伊麗莎白二世在位期間的紀錄,以及針對這段時期我們所親身經歷的變革而做的一些反思,並藉著女王自己在耶誕談話中向全國人民說過的話,來作為認識她的一個跳板。比起無謂的閒談與驚聲尖叫的報紙頭條,透過女王陛下60年來發表過的所有耶誕談話,我們更能清楚掌握她的觀點與情感。
如果我太過急切想去讚頌女王及她的至親,那麼原因很簡單,因為我曾近距離觀察過他們是如何努力、無私地奉獻及效忠於這個國家及人民。在我看來,以這個前提出發,更重要的是評斷王室家族的價值貢獻,而不是王室婚姻的種種不幸與起伏。女王1992年在倫敦市政廳的演說中曾提到:
「無庸置疑,批判當然對人民是好的,況且這些建制本身,就是公共生活的一環,不論是城市或王室,種種建制都不該預期自己可以免於被付出忠誠與支持的民眾所監督,更不用說是不支持的民眾了。不過,我們都是同屬於一個國家社會裡的一員,而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些監督如果可以溫和一些、保持良好的幽默與體諒,也能達到一樣的效果。」
在這本書中,我希望能夠同時兼顧這三者。
天佑女王
艾倫.狄契馬緒
儘管有不少傳記是透過嚴謹的研究,以及訪問她周遭的人所得出的成果結晶,但我們對於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蒙上帝恩典,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與其治領和屬土的女王,大英國協之首,信仰的守護者的瞭解仍有限,有如謎團一般。但也因為這樣的神祕色彩,鞏固了她作為主權者的地位。在談論英國君王的各種著名觀點當中,維多利亞時期的憲法專家白芝浩(Walter Bagehot)曾說過:「其奧祕之處就在於他的生活,我們絕不能任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奪走他神祕的面紗。」這句話經常被拿來引用,雖然以隱喻的方式表述,但其所蘊含的智慧在女王著名...
目錄
序言
登基
加冕
1950年代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
新千禧年
致謝
序言
登基
加冕
1950年代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
新千禧年
致謝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