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東南亞,您可能會想知道:
為什麼華人在東南亞握有經濟實力,卻總是在政治動亂中遭到排斥、殺害﹖
為什麼在泰國、柬埔寨,傳統王室仍然擁有無上的權威﹖
為什麼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越南,會由共產黨長期執政,而且不斷對抗中國﹖
為什麼緬甸長期由軍方執政,而泰國不斷發生軍人政變﹖
為什麼菲律賓有著美式民主政治,卻無法擺脫政治人物的貪腐﹖
為什麼馬來西亞要將新加坡逐出聯邦,卻又能和平相處﹖
為什麼印尼擁有眾多不同種族、信仰的人口,卻能夠標榜「多元而一體」﹖
隱藏在檯面下的少數民族分離主義運動、激進伊斯蘭恐怖份子,將對東南亞產生何種影響﹖
「由一位最出色的歷史學家所寫的東南亞概述——第九版加入了亞洲金融風暴和恐怖主義,並獻給喜歡吳哥窟或古馬來亞世界的人。米爾頓.奧斯伯恩以獨樹一幟的眼光,檢視過去如何影響今日東南亞各國的邊界關係和分離主義運動(separatist movements)、追尋身分認同,及這個區域仍面臨的關鍵性挑戰。加深我們對東南亞的認知的同時,這本優秀的入門書也提醒我們,歷史本身的重要性。」
安東尼.米爾納 亞洲歷史教授
澳洲國立大學
「研究東南亞歷史的讀者會非常感激,米爾頓.奧斯伯恩寫了這本引人入勝和知識性濃厚的大作。這本書也是學會的榮耀。」
戴維.錢德勒
澳洲展望會
「米爾頓.奧斯伯恩給了我們一套可敬的歷史概述。」
修.丁克
History Today雜誌
「它提供了一個簡單易懂和完整的故事。絕對是首度接觸東南亞研究的讀者,最好的範本。」
林霨,國際關係和中國歷史教授
賓夕法尼亞大學歷史系
「……他的文筆,少見的結合了無可挑剔的學術權威,以及生動活潑的筆觸,讀來有如優美的旅遊文學。」
克里斯科赫評米爾頓.奧斯伯恩的《湄公河:動蕩的過去,不確定的未來》
本書第一版於1979年出版,立即為世界不同地區對東南亞感興趣的旅客和學者,提供了最佳說明。隨後陸續增訂新的版本,繼續記錄了該地區的巨大變化和戲劇化的經濟成長。並已翻譯為日文、柬埔寨文、韓文及泰文等各國版本。
五十多年來,米爾頓•奧斯伯恩博士長居東南亞,長期的研究與觀察,讓他以高度的可讀性和活潑的紀事來寫作。奧斯伯恩在研究東南亞早期的歷史的同時,更專注於十八世紀以來殖民統治的影響,十九世紀及二十世紀的經濟轉型,獨立運動的出現和勝利,社會變遷的影響,以及宗教、少數民族和移民群體的關鍵影響。並且介紹了東南亞的藝術,還有關於東南亞文學的綜合指南。精準的敘述和廣博的說明,現今的第12版,仍然是該領域的經典。
本書特色:
南向,面對東南亞!
快速變動的東南亞,在本世紀初,人口已經暴增至全球人口的8%,
在二十世紀末的亞洲金融風暴之後,經濟快速增長,即將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
東南亞各國是否在「東協」的整合下,發展出全球的新權力地帶﹖
全面掌握東南亞各國的前世今生
重新審視東南亞,追索各國發展的歷程,分辨各國不同政體、文化傳統,
釐清當今的局勢,並找出長久以來排斥外來影響的因素,
重新認識我們不可忽視的鄰居。
眾多的國家、複雜的人種與語言,文化上深受印度、中國、伊斯蘭與現代西方殖民勢力的影響,
本書作者米爾頓•奧斯伯恩博士長居東南亞,長期的研究與觀察,讓他以高度的可讀性和活潑的紀事來寫作。奧斯伯恩在研究東南亞早期的歷史的同時,更專注於十八世紀以來殖民統治的影響,十九世紀及二十世紀的經濟轉型,獨立運動的出現和勝利,社會變遷的影響,以及宗教、少數民族和移民群體的關鍵影響。並且介紹了東南亞的藝術,還有關於東南亞文學的綜合指南。精準的敘述和廣博的說明,現今的最新版,仍然是該領域的經典。
★特別收錄:東協十國經貿資訊
作者簡介:
米爾頓•奧斯伯恩Milton Osborne
亞洲問題的作家和顧問,著有多本東南亞專著:《施亞努:光明與黑暗的王子》、《中國水路:湄公河溯源》、《湄公河:湍急的過去,不確定的未來》及《探索東南亞:寫給旅遊者的歷史》。他定期前往東南亞訪問,近十年來,在雪梨的羅伊國際政策研究中心擔任非長駐研究員。
譯者簡介:
王怡婷
畢業於中央大學英文系,曾至紐約州立大學留學。
Email: raesmoon@gmail.com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南向,面對「東南亞」
我們的鄰居--東南亞,國人習稱為「南洋」,今日則以「東南亞國家協會」(以下簡稱「東協」)十國,為世界所知,擁有眾多的國家和錯綜複雜的歷史 (東協十國基本資料如表一)。從人口數來看,印度尼西亞(以下簡稱印尼)的人口,已經逼近二億六千萬,僅次於中國、印度和美國,是全球人口第四多的國家。今天的越南,有九千二百萬人,超過埃及、西班牙、波蘭,還有加拿大。此外,除了印尼、越南,人口數超過三千萬的有:菲律賓、泰國、緬甸。在二十一世紀的頭十年,東南亞的總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例已經超過八%。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大約占了全球人口的二○%。參照這個比例,就可以看出東南亞的人口占比所代表的意義。
然而,人口多寡本身並不等於影響力的大小。不管哪個東南亞國家,任誰都沒有發展出如同大英帝國,或者美國、蘇俄之類的全球勢力。於是研究東南亞的歷史學者百思不解:從人口占比的份量來看,在過去的兩千多年以來,為什麼在世界強權的輪替中,東南亞地區扮演的角色,這麼微不足道?
這個問題的答案,牽涉的原因複雜,而且學者之間也還莫衷一是。當然這樣的提問,也深受歐洲影響的文化背景所致。面對未知或極不熟悉的事物時,人們常會直覺認定,這些不熟悉的城市、國家或人群比較不重要,也很容易低估那些我們不熟悉的文明的價值。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期,歐洲的探險家和他們的後繼者、政府官員、傳教士、殖民者和商人,帶著白人的優越感和偏見,來到東南亞。以致於到今日,我們對東南亞還是相當陌生。
當我們說起倫敦,我們會覺得它從建城以來一直都是那麼強大和重要。事實上,在羅馬時期,倫敦以倫蒂妮恩(Londinium)為名初建,一直到諾曼人征服(Norman Conquest)為止,倫敦的規模並不大。一○六六年的耶誕節,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在西敏寺加冕為英格蘭國王時,倫敦還不是英格蘭的首都,街道管理不善,居民還不到三萬五千人。與此同時,在歐洲人未知的柬埔寨土地上,有座城市聚居了一百多萬人,它在各方面,都比當時任何一個歐洲城市,更為發達﹔它的建築成就非凡、擁有高度發展的水利設施,稻穀一年能收成兩次、甚至三次。這座「未知」的城市就是吳哥,透過遺跡和出土的大量碑文,我們發現吳哥文明,不但擁有輝煌的成就,還發展出複雜的科技。但是幾百年來,學者和觀察家卻只在意歐洲的羅馬和威尼斯、巴黎和倫敦。柬埔寨偉大的城市吳哥,是一個延續六百年的強權王國的中心,但是要到十九世紀時,它才為西方人所知。
歐洲的文化發源地,比方雅典、底比斯和斯巴達,其實都不大,但卻引人關注。相對的,少有專家以外的人知道,在十一到十三世紀,蒲甘王國是緬甸的中心,有些人認為蒲甘寺廟的複合式建築,可以和吳哥的建築群一較高下。但是卻沒有人想要深入研究,締造蒲甘和吳哥社會的宗教和文化基礎。同樣的,面對另一個早期的東南亞王國,我們可以輕易想像哥倫布航向美洲,但卻無法想像,一個善於航海、英勇的馬來水手,以今日的蘇門答臘地區為基地,遠航至中國,並建立了三佛齊王國(Srivijaya)。西元四世紀至十一世紀,三佛齊王國在東南亞的歷史上,不但成就非凡,更是舉足輕重。
當然,有太多理由能解釋,為什麼理解歐洲歷史的斷簡殘篇容易,但是研究東南亞的歷史卻困難重重。因為,想深入研究東南亞,需要時間、精力,和學習繁多的語言,它們是研究這門學問,必備的課題。
現在我們知道的「東南亞」,在一九三○年代,有些作家會用「遠印度」(Further India)來稱呼,好像只要是比孟加拉灣(Bay of Bengal)晚「發現」的地區,都是較小的印度次大陸。但是,從中國對越南文化的影響,或者,西班牙對菲律賓的影響,就會明白「遠印度」這個詞有多麼不恰當。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這裡的另一個普遍的稱呼,則是「亞洲季風區」(Asia of the Monsoons),這個詞來自於當地的季風氣候型態。地理學家特別愛用這個詞,但是它不止限於今天的東南亞地區,包括斯里蘭卡、大部分的印度和中國南部,都算是季風氣候區。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無論外國人或當地居民,都沒有以「東南亞」的概念,來看待這整個區域。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東南亞」才開始成為一個地區的概念。從軍事戰略的角度來看,這個地區顯然不是印度和中國,也不是太平洋的一部分。重新認識汶萊、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尼之後,不但逐漸形成地理單位,還能以現代名稱稱呼這些國家。談到這個時期,我們刻意把菲律賓漏掉,因為一直到一九六○年代,學術界仍不確定,菲律賓是否算是東南亞的一部分。至於東帝汶,甚至在一九七五年,印尼侵略東帝汶之前,東亞歷史的相關研究,都極少提及這個地區。然而,從東帝汶政府決定加入東協開始,東帝汶也算是東南亞的一份子。
把東南亞當成地理和文化單位的概念,不僅僅因為軍事戰略的需要,早在一九二○和三○年代,人類學家和歷史學家就已經開始,把「東南亞」當成一個有共通相似性的地區。在東南亞大陸,各國皇家朝廷的儀式都很類似,說明此地的傳統同源且相互繼承,而且這個地區還遍布相似的基本家族結構。追溯東南亞的悠久歷史,歷史學家蒐集到各種證據顯示,從最早期東南亞各國往來的關係和地域模式中,可以發現外來勢力對此區域的強烈影響。換句話說,東南亞不僅僅受到它強大的鄰居,如中國和印度的衝擊。但在東南亞區域內,也有許多古老王國興衰起落﹔而在不同時期,大陸和印尼群島還因政治和貿易關係,互相往來密切。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學界對這個區域的關注大幅提升,把東南亞地區當作一個整體看待的趨勢,更加明顯。現在又更甚於以往,歷史學家、人類學家、政治科學家和語言學家都強調,這個地區有廣泛、潛藏的相似性。為了理解為什麼這些學者,會覺得自己的研究這麼有趣,也為了強調整個東南亞都值得研究,簡單複習一下這個區域的特色將大有幫助。雖然我們現在將這些視為理所當然,但其實一直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家才逐漸認識這些特色。
最重要的也許是,這些東南亞國家不再被看成是「小印度」(little Indias)或「小中國」(little Chinas)。雖然不能排除這兩大國的影響,但它們的影響程度有多深,和影響層面有多廣,仍有爭議。然而,目前普遍認定,東南亞各國是獨立的文化單位。過去,東南亞被強調是,由印度和中國外來的文化和價值所形塑的地區,但是今天,學者同樣關注當地原住民文化和傳統。印度和中國,確實對東南亞的藝術發展、宗教或政治,影響深遠。但是它們不止於吸收這些外來文化,還將之轉化成自己所需的價值觀。舉例來說,對大部分東南亞地區來說,印度的宗教概念極為重要,但是東南亞各國,卻從來都沒有實行過印度嚴格的種姓制度(caste system)。此外,印度的藝術和建築概念,雖然深深影響著東南亞的藝術發展,然而,輝煌的蒲甘、吳哥和爪哇的寺廟混合式建築,都是依照當地的特色所建﹔此外,像泰國或其他國家,創造了絕無僅有的佛陀造型,與印度佛陀的形象相去甚遠。甚至越南,雖然高度依賴外來的中國文化傳統,但是一般平民的生活,跟中國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所以認定越南只是中國文化的接受者,而無法發展出自己傳統的論點,絕對站不住腳。
研究東南亞的學者一致認為,以往的研究,太過強調印度和中國的影響力,但卻也忽視了東南亞各國社會之間,有著廣泛的關聯性。儘管東南亞社會並沒有具體的統一特質,但各國間的主要共通點,卻非常引人注目。在東南亞社會,普遍以核心和單一家庭為主,就與印度以大家庭為主不同﹔同樣的,在傳統的東南亞農業社會中,分配給女性的空間,完全不同於印度和中國社會。
作為一個地理單位,東南亞地區之所以能引人注目,是因為這裡由當年殖民勢力劃分的國界,分割了許多統一的語言,所以不久前,有些人還在強調越南南北語言的差異。事實上,跟世界各國一樣,越南各地都有不同的方言。但是,語言統一,只是國家統一的眾多因素之一而已,越南一路以來的歷史發展,已經足以證明它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越南北部通用的越南語,和南部地區聽到的越南話,兩者之間的差異,絕對沒有大過於「有教養的南方英語」和一般蘇格蘭英語之間的差異。更不用說,義大利北、南部的方言,差異更大。
以宏觀的視角看多個區域,而不是檢視單一國家,比如不只單看越南,就會驚訝地發現,這裡的語言統一程度之高。而且有些語言上的一致性,只有訓練有素的學者才看得出來。雖然表面看來,因為越南語有調性,而高棉語是非調性的語言,所以表面看來是兩種語言﹔但是晚近的研究指出,現代的越南語和高棉(或柬埔寨)語,有著相同的語源。但是就算不是專家,也可以了解泰語確實有非常多的方言,而且這些方言不只限於泰國內部,也通用於中國南部、越南、緬甸的撣邦、寮國、柬埔寨的西部和東北部,和馬來半島的最北端。這也提醒我們,地圖上的國界劃分,是多麼地膚淺﹔如果以通用的語言,當作劃分國家的基礎,那把寮國低地劃入泰國的疆界,也算合情合理。同時,東南亞廣泛分布著說泰語的人,也讓大家注意到,國界內少數民族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東南亞各國。一直以來,緬甸的主要多數民族,仍管理著使用泰語的緬甸撣邦人。而長久以來,使用不同語言的少數民族,都是緬甸要面對的主要內政問題。
另一個重要例子則是,專家稱之為「南島語系」(Austronesian),遍存本地的印尼/馬來語。在不同的地區,印尼/馬來語也有不同的方言,現代的緬甸、東帝汶、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的南部沿海一帶、柬埔寨和越南都在使用這個基本語言。但是,就像印尼的國家口號:「多元而一體」(Unity in Diversity),研究東南亞的學者不該被上述的共通點和統一性所蒙蔽,而且也不該因此而掩蓋了不同地區、民族和其他層面的不同之處。在這方面,東南亞的歷史研究,確實引發了一些極為困難的議題。對於一個區域或一段時間,該強調什麼?共通點還是相異性?雖然這地區的傳統模式,鮮少被現代世界影響,至今仍占有最重要的位置。然而我們又該花多少心思在歷史延續性上?過分關注在與傳統的決裂,以及影響東南亞的重大改變,會不會讓我們看不清真相﹖
這些問題並都沒有確定或一致同意的答案,而結論永遠是開放的。然而,歷史學和人類學的思想是變動的,也會影響著當下的結論。即使有這麼多的不確定性存在,過去六十年來,東南亞的歷史研究,學者大致同意以下兩個基本概念:東南亞地區應被視為一體,還有這裡的民族有別於南亞及中國文化。以這種概念看待東南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產物,現在東南亞的統一性和共通點,已經被普遍接受,就像旅人輕易就能跨越國界移動,確實超脫了地理或民族的劃分。但話雖如此,還是不該忽略個別的相異之處。
東南亞由狹長的地理區塊所組成,南北跨越緯度超過三十五度,卻只橫越經度十五度,有著非常多樣的地理特色。傳統上,人口都聚集在沿著海岸、河流和湖泊的低地,但這只是部分地理特徵和定居形式。舉例來說,越南北部人口稠密,紅河(Red River)沿岸有許多不同的耕種方式,緊接著紅河的湄公河(Mekong River)三角洲,人口就沒那麼密集。然而,對現代旅人來說,沿著湄公河下游地區,柬埔寨和越南南部景觀,有著戲劇性的差異。這兩個鄰近地區有不同的人口壓力,務農人口追求的目標也不相同。從金邊(Phnom Penh)開車到胡志明市(Ho Chi Minh City),沿途景觀劇烈切換﹔在柬埔寨這頭,滿是未耕種的土地,這些土地一年只收成一次,而且散布的棕櫚樹,點綴著逼人的氣勢,也點明了,不是每種植物都非得為種稻而犧牲。然而,一旦越過了邊界,景色馬上就變了,任何人都能明顯發現,非常不同的耕作模式﹔這裡沒有田地休耕,所有土地都種植著一年兩穫的稻米,棕櫚樹全被砍光,視野平行延展至地平線,幾乎沒有任何矗立物。
柬埔寨的湄公河三角洲和越南,因為不同的耕作方式,景觀大為不同。更驚人的是,因地理而產生的對比,如山丘和河谷、不同的氣候,以及不穩定、不平均的降雨量。雖然大部分的東南亞都屬於熱帶氣候區,但這不表示熱帶地區的富饒景緻,放諸四海皆準。對於住在泰國、緬甸和寮國的山地居民來說,環境決定了居住形式,而他們的居住環境,讓人根本無法聯想到,熱帶地區的鬱鬱蔥蔥。
東南亞是個蔥鬱、植被蔓生的地區。這種印象還得加上一些條件才能成立:沒有過度的人口壓力,和保持土地的肥沃、可耕。在爪哇島上,沒有其他東西,比一望無際的成熟農作更顯眼,但是這裡的人口,也出現史無前例的增長。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爪哇的總人口已經超過一億四千二百萬。這麼多人全都擠在跟英格蘭大小差不多的地區,但英格蘭的總人口,還不到這個數字的一半,而且英格蘭還享有經濟先進的優勢。雨林覆蓋的馬來半島,和它連綿起伏的丘陵也同樣搶眼。從飛機上俯看,西馬來西亞的森林,沒被道路或居住地開發、破壞,一直延伸到地平線。這裡的林木資源豐富,卻不能保證以此就能輕鬆維生,再加上都市化和人口增長,森林甚至會被剷平,改種棕櫚油樹。
從緬甸的乾燥地區,到印尼的巴布亞省(Papua)被雪覆蓋的山區;從西北越南綿延的草原,到菲律賓群島陡峭的梯田。東南亞可以說是地理和農作極端對比的綜合體。
東南亞還有許多其他互為對比的特色。對現代的遊客來說,東南亞的城市和鄉村間的對比,最為明顯。東南亞城市的成長,已成為二十和二十一世紀中最引人矚目的發展特色,尤其從第二次世界大戰起,更是快速成長。幾個簡單的例子可以更清楚的看出戲劇性的變化。二○一○年,大曼谷地區(Greater Bangkok)的總人口超過一千四百萬,但僅在一個世紀前,泰國的總人口只有六百萬而已。一九六○年,曼谷的總人口還略少於五十萬。曼谷並不是急速成長的唯一例子,雅加達、一九六○年和平歸還給柬埔寨後的金邊、胡志明市,和其他許多都會中心都是如此。這些快速成長的亞洲城市如磁鐵般,吸引農村居民湧出鄉間,他們在鄉村往往看不見改變的希望。對他們來說,儘管都會中心的生活狀況糟到不行,但仍有個人發展的可能,雖然這種可能常因失業、過度壅塞和不足的城市建設,而殘酷消散。然而,移民持續從鄉村移入都會地區,還是最能描繪現代東南亞,城市和鄉村之間的差異。因為移民代表了對鄉村生活的反動,包括反對它的侷限性、單調沉悶的工作,以及在多數年輕男女的眼中,鄉村還保有傳統的限制。對東南亞鄉村居民來說,通訊革命讓遠離都市生活的缺點,變得更清楚。通訊革命使家家戶戶都有電晶體收音機(transistor radio),甚至還有電視。另外,交通發展也使移動比以往更簡單。
比起其他受益於十九世紀工業革命的國家,在東南亞,富裕和貧窮、開發和未開發,以及其他更多的社會對立,都更顯著。雖然東南亞被視為政治高度不穩定的地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此區的國家都獲得獨立,但這些在生活的各種層面中彼此對立的特徵,卻幾乎不被統治者當成重要的問題來考量。當然也有例外,那就是從未被歐洲殖民過的泰國。儘管如此,泰國的歷史經驗和被殖民地區仍有相似之處。這就是為什麼要將東南亞視為一體,而不是分立的各國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回到東南亞各國的相似處。剛剛提到,除了泰國以外,其他東南亞國家在不同時期,都受到不同的殖民統治。在這共同的經驗中,可以找到什麼相似和相異處?外來的殖民勢力是英國、法國、荷蘭、葡萄牙或美國,會有什麼不同的影響嗎?此外,為什麼有些殖民勢力和平退場,其他勢力卻不惜發動戰爭也要留下?
談到東南亞的殖民時期,就會引發另一個高度爭議的問題:該多重視東南亞歷史中的殖民元素?這個答案會根據不同的人和時期,而有不同。過去,非東南亞人常排除東南亞先人的影響,而寫下了關於這個地區的歷史,並強調非東南亞人帶來了正面貢獻。今日,歷史學家同時注意到,東南亞本身發展的重要性,和東南亞人在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儘管還沒有定論,他們仍然認為歐洲人和其他來此地尋找財富的人,確實帶來了一些重要的特質。即使對東南亞全面的殖民控制,為時不到一個世紀,但這段時期的重要性,和它在形塑今日東南亞世界的重要程度,絕對無庸置疑。
本書審視東南亞值得我們注意的一致性,和高度變動的多元性。我們會試著找出,為什麼東南亞會有現在這些特色,和為什麼這些國家的歷史背景,第一眼看起來並沒有太大的不同,但是卻有如此多元的政治發展,分別出現在各國。東南亞已經準備好要用它獨特的多樣性,給我們來一堂震撼教育。
再舉一個例子來強調,東南亞地區的宗教特色一直都是最多元的。海洋東南亞的伊斯蘭教勢力強大,而上座部佛教 則是泰國、緬甸和柬埔寨的國教。東南亞部分地區也有虔誠的基督徒,最為人所知的是菲律賓,但其他地區的居民也信仰基本的泛靈論 。上面提到的各種宗教,並非完整的宗教清單。此區還有印度教信徒,不只是印度移民的後裔,印尼峇里島(Bali)和龍目島(Lombok)的原住民也信仰印度教。越南的世俗宗教(secular religion)可以說是共產主義,但不難發現儒家觀念(Confucian values)仍深植在越南社會中。這點在高臺教中更是明顯,越南南部有許多民眾信仰高臺教,在此地,聖女貞德(Joan of Arc)和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與其他精神聖靈並列。
即使如此多元,我們仍會在不同國家的歷史經驗中,找出共通的主題。尤其是檢視近代東南亞歷史時,會發現人民追求獨立時,以及國家獨立後,政府尋求治理的過程中,所遭遇的問題具有非常多的相似之處,即便他們嘗試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具有各自不同的國家特色。
東南亞豐富的過去和偶爾紛擾的現在,對普通讀者,以及以此研究當作畢生職志的人來說,都饒富趣味。認識東南亞的過去,重新檢視這個區域的歷史,可以釐清當今的局勢,還能清楚理解,為什麼各國的政治體制會如此不同﹖或了解為什麼長久以來,這個區域會一同排斥外來的強烈影響。最重要的是,東南亞的歷史提供了一些洞見,讓人一窺世界上為數眾多的人們,他們的迷人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而有別於當代政治利益,他們的文化成就更值得關注。最近,我們可以看到,在東南亞,不只一個國家,曾因不了解政治和文化背景而發生悲劇。這都是促成研究歷史的動機,而這些歷史也造就了今日的東南亞。
第一章 南向,面對「東南亞」
我們的鄰居--東南亞,國人習稱為「南洋」,今日則以「東南亞國家協會」(以下簡稱「東協」)十國,為世界所知,擁有眾多的國家和錯綜複雜的歷史 (東協十國基本資料如表一)。從人口數來看,印度尼西亞(以下簡稱印尼)的人口,已經逼近二億六千萬,僅次於中國、印度和美國,是全球人口第四多的國家。今天的越南,有九千二百萬人,超過埃及、西班牙、波蘭,還有加拿大。此外,除了印尼、越南,人口數超過三千萬的有:菲律賓、泰國、緬甸。在二十一世紀的頭十年,東南亞的總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例已經超過八%。中國...
目錄
前言:快速變化的東南亞
第一章 南向,面對東南亞
第二章 輝煌的「古典」時代:陸地吳哥與海洋三佛齊
第三章 朝廷、國王和農夫:歐洲衝擊前的東南亞
第四章 少數民族和奴隸:傳統東南亞的局外人
第五章 歐洲殖民的進擊與挑戰
第六章 歐洲工業化浪潮與近代東南亞的經濟轉型
第七章 在東南亞的亞洲移民
第八章 殖民夢碎的年代:兩次大戰之間的東南亞,一九一八至一九四一年
第九章 日本入侵: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東南亞
第十章 獨立革命與叛亂:印尼、越南、馬來亞和菲律賓
第十一章 其他各國的獨立之路:泰國、緬甸、柬埔寨和寮國
第十二章 獨立建國的後續發展之一:印尼、越南、柬埔寨和寮國
第十三章 獨立建國的後續發展之二: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和例外的泰國
第十四章 紛擾的政局與現代化的挑戰
第十五章 現今的東南亞:晚近的發展
附錄一:從藝術和文學認識東南亞
附錄二:東協十國經貿資訊
東南亞年表
前言:快速變化的東南亞
第一章 南向,面對東南亞
第二章 輝煌的「古典」時代:陸地吳哥與海洋三佛齊
第三章 朝廷、國王和農夫:歐洲衝擊前的東南亞
第四章 少數民族和奴隸:傳統東南亞的局外人
第五章 歐洲殖民的進擊與挑戰
第六章 歐洲工業化浪潮與近代東南亞的經濟轉型
第七章 在東南亞的亞洲移民
第八章 殖民夢碎的年代:兩次大戰之間的東南亞,一九一八至一九四一年
第九章 日本入侵: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東南亞
第十章 獨立革命與叛亂:印尼、越南、馬來亞和菲律賓
第十一章 其他各國的獨立之路:泰國、緬甸、柬埔寨和...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