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流通史最完備的一部著作
一八八一年間,一位西班牙醫生接生了一個死嬰,他狠狠吸了口雪茄朝嬰兒臉上一噴,本來死寂的嬰兒開始抽動,接著臉部一扭,哭出聲來。這嬰兒即是畢卡索。
為什麼咖啡、菸草和大麻在世界各地都有供應,而檳榔和咖特(qat,阿拉伯茶的萃取物)卻不然?為什麼酒和菸是合法的,而海洛英與古柯鹼就是非法的?是什麼力量在推動這些改變精神狀態的物資貿易,而這些物資的貿易又怎會形成如今這樣龐大而光怪陸離的模式——正常使用與異常濫用、醫療用與消遣用、合法商用與非法禁用的相互交錯?
本書從頭詳述這些效果愈來愈強之藥物是如何取得的,並將各種藥物——不論是茶葉、可樂果、鴉片、安非他命——如何被發現、交易與圖利的過程放大特寫,是藥物史觀的第一部世界史。
從社會與生物的角度說明影響精神狀態的物資為何具有誘惑力的同時,作者追蹤出大眾化藥物進入全球貿易主流的來龍去脈。商人與殖民地栽種者如何致力於擴大全世 界的供應量、降低價格、吸引手頭並不寬裕的百萬計消費者走進市場,從而將藥物消費徹底平民化,舉凡以上種種,作者都一一予以揭露。
對於當年的歐洲人如何利用酒來誘迫原住民拿出獵得的動物皮毛來進行交易,並將俘虜賣入奴隸市場換錢買酒,甚至把這些原住民被騙得割土讓地,而殖民帝國的君主又如何利用藥物課稅所得的金錢作為發動戰爭與擴張勢力的經費,讀者也將歷歷在目。
本書探討深入,見識均衡,文字雅潔,是迄今有關精神作用藥物流通史最完備的一部著作,堪稱橫跨世界史與藥物史兩個領域的必讀傑作。
作者簡介:
大衛.柯特萊特(David T. Courtwright)
美國北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Florida)歷史學教授,著作包括《暴力之地:從邊境到內地城市的單身男人與社會失序》(Violent Land: Single Men and Social Disorder from the Frontier to the Inner City)、《黑暗樂園:美國鴉片毒癮的歷史》(Dark Paradise : A History of Opiate Addiction in America)等。
審訂者∥朱迺欣
美國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神經生理學博士,曾任美國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神經科住院醫師,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研究員,並任教於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爾灣(Irvine)醫學院,後任林口長庚醫院神經科主任,長庚醫院顧問級醫師及榮譽副院長,2017年逝世。
譯者簡介:
薛絢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專事翻譯,譯作包括《上癮五百年》、《烏托邦之後》、《大夢兩千天》、《一行禪師:活的佛陀活的基督》、《長生西藏》、《和平》、《幸福》等(以上皆立緒出版)。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不論是談美國或中國,咖啡因或尼古丁,古時候或現代,作者都保持一貫的穩健筆觸與有憑有據,十分令人激賞。本書的文字簡明而流暢,適合歷史、醫藥、保健、政治、法學、國際關係等領域的專業與非專業人士閱讀,是一部獨一無二的好書。
──洛伊.波特(Roy Porter),《近代世界之創造》(The Creation of the Modern World)作者
名人推薦:不論是談美國或中國,咖啡因或尼古丁,古時候或現代,作者都保持一貫的穩健筆觸與有憑有據,十分令人激賞。本書的文字簡明而流暢,適合歷史、醫藥、保健、政治、法學、國際關係等領域的專業與非專業人士閱讀,是一部獨一無二的好書。
──洛伊.波特(Roy Porter),《近代世界之創造》(The Creation of the Modern World)作者
章節試閱
緒論
一九二六年七月十三日,惡習纏身的柯隆波住進費城綜合醫院。醫生安排他前往勒戒病房報到,這是個合理的選擇,因為他每天要吸將近三十公克的鴉片,抽十八枝香菸,喝兩杯咖啡或茶,灌下一公升多的威士忌。柯隆波告訴實習醫生,他幾乎每天都喝得醉醺醺,而他抽上鴉片,就是為了醒酒。
不過,他可不沾真正厲害的東西,不吸古柯鹼,也不碰巴比妥酸鹽(barbiturates),「我不沾鴉片以外的毒品。」看他胳臂和大腿上滿是皮下注射疤痕,就知道他在撒謊。也許他不是存心要騙醫生,只是為了顧及面子,因為那個年代的鴉片癮士認為打針吸毒是等而下之的。
柯隆波仍是個有固定職業的人。他誇口說,鴉片癮並未影響他的意志力,也不影響他的工作能力,還說自己是烈酒商。身為美國公民而敢這麼說可不簡單,因為一九二六年的美國並沒有官方認可的烈酒商存在。
實習醫生記錄,柯隆波的胃口也沒受到鴉片癮的影響,三十三歲的他體重高達一百二十五公斤,「他胸圍寬廣,腹部大而下垂。」想想他的噸位和「日進三至五餐」的食量,再考慮他吸入的鴉片、香菸,吞下的咖啡、茶、威士忌的份量,就知道他簡直是醒著的每一刻都在滿足口腹之慾。柯隆波過的是一種持續接受多種生理刺激和感官享受,連古代任何一位極盡富裕、專橫、糜爛之能事的帝王、暴君、統治者都望塵莫及(想來也不會長命)的生活。
然而,柯隆波只是一介平民,是個收入馬馬虎虎的小本私酒販賣商。他活在二十世紀一個工業化國家的工業化都市裡,而這個國家卻能在短短的歷史當中,製造和大量行銷五花八門的官能享受,真可說是幸也是不幸。在他掛號住院的同時,全世界也有數百萬名小老百姓得以過著連五百年前最富有的人都意想不到的生活方式──這是從化學物質對神經系統的影響層面來看。
我把這種發展叫做「精神刺激革命」(psychoactive revolution)。今天世界各地的人已經逐漸取得更多、也更能有效改變清醒意識狀態的方法,這項世界史上的重大發展,乃是奠基於近代早期(即一五○○至一七八九年間)的越洋貿易與帝國擴張。本書不僅述這段時期的商人、殖民者,以及其他權貴階級如何成功匯集世界各地的精神刺激物質(亦即提神或麻醉物質),也探討為什麼他們的後代子孫明知有暴利及厚稅可圖,卻要改弦易轍,決定管制或禁止多種(不包含所有項目)藥物自由流通。
雖然以「藥物」(drugs)一詞來涵蓋毒品濫用與上癮的問題,是極不恰當的,但也有一大好處:簡單扼要。許多為報章雜誌下標題的人之所以罔顧藥劑師們的憤怒反對,一直沿用這個詞彙,原因之一即是他們需要比「麻醉性藥品」更簡潔的名稱。本書則是將「藥物」當作一個便於使用的中性名詞,泛指各類合法與非法、溫和與強效、醫療用途與非醫療用途的麻醉及提神物質。因此,含酒精與咖啡因的飲料、大麻、古柯葉、古柯鹼、鴉片、嗎啡、菸草,都算藥物,海洛英、脫氧麻黃鹼(methamphetamine),以及許多其他半合成物質與合成物質,也在其列。這些東西本來並沒有害處,但都可能被濫用,也都是有利可圖的資源,而
且都成了(起碼有可能變成)全球性商品。
隨意翻閱藥物史,或許還看不出這事實。大多數學術研究都是針對某些特殊藥物,或存在於特殊環境中的藥物類別所進行的,例如日本茶、俄國伏特加酒、美國毒品等。本書試圖將這些零星的研究湊在一起,並將許多歷史片段串成一幅完整圖象,對全世界精神刺激物質的發現、交易與利用做一番交代。歷史學家麥克尼爾(William McNeil)曾在其著作《疫病與人群》(Plagues and People,一九七六年出版)中廣泛探討了疾病的流傳及其對人類文明的衝擊,本書的宗旨也在針對藥物做類似的研究。疾病與藥物的流傳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外地輸入的酒類曾嚴重危害原住民的健康,但兩者之間也有一些重大差異,麥克尼爾書中提到的事件多屬偶然釀成的不幸;雖然肉眼看不見的細菌會經過人體的接觸傳播而使人喪命,但通常不是有意促成。藥物栽培與製造的蔓延現象,卻絕對不是意外,大都是靠人類蓄意所為,其次才是靠生物在無意間傳播。
本書第一部分述世界各地主要的精神刺激物質如何匯集,焦點放在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飲料、菸草、鴉片、大麻、古柯葉、古柯鹼、糖(是許多藥品的主要成分)。這些一度受限於地理因素而無法流通的物質,現在都於不同時地進入全球貿易的潮流之中。例如咖啡的原產地是衣索匹亞,先傳入阿拉伯,然後遍及伊斯蘭教世界和信奉基督教的歐洲,歐洲人再把喝咖啡的習慣和咖啡豆帶到美洲。到了十九世紀末期,美洲栽培的咖啡已佔全世界咖啡作物的百分之七十,而歐洲的栽培者與殖民者則雇用簽了賣身契的奴工,成功地在南北半球栽種藥用作物。這些奴工集體耕作的結果,擴充了全球藥物的供應量,藥物價格也因之下跌,吸引數百萬不甚富裕的買主湧入市場,也使藥物消費平民化了。
然而,並非所有藥物的傳播歷程皆是如此。在精神刺激物質的貿易史上,藏有一段經常為人忽視的故事,例如許多地域性常見植物──卡瓦根(kava)、檳榔、咖特(qat,一種阿拉伯茶葉)、冠毛仙人球(peyote)──並沒有像酒類或鴉片那樣成為全球流通的商品。昔日由歐洲海外擴張勢力促成的全球藥物貿易是極有選擇性的,基於流通週期有限,或對藥性存有文化偏見等原因,歐洲人寧可忽視或禁止栽種某些含有精神刺激成分的新奇植物,他們覺得有用的、可以接受的,便在世界各地種植、買賣,此舉至今仍對社會與環境造成顯著的影響。
本書第二部分的主題是藥物與貿易,也提到作為醫療和娛樂產品的精神刺激物質。許多藥物最初都是昂貴稀有的醫療品,對各種人類和動物疾病具有療效。等到有人發現它們能帶來快感、改變意識之後,這些藥物便脫離醫療範疇,邁入大眾消費的領域,這情況也改變了藥物流通遭到政治力介入的程度,於是酒精、菸草、安非他命,以及其他精神刺激物質廣泛成為非醫療用品一事,便引起了爭議、警惕和官方干預,各國紛紛設法為藥物的醫療用途與非醫療性濫用立下區分標準,這套標準最後也就成為國際藥物管制系統的道德與法律基礎。
管制系統有其存在的必要,因為藥物忽然變成了既危險又賺錢的產品。它們不是「耐久商品」,很快就會被仰賴者消耗殆盡,然後迅速補貨,經常使用者需要更大的劑量才能體驗最初的藥效。換句話說,銷售量也會隨之增加。改良式蒸餾器、皮下注射針筒、摻入藥物成分的香菸這些新發明,都是為了讓藥物裡頭那些經過提煉的化學物質能夠更有效、更迅速地進入消費者腦部,並使供應商能夠獲取更高利潤而製造的。市場競爭也帶動了更多的發明與廣告的普及,製造商則是想盡方法壓低成本,提高市場佔有率,加強產品吸引力。藥物售價下跌、誘惑力上升之後,便吸引了數百萬名新的消費者,還為相關企業(例如勒戒治療中心、打火機廠商)製造了牟利機會。藥物貿易及其外圍事業的存在,都是資本主義成熟分化之後的現象,而且發展重心漸漸偏離消費者的物質需求,而著重於提供快感與情緒上的滿足。套句人類學家阿德瑞(Robert Ardrey)的話來說,藥物貿易乃是盛行於一個飢渴心靈取代飢餓肚皮的世界。
本書第三部分探討的是藥物與權力的關係,並說明精神刺激物質的買賣如何讓商場上與皇室裡的權貴階級賺取超乎普通商業利潤的暴利。這些權貴階級很快就發現,它們可以利用藥物來控制勞工、剝削原住民,例如鴉片可使華工持續處於負債與依賴狀態,酒精可引誘原住民拿皮貨來交易、把俘虜當奴隸出售,以及讓渡土地。近代初期的政治權貴都知道,藥物是可靠的收入來源。統治者起初雖然敵視新的藥物(認為嚼菸草是極其惡劣的外來癖好,貴族不屑為之,有時還會處決嚼食者),後來卻心甘情願迎接不斷擴張的藥物貿易所帶來的稅收與專賣利益,其利潤大得超乎他們的想像。到了一八八五年,英國政府的總收入有將近一半來自菸、酒、茶的稅收,歐洲殖民帝國莫不以藥物稅作為主要財政後盾與建立現代化國家的國庫根本。
政壇掌權者通常不會把能下金蛋的鵝宰掉。然而,過去一百年中,他們卻以國內立法與國際協商的方式,選擇性地放棄合法藥物貿易課稅政策,目的是要改採更嚴格的管制與禁令。本書最後兩章將討論現代化壓力、醫學發展、政治運作等因素如何刺激許多國家改弦更張,以及他們為什麼只針對某些藥物設限。這場反精神刺激物質的革命行動說來詭異,雖然大家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合法購買菸酒,但要輕易且合法取得大麻或海洛英這類藥物就辦不到了。
撰寫世界史的過程,好比是用低倍顯微鏡窺探世界,觀察者固然看得見採樣的大部分,但只能在犧牲細節的情況下看到。要避免敘述流於單調,就必須每隔一段時間插入某樁特殊事件或某個特別人物,再回頭描繪全貌。總之,這就是本書的敘事風格,除了取材自歷史、社會學及科學文獻的概論之外,也舉出不少具體實例及若干個案研究來支持這些論述,其中包括安非他命的普及化、杜克(James Duke)與香菸業、印度酒稅、俄羅斯禁酒失敗的故事。每個事件都可當作一則寓言,足以說明藥物發展史上的一些重要原則。
探討這個主題必須有所取捨,我的目的是想指出並說明過去這五百年間最重要的發展趨勢,而無意寫成一部囊括所有精神刺激物質的藥物通史,因為藥物的種類實在太多,不可能盡述──自從德國最早的精神藥物學家萊文(Louis Levin)於一九二九年逝世以後,就無人能夠勝任此項艱鉅任務了。在此應該聲明,我只引用了浩瀚文獻中的一小部分,不過書中提供的資料仍然十分可觀,讀者將可藉此瞭解藥物在近代世界扮演的角色和影響力。
緒論
一九二六年七月十三日,惡習纏身的柯隆波住進費城綜合醫院。醫生安排他前往勒戒病房報到,這是個合理的選擇,因為他每天要吸將近三十公克的鴉片,抽十八枝香菸,喝兩杯咖啡或茶,灌下一公升多的威士忌。柯隆波告訴實習醫生,他幾乎每天都喝得醉醺醺,而他抽上鴉片,就是為了醒酒。
不過,他可不沾真正厲害的東西,不吸古柯鹼,也不碰巴比妥酸鹽(barbiturates),「我不沾鴉片以外的毒品。」看他胳臂和大腿上滿是皮下注射疤痕,就知道他在撒謊。也許他不是存心要騙醫生,只是為了顧及面子,因為那個年代的鴉片癮士認為打針吸毒...
推薦序
〈序一〉上癮五百年◎朱迺欣
毒品氾濫和藥物濫用已經是席捲全球的問題。它的禍害,好像猛獸毒蛇在地球上到處肆虐,短短五百年內,已經不分國界,不分富裕社會和貧窮社會,也不分有錢的人和貧苦的人。這是全球性的精神刺激革命(psychoactive revolution),它還沒有結束,還在洶湧澎湃,且有氾濫成災或一發不可收拾的危機。
「上癮五百年」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它不僅是濫用藥物的歷史,更是濫用藥物從原產地,經過商業貿易,殖民地栽植,到列強競爭而廣佈全球的世界史。它的內容深入而廣泛,涵蓋藥物史,人類史,經濟史,商業史,政治,社會,毒品控制,和國際關係。
作者大衛.柯特萊特(David Courtwright)是知名的藥物歷史教授,執教於美國北佛州大學,專長濫用藥物的歷史和社會學。他寫此書的動機,在機場的免稅商店中被引發。十年前,為了打發等候轉機的無聊時間,他閒逛機場的免稅商店,卻驚奇地發現,商店裡陳列的商品,到處充斥精神刺激藥物,例如:酒類,香菸,咖啡,巧克力,茶。
在每個機場,免稅商店出售的這些藥物,幾乎皆如出一轍,讓他感到不知身處那一個國家。這是不分國界的全球性商品,是現代世界的商業景象。他開始好奇,進而思索,精神刺激藥物如何商業化?如何搖身一變成為全球性商品?
人類服用精神刺激物質(psychoactive substance),至少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初時,這些精神刺激物質幾乎皆來自植物,因為它們能改變意識感受或產生感官快感,故往往與原始部落的祭祀拜天,招神驅魔,與逝者溝通,或去邪治病等有關。這種原始部落的習俗,以及族人服用的精神刺激植物,有濃厚的地方性,例如;南美的可樂果,北美的煙草,小亞細亞的咖啡,東南亞的檳榔和咖瓦(kava)。後來,有些精神刺激物質變成全球性消費,有些卻依舊侷限在原地不動,此種不同命運的發生,主要由商業利益為出發點和導向,除了賺錢目的,還牽涉到賺錢的手段,國庫的收入,殖民政策,和國力的擴張。本書的重頭戲就是在追蹤這些歷史的來龍去脈。
本書共分三大部份:
第一部份是精神刺激藥物的匯集。三大藥物是酒精,煙草和咖啡因;三小藥物是鴉片,大麻和可可亞。內容敘述這些藥物如何從早期的局部流行,變成移地栽植,最後分佈全球。個人覺得,雖然茶葉含有咖啡因,把喝茶視為物質濫用,似乎不是很適當。喝咖啡會成癮,但喝茶應該只會變成習慣。也許美國人比較缺少喝茶習慣,因而產生此種片面推論?
第二部份是濫用藥物與商業貿易。許多精神刺激藥物變成搖錢樹或下金蛋的鵝,幕後誘因往往是商業利益。例如:早期的北美洲移民用烈酒向印度安人換取獸皮,和後期的大農場主人用烈酒使黑奴負債而不得不日夜做苦工。到了近代,因為生產效率提高而降低成本,加上誘人的廣告,酒類,菸類,咖啡,以及含咖啡因飲料,它們的售價皆降低到連貧窮百姓也能享受。這種濫用藥物平民化的現象,作者稱為「藥物消費的民主化」。
第三部份是濫用藥物和國力擴張。從十六世紀開始,歐洲幾個國家,包括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等,前仆後繼形成海權強國,並用殖民政策,擴張國土和增加財富。在擴張國力中,濫用藥物往往是達成這些目標的最有效工具。例如:1885年的大英帝國,酒類,菸類和茶的稅收,已經佔了國家總稅收的一半。鴉片戰爭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英國與中國的貿易一直呈現逆差,因為中國輸出的茶,瓷器,絲綢等貿易額,比英國輸入的工業用品貿易額大。當英國殖民印度和錫蘭,並栽植茶樹成功後,就計劃推銷印度的鴉片到中國,平衡貿易逆差,甚至不惜用武力達到這個目的。大英帝國會變成「日不沒落」國,濫用藥物的商業利益,對維持帝國的強盛和繁華,似乎應居首功。
作者用藥物(drug)一詞泛指三大藥物,三小藥物,以及其他濫用藥物,例如:安非他命,古柯鹼。這種用法是否適當,作者自己也覺得值得商榷。例如:三大藥物的酒類,菸類,和咖啡,是不是藥物?還是精神刺激物質?一般人對娛樂藥物,濫用藥物,成癮藥物,毒品等這些名詞,可能認為都一樣,或大同小異。如果把酒類,菸類和咖啡當做藥物,它們主要是娛樂藥物,可能成癮,也可能被濫用,但不是毒品:反過來,嗎啡是藥物,娛樂藥物,成癮藥物,濫用藥物,也是毒品。作者強調,藥物本身無好壞,但是它們都可能被濫用,正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同時,這些藥物都是金錢和利益的來源,也會變成,或可能變成,全球性商品。
現代社會,富裕或貧窮,往往充滿苦悶,迷惘,孤獨,不快樂和不滿足。人民服用精神刺激藥物,尋求心靈的短暫快樂或解放。從某種角度看,這種行為未嘗不是合情合理。不幸,意志薄弱的人,在精神刺激藥物隨時隨地虎視眈眈下,往往無法抗拒誘惑而一直沈淪下去。尤甚者,隨著製藥工業的進步,更強烈的藥物會接踵出現,誘惑的力量也會節節升高,不止是像目前最新流行的快樂丸,搖頭丸等而已。
我相信,精神刺激革命還在怒濤洶湧中,且可能形成暴風雨,不但會控制人類的心靈,也會對社會和國家產生不好的影響。閱讀此書,讓我們能了解,藥物濫用習慣的養成,有許多促成的力量,不但包括個人,還包括商業利益和國家富強。我們必須從歷史記起教訓,但是我們真的能做到?我們會讓歷史不再重演?
〈序二〉「藥」不「藥」,有什麼關係?——盡情吸食一本啟動思考刺激革命之作◎林耀盛
根據《上癮五百年》一書的記載,以提出「否證論」科學哲學觀聞名的哲學家卡爾.波普(Karl Popper),因為對香菸的菸過敏,變成幾乎與世人隔離的隱士。這則傳聞,令人聯想到國字的趣味。「隱」與「癮」的徵象意涵,「隱」士,隱居者也;上「癮」,成了習慣的嗜好也。從「隱」到「癮」,「床」部首的疊加,暗含著與世隔離者,一旦入世開始沾染世俗的習慣,生活圖像就會逐漸浮現彷如人有疾病,倚床而居的樣子。經由如此的文字轉喻,不也指涉著成「癮」是一種病理性的習慣?
然而,心理學家威廉.格拉塞(William Glasser)曾指出,耽溺/成癮行為不見得是一件壞事。像他就提出「正向耽溺」的論點,認為當人們反覆執行實踐諸如陪伴友人、看電影、芻思、靜坐、冥想、慢跑,甚至打禪等活動與行為,可以促使個體有更好的機會與體驗,得以發展、汲取自身的創造力與自我強度,進而有效處理生活的現實困題。這般的耽溺形態就不是什麼病理性的習慣,而是個體獲致「高潮」/「害」(high)經驗的方式。
再者,當代網際網路社群所打造的空間,可說是既非真實的、亦非想像的,而是一種擬象的網際網路空間。網際網路形塑了人類的新認同,網際網路的語言,打破了心理分析的「來—回」遊戲,語言既在這裡,同時又在那裡。網際網路空間是一個沒有深度的鏡像,沒有固定的凝視點,網路上的溝通比社會性自身還要具社會性,模擬真實比真實自身還要來得真。其實,因著鎮日掛在網路傳控空間形成的網路成癮背後,正是一種速食文化的慾望消費,生活經驗化約為平面邏輯,取消人類存有的歷史縱深。只是,難道因為這般的成癮習慣是「以高科技之名」,因此,較諸其他的成癮形態,還要來得高明與更具正當性?
一般而言,人類的行為可視為日常生活隱性的、慣例化的實踐理路。從內隱的習慣外顯化,反映著習慣轉化是一種動態歷程,豈是「正常」/「偏差」的二刀法可以道盡?事實上,習慣化的生活形態是一種集體屬性的概念,不僅是個體在社會結構下的作為,更是個體社會處境與其社會實踐間互動遞迴的關係。進一步說,就個體層次,慣例化提供了事件預測度的本體安全感。就集體層次,藉由慣例化的持續再生產歷程,對社會系統的建制,供應了關鍵的保證環節。人們對生活形態的慣性依賴,往往成了行事方式信任度與安全性的重要護身符,不過,人們對藥物的成癮習慣,卻往往被視如毒蛇猛獸咬噬人心,成了離經叛道的象徵?所謂的「甲之藥,乙之毒」,仔細品讀北卡羅來納大學歷史系教授大衛.柯特萊特(David T. Courtwright)的大作《上癮五百年》,相信對於藥物發展與成癮習慣的認識議題,可以提供讀者全新的觀照視野與省思空間。
成癮歸因:內推化政略的侷限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統計手冊》第一版(一九五二)及第二版(一九六八),是將酒癮與藥物依賴現象歸類為「社會病理性格違常」的次聚集。及至該手冊第三版(一九八0)、第三版修正版(一九八七),乃至第四版(一九九四),則將酒癮與藥物依賴現象的診斷軸度另立一項「物質關聯疾患」類籌,試圖透過「耐受性」、「戒斷症狀」以及「角色責任」/「社會功能」毀損等概念,分梳化物質「依賴」與物質「濫用」的程度。所謂的「耐受性」,一般定義為(1)需顯著增加物質使用量以達到中毒或所欲效果;或(2)繼續原有物質使用量則效果大幅降低。然而,睽諸該手冊的沿革,可知無論是什麼版本或類籌,基本上都是將成癮現象的議題朝向個體化歸因。人類的成癮行為由來已久,但《精神疾病診斷統計手冊》直至第三版,才提出「物質關聯疾患」的類籌,多少反映出這樣的問題是隨著全球化的演進與快感原樂的消費文化盤錯而被建構出來。所以,一味將成癮行為內隱化,試圖藉由心理病理的醫療化途徑規避社會的公共責任,恐怕過度簡化成癮問題癥結所在。
將成癮行為推向個體化的政略,其基本預設理路是認為成癮往往包含三項主成分:(1)渴求感或強迫性行為的衝動。(2)失去控制。(3)即使連結不利的結果,仍然持續該行為。這樣的控制論,往往指涉著個體的控制迴路圈產生弔詭循環,例如當個體益加地使用藥物,就有更大的機會將失去控制;一旦個體益加經驗到失去控制,就更加地投身於耽溺行為。由此,在失控狀態下,耽溺於成癮行為者,個體往往普遍覺知是外在的情境線索,刺激了過量行為的生成。至於形成上癮行為後,無法克制誘惑的衝動,個體則又歸因為是內在穩定的慣性所致。
以「自我控制力」探討「物質濫用」/「過度依賴」的成癮機制論述,往往是一種國家政體試圖卸責的社會建構產品。一味地將「物質濫用」/「過度依賴」咎責於個體「偏差化」/「入罪化」的因由,不在於我們對成癮現象的不夠瞭解,相反地,而是在於過多的瞭解,成癮現象被過多外塑的、編譯的瞭解所填滿。所以,重新開啟成癮習慣的認識之道,在於剝落瓦解既有成癮意義的瞭解,才能還原成癮習慣的多重構面貌。這樣的心向轉折,可以視為《上癮五百年》一書的閱讀起點。
移位視野:從藥物史管窺世界史
《上癮五百年》一書分成三大卷,科特萊特不從病理診斷分類的路數探討成癮現象,而是另闢蹊徑,從「藥物資源大匯集」、「藥物與貿易」及「藥物與權力」的三界歷史剖面帶領讀者重新認識藥物,逐層摘除過往我們被主流媒介論述所壟斷套牢的金箍匝。作者開宗明義指出,本書是將「藥物」當作一個便於使用的中性名詞,泛指各類合法與非法、溫和與強效、醫療用途與非醫療用途的麻醉及提神物質。祛除對藥物界定的既存偏見,以文化高度閱讀本書所描繪探究的藥物發展史管窺世界史,等於是以微觀的方式透視過去五個世紀以來,資本主義、(後)殖民主義、後現代主義及全球化主義多重動力的角勁歷程。
作者在本書中點出,過往的心理藥物研發工程,基本上可以稱為掀起人類歷史上的「精神刺激革命」。然而,縱貫本書的行文脈絡,可知作者精心料裡的《上癮五百年》一書,直接挑戰讀者的生存心態區,本書自身亦在源源不斷產造啟動「思想刺激革命」的動能。作者的思想刺激革命所涵攝的史觀,可說是一種另類「鴉片史觀」。藥物習慣與文明啟動同時誕生,套用卡爾.馬克思(Karl Marx)的話,與其說「宗教」是人民的鴉片,毋寧說是「藥物」是人類的鴉片更來得名符其實。不同的時代與歷史文化需要不同的鴉片,本書所蘊道的「鴉片史觀」意涵,不啻為人類歷史的觀察,提供了一項令人震懾壯闊的觀點。綜觀全書的指涉,我們可以擬情地想像「藥物」作為「人民鴉片」的意涵,就像是通關的密語,身份的象徵,是人類心理底層的幽黯原型,穿越的符碼,是一種權威壓抑的解放。那是一種隱喻,不是晦澀難懂的約翰啟示錄,不是神漾快感的極樂世界,而是,你我熟悉的內心慾望衝突語言,一種抵抗性的、叛逆性的「反文化」,在說話。
讀者盡情地吸食本書,從藥物小歷史航向大千世界的劑量,絕對可以達到提神醒腦的作用,同時也能完成心身鬆弛與思想按摩的效果。服用本書之前必須提醒的是,作者身為歷史學教授,對於各種成癮藥物的歷史、掌故、軼事、傳說、實徵報告與個案研究等資料的運用,從容游刃於筆鋒之間,作者的行文穩健,資料信手拈來,見識均衡有力;在此境況下,初始吸食,讀者或許不能立即掌握作者所欲表述的來龍去脈,對於藥物史與世界史的共構關係,初次閱讀本書恐怕亦難形諸系統性地理解。然而,作者藉書立意,梳理考察藥物現身的歷史謎面,展演激發著藥物使用的自主權、國家經貿政略與公共規範間不同衝突如何化解的一道道處方,成為檢驗社會是否中毒已深,刻板地將藥物成癮現象逕行予以偏差化/入罪化;抑或已然可以跨越種族、階級、性別、性取向的藩籬。這部著作中文版的讀者回應狀況,或許,也考驗著當代社會如何深切實踐尊重異質性、多樣性、混種性與社群性的許諾園。當然,不容否認的是,藥物工業幾乎就是資本主義下的商品化成果,而一些刺激性精神藥物的革命造成的森林消失、土壤枯竭與侵蝕、化學藥物的排放及除草劑與農藥的毒害,加速環境的惡化、生活政治倫理的斲喪,以及人類存活的危機。心理藥物的研發與精神刺激的革命,可以使人類航向極端的迷幻夢域,卻也可能帶來人類的逆向烏托邦。
不過,作者以更寬廣的歷史長鏡頭捕捉視野,提醒我們「藥物的發展史,其實是一部擴張過程史,其主要推動力來自科技變革與資本家經營。至於藥物的管制,套一句冷戰時期的話,防堵的目的大於真正的予以擊退。」由此,近代政治經貿體系的運作目標,是從中世紀的黑暗大陸,經由文明化歷程轉變為進步的現代,試圖在猶如天堂與地獄,毀滅與拯救、墮落與救贖的雙極對張下,尋覓社會生活的秩序與和諧。當社會的聲音影像越趨異多元,益加使我們意識到我們的社會從來不是和諧的合奏團,和諧總是經由想像所建構。從社會對藥物三大宗(酒精、菸草、咖啡因)與三小宗(鴉片、大麻、古柯葉)的不同程度污名想像與變革管制措施,可知營造社會和諧良善的「反藥物濫用」活動,也不過是一種控制手段的延伸罷了。是故,當政府一再透過公益活動粉飾妝點門面,一味宣導「反毒害」操作的同時,是否可曾將焦點聚放批判掌控社會發展背後的資本主義全球化大黑手,這是我們將此書並置於台灣社會,需追索的脈絡性課題。
科學煉金術:正視醫藥研發的關懷倫理
晚進在科技社會建構論的觀點下,說明科技的架構(frame)定義了什麼是科技問題,以及如何找到解答的方式。不同的架構界定了不同問題,也因此建議了不同的解決之道,即使,這些不同的架構是在探討同一個研究客體。事實上,在界定問題與解決路徑的歷程裡,人們的網絡、事理與概念,是互為影響地注入與運作,以支持架構的命題。因此,探究藥物科技工業架構形塑的歷史與社會動力,是不可規避的重要議題,本書的中文版發行,正好提供我們反覆芻思的豐饒養料。
本書的歷史大逆轉章節,討論了近代早期的西方政治詮釋階級藉集體決策與自我炫耀式的消費提倡使用藥物,如今的西方政壇權勢階級卻在努力防堵大眾的藥物使用的轉折,並詳述當代社會反對藥物的非醫療使用的因由,相當精采,亦可提供當代社會醫療倫理的深度反思。尤其,當今政治正確主義當道,大眾對於藥物濫用的族群卻仍存有污名的想像。例如,美國的多元文化特性,在歷史上仍出現會認為酗酒與低下階層的愛爾蘭移民相關;抽鴉片漢華工相關;海洛因與大都市罪犯相關;古柯鹼與黑人男性相關。反照當代台灣社會,酗酒與原住民族群的高度聯想;嗑用藥物與特種行業的自動關連;以及嚼檳榔與勞動階級的等符連結,只要這些污名認同建構的反作用力一再增強,就顯示著社會民主化的工程仍不夠基進、徹底,值得吾輩躬身省察。
回到歷史與社會動力來看,「一部文明的文獻,不也是一部野蠻的文獻」。作者於書中肯點出「文明社會也可以算是一種囚禁狀態。人類本來是小群人結隊狩獵採集,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後,多數人從事農耕,生活在擁擠的、受壓迫的、疾病不斷的社會裡。近代早期百分之九十的人口陷於痛苦貧窮之中,正是煙草等新興藥物成為大眾消耗品的重要原因。這些東西是對抗難堪處境的意想不到的利器,是逃離現實桎梏的新手段。」事實上,當代由於醫藥工業與相關科技的進展,人類的平均餘命逐漸增長,整個生活秩序也面臨相當程度的調整。弔詭的是,因為醫療技術的發展,反而易將人類趨向一種疾病狀態,例如因為生物醫學技術的研發,使得像抗體素、胰島素、其他治療藥品的迅速發展,配合高科技的診斷儀器與治療配備的更新,提供了預防、處理與治療疾病的新機會。然而這種醫療能力增加的副產品之一,是將許多急性病轉化為長期的慢性狀態。新醫療藥物的發展是用來解除病痛,卻弔詭地使人類陷入長期的幽禁狀態,這是過度發展後的匱乏,也是人類生活的極限狀況。不同世代的受苦經驗,需要不同的「鴉片」療癒。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於本書述及藥物成癮的「耐受性」與「戒斷症狀」的隱喻,詮釋著人類的世代學習模式。誠如作者於文中引用古柯鹼流行率調查指出,新藥物問世會引發熱潮,使用量會上昇。然後,有些使用者開始產生問題-過量、上癮、疑懼。本來有意一試的人就此打住,使用量便下降。痛苦的經驗似乎可以使一個世代免疫。糟糕的是,這個世代一旦成為過去,免疫力也隨之消逝,過往的學習模態無法傳承或就這麼遺忘,成為人類經驗的斷層。依此反思,如今我們一方面,面臨著新藥物如「科學煉金術」般,不斷地神奇合成與大量生產,不斷有新的生活政治選擇橫在眼前;另一方面,多重的消費選擇,自由度高,卻隱然形構著「易開罐」般「用玩即丟」的價值世代。從心理分析的說法來看,人類嘗試經由超我的道德原則規訓慾望,到頭來,缺乏關懷倫理的生活風格,卻使人類面臨著類似原生動物所面臨的命運,因為後者也是被它自己所創造的蛻變物破壞的。新型的合成藥物與核能一樣,同時具有造福與作惡的強大潛能,如何取捨判斷,端賴人類的縝密思考與審慎評估,這是人類面對現世的一種「道德困境」。由此,我們歸返到女性主義心理學家卡蘿.吉莉根(Carol Gilligan)的觀點,她指出女性的道德發展層次迥異於男性,她的研究認為女性不但關照自己及自身的存活,也能察覺他者的需求。換言之,女性傾向將自我與他者視為互為依賴的,在關照倫理上,會同時性地考慮對自我與他者的責任。這樣的認識論轉向,或許,正是我們在發展考量心理藥物相關產業之際,該持續的根本態度。
未竟的解放政治
作者在本書最後指出,以往對藥物管制性的分類處理法,本質上是一種漸次進步的動向。這種動向和多數的改革運動一樣,包含了個人利益的動機,帶有些許偏見,而且執行得不夠徹底。若要抑制全球的藥物暴增,眼前要作的是調整整個管制的系統。然而,作者精準點醒我們更需追問的是,消費主義挑動的慾望邏輯是追求自我滿足拋開傳統束縛,那又何必把某些藥物列為違禁品?關於這樣的提問,作者作了迂迴的回應。作者指出《創世紀》早已告訴我們,上帝將人類逐出伊甸園,顯示著「除了禁果以外,其他儘管享用」的指示,對亞當與夏娃而言,從來不是那麼容易聽從。那麼,處在後現代的新樂園呢?或許,後現代巨獸的幽靈正潛近我們,騷動現代主義的神經,現代與後現代交鋒的後果及其夢魘或者黎明,預言著生活世界競逐正面臨著善惡對決的決戰點(Armageddon)。只是,後現代社會可以許諾一個更良善的未來嗎?
讀罷本書,讀者也可以自我掀起一場思想刺激革命,尋覓自己的答案。
〈序一〉上癮五百年◎朱迺欣
毒品氾濫和藥物濫用已經是席捲全球的問題。它的禍害,好像猛獸毒蛇在地球上到處肆虐,短短五百年內,已經不分國界,不分富裕社會和貧窮社會,也不分有錢的人和貧苦的人。這是全球性的精神刺激革命(psychoactive revolution),它還沒有結束,還在洶湧澎湃,且有氾濫成災或一發不可收拾的危機。
「上癮五百年」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它不僅是濫用藥物的歷史,更是濫用藥物從原產地,經過商業貿易,殖民地栽植,到列強競爭而廣佈全球的世界史。它的內容深入而廣泛,涵蓋藥物史,人類史,經濟史,商業史,政治...
目錄
〈序一〉上癮五百年◎朱迺欣
〈序二〉「藥」不「藥」,有什麼關係?◎林耀盛
〈緒論〉
Ⅰ 藥物資源大匯集
三大宗:酒精、菸草、咖啡因
葡萄酒
蒸餾烈酒
菸草
含咖啡因飲料與食品
糖在精神刺激革命中的角色
三小宗:鴉片、大麻、古柯葉
鴉片
神聖的嗎啡
印度大麻情節
歐美大麻情節
古柯葉與古柯鹼
解開銷售之謎
歐洲的銷售
美洲的迷幻藥物
區域性植物性藥物的未來
環境影響
藥物流通的版圖
Ⅱ 藥物與貿易
魔法師的學徒
價值極高的藥草
酒是良藥
安非他命民主風
醫療的兩難
享樂的陷阱
進化的矛盾
接觸的機會
上癮、耐受性、需求
性交與生意
問題導致獲利
逃離商品煉獄
讓人消失
芥菜種子的比喻
廣告公司的能耐
繼續哈下去
「麥克世界」
Ⅲ 藥物與權力
人民的鴉片
苦工無了時
畜牲與軍人
藥物與娼妓
物品交易與奴隸買賣
稅收與走私
稅收的不同類別
稅收上癮
輕重問題
多重算是太重?
大逆轉:管制與禁止
反對藥物的非醫療使用
工業化世界裡的藥物
醫界的指控
中國:民族主義與國際主義
合法藥物與違禁藥物
精神刺激藥物管制類別
合法藥物的害處
藥物的政治現實
上行下效
民眾的抵抗:以蘇聯為例
違禁藥物
合法藥物
名詞簡稱
〈序一〉上癮五百年◎朱迺欣
〈序二〉「藥」不「藥」,有什麼關係?◎林耀盛
〈緒論〉
Ⅰ 藥物資源大匯集
三大宗:酒精、菸草、咖啡因
葡萄酒
蒸餾烈酒
菸草
含咖啡因飲料與食品
糖在精神刺激革命中的角色
三小宗:鴉片、大麻、古柯葉
鴉片
神聖的嗎啡
印度大麻情節
歐美大麻情節
古柯葉與古柯鹼
解開銷售之謎
歐洲的銷售
美洲的迷幻藥物
區域性植物性藥物的未來
環境影響
藥物流通的版圖
Ⅱ 藥物與貿易
魔法師的學徒
價值極高的藥草
酒是良藥
安非他命民主風
醫療的兩難
享樂的陷阱
進化的...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