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旅遊。回首來時路,但見曲折迂迴,顛箥坎坷;時看似山窮水盡,又峰迴路轉;時本平順暢通,卻忽然風雲變色,地動山搖,交通阻隔;迷離莫測。
作者原為鄉下童子,蛻變成為一位大學教授,不是偶然的機運,靠的是始終把持著堅決的決心,歷經無數次的蠶變,以永遠領先自我期許,自我惕勵,自強不息。此中經過長久的煎熬,衝破無數的阻力,耗掉多少青春,才能浴火重生成為教授。
回首來時路,點滴在心頭。今日社會已變得有點陌生,不知是我們改變了社會?還是社會改變了我們?不知是我們要悔恨?,還是社會要反省創改?
作者簡介:
林生傳
學歷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UW-Madison 哲學博士
台灣師大教育教育研究所碩士,教育學系學士
台南師範學校普師科
現任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榮譽教授
經歷
國小,國中,高中教師。
大學,研究所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講座教授。
教育學系主任,院長。
得獎
吳三連基金會第26屆學術獎,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今科技部)傑出獎兩屆四年,優良獎五次。
中華民國教育學術團體年度聯合年會木鐸獎五次,
國立台南大學(原台南師範)傑出校友學術獎,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學術研究獎,
台灣教育社會學會終身成就獎等。
著作
教育社會學
創新教學理論與策略
教育心理學
教學新世紀的理論與實務
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
論述性論文與實徵性論文約百篇
章節試閱
︱• 追逐學術夢•︱
克難研究,即時開始
剛出任課務行政的工作,怯生生的,感到有一點挑戰性,傾其全力用心規劃,認真辦理,倒覺得新鮮。不過不敷衍不偷懶,一回生兩回熟,三次駕輕就熟,不再覺得有什麼挑戰性,但覺得仍挺花費時間的。同樣的事情,定期一做再做,卻又不能馬虎應付,總是在限定時間內趕工之中。類同的工作,定期重複地得趕排課,又沒什麼創新的空間,漸感厭煩。除了教書以外,整個時間做一些機械的,文書性的工作,覺得頗不值得。
我在研究所修碩士期間,即深深體會大學之所以為大學,乃在於研究。大學是學者的組合,不僅在教學,更在於發揮研究學術的功能。前者為傳播知識,後者為生產知識,發現真理。大學之靈魂乃在於能夠從事研究,發現新知。是故大學教師不是教書匠,他不僅傳播給學生現成的知識,更要從事研究,發現知識,開發真理。這種認識,加上在研究所修業期間躬親參與研究專案的體會,漸漸覺得擔任課務行政工作與教學,不能滿足我的角色需求與夢想。於是我由衷地覺得我需要研究。不做研究,實在有虧做為一個大學教師的職責。
由本土化的研究開始,就地取材
我開始思索做要哪一個領域的研究。環觀高雄市是一個頗具特色的都市,民國四十年代人口接近三十萬,到了六十年代的這個時候,人口已衝到接近百萬,人口增加速度極為快速。這種成長類屬社會成長,少部分是自然成長。人口大部分又是由鄰近的縣市遷徙而來,人口的社會成長率驚人,因此社會變遷急遽,對於教育的衝擊甚大。一部分也是由於當時大家拼命生小孩,生育率驚人。
我教教育社會學,一個沒人要教的課,所以我對於這一塊問題感受特別深。進入一個在地化的領域,且國內少有人進去研究這個領域,而在國外又是方興未艾的領域,應該是頗具挑戰性與吸引力的。當我坐著公車上街,或騎著單車在街上走的時候,我就覺得這個都市,不像都市,又不像鄉下,這裡的人鄉土味道特別重,言詞粗俗,不加修飾,黃金其首,泥土其足,開著雙B轎車,卻是吐著檳榔,上餐廳,開懷暢飲,划拳聲音蓋過一切。許多暴發戶,卻不知如何花錢,對小孩子的教育不是不甚重視,就是過度重視,或重視不得其法。我思索再思索,覺得這領域非常適合我來做。
我請教林清江教授,他對我鼓勵有加。於是我在這一領域裡面,用心思索要找什麼樣的題目來做研究。
研究環境落差很大,不可喪志
我過去教過小學生及國中生,發現學生的成績不僅是決定於智商高低,環境因素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我回憶自身學習的過程,也感受很深。社會環境因素是影響學業成績的重大因素。在這樣的動機驅使下,我不僅心動,也開始付諸行動。不過手頭上參考資料少之又少,在這一個剛剛由女師改制而成的師範學院,研究環境及研究資源奇差無比。
社會環境的概念如何?包含哪些內涵?有幾個層面?只憑空想,想來想去,還是有限,不夠周延。我開始搜集文獻參考資料。但是本校的圖書資料非常匱乏,這一方面的書籍期刊,幾乎是零。
只好利用假日沒課時,上台北圖書館去找。當時資訊科技不夠發達,為了找參考資料,到各大學或中央圖書館︵現在易名為國家圖書館︶找參考資料,是常有的事,甚至電請國外親友蒐集資料也不稀罕,不像現在數位傳訊非常簡便快速。
早在我剛到本校時,我即已為了撰寫有關智力方面的研究,專程搭火車到台北搜集參考文獻資料,而且各圖書館還沒有影印設備,需要參考的部分還必須逐字逐句手抄下來。沒有高鐵,沒有捷運,沒有高速公路,交通花費很多時間,抄寫資料速度又慢,又花很多時間,抄下來以後又難以整理編輯利用。文具界商人嗅覺蠻靈敏的,設計印製有專供抄寫資料的卡片,便於整理應用。可惜高雄少有人做研究,文具店也沒人賣,沒得買。在高雄,我跑遍了文具店,店員聽都沒聽過,告訴你只賣印帖子或名片的西卡紙而已。連這抄寫用的卡片,都要跑到台北才買得到。
把好不容易蒐集到的文獻資料,仔細研讀,據以編製問卷,然後抽樣調查。被抽樣的學校校長,抽樣班級導師十分配合不說,難得有大學教師蒞臨學校實施問卷,實施時十分高興,簡直歡迎之至,傾盡全力幫忙,甚至親切招待。不像現在,被抽樣的學校常藉各種理由加以婉拒;即使接受,也是表現一副勉為其難的樣子,或加以限制,加以刁難。教育界的感情十分濃厚,尤其在這一個鄉土味十分濃厚的高雄更甚。
當時其研究設備工具更差,沒有PC 電腦,沒有中央系統電腦,連小型計算器都非常少見。好不容易把資料收集整理齊全了之後,接著常只能利用人工筆算或珠算統計分析,輸入資料以後,仍要利用人工方式來計算進行統計分析。往往統計一個零次相關要耗掉半小時,樣本大的資料更不知耗費幾小時。萬一有一筆資料,x變項y變項順序搞錯一下,可能查證起來,要查得風雨變色。
資料難找,工具簡陋,缺乏研究經費奧援,雇不起助理人員,教學行政負擔沉重,環顧左右罕有人在做研究,研究環境差到不行。不過,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做出來的研究,特別珍貴,分析特別徹底。憑著我以前參與過很多研究與撰寫論文的經驗,很仔細地加以分析,但限於統計工具匱乏簡陋,只能盡其在我,撰寫成論文。唯當時統計分析受限,想要做較複雜的統計分析,卻心有餘力不足。不過各個統計數值,均是作者親自算出來的,對每一個數字說的話早在心中腦海繞了十八回,絕不會誤會。不像現在均假手電腦,常令研究者不知所云,或似懂非懂,被電腦欺騙了也不知。
多發掘好利用:高雄地區題材豐富,開採教育社會學知識的大礦場
做研究越做會越有趣,做完一篇會衍生出來更多的研究題目。好像在一個礦場挖礦,會陸續發現在這一個礦場內,有一個接一個值得開採的礦坑。做完了上一篇研究,我接著想到接續可以做的研究題材,像都市化中遷入人口的教育適應,計畫家庭子女的特質與學習,家庭結構類型的變化與學童適應,核心家庭的父母角色扮演與子女的行為適應……一連串停不下來的研究等等。
當時台灣的人口成長率至為驚人,年自然成長率近千分之四十,名列世界前茅,人口生長太快成為社會問題之一。高雄市為新興都市,學校教育設備不敷需求,校園內空間不夠,運動場地缺乏,教室內桌椅排得滿滿的,學生座無虛席,學生下課走動都有困難,軟體設備差,校長及行政當局沒什麼教學領導的概念。
大家喜歡生小孩,人口成長快,表示大家看好前景大有可為,社會給人前瞻有望,社會的倫理價值讓父母覺得辛苦養子女是值得的,這是好事。然而,人口成長太快也會成為社會問題,也是教育問題。大家生的多卻疏於管教,人口品質將會下降,教育不能配合,教育問題叢生。
當時有識之士如農委會主委蔣夢麟博士極力推展家庭計畫,倡導節育人口政策。不過政府叫人家不生小孩,很難讓人信守奉行,農業社會父母總以為多子多孫多福,很難改變。兩個恰恰好,一個不算少的口號,很難為一般父母接受。
在這種政策與社會氛圍之下,我想利用科學方法實徵研究,是否家庭計畫有助於提高人口素質與教育品質,以鬆動父母傳統的觀念。經蒐集國外許多文獻,家庭子女維持適當的人數,且相隔適當期間出生,又是在父母殷殷的期待下降生的,非不速之客,這些有可能比較有利於於子女智力的發展,也能形成比較積極正面的自我觀念,成就動機也比較強。
基於此,我依據理論提出研究假設:計畫家庭的子女的智能會比較高,情意態度較好,當時所謂的智德體群四育會有比較好的發展。
經我編製問卷了解家庭及子女生育養育狀況,並實施標準化測驗,包括語文非語文智力測驗,自我觀念測驗等,還蒐集四育成績等資料,加以統計分析。證實了計畫家庭子女的智力,自我觀念,學校智德體群各方面成就確實較非計畫家庭子女略勝一籌。在智力方面尤其是在語文智力,相差更大。
這一實徵性的發現令人興奮。對於當時計畫人口政策及政府相關部門推動家庭計畫,如同打了一針強心劑。許多媒體都相繼報導,尤其是當時重要媒體「新生報」以更大的篇幅顯著報導。當時的報紙只有三大張,卻願意以巨大的篇幅來報導,引起社會大眾父母的注意與興趣,社會處與家庭計畫研究所給予相當的肯定與歡迎。有官員跟我說你的發現,大大超過他們的推動文宣與激勵的效果。做研究本不是為政策背書,我們只是探求真相而已,不過如果研究發現印證了政策的正確與時效性,則相得益彰,是美事一樁。為此也引起同校同仁的讚賞,而自己也自得其樂。
接著,我陸續進行一系列高雄市社會變遷與教育的關係的研究,類多利用實徵方法蒐集第一手資料,統計分析,以驗證假設。時在六十年代,正是先進國家新興教育社會學狂飆時期,而國內除了林清江教授做過一篇開其先鋒以外,幾乎闕如。我進行的一序列教育社會學實徵研究正可以踵事增華,藉以拋磚引玉,引起學術界的注意。
省立師院小講師申請國科會研究成果獎助,年年得獎,好的開始
那個時候,正值國科會鼓勵學術研究政策變革的階段。過去憑著一紙研究計畫,申請研究講助,國科會即核頒獎助,期滿研究結果提一份簡單報告,也未再給予詳細審查。所以每期獲獎者大概總是那少數知名度高的人物。在原來的獎助辦法底下,我們在邊陲地帶剛成立的師範院的小講師,作夢都不敢想申請。
一九七五年起,國科會鑒於過去這種獎勵政策,發揮不了實質的獎勵效果,乃一改過去做法,實施新的政策與新辦法,改以研究成果申請獎助,申請者必須憑著已經執行完畢,且撰寫成研究報告或論文的學術成果申請講助。我正好進行了這一系列的研究,且已有成果,我暗忖時機來了,可以大膽一試,乃把研究成果撰成的論文,依辦法申請。雖然同仁都覺得我們是地處南部高雄文化沙漠的小小師範學院,想申請國科會獎助,未免癡心妄想,難囉。
我卻大膽的打破這一種自我設限,毅然決然走出去,提出申請。出乎意料之外的高興,第一次申請即得到了第一次國科會研究成果獎助。這是高師院創校以來的第一次有老師得到了國科會獎助,接著連續幾年每年我都以新完成的研究成果得獎,這簡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大家也覺得這個新進的年輕老師到底是有什麼神奇之處,為什麼申請一次就得獎,而且每年都得獎。當時有人問,你是不是有什麼特別神通之處,所以能夠年年得獎。我說沒有啦,只是幸運而已。我只聽說國科會這種成果獎勵申請案,因為申請者都是大學教師或研究機構學者,所以應該都是請國外學者審查。
我半信半疑,因為那麼多申請案怎麼可能呢?幾年後,聽說都是分送北部委託比申請者職級高的資深教授審查。我毫無神通之處,且幸運之神罕降臨我身上,不然的話,我名正言順地應該是落根台師大,怎會一時之間風雲變色?怎麼人生之旅途走得這麼艱苦?
我自己分析一下,為什麼以當時我還只是剛創校的省立高師院的小講師,怎麼可能成功地跟北部國立大學教師來競爭,能夠爭取到獎額?這個對於來南部以後,由雙薪家庭變成單薪家庭的我們這個家庭來說不無小補。我想除了因為我經過教育研究所實際參與專案研究的煎熬磨練,養成研究態度認真,方法運用縝密的研究習性之外,重要的是,我研究的題材,取材於高雄這樣的新興港都都市的特殊問題,不僅具有國際性,更具有特殊的本土性,有待急迫研究的問題,且與國內學者,尤其北部的學者的研究絕少有機會重複重疊。我的研究絕少機會侵犯別人專長領域;且我的研究都是原創性的實徵性的研究,與一般的論述性或整理文獻探討學術地位不能等量齊觀,在學術價值上更勝一籌。於是我從一九七五到一九七九年連續累積不少優良作品,其中若干篇後來都有發表。
︱• 追逐學術夢•︱
克難研究,即時開始
剛出任課務行政的工作,怯生生的,感到有一點挑戰性,傾其全力用心規劃,認真辦理,倒覺得新鮮。不過不敷衍不偷懶,一回生兩回熟,三次駕輕就熟,不再覺得有什麼挑戰性,但覺得仍挺花費時間的。同樣的事情,定期一做再做,卻又不能馬虎應付,總是在限定時間內趕工之中。類同的工作,定期重複地得趕排課,又沒什麼創新的空間,漸感厭煩。除了教書以外,整個時間做一些機械的,文書性的工作,覺得頗不值得。
我在研究所修碩士期間,即深深體會大學之所以為大學,乃在於研究。大學是學者的組合,不...
作者序
自序
人生如旅遊。回首來時路,但見曲折迂迴,顛簸坎坷;時看似山窮水盡,又峰迴路轉;時本平順暢通,卻忽然風雲變色,地動山搖,交通阻隔;迷離莫測。
我年少時代,社會人們普遍重視香火相傳,瓜瓞連綿的觀念,大家總期待多子多孫多福。無人甘願不結婚,不生小孩。專家擔心的是如何節育人口成長問題,因為當時台灣人口增加太快了,其自然成長率冠於世界。
沒想到近年來,不少該結婚的人不結婚,結婚了也有不少人不想生小孩。人口自然成長率在國際社會敬陪末座,少子化問題頓成為重大議題,已經威脅到生源和勞動力,逼得有的學校面臨勢必退場的局面,衍生許多怪現象。
為何有不少人不想生小孩,寧可沒有後代,香火中斷?是自身過得太苦,怕後代重蹈覆轍嗎?是前瞻無望,不忍心下一代受苦嗎?是逃避責任,落得輕鬆愉快又逍遙?或是父母難為,不知如何教育子女?還是怕子女長大,失業回頭當啃老族?叫人費猜疑。
早期一般家庭父母,學校學生都非常尊師重道。我小時候好嚮往當老師。覺得小學老師很神氣,中學老師更了不起,至於大學教授,幾乎被視為聖賢,大家敬仰不止。
為此我心底興起了非分之念,我偷偷告訴自己,有一天,我要當教授。於是追逐一個夢又一個夢,艱苦地走過一程又一程,好不容易圓了夢,當上大學教授。我怎麼走過來的?如何圓了夢?圓夢又如何?想來真是沒那麼簡單!
創立一個甜美家庭是我與內人的第一個夢。我倆致力家庭教育不遺餘力,無論胎教,身教,言教,境教,十分在意用心。想想我們如何盡力做,無怨無悔地付出。沒事就想現身說法,與人分享,回味無窮。
我在各級學校教了近一甲子的書。無論教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研究生,賢與不肖;無論教的是讀寫算,或教的是如何做學問,做研究寫論文,均竭盡心智,毫無保留,傾囊相授,自得其樂,更希望受教者有成就,他日青出於藍,讓我可以他們為傲。
三十年來台灣教育改革,雷厲風行,結果是越改越亂,學子負擔越沉重,補習越補越熱,熬得越來越晚,教師教得辛苦,家長備受煎熬。叫人憂心。
如今大學量爆增,質卻大變了,學習風氣低落,競爭力低落,大學教育面臨了危機。從前大學生高人一等,讓人心生羨慕,他們自視甚高,平日都謹言慎行。從前孩子考上大學是鄉鎮大事,大為轟動。今之大學生,良莠不齊,少有鬥志,畢業鮮能學以致用,甚至面臨失業,他們不知為何而戰。誰使致之,能不悔不當初?
我對於教育改革向來多所建言,先天下之憂而憂。我早在大學不到八十所時候,就大聲疾呼大學數量爆增將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和教育問題,應即時節制;九年一貫課程剛啟動時,我也提醒九年一貫課程是艱鉅的文化改造工程,不要急功躁進,要備好配套措施,建立完整的實踐系統,慎思而後行,務須循序漸進。不可只有苛責教師心存觀望,不盡心配合,工作不力,否則會落得有名無實。均不幸言中。
我對於教學創新,盡心研究,用心良苦。期望教師教學,確實能夠因材施教,各個學生因其性之所近,學習快樂又有效,人盡其才。更希望在資訊科技發達的今天,能夠善用資訊科技,創新教學,促進知識經濟社會的發展,使教學更普遍,效果更大,也更好玩,師生同感快樂。
原為鄉下童子的我,蛻變成為一位大學教授,不是偶然的機運,靠的是始終把持著堅決的決心,歷經無數次的蠶變,以永遠領先自我期許,自我惕勵,自強不息。此中經過長久的煎熬,衝破無數的阻力,耗掉多少青春,才能浴火重生成為教授。
今日看到大學教育光環退色,學生不知為何而戰,學習不起勁,不免心生憐惜。教授學術權威式微,地位岌岌可危,朝不保夕,實不能不為大學教授悲哀。雖然我早已退休,仍感同身受,感到辛酸。
回首來時路,點滴在心頭。今日社會已變得有點陌生,不知是我們改變了社會?還是社會改變了我們?不知是我們要悔恨?還是社會要反省創改?
年輕時創造回憶;老人回憶過去。回憶再回憶,反思再反思,天天唱著思想起。
撫今思昔,鑑往知來,想到哪裡,寫到哪裡,逐一打字,日積月累,譜成了這本書,希望能帶給社會正面的能量,請朋友分享吧。
麗文文教事業楊董夫婦,三十六年前我的第一本書,他幫我出版,再版又再版,修訂再修訂,通行到今日。如今,我人生最後這本回憶錄,他願意再為我出版,讓本書能順利出版。他是我永久的文創老夥伴。真正要感謝這一位好朋友,出版界的英勇鬥士。
此外,麗文出版部行政經理麗娟小姐和總編輯國彬兄,精心排版編輯,使得本書能順利如期出版,同表感謝。
林生傳
戊戌年春節二○一八年二月十六日
自序
人生如旅遊。回首來時路,但見曲折迂迴,顛簸坎坷;時看似山窮水盡,又峰迴路轉;時本平順暢通,卻忽然風雲變色,地動山搖,交通阻隔;迷離莫測。
我年少時代,社會人們普遍重視香火相傳,瓜瓞連綿的觀念,大家總期待多子多孫多福。無人甘願不結婚,不生小孩。專家擔心的是如何節育人口成長問題,因為當時台灣人口增加太快了,其自然成長率冠於世界。
沒想到近年來,不少該結婚的人不結婚,結婚了也有不少人不想生小孩。人口自然成長率在國際社會敬陪末座,少子化問題頓成為重大議題,已經威脅到生源和勞動力,逼得有的學校面臨勢...
目錄
我所從出的家
追尋窮人的夢
夢想中的天堂這般模樣
四育並重 嚴格標準 型塑國教教師
確實驗收 見習、實習、參觀旅行
親情常牽,放心不下
少年仍然喜歡編織彩夢
師範畢業前的留戀與惶恐
踏上小學教師生涯掙扎於教育原理與教育現實之間
被遺忘的一班學生,我能放棄他們嗎?
規避即時成家,心有旁騖,築心中大夢
相聚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追逐大學之夢 真正上了師範大學
學習不後人 出人頭地 恆是我的美夢
角逐科舉之夢
同學,室友,個個有彩夢
築青春之夢
夢中情侶見面了
實習教師之夢
談及婚嫁,緣定三生:築成家之夢
應召入伍,此地一為別,不知落腳何處,離情依依
我上的部隊,是虎頭師,天下第一連
戰地之夢:移防外島 竟然是馬祖第一線
兩岸砲口相向,為何?
新婚春夢:訂婚後五三五天,千山萬水隔離,魚雁來往九九九封,結婚
築了新家庭,甜甜蜜蜜,希望時光永久留駐
兩難的惡夢再起
破釜沉舟 另起爐灶,正值研究所正翻轉革新,雷厲風行
風雲變色,局勢急轉直下
人生如轉蓬,該落足於何處似早註定
高師大教育系決心構築第一的綺夢
正式參與大學行政工作,擴大服務
惶恐夢魘
追逐學術夢
老少團聚,終於圓了團圓家庭夢
好夢苦短,樹風仰止
築理想庭教之夢:對孩子的養育教育無限付出
插足特殊教育
追逐出國鍍金喝洋水之夢
千山萬水隔離,家人常相左右,思鄉夢
孤鳥之夢:伴著孤燈想家
個別化教學讓我似觸了電
寒冬之夢
新學期新思維多樣學習
圖書是我夢中的財富
學期結束,做好回國繼續研究的準備
我回來了,親愛的家,親愛的台灣
築因材施教之夢:研發實驗個別化教學
大學用書之夢:撰寫教育社會學
圓了升教授之夢
踏實洋博士之夢,沒有不可能的任務
終於圓了洋博士之夢,躊躇滿志,海闊天空?
築創新教學之夢
領導教育系走向未來之夢:擔任教育系主任,背負著歷史包袱,面對社會巨變,展望未來
築天倫之夢,教育系大團圓
教學創新:針對教育系學生及一般教師需求,致力教學創新
圓傑出獎之夢,學術地位受到肯定
構築教育真平等之夢
大學暴增的噩夢築教育改革之夢:主持教育革新整合型計畫
堅持九年一貫課程的改革:是艱鉅的社會改革文化改造工程
主持九年一貫課程理論基礎叢書,亟需建立一個「實踐系統」進行防震補強
構築新世紀教學之夢
建構設計實驗知識經濟取向的教學系統
教育研究的終身承諾
籌辦成大教育研究所,完成階段性的任務,功成身退
旅遊大陸神州之夢
當選家庭楷模
當選院長,無心插柳柳成蔭
工教學系化身變成科技學院:「無張無持」當上科技學院院長
服務滿四十,蒙總統表揚;退休,終止公職生涯
纏繞不斷的噩夢
我盡力作為他的第一兄弟,讓他安享天年 無怨無恨圓滿了人生
榮獲第二十六屆吳三連基金會學術獎
退而不休,先公後私
婉拒董事長邀請出任校長
獲得終身成就獎
老人的悲歌
奮鬥一生,參透了嗎?
我所從出的家
追尋窮人的夢
夢想中的天堂這般模樣
四育並重 嚴格標準 型塑國教教師
確實驗收 見習、實習、參觀旅行
親情常牽,放心不下
少年仍然喜歡編織彩夢
師範畢業前的留戀與惶恐
踏上小學教師生涯掙扎於教育原理與教育現實之間
被遺忘的一班學生,我能放棄他們嗎?
規避即時成家,心有旁騖,築心中大夢
相聚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追逐大學之夢 真正上了師範大學
學習不後人 出人頭地 恆是我的美夢
角逐科舉之夢
同學,室友,個個有彩夢
築青春之夢
夢中情侶見面了
實習教師之夢
談及婚嫁,緣定三生:...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