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圍「洛杉磯時報圖書獎」,獲《紐約時報》編輯特別推薦,席捲《紐約時報》、《科克斯評論》、《芝加哥論壇報》、《紐約時報書評》、《出版商週刊》、《泰晤士報文學評論副刊》、《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書評》、《華爾街日報》等歐美圖書界榜單!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美國國家公共電臺(NPR)深度採訪報導!
★亞馬遜讀者好評4.7星
世界上最糟糕的事情一瞬間就進入你的大腦,
你卻要付出餘生去理解它。
幾千年來,有一種疾病從未受到承認;
在人類歷史的多數時候,有一種痛苦都是無人所知。
那就是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一個直到近代才為社會大眾熟悉,如今已經遍及世界的精神疾病。
我們常常看到各種媒體報導描述,世界各處都有人深受其害,
還有大量的文學、影劇以PTSD為主題,
然而如同許多的精神疾病一樣,到底什麼是PTSD?誰會罹患PTSD?
為何海嘯、颶風、地震帶來的傷害較小,倖存者罹患PTSD的機率更低?
為何人為創傷或人際暴力,例如性侵、戰爭、家暴,
犯罪者是越熟悉越親密的人,創傷的程度就越高?
作者大衛.J.莫里斯,前美國海軍陸戰隊中尉,
二OO四年曾在伊拉克擔任戰地記者,也因此罹患PTSD;
他以自身實際經歷PTSD治療、參與三項PTSD研究,
並且走訪美國三間歷史博物館,採訪大量的研究者們,
嘗試從醫學、歷史、文學、文化等不同領域去探索「創傷」,
了解它帶來的餘波與各個階段,從而在喪失與苦痛中找出生命的答案——
「思考PTSD的方式有很多種。
然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藏在第一個字母『P』。
解離、麻木、覺察,這一切都只能發生在『後來』(post)。
在事件發生之後,我們才會驚訝地發現,我們已經不是從前的自己了。
承認創傷的存在,接受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可以摧毀我們,
才能開始尋找發生的這一切的意義。」
作者簡介:
衛.J.莫里斯(David J. Morris)
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藝術創作碩士,聖地牙哥州立大學的英國文學碩士。1994年~1998年曾加入海軍陸戰隊;2004年在伊拉克戰爭中擔任戰地記者,並親身經歷恐怖襲擊、死亡和創傷——有的甚至讓他險些喪命。他的第一本書《地平線上的風暴》(Storm on the Horizon)曾改編為電視節目在「歷史頻道」播放。
譯者簡介:
吳張彰
四川大學研究生,主攻應用心理學專業精神分析與心理治療方向。通過CATTI英語筆譯三級考試,心理諮商師三級考試,常年閱讀並翻譯以精神分析為主的各類心理學專業書籍。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業推薦】
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 沈清楷
前西點軍校行為科學及領導力學系教授、美國臨床心理師 陳永儀
(按姓氏筆劃排列)
媒體推薦:
「令人震驚……《凝視創傷》是一部具有啟發性的作品,書中有著對創傷記憶及其意義的詳實研究和動人分析……正是莫里斯在伊拉克戰爭及其影響的個人經歷,讓《凝視創傷》具有非常深刻的內涵,這也使得此書不同於其他有關這主題的臨床文獻,具有極佳的可讀性……這本書不僅寫給那些經歷過創傷的人,也寫給那些想了解『9•11事件』後的美國人。閱讀此書能讓你成為一個更好、更人道的公民。」
——《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作為一名患者和一名優秀作家,莫里斯以一種卓越的文學方式,揭露了創傷的祕密……這是本世紀有關創傷主題最為重要的一本書。」
——《泰晤士報文學評論副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莫里斯是一位卓越的作家……本書令人驚嘆的力量之一,在於他能夠冷靜地總結兩方相反的論點。」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動人……具有時代性……一次迷人而充分調查的敘述。」
——《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這是一部活在『恐怖陰影之下』的回憶錄,充滿著勇氣和真誠,也是對我們這個時代的疾病在歷史、文化、科學層面的思考……對於戰爭及其他創傷的倖存者而言,《凝視創傷》是一份充滿洞見的禮物。」
——《聖地牙哥聯合論壇報》(San Diego Union-Tribune)
「極具可讀性。」
——《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本書精準地將個人痛苦置於一個更大的社會、文化和歷史情境中。莫里斯在這一點上做得很棒。」
——《洛杉磯書評》(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一次對人類所遭受的戰爭代價的剖析……一次對戰爭創傷的探討,令人大開眼界。」
——《科克斯書評》(Kirkus)
「莫里斯帶來的不僅是個人經歷,還有對這個沉重主題的洞見……本書對於那些罹患PTSD及其所愛之人都是非常好的資料。」
——《書單》(Booklist)
「本書遠非一部關於某種心理問題的自傳,或是一部個人回憶錄。它也是一份具有說服力的分析研究,分析了一種改變我們文化面貌、並持續增長的現象。如果我們想要了解到底是什麼塑造了美國,《凝視創傷》是必讀之書。」
——《蘇西的世界》(The Lovely Bones)作者 艾莉絲•希柏德(Alice Sebold)
「《凝視創傷》讓我想起,我當初為何想成為一名作家……這是一次與PTSD的對話,既是與患者的對話,也是與那些從未罹患這種疾病的人的對話。」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
名人推薦:【專業推薦】
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 沈清楷
前西點軍校行為科學及領導力學系教授、美國臨床心理師 陳永儀
(按姓氏筆劃排列)媒體推薦:「令人震驚……《凝視創傷》是一部具有啟發性的作品,書中有著對創傷記憶及其意義的詳實研究和動人分析……正是莫里斯在伊拉克戰爭及其影響的個人經歷,讓《凝視創傷》具有非常深刻的內涵,這也使得此書不同於其他有關這主題的臨床文獻,具有極佳的可讀性……這本書不僅寫給那些經歷過創傷的人,也寫給那些想了解『9•11事件』後的美國人。閱讀此書能讓你成為一個更好、更人道的公民。」...
章節試閱
【引言】
在過去四十多年的時間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一種特徵為高敏感、情緒麻木、不斷出現情境閃現的疾病,下文簡稱PTSD)已經遍及我們文化的每一個角落。幾千年來,有一種疾病從未受到承認,直到1970年11月,幾個憤憤不平的越戰退伍軍人「強暴」了位於曼哈頓市中心的反戰小組辦公室,這種疾病才進入大眾的視野,並擴散到全球各國,成為一位醫學人類學家口中的「世界精神疾病」。
有一種痛苦在人類歷史的多數時候都是不為人知,那就是PTSD;如今,它卻變成美國最普遍的精神疾病。據最新估計,約有8%美國人(2千8百萬人)會在生活某方面飽受PTSD之苦。相較於世界上其他組織,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Veterans Affairs,下文簡稱VA)每年都要花費更多資金在PTSD的研究和治療上。根據VA的研究,不論何時服役,PTSD 都是美國退伍軍人的首要健康問題。2012年,聯邦政府花了30億美金用於退伍軍人的PTSD治療,而這筆經費還不包括每年使用於退役人員、處理PTSD致殘的數億美元費用。
自「9.11事件」開始,社會大眾對這種疾病的關注就來自於某些紀念性事件。對一些國際救援專家而言,當戰爭或其他的人為危機上新聞時,PTSD 已經取代饑荒,成為西方公共健康的焦點。PTSD是最新並尚待認識的主要精神疾病之一。然而至今,社會大眾對PTSD的認識也僅此而已。
我們常常可以聽到記者們描述整個世界都深受其害,並且長篇大論地寫文章爭論蝙蝠俠是否也受PTSD所苦?有興趣的消費者如今可以上網花5.99 美元網購一本叫做《P.T.S.D:不是所有的傷痛都能被看見》的冊子。正如每一位創傷研究者會告訴你的,如今PTSD遍地都是。
然而如同很多心理疾病一樣,到底什麼是PTSD?誰會罹患PTSD?什麼又是最好的治療方式?這些問題存在廣泛的爭議。仍然有少部分的研究者聲稱PTSD 是一種社會幻想,是越戰時期的遺跡,被一群心懷善意但受誤導的臨床醫師強加在整個社會上的產物;而且事實是鼓勵人們受創,我們則破壞了他們的康復。
PTSD生於衝突之中,在科學領域內,也同樣由衝突所主宰。然而那些遭受性侵、戰爭、自然災害、暴力虐待(通常被認為會導致PTSD的事件)的倖存者們,在事件發生之後所體驗到的深刻、甚至根本上的痛苦,卻少有爭議。這種痛苦如今已經廣為人知,事實上,它改變了西方世界的道德標準,也改變了我們對「生而為人意味著什麼,感到痛苦又意味著什麼」的理解。
一位法國神經學家皮埃爾.讓內(Pierre Janet)在1925 年寫著,他觀察到創傷事件的情緒反應可以非常強烈,因於「產生撕裂整個心理系統的效果」。他的著作就是在談論這個效果,以及其帶來的內部體認。多年之後,PTSD 不僅改變了人類理解「失去」的方式,也基本改變了人類理解自身的方式;我對它既是一種心理狀態,也是一種隱喻而感興趣。人們對於恐怖事件如何反應,常常取決於一種複雜交錯的社會、政治、技術影響。在人類歷史的大多數時候,對創傷的解釋都是藝術家、詩人、巫師們的專利。一個民族處理創傷的方式會體現在政治和語言上。在古希臘時代,就有一些由戰爭老兵所創作、演出的戲劇作品,這些戲劇就是一種公開宣洩的方式。
如今不論好壞,我們都只能透過一些複雜、任意整合在一起的症狀,例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去處理創傷和恐懼。在古代,意識到創傷的古人卻可以向史詩尋求答案,例如《伊里亞德》(The Iliad)或《奧德賽》(The Odyssey)。如今,我們則要去查詢最新版本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光是這個事實就值得深入探討:我們大多數人不再去尋求詩篇、家人或是那些能撫慰恐懼的神職人員的幫助,而是尋求精神病學家的幫助。從歷史的角度來說,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狀態。
2011年之前,不論就我個人,還是一個普遍課題而言,我都從未嚴肅地思考過PTSD 的問題。2007年,完成伊拉克隨軍報導之後,帶著一種與同胞之間強烈的疏離感,我回到了家鄉。我剛下飛機,從那個我們那世代印象中的大事件中撤離出來,異常驚訝地發現,沒有一個回國的人有這種感覺,或者看起來思考過戰爭的意義。正如《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中從東方歸來的尼克一樣,我回到家鄉,期待著這個世界「保持道德上的關注」。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我十分失望。
這場戰爭已經改變了我,以某種方式擴展了我的認知,讓我感到歷史似乎的確是一種生活中的有形力量;而當我看到日常的生活、看起來很健忘的人們,我都感到神經緊張。我內心的創作者偷偷希望歷史會重演,或許是發生某些越戰時期的事情:人們在街頭遊行,學生在校園爭論著戰爭的意義;戰爭以某種明顯的形式讓人們在家裡就能感受到,而損失也以物質的形式表現。
這場戰爭傷害了我。我希望國家感受到這種傷痛。我身上的某部分需要看見那創傷,藉此提醒自己,這場戰爭是真實的,而不僅僅是我閉上眼睛想像出來的。我想知道那些經歷是有意義的,我目睹的死亡真的事關緊要。然而我看到的卻是人們完全如往常一樣,聊著工作,去商場、體育館、健康食品店,養生健體。那些我看到的黃絲帶幾乎像是一種嘲諷,一種對我所目睹的恐懼的挑釁。我很快地意識到,談論戰爭不僅毫無意義,而且實際上是在傷害自己。不久之後,我就意識到,問題並不只是他們不理解這場戰爭,而是在於他們不願意去理解。
在費盧傑(Fallujah)北部,我曾跟過的一個小隊失去了一名士兵,他在深夜去上流動廁所時被殺。他走出去上廁所,不知從哪兒拋出的一枚迫擊彈飛了過來,結束了他的生命。這個小隊進駐這區域才幾天而已,一位本該回家、唸書、結婚、貸款、養育小孩的戰友,你如何告訴他,他還活著只是因為沒有在錯誤的時間使用馬桶,並且意識到這個世界除了運氣沒有什麼是真的時候,你如何問心無愧?他餘下的生命、夢想、計畫、他對未來的理想,全都是某種縹緲無形、隨時可能變化的運氣的結果?當你見識過戰爭能給人類理性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之後,在這個世界上,這種理性到底處在什麼位置?戰爭的教訓顯而易見:生而為人,注定渺小、脆弱,並受制於運氣。
////////////////////////////////////////////////////////////////////////////////////////////////////////////////////////////////////////////////////
創傷難以形容,但是可以做個類比,將創傷比喻成一種能量的轉移:就像一顆子彈射入身體,它憤怒地急於把自己剩餘的能量傳遞出去,傳遞到它所觸碰到的每一塊血肉;完成這一切之後,它就離開,留下一副受傷的軀體。它離開的時候拖出了一連串的記憶、希望,開始尋找下一個肉體以侵入。現代創傷研究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研究者們所謂的「劑量—反應曲線」。通俗地說,劑量-反應曲線的意思是,事件越糟糕,可能帶來的傷害就越大。
以一個現實世界的案例來表達的話,劑量-反應曲線告訴我們的是,一位三十一歲、名叫琳達的女士在一次地震後被壓在書櫃下面一個小時;相較於她被壓在書櫃下二十四小時,看著躺在旁邊的丈夫的屍體來說,前者可能更不會帶來創傷後壓力症狀。
劑量-反應曲線能解釋很多事。比如,它能解釋一個較為明顯的事實,就是並非所有的創傷都會造成同樣的效果,而且創傷具有一定的累積效果,一次糟糕的事件可能會「軟化」一個人,使得他更加容易受到之後創傷的傷害。然而就像所有的理論一樣,這個理論延用到現實生活中時,忽略了某些被隱藏的事實。這個理論的問題很明顯:我們如何精準地量化創傷?在這個理論中,是什麼界定了創傷的「劑量」?換言之,我們能把多少毫升痛苦、失去、道德迷惑倒進實驗室的燒杯裡?
還有一個挑戰就是,如何將這些經歷創傷的人的身分納入思考中?在上文那個書櫃倒下的例子中,這個問題因此變成了:到底誰是琳達?她來自於一個怎樣的家庭?經歷了什麼樣的童年?是一個安全而愛護她的家庭,還是一個充滿暴力而虐待她的家庭?她很外向,易於接受新事物嗎?她是一個容易受暗示的人嗎?地震之前,她的身邊發生了什麼?在經歷折磨時,她暴露在多大的危險之中?她在那一刻失去意識了嗎?地震之後,她的朋友、家庭、社會支持系統是如何回應的?另外,也許是最重要的一點,地震之後,她為自己說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她是如何將這個恐怖的事件與自己的生活整合?
創傷類似於癌症,對每個個體的影響都不同。對於人類的創傷體驗而言,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觀察人們是如何應對自然災害。由於自然災害無法解釋,比起那些人為傷害,比如性侵和戰爭而言,海嘯、颶風這種所謂的「上帝的旨意」給人類心靈帶來的傷害更小,結果就是其倖存者罹患PTSD的機率更低。似乎我們的人性深處仍然殘留著獸性,它能接受物理世界那不講道理的任性。儘管自然災害也能讓人受創,但比起人為災難或人際暴力而言,心靈更容易平和地理解它。
然而人為創傷卻不是如此,尤其如果犯罪的是你很熟悉的人,在那種情況下,持續性的傷害可能甚至會更強烈。事實上,創傷的原則可能是:越親密,「創傷劑量」越高。在我們舉的例子中,琳達倘若是被友軍誤擊,也就是所謂的友軍誤傷,那麼比起受到敵軍攻擊,她的受創程度可能更強烈。
【引言】
在過去四十多年的時間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一種特徵為高敏感、情緒麻木、不斷出現情境閃現的疾病,下文簡稱PTSD)已經遍及我們文化的每一個角落。幾千年來,有一種疾病從未受到承認,直到1970年11月,幾個憤憤不平的越戰退伍軍人「強暴」了位於曼哈頓市中心的反戰小組辦公室,這種疾病才進入大眾的視野,並擴散到全球各國,成為一位醫學人類學家口中的「世界精神疾病」。
有一種痛苦在人類歷史的多數時候都是不為人知,那就是PTSD;如今,它卻變成美國最普遍的精神疾病。據最新估計,約有8%美國人(2千8百萬人)會在生活...
作者序
警告
我在2007 年10 月9 日的日記中寫下這些話,在這之前的一天,我差點被巴格達(Baghdad)路邊的炸彈炸死。寫完這最後一行之後,我又用不同顏色的筆在這句話下畫了線,好像在強調自己以一種不同的心態回來了;好像我在給未來的自己留下一條線索。
當時的我在伊拉克進行第三次戰地報導,並且和進駐薩蒂亞(Saydiya)的第一步兵師的一些士兵外出巡邏。薩蒂亞的街道在表面上看起來相對平靜。在我們回基地的路上,一名士兵心不在焉地問我有沒有遇過爆炸。我思考了這個問題一會兒,然後陷入了沉默。我感到有些東西出了差錯。這句話很尷尬,我的意思是:儘管我在伊拉克最危險的城市拉馬迪(Ramadi)過了一個夏天,但是我對這裡還是不甚了解。
那就像命運開口說話了:我之前從未遇過爆炸,但是車裡的每個人都明白,一切都會改變。根據迷信,我是受害的一方,但我覺得那個向我提問的孩子要遭殃了。當時,車裡的士兵都來自拉丁美洲—秘魯、墨西哥、瓜地馬拉,然後他們開始用各種語言和口氣責罵他。
當時,我感到無比尷尬,只希望這一刻快點結束。我不喜歡成為話題中心,也儘量避免想到自己會被炸成碎片。這其實是我在伊拉克學會的第一個訣竅,忽略明顯的事實:你一直處在可能會死的狀態——克服它。但沒什麼用,我的心裡不太對勁。當時我在伊拉克已經待了整整九個月,雖然我見過人們被路邊的炸彈炸死,卻從來沒有遇過爆炸,多少覺得我的運氣在自己的掌控之下。然而在他提出那個問題的瞬間,好似那位士兵偷走了掌控力,將我扔在了機運的威力之下,以至於我使盡全力才能讓自己逃離。
之後,我採訪了一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師,他告訴我,創傷摧毀了時間的結構。在正常的時間裡,你從一刻走到下一刻,從日出到日落,從出生到死亡。經歷創傷之後,你的時間線變成一個循環,你會發現自己就像是一個古怪的、彈跳的橡皮球,從此刻彈到下一刻,周而復始。8 月就是9 月,6 月就是12 月。再猜猜看,此刻是何時?在創傷的世界中,事物的基本法則是不確定的:風扇可以是直升機,汽車廢氣可以是芥子氣。
創傷時間的另一個古怪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摧毀了從當下到未來的時間,它也摧毀了之前的一切事情,吞噬了你過往生活中的人與事,直到你不再記得他們為何重要。
我之前覺得無法理解的東西,現在變成命中注定了:我的腦子裡經歷了太多次爆炸,以至於沒法想像一個自己沒有經歷過爆炸的版本。在這個問題另一面的那個人並不是我。事實上,他從未存在。
如今戰爭已經結束了,但是事件沒有過去,它幾乎抹去了未來的生活,因此也抹去了從前的生活。那個士兵的問題迴蕩在空中,一直都在,也將會持續下去。
長官,你經歷過爆炸嗎?
警告
我在2007 年10 月9 日的日記中寫下這些話,在這之前的一天,我差點被巴格達(Baghdad)路邊的炸彈炸死。寫完這最後一行之後,我又用不同顏色的筆在這句話下畫了線,好像在強調自己以一種不同的心態回來了;好像我在給未來的自己留下一條線索。
當時的我在伊拉克進行第三次戰地報導,並且和進駐薩蒂亞(Saydiya)的第一步兵師的一些士兵外出巡邏。薩蒂亞的街道在表面上看起來相對平靜。在我們回基地的路上,一名士兵心不在焉地問我有沒有遇過爆炸。我思考了這個問題一會兒,然後陷入了沉默。我感到有些東西出了差錯。這句話很尷...
目錄
Ch1. 夢魘之地
「薩蒂亞」與巴格達南部接壤, 2007年的我在曾在那裡擔任戰地記者。
Ch2. 陰影之下
誰在承受PTSD之苦?為什麼有些人會受苦,而其他人不會?
Ch3. 創傷的系譜
透過創傷的早期歷史及科學的視角,我們可以看到創傷症狀在西方歷史中最早的痕跡。
Ch4. 被糾纏的心
幻覺、夢魘、失眠……創傷後的狀態是一種邊緣的,一種夾在中間的存在。
Ch5. 現代創傷
是時候好好檢視創傷的現代歷史,包括在美國內戰、兩次世界大戰、越戰中的影響,此外在創傷歷史上,那些最重要的事件。
Ch6. 療傷
針對PTSD的治療是怎樣的?領先的治療技術是如何發揮效果,我,又如何參與其中?
Ch7. 藥物的真相
為了治癒PTSD,我們發明了各種藥物,但令人震驚的是,這些藥物最終卻鮮有成效。
Ch8. 另類療法的挑戰
然而PTSD另類療法的領域卻豐富得令人吃驚,這些治療方法如何挑戰西方對醫療的基本假設?
Ch9. 成長
人們的創造力來自於創傷,很可能是因為接近了死亡。
後記
Ch1. 夢魘之地
「薩蒂亞」與巴格達南部接壤, 2007年的我在曾在那裡擔任戰地記者。
Ch2. 陰影之下
誰在承受PTSD之苦?為什麼有些人會受苦,而其他人不會?
Ch3. 創傷的系譜
透過創傷的早期歷史及科學的視角,我們可以看到創傷症狀在西方歷史中最早的痕跡。
Ch4. 被糾纏的心
幻覺、夢魘、失眠……創傷後的狀態是一種邊緣的,一種夾在中間的存在。
Ch5. 現代創傷
是時候好好檢視創傷的現代歷史,包括在美國內戰、兩次世界大戰、越戰中的影響,此外在創傷歷史上,那些最重要的事件。
Ch6. 療傷
針對PTSD的治療是怎樣的?...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