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這本書,你會恍然大悟,也會願意正視孩子行為與家庭問題間的關連性。
否則,壞掉的家庭只會持續製造出受傷的孩子。──諮商心理師/作家 陳志恆「幸福家庭」只是假象
戴著脫不掉的面具,扮演理想角色的人們,
為了成為「乖孩子」,只能拼命壓抑…
「乖孩子」的面具下,藏著說不出口的秘密…
在「過度控制」和「忽略放縱」間找不到平衡點的家長,
雖然對孩子訂下重重限制,自己卻做不到。
壞掉的大人與心靈受創的孩子該何去何從?
「都是為你好」是最沉重的枷鎖。
它限制住孩子的發言權、讓孩子壓抑想撒嬌的欲望,
為了獲得父母的愛,選擇成為「品學兼優的乖孩子」。
直到再也無法壓抑自己,偽裝的面具崩壞,出現異常行為,
父母才會訝異:「我的孩子很乖,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殊不知,充滿沉重氣氛,卻又無法對外訴說的家庭環境,
才是最大的原因。
然而,單純責備父母並不能解決問題,
因為父母的教育方式,通常也是延自上一代的父母。
這些不懂得「如何愛自己」的父母,也無法教孩子「如何愛自己」。
受傷的孩子與壞掉的大人,只能一起偽裝下去嗎?
具有豐富諮商經歷的臨床心理師,將帶您抽絲剝繭,
尋找家庭問題最深處的病根,解開「親子關係」的真正問題!
每個孩子的背後,都是一個家庭的故事;
每個孩子的問題行為背後,也反應著家庭潛藏的風暴與失序。
一般人看不懂,也不願意去看懂。
讀了這本書,你會恍然大悟,也會願意正視孩子行為與家庭問題間的關連性。
否則,壞掉的家庭只會持續製造出受傷的孩子。──諮商心理師/作家 陳志恆
作者簡介:
長谷川博一(Hirokazu Hasegawa)
1959年生於日本愛知縣。臨床心理師。日本東海學院大學及同大學研究所教授。專攻領域包括心理治療法、犯罪臨床心理學(鑑定)、兒童虐待、家暴、自殺、自傷行為、輟學等。由於與作家柳美里的諮商內容收錄在作品《家族秘密》(日本講談社)中,而受到關注。主要著作有《沒有無能的孩子》(ダメな子なんていません)(日本新潮文庫)、《連結親子情感的魔法》(親と子の気持ちを結ぶ魔法のしつけ)(日本PHP文庫)、《救命啊!我不想虐待孩子》(たすけて!私は子どもを虐待したくない)(日本徑書房)、《壓力鍋下的孩子:都是規矩惹的禍》(世茂)等。
譯者簡介:
楊毓瑩
臺大日文研究所畢業。喜歡旅行、塗鴉、閱讀。覺得從事文字工作,分享知識是一件愉悅的工作。
skinnyisbetter@gmail.com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作者 李崇建
心曦心理諮商所 所長 周慕姿
諮商心理師/作家 陳志恆
名人推薦: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作者 李崇建
心曦心理諮商所 所長 周慕姿
諮商心理師/作家 陳志恆
章節試閱
什麼是「乖孩子」?
「教出乖順的孩子」是每一位父母的共通心願。
但是,請停下來思考一下。
「乖孩子」指的到底是怎麼樣的小孩?
當個「乖乖牌」,真的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嗎?
「乖孩子」和「其他類型的孩子」的差異,是怎麼產生的?
大部分的家長都「沒徹底思考過這個問題」吧?然而,請藉由這個難得的機會,好好想一想。
我認識的「乖小孩」、「好人」當中,有很多人非常勉強自己,就算他們有一天崩潰了,我也不會覺得奇怪。當事人已經瀕臨極限,直到「問題」出現以後,才會發覺原來自己以前都在逞強。相較於此,叛逆的小孩對自己有某種程度的瞭解,通常他們也知道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當然,他們對自己的瞭解不必然是正確的,有很大一部分甚至是扭曲的。
我曾經跟一位叫做奈奈的國二女學生對談過,他令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他是別人眼中的「不良少女」。服裝儀容不整、經常翹課,對老師惡言相向。在校方的委託下,我和奈奈有了在諮商室會談的機會。
她坐在椅子上,將手臂交叉於胸前、翹著二郎腿,臉轉向側邊,我突然問他一個問題。我問:「你喜歡自己嗎?」
隔了一會兒,她點點頭。我接著問:「你喜歡媽媽嗎?」他一樣點頭。對於「你覺得自己幸福嗎?」、「你覺得能活著很棒嗎?」等問題,她也給我肯定的回答。
因此,我開始針對相反的情緒詢問。「你討厭自己嗎?」、「家是不是讓你覺得不快樂?」、「上學讓你感到很沉重吧?」……聽到這些務問題,奈奈馬上搖頭否認。
這樣的反應實在太奇怪了。因為,大部分叛逆的小孩,都認為「自己很差勁,沒有存在的價值,大人很討厭自己」。也就是說,他們的自我評價很低。這時候我發現,奈奈是不是經常表現出與真正的感受相反的態度,刻意讓別人誤會,並加入特定團體讓自己變成「壞小孩」。所以我將這樣的想法直接告訴他。
「你覺得『是』的時候,會回答『不是』,說『不是』的時候,其實是『是』吧」。
聽到這一番話,奈奈突然嚎啕大哭了起來。
我等奈奈的情緒平復下來。我說:「父母和老師完全不懂小孩在想什麼,對吧?」
她用雙手埋住臉繼續哭,從右上到左下斜斜的搖頭。他心裡已經陷入混亂了。對於想要一窺自己內心世界的他人(我),她猶豫著到底該說「是」,表達出真心話,還是口是心非到底……我對她說:「你就在這裡盡情的哭,等到冷靜下來以後再回家吧」,說完後就先行離開諮商室。
幾天後我和他的母親會面。她表示女兒小時候「乖巧、不任性,很好帶」。由於母親工作家庭兩頭燒,所有很少和女兒互動。奈奈的生活從國中開始脫序,導致自此以後母女兩人的關係變成只有責備。
奈奈之所以養成「口是心非」的癖性,是因為從小就開始否定「想和媽媽聊天、撒嬌」的真正感受,而在心裡強烈的告訴自己「不用和媽媽講話再好不過了!」。上了國中以後,開始知道自己的不良行為會遭到媽媽的責備,開心終於又得到媽媽的正視,因此自己選擇繼續「口是心非」。
幾週後,她的班導師告訴我「奈奈整個人都變了,變得很坦率」。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而言,知道「原來也可以跟大人說真心」是一項重大發現,且是非常重要的體驗。
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因為「反正大人不會懂」而放棄溝通,也不再渴望父母能夠理解,這是很悲哀的事。如果青春期的孩子無法像小時候一樣,希望「父母瞭解自己」的話,父母就只能感嘆「小孩真難懂」。
為了阻斷「孩子放棄」和「父母不懂」的惡性循環,父母不應該勸孩子「說話」,而是試著從任何方面改變自己,這才是促進雙方溝通的捷徑。
柳美里女士在諮商過後也朝這個方向努力。他的家庭確實因此開始起了變化。我在第八章有說明這個部分,請參閱。
前一章提過,「青春期的孩子適度對父母藏著秘密,是健全的成長過程」。但是,家長是否能這麼想並且不干涉孩子的秘密呢?實際上,一般父母很難做到。要做到這一部分,必須有穩固的「基礎」。這個基礎就是自然產生的「父母信賴孩子」的感覺。
當父母無法百分之百掌握小孩,無法確認孩子是否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為人父母的多少都會感到不安。父母不妨試想,這種不安的感覺其實表示孩子健全的成長過程,已經面正遭逢危機。
父母想要將孩子留在身邊的心態,並非從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才突然出現。從幼兒期開始,父母就「無意識」的想要操控孩子,只是本身沒有察覺這個事實而已。在控制型父母的管教之下,孩子為了保護「小孩的社會」,必須拚命藏好秘密。就這樣,形成「父母打破砂鍋問到底」和「孩子隱瞞」的對立關係,親子雙方都變得必須將精力浪費在其他地方,而不是努力讓孩子學習獨立。這些陸續展開的親子決鬥中,最麻煩的問題就是父母認為「問題出在孩子身上」,而不認為應該檢討「自己與孩子的關係」。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是會繞很多遠路。如果父母可以稍微容許他們走遠路,孩子也不會疲於「隱瞞父母」,親子之間應能保持適當的距離。
脫不掉的面具
「面具」指的是隱藏自己真實的感受,在他人面前表現出偽裝後的樣子。就像我在第二章談到的,現代的孩子不是在陌生人,而是在父母和教師面前掩飾自己,這是個嚴重的問題。我必須呼籲大眾關注這個事態。
面具原本是可以由自己決定要戴上或脫下的「道具」。也可以決定要戴上哪一個面具。請想樣化裝舞會的場景。戴上面具的時候,我們可以自由變身成任何人。而舞會結束、離開會場並脫下面具後,就能做回自己。
「隨機應變,照自己的意願自由運用」,是面具原本的運用方法。
「人格」一詞的英文是「personality」,語源來自拉丁文的「persona」。Persona的意思是「面具」。也就是我們的個性,可以隨時機和場合彈性變化。但是這樣的彈性已經不再適用於現代社會,我們逐漸失去面具的優點。未來會變成怎麼樣?觀察眼前的現實,就不禁令人產生悲觀的預測。
就像我在上一章提到的,能夠自主的脫、戴面具,意味著青春期孩子的健全成長。例如,對父母隱瞞事情避免挨罵,在他們面前假裝沒事的樣子。然後在好朋友面前調侃自己的失敗,說爸媽和老師的壞話。可以無拘無束的運用「真的假的、太誇張了」等年輕人時下的流行語。有時候朋友間互相掩護,和「狐群狗黨」在一起時,可以自在的做自己。用另外一種模樣出現在「煩人」的大人面前,不必在意不可靠的大人。
為了讓孩子可以依自己的意願脫戴面具,前提是孩子必須能自覺自己內心的各種情感,並自主評斷。
「我討厭媽媽叫我念書,囉嗦個不停!」
「那個輔導老師老是懷疑我,真令人火大!」
孩子為了適應環境,不會在過度介入的父母和「以訓導學生為職責」的教師面前,說出這類負面的真心話。他們戴上「順從」的面具,等待度過危險的時刻。全心投入於孩子教養和教育而失去心靈餘裕的大人,察覺不到孩子以這樣的方式隱藏真實的想法。更不會去懷疑映入眼簾的是「孩子偽裝出來的面貌」。
我覺得從近來青春期孩子的身上,都看得到一個重大的變異。過去,面具在不必要的場合下可以卸下,但現在的孩子卻無時無刻都戴著。不僅在父母和老師面前,在朋友之間甚至獨處的時候,也經常戴著同一張面具。
這樣的孩子沒有自覺到,面具已經逐漸變成他們的真實面貌,看不清自己真正的感受。「成熟的孩子」、「沒有主見的小孩」、「認真的小孩」、「用功的孩子」、「獨立的小孩」等,這種傾向越強。
這些孩子忘記自己被迫持續戴著一頂面具。原本是被大人貼上的標籤,他們卻誤以為是自己貼上的,完全沒有想撕下的意念。
像這樣「無法自行卸下面具的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在某個時機點下,容易突然做出令人難以置信的事……。這類事件通常被社會認為是逃避的行為,包括「品學兼優的學生」犯罪、自殺、霸凌、飲食失調、恐慌症發作、扭曲的性觀念、想像虛幻世界等。這些事件層出不窮,每每引發社會騷動。
那麼,接下來我想探討,是什麼原因讓孩子封閉真心,不卸下假面具。
手腕傷痕的傾訴
當孩子習慣了不卸下面具,與戴著面具的相處之後,不知不覺中「另一個自己」就會開始恣意行動。
前一章介紹的案例是,自覺到這個現象的孩子主動找我諮商,然而如果演變成控制不了另一個自己的狀態,就已經到了必須尋求專家援助的地步。一般大人必須做的是,找出這些處於灰色地帶的孩子,及早察覺他們在假面具與真實面貌之間的差異,這樣的孩子可能多到超乎大人的想像。而與孩子生活最貼近的父母甚至也很難察覺,因為基本上孩子內心存在著「不要被父母發現」的想法。
讓我們來探討「少女自傷行為」這個處於「灰色地帶「的問題。所謂自傷行為指的是以美工刀或剃刀等利刃割腕或劃手臂,傷害自己的手腕或手臂的行為。我希望閱讀本書的母親們,都能理解這樣的自虐性「象徵母親與女兒的關係性」。換句話說,我想特別強調一點,「重新建構母子關係」才有可能治癒女兒的心靈。
到底有多少少女,有過自傷行為的經驗?我在約七年前針對大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有近八%的女性曾經自我傷害。其實這並不是駭人聽聞的數據,其他研究人員實施調查後也得到差不多的數據,約每十幾個人當中,就有一名女大生「有過自傷行為」。不過這種行為本身就會嚇到父母吧。
將八%的數據套用到國中的班級中,則平均每班有一至二人曾經有過自傷行為的經驗。但在學校擔任過輔導老師的我,不禁懷疑「有這麼少嗎?」我針對大學生實施問卷調查(後面會介紹詳細內容)時,就有不少醫師和教師對於各地自傷行為增加的現象感到「異常」,並於二○○六年起針對各地區進行持續性的調查。並且,以日本全國保健室老師為對象的大規模調查結果公布後,報告中也指出「有些班級全班的女學生都有過自傷經驗」這個令人譁然的事實。調查結果也證實,我擔任輔導老師期間輔導過的某國中二年級的班級中,有五名學生曾經割腕。
雖然剛剛提到「灰色地帶「這個詞,不過我們也不必斷定這些割腕的孩子,有立即的「生命危險」。因為有不少孩子是因為「大家都在做,所以我也要」的好奇心使然而割腕,很快就覺得無聊了。並且,他們無法控制「另一個自己」的時間也相當短暫。如果及早發現問題,就有很大的機會讓他們恢復身心健康。
那麼,為什麼少女會對自傷行為有興趣?為什麼看到血會產生愉悅感,沉迷於割腕?我要介紹一個發生在學校保健室的「事件」,這是瞭解他們想法的關鍵。
對於在學校筋疲力盡的孩子而言,保健室的存在宛如避難所,保健室的教師不
能用父性原理,而應站在母性的立場去關懷孩子的問題。案例中該所學校的保健室老師帶有十足的「母性形象」,會接受學生們一定程度的「任性」,還會聆聽孩子說話。所以,有越來越多的學生表示「待在教室很不舒服」,喜歡跑到保健室休息,最後變成學生爭先恐後的對該位老師撒嬌。
一名學生割傷自己的手腕,老師發現後便特別關心這位學生。令人驚訝的是,其他學生也相繼出現割腕的自傷行為,彷彿變成一種傳染病。也就是說,很多學生為了得到老師的特別關愛,把傷口割得越來越深。熱心處理學生問題的該名老師,最後因為罹患精神疾病而留職停薪。
就是這樣。少女們在該名老師的身上,看見「理想的母親形象」。並且,渴望這樣的母親為自己操心、煩惱。
因此少女們才會讓該名老師看到自己對其他老師隱瞞的手腕傷口。
也有很多孩子基於相同的思考邏輯,給我看自己的傷、在諮商期間企圖傷害自己、在寄給我的email中附上自己的照片等。在身為男性的我身上,看到母性特質而對我產生依賴。希望我能「理解」他們。
什麼是「乖孩子」?
「教出乖順的孩子」是每一位父母的共通心願。
但是,請停下來思考一下。
「乖孩子」指的到底是怎麼樣的小孩?
當個「乖乖牌」,真的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嗎?
「乖孩子」和「其他類型的孩子」的差異,是怎麼產生的?
大部分的家長都「沒徹底思考過這個問題」吧?然而,請藉由這個難得的機會,好好想一想。
我認識的「乖小孩」、「好人」當中,有很多人非常勉強自己,就算他們有一天崩潰了,我也不會覺得奇怪。當事人已經瀕臨極限,直到「問題」出現以後,才會發覺原來自己以前都在逞強。相較於此,叛逆的小孩對自...
目錄
前言
第1章 「問題兒童」真的有問題嗎?
愈來愈無法理解孩子的「世界」
叛逆是獨立的力量
判若兩人的孩子
什麼是「乖孩子」?
孩子眼中看到的「大人的心靈色彩」
孩子對自己的看法
叛逆小孩的內心世界
第2章 孩子的謊言與家庭的秘密
不想讓父母知道的秘密
孩子的秘密反映家族的病根
做不到「適當管教」的父母
「教養」變成「命令」,最後演變成父母的「枷鎖」
「危險孩子」的未來值得期待
孩子求救訊號受到忽視
第3章 面具下的壓力爆發,孩子情緒的行動化
脫不掉的面具
手腕傷痕的傾訴
憤怒的大腦
少女遺留下的部落格
「令人感到驕傲的學生」發自內心的吶喊
第4章 孩子是家庭功能的一環
從「開心果」變成「資優生」
孩子的願望與解離性家庭
存在感薄弱的孩子與小大人
看著父母吵架的小孩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
三代同堂的矛盾與問題
問題兒童的徵兆
第5章 虛假的「都是為你好」
「都是為你好」?
家庭逼迫念書,掙脫束縛與蛻變
怪獸家長也是世代承襲的產物
如何治療家長
拿菜刀威脅孩子的家長與教師
過度指導的教師
教師版「都是為你好」的真相
第6章 校園問題與班級崩壞
「校園問題」只是冰山一角
霸凌與自殺的連鎖效應
加害與被害的界線
無用的「霸凌定義」
地下校園暗黑史
發展障礙孩子的傷最重
發展障礙是為了學習「尊重」
第7章 柳美里的心理諮商記錄1 活在謊言中
嘗試心理諮商
父母自己做不到的「禁止事項」
合理化與否認
遺失的虐待記憶
母性的真正意義
不愛自己的危險性
養鳥是一種自殺行為
角色扮演遊戲與和諧親子關係
雙面的騙子
壞學生的求救訊號
第8章 柳美里的心理諮商記錄2 重生與心理諮商師之眼
無自覺母親所帶來的「虐待的世代連鎖效應」
心理的防衛機制
改變模式,廣為流傳的割腕自殘
作用於潛意識的諮商
脫離現實的「模範」父親
家庭秘密造成的悲劇
ABCD人格理論的應用
「作夢」的意義
「情緒起伏」與夢境的關係
為時好時壞的狀況而苦,邁向治療的道路
第9章製造感動,打造全新的親子關係,迎向未來
孩子最希望父母做什麼?
「理解」孩子的心情
暴力是親子關係大禮
逆向管教」
關鍵在於父母是否愛自己
結語
前言
第1章 「問題兒童」真的有問題嗎?
愈來愈無法理解孩子的「世界」
叛逆是獨立的力量
判若兩人的孩子
什麼是「乖孩子」?
孩子眼中看到的「大人的心靈色彩」
孩子對自己的看法
叛逆小孩的內心世界
第2章 孩子的謊言與家庭的秘密
不想讓父母知道的秘密
孩子的秘密反映家族的病根
做不到「適當管教」的父母
「教養」變成「命令」,最後演變成父母的「枷鎖」
「危險孩子」的未來值得期待
孩子求救訊號受到忽視
第3章 面具下的壓力爆發,孩子情緒的行動化
脫不掉的面具
手腕傷痕的傾訴
憤怒的大腦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