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尋找生命的原創動能,父母與老師都需要重新學習 嚴長壽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台東均一實驗高中/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董事長 Schoolbag in hand 手裡拿著書包 She leaves home in the early morning 她在晨曦中走出家門 Waving goodbye with an absent-minded smile 揮手道別、臉上一抹心不在焉的笑…… Slipping Through My Fingers 是曾經風靡全球的瑞典樂團ABBA的一首老歌,優美的歌詞、傷感的旋律,娓娓道出一位母親凝視著女兒背書包上學的心聲。目送女兒漸行漸遠的背影,母親內心百感交集,縈繞揮不去的鬱悶、內疚。彷彿孩子這一跨步,將永遠失去她……從手指縫悄悄溜走的不只是子女的成長時光,還有一去不復返的幸福青春。 「從手指縫悄悄溜走」這句話,宛如親子關係之寓言,父母與孩子雙方永遠不會知道成長道路如何複雜難測,似乎只有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是一步。 教養無法外包 生命並不是一條生產裝配線,按照既定的軌道,一個零件、一個步驟、一個排線,定位焊死終生保固,生命充滿了各式各樣的變數,而其中絕大多數是父母或家長連想都沒想過的。孩子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需求的東西都不一樣,無法一再地使用同一套腳本,如同肯.羅賓森指出的:「教養就像打籃球,每次中場休息,你都得想想新的策略。」 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感到非常興奮,想與更多人分享。在肯.羅賓森的前兩本書《讓天賦自由》與《讓天賦發光》中,他主要站在孩子的立場,聚焦在標準化教育的戕害,以及天賦的多元與實現的可能。時隔數年,他再度推出這本新書《讓孩子飛:別讓僵化體制扼殺孩子的未來》,以家長的立場,跟家長站在一起,共同思考孩子的最適教育方式。 無獨有偶的,在我過去這麼多年的書寫與演講中,我也一直強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教養真正的根源在於父母。在《教育應該不一樣》我也曾呼籲過:「醒醒吧!家長,你可能就是扼殺孩子天賦的頭號殺手。」這些沉重的話語,看似對家長嚴詞抨擊,其實我只想指出,現在的「家長」已不是不學而能、不慮而知,我們很容易發現,很多忙碌的家長把教育「外包」給學校、補習班及學齡前的安親班,將教養的責任讓渡給老師,但其實父母才是真正陪伴孩子一路成長的「引航者」(navigator),其位置無人可以取代。 父母對孩子先天上具有不可磨滅的影響,偏偏絕大部分父母沒準備好。在本書中,肯.羅賓森分析了幾種父母的類型:「專制型」、「恩威並重型」、「放任型」與「忽略型」。「專制型」的父母要孩子無條件遵守自己立下的規定,全面性宰制孩子的學習成長;「恩威並重型」的父母較有原則,以解釋替代處罰,激發孩子自我責任心;「放任型」的父母給孩子很多愛,而不管後果,採取放牛吃草、鬆散的教養風格;「忽略型」的父母完全不負擔教養責任,讓孩子遭到嚴重的漠視。此外,還有最極端的「直升機父母」,就像直升機一樣,老是在子女頭上盤旋,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孩子一碰到困難,立即插手介入。 站在父母同一邊 請先別忙著對號入座!為人父母本來就是一輩子的挑戰,也是一場終身學習的考驗。特別是,時至今日,「家長」這個名詞的內涵已經被改變了,它可以是雙親、單親、同性伴侶、祖父母,或是志工、或是伴護者……。觀照點將更形複雜。 我認為,台灣父母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憑藉自己有限的學習經驗、狹隘的視野、落伍的觀念,只用「後照鏡」框限孩子的可能性,無法以「探照燈」為孩子尋覓真正的未來。 面對學校教育,父母也習慣用自己的經驗來期待老師,而忘了其實很多老師自己才剛走過傳統「填鴨學習」的過程,本身的人生歷練也不盡成熟。一路專精於念書與考試,最後變成一個老師,甚至連玩樂、運動的機會都沒有。至於「4C」強調的合作能力、批判性思考、溝通力、創造力等……更是在傳統教育中少有機會培養。 因此,做為一名面對未來的好老師,其實仍需經過多方學習,長時間努力,不是取得教師資格即可自然勝任。這本書也提到舉世推崇的芬蘭教育系統,他們在甄選培訓師資時,刻意做了一項創舉,四分之一召募學業成績優異的學生;另外四分之一則挑選學業成績落在後面的百分之五十的學生。因為他們知道各式各樣的人都有教學潛能,而且曾經學習受挫的經驗,日後更能同理學生的學習困境,提供真正的協助。 我們在台東的「均一中小學」,一直以來在各界朋友天使的支持下,持恆永續地推動教育翻轉實驗。我想分享一個例證:有一天我們的副校長Anthony Cluver在學校走廊三樓,無意中聽到二樓有兩位孩子在爭吵,其中一位盛怒下用了粗鄙的言詞罵人,副校長馬上走下來,拍著那位飆粗口同學的肩膀說:“I can’t believe these words are coming out of your mouth?!” 這案例給我很大的學習。如果副校長直接斥責「你怎麼講髒話?」孩子一定會起防備心,改換這種「我不相信這些話居然從你口中說出來?」表示我對你有期待,你也有自尊心,你不應該會這樣,果然孩子馬上羞愧地道歉。雖然只是小小的一段對話,卻表現出一個成熟老師教育孩子的正確示範。 多元化教育的選擇,客製化的學習 二○一六年世界經濟論壇發表了一篇報告,指出全世界工作者在二○二○年必須具備的關鍵技能是創造力、應變力、協作力、團隊精神和高EQ,而這些能力應該在教育中培養。 每位孩子都是獨特的,如同每種生命都含有其專屬的「內在目的性」,如同橡樹的種子在合適有利的環境下,終究會長成橡樹,而不可能變成核桃樹。因此,每個人都必須「客製化」的學習。而今,教育已經成為「多元化的選擇方案」,除了傳統的公立學校,還有私立學校、特許學校、虛擬學校、另類學校,甚至也可以選擇讓孩子在家自學或校外自學。 肯.羅賓森自己有一對子女凱特與詹姆斯,其中女兒選擇「自學」,讓他從教育子女的經驗中領悟到:每一種教育都有適合某類型孩子的地方。藉著這本書,他其實想提醒家長創造一種「恰如其分」(right fit)的教養環境,偵測出自己孩子究竟最適合進入哪種學校、以何種方式學習。一如他書中所強調的:「他們將來會做什麼,也不是你能左右的。你能做的,就是為孩子的成長創造最好的條件和機會,這就是你的角色。以教養這場硬仗來說,了解你的角色,只打了一半,另外一半,就是了解你的孩子。」 對我來說,我認為未來的教育,除了要學會「做事」與「做人」兩大核心目標,更須具備「生活的素養」。 要培養孩子面對未來的「做事」能力,必須技術、學術與藝術,三者兼具且缺一不可。唯有如此,才能不被機器人所取代。 至於「做人」的能力,我們要裝備孩子擁有「獨立思考、不被駕馭」的能力,來面對這個資訊爆炸、真假難辨、是非不明的時代;而孩子身為未來民主社會的公民,在面對不公不義時,也必須要有「正義感」與關懷弱勢的「悲憫心」。 論及生活素養,這更是一個社會文明的重要指標,每個人都必須在「做事」與「做人」之外,擁有人文藝術的素養,懂得「生活」之道。 當人類社會邁入二十一世紀,家庭正在改變、孩子也在改變、工作也在改變……整個世界一切都在改變。我們無從想像未來的世界將如何變化,但可以確定的是,未來的轉變已不是傳統教育的框架可以含括,教育的內容、體質及視角都需要根本的改變與調整。尤其是做為未來父母的各位,希望透過羅賓森爵士這本新書,能夠再度提醒所有的家長與教育家全面重新學習,面對未來年代的抵臨。
推薦序 尋找生命的原創動能,父母與老師都需要重新學習 嚴長壽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台東均一實驗高中/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董事長 Schoolbag in hand 手裡拿著書包 She leaves home in the early morning 她在晨曦中走出家門 Waving goodbye with an absent-minded smile 揮手道別、臉上一抹心不在焉的笑…… Slipping Through My Fingers 是曾經風靡全球的瑞典樂團ABBA的一首老歌,優美的歌詞、傷感的旋律,娓娓道出一位母親凝視著女兒背書包上學的心聲。目送女兒漸行漸遠的背影,母親內心百感交集,縈繞揮不去的鬱悶、內疚。彷...
推薦序 尋找生命的原創動能,父母與老師都需要重新學習 嚴長壽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台東均一實驗高中/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董事長 Schoolbag in hand 手裡拿著書包 She leaves home in the early morning 她在晨曦中走出家門 Waving goodbye with an absent-minded smile 揮手道別、臉上一抹心不在焉的笑…… Slipping Through My Fingers 是曾經風靡全球的瑞典樂團ABBA的一首老歌,優美的歌詞、傷感的旋律,娓娓道出一位母親凝視著女兒背書包上學的心聲。目送女兒漸行漸遠的背影,母親內心百感交集,縈繞揮不去的鬱悶、內疚。彷彿孩子這一跨步,將永遠失去她……從手指縫悄悄溜走的不只是子女的成長時光,還有一去不復返的幸福青春。 「從手指縫悄悄溜走」這句話,宛如親子關係之寓言,父母與孩子雙方永遠不會知道成長道路如何複雜難測,似乎只有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是一步。 教養無法外包 生命並不是一條生產裝配線,按照既定的軌道,一個零件、一個步驟、一個排線,定位焊死終生保固,生命充滿了各式各樣的變數,而其中絕大多數是父母或家長連想都沒想過的。孩子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需求的東西都不一樣,無法一再地使用同一套腳本,如同肯.羅賓森指出的:「教養就像打籃球,每次中場休息,你都得想想新的策略。」 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感到非常興奮,想與更多人分享。在肯.羅賓森的前兩本書《讓天賦自由》與《讓天賦發光》中,他主要站在孩子的立場,聚焦在標準化教育的戕害,以及天賦的多元與實現的可能。時隔數年,他再度推出這本新書《讓孩子飛:別讓僵化體制扼殺孩子的未來》,以家長的立場,跟家長站在一起,共同思考孩子的最適教育方式。 無獨有偶的,在我過去這麼多年的書寫與演講中,我也一直強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教養真正的根源在於父母。在《教育應該不一樣》我也曾呼籲過:「醒醒吧!家長,你可能就是扼殺孩子天賦的頭號殺手。」這些沉重的話語,看似對家長嚴詞抨擊,其實我只想指出,現在的「家長」已不是不學而能、不慮而知,我們很容易發現,很多忙碌的家長把教育「外包」給學校、補習班及學齡前的安親班,將教養的責任讓渡給老師,但其實父母才是真正陪伴孩子一路成長的「引航者」(navigator),其位置無人可以取代。 父母對孩子先天上具有不可磨滅的影響,偏偏絕大部分父母沒準備好。在本書中,肯.羅賓森分析了幾種父母的類型:「專制型」、「恩威並重型」、「放任型」與「忽略型」。「專制型」的父母要孩子無條件遵守自己立下的規定,全面性宰制孩子的學習成長;「恩威並重型」的父母較有原則,以解釋替代處罰,激發孩子自我責任心;「放任型」的父母給孩子很多愛,而不管後果,採取放牛吃草、鬆散的教養風格;「忽略型」的父母完全不負擔教養責任,讓孩子遭到嚴重的漠視。此外,還有最極端的「直升機父母」,就像直升機一樣,老是在子女頭上盤旋,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孩子一碰到困難,立即插手介入。 站在父母同一邊 請先別忙著對號入座!為人父母本來就是一輩子的挑戰,也是一場終身學習的考驗。特別是,時至今日,「家長」這個名詞的內涵已經被改變了,它可以是雙親、單親、同性伴侶、祖父母,或是志工、或是伴護者……。觀照點將更形複雜。 我認為,台灣父母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憑藉自己有限的學習經驗、狹隘的視野、落伍的觀念,只用「後照鏡」框限孩子的可能性,無法以「探照燈」為孩子尋覓真正的未來。 面對學校教育,父母也習慣用自己的經驗來期待老師,而忘了其實很多老師自己才剛走過傳統「填鴨學習」的過程,本身的人生歷練也不盡成熟。一路專精於念書與考試,最後變成一個老師,甚至連玩樂、運動的機會都沒有。至於「4C」強調的合作能力、批判性思考、溝通力、創造力等……更是在傳統教育中少有機會培養。 因此,做為一名面對未來的好老師,其實仍需經過多方學習,長時間努力,不是取得教師資格即可自然勝任。這本書也提到舉世推崇的芬蘭教育系統,他們在甄選培訓師資時,刻意做了一項創舉,四分之一召募學業成績優異的學生;另外四分之一則挑選學業成績落在後面的百分之五十的學生。因為他們知道各式各樣的人都有教學潛能,而且曾經學習受挫的經驗,日後更能同理學生的學習困境,提供真正的協助。 我們在台東的「均一中小學」,一直以來在各界朋友天使的支持下,持恆永續地推動教育翻轉實驗。我想分享一個例證:有一天我們的副校長Anthony Cluver在學校走廊三樓,無意中聽到二樓有兩位孩子在爭吵,其中一位盛怒下用了粗鄙的言詞罵人,副校長馬上走下來,拍著那位飆粗口同學的肩膀說:“I can’t believe these words are coming out of your mouth?!” 這案例給我很大的學習。如果副校長直接斥責「你怎麼講髒話?」孩子一定會起防備心,改換這種「我不相信這些話居然從你口中說出來?」表示我對你有期待,你也有自尊心,你不應該會這樣,果然孩子馬上羞愧地道歉。雖然只是小小的一段對話,卻表現出一個成熟老師教育孩子的正確示範。 多元化教育的選擇,客製化的學習 二○一六年世界經濟論壇發表了一篇報告,指出全世界工作者在二○二○年必須具備的關鍵技能是創造力、應變力、協作力、團隊精神和高EQ,而這些能力應該在教育中培養。 每位孩子都是獨特的,如同每種生命都含有其專屬的「內在目的性」,如同橡樹的種子在合適有利的環境下,終究會長成橡樹,而不可能變成核桃樹。因此,每個人都必須「客製化」的學習。而今,教育已經成為「多元化的選擇方案」,除了傳統的公立學校,還有私立學校、特許學校、虛擬學校、另類學校,甚至也可以選擇讓孩子在家自學或校外自學。 肯.羅賓森自己有一對子女凱特與詹姆斯,其中女兒選擇「自學」,讓他從教育子女的經驗中領悟到:每一種教育都有適合某類型孩子的地方。藉著這本書,他其實想提醒家長創造一種「恰如其分」(right fit)的教養環境,偵測出自己孩子究竟最適合進入哪種學校、以何種方式學習。一如他書中所強調的:「他們將來會做什麼,也不是你能左右的。你能做的,就是為孩子的成長創造最好的條件和機會,這就是你的角色。以教養這場硬仗來說,了解你的角色,只打了一半,另外一半,就是了解你的孩子。」 對我來說,我認為未來的教育,除了要學會「做事」與「做人」兩大核心目標,更須具備「生活的素養」。 要培養孩子面對未來的「做事」能力,必須技術、學術與藝術,三者兼具且缺一不可。唯有如此,才能不被機器人所取代。 至於「做人」的能力,我們要裝備孩子擁有「獨立思考、不被駕馭」的能力,來面對這個資訊爆炸、真假難辨、是非不明的時代;而孩子身為未來民主社會的公民,在面對不公不義時,也必須要有「正義感」與關懷弱勢的「悲憫心」。 論及生活素養,這更是一個社會文明的重要指標,每個人都必須在「做事」與「做人」之外,擁有人文藝術的素養,懂得「生活」之道。 當人類社會邁入二十一世紀,家庭正在改變、孩子也在改變、工作也在改變……整個世界一切都在改變。我們無從想像未來的世界將如何變化,但可以確定的是,未來的轉變已不是傳統教育的框架可以含括,教育的內容、體質及視角都需要根本的改變與調整。尤其是做為未來父母的各位,希望透過羅賓森爵士這本新書,能夠再度提醒所有的家長與教育家全面重新學習,面對未來年代的抵臨。
推薦序 尋找生命的原創動能,父母與老師都需要重新學習 嚴長壽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台東均一實驗高中/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董事長 Schoolbag in hand 手裡拿著書包 She leaves home in the early morning 她在晨曦中走出家門 Waving goodbye with an absent-minded smile 揮手道別、臉上一抹心不在焉的笑…… Slipping Through My Fingers 是曾經風靡全球的瑞典樂團ABBA的一首老歌,優美的歌詞、傷感的旋律,娓娓道出一位母親凝視著女兒背書包上學的心聲。目送女兒漸行漸遠的背影,母親內心百感交集,縈繞揮不去的鬱悶、內疚。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