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禪學大師鈴木博士,把一般人望而卻步的「禪」,以故事手法生動的道出:禪宗歷史、禪與一般文化、禪的哲學、禪體驗的解釋、禪的修行、禪學中的理性與直觀、禪的自然觀等等,深入而淺出,變成人人可解的生活體驗。
生活苦悶、不迷失自己而回到真正人之生活的讀者、對於想了解現代禪學本質與禪之意義的現代人,不可不讀這本禪學名著。
本書是鈴木博士為引導那些進入禪那心靈狀況之人所寫的作品,指導讀者得到智性象徵、永恆喜悅的禪,以便進入「超乎智性」的覺悟。
作者簡介:
鈴木大拙(すずき だいせつ、D.T.Suzuki,1870年10月18日-1966年7月12日)
本名貞太郎〔ていたろう〕,別號也風流居士。日本石川縣金澤市人。曾於1963年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1]。有「世界禪者」之譽。著作有《般若經の哲學と宗教》、《華嚴の研究》、《禪的研究》、《禪的諸問題》、《禪思想史研究》、《中國古代哲學史》、《佛教與基督教》。
主要思想主張之一為「自己作主」。
譯者簡介:
孟祥森(1937年5月25日-2009年9月21日)
筆名孟東籬、漆木朵,生於中國河北省定興縣。台灣作家。以生態、哲學為主題寫作,並大量翻譯艱深的外文著作,有綠色生態作家稱號。
章節試閱
非禁欲主義
那些只認識到佛教苦修層面或悲觀層面的人,會以為禪宗也是如此;但事實上,禪宗卻是佛教最積極和最有活力的派別之一。禪宗教導說,要合於宇宙的道;而開悟者不再認為感官世界中,何者是該詛咒的,何者是該躲避的,如禁欲主義者或悲觀主義者然。就這一點而言,禪者就像其他的大乘佛教徒一樣,認為同情與慈悲是他們宗教的根本基礎。因為他們不肯停留在精神上的超升地位,而將他們的人類同胞遺留在無明的痛苦中。他們從理論的高處下降到各殊的世界;他們像眾生一樣生活著,受苦、忍耐和希望,但他們內在的生活,不受此世任何折磨的騷擾。修禪者精神發展的歷程,在一本叫做《十牛圖》的書中說得很清楚。這本書把禪宗的精神歷程,比之於尋牛與馴牛。
禪的哲學
在此處,我並不想對於謎樣的公案所寓含的哲學做思考與解釋,我只想給讀者翻譯《六祖壇經》一些的段落;這本書在禪宗歷史中,是劃時代之作,由六祖的弟子依據他們的隨記而成*。
*附鈴木的英譯文,使讀者有欣賞的樂趣。
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吾為汝說。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別無佛。
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事大,不行小道。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流通,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狂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
*唐朝的語言,即中國話。
非禁欲主義
那些只認識到佛教苦修層面或悲觀層面的人,會以為禪宗也是如此;但事實上,禪宗卻是佛教最積極和最有活力的派別之一。禪宗教導說,要合於宇宙的道;而開悟者不再認為感官世界中,何者是該詛咒的,何者是該躲避的,如禁欲主義者或悲觀主義者然。就這一點而言,禪者就像其他的大乘佛教徒一樣,認為同情與慈悲是他們宗教的根本基礎。因為他們不肯停留在精神上的超升地位,而將他們的人類同胞遺留在無明的痛苦中。他們從理論的高處下降到各殊的世界;他們像眾生一樣生活著,受苦、忍耐和希望,但他們內在的生活,不受此世任何折...
作者序
編者前言
文學博士鈴木大拙,京都大穀大學佛教哲學教授,生於一八六九年。他可說是當今活著的最偉大的佛教哲學權威(一九六六年已去世),而且毫無疑問的是最偉大的禪學權威。關於佛學,他用英文發表的主要著作約有十二部,或者更多一些﹔他用日文所寫的著作,則至少在十八部以上,這些都是西方人尚未有機會讀到的。再者,從英文的禪宗出版年鑒,我們可以看出來,他是把禪宗傳到日本之外的世界先鋒,因為除了忽滑谷快天的《武士的宗教》(Religion of the amurai, Luzac & Co‧ 1913)和The Eastern Buddhist ( 《東方佛教》雜誌,一九二一——一九三九)之外,直至一九二七年,西方讀者沒有見到任何有生活體驗的禪宗著作﹔一九二七年鈴木博士出版了他的 Essays in Zen Buddhism (《禪論集》)第一集。
鈴木博士的著作是權威之作。他不僅研究過梵文、巴利文、中文和日文的原著,而且對於西方思想有最新的認識,他熟悉德文,法文和英文,而後者他用之於說話和寫作是如此流利。更且,他不僅是一個學者,也是一個佛弟子。雖然他不是佛教任何支派的教士,他在日本每一個寺廟中,卻都受到尊敬,因他對於精神事物的知識——這是每一個坐在他腳邊聽道德人都親身經歷的——是直接而深刻的。當他談到高階層的意識,他是以一個住於其中的人發言,他給予那些進入他的心靈領域者的印象,是使人覺得他是一個尋求智性象徵,以便描繪那「超乎智性」的覺醒領域之狀況的人。
至於那些不能坐在大師腳邊聽道的人,他的著作是一個必要的替代品。然而所有的這些著作,在英國已於一九四○年以後絕版,而留在日本的部份,則焚毀於一九四五年的東京大火,這次的火災燒卻了四分之三的東京。因此當一九四六年我到達日本時,同作者商量,為倫敦的佛教會——我與我的妻子被提名為主持者——刊印他的著作集,把以前的傑出著作重新排印,並盡可能迅速的把許多新著作的譯本印刷出來,這些著作是鈴木教授在戰亂時期隱居在自己家中寫出的。
對於禪本身我在此處無須說什麼,但是關於禪的書籍——諸如艾倫‧維特( Alan Watts)的《禪之精神》( The Spirit of Zen) ( Murray 版),我的《禪佛教》( Zen buddhism) ( Heinemann 版),以及佛教學會所出版的中國禪宗經典翻譯和其他著作——銷量的增加,證明瞭西方對於禪宗的興趣迅速上昇。然而禪是一個極易被人誤解的題材,因此由一個共認的權威所發表的言辭是我們急切需要的。
現在這本書包括七篇文章和講辭,她們最初是刊登在不同的期刊中,如果我們不收集成書,恐怕會埋沒在檔案之中,而使未來的讀者失去閱讀的機會。它們發表的時間,涵蓋了將近半個世紀(一九○六——一九五三),而且發表的地方也有很大的空間變化。這些篇幅是在鈴木博士的指導之下,加以選擇修訂和排列。我做為本書的編者,並不認為自己有任何功勣,因為,我所做的只是提議讓這般優異的資料,儘可能使廣泛的大眾有閱讀的機會。我很感謝各期刊的編輯允許重刊各篇文章,並對佛教學會所有的會員,致我深切的謝意,因為他們負擔了重新列印各篇文章的工作。下面幾則註言,可能是讀者感興趣的:
一、《佛教中的禪宗》。這篇文章原刊載於一九○六—七年的 The Journal of the Pai Text Society 期刊。後來抽印為小冊子。鈴木博士曾寄給亞歷山大‧費雪 ( Alexander Fisher) ——一位傑出的藝術家,他是英國和愛爾蘭佛教學會的早期會員之一——後來又轉到我的手中。當我要求鈴木博士答應把它收入本書中,鈴木要求加上下面的註言:
「這篇文章是一九○六年為巴利文學會所寫,我想這是我關於禪佛教所寫的第一篇文章。它所根據的是史學家所寫的禪宗傳統歷史,這些資料中並沒有包括後來在敦煌所發現的稿本。不過這篇文章對於禪學者仍舊可以提供一些知識——特別是那些對於中文原著感到困難的西方學者。我依照後來的學習所得做了少數修正,但這篇文章主要的部份仍舊保持原來的樣子。
二、《禪佛教》。這篇文章原刊載於一九三八年的 Monumenta Nipponica ,也是鈴木博士所稱的早期著作,就是說,由於他思想的成熟以及晚近的發現,而對禪佛教與它的發展產生觀點上的變化之前,所寫的著作。
三、《禪體驗的解釋》。原刊載於一九四四年的 Philosophy — East and West ,這個期刊是由 Charles A‧ Moore 博士所編,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版權為其所有。這篇原是在一九三九年夏天,於夏威夷大學所舉辦的「東西哲學家會議」中宣讀的。
四、《佛教哲學中的理性與直觀》。這篇文章是取自 Essays in East-West Philosophy (《東西哲學論叢》,是由Charles A‧ Moore 所編,一九五一年,火奴魯魯,夏威夷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是一九四九年夏季,在火奴魯魯舉行的第二屆東西哲學家會議中,鈴木博士親自宣讀的。這是許多人認為著者最偉大的作品之一。
五、《禪:答胡適博士》。這是對胡適博士的一篇回答。胡適博士的文章發表於一九五三年四月,夏威夷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Philosophy — East and West 中,鈴木博士立即發表這篇回答。更近一步的註解,請參看該篇前端的編者註言。
六、《問答》。這篇文章是鈴木博士特別為一九五三年八月出版的《中庸之道》( The Middle Way)——倫敦佛教學會的刊物——所寫。
七、《禪的自然觀》。這是一九五三年八月,鈴木博士在瑞士的 Ascona 所宣讀的一篇文章。一九五四年刊載於 Eranos Jahrbuch 期刊。
倫敦佛教學會主席 韓福瑞 ( Christmas Humphreys)
編者前言
文學博士鈴木大拙,京都大穀大學佛教哲學教授,生於一八六九年。他可說是當今活著的最偉大的佛教哲學權威(一九六六年已去世),而且毫無疑問的是最偉大的禪學權威。關於佛學,他用英文發表的主要著作約有十二部,或者更多一些﹔他用日文所寫的著作,則至少在十八部以上,這些都是西方人尚未有機會讀到的。再者,從英文的禪宗出版年鑒,我們可以看出來,他是把禪宗傳到日本之外的世界先鋒,因為除了忽滑谷快天的《武士的宗教》(Religion of the amurai, Luzac & Co‧ 1913)和The Eastern Buddhist ( 《東方佛教》雜誌,一九...
目錄
目 次
編者前言
一、佛教中的禪宗(一九○六)
前言
禪宗歷史
印度
中國
日本
禪宗的幾個原則
重事實而不重語言文字
無經無書
公案
非禁欲主義
禪的哲學
禪與一般文化
中國
日本
禪的修行
文獻
二、禪佛教(一九三八)
三、禪體驗的解釋(一九三九)
四、佛教哲學中的理性與直觀(一九五二)
五、禪:答胡適博士(一九五三)
六、問答(一九五三)
七、禪的自然觀(一九五三)
名詞索引
鈴木大拙 年表
目 次
編者前言
一、佛教中的禪宗(一九○六)
前言
禪宗歷史
印度
中國
日本
禪宗的幾個原則
重事實而不重語言文字
無經無書
公案
非禁欲主義
禪的哲學
禪與一般文化
中國
日本
禪的修行
文獻
二、禪佛教(一九三八)
三、禪體驗的解釋(一九三九)
四、佛教哲學中的理性與直觀(一九五二)
五、禪:答胡適博士(一九五三)
六、問答(一九五三)
七、禪的自然觀(一九五三)
名詞索引
鈴木大拙 年表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